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汇总18篇)

2024年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23:55:02
2024年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汇总18篇)
    小编:zdfb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用于指导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总结部分是对整个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的重要环节。范文中的优点和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上承载的大量的实用信息,可以方便地供人们在网上进行浏览,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认识和利用新技术更好的帮助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水平与效益,将农业产业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从而为人民大众带来确实地收益。

中国在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互联网不断普及和网络用户快速成长,电子商务市场迎来繁荣时期。面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空前繁荣,传统的农业产业能否能像其他产业一样借势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全面延伸整体产业链成为当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除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层面之外,网络电子商务的极速发展对于农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环节也有着实际的发展推进作用。从农产品特性来看,一般农产品的体积较大,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要求较一般商业货品高,对空间及温度等条件有要求,在运输与储藏过程中容易造成新鲜度及价值的损耗。其次农产品的产销又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对于农产品物流运输链的搭建和运作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难度较大。

我国物流发展随着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繁荣兴盛而被快速推升,如今已经发展为能够迅速连接起我国重点城市及其周边乡镇,实现农产品的快速储运的物流供应链网络。通过强大的物流网络,可以快速的将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的产品高效迅速的运送至目的地,减少中间环节所带来的价值损耗,快速实现产品在市场内的运输流通,最大程度的保证农民的利益,同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

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农产品也可以借助利用网络渠道扩大销售范围,提升产品价值,为农民及合作社团体带来更丰厚的利益。

以中粮我买网为例,属于由国有企业支持的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网站,他们主要经营的就是以食品为主的优质农产品,这类网站创办的初衷就是想为优质的农产品开拓出全新的销售渠道,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新鲜优质的食品。

他们的主营产品包括了粮油、土特产、干货、以及蔬菜、水果、禽蛋与肉类等生鲜产品。分销渠道以企业供货为主,而且有些产品就是中粮集团下属机构或合作单位所生产和经销的,还包括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

未来可行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例如更广泛地将农民合作社与网络电子商务销售体系对接,组织当地先进的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状况的反馈,直接将农产品送进有相应实力或需求超市或专营店面内进行销售或供应,更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加快了合作社资金的回收与利用效率。拓宽农民合作社的产品营销渠道,减少中间的环节,增加利润,提高农民实际收益。

当前潜在的客户群主要以购买高品质的农产品为目标,因而他们也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好的产品,因而平台在经营品种上,一方面干货、加工品和生鲜产品都可考虑,另一方面要坚持销售绿色、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在产品的供货商选择上应更加看重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鼓励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指导下,创办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服务农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联合,然后由联合社或者联合会创办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经营相关业务,依据政府的惠农政策思路,尽可能地扶持优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从中使更多中小农户受益,同时在现有网上商城业务基础上结合“农超对接”战略,开辟和完善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

在具体营销策略上,除了可以借鉴现在已在部分生鲜农产品销售网站上推行的自由选购、包月配送和企业团购的模式外,还可以借助线上推广,线下体验互补经营策略作为补充性的营销思路。

数字媒体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商品与消费者之间互动的模式,互联网把一切信息渠道压缩,同时也让商品吸引消费者的形式发生着变化,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未来必将是趋势,因此对于新技术的认知和利用逐渐变得越发重要。

农业服务信息平台的广泛搭建,可以使农民在简便易用的平台上搜集与生产、生活、经营有用的信息,如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专家咨询、政策法规等内容,同时对于农副产品加工与后续销售环节带来便利,与增加收入关系密切。通过结合传统营销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及理念,生产者可以增进与消费者间的互动,从而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更精准的进行营销,实现产销配合。

互联网的更新信息为农民的思想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农业产业知识,促进了农民由传统知识向现代知识的转变。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广下不断快速发展,得到了各地政府及农民群众的密切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互联网设施的普及和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新兴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农民合作社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科学进步以及教育的发展,实现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广泛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带动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传播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的,新技术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应引起广大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人员的思考与重视。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与中国亿万农民的福祉紧密相关,关系社会整体发展全局,在新时代背景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只有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管理方法,并传授先进经验给农民,鼓励将其确实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有效的在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同时,推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对于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科学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并积极应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二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门人才。

必修课包括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部分。

(1)通修课。

通修课24门,58个学分,是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政治、德育、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课程,通过这方面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科类基础课。

科类基础课10门,29个学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计量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科类基础课是对经济管理类涵盖的各专业共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3)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5门,12个学分,是指体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一组课程,分别是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经营学。

必修课中的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个平台的学分比例分别为58.6%、29.3%、12.1%左右。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科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

课程设置上力求丰富多样,内容新颖,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公共选修课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共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即文化素质教育类、生命科学技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与管理类、环境与生态类、数理与工程类、医药与健康类、政法与社会类。

要求学生应修满10个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应选6个学分。

(2)科类选修课是在学科大类内根据各专业的共性而设置的一组选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完善和补充跨专业的科类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基础,至少应修满6个学分。

课程分别是:公共关系学、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经济应用文写作、投资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

(3)专业选修课是体现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至少应修满12个学分。

课程分别是:土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畜产经济概论、生态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农业推广学农经专题、产业经济学。

(4)科类方向选修课是学科大类内体现专业交叉、专业融合的'4组较为系统、联系紧密的课程模块,一个模块体现一个科类方向,科类方向突破了狭窄的传统专业方向,能够有效地拓宽专业面。

为此,学生需在2个以上模块中选修12个学分,且至少在一个模块中修满6个学分。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三

3.1课程类型的设计。

此次课程类型设计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把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科类级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是把课程首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类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外部分分实践教学环节、必读课和选读课。

新的课程类型设计使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3.2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是本次改革幅度最大的一块。

公共选修课作了重新调整,全校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使可选的学科及课程较以前更加丰富、新颖。

专业选修课和科类选修课中,删除了合作经济学、实务审计、成本会计等属于其他专业中较专业的课程,开设了适合新的科技经济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课程。

科类方向选修课是新增的模块式课程,也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共设置了4个模块,分别是农业科技模块、管理学模块、法律与社会模块和公共管理模块。

它的设置既适应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前沿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自主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2]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四

农业科技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聚集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农业科技资源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制约和影响。首先,农业科技资源受到技术人员影响,包括技术推广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研究人员等。虽然我国一直以来是农业大国,但是目前农业技术园区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相比相去甚远,其中缺乏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也是重要因素。其次,农业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引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资源开发中所用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充足的研究资金是支持农业科研研究的基础条件,如果在研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其研究进度势必有所延缓。那么在农业科技资源的研究经费方面,也需要加强重视。最后,农业机械设备也是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是代替人工与减少人力的重要方式。全自动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是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科技资源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机械设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应的生产效率与生产量。但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导致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那么在农业生产劳作中劳动力不足,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后期发展。而且目前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但相应的技术人员不足,也会导致部分先进技术无法真正投入到实际生产环节,那么在科技资源支持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其次,我国市场经济决定了部分农产品存在一定的价格波动,虽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提高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但是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投资失衡入不敷出的情况。那么对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也相对存在一定的制约。简而言之,由科技资源提高的生产效率未必能够完全提升农民的个体收益。最后,农业市场本身的信息资源滞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农民未必完全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那么在生产环节中也容易丧失风险控制力。在市场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盲目生产或跟风生产都将与供应需求失之交臂,而最终影响到农业科技资源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

(一)健全完善的农业资金使用机制。

在以往任何时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不容质疑,而农业发展关系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增加农业科技资源的投资比例,是完善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但是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相应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预算的合理性,以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实现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率与优化配置。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资金估算,当发现相关研究超出预算后,一定要究其根本探讨不足,并记录详细的资金使用报告。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和申请方面的审核制度。以严格的审核机制规避农业科研资金浪费的情况,以便实现对农业科研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使用效率。

(二)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科技资源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继而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中需要设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并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实现技术对接和先进技术的研究探讨。同时依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从而实现技术生产力的稳步提升。此外,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科研技术人员,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条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也是最为可靠的稳定发展策略。

(三)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

农业科技资源的无论发展到任何时期,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撑。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以往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革新速度过慢,已经严重影响的农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因此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相应的技术人才支撑力刻不容缓。首先,农业部与教育部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将农业核心技术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并定期对产业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将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培训侧重点,从而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速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完善。同时在培训之后也要精心设计考核标准,以优质的技术能力支撑起农业科技资源的实际生产力。

参考文献:

[2]李鹏,张俊飚.生产资源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6-32.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五

世界发展速度加快,我国为了紧跟世界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一来,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化。

尤其是在我过进入wto以后,对外经济进一步开放。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方面,我们必须跟随我过改革开放的脚步,对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进行改革。

培养出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出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世界型人才。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原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曾为农业部门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

过去,政府主要以直接的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制定并解释经济政策,以经济政策直接指挥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是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

为适应政府农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轻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

课程设置更多地借鉴经济学专业,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六

2.1广泛宣传,提高项目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农民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算经济效益账,解决了群众不想干、不会干的问题。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节水灌溉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及发放节水宣传材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营造节水灌溉的浓厚氛围。

2.2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建设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始终坚持以农业科技为先导,以政策扶持为动力,根据耕地条件、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和农户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在地理位置优越、群众积极性较高、同一品种农作物种植较为集中的地方重点建设滴灌示范区;在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单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地方推广和应用喷灌技术;在水源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承包农户较多、经营分散的地方推广管道沟灌和地膜覆盖技术;在农田井旁实施小白龙管灌。在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中,严把设备关、施工关、技术指导关,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2.3采取多种投资方式来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我们以华北某县为例,该县采取项目资助、政府补助、企业及群众自筹的投资方式,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形成了特色农业与水文化相结合、以农业种植为载体、以水为依托的“节水灌溉模式”。在全县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农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在乡镇供水中,全部安装和使用了水表计量管理系统,防止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0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该县培育了多种有序的用水管理组织。近几年,该县通过节水示范项目的实施培育了节水灌溉协会、股份制公司、水利合作社、节水灌溉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这些用水管理组织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了节水的“主人”,使节水工程真正发挥了效益。2.4加大节水灌溉资金的投入力度节水灌溉的建设,投入是关键。

要使节水灌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还要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使广大农民在节水灌溉技术中获得收益,使投资者得到回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和鼓励各乡镇、村组及农户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为特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西某县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项目资金及补助资金1960万元:其中2010年重点县建设项目中央补助资金900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1060万元,县财政给予资金补助798万元:县财政对自筹资金修建的高效节水工程,每亩65元的补助;对河水滴灌每个首部系统补助2万元;并对新增河水滴灌乡镇的镇村干部每亩奖励2元;完成任务的乡镇奖励2000元;完成高效节水工程第一名的乡镇奖励3000元等补助措施。形成了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投资格局。具体做法是:一是申请国家扶持一点;二是县政府从财政拿一点,项目法人贷一点;三是村组集体筹一点,四是受益农户按灌溉面积自筹一点。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七

摘要: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在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推进传授式教学与pbl、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并评估教改实施的效果。实践表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以传承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正向强调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如今,创新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制约着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凸显其空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不足,研究创新能力较低,而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教学体系对研究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不够[1].在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中,讲座式、研讨班式和案例式的课程比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高达40%~50%.与国际着名大学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为主,进行灌输式教学,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分子生物学自诞生以来,是生命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一直是本校基础与临床各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但由于其内容偏抽象难以理解、知识更新又快,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新时期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医药科研难题。鉴于此,笔者尝试对我校2014级医学类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基础上注重多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以未采取教学改革的2013级研究生为参照,评估教改前后教学效果,以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对研究生自主性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一、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

1.教材与最新研究进展的结合。在讲授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笔者注重介绍最新的国际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到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染色体结构与真核基因表达密切相关时,我们会给大家提及现在比较热门的“表观遗传学”.给学生们介绍些影响因子比较高的表观遗传学方面的英文文章,布置他们阅读文献后写出相关综述。使大家认识到表观遗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不仅体现在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以及一些非编码校rna的调控都属于其调控范畴。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表观遗传的概念,对其技术路线和应用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他们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应用。pbl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2].它是由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目前被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式。

pbl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个人查找资料准备-集体研讨”.首先教师要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一方面要兼顾教学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内外研究热点。比如在讲到分子生物学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研究时,我们针对医学类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是“试述主要组学有哪些,组学如何推动未来医学的发展”.同学们分组进行准备和讨论,考虑到学时有限,2014级选修学生数达358人,我们采取的是8~10人一组,每个小组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讨论,自行选定题目,小组人员分工合作查阅各类文献资料,认真地分析讨论,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以ppt形式在课上进行总结汇报。根据汇报内容的完整性、条理性、创新性等由老师及其他组人员分别进行打分。该种教学模式引发了同学们对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不仅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3.专题讲座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安排中,我们还尝试邀请校内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如何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和“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两次实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专题讲座。例如我们邀请本校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拥有“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殊荣的教师给学生们讲解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写法及体会。进行讲座的老师从项目题目的写法开始,到立题依据、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项目特色与创新、经费预算及工作基础和条件,不仅向同学们展示了基金书写的全部流程,还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宝贵经验。通过这次讲座,不仅对同学们马上要进入的选题阶段有很大益处,从长远来看对他们以后独立进行课题申请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教改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目前,我校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还是以试卷考核为主,试卷考核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试卷70%的内容以教材的基础知识为主,30%为课堂相关内容的拓展和深入。平时成绩由上课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组成,作业由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综述组成。为了评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实施教改的本校2014级358名医学专业研究生与以单一式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的2013级362名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平均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2014级研究生无论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还是最后总成绩均高于2013级研究生,其中总成绩之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一方面,2014级研究生的不及格率为0.58%(2/358)显着低于2013级的3.59%(13/362)。

以上比较结果显示,教改后的2014级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成绩普遍高于2013级学生。平时成绩高不是出勤率变化有多大,主要源于2014级学生平日作业成绩提高,考虑可能是老师设定问题后,同学们以小组形式查找文献资料再讨论、总结,比原来自己单独查资料更有效,从而获取的信息更丰富、材料组织得更加全面和深刻。期末成绩比原来高,其实基础理论成绩变化不大,主要是拓展内容部分成绩提高了。笔者考虑这与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使同学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并思考最新的科研进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结语。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以传授性方式为主,老师作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听众,培养的人才大多缺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21世纪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3].本文笔者以医学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教学方式由原来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向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式转变。将pbl和专题讲座等启发性教学方式渗透进传统教学模式中,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指导和促进者的转变。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增加学术前沿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教改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型教学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考试成绩,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创新能力,这对于培养新时期同时从事教学、科研、医疗的高级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彬,杨克虎,田金徽,等。改革培养模式,造就创新人才--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481-483.

[2]townsendg.problem-basedlearninginterventionsinatraditionalcurriculumareaneffectivelearningtool[j].evidbaseddent,2011,12(4):115-116.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八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已经在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急需转型。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30多年前就已开始了农业经济学科向应用型经济学科的一个转型,现在已颇具规模。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也应当积极实施转型道路,农业经济学应当转变研究的方向,从以研究“相关农业政策”为中心,到以研究“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转型道路上走。

一、前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一直都很关注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依旧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势必会遭遇如同30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境遇。所以农业经济学者现当下要做的就是通过对农业研究方向从政策型,向市场型的转变,来推动农业经济学的转型,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对农业经济学在未来中国的发展的一些危机,做出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1.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下所面临的危机,从短期来看并没有什么危机,但若长久下去,很可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从会慢慢地下降到消失。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农业政策研究的作用降低。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土地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这些研究在当前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农业大国的条件,需要一些对农业政策研究的学者。但是这些农业经济学者,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政府机构也有专门的用于研究农业政策的机构和人才库,而这时的农业经济学者只能够充当一个对农业政策解读的角色。这就让农业经济学科在于其它专业竞争生源是,处于一个下风的`位置,极其的被动。同时一些优秀的人才也难以扩充到农业经济学科当中。

(2)农业经济学所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占据.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数据计算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些基础性的学科。而近几十年来,这些基础的学科听过不断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开始研究农业经济学科所研究的领域中来。这一现状,让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更为艰难。而且,通过一些数据表明这些基础学科对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要大于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影响力。不管是发表论文还是申请课题资助,基础性学科要比农业经济学科更加的有利。

(3)难以吸引优质的学生生源。一个学科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不管注入,及优秀人才的不断补充。但是就当下农业经济学科的现状来看,很难吸引优秀的学生来选择这门学科。特别是在以上两种现状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与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生相比,在就业市场上更加取不到优势,所以就业竞争力小也是优秀学生不断选择这门学科的原因。若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会出现一种前进乏力的状况。

2.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有可能会面临着边缘化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断缩小。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家随农业的重视程度也非常的高,但这只是一个短时期的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如果我国的城市化全部完成,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则会反之下降。此时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会随之下降。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也会在未来某天成为现实。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在长期内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国家则会更加重视城市的建设,而随之财政预算的下降,政府则会通过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的教育科研投入来增加城市建设的经费。

相关对策。

通过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的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也想要成功转型,必须将研究重点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市场研究”。

1.研究重心的转移。

食物经济与管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关注农业生产而现代的农业经济学科必须扩大研究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食品的要求也更加高端,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都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农业经济学科可以借助这个趋势发展为更加广义“食物经济与管理”,即研究领域发展到食品本身,从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到参与进去。

生物经济管理。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还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生物资源。例如对于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棉花种植是农业经济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但棉花加工就不属于了,所以想要扩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就可以将棉花再加工也视为农业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所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食物经济与管理的基础上,将农业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与农业资源有关的所有行业,中去,即生物经济专业。

2.教育重点的转移。

大学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向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农业经济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转移重点,从以前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市场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的技能。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以给学生一些实践性的经验。

四、

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切忌照搬照抄,要按照中国的特色和实践来进行,在转型之路上要充满创新精神。让农业经济学学科走出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国众、张臼怡,就业难?改写自己的“就业率,――剖析就业率后二十名专业[j]高校招生,.

[3]王雅鹏,吕明,尹正,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演变与前言问题――基于教材建设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4]李谷成,农业经济学:课程定位于体系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九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自然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依照生态科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将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导致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不断的挤占农业用地,造成我国的耕用土地不断的减少,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超过0.1公顷,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平的40%,农业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我国农业发展中社会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出现难对等发展的情况。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吃到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因此,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是顺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怎样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是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加快传统农业发展的变革。

现代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如大量的生态资源被损耗且没得到合理的运用,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随着这些问题的加剧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损失。要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都综合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不同步转化为同步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的人生活水平一天天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在是满足于过去的“吃饱”,更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将新型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二)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利用传统农业的经验将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

(三)多样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四)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南北气候、地质条件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将农业生物的多样关系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促进多种农作物同时发展。如云南农业学家朱有勇将糯稻和抗病杂交稻间种植就可以防止稻瘟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在西北不少农民将向日葵种植在石榴园,避免石榴对害虫的侵害等。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不同种植物的多样发展。

(五)高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的保证了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例如对饲养动物粪便的再利用,降低的生产成本,提高的经济效益,也减少通过化肥肥料等化学用品对种植物带来危害,生产更多绿色食品。

(六)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循环使用上,如有人在自己的山鸡饲养场里同时也养殖蜗牛,让蜗牛吃叶子,鸡吃蜗牛,鸡的粪便作为叶子的养料等,建立一个循环的生物圈,减少人工饲料和化学品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提高的产品的安全性,满足了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怎样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多展开宣讲,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了解。

有些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农业的.种植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因此,使农民明确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好处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如各地的村委及宣传部可以定期的组织农民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交流彼此间种植的心得与经验,此时宣传员可以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进行正面的刺激和鼓舞,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各个公社也出黑板报,宣传生态农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树立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从绿色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其间,应定期的向态农业人员、劳动者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发展生态农业需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来自于农药、化肥等,污染范围广且治理难度大。因此,在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中要用各种科学实验和示范方法,引导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对有机化肥的使用率。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的检测体系。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进行淘汰,对已造成的污染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是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像结合的综合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离开了科技的发展就像鱼离开了水,无法依存。在对传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敢于积极采用与之配套高可行性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如清洁生物再生能源的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无机物复合肥料、污染地生态恢复等,现代科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资金短缺会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对农村项目扶持上应更倾斜于生态农业发展上,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除了要相应的增加发展农业生态的资金预算,提供配套专项经费,还需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增加投资金额。同时,还应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投资,并通过一些鼓励政策的引导农民自己投入。此外,分配资金的同时,要保证资金到位的及时性,是资金确实能投入到生产发展中。通过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进行相关的规划。如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等,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开设这一课程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谷贱伤农”、“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等经济学理论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对于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国内一些学者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研教改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卫华(2010)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关键要处理好夯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能力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等。申益美(2011)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在教材编写、教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徐瑛楠(2012)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三方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并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汤向俊(2013)针对课程街接、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应从分层次教学、强化案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学内容庞杂、理论性强。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一整套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其次,西方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构成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庞杂的理论体系,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学习困难。

(二)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抽象的数学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立抽象的模型,建立假设前提,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然后运用数学符号去代替现实经济主体复杂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例如用微积分求极值,极限的知识,而函数和图形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更加普遍高职学生一般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造成学习时很难理解的现状。此外,很多经济学名词和公式是其英文的缩写,这就给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造成了困难。

(三)理论来源于实践,与经济实际密切联系。西方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其立足的根本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而我国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研究时间较短,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翻译国外教材而来。一方面,翻译过来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颇,例如对“理性人”假设的理解。因此,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就要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密切结合。

三、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层出不穷,选择一本适合我院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大部分教材将原版的西方经济学翻译过来,原封不动的拿过来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背景下产生的,适不适合我们国家,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是有待确认的。有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特别多,但缺乏利用经济理论结合市场中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我院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老师们对这本教材褒贬不一,关键看这本教材是否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二)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多数教师仅把多媒体当做教材文字的呈现工具,课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多以文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即既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又有数字、模型、图表等分析方法,所以,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将本课程内容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比较难。

(三)考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一直以考试课的面目出现,但目前学院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也多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缺乏应用性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使学生们陷入死记硬背之中,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们甚至在考完试就将本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忘光,这样非常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层出不穷,西方经济学作为我院基础性学科,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每年西方经济学的挂科率都比较高,学生反映比较难,重难点不突出,本人认为结合我院培养人才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理论部分,比如供求理论一定要讲透,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所以,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要重点讲解,应排在教材的前面,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化或者直接删掉。编一本重点突出,有理论有案例有习题的教材。

(二)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需求弹性理论就可以解释“薄利多销”的经济现象。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可以解释“第二杯半价的现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在市场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既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改进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重要的。以我院为例,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大多以闭卷的形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括出勤、课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情况等。转变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通过这种转变,学生的总成绩由完全依靠老师划重点背课本,变成了靠自己在一学期中的不断积累的成绩。但考核方式仍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增加案例搜集、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

五、总结。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外界支持才能做好课程的教学。总之,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利于教师也利于学生,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氛围形成,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本人来说,培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探求最佳的教育模式是我一直不懈努力的,所以为了将使广大师生受益,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还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一

摘要:在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时期,农业经济学科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并为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发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学科的危机产生,西方国家审时度势,在30年前便开始着手在困境中摸索农业经济学科的新出路,从学科转型入手逐步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实现了学科的成功转型。在中国也即将面临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着眼于未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并就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二

摘要: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联系日益紧密,现有以户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要求,需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而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经济可为农业初级产品品牌塑造提供迅捷有效的信息、引导和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作用,且目前物流配送体系已日趋完善,可以预见互联网经济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势必发挥基础性战略引擎作用。

1互联网可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品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因为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结合河南省滑县的观察,较为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如下新的挑战。一是,现代化劳动作业带来的农业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供给紧缺等,是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不均衡并造成农民逐渐老龄化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农村老龄化使“田谁来种”、“地如何耕”等诸多问题突出。三是,农产品结构越来越单一,生产结构失衡,农业效益偏低。所以,通过研究要全面地把握、准确理解和认真地调研后,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并加快建成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特色农产品经营为的品牌经济发展为基础,即通过强化互联网与特色农业合作社的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产品经营互联、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其次,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前期配套措施,这些都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政策层面为农村及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可有效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

(1)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来讲农业产品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3%;小型农民经营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不征收增值税;从事农、林、牧等项目的企业也可以不征收或者根据企业情况减征企业所得税。

(4)批量回乡创业人员,对互联网认识越来越宽泛,使用互联网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从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自有土地上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建立到实施,农民工外流的一种转变,再到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当前城镇化日趋紧密再次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潮回流,我们暂且不论民工潮回的具体原因,就返回农民工在入城的工作中,受互联网经济、所在企业管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大批有阅历、懂管理、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民工,他们利用农村特有的土地、场地、人力等低成本资源下,大胆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

再次,在我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尚存在如下突出问题,要急待改善:

(3)品牌聚合度弱,整体利润低。与制造业及服务业相比,基础农副产品因其直接可用于生活消费,具备品牌塑造基础,但截止目前,除去“康师傅”、“双汇”和“三全”等二次深加工的品牌外,其它知名的农副产品品牌屈指可数,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体利润偏低,导致企业无力开上展标准化操作和品牌化运营,长期处于“小农户、弱品牌”的尴尬现状。

2互联网可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品牌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

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经常使用的传统媒介相比,当前使用的互联网手段却拥有无可比拟的划时代优势。它主要为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等。而与移动通讯交互融合后,其对人们的日常交往及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更为直接深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策略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聚焦于农业品牌塑造,互联网+模式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和更大的操作空间,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掌握市场动向,科学作出决策。各种农副产品的全国性供求信息及预计种植面积,各地政府办公室或协会都有相应数据统计并会定期发布或更新,掌握第一手数据,有助于对未来市场动向进行判断,确保商业风险在可预判、可承受范围内。

(2)生产加工标准化,物流体系快捷化。初级农副产品品牌塑造的症结在于精细化管理难度大,配送体系投入大。借助于互联网及衍生出的物联网技术,可逐步实现农副业领域的全覆盖,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投入成本又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近几年网购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平台已充分竞争并建立起完善成熟的物流配套体系,初级农副产品品牌塑造的物流基础已经具备。

(3)营销管理网络化,渠道投入简易化。互联网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避免了结构繁琐、成本高企的经销渠道建设,使企业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单纯的内部管理和品牌建设。初级农副产品前期品牌建设举步维艰,重要原因是经销渠道不畅,企业要么自租门面予以直销,要么向大型商超缴纳高额的进场费及保证金,但大部分从业都并无上述资金实力和专业人员。目前,借助于成熟的b2b及b2c平台,农副产品生产者可直面终端批发商及消费者,同时根据需要投入适当的形象展示店面,相关费用及人员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4)资金来源多样化。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p2p网贷、众筹等方式不断涌现,借助于良好的商业模式及可实时查询到的销售记录,初级农副产品从业者亦可通过互联网金融丰富渠道来源渠道,且目前投资者日趋理性,资金使用成本处于下降趋势。

3互联网可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品牌发展做有效的顶层设计。

从当前学界来看,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的嫁接并非是一个新课题,而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譬如,在早期的互联网与小商品的制造、批发和零销过程中的深度结合而产生的广泛影响与达到了预期成效。显而易见,在现阶段的从业者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从事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时,既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像小商品等其他行业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当前我国农副产品经济中存在的诸多优势,从顶层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实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重点上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塑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为一时之利自毁长城。品牌塑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建进程中一项长期任务,它能够给是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可持续性,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驱活力和后劲动力。品牌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培育并做好自己的品牌,用品牌来吸引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真正做到“品牌兴则农村兴、品牌强则农民强”战略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大繁荣。

(2)发展和完善农业合作联社,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以户为单位,规模小,产品单一,生产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竞争力弱。对比农业发达国家,不难看出要衔接好我国农业经济与现代大市场流通对接,应对因农产品数量过剩造成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走农业合作联社,充分利用农业协会等农业经济中介组织,使之更有效地发挥着生产和市场之间协调与组织作用。

(3)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取得地方政府支持,便于统一协调资源。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后盾,具有战略优化,人才引进、市场管理、信息科技服务、风险管控等服务职能。在整个互联网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4)品牌商标注册及使用;互联网的发展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也有挑战,在整个互联网大背景下增强特色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需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品牌注册及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品牌。

(5)互联网+农户模式下需加大法律宣传,提升彼此契约意识。随着互联网线上及线下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契约意识,不仅有助于从制度上保障农民权益,还有助于当地农户运用法律的手段调整和规范自持特色农产品生产、交易等,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下特色农业融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建设特色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具体农产品类别及从业实力不同,顶层设计方案会有较大区别,但上述几点值得予以参考。

作者:王辉景赵璐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垣”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农村经济,2015(9)。

[2]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

[3]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三

摘要:经济在发展,科技也在发展,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

在改革开放先进思想的知道下,也让我们沐浴到了教育改革的春风。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加快农业教育的改革。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四

前言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5是由于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就很容易导致灌溉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与此同时,水资源也被大量被浪费t诮十几年来,制约农业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干旱缺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也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因此,应结合耕作制度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提高灌溉工程配套水平,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大力推进喷灌、滴灌、间歇灌、沟灌、膜上灌、小畦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我国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实现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

1.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地下、地面水资源总量平均为27210亿m3,其中河川年径流量占到了我国水资源总量的72%,大概为19492亿m3,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河川径流量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配是非常不均匀,目前我国大概只利用和开发了不到30%的河川径流量。南方水量丰富,处在多水、丰水地带,但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拥有量却占到了80%左右,但北方耕地多、降水少,水资源量只占20%,只是南方的四分之一。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严重不平衡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困难,就近几年来看,北方地区每年缺水量就已经达到了500亿时左右,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发展节水灌溉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发展节水灌溉,能够实现节水高效目标,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过量开采,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防止水环境恶化的目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减少土壤水资源的蒸发和充分挖掘雨水资源潜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水资源平衡、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用节水灌溉普遍能取得增收、增产、省钱、省肥、省工、节地、节能、节水的效果。2)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提高水的产出效益和有效利用率,促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发展节水灌溉,还可以快速带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机械化方向的发展,提高农业灌溉设备的`科技水平。

3)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有效节约土地。传统的灌溉方法是水通过毛渠、斗渠、支渠、干渠等多级渠道输送到田间,而需挖大量的沟渠、畦、埂,这些就已经占了土地的20%到30%,而真正有效种植面积只有70~80%,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可增加15-20%种植面积。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五

农业经济学科以研究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主要内容,在农业发展的起初就已存在并在农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体系。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规模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严重地冲击着农业经济学科的稳步发展,多数发达国家早已前瞻性地对农业经济学科进行转型并且初见成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将农业问题看作是重点问题放在众多问题的前列,因而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成、农业精细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其他学科的快速扩张,我国必须尽快对农业经济学科做出相关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步伐,否则将会在农业经济学科问题上步入西方国家的后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

研究农业的科学众多,而农业经济学科单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农业的研究,其以为研究对象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同时重在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美国的盖尔克拉默认为,农业经济学科注重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以及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因此可以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纵观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大致概括为农场经营、政策导向、政策与市场并重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主要表象出三点特征。其一,农业经济学科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并且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加强,由此产生的综合化也不断增强;其二,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加强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进而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其三,农业经济学科同时不断突破本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虽然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学科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中产生的问题也映射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往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再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中已经显露出一些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经济学科危机。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从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考量,则存在颠覆性的隐患。具体分三点来说:第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研究导向作用降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针对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农业、农村经济、农民经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当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的决策权由政府全权掌握,通过所属政府的权威专业性的智囊团进行政策的最终决策,而农业经济学者只拥有政策的解释权,这一情况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导向作用的降低,从而使农业经济学科在学科整体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其他学科的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农业经济学科属于应用社会科学,是集合了经济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然而,近些年上述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张开始逐渐覆盖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致使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开始出现萎缩趋势,从客观角度来分析,原因在于上述诸如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现阶段研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农业经济学科基于同一对象或是领域研究的影响力。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课题申请,较其他学科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农业经济学科难以招收优质的生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大量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就目前农业经济学科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招生困难以及优质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导向作用的降低以及其他学科迅速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日益萎缩,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基础学科毕业生来说存在竞争劣势;另一方面,在当下农业经济结构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仍坚持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出于对上述客观情况的考虑,大多优秀的人才不再考虑将农业经济学科作为选择专业,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学科优质生源招收困难以及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的现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减小,这使得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具体表现有二:第一,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力度仍然较大。但从长远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城市化建设最终落成,国家会随之将研究的对象和重点转移到城市,由此造成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逐渐萎缩,甚至会使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西方国家遇到的困难与所做的努力是最好的说明。第二,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力度减弱。从近30年西方国家在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态度来看,虽然我国于近些年由于财政预算的富余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较大,但在随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会使财政预算紧缩,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也将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从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仍处于以政策导向为重心的时期。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经济学科必须由以政策研究为重心向以市场研究为重心进行转化。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一)研究重心转移。

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其研究范畴拓展至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转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以及生物经济管理。1、食物经济与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产生了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这为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学科可以顺势延伸为食品经济与管理,将研究内容扩展为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经济及其行为的研究。2、生物经济管理。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不包括对食物以及生物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研究,若使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一领域进行扩展,延伸为生物经济管理,则能开拓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新空间。

(二)教育重点调整。

基于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就业及实习的现状,农业经济学科必须就当下教育的重点进行调整,从只单纯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能力转变为兼顾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及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危机的局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六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法的必然之路,虽然近些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市场对新农业的要求来说,还存在不足,本文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进行一番探讨。

一、前言。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严重浪费、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偏低等,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基本理论,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其实质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

三、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

面,但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还有许多障碍性因素亟待破解。

1、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循环经济意识淡漠。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没有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且与循环经济3r原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认识,盲目地只追求速度;三是传统耕作方式仍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四是一些基层工作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循环农业建设引导不力,甚至制造人为障碍;五是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还达不到担当循环农业建设主力军的要求;六是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七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严重。

2、技术上研发滞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核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方面,主要靠某些大型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尚无我国自主的制造技术。

3、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补贴项目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缺少必要的制度来实施农业支持政策;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尚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上沿袭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此外,现行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优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与循环工业不同,循环农业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循环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具有长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循环农业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4、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产潜力挖掘不足。

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国耕地日趋减少。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由于风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耕地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强力保护,很可能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1、出台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

政府应尽快出台循环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1)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前农业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不高,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形成严重制约。在技术层面上,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据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关键上还要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

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因此,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预算,要适度向循环农业倾斜。其一,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其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特别要适度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体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价格、财税和收费政策,改进发展模式。

4、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园区经济是多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五、结语。

循环农业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在,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现在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关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对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做出一点贡献。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发布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祥飞。

范文二:新时期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3]。

4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于实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真正实现国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农民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待值较高,但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制约经济进步的现象。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其次,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的自律机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对于一些普通事务,可以由集体讨论决定,而较重要的事务,由重要决策部门如监事会来决定,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4]。

4.2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但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符合我国对于保证土地归属问题的政策规定,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再次,这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从而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引进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每个人的自身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其成为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过程中,重视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等进行指导。不但可以有效实行对于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收益[5]。

4.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要寻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顺民意,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视人才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新时期整体经济引导下,重点关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2.

[2]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卢金玲.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4(17).

[4]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5]何平均.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作者:项晓萍。

农业经济学论文模板篇十八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例如,针对复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农产品经营实践模块,设计了逻辑思维与阐述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个主要培养目标。模块化教学实践中,采用布置农产品行情分析报告、创业可研报告等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完成任务,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汇报阐述和答辩,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深人了解农业经济实际情况,突出了多媒体制作、写作、演讲等一技之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