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精选6篇)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精选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5 11:09:32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精选6篇)
    小编:admin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一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组成。

2、专业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职业素质课程应该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设置。这个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相对应,可以根据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单独设置课程,也可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讲授或实训过程中。

3、拓展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

3、周学时为22~26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4、主干课程控制在7-10门之间。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二

一、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本专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往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业在地方产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及培养规格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

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哪些的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课程设置变化情况

(相对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哪些课程?)

本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臵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论证

论证要点: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汽车维修及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手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术,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规格

(1)具备中职生必备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知识。

(2)熟悉200-300个汽车维修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短语和缩略语。

(3)具备汽车结构、原理、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知识。

(4)具备汽车维修仪器、设备、常用工具、量具使用的基本知识。

4、专业技能素质培养规格

(1)具备获取和应用汽车维修资料的能力。

(2)能识读汽车电路图。

(3)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4)能独立规范使用工量具、仪器设备,进行汽车维护、总成大修、部件检验和汽车性能测试。

(5)有制定实施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能对完成维修作业的车辆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6)能通过语言表达使客户清楚维修作业的目的和为客户提供用车建议;能通过语言或书面表达方式达到与合作人员或部门之间沟通。

(7)具备学习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

分析: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臵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汽车运用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臵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臵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电子设备只占汽车成本的2%,而目前已经达到18%~23%。这就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控制装臵高的技术含量,维修人员如果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掌握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内,交通行业势必急需大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临沂市每年需新增人员1000人左右。临沂市汽车维修企业约510多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6家,二类维修企业92家,其余全部为三类维修企业;从业者8300多人,其中机电维修岗位占39.8%,服务顾问占21.2%,客户服务占9.6%,备件管理占10.2%,汽车销售占7.3%,汽车保险占6.4%,旧车评估占3.2%,其它约占2.3%。从调查结果看,汽车机电维修工应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岗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0%左右,高中(中专)学历者占10%,初中学历者占40%,其余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具有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仅占20%。一、二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由企业自身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仅少数人参加过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新技术和关键岗位技能的培训,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

基于以上的行业现状和社会背景,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这种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的。

论证要点:是否能满足培养目标要求,是否有课程改革特色等方面。

的是具有某一项或多项实际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面面俱到,却又什么都不精的“全才”。

临沭职业中专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技能和实践的掌握,采用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及“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所分别对应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探索并实践“三级能力、二轮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三个方向对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第一阶段(第一、二、三学期包括第四学期前10个教学周)在校内完成汽车机电维修方向中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以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性能检测流程掌握两级能力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二阶段(第四学期的后八个教学周)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第一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了解汽车快修岗位、汽车性能检测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维护与保养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体验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检测与修复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机电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电气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性能检测方向对学生评估汽车能力的要求,第三阶段(第五学期)在校内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施第二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掌握汽车故障诊断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故障诊断工作过程、汽车评估工作流程及汽车性能检测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排除技能、汽车性能检测评价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将来工作岗位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方面的论证:

课程群,使得专业课程体系中全部课程一目了然,在完成共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再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诊断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新的方法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具体见下图。

四、专业实践环节的论证:

论证要点:实践环节设计能否体现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课程改革要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按企业技术路线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运用与维修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汽修人才要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向,而针对中职学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强调其技能培养,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一方面定期修订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臵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另一方面利用转、合、撤、拆的原则,降低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设计教学项目,形成合理的、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习国内外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采用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抓尖子生,以点带面,形成好的学习气氛;利用榜样的力量,由高年级进行专业学习示范、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到企业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3、注重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

制定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主干课程设计、阶段项目实践、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综合技能的培训。针对主干专业课程,开设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知识内容的能力,打通各门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

(一)师资力量雄厚

(2)要求教师按照计划规定,必须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4)建设以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

(5)制定中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

(6)积极和周边的学校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

(二)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类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学校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汽修实训车间,,实训与实用并举,适宜于一定数量学生同时参与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共建协议;做好专业图书的采购工作,每学期确保一定数额的资金,做到人均专业图书10册以上。学校对实验、实训台等设施的投入,为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完全满足专业的开设。

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指导意见。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该方案基本符合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合格的毕业生能够经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注意和加强。

(一)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肯定是一个亮点。调职教育要调整思路,要增加实训,至少有一年到企业的实习期,实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应该大于1:1,并且不能只有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动手,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完成。这些都是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 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产业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的“订单式”教育的班级。这是符合汽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校企合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方式。例如,有些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订人”,并没有在课程设臵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或者合作并不紧密。

校企合作应开始于招生之时,而非就业之时。双方应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设定专业、设臵课程。而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三) 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

专业和课程设臵的改革与调整,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有关。新技术迅速发展与课本知识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或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更新速度。

(四)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据调查,有些毕业生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毕业生被“黑心中介”所骗;更有一些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不好……因此,学校在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议除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可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帮助学生对就业心态的调整,指导学生简单朴实而有针对性的个人简历,引导寻求就业的合理算什么,根据就业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对学生进行防范意识教育等。

(五) 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一个学校要办好,就要突出办学特色,同样一个专业要办好,也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精做响某个专业,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职业学校应该由培养汽修专业通才,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某项实用技能的专才。

临沭县职业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论证小组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三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四

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任务书)

“能力本位”是中专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能力、施工测量能力、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能力、合理组织工程施工的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与事故的处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施工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书)

依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优化调整由企业、行业、建筑专业协会和学校多方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建筑展示楼工区式”模拟的建筑施工现场实训基地为依托,校外真实建筑施工现场为后盾,培养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投标等多元能力。新生入学进入建筑集团进行认知实习2周,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集团、监理企业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学习4周。最后一学期安排到¥###集团等8个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任务书)

通过校内外专家共同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改革目前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同时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中,生成建筑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建筑施工过程岗位相适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建筑工程土石方、混凝土、砌筑等施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为模块的课程体系。新型的课程体系将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按照建筑工程管理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能力形成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专项技能学习模块、综合技能形成模块。

第一模块为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仿真情景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环境。

第二模块为专项技能学习模块:根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形成的.规律,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分为不同项目,构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形成连续的逐步提升的项目阶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第三模块为综合技能形成模块:学生进入建筑企业,进行真实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形成真实的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及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体系设计能体现培养目标,便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是否能得到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具有科学性,符合教育规律。

四、实践环节。

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充分满足建筑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试验实训要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教学质量将大大提高。 五、课程安排与进度安排。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体系完整,符合“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安排次序科学合理,周学时适中。 六、专业方向明确并与市场充分接轨。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有两个方向:通过学习一般工建筑的施工程序,建筑施工主要工种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操作)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和安全操作技术措施,使学生具有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与安全技术措施的初步能力,初步具有施工现场监理能力。

七、修改建议

年 月 日 专家资料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五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组成。

2、专业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职业素质课程应该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设置。这个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相对应,可以根据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单独设置课程,也可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讲授或实训过程中。

3、拓展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

3、周学时为22~26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4、主干课程控制在7-10门之间。

一、修订指导思想

本次教学计划修订遵循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征集学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举行有关专家的论证会,听取并采纳诸多与会专家的建议。同时紧密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人才的培养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思维,满足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二、调研工作

1、专家意见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家认为,高职高专人才应该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划方案的要求,实践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形式可以多样化。

2、毕业生建议

1.应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数。他们提出,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应该着重于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训练,理论课程够用即可,而且日常理论教学中可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

2.增加机电一体化分项实训的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三年中仅进行一次综合实训。他们普遍认为,在实训中对于一些分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还不能够熟练掌握,应该增加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分项实训。

3.强化机电一体化从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教学和培训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中获得技能证书的寥寥无几,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认为,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技能考试的三门课程,即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采用相关考试用书作为参考教材,学校应组织相关考证的培训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获得机+电技能证书。

3、定向培养、用人单位建议

在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利用用人单位招聘会的机会,听取了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他们认为:第一,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更加侧重于机电一体化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可以不作过高要求,够用即可。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应该强化学生的法规和职业道德意识。除了开设有关法规和职业道德课程以外,还应该组织学习有关机电一体化法规的案例,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专科学习阶段。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

迎合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在这次改革中,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入沟通,针对他们提出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大学生懂理论而不懂操作”这一普遍性不足,我们通过增设数控技术应用分项和综合实训,侧重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力求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原有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基础上,此次修订增设了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的操作。由专业教师现场指导,使学生掌握从事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

3.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同时也应注重人际关系处理、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具备相应的技能有助于其将来从事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将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细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能力、辅助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

四、课程设置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将有关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突出主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修订后,实践课程学时约占总课时的40%。除了集中性实践次数的增多,还增加了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课时。此外,增加开设机电一体化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并且采用有关考试用书作为参考教材,以便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五、主干专业课程

通过确立主干专业课程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在此次修订中,我们结合学科建设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业资格考试的需要,促使学生在日常理论教学环节中开始接触实践操作,每个学期期末对主干课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性实训,将平常分训与期末集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机电一体化操作的技能。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六

一、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本专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往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业在地方产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及培养规格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

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哪些的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课程设置变化情况

(相对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哪些课程?)

为了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指导,制定出符合计算机系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的软件专业发展战略、办学规范和示范标准,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统一安排、指导下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关于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校企合作等的调研活动。在系主任及书记的带领下,分别走访了东软集团、诺华软件技术、易捷科技、华君科技等多家it企业。

一、调研目的及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目前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软件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加深具有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成为可能,我们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企业的百题大调研。我系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测试方向是我系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新增专业,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循,系内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理解不一;岗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工作任务也有待于进一步验正,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标准也不一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体系是本专业发展的基础,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是专业的出发点,主干课和核心课是专业的立足点和支撑点,是软件技术专业办出特色的基本点。软件测试方向要有立足之地,必须找准自己的生长点,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为此,调查听取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次调研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就进一步深化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问题与企业进行探讨。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手段在调查前,我课题组广泛征求意见,对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分组确定每人主要的调研方向及调研任务,精心确定了调研对象,目标主要锁定在软件技术开发企业。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亲临企业现场访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研结果分析通过对本次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97%的企业对我系软件测试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软件产业是国内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30%。虽然各高校及相关培训机构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专门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但把软件测试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的少之又少,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辽宁地区我同类院校还未开设本专业。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几乎每个大中型it企业的软件产品在发布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测试和文档工作,而这些工作必须依靠拥有娴熟技术的专业软件测试人才来完成。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对高质量的测试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原来对测试技术的职业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只把它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课程来开设而没有形成一个专业体系,因此国内在短期将出现软件测试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公布的粗略统计,目前国内专业的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万。因此我院开设软件测试专业是可行的,是走在同类高校的前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业素养,没有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

建议: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这一点我们除了在教学工作中给予重视之外,还可以借鉴培训机构的经验,在学生走向企业之前有专门的教师,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使之顺利的迈入职场。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就很好,用人单位意见较大的学生平时在学校就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对学生在校期间把课程的学习和平时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汇总大排名,对发展前景好,待遇好,专业对口度高的合作企业按名次择优推荐。这样不但提高了企业对我校学生的满意度,为进一步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我院的校风,学生的`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本次调研中各企业对我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比较认同,没有大的意见,但对课程建设中的实质性内容例如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一些建议。

建议:软件技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而软件测试作为一个专业单独设置是近二年才开始的。任课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和知识系统化学习的问题。建议继续推动教师的培训工作,把教师的自主学习与系统培训结合起来。

会开发。

另外,不同的企业采用的开发技术、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学生难以实现订单式培养。

建议:在大基础的前提下对学生按技术门类进行小班授课,避免出现样样通,样样又不精通的情况。

一.调研提纲(供参考)

⑵相同类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趋势(情况);

⑶本专业定位与特色;

⑷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

⑸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及相应的学时学分分配;

(6)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7)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及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机制保障。

二.调研形式:各系(部、中心)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认真进行与企业沟通调研。

三.完成调研报告:9月30前完成调研工作,形成每个专业(群)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并于2012年10日15日前报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调研报告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供参考):

⑴调研工作组织与开展情况;

⑵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⑶相同类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趋势(情况);

⑷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⑸对本专业本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⑹对全校公共课程、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7)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四.各系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还应按照学校及各系“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

五.请各系依照“稳定发展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术”总体思路,结合调研情况,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认真组织制定适合本系和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六.学校在10月份举行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期调研及专业建设计划制定情况汇报及研讨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拟在年底前,将各系的调研报告及专业建设计划分别汇编成册,供校领导及各系和相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考。

七.调研报告参考内容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情况,行业、产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诉求。

做法与经验。

(三)本专业在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及改革设想与措施。

(四)现行2015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与建议。特别要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以便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调研(研讨)的主要收获与体会、思考与建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