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总结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在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美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一
1、说课文内容:文章以磅礴的语言,张扬的句式,瑰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在那天地之间,在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出一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如奔涌的黄河夺路而出,显示出我中华民族激昂澎湃的活力.2、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追明星火热的时候,本文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给学生的精神以深广的影响。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冲击巨大。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重难点与教具。
重难点:通过对文章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教具: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2、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
二、说教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与关键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彰显新课标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为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综合学习,课前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图片、文本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下面分三个环节来说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欣赏导入。
从作品欣赏开始,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一反传统教学新课导入由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第二环节:新课探析。
新课标要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课堂上,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模式,我设计了四个板块: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课件1,创设情境。力求最大限度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目标。
板块二: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可进行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共同确定出对安塞腰鼓的研究、课文语言的研究以及主题思想的研究三个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成小组,合作探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老师稍作完善。用扫描仪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板块三: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1,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必要补充完善。2、展示课件2,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后,借鉴朗读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也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评价。
3:质疑:让学生说现在的新感受,新发现。
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给予高度评价鼓励。
板块四: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将课内外结合,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作文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些什么收获?
第三环节: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设计以下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其一,可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也可自行设计作业题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生活与自身发展。
1:写一篇论文: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学生完成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学生展示自己成果,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参加。
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师生畅谈中结束。
五、说教学构想与板书。
本文摒弃了教师详细分析、讲解,侧重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注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教学具极大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因而,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代替了传统板书,将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评价与教学功能。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教,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程序”等多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故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势。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2、收集作家以及课文资料。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过渡: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过渡: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过渡:文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有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在写作?
(分组交流、合作讨论)。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四)、品味语言、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八、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书设计:
九、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
谢谢大家!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三
1、说课文内容:文章以磅礴的语言,张扬的句式,瑰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在那天地之间,在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出一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如奔涌的黄河夺路而出,显示出我中华民族激昂澎湃的活力.2、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追明星火热的时候,本文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给学生的精神以深广的影响。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冲击巨大。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重难点与教具。
重难点:通过对文章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教具: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2、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
二、说教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与关键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彰显新课标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为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综合学习,课前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图片、文本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下面分三个环节来说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欣赏导入。
从作品欣赏开始,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一反传统教学新课导入由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第二环节:新课探析。
新课标要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课堂上,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模式,我设计了四个板块: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课件1,创设情境。力求最大限度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目标。
板块二: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可进行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共同确定出对安塞腰鼓的研究、课文语言的研究以及主题思想的研究三个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成小组,合作探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老师稍作完善。用扫描仪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板块三: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1,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必要补充完善。2、展示课件2,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后,借鉴朗读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也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评价。
3:质疑:让学生说现在的新感受,新发现。
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给予高度评价鼓励。
板块四: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将课内外结合,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作文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些什么收获?
第三环节: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设计以下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其一,可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也可自行设计作业题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生活与自身发展。
1:写一篇论文: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学生完成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学生展示自己成果,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参加。
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师生畅谈中结束。
五、说教学构想与板书。
本文摒弃了教师详细分析、讲解,侧重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注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教学具极大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因而,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代替了传统板书,将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评价与教学功能。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教,谢谢!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环节)。
(二)学习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平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五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板书)。
【说教材】。
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本文是选入七年级下册的,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教什么呢?新课标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目标:“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鉴于此,我将“从关键句段入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学法】。
这篇像诗一样的散文被称为“奇文”,六年级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对安塞腰鼓有感觉,再对课文有感觉,对语句有感觉,最后,对表达有感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默读、批注、交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说过程】。
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对腰鼓有感觉。
本节课我将以安塞腰鼓的视频作为导入,舞姿飞扬,鼓声阵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对课文有感觉。
接着,检查预习情况,一查写字,二查读文。先全班听写黑板上这些词语(贴词),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段来朗读。读书展示完毕,请学生用文中的话再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文本细读——对词句有感觉。
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紧扣一个“读”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17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展开探究。
你听,安塞腰鼓好在他的“鼓声响”(第9——11段)(板书):这鼓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读好“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感受鼓声的震耳欲聋,体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妙处。
你看,安塞腰鼓好在他的“舞姿”(第15——16段)(板书:舞姿):欣赏一段江南舞蹈,与安塞腰鼓对比。江南舞蹈优美,安塞腰鼓奇丽;江南舞蹈雅致,安塞腰鼓奇伟。奇丽、奇伟,安塞腰鼓好在一个“奇”字!(板书:奇)。
你再看,安塞腰鼓好在他的“气势”(第6——8段):第六段的排比句,我这样引导:这五个短句好像不太好理解,我来把它改一改:“骤雨一样,是极速的鼓点”改成“急促的鼓点像倾盆大雨一样”,你们来改改后面几句。同学们,我们再把两段比较一下,你觉得作者写得好还是我们写得好?为什么?“改一改”加深了对“乱蛙”“斗虎”这些陌生化喻体的理解,“比一比”让学生懂得了整齐的排比能够增强气势。(板书:气势壮)。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作者这种排比方式来描写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把课文所学的表达技巧真正地运用起来,提高写作能力。
2.文眼寻根——抓住一个词深入思考。
配着沉郁的音乐,我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和著名油画《父亲》,饱含深情地介绍这片被认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情渲染,让学生们懂得:黄土高原人民还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用坚韧与命运——搏击;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黄土地上——搏击。作者不仅在写安塞腰鼓,更是在赞美那不屈不挠大写的“人”,以及孕育这人,这腰鼓的“土地”。最后,有感情诵读课文,读出搏击之强。(板书:强)。
3.有感发声——紧扣一个“读”字体会情感。
这篇语言铿锵,气势恢宏的散文曾被二十多位著名的朗诵家朗诵过,我们学生不好好诵读,就太可惜了!因此多种形式的有感情诵读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品词句,读中感气势,读中悟感情。
四、回归整体——对表达有感觉。
崔峦老师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品析句段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体会文章“静——动——静”的写作结构,并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体会作者那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情感。
【说板书】。
磅礴沉重鼓声响,叹为观止舞姿奇,豪放火烈气势壮,惊心动魄搏击强,跟。
随这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和学生走进了那片孕育文明的土地,认识了那群勤劳拼搏的人们,领略了独具魅力的西北文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板书设计:
磅礴沉重鼓声响。
叹为观止舞姿奇。
豪放火烈气势壮。
惊心动魄搏击强。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七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习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习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天安门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论依据】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四、说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2、收集作家以及课文资料。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过渡: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过渡: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过渡:文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有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在写作?
(分组交流、合作讨论)。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14――17)沉重的响声。(18――22)击鼓的后生。(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四、品味语言、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八、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
九、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教学回顾: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性,只有注重个体的阅读和心灵的感悟,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