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一
偶闻一位语文老师感叹:“如今的数学课,都很提倡动手操作呢。”从中可以窥见新课程改革为数学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绝不是简单的“动手活动”,如果缺少了数学思考,淡化了学科特点,就丢弃了数学课不可缺少的“数学味”。
片段一:初次摸球,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A老师组织学生参加摸球活动:
师:在黑色塑料袋子里放着6颗黑玻璃球和6颗红玻璃球(以下简称黑球和红球),任意摸出一个,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摸到黑球也可能摸到红球。
师:摸之前自己先猜猜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摸到红球有奖励哦。
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结果是黑球。再请这位学生摸一次,于是兴奋地握拳高喊:“红球,红球!”但第二位摸到的还是黑球,摸球者情绪失落。请第三位学生摸一次,这时有更多的学生认为一定是红球了,出乎意料的结果还是黑球。
第四位学生再摸,黑球!
教室里唏嘘一片,学生说:“怎么可能,老师骗我们的,袋子里肯定都是黑球。”这时,执教老师面露紧张之色,正茫然不知所措。
第五位学生总算“争气”地摸到了红球,手舞足蹈的,至此,第一轮的摸球活动结束。师生小结得出结论:袋子里有红球又有黑球时,摸一次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黑球。
下面我们来分享B老师提供的相同课题的相关片段:
让学生体验了“一定”(袋子里放的全是白球,摸一次,是什么颜色的球?)和“不可能”(袋子里放的全是白球,摸一次,能摸出黄球吗?)之后。
师:这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着一个白球一个黄球,摸之前,希望摸到什么球?
生:黄球。
师:用数学的眼光来看,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
生1: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2:黄球。(摸出来,结果是白球。)
师:为什么你希望摸到黄球,但摸到的却是白球呢?
生2:因为摸一二次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我们不能确定。
师:那么第三次摸,猜猜会摸到什么球。
生异口同声:白球。
师:真的吗?静静地想一想前两次摸到白球,对第三次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有影响吗?
生3:有影响,前面两次摸到的都是白球,第三次也应该是白球。
师:分析得有道理。第一次摸球,有几种可能?第二次呢?第三次呢?
生4:我明白了第三次摸不一定就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所以与前两次都摸到白球没有关系。
师:有时候想一想就能发现一些真理呢。看来每一次摸球都有两种可能,也就是说前一次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对后一次摸球没有影响。
[分析一]要活动化,更要追求数学思考,凸显“数学味”
卢梭说过:“如果不活动,我几乎不能进行思维,因此必须使我的身体处于动态,我的思想才能开始活动。”的确如此,如果不通过动手探究,该如何向学生注入思维的“活水”呢?比較A、B教师的教学手段,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在袋子里放数量相等的两种颜色的球,都是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都体现了“活动化”的特点。
“可能性”是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活动性,我们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摸球活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足够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即袋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如红球和黑球),新课标和数学专家告诉我们实验不仅要做,而且需要多次做,因为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即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其实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
2.及时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加活动的思维含量
比较上述片段中两个班学生的直觉判断,虽然都是错误的,却不相同。在A老师的课堂里,我们看到学生凭经验直觉意识到:因为数量相等,所以摸到黑球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学生理解的可能性相等是什么呢?即第一次摸到黑球,第二次应该摸到红球;前两次摸到黑球,那么第三次总该是红球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个人在作出判断时,往往会受到自我心理活动和外界刺激的影响。而B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前两次都摸到白球,那么第三次也应该是白球”的错误判断,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原因不外乎两个:学生对老师说的袋子里有一黄一白的条件没听或者是前一次的摸球结果对第二次摸球活动的“负迁移”作用。面对这种情况,B老师并没有强迫学生去接受已有的科学结果,而是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进行谈论:静静地想一想前两次摸到白球,对第三次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有影响吗?第一次摸球,有几种可能?第二次呢?你想说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自然明白前一次或前几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或后几次产生影响,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意境。
片段二:合作探究,初步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C老师组织学生摸球活动的相关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个袋子里放着白色和黄色的球共5个,想一想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可能相同吗?
生:不可能,因为5是单数。
师:请你猜一猜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
生1:我猜黄球有3个,白球有2个。
生2:我猜白球有4个,黄球有1个。
生:打开袋子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师:这个办法很简单,如果不能打开袋子呢?
生:可以像刚才那样摸一摸。
师:你想摸几次?摸一次够吗?
生:不够,需要多摸几次。
(出示活动要求:每人连续摸5次,小组同学轮流摸,每摸一次后都要摇一摇;用正字法做好记录;静静地做实验,从实验结果中有什么发现?)
思考:从实验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与同伴交流。
生1:摸到的黄球个数比白球多。
师:你现在猜猜袋子里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生2:黄球多。因为每组都是摸到黄球多,总数也是。
师:请你猜一猜袋子里可能会有几个黄球,几个白球?
生3:我猜有4个黄球,1个白球。
生4:不可能,要是这样的话,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总个数应该差不多。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打开袋子看一看。
师:再任意摸一次,你猜可能摸到什么球?
生:黄球。
师:我们摸一次试试看。(摸到白球)
师:静静地想一想,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袋子里有黄球也有白球,所以都有可能。
师: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吗?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球的个数有关,个数越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
[分析二]学生角色的改变,从“操作工”——“探究者”
没有预设,就很难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前一种教法,学生的第二次活动只是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而不是一种真正自觉的行为,为了老师的摸球命令而摸球,明知道结果的摸球活动还有多大意义。学生变成了实验的机械“操作工”,不需要动脑和动口。而在C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活动不是“纯活动化”,而是在认知冲突中自觉想到了用实验来验证,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学生在经历了“验证—猜想—实验—统计—推论”的过程中,不仅感知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大小,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运用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将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片段三:通过练习,让学校数学“回归”生活数学
第一位老师新授后通过一些基本练习,如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进行判断:地球( )每天都在转动;太阳( )从西边升起;只要努力学习,就( )会取得好成绩等。最后以一个看图说话的形式来结束这节课(课件出示一个小男孩踢足球的画面,定格在足球即将踢破窗户玻璃的场景,窗户下边站一个老奶奶)。
生1:如果小男孩踢破玻璃,老奶奶一定不会原谅他。
生2:足球可能伤到老奶奶。
生3:我认为足球不一定会踢破玻璃。
最后老师提醒学生玩耍时要注意自己和他人安全,渗透相应的思想教育。
[分析三]数学课就是数学课,学科整合中要关注思维训练的内化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本身对概率学上的“可能”与“一定”与生活中的“可能”与“一定”模糊不清。诚然,数学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维度,也就是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要让学生领悟数学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教育,但是这样的安全教育显得过于牵强,情感目标的渗透应该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為了情感教育而硬创设情境。尽管教师在最后环节的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注重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但细细品来,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数学课终究是数学课,不能成了思品课、语文课或科学课,它承载着数学领域的特定任务,“数学思考”应是它的核心。
[案例反思]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我们既要避免犯“数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病,又要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课所独有的“数学味”。
1.把握学习起点,增加思维含量,突出“数学思考”
学生不是白纸,他们的生活起点和逻辑起点并不为零。在正式教学之前,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已经体验着许多数学,只是这些体验是零散和无序的,只有加入“数学味”,才能将这种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上来。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看他知道了什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B、C老师组织的摸球活动多了思维的含量,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去体味“数学味”。
2.悉心准备材料,确保有效操作,绽放“思维之光”
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外部制约因素——操作的材料,即教具、学具。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合理选择活动的材料是有效操作的关键。如果选择不当,往往会让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3.灵活处理教材,经历研究过程,碰撞“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当袋子里有白球又有黄球时,摸一次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袋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经验不等于体验,更不等同于科学认识和形成科学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往往较难建立随机观念。假如按照“1 ∶ 4”(人教版教材)比例出球,让学生猜想—验证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一问题思维含量不高,缺乏“挑战性”,课堂可能会缺失摸球活动的教学价值和“数学味”。第二位老师整合并“改编”了教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凸显了“数学味”,提高了活动的实效。
总之,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鲜活材料,既要注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凸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二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数学阅读。
一、我想读——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例关系。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在课堂上讲了一个《谁围的面积最大?》的故事。
农夫在建房子时遇到了难题:怎么样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呢?于是他分别请教了一位建筑师、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
建筑师脱口而出:“还不容易,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他用篱笆圈出了一个圆。
物理学家连连摇头:“NO!NO!我还可以围一个大很多的圆,将篱笆分解拉开,形成一条足够长的线,这样圈起来的面积自然就最大了。”
讲到这儿,我问:“同学们,你们猜数学家的回答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被我一一否定之后,都饶有兴趣地等待着我继续讲故事。
数学家轻蔑地说:“瞧我的!”说着,他只用了极少的一点儿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瞧瞧,我现在可是在篱笆的外面哦。”
我接着说:“建筑师和物理学家都是正向思维,力求围出的面积最大,而数学家反其道而行之,围出了最小的面积,认为‘自己是站在圆的外面’。这种‘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一种逆向思维,它是数学中经常需要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在我们面对‘山穷水复疑无路’时,逆向思维常常能帮助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多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开阔,新学期,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自此,班上学生开始对《有趣的数学》、《数学家的故事》、《帮你学数学》等书籍感兴趣起来。
二、何时读——掌握阅读时机
数学课堂上的阅读也要求把握好阅读的时机。
在理解有障碍时——当大段的文字出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指导断句,读出重点词、关键词,再给学生解读。
在注意力不集中时——一节课上到后半段的时候,部分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读一读或者全班齐读教材或相关内容,这样不光能使所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直接批评学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
在小组内交流时——总有些学生当众发言时满脸通红、语音低沉,但是他们在小范围内讲话却截然不同。因此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让组内成员之间放开声音读,并互相交流,再逐步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交流,这样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怎么读——强化阅读技巧
很多学生书读百遍,其意仍不懂,究其原因,因为数学阅读有它较为特殊的阅读技巧。对于填空题、易错题,或者信息量大的数学实际应用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强化阅读技巧。
1.讨论——导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圈圈点点”的阅读技巧:圈出关键的概念,画出关键的条件,点出关键的词语……
例如思考题:过年前,小米和妈妈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衣服,营业员说:“我们这所有的衣服都是在进价的基础上加25%的利润出售的,现在我按吊牌价九折卖给你,你只要付180元,我就赚你10元吧。”营业员的话可信吗?
2.动手——引读
“动手操作”要求学生能勇于摆、拼、剪、移、折、画、量……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从而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的问题“楼房有多高”,就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再分小组到校园里量一量、算一算,理解 “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的高与影子的长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样的自学方式,动静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又能很好地理解了课本的内容。
3.释疑——带读
“带着疑问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深刻性。在六年级下册“统计”中有这样一题:5个学生分别进行1分钟投篮,投中次数的中位数是5,唯一众数是7,你知道他们投中次数的平均数最小是多少?
学生读题后仍不明其意。这时教师可以置疑:这里的“唯一众数”是什么意思,对我们解题的帮助在哪里?学生想起了“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后才会明白“唯一众数”的真正内涵,从而想到“5后面必是两个7”。
四、读什么——拓宽阅读途径
1.科普知识的阅读
数学课中的阅读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教师要在课外找一些跟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数字的由来》、《动物中的数学天才》、《小虎漫游数学王国》等。
2.知识延伸的阅读
“知识延伸的阅读”是指与近期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材料的阅读,达到“课中学到一点,课后拓展几点”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五年级学习完“比的意义”后,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通过浏览网页、阅读书籍等手段认识到:新生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4,中国国旗长和宽长度的比是3∶2;认识了最完美的人体是“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是“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此为“黄金分割点”。这时又可让学生找一找“黄金分割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发现: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物中几乎都有意无意地包含“黄金分割比”。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泰姬陵,还是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这些著名的建筑,尽管其风格各异,但在布局设计方面,都运用了黄金分割的法则,给人以整体上的和谐美之感受。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创造一个藏有“黄金分割点”的作品。这样的过程,往往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的阅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而言,要在平时的实践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数学阅读进行总结与反思,才能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三
摘 要:数学阅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与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遗忘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学生阅读激情,让学生想读、会读、善读。通过对话教材、对话读物,开掘学生数学阅读的源头活水。指导阅读方法,历练阅读习惯,让学生的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新常态。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理解;数学视界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简洁、严谨的语言。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这样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营养滋养、文化浸润,获得深刻的数学理解和别样的数学视界。当下的数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数学阅读教学的缺位使得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走向弱化。学生漏看、错看问题,读不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人文素养的缺失等现象比比皆是。在某些师生的心中,学习就是作业、就是解题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本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呼唤着数学阅读。
一、 对话教材,呼唤数学阅读
数学文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承载着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无疑应当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数学文本是由众多专家及一线名师精心编撰的,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最为核心的課程资源。阅读数学文本能够起到扶本固元的学习功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和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对话教材”呼唤着真性的数学阅读。
1. 以“疑”带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就能带动学生阅读文本。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学生的文本阅读就具有指向性,就具备阅读的动力,就能让学生调动自我的数学阅读潜质。例如笔者教学《数字与信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出示了一组身份证号码,学生发现这些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都是相同的,中间8位数字也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特征,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学生生发出问题:这些相同的数字到底表示什么?中间的8位数字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可能表示什么?学生有了这种“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的求知心理,阅读数学文本就不再是教师的强迫要求,而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在文本中主动搜寻心中的谜团,直到化解疑问。
2. 以“思”促读
学生的数学阅读有着自己的特质,重在理解、领会。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总会产生一些数学化的思考,这些数学思考有的契合数学本质、有的融通于数学知识的结构。以“思”促读,应当将教材文本中“浓缩的精华”丰满、鲜活起来,应当将教材文本中“散落的珍珠”统整起来、串联起来,不但将教材文本读厚,更能将教材文本读薄。可以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可以在文本旁标注旁白,可以写下阅读的体会等。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教材文本中的终极结论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这个结论,学生思考推演出蕴含其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规律:如“最长边小于另外两边之和”“最短边大于另外两边之差”“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应该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大于另外两条边的差”“三角形的最长边小于三角形周长的一半”……正是借助数学化的思考,学生将单一的数学结论丰富化,促进了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 以“情”引读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是以情促知,数学教学是以知怡情”。在数学严密的推理过程、严谨的数学结论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理智感、美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以“情”引读,能够让学生不忘阅读。
教学《认识方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在学生通过天平这个“脚手架”认识方程后,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方程”和“天平”。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方程和天平有关系吗?”学生频频点头,但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教师点拨:“如果说方程是数学王国中的天平,那么天平是什么?”学生回答“天平是生活世界中的方程”。方程与天平的微妙相似、微妙关联诱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教材文本阅读中去。在数学阅读中,学生凿开了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他们从教师诗一样的启发性语言中,汲取了阅读的智慧与力量,在阅读中激活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如“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等,充分扩展了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二、对话读物,吁求数学阅读
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一是要将数学阅读带上课堂,让学生学会解读教材文本;二是教师要开发阅读资源,让学生对话课外的数学读物。课外读物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学习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文本的阅读与课外读物的阅读联通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启发、阅读指导。
1. 教材的延伸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展开数学思考的主要媒介、参数。但数学阅读绝不能止步于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应该包括对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乃至于生活阅读。在推进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大阅读观”,积极开发数学阅读资源。教材中的“数学常识”“你知道吗”等通常是学生通向课外数学阅读的窗口,能够为学生打开通往课外阅读的通道。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在学生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认识了素数后,笔者让学生找素数,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统一的找法,即先划去2的倍数,再划去3的倍数,依次类推……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要义即是让留下的数只有两个因数时,笔者向孩子们介绍了“埃拉托塞尼筛法”——即在一块木板上,写上了许多数,然后将2的倍数、3的倍数分别挖去,木板上留下了一个个小洞,犹如一个筛子。如此,将孩子们的数学阅读导向课外,通过发掘数学史中生动活泼的史料,赋予了学生数学学习新的生命。在阅读中,学生领悟到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的人文精神。
2. 习题的拓展
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习题往往是一些与课本内容高度相关、高度匹配的基础性习题,其间穿插了一些拓展运用性的提高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当学生遭遇障碍时,笔者都会友情提醒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通常可以“以题为媒”,导引学生纵深阅读。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进了我国古典名题《百僧分馒》。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在其名著《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如果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个,小和尚三人分1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阅读中国古典数学名题的兴趣。于是,许多算法名题如“中国百羊问题”“两鼠对穿问题”“牛吃草问题”“韩信点兵问题”等都走进了学生的视界。
3. 生活的融入
生活是数学阅读的“无字之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形成“数学的大脑”。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阅读生活,从生活的视角阅读数学,都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例如教学三年级的《升和毫升》,由于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升和毫升”教学资源,同时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储备,缺乏感觉,所以笔者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调查、观察和实验等。学生走进超市去阅读调查,回到家中做测量实验。通过N次实验,学生建立了“1升”“1毫升”以及“几十毫升”的数学表象。在生活化的阅读中,学生“做思共生”“手脑并用”,他们做出了测量“毫升与升”的容器,估计了“容器容量”。学生从对生活的解读中感受到数学之于生活的意义,抽象的数学概念被赋予了具体形象的经验色彩,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起来。
数学阅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师生的教与学中,数学阅读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不应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只有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才能从低阶迈向高阶。实践表明,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后,阅读就會成为一种需求、一种自觉、一种品格,阅读的品质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掘学生数学阅读的源头活水,变单一的文本阅读为丰富的绘本阅读、信息阅读、光影阅读、云课堂阅读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新常态。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四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西庄学校 郭文佳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 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集合,会借助直观图,了解数学中的集合思想,并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 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五、 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 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 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1. 1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 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 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 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 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 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生:(8-3)+3+(9-3)=14(人)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三)、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四)教学反思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五
摘要:重视读数学,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合理地让学生“读数学”,学生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阅读;意义;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3-0188-01
一谈及读,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语文朗读,随着数学的社会化,仅仅具有语文读能力的人已明显显露出不足。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则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数学的过程同一般读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包含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概念的同化、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因此,重视读数学,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轻读问题,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仔细地审查研究题目,揣摩命题者意图,从而确定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及所求的问题等。而轻声读题是学生在比较 "静" 的环境中,去理解题意,去审清题意,这样能更好地调动人脑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专心听、小声读,就能很好把握题意,掌握解题思路。 而大声读题反而会互相干扰, 不能很好地想。一般大喊大叫地读,他们通常都只读不想,不求甚解。因此, 适当的轻声读书有利于理解和表达。
2.齐读概念,了解含义
齐读概念,理解概念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及概念身后所隐含的问题。一般地说,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概念全局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观念;一是指具体的重点词语和概念的"上下文"。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好些学生常把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搞混。通过齐读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就很容易从整体上明白面积是平面,而体积是立体的。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两个概念中的重点词句。比如面积是指平面图形的大小,我们可以抓住"平面图形"这个词语。而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可以从"空间"这个词语让学生去体验、理解。在理解任何一个概念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才能找到符合问题的恰当的解答。
3.多读几次,加深记忆
有很多人在看书时,为了加深记忆,会重复地读一个地方。对于在概念、公式不是很多的小学中,多读几次,对加深记忆尤为明显。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朗读记忆就是要比单纯地看和默诵效率要高,因为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的综合活动,在朗读的时候综合运用了目视、耳听、口诵等感官,感官的多重运用对加深记忆有很好的效果。如在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时,多读几次1L=1dm ,1ml=1cm ,1L=1000ml这3个体积单位的关系式,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对学生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默读算式,减少失误
默读即无声阅读,是用眼睛默默地看,是用大脑直接去感受,是用心来思考,它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默读时,我们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随便看一眼就能完美地解决问题了,这样很容易造成失误,也容易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内在联系,使解题更顺畅。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在草稿上计算,或试验下能不能运用简便方法,是否行得通,提高效果。默读比朗读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思考、比较、理解。默读要求边读边思,有质量的默读必定是以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前提的,它可以让你及时记下对内容的领悟和见解,并能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有效地减少计算时的失误。
5.诵读公式,帮助解题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才能熟记公式,并合理运用公式,来帮助我们解题。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然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下册中计算棱长总和、表面积和底面积时,习惯性地遗忘了计算公式中一部分内容,导致计算错误。如三角形面积S=ah÷2,学生在计算时却变成了S=ah 。
6.朗读课外材料,增长见识
读数学不只包括读数学例题,还包括读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等。让学生懂得了门牌号码的含义;了解了身份证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知道了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只找出了40个完全数;明白了在数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难题,如"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在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朗读的活动,使静态的书面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朗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合理地让学生"读数学",学生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六
【摘要】本文以《年、月、日》一课教学为例,分析数学与音乐、语文、科学、历史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整合,为数学课堂教学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促进数学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科整合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31-03
“跳出数学教数学”,这里提到了两个“数学”,第一个指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堂,第二个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等。跳出数学教数学就是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机械地教那些枯燥的公式和算理,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中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生活实践整合起来,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数学课堂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促进数学学习的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下面就以《蚕和蜘蛛》的故事来谈谈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具体策略。
“蚕也吐丝,蜘蛛也吐丝,蚕吐丝最终把自己包裹了起来,而蜘蛛吐丝是在空中的一个平面上找好几个点,依次将它们连接起来,织成了漂亮的网,自己行动自如,还能捕捉小虫。”(当然这两幅图处在不同的情景,其理解也不一样)
教学就好比吐丝,如果只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就课本教课本,就好比蚕吐丝,终将把自己包裹在其中。如果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就会形成蜘蛛吐丝的网式结构,网尽能网之物,也更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一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轻而易举地揭示了学科整合的大道理,同时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这就是整合的魅力。这样教师就可以“跳出数学教数学”,学生“跳出数学学数学”,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笔者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以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流程。
一、数学与音乐的整合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2001年,英国梅克斯伯勒的温德希尔小学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让六年级学生在莫扎特的音乐背景中学习数学,一年后对比发现,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了10%。可见音乐能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一)消除紧张情绪,调和课堂氛围
《年、月、日》一开课,美丽的花朵的绽放搭配《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音乐,还有珍惜时间的美文,它像一股春风,更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找到依靠,找到安全。孩子无拘无束的天真终于显露出来,笑脸有啦,轻松的氛围接踵而来,而教师也变得轻松了许多。把音乐引进数学课堂缓解了师生的压力,进而把师生带入一种愉快的氛围里,让师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
(二)烘托主题,渲染意境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不仅能影响人,还能感染人。当美丽的花朵在瞬间绽放的时候,当悠扬的乐曲缓缓而来的时候,当珍惜时间的美文娓娓道来的时候,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里,音乐美化了课堂,音乐美化了数学!这样就为本节课“珍惜时间”的主题定了基调,让数学课饱含人文情怀——“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二、数学与语文的整合
数学和语文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能将二者有效整合,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语文课本素材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失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语文教材中内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补充。“24节气歌”是学生二年级语文知识。它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指导农事生产的补充历法;而《年、月、日》教学的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新历法,在我国则“新历”和“旧历”同时使用。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两种历法,学会看年历,知道两种历法中的重大节日,这样学到的知识更清晰、牢固。此外,在数学课上利用儿歌来记忆“年、月、日”中的大小月:“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30天。”朗朗上口的儿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降低学习的难度,使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利用语文思维增强学生数学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学生能否正确解题的基础,也是关键。有时往往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决定了一道题的正误。此外,也有很多相似的词语和概念在不同的题目中的意义也大不相同,且其蕴含的信息量很大,如果学生不仔细阅读,就会影响问题的判断和解决。
如:某商场从某月28号开始,开展为期5天的优惠活动,什么时候结束?
解题思路:
“某月”是本题的关键,大月还是小月或是二月?月份不同,结束的时间也不同。
又如,数学题中常见的“增加了”和“增加到”,“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看似相同,实际意义完全不同。所以在数学审题时可以利用语文上的“拆字释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数学与科学的整合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運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进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整合科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数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习题穿插进行科技教育: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③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④2013年4月2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
这样教学,充分抓住了科技教学的契机,潜移默化地进行合理的科技知识的引导。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兴趣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所以说探究意识的培养是打开数学知识的金钥匙。
例如,“假如让你制订历法,你想把1年分为几个月?为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一抛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学生随口而出:“我把1年分为2个月。”“1年分为4个月,春夏秋冬。”“1年分为13个月。”……这时,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了:“年历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对啊!农民伯伯根据年历进行劳动。”“我还知道1个月的天数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确定的。”……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白了任何的假设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这样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慢慢地形成一种意识,胜过记住某些定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会自己走进科学研究领域。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借直觉作出猜想,而后去加以证明或验证。“歌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数学研究领域,“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例如,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之分?”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又6小时。我们把每年看成是365天的话,这样每年都会多出来大约6时,4年就多了24小时。到第四年多出来的24小时也就是一天了,所以这一年就要多算一天,即366天,第四年也就是闰年。通过这些科普知识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平年和闰年的来由,也明白了为什么闰年的年份都能被4整除。
这样,教师采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析、计算,再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数学与历史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积累性的科学,它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发展兴盛起来的,同时,它也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特征。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感受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家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悟能力”。
(一)数学史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内容要和数学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我国深厚的数学文化和发展历史。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了公历历法和农历历法的国家,24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数学的课堂上补充这样的爱国主义教学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看似乏味的知识背后却有如此一番精彩的故事,这样,本节课的学习便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通过讲授这些数学发展史,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数学史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由于受数学教材的限制,传授的数学知识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不能有个清晰的理解。例如,大小月的规定,学生往往会感到迷惑,不知为何要如此规定,为什么不规定“1、2、3、4、5、6、7月为大月,8、9、10、11月为小月,12月为特殊月”,这样不更好记忆吗?可是数学的发展历史很长,其中还会受到一些人为的影响,而现今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是间接学习所得,以前数学家所经历的困难正是学生现在经历的障碍,正因为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与学生间接学习的过程十分相似,需要教师补充“大小月的来历”的数学典故,帮助学生梳理、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史对头脑中所学习的知识的梳理,学生可以更好地在脑海中建立各知识点间、各学科间以及学习与生活间的联系,为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五、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教师要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年、月、日》这节课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参与是很难实现以上各个学科的整合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由于自身存在着抽象性、推理性强的特点,往往需要生动、直观的形象加以诠释,而计算机的动态化、直观化的特点进正好弥补了这些,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示三球运转以及年、月、日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富有生机,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发展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多媒体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演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学习。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学生利用信息技術去发现探索,不是教师用信息技术来讲授。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课堂上的反馈工具,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能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学习更加重要的内容上来,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总之,数学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大胆地跳出数学教数学,根据教材特点巧妙设计,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那么数学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有趣和充满活力。
(责编 林 剑)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七
随感今日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教师同上《通分》。各位教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构思,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教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经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异常讨论了学生练习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教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有很大的帮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能够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本事,但有的学生在教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能够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资料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我“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我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习,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教师,我也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八
听完张齐华教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我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教师直接揭示课题:“今日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教师紧之后追问:“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富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张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了—1层、—5℃、—185米,当写到—50元时,张教师对学生说:“够了,刚才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必须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负数的阶段。张教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具体含义,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教师对细节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回答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交流。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进取思辨的态度。
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层、—5℃、—185米、—50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进取的讨论,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教师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1层和—1层之间画上了0分界线。教师适时提问:—4层比—1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教师也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教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必须的相对性;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巧妙。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必须了解时,张教师出示了体育教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身高数据:—2厘米。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怎样越长越低了呢?难道站到地下头了一截?最终有一名女同学说出了:那是和同年龄的儿童的标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本质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总之,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是张教师肯在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了解学情,充分让学生说、做、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善于等待和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仅仅有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这正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九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数学属性是任何事物的可量度属性,即数学属性是事物最基本的属性。可量度属性的存在与参数无关,但其结果却取决于参数的选择。例如:时间,不管用年、月、日还是用时、分、秒来量度;空间,不管用米、微米还是用英寸、光年来量度,它们的可量度属性永远存在,但结果的准确性与这些参照系数有关。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总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的进展,直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因著和新科学发现相作用而生成的数学革新导致了知识的加速,直至今日。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上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家亦研究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的纯数学,即使其应用常会在之后被发现。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
摘 要:数学阅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与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遗忘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学生阅读激情,让学生想读、会读、善读。通过对话教材、对话读物,开掘学生数学阅读的源头活水。指导阅读方法,历练阅读习惯,让学生的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新常态。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理解;数学视界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简洁、严谨的语言。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这样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营养滋养、文化浸润,获得深刻的数学理解和别样的数学视界。当下的数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数学阅读教学的缺位使得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走向弱化。学生漏看、错看问题,读不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人文素养的缺失等现象比比皆是。在某些师生的心中,学习就是作业、就是解题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本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呼唤着数学阅读。
一、 对话教材,呼唤数学阅读
数学文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承载着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无疑应当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数学文本是由众多专家及一线名师精心编撰的,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最为核心的課程资源。阅读数学文本能够起到扶本固元的学习功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和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对话教材”呼唤着真性的数学阅读。
1. 以“疑”带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就能带动学生阅读文本。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学生的文本阅读就具有指向性,就具备阅读的动力,就能让学生调动自我的数学阅读潜质。例如笔者教学《数字与信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出示了一组身份证号码,学生发现这些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都是相同的,中间8位数字也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特征,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学生生发出问题:这些相同的数字到底表示什么?中间的8位数字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可能表示什么?学生有了这种“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的求知心理,阅读数学文本就不再是教师的强迫要求,而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在文本中主动搜寻心中的谜团,直到化解疑问。
2. 以“思”促读
学生的数学阅读有着自己的特质,重在理解、领会。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总会产生一些数学化的思考,这些数学思考有的契合数学本质、有的融通于数学知识的结构。以“思”促读,应当将教材文本中“浓缩的精华”丰满、鲜活起来,应当将教材文本中“散落的珍珠”统整起来、串联起来,不但将教材文本读厚,更能将教材文本读薄。可以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可以在文本旁标注旁白,可以写下阅读的体会等。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教材文本中的终极结论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这个结论,学生思考推演出蕴含其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规律:如“最长边小于另外两边之和”“最短边大于另外两边之差”“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应该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大于另外两条边的差”“三角形的最长边小于三角形周长的一半”……正是借助数学化的思考,学生将单一的数学结论丰富化,促进了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 以“情”引读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是以情促知,数学教学是以知怡情”。在数学严密的推理过程、严谨的数学结论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理智感、美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以“情”引读,能够让学生不忘阅读。
教学《认识方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在学生通过天平这个“脚手架”认识方程后,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方程”和“天平”。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方程和天平有关系吗?”学生频频点头,但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教师点拨:“如果说方程是数学王国中的天平,那么天平是什么?”学生回答“天平是生活世界中的方程”。方程与天平的微妙相似、微妙关联诱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教材文本阅读中去。在数学阅读中,学生凿开了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他们从教师诗一样的启发性语言中,汲取了阅读的智慧与力量,在阅读中激活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如“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等,充分扩展了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二、对话读物,吁求数学阅读
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一是要将数学阅读带上课堂,让学生学会解读教材文本;二是教师要开发阅读资源,让学生对话课外的数学读物。课外读物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学习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文本的阅读与课外读物的阅读联通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启发、阅读指导。
1. 教材的延伸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展开数学思考的主要媒介、参数。但数学阅读绝不能止步于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应该包括对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乃至于生活阅读。在推进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大阅读观”,积极开发数学阅读资源。教材中的“数学常识”“你知道吗”等通常是学生通向课外数学阅读的窗口,能够为学生打开通往课外阅读的通道。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在学生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认识了素数后,笔者让学生找素数,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统一的找法,即先划去2的倍数,再划去3的倍数,依次类推……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要义即是让留下的数只有两个因数时,笔者向孩子们介绍了“埃拉托塞尼筛法”——即在一块木板上,写上了许多数,然后将2的倍数、3的倍数分别挖去,木板上留下了一个个小洞,犹如一个筛子。如此,将孩子们的数学阅读导向课外,通过发掘数学史中生动活泼的史料,赋予了学生数学学习新的生命。在阅读中,学生领悟到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的人文精神。
2. 习题的拓展
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习题往往是一些与课本内容高度相关、高度匹配的基础性习题,其间穿插了一些拓展运用性的提高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当学生遭遇障碍时,笔者都会友情提醒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通常可以“以题为媒”,导引学生纵深阅读。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进了我国古典名题《百僧分馒》。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在其名著《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如果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个,小和尚三人分1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阅读中国古典数学名题的兴趣。于是,许多算法名题如“中国百羊问题”“两鼠对穿问题”“牛吃草问题”“韩信点兵问题”等都走进了学生的视界。
3. 生活的融入
生活是数学阅读的“无字之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形成“数学的大脑”。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阅读生活,从生活的视角阅读数学,都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例如教学三年级的《升和毫升》,由于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升和毫升”教学资源,同时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储备,缺乏感觉,所以笔者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调查、观察和实验等。学生走进超市去阅读调查,回到家中做测量实验。通过N次实验,学生建立了“1升”“1毫升”以及“几十毫升”的数学表象。在生活化的阅读中,学生“做思共生”“手脑并用”,他们做出了测量“毫升与升”的容器,估计了“容器容量”。学生从对生活的解读中感受到数学之于生活的意义,抽象的数学概念被赋予了具体形象的经验色彩,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起来。
数学阅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师生的教与学中,数学阅读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不应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只有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才能从低阶迈向高阶。实践表明,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后,阅读就會成为一种需求、一种自觉、一种品格,阅读的品质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掘学生数学阅读的源头活水,变单一的文本阅读为丰富的绘本阅读、信息阅读、光影阅读、云课堂阅读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新常态。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一
同学们,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表格整理信息,那么为什么要用表格整理信息呢?
我想是因为一是大家对表格很熟悉,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经常接触到许多要用表格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二是因为表格的条理很清楚,你们看,我们一列出表格本来是密密麻麻的字里信息清淅的展现出来,一看就知道貌岸然就知道貌岸然该怎么列算式了,多轻松呀!
那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时需要注意那些呢?1、要把已知条件和要求全部列入表格,填表时可以把问题用问号表示。把表格填写好后,要检查一遍,看看是否与题意一样。2、根据要银决的总问题选择相关条件填入表格。填表时,只要抒需要的信息填写进去就行了。然后,根据表格,写出算式求出得数。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二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发联超市购物。到了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都不知道该买什么了。
首先我们来到食品区,我选了上好佳天然薯片和蒙牛鲜奶干吃片,妈妈挑了一瓶成长快乐维生素咀嚼片。接着我们又到了电器区买了一台润信复读机,最后我们来到生活用品区买了一支三笑牙刷。
这时妈妈想起来了,她身上只带来一百元,也不知道够不够。我把所有的商品价格都看了一下:上好佳天然薯片4.8元、蒙牛鲜奶干吃片13元、三笑牙刷3.5元、成长快乐维生素咀嚼片29.9元、润信复读机62元。接着我估算了一下,差不多要113元。我赶紧告诉妈妈钱不够。我们便把成长快乐维生素咀嚼片放回原处。这次多亏我学会了计算,要不然还要出丑呢!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三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四
今天早上,妈妈提出去紫荆山公园,我非常高兴,一蹦三尺高,恨不得变成超人,拉着妈妈一起飞到紫荆山公园!
爸爸把我们送到紫荆山公园,但不肯让我没问你下车,爸爸又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答对问题才能下车。”爸爸得意洋洋的对我们说:“假设从家到紫荆山公园有100公里,坐出租车6元起步价,走10公里,剩下每10公里五元,等红绿灯的时间最少5分钟,一分钟1。25元,问从家到这里至少花多少钱?我眼珠一转,灵机一动。用100-10=9090÷10=99乘5=45(元)45+6=51(元)1。25乘5约等于6。3(元)51+6。3=57。3(元),我已算出答案,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了爸爸,爸爸突然像被流星砸着似得,黯然神伤,只好无奈的让我们下车。
刚一进门,就令我大吃一惊,很多人围在一个地方,仿佛是在开会那样,一个人大喊,免费答数学题赢大奖,从1加到9999是多少?我一听是数学题,就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妈妈一个一个加,加到238就忘了。我一想这答案决对有窍门,我又绞尽脑汁的想,终于克服了这道题。
(1+9999)乘4999+5000
=10000乘4999+5000
=49990000+5000
=49995000
我立刻说出答案和我的想法,他激动地说:“这位小朋友答对了!”大家又羡慕的眼光开着我,妈妈说:“真棒杨劲松”
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
河南郑州管城区豫翔实验中学初一:杨劲松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五
昨天,我数学测验拿了高分,妈妈请我到麦当劳大吃一顿。
妈妈为了培养我的独立性,决定让我自己用50元去买吃的。我拿着50元,开始了我的预算方法:
1、不坐车,来回都走路的话,50元买一份套餐有:两个我最喜欢吃的巨无霸,一袋大型的薯条,4块麦乐鸡翅,两杯中型的可口可乐,共用了34元,50-34=16(元),剩下的16元可以当作我以后的零花钱。虽然走路去麦当劳可以节省车费,但是有过于浪费时间,比较辛苦。
2、假如是乘坐公共汽车去的话,我与妈妈两人每人2.5元,来回车费共10元,50-10=40(元)剩下40元买一份套餐有:两个我最喜欢吃的巨无霸,一包大薯条,4块麦乐鸡翅,两杯中型的可口可乐,共用了34元,40-34=6(元)最后剩下6元,可以当做我以后的零花钱。但是又要走路又等,时间长,太麻烦。
3、假如是打的士去麦当劳,来回车费是16元,50-16=34(元),用剩下的钱买一份套餐有:两个我最喜欢吃的巨无霸,一包大薯条,4块麦乐鸡翅,两杯中型的可口可乐,共用了34元,34-34=0,刚好把妈妈给我的50元用完,但车费太贵。
4、假如单程乘坐公共汽车去麦当劳,我与妈妈两人每人2.5元,一共5元,50-5=45(元),一份套餐有: 两个我最喜欢吃的巨无霸,一包大薯条,4块麦乐鸡翅,两杯中型的可口可乐,共用了34元,45-34=11(元),剩下11元可以当作我以后的零花钱。这是最理想的方案。于是我就向妈妈提出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同意。
同学们,如果你因为买东西如何合理花钱而冥思苦想的话,不妨利用数学知识来帮帮你,开发你的脑袋,帮助你解决问题。
难怪老师说:谁能掌握数学,并能巧妙的运用它,就有丰富多采的生活。
数学还有许多许多的用途只要多点观察、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你身边!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六
围棋与数学
二(1) 罗熙宸
我有一项业余爱好:下围棋。要想下好围棋可离不开数学。围棋棋盘纵横19行,共361个交叉点。要想活棋至少有两口“气”。对杀中“长气杀短气”少不了计算,进攻中此消彼长时刻需要计算,一刻也离不开数学。这都是数学在帮围棋的忙。
一天,数学老师给我们留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有两堆西瓜,第一堆给第二堆6个西瓜后还多5个,两堆西瓜相差多少个?我不假思索的说:“11个”。妈妈见了没说话,问“点点(小名),假如妈妈和你都有一些糖果,我给你5颗糖,这时我们俩糖果的个数同样多。那么妈妈的糖果个数比你多几个?”我还是毫不犹豫的说:“5个。”这时,爸爸听了我的回答说:“罗熙宸,你下围棋的时候,假如你让对方损失5目棋,此手棋的价值是多少?”“10目呀。”·······“哦,我明白啦!我应该比妈妈少10颗糖。”妈妈听了笑眯眯的问:“为什么呀?”我说:“因为你给我5颗糖,这时我们同样多,假如我把你给我的5颗糖还给你,你的糖就加了5颗,而我的糖就减了5颗,你原来就应该比我多十颗糖。这就象围棋中,假如对方围了5目的空,我把它破了,他一进一出损失的是十目棋。”说完我得意的看着妈妈。妈妈说:“嗯,真聪明!那西瓜这道题呢?”我看了看题说:“这还不简单,应该6×2+5=17,它们相差17个西瓜。”“瞧!这不是解决了。看来学围棋还能帮你解决数学问题呢!”
老师常说学知识要会融会贯通,我想这也许就是围棋与数学的一种贯通吧。
简评:学中活用,用中学活。
最新才能数学教材 才能数学教材韩国(十七篇)十七
昨天,数学考试,我考了95分。错了一道填空和文字题。填空那题老师在考试前给我们复习过,我没有认真背,认真记,一边背一边在想其他的事情,一点也没记住。因此,在考试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就漫不经心地写了个“数的大小”。那道文字题,是我没看清题意,把“×”写成“÷”,就错了。考得这样的分数,第1题因为考试态度不端正,第2题因为我没有认真复习。我以后一定做到这两点,但也不能粗心。
老师,我每次考试都得不到满意的成绩。自从上了趣味数学以后,我就懂得了学数学最重要的是理解。光靠抄别人的答案是没用的,抄了也白抄。所以,以后我要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