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既有阅读内容的要求,又有能力的要求,也有自身的认识情感的提升问题。我们如何上阅读课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呢?在这所谓的改变之中,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不应丢掉的初衷,我们的孩子们究竟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了什么?现状常常令人感到迷茫。
新课程还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好事,但学生能力基础普遍较差,语文的阅读能力层次普遍低下,要想在短期内达到新课程的能力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的还有很多,有时我们更多的感受是无所适从,前途茫然。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空间的开阔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资源瓶颈时间局限不知让我们伤透了多少脑筋。
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决不可能自行解决。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篇二
;作家在《神秘的女老师》一书中曾这样描写语文课:一篇好好的文章,被老师拆成段,段拆成句,句拆成词,词拆成字,拆得七零八落,然后慢慢地“咀嚼”。一节课不够“嚼”,第二节课又来“嚼”,两节课不够“嚼”,第三节课又来“嚼”……一直“嚼”到像嚼了几天的泡泡糖,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这篇课文才算教完。
虽然这段话的描写几近于“刻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感性地批判了语文教师不能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对文本缺乏主体感悟,教师成为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更为犀利的是,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最致命的问题:没有趣味,缺乏生机,犹如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一、全新解读文本,满足学生好奇心
“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等学习意愿。”(摘自河南大学出版社《学校教育心理学》377页)然而在阅读课开始前,学生对文本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与理解,阅读其实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上的进一步建构。因此,教师只有全新解读文本,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新鲜感、求知欲,才是诱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不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提出疑义的吗?
生纷纷摇头。
师:“孤帆”的意思是“白帆”吗?
生:不是,“孤”是孤零零的意思,“孤帆”可能指孤零零的一只帆。
生:江面上肯定不止这一只帆,只是李白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乘坐的这一只帆上,其它的船他根本没注意。
生:这说明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格外深厚。
生(激动):李白离开了孟浩然这位知己好友,想着以后再也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内心自然十分孤独寂寞,所以他眼中“帆”也变得孤零零的了。(掌声)
在这段教学实录中,教师处处于无疑处生疑,紧扣一个“孤”,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力求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剥茧抽丝般地引领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思想逐渐深刻。
2.营造开放课堂。向课外有机延伸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策略之一。课堂走向开放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以点带面”地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更广泛的满足。但是有没有必要开放,开放的目的是什么,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采用什么方法,在哪一个教学环节上延伸。教师都要周密地思考,否则很容易造成“假开放”。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就是一种有效的开放途径。例如,上完毛泽东的《长征》,教师可以问问学生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可能还想更多的知道关于长征时发生的小故事;可能还想更多的了解毛泽东的其他诗,可能对长征的历史意义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抓住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有针对性、指向性地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设计。如果学生在上课前都知道教师要上什么内容,怎么上,那么教师的教学已经失败了一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合情合理的了。我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追求独特的风格,但应避免固定的模式,千篇一律的教学只会阻碍学生的语文发展,削弱学生的阅读热情。
例如,多数教师教学生学习成语故事时,都会认为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蕴涵的喻意。而我在教学前发现,预习课文的孩子早就通过辅导书和字典了解了喻意,反复强化根本没有必要,联系实际谈理解又会陷入空洞地说教。
了解了学情,我在教《自相矛盾》时就独辟蹊径。我告诉学生许多成语故事都可以根据成语字典中的成语词条,加以合理的想象改编而成。我先将“自相矛盾”的词条出示出来,让学生想想哪些地方没写具体。再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改编具体了,哪些地方可以描写得更生动些。此时的学生仿佛成了教材的编者,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接着,我又在这一单元练习中挑出“东施效颦”和“买椟还珠”两个成语,让学生自己试着根据成语词条改编成语故事。整节课学生自主参与,大胆创新,高潮迭起,笑声频频。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创造中充满了活力和张力。
二、鼓励个性感悟,促成学生成就感
三、师生和谐互动,创设轻松的氛围
阅读兴趣不仅仅是积极的认识倾向,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在阅读课上可以轻松愉悦地思考;可以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可以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还可以尽情享受独特的、被肯定后的成功体验。阅读只有成为令学生舒服的事,学生才会生成阅读的动力,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
因此,教师平等的与学生对话,给予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的权利;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允许学生以适合自己而不影响他人的方式阅读;把学生的错误当作生成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而不漠视甚至批评,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获取求知的兴趣。
另外,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幽默风趣的素养、关注学生的品格等也是唤醒课堂生机的要素之一。而这都离不开教师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应该最是充满趣味的课,阅读应该是人生最为惬意的事。它犹如天籁般的音乐,让学生屏息聆听时,体会到乐趣;它好似勾勒小桥、流水、人家的国画,让学生徜徉欣赏时,感受到美趣;它仿佛隽永深刻的小诗,在学生含英咀华,反复回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领悟到人生别一种情趣;它如同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在学生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理解感悟,使平淡的阅读绽放出理趣的光芒。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篇三
每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开心快乐的,但每个人可以尝试着努力的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快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教育界的中心工作。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然而,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三点,只是我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篇四
;摘 要:问题导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应用问题导学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合理设计导学问题,合理指导学生自学,并注重检验、讨论和总结。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语文阅读教学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需要。而问题导学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以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本文对问题导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问题导学的内涵与作用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先设计具体的阅读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阅读,之后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课文进行梳理,加深学生理解和认知。问题导学不仅实施起来容易,还可以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出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问题导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有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在问题导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导学的实施,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和技巧,并且对这些经验和技巧进行实践。长期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
问题导学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但从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发现在运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降低了问题导学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说,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导学问题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教师问题设计的难度不合理,数量不适宜,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疏于指导,过度放纵。问题导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学过程中的一些困难。然而,个别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疏于指导,过度放纵学生,导致个别学生并未认真学习,降低了教学效果。第三,缺少总结讨论。问题导学需要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交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理解记忆。然而,个别教师忽略这方面的工作,未能深入内在本质。
实施问题导学,教师要对当前的一些误区形成清楚认识,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将问题导学有效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1.合理设计导学问题
要将问题导学更好地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合理设计导学问题,为阅读教学的开展做铺垫。要设计合理的导学问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由易到难。导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呈现出一定的难度和梯度。简单来说,就是从容易的问题到困难的问题,逐渐提高问题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不断深入。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教师设计的简单问题可以是:谁去三請诸葛亮?为什么要请诸葛亮?设计的有难度的问题可以是:三请诸葛亮表现了刘备的什么品质?关羽、张飞为何愿意跟着刘备三次前往拜访诸葛亮?第二,数量适宜。问题过多,学生解答不完;问题过少,又不能起到良好的导学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导学问题的数量,控制在8个~12个为宜,同时可以再拓展设计3个~5个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第三,紧贴课文内容。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要紧紧贴合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要从课文中得到体现,不能脱离课文,否则会影响学生自学效果。
2.合理指导学生自学
在设计导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将其编制为一张问题清单,在课堂上将问题清单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清单上的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观察,对于出现障碍的学生,合理给予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具体来说,对于基础水平薄弱的学生,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可以细致一点,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给他们指明思考的方向。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在指导时给学生以启发即可,让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由于课文是节选,前因后果没有交代,因此会导致学生一开始就会出现问题。课文开篇写道:“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学生会产生疑惑:林冲是谁?高太尉是谁?林冲为什么会被陷害?对此,教师可对林冲被陷害的过程进行讲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再往后继续阅读,学生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疑惑,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确保学生可以在导学问题的驱动下,完成自主阅读。
3.注重检验、讨论和总结
在学生按照问题清单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清单搜集起来,看一看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与此同时,要开展讨论活动,从导学问题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等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根据掌握到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并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对课文的整体脉络结构进行梳理,将相关的知识点呈现到思维导图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照这个知识框架,反思自身在课文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上文提到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在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可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检验,可从林冲、洪教头这些不同的角色出发,构建相应的思考情境,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然后可以设计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课文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总之,问题导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应用问题导学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合理设计导学问题,合理指导学生自学,并注重检验、讨论和总结,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篇五
我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十年,教学语文十年,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欢乐。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迟迟提不上来?在农村语文学习中,我的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冷淡,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他们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任凭我怎么努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仍然提不上来。
困惑四:如何布置农村学生的语文作业?
现在很多语文作业需要上网查资料,一些孩子家里没电脑,无法进行。布置的语文作业学生多半达不道预定的效果。
困惑五:如何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农村学生阅读量太少,学生做有关阅读的作业,很烦躁。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五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批改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恳切希望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