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性,注重知识的逐步展开和巩固。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接下来是一些经典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共同进步。
科学教案篇一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第4课内容。
研究磁铁这一内容具有极强的探究价值,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训练其思维,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地实验习惯。与此同时,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讲解,其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有: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分四个层次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3、课堂小结;4、进行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的布置及要求;第二课时的内容有:1、通过实验验证,了解磁化现象;2、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作业展评:磁铁玩具;4、课堂小结。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五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学生对于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或许仅仅是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层面上。为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磁铁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着重引导学生能关注身边常见的一些事物、现象,平时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自觉地展开一定的研究,毕竟科学的大课堂还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测出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4、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5、能制作磁铁及磁铁玩具。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4、了解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5、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难点:用实验探究磁铁的各种性质
科学教案篇二
1、认识生活中尖尖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知道尖尖的物体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又有一定的危险,生活中会避开尖尖物品。
3、愿意接受成人的安全提示,尽量让自己不受伤害。
4、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1、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尖尖的物体,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
2、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尖头剪刀、大头针、牙签、竹签、树枝等每桌一份。
3、红色即时贴贴小圆点若干。
4、图片4幅:图1:小兔用尖尖的笔尖在小鸭子身上画画;图2:小猴在挥舞树枝;图3:小狗正确使用剪刀剪纸;图4:小兔拿着筷子在专心地吃饭活动过程:
提问:桌子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一说这些尖尖的物体有很多,牙签、大头针、剪刀、竹签、针、刀子、削好的铅笔、树枝等都属于尖尖的物体。
1、提问:它们谁做的对?为什么?怎样才能不受尖尖物品的伤害?
2、小结:尖尖的东西戳在身上会很痛,使用不正确会戳伤我们的身体,导致流血;戳到眼睛上,会使眼睛失明。所以在使用尖尖物体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手持尖尖的东西和同伴追逐、打闹;不能将尖尖的东西对着别人或自己;当看到别人拿着尖尖的东西时要尽量远离,不要让自己收到伤害。
1、出示即时贴,请幼儿找出教室内尖尖的物品并贴上标志。
2、请幼儿说出:"我找到的尖尖是……"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除了尖尖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动外,还不能乱动电源、电器和热、烫的物体等。小朋友年龄小,生活中还有很多危险是我们想不到的,但只要小朋友记住爸爸、妈妈、老师给我们的安全提示并尽量照做,就会避开很多危险!
活动反思:
来自生活中常见的叶子成了孩子们探寻的主角,“叶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叶子可以吃吗?”在活动中,通过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从而发现了叶子的秘密,因为它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而然成为了孩子们最乐意探寻的目标,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使科学活动增色不少,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拓展幼儿思维,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叶子,他们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
科学教案篇三
(1)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泥土的各种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知道泥土很宝贵,与人.动物.植物关系密切;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1)活动前已带幼儿挖过泥,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事先寻找一块较为干净的泥地。
(3)每组一小桶水,小杯子若干。
1.讨论泥土的作用。
提问:小朋友都见过泥土吗?泥土有什么用?
小结:泥土可以种植花.草.树.庄稼;是小虫子的家,可烧成砖瓦盖房子,捏成泥塑做玩具。
2.了解泥土的特征。
(1)认识干泥的特征。
通过摸.搓.戳.捏.捻等来感知松.硬.粗糙.易碎等特性。
(2)认识湿泥的特性。
提问:往干的泥土里加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泥土是怎样的`?
小结:泥土会吸水。
提问:继续加水,小朋友再来玩玩看,泥土又是怎样的?
小结:泥土中再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有黏性,会变形,有韧性。
3.师生共同小结泥土的特征。
科学教案篇四
1。感知冰的各种特性。
2。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
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内含一颗糖果的冰块若干(同幼儿数)。
一、导入
1。出示大冰块,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初步感知冰块的特性。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摸摸看,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手持冰块让每个小朋友先摸一摸,进行初步感知)你们能看见大冰块里有什么呢?(糖果)
2。教师小结:原来冰块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颗糖。
提问:你们想吃冰块里的糖吗?怎么才能把糖果取出来吃呢?(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办法。)
二、介绍工具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重点介绍电吹风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儿尝试
1。幼儿自己取冰块,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冰块,进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问:你拿的冰块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啊?(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幼儿取工具,尝试将冰块中的糖块取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糖果取出来的?(对已经取出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请其再拿一块冰换一种工具进行尝试。)
四、幼儿集中分享经验
2。小结:小朋友们很聪明,都利用工具从冰里取出了糖,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
科学教案篇五
1.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3.建立保护牙齿的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
难点: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动准备:
物质方面:1.设置糖果王国的场景。2.软糖、硬糖分类盒各一个。3.棉花糖、水果软糖、咖啡糖、话梅糖、薄荷糖等。4.垃圾桶若干。
经验方面:鼓励幼儿在家练习独立剥糖果。
小熊要邀请小朋友们到糖果王国去做游戏。
(一)幼儿自由的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与同伴交流。
跟同伴说一说你的糖果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二)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1)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样的?”
(2)分清软糖和硬糖:软糖可以捏动,硬糖捏不动。
(3)互动游戏:送糖果宝宝回家。
出示两个分类盒,一个为软糖宝宝的家,一个为硬糖宝宝的家,请幼儿把自己的糖果朋友送回自己的'家。
(4)请小熊检查幼儿送的情况。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1)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样的?”
(2)介绍糖果宝宝的颜色、形状。
3.剥糖果、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闻闻看,糖果宝宝有什么气味?”
4.品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三)糖果的特征。
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有许多种味道,真是太神奇了。
(一)情景引入:这时小熊捂住嘴说:“哎哟,我的牙齿怎么这么疼呀?”
(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熊为什么牙疼呀?”
请幼儿说一说该怎样做才能保护牙齿。”
(三)小结: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要少吃一些糖。
保护牙齿很重要;保护牙齿的方法多。
《神奇的糖果》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可供小朋友进行探索的材料,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的主动性,使小朋友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小百科:糖果是糖果糕点的一种,指以糖类为主要成份的一种小吃。若水果或坚果类食物裹上糖衣,则称为甜食(如糖葫芦)。
科学教案篇六
1、感知各种甜食的分类,初步学习分类。
2、激发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1、各种甜食
2、创设“甜甜美食屋”
3、教师自制分类标志
4、轻松活泼的音乐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到维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们出发吧!
2、通过情景表演,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场景:甜食凌乱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心情。
4、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分类标准,幼儿再次分类。
6、共同品尝甜食,交流品尝的感觉。
在共同品尝甜食时教师引导幼儿知道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带领幼儿回教室后漱口,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科学教案篇八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
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
科学教案篇九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怎样才能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结论等。
学生观看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教案篇十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课件。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科学教案篇十一
1、认识各种蔬菜,感受蔬菜的长短、大小、粗细等形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
2、学会关爱他人,乐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1、新鲜蔬菜若干:各种萝卜5只,长短不一的黄瓜4根,大小不一的番茄3只,粗细长短不一的茄子2根,青椒1只,蔬菜分别放在小布袋里;相应的蔬菜图片,数字卡片:1-5。
2、用硬纸做一个青菜老人。
一、青菜奶奶的客人。
1、青菜奶奶要过生日。
(1)出示纸制青菜。
(4)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猜一猜。
(5)师:请你把布袋里的小客人请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6)小结:今天,青菜奶奶请的客人有萝卜宝宝、番茄宝宝、黄瓜宝宝、茄子宝宝。(边说边出示相对应的蔬菜图片)这些宝宝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有的是紫的,还有的是白白的,有的摸上去很光滑,有的有点粗糙。这些宝宝和青菜奶奶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蔬菜,蔬菜的营养可多啦。
2、"小客人"来排队。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排队。
2、师:好,我们去青菜奶奶家了。
3、师:青菜奶奶家到了,谁先去敲敲门?
(教师扮青菜奶奶:谁呀?你是什么样的黄瓜宝宝?好,请进请进。)三、和青菜奶奶过生日1、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
师:青菜奶奶请我们吃蛋糕啦,我们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在青菜奶奶家坐下,孩子唱《生日歌》)2、分生日蛋糕。
师:青菜奶奶的蛋糕谁想吃?一个蛋糕给谁吃?老师来分蛋糕,我们这里有15个宝宝,加上老师和青菜奶奶一共是17个人,那我们应该把蛋糕分成几块?(17块)3、吃蛋糕。
(1)师:第一块蛋糕给谁吃?
(2)提醒幼儿关注他人:看看你的朋友有蛋糕了吗?
这个活动以青菜奶奶过生日为主要情节,引出整个活动。一开始是请出青菜奶奶的客人,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认识几种常见蔬菜,接下来是是排队,引导幼儿学会按照数量的多少排序,最后是通过为青菜奶奶过生日、唱生日快乐歌、分吃生日蛋糕,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乐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活动的'难度是感受蔬菜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并按数量的多少排序。活动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请出青菜奶奶的客人,由于要把所有的蔬菜(20多个)都摸出来,所以这一环节的时间没有掌握好,用时太多;第二环节是小客人排队去青菜奶奶家,主要是让幼儿根据各种蔬菜的多少来排序,这一环节通过上课时幼儿的表现,发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难度有点高;下面一环节是通过敲门到青菜奶奶请你进去,只要是让幼儿说出各种蔬菜的特征,这一环节幼儿表现的都不错,都能说出蔬菜的一些主要特征;最后一环节唱生日歌、分蛋糕和吃蛋糕,在这里我稍稍做了改动,问幼儿生日时除了唱生日歌以外,还要做什么,幼儿回答吃蛋糕,因为没有蛋糕,所以让幼儿吃蛋糕要怎么分时,幼儿的回答是各抒己见,但是没有幼儿能回答出要每人一份,这里对幼儿来说难度也很大;总之,整个活动下来,觉得自己准备的很不充分。由于要上的是科学课,很多老教师听下来觉得很乱,不像科学课,所以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于是我对这一节课进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