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一
1、听录音,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学、校、老、师、一”5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认识笔画“横”,认识田字格,并在老师指导下描摹“一、二”。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基本做到字字过目地朗读课文。产生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自豪的情感。
3、在识字活动中认一认校名中的字。
重点和难点:
1、学习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指读课文。
2、了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能描摹笔画“一、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a式):
一、谈话引入课题。
1、让学生谈谈开学第一天的感受: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当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和哥哥姐姐站在校门口欢迎你,作为一个新同学,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谈话,揭示课题:心里话儿真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开学了。
3、板书课题:开学了。
4、师领读课题,生跟读,指名读。
说明: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联系学生开学第一天的新奇感,进行课前谈话,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提供语言表达的实践机会。
注意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读课题时,集体读时声音轻轻的,个别读时声音响亮。
当堂板书课题时,教师要重视书写质量,有意识的渗透写字教学,要让学生看清自己的书写顺序,用漂亮的字引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为写字教学进行铺垫。
二、听录音识字读文。
(一)感知课文。
1、第一遍听课文:开学了,有一位一年新同学和你们一样,非常高兴,有许多话想告诉大家,想听吗?
2、看图听课文录音,交流:你听到他说了什么?
说明:
对学生听和说的习惯进行培养,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评价初步引导学生形成仔细听,并能边听边记忆的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地站起来,知道多少讲多少。
(二)学习生字。
1、激发识字兴趣: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本领,识字本领很重要。
2、出示五个生字,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生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的`生字,它们很调皮,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仔细看课文,把他们找到。注意不要跳着看,一个一个字挨着看。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指导圈字方法。
4、第二遍听录音,要求学生指书听课文,重点听清不认识字的读音。
5、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正音:让我们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吧!它们叫什么名字?
6、游戏巩固:(1)给生字点名:叫号读字;(2)照镜子:同桌一起抽读生字卡片,相互纠正。
7、扩词巩固: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1)认读词语“学校”、“老师”:“学、校、老、师、一”这几个字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可以组成词语?
(2)联系生活,加强理解:我们的学校叫什么?你认识了那几位老师?
(3)为“学”扩词:“学”除了和“校”交朋友组成词语“学校”,它还有许多朋友呢?课文中就有,还记得吗?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出示课文词语:“开学”、“学生”,板书学生提供的课外词语,认读。)
(4)为“老”扩词:进行“一字开花”的游戏
说明:
课文为识字设置了一个情境,文章中有许多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引导关注五个生字,可以出示生字后,让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使学生对生字有整体的感知;教师可采用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在读中正音。同时,渗透拼音教学,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发音口形,尤其是“师”的发音,注意让学生体会翘舌音的发音方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因为这些字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所以教师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记字的方法。
建议把生字比作字宝宝,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用给字宝宝点名、给字宝宝找朋友等有趣的游戏方式巩固生字,富有童趣。对于要求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的字,可让学生扩词。教师可将卡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花心,及时地把学生的组词书写在生字的周围作为花瓣,一字开花的游戏让学生有意无意地记忆生字和积累词汇。
(三)朗读课文。
1、激发朗读情感: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除了要学习识字本领,还要学习朗读的本领呢。
2、指导朗读方法:认真地跟着录音或老师学,你也会读得一样棒。
3、随机指导读句: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一句话能表达你们的心情?
(1)“开学了,我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
唤起情感体验:今天早上你上学时是什么心情?(交流:高兴、激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领读、同桌对读、表演读)
(2)校门口,花儿对我点头,老师对我微笑。
看图(有条件的学校可放音像资料)理解句子:来到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交流:队鼓咚咚,彩旗飘飘、师生迎接……)老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迎接你们,连美丽的花儿也在欢迎你呢!高兴吗?快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同桌合作读、齐读)
(3)“从今天起,我就是一名小学生了!”
赛读形式指导感叹句:多么自豪啊,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比一比,看哪一位小学生最自豪!(自由练读、个人挑战读、男女生挑战读、齐读)
说明:
因为是起始课文,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教师应多范读,让学生跟读。由于学生许多字不认识,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很有可能不是看着字读,而是背出了课文,因此这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字字过目,提醒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指着读,读到哪儿,指到哪儿。教师可以把课文出示小黑板上,用教棒跟着录音的速度指着文字让学生边看边听,边看边读,帮助学生掌握指读的方法,再让学生打开课文左手压书,右手指字,跟着录音的速度指着字听或读,等到熟练以后要摆脱指读。采用多种形式练读,激发兴趣,积累语言。
三、学习笔画,描写汉字。
1、激发写字兴趣:让我们再来学学写字的本领,和生字交朋友,学会书写它们。
2、端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做做手腕操,念念写字歌。
3、教笔画“横”,提醒写的时候从左写到右,横要平。
4、出示“一、二”,认识田字格。(中心点、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引导观察比较横的长短和位置。
5、指导描写“一、二”,先看老师写一写,书空练一练,书上写一写。提醒:横要平,照着样子写,一笔写成。
6、四人小组相互欣赏,评选“写字小明星”。
说明: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孩子要学的内容很多,但绝不能因此而轻视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训练,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然,良好的写字习惯非一朝一夕形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巩固,严格要求。教师先教会学生一些手腕操或写字歌诀,然后通过示范演示、表扬激励、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书写和执笔姿势。接着认识田字格,知道它是大家写好字的小帮手,再认识笔画“横”,知道汉字“一、二”由笔画“一”构成,要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好每一笔。描写时,教师先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仔细观察范字,能说出“一”写在横中线上,稍稍有点向上斜,教师再将起笔收笔的位置和运笔方法进行示范演示,最后让学生尝试描写。书写时,教师不断巡视,提醒学生的书写和执笔姿势,不要马虎。课后可进行作业展示,让大家一起欣赏。
四、拓展延伸。
1、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你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吗?我们的学校叫什么?教师板书校名后让学生认读校名中的字。
说明: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解惑。再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主动识字。
教学过程(b式)
课前谈话:你觉得我们现在在学校上课与在幼儿园上课有什么不同?
说明: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学校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既消除学生初次上课时的紧张感,又为课文学习进行情绪的铺垫。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看老师写字,(板书课题:开学了)谁认识这三个字?(指名认读)
2、交流认识这些字的途径,鼓励自主识字:你是怎么会认识这些字的?
3、揭示课题:现在我们来到学校学习,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呢!今天是开学第一天,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说明:
了解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情况,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识字,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通过表扬和肯定,引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第一遍听,交流听到的内容:开学了,我们很高兴,有个小朋友也很高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心里话。仔细听,他说了什么?
2、交流听到的内容。
3、看课文指书再听录音:请你试着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想想你认识哪些字?
说明:
这一环节中的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录音前,教师要说明听的重要性和要求,学生听了一遍后,一时无法说清,可以再听一遍。引出下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朗读有关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其中字词。
三、随机读句学字词。
(一)学习“学校”两个字。
1、出示学校大门的录相或照片,展示校名。
2、师介绍学校的名字: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3、出示词卡:学校(指名读、开火车读)
4、读句:开学了,我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范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二)学“老师”两字。
1、出示词卡(指名读、抽卡片读)
2、教师自我介绍:我姓*,大家可以叫我——*老师。我教语文,是你们的——语文老师。
3、读句:花儿对我点头,老师向我微笑。(范读、指名读,做动作表演读)
(三)学习“学、生、一”两个字。
1、师引入:幼儿园与学校不一样,我们进学校了就是一名小学生了。
2、出示词卡:学生(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练习读句:从今天起,我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端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做做手腕操,念念写字歌。
2、教笔画“横”,提醒写的时候从左写到右,横要平。
3、出示“一、二”,认识田字格。(中心点、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引导观察比较横的长短和位置。
4、指导描写“一、二”,先看老师写一写,书空练一练,书上写一写。提醒:横要平,照着样子写,一笔写成。
5、四人小组相互欣赏,评选“写字小明星”。
说明:
朗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文不离词,词不离字,最后再回到全文,这样加强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由于课文中还有许多字学生并不认识,所以马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会使学生感到困难。教学中,教师应以听入手,组织学生跟读和指读,从逐字指读过渡到线性指读,最后摆脱指读。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表演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
四、复习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1)给生字找朋友:出示卡片(学、生、老、师、校、门),选择两张生字卡片组成词语读一读。
(2)做“抱字宝宝回家”的游戏:小组活动,把生字卡片当作宝宝放在桌上,抢着认读。
2、跟录音读全文。
3、同桌一起准备做做动作,表演课文。
说明:
通过游戏巩固字词和课文,容易激发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复习与巩固事半功倍。
五、指导写字
1、做做手腕操,念念写字歌。
2、教笔画“横”,提醒写的时候从左写到右,横要平。
3、出示“一、二”,引导观察。
4、指导描写“一、二”,先看老师写一写,书空练一练,书上写一写。
5、四人小组相互欣赏,评选“小小书法家”。
说明:
本阶段以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为重点。教师要重视示范指导。示范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横在田字格的位置,观察书写笔顺,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落笔,按笔顺规则书写的写字习惯。学生书写时,教师注意巡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作者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是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毕业这一特殊的时刻,无疑会将学生的思绪引向对校园生活的回忆,一句句,一字字,都成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时,文本本身与孩子成为了知音。他们有共同的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作者所言就是学生所欲言,作者之情就是学生之意。所以,应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予学生广阔的阅读时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天真浪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4.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
设计理念
自选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自读给与学生参与学习的权利
自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自选、自读、自悟、自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相互撞击,有利于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更有利于他们创新,从而真正体验做主任的快乐,品尝参与学习的甘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天真浪漫、凝聚造句。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要告别美丽的校园、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2.雪飞老师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包含激情的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法进行自学探究。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掌握新知。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结合正音。
2.重点词语眷恋憧憬 朝夕相处 博大精深 茁壮矫健
3.探讨课文段意。
四、练习朗读课文, 达到正确流利,并初步读出感情。
五、指导书写。
1.找出左右、上下结构的字,比较个部分所占的位置。
2.指名板演,评议。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六、作业。
1.抄写文后第3题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校生活的眷恋之情。
2.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明天,我们毕业》
二、新授:
(一)是啊,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的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板书:眷恋
眷恋是什么意思?
(二)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作者最眷恋的是什么呢?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2.交流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出示句子: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指名朗读句子
(2)让我们展开这幅画卷,欣赏其中那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想想哪幅画给你的印象最深?你仿佛从画中看到了什么?交流、朗读
△每天清晨 (有了充满朝气的我们,可爱的校园便不再寂寞,到处都可以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到处可以看到我们活泼欢快的身影。)
△早操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好好学习,所以,每一次的早操,同学们都是那么认真。)
△上课铃响 (不管课间玩得多投入,铃声就是命令。只要铃声一响,我们就涌向教室)
△课堂上 (是啊,认真的学习换来的是优异的成绩,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他们取得好成绩后激动的脸庞)
△中午的写字 (同学们研墨写字,墨汁抹上了白净的脸上;老师在教室巡回指导,教同学们握笔、运笔;看到打了红圈圈的字,同学们乐开了花)
△ 兴趣小组活动 (同学们有的学电脑,有的练合唱,有的画画,学习丰富多彩)
(3)师总结:这一天的学习生活的场景,是我们六年学习生活的缩影。6年,一千多个日子,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出示: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母校给予了我们哪些精神财富?
指导读这句话。 敬爱的老师
1.过渡:我们不能忘记这快乐的校园生活,更忘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你从哪小节课文中感受到的?
2.这段话句子很美,像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出示: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小组讨论交流:在这里,作者把老师比作什么?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吗?
(老师像天使一样,有着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教育、感染着学生;老师像大树一样,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爱护着学生;老师像海洋一样,有着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呵护下成长)
4.教师领读、学生接读这段课文。
5.在这离别时刻,同学们想为自己深深眷恋的老师做些什么呢?
出示:我们要送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1)指名读
同学们想为老师做些什么?
(2)如果你也即将毕业,你准备送给老师哪首歌?哪首诗?
指名交流(你为什么要把这首诗送给老师?)
(3)师:听了这动人的歌曲和火一样的诗句,老师也感受到你们炽热的心跳。
再读这句话
(三)过渡:六年过去了,同学们即将告别母校,不知他们还记得六年前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情景。
1.出示:
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1)朗读
(2)你还记得自己入学时的情景吗?
2.入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明天,我们却即将离开可爱的母校,让我们再一次漫步美丽的校园,去看一看吧。
课件:校园风景 配以音乐:《校园的早晨》
(1)歌中唱得多好: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出示: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指读这句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明天,你们也将毕业,也将离开自己的母校。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再回到母校,那时老师可能已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了,但是,老师会拿出珍藏多年的相片和你们一起回忆你们童年时这欢乐的学习生活。到那时候,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你们的母校,一定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你们归来。
(4)让我们充满感情把最后一段读一下。
三、课后延伸
1.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中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请你将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作为毕业留念吧!
2.分别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不光是你们,老师的心中也是如此。回顾这难忘的时光,老师有许多话要说。可是,一时之间竟也不知如何开始,就用几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背负着父母亲人的殷切期望,背负着母校老师的期待目光,希望你们从此迈开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让亲人和母校为你们自豪、让祖国和民族为你们骄傲!记着:成功的路上没有掌声。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三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
生:表扬过。
师:怎样表扬的?
当生举手的少时,师提示:当你考试考好的时候、当你听话的时候、当你帮妈妈做事情的时候……
生:……
师:你们真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师:三个儿子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识字。困难处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词语: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
师:谁想读读?
生流利的朗读词语
当生读到“拎着水桶”时,师:能做个动作吗?
当生读到“晃荡”时,师:谁能用动作表示?
师:你来?
生再读词语
3、课件出示句子
师:看!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桌互读
师:找一组小朋友开火车读!
当一生读第一句话时,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来?
当生读第二句话时,师:读的好,你理解了。
当一组生读完时,师:咱们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句子
4、师:怎样能把课文读的更有味道,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师:谢谢大家!象老师这样读读吧!
生再读文
5、师:小朋友练习的很认真,下面我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横线划出三个妈妈谈论孩子的话。
生认真的听,认真的划。
三、自悟,品读语言
1、师:都找到哪几句话?
生分别读三句话
师: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谁能读出三个妈妈不同的语气。
2、交流一: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的很好
师:哎呀,我听出来了,你的儿子真是谁也比不过他。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生齐读
4、交流二: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
师:第二个妈妈的话,谁来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出了妈妈骄傲的语气。
5、交流三: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师:这两个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那第三个妈妈呢?谁来读!
一生读的好
师:哎呦,你读懂了课文。
一生读的不好
师:再想想该怎么读?生读好了,师:对,就这样读!
6、师:让我们继续读课文的7到11段,去认识这三个孩子吧!
生自由读
师: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做法”
生再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
1、师:接下来,你和你的同桌,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12、13段的对话。
同桌练习
2、师:谁来?
指明一组表演
3、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全文吧!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小朋友朗读的很好,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叫读的好的学生)
五、升华主题
1、师:你认为老爷爷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
2、师:那前两个孩子怎样呢,他们就不孝顺了吗?为什么?
生展开辩论
师总结:是啊!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师: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五、拓展
师:今天回到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母亲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为妈妈做一件事!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四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3课时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
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3、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同学们都熟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故乡》,都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仅在观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灵魂。其实,在鲁迅的4p内喊》《彷徨》集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作品还有许多,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祝福》中“我”的形象及采用这种方式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提问: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
(2)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定——男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3)学生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4)学生动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
经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样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
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第二,小说通过对“我”一、——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的态度又能会怎样呢?),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分析样林嫂的外貌描写
提问:投影中的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跟”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五
1.通过比较,掌握平实说明和文艺说明的特点和方法
2.准确掌握平实性说明和文艺性说明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说明文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特点、结构、作用、成因、结果或发生发展过程的解释说明,使人们对该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的一种文体。那么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相同点:
写作目的:
内容上:
选材上:
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
不同点:
选择的.具体方法:
语言风格:
平实《遥感》
生动《南州六月荔枝丹》
1.《我们的学校》
2.《一味小菜的制作过程》
3.《笔》
介绍你自己熟悉的用品。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六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识字和写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课件、字卡、词卡。
1.讲故事,奠定情感基础:
a. 播放课件中《神笔马良》的故事。
b. 激情引说:是啊,这枝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 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 板书课题,齐读。
(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1.配乐范读,激趣读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利用扑克牌识字。(在玩中识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游戏识字:
a. 七巧板游戏: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生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些卡片会变成有趣的图形来。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缩着身子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开火车读与齐读相结合。
学习“遥”时,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健康”这个词时,引导学生想想,你在哪个地方见过“健康”这个词?
学习“哭”时,鼓励学生思考,你有什么识字好办法,向大家推荐一下?)
b. 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学生读一个字,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并有意识地贴成一个大心形。
(在游戏中,学生会参与积极的情感,爱学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5.引导发现,指导书写:
a. 课件出示“良”“食”,引导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 老师要写这两个字了,谁来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c.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d. 学生练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就在旁边画上一颗五角星。
e. 练习给“良”组词。(用“善良”这个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朗读。)
1.指读正音,并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a.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b.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c.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在情境中,练读第一小节:
a.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b. 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 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 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4.同桌合作,读中感悟
a. 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b. 同位展示读。(引导同位可以每人读一句。)
c.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 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 指名读第二小节。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 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 小组展示读。
c. 置疑导读: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能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现在小作者给不幸的西西画了一双好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可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他还可以……
d.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6. 合作练读,再次感知全文:
a.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节,师生齐读。
7.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结合板书中的心形,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们,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并把写话内容贴到墙壁上的“爱心家园” 中。
5.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雨”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牜”。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歌曲磁带、花盆图片。
活动一:我要说、我要问、我要读。
一、揭题
1、播放歌曲“生日快乐”,师生一起轻声合唱:
唱完后,问:生日指哪一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生日?有没有借到?
师: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寻找答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
3、质疑,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是真的忘了吗?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自己过不过生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告诉全班。
集体评议、总结。
重点抓两处:
⑴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⑵ 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2、随机指导朗读(可用多种形式):
重点:
⑴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⑵ 小云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
活动二:互相帮助学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今、正、放、班、快、礼物”等生字卡,请学生帮老师认读,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记住这些字词的。
4、大声朗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
6、出示贴字的花盆图片,请学生用“放、班、正、快”等字组词,并将组好的`词写在花形图片上。
评选花“开”得又多又快的一组。
大声朗读词语。
活动三: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想象故事中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3、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八
:教科书92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多媒体
一、整理与反思
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师:你能自己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长方形的周长c=2(a+b)
加法交换率a+b=b+a……
师: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教师引导: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2)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师长:你知道等式有哪些性质?举例说一说。
强调:0除外
教师归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的两边相等。
二、练习与实践
1.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种贺卡的单价是a元,小英买5张这样的贺卡,用去()元;小明买n张这样的贺卡,付出10元,应找回()元。
(2)每千瓦时电费0.52元,每立方米水费2元。小明家本月用了a千瓦时电和b立方米水,一共要付水费()元。
2.第2题
(1)完成后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每个方程的过程,分别运用了等式的哪些性质?
(2)说说解答每题时应注意什么?
3.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学生交流、完成
4.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交流、完成
5.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学生交流、完成
4.第6题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九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5.实物投影仪。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3.找一篇优美的读给爸爸、妈妈听。
(内蒙古包头市 姜杰)
1.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荷兰)
2.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把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3.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2.小组交流。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以解说员的角色,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大家相互评议)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兰是“牧场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蒙古包钢实验一小 李智)
1.课前动员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以便使学生对荷兰有个整体的了解。
2.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可以先从理解内容入手,说说“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教师适时作有感情朗读指导。然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然后再从写法上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写法上来谈,感受语言的优美,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3.语言生动,意境开阔优美,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心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也走在荷兰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自己也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朗读时注意语调的变化,要有高低缓急,尤其是第五自然段,写夜晚的荷兰,语调应放轻,语速稍慢,读出“安谧静美”之感。
4.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本课虽是阅读课文,但有些语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句式优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自觉摘抄。还可以把收集到的荷兰的有关内容整理到资料袋中。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
生:我从“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中感觉到的。给人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视线能看到的地方,就全都是黑白花牛,整个牛群如同一个大家庭,在没有人的低地上,老牛像一个威严的家长似的,管理着草地上的牛群。整个低地似乎就是它们的天下。
生:我从“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这儿感到的。“赞许”的意思是因为感到好而加以称赞。他肯定是在绿草地上生活的自由、快乐、满足才赞许的吧!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如果猪会说话,它会怎样加以赞许啊?
生:他一定会点着头说:“多么广阔的绿草地啊,你是我们快乐的家。”
生:它也许会说“在这里,没有人类来打扰我们,也没有敌人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我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啊!”
生:它可能没说那么多,只是一个劲儿地像个粗汉子似的嘟囔:“哦,我的家,我的家!”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会这么说?
生:因为书上不是说:“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呼噜”就和我们人喃喃自语差不多吧!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到猪的快乐,也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真是一幅生动和谐的家畜家禽游憩图呦!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要让我们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十
教学《生命生命》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人的生命细算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生命》(板书),文章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读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明确:
⑴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心跳:生命之可贵。
⑵ 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
2、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3、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匪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据说,人体的头盖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坚硬的东西,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把它剖开,后来,在里面植入一粒种子,奇迹发生了,种子发芽了,并冲开头盖骨长了出来。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哪。
第二个:九八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反复看到这样的镜头:解放军叔叔成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报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它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十九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第三个:一次泥石流,冲毁了一个村庄,救援人员扒开一间灌满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顶,救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经不能说话的小孩却死活不愿离去,拼命指着他的身下。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女的,已经没有呼吸,却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上举,象是托着什么。而此时,小孩还不罢休,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男的.,保持了同样的姿势。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双手托着什么呢?对,他们是孩子父母,他们相继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她俩双双遇难,而孩子的一幸存。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要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要珍惜生命。
最后,老师想把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送给大家以共勉,愿同学们能在你有限的生命中搏出你无限的精彩!(教师诗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五、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并把你的这些感受写到你的《心灵小语》上去,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我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十一
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十二
1.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吹()国()祖()敢()理()
提问:你能再找出一个与它有相同偏旁的字吗?
2.读本课的词语卡片,用“理想”说话。
3.连线,再读一读。
美丽的时光丰满的红领巾
快乐的老师亲爱的羽毛
敬爱的衣裳鲜活的伙伴
4.你最喜欢哪一节?读一读,请大家评价。
1.(课件展示主题图,分节展示诗歌及朗读)学生小声模仿跟读。
2.分节朗读,思考:“红领巾”为什么快乐?
第一节:为参加有趣的节日活动而快乐。
“红领巾”看到了什么?这一节哪句最优美?怎样读更活泼可爱?用“…像…”说话。(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句、拟人句,不要求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方法,而是在朗读和说话练习中体会语言之美。)
第二节:为听到祝贺的话语而快乐。
“红领巾”听到了什么?你希望世界变的怎样?
第三节:为幸福的生活、为美好的理想而快乐。
“红领巾”想到了什么?是谁带给你幸福的生活?
3.图文对照,读第四节,思考:“红领巾”的快乐是怎样表达的?
1.播放mtv,表演唱《快乐的节日》。
(开头轻快,优美,结尾感情饱满、深厚。)
2.伴随着《快乐的节日》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
3.教师提示关键词背诵。
4.看图配乐背诵。
学习了这首欢快、优美的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请把这首诗、这首歌送给为你带来幸福的人吧!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篇十三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晰自己的活动支配。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育自主合作的参加意识。
3、通过活动,培育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改变,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阅历。
口语交际
黧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日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吧。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喜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小组沟通争论
明确小组争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重点争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依据争论状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加部分小组的沟通,赐予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加了部分小组的争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细心的预备,而且在争论的过程中特别热闹,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盼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喜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现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展现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现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化的沟通。
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看法,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熬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力量,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信任“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肯定能够获得胜利。
其次、三课时
习作
谈话导课,激发爱好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日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改变。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同学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沟通,老师适时点拨。
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依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