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8 09:51:22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
    小编:江JSX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一

不仅进行简单的课堂教育,还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随不同知识类型和不同实例分析的变化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讲解时,可以不用在黑板上一针一眼地写出来,而是可以通过给同学的手机发送资料,或者在幻灯片上将教学内容有趣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护理学的兴趣,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眼球。其次,要提高护理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教师的选拔时不仅要检测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

  • 推荐阅读:
  • 临床护理学管理论文范文
  •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内科护理学范文
  • 提升护理学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范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内科护理学范文
  • 中职学校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范文
  • 探讨病例分析内科护理学范文
  • 护理学毕业论文
  •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二

第一篇: 读心理学_读《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就像黑暗中笼罩于我们身上的一个光圈,当我们的心灵不断成长,知识不断扩充,我们所接触到的黑暗与未知,将越来越深沉,越来越广阔。那些古代的哲学家,就是这样在黑暗与光明的交际处摸索着,寻找内心深处的秘密。即使生活贫瘠,即使病痛困扰,即使生命殆尽,也不能停止思考。即使被误解,被歧视,被打压,也要不断拷问心灵。他们不知道,心理学起源于他们奇怪的大脑,他们更不知道,心理学陪着人类,走过了那么多悠久的岁月。

《心理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巴甫洛夫、弗洛伊德、威廉·詹姆斯、皮亚杰、斯金纳——这里列举的有孤独的修行者、耽干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者以及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检视、理解,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控制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本书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时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吸引人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

在第一章前科学心理学里,讲了很多的学者们,有是心理学家的,也有无心插柳的学者们,大多的都是很著名的,他们的思想,他们参与涉及心理学的故事,但是因为很详细,所以我们很简单的就可以了解到各个学者们的思想和理论。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心理学也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也可以学到许多与人交际的知识,感谢领导推荐了如此好的一本书。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三

第二篇: 读心理学_读《心理学》心得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里,听由杨老师讲《发展心理学》。不一样的是这次我听课的角度有所不同,原来注重的是课程的内容,这次我不但温习了课程内容,也重点关注了杨老师讲课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程开始,老师用了谜语与论语的经典句子来推出本门课程,人的一生,发展心理学。

2、课程中,老师用了很多提问的方式来引出重点内容。对于学员回答问题后,不论对错,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下午的时间特别容易犯困,老师采用游戏的方式与大家进行互动,让大家振作下精神。这个关于“触觉”的游戏,我上次参与过,这次作为观察者看大家做这个游戏。事实上,个人感觉这次,部分同学不够投入,结束的时候,在老师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杨老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班级表现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确实,作为老师,也许都会有期待,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达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样的游戏,对象不同,结果会不一样,接受不同,多么重要。

4、以往听课的时候,对于书本的知识理解就基本够了。但是,对于授课的老师,相对的深度与广度就不同。课程外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许多延深知识点需要用案例来让学员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英国的纪录片内容,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打玩偶”模仿游戏等等,个人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很欠缺。

5、发展心理学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杨老师的讲课语速、声音用平铺直述的方式进行授课,部分学员也许会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个人感觉语速、声调也是技巧。

6、这一章的内容还是比较多,从概述到人的一生各个阶段。这次,杨老师讲课的重点在前面一、二节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最后中年与老年期内容来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时间。所以,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内容讲述完成,时间控制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四

第三篇: 读心理学_读《心理学》心得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五

第四篇: 读心理学_读《心理学》心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拖延的习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必须赶在十二点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吗,不是,因为我总在赶在最后时刻来做完。于是我的生活慢慢变成了“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总是在等待最后的压力来帮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详细的分析了拖延是什么,拖延的各种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维方式,应对拖延的方式。这本书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很强。

拖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拖延症者思维的剖析,我们都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书中的看法很新颖,“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败,所以一直迈不出第一步;我们这一天一直在记挂着一件事没有完成,但是我们却玩手机到半夜等等;身体不舒服,总想着明天去医院,结果明天复明天拖成了重症;抽烟者咳嗽严重,天天想着明天戒烟并开始锻炼身体,但最后因为拖延后果严重;计划着今年读十本书,但年终发现,新书一页都没有翻开。

《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这些问题都能克服。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六

李渭是明代著名理学家,阳明心学的继承发展者。据《思南府志·县志》记载:“旧志:嘉隆以来,儒教大兴。郡人李渭,倡理学,重躬修,教孝弟,行四礼,返朴还淳,士骎骎,慕孔孟,排释老,习俗一归于正。”(《思南府志·县志》第108页)。本文通过事例分析,在前人李渭理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李渭理学思想主要由“毋意”、“先行”、“为仁”和“中和”思想组成,从而进一步丰富李渭理学思想观点。李渭的理学思想主要由“毋意”、“先行”、“为仁”和“中和”思想组成。

在李渭的理学思想中,首先可贵的是他的“毋意”论,这是一种注重实践的实践论。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他在躬行中,在带着“问号”的求索中,在儒学与易学融合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可贵思想。

李渭的《毋意篇》著述,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然而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据明贵州巡抚郭子章(江西人)《李渭传》载:“李渭,字湜之,思南府人。公生有异质,十五病肺,屏居小楼。溽暑,散发箕踞。父中宪公富,以‘毋不敬’饬之,即奉而书诸牖,目在以资检束。第觉妄念丛起,中宪又以‘思无邪’饬之,又奉而书诸牖。久之,妄念渐除,恍惚似有得(《思南府·县志》第353页)”;明兵部侍郎耿定力在《李同野先生墓志铭》中道:“公之学,自却妄念以至谨,一介取予去拘,士岂远哉!道林先生破其拘挛,余伯兄谓之有耻,仲兄直本心,近溪先生喝其起灭,卒契毋意之宗。”。(《思南府志·县志》第373页)。可见,李渭从最初的“妄念丛起”到“自却妄念”,再到“毋意”,经历了庭训、师友训导、自悟等过程。这其间的思想渊源,除了儒学外,更重要的是易学。李渭作为一名易学学者,不仅从小就具备易学天赋,以《易》中举,而且晚年还坚持在家乡的“点易洞”讲易学。李渭的“毋意”观应源于《周易·无妄》之“不生妄念”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从“心”转向“行”的认识过程。

李渭的“毋意、先行”方法论,不仅体现在他的《毋意篇》、《先行录》等著作中,以及“中和”题字上,而且还体现在相关人物的论述中。比如:清朝思南府知县俞汝本在《王文成公生日祝田记》中道:“且李同野先生独非此邦人士乎?其学以毋意为主,其功以先行为归。” (《思南府志·县志》第410页);思南知府在《仲夏为仁堂即事》中道:“巡皋晨爱出东冈,来坐先生旧讲堂。……西南正学原毋意,仰止何须在句头。”(《思南府志·县志》第438页)。

李渭的“毋意”论,是一种“实践论”,这种重实践的思想,为他的“先行”论奠定了基础。

李渭生活在“王门心学”兴盛时代,“王门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将“知”排在“行”的前面。对此,具有“毋意”思想的李渭,更重视“行”,主张“行在知先”、“先行践履”、“笃实践行”、“行知合一”。李渭在《世侯安绍南荣受封典序》中云:“履官初即锐意便民” (《思南府·县志》第374页)。邹元标在《先行录序》中也写道:“予昔与友谈学,友箴予曰:‘学岂在哓哓为哉?躬行足矣!’”。李渭对邹元标说,学习(读书)哪能只是争辩,躬行就够了。邹元标最初对李渭的“先行”观持有异议,他说“未与子躬行为是”、“学之不讲,徒日躬行”,并以“到燕地去”为例,说明必须先了解道路情况,才能够顺利到达燕地。对此,李渭反驳到: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先实践自己的话再去推广,当一个人在了解燕地道路情况时,其实他已经在践行其言了。李渭还说“先行其言”是孔子在教育子贡时说的话。通过李渭的解释,邹元标最终接受了“先行”观点,并表示“今以先生躬行为正,盖各有攸当未可以膜说为也。”(《黔诗纪略》卷三)。其实,笔者认为,作为“嗜易成癖”的李渭,其“先行”思想不仅源于孔子的“先行其言”,源于自己的实践,还源于易经之《坤》、《履》。坤为地,强调脚踏实地;履为踩,强调践履、践行。事实也是如此,再好的想法和思想,如果不去践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李渭的“先行”思想,认为学孔为仁,贵在先行。如果知而不行,不是真知,先行其语,才是真行。他反对学习孔学一味地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强调行动,强调先行。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既有共通处,也有不同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先知后行、格行致知”,而李渭的“先行”论强调“行在知先、以行达知”,这在哲学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此,李渭专门著有《先行录》,虽已失传,但可以从邹元标的《先行录序》中窥探李渭的观点。邹元标在《先行录序》中道:“予昔与友谈学,友箴予曰:‘学岂在哓哓为哉?躬行足矣!’”,这说明李渭重客观,重行动,重落实,重执行,反对只说不做或言多行少。至此,笔者认为李渭发展了王门心学,创建了自己的行学。

有学者认为,李渭受王门心学思想影响较大,属于王学再传弟子。但笔者通过研究,未发现李渭在其著述和诗赋中运用心学理论,未发现李渭将“心”放在突出位置。相反,他还针对王门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提出自己的“先行论”、“躬行论”,将“行”放在突出位置。李渭之所以有自己的这一创新思想,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小时候的庭教。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在《李渭传》中记载,李渭小时候就接受其父“毋不敬”、“思无邪”等正统儒学教育。“毋不敬”语出《礼记》,“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尽管李渭小时候一段时间曾“执求本心”,并“自问曰‘如何是本心’”、“本心是如何”,但后来通过广泛拜谒、求教、论道于蒋信、湛甘泉、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罗近溪、孙应鳌、马廷锡、邹元标等王学弟子和传人,并通过自己的参悟和讲学实践,最终还是形成了有别于王门心学的独特的儒学、理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王门是心学,李渭是行学;王学“致良知”,李学重“躬行”;王学“知行合一”,李学“行知合一”;王学“格物致知”,李学“先行践履”。对此,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著作《黔记》之《乡贤传》中称李渭是贵州“理学三先生”之一。

综上,李渭的“先行”论,是一种“方法论”,体现了一种哲学方法论思想。

李渭“为仁”思想的产生,既有正统儒学的背景,更有易学的背景。李渭的“为仁”思想是在正统儒学与易学的相关论题的讨论和实践中来阐发的,以“仁”和“天地”为重要的认识对象和本体。正统儒学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德,尤其重“仁”德,重“仁爱“。易学倡导“天地人合一”,重“天地人”的“和合”与“和谐”。事实上,儒学思想源于《易经》,“仁”字源于易经之“三爻”。“仁”字左边为“人”,右边为“二”,体现了“人立天地之间”,体现了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

在“仁、义、礼、智、信”中,李渭特别推崇“仁”。他在《修思南府学碑记》中道:“孔子学,学仁也,尧、舜、禹、周,莫不以此生人……果为仁,即日展袠,日逐墨,日日学孔,也否?否。……孔子之仁,即树根柢也。……以孔子遗书比偶为文辞,是枝叶耳。” (《思南府志·县志》第375页) 李渭认为孔子创立的学问就是要学会仁爱的至理。古代圣贤尧、舜、禹、周文王,没有一个不是凭借此之道使人们得以生生不息。学习孔子之仁,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应落实在行动中。此外,李渭还认为孔子之“仁”是“树根”,孔子之书是“枝叶”, “仁”就是“德”,即“仁德”,学贵在于进德、修仁,不能看华丽的外表。

可见,李渭之“为仁”包括“学仁”、“为仁”两层含义,其中尤其重“为仁”。在对待“仁”的“学与为”、“学与做”的问题上,李渭更注重“为”和“做”。“为”、“做”是目的,“学”只是手段和方法而已。李渭的“学仁”、“为仁”,既强调“学”,又强调“为”;既强调学习、认识,又强调作为、实践。

在“学仁”问题上,李渭主张通过“学仁”,通过道德修养,来成就人的高尚人格。李渭在《重修思南府儒学碑记》中云:“孔子学,学仁也。”李渭认为,孔子创立的学问,主要在于学会仁爱的的至理。对此,他毕生重“仁”,毕生主张“仁”,倡导“仁”,讲授“仁”,并在家乡思南创建“为仁堂”(后改为“为仁书院”),题写“为仁”二字。

李渭主张以“毋意”作为“求仁”的方法。他认为“仁”是道的本体,它常青常明,不增不减,所以学者无需着力在生灭上下功夫,无需刻意安排,毋意为功即可。对此他著有《毋意篇》。他认为:“孔子毋意,孟子不学不虑,程子不著纤毫人力,皆是不安排。知无意脉路,即日夜千思万索,亦是无意;知无纤毫人力脉路,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如此用力实无纤毫人力。学是学,此不学,虑是虑,此不虑,知得不学、不虑脉路,任人只管学、只管虑,都是不学、不虑。浮云人间作雨,天上常清常明,狂风江中作浪,流水不增不减,知得常清常明、不增不减者,可与言学矣。”(莫友芝:《参政李同野先生渭传》,《黔诗纪略》卷三)。李渭的“毋意”求仁方法,相似于王阳明、蒋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方法,相似于孔子的学易“玩索而有得”方法,也相似于“不立文字,教外勿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修”方法。这些方法均强调不刻意,顺其自然,才是通往“本体”的真途。比如: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牛头法融曰:“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明·浮峰普恩偈曰:“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王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而李渭主张“毋意为功”、“毋意致知”。在“学仁”上,他反对一味地“用心”、“问心”,在主观上纠缠,主张“毋意”而学,“毋意”致“仁”。李渭的“毋意”思想,得到了孙应鳌的高度称赞。孙应鳌在《晤李同野》一诗中道:“南云媚归辔,春日晓风遒。如闻一妙语,为破半生愁。”

在“为仁”问题上,李渭主张“学仁”是为了“为仁”。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孔子“先行其言”的理解上。对孔子“先行其言”的理解,虽然对儒学者来说,众说纷纭,各有所见。但李渭作为一位儒、易兼学者,对其理解尤为深刻。对此,他在与邹元标论道中云:“学岂在哓哓为哉?躬行足矣!”。寥寥数语,恰好体现了李渭“行学”的轨迹。即强调“行”的客观本体地位,认定“行”才是“学仁”之至,“行”才是至“仁”的功夫。同时,李渭还在《重修思南府儒学碑记》中,针对当是教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问题,强调“学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应去“为”,应重实践、重行为。

郡人郑人惠在《为仁堂即事》一诗中道:“缭绕朱幡下讲堂,薰风披拂大文章。千秋道脉渊源合,二字心传物我忘。岂倚龙场(贵阳修文,王阳明悟道处,笔者注)争謦欬,更从淮海(孙应鳌,字淮海,笔者注)示羹墙。祗今得副圜桥望,默聆惺惺一瓣香。”(《思南府志·县志》第440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思南知府泰和周在《思南府续志》序中道:“余履任未久,访知城东北,旧有乡先生李同野为仁堂颓废已久,急出俸重修堂构,为诸生肄业所。”(《思南府志·县志》第77页)。

综上,李渭不仅重视“学仁”,更强调“为仁”。

有学者认为李渭之“中和”即儒家之“中庸”,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无论从李渭的知识结构看,还是从李渭本人的著述看,李渭之“中和”都不是单一的“中庸”方法论,而更多体现的是易学的变化观、和谐观。

李渭不单是一位儒者,更是一位“嗜易成癖”、有着厚实易学修养的易学者。他在思南府城中央的一座小山的岩石上题写了“中和”二字,对此,他没有对此做出任何的解释,以至后人难以管窥其“中和”的本义。然而,笔者作为一名易学研究者,在对李渭的一首诗(《中和山》)进行研究后,猛然发现“中和”二字蕴藏的并非单一的儒家“中庸”之道,而是洋溢着“变化”、“天人合一”气息的易学之道。先来看这首诗的内容:“霜洲木落意踟蹰,兰纫秋风满客裾。共道吴门如白练,可能赤水拾元珠。袖中明月人何似,曲里青山调自殊。寒暑空悲双鬓去,乾坤还借一身扶。”这首诗记述了李渭晚年于秋季登中和山的情景,他在诗中深深地感悟到了万物的变化,从季节的“寒来暑往”,草木的盛凋,到人的衰老,这一切无不在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他悟到人如袖中明月难以保留时,更是感叹易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道,以及“人参天地”、“道法自然”之理。特别是“乾坤还借一身扶”一句,同时涉及到“天(乾)、地(坤)、人”三才,体现了“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的理念。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渭之“中和”实际是指“天、地、人”三才之和,它源于易经的三爻。李渭的“中和”是一种广义上的“天地人”大和谐、宇宙大和谐。他在倡导“上爻”之“天和”,“下爻”之“地和”时,更强调“中爻”之“人和”,强调天地中间的人要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参和到天地中,与时偕行,与天、地保持和谐,不违天道、地道和人道,以达到自然和谐、身心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大和谐”境界。

与李渭同时代的贵州清平(今凯里)人孙应鳌,也主张“中和”、“中道”、“中庸”,但他更多的是从儒家性情、德性方面而言。他认为,中道即是圣贤之道。他说:“圣道只是一‘中’字尽之。师过商不及,已便见‘中’之所在。子贡不知,而以过为愈矣。故夫子又告以‘过犹不及’,则‘中’之所在,盖可知矣。……知行合一,无‘过’、‘不及’,便是‘中’也。此千古对学的正脉。”(《四书近语》卷五,《孙应鳌文集》第245页)。孙应鳌还认为,中道即是心道,他说:“见孔子之心,即帝王之心。帝王之治本于道,帝王之道本于心。……心何在?中是也。” (《四书近语》卷五,《孙应鳌文集》第295页)。在这里,孙应鳌的中道观,离不开儒学、心学,离不开“中庸”内涵,并视“心”为本体。

李渭之“中和”、“中道”观,不同于孙应鳌之“中和”、“中道”观。李渭“中和”、“中道”观,是一种“融合”的宇宙观,而非“执中”的思维方法论。“中和”之“中”,并非简单的“站在中间”,而是“天人合一”视角下的“融入其中”。这种宇宙观建立在儒学、易学之上,而非单一的儒学;这种宇宙观视“自然”为本体,重视客观,而非主观;这种宇宙观视宇宙为一有机整体,人只是其组成要素;这种宇宙观强调天、地、人“大和谐”,而非在对立的两方之间找到一个维持平衡的关节点;这种宇宙观不是强调掌握哲学上的“度”,而是强调易学上的“合”。

可见,李渭之“中和”,中有“乾坤”,体现了一种易学变化观,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宇宙、自然“大和谐”的理念。

综上所述,李渭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李渭的理学思想源自正统儒学与易学;二是李渭重儒学正学,尤其重“仁”;三是李渭发展了王门心学,并创建了有别于“心学”的“行学”;四是李渭提出了创新的“毋意”、“先行”方法论;五是李渭提出了以“天地人大和谐”为核心内容的“中和”思想;六是李渭的“中和”思想,是“毋意”、“先行”、“为仁”思想的集中体现。

2022年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理学创始人一篇七

读书 | 设计心理学:打动人心的设计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人物简介:唐纳德诺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尼尔森诺曼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和灵魂人物,苹果公司先进技术组的副总裁。于195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59 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硕士学位。他的兴趣是计算机,但他发现计算机用于研究人类比用于研究机器更为有用,从而促使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1962 年获数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的 4 年在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讲师。1966 年成为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1974-1978 年间担任该校心理系主任,1988-1993 年建立了认知科学系并任教授及主任,1993 年成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本文作者: 心雨奶奶

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