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优质15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17:58:11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优质15篇)
    小编:zdfb

观察和思考是写作的灵感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身边的事物和思考其中的道理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撰写总结时,我们要做到言简意赅,避免使用过多的俗套词汇和空洞的陈述。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博客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一

中学生要喜爱历史,增加对学历史的兴趣,并且让兴趣一直保持,为你打开历史之门。认真听课,不要认为老师的内容都是枯燥无味的。即使是课本上的内容,只要用心学习也是妙趣横生的,关键是要善于融入历史。

做好笔记,课上认真听的一大特点就是做好笔记,能够让你清晰的回忆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多方了解,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使课本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

2、历史比较法的运用。

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3、增加对历史时间的理解。

因为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时间确定上比较讲究真实性。中学生学习和记忆历史时间,会确定公元前和公元后这两个标准的时间尺度。很多历史书籍后面会有一个完整的历史年代表格,可以去查看。

4、最后要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二

1、定义: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横轴(或x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纵轴(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叫做原点。在平面内,原点的右边为正,左边为负,原点的上边为正,下边为负。

注意:x轴、y轴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段,在x轴上垂足所显示的数称为该点的横坐标,在y轴上垂足所显示的数称为该点的纵坐标。点的坐标反映的是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

写坐标的规则: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用“,”隔开,全部用小括号括起来。

如p(3,2)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2。

特别注意坐标的顺序不同,表示的就是不同位置的点。

所以点的坐标是一对有顺序的实数,称为有序实数对。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5、坐标的特征。

(2)x轴上点的纵坐标等于零;y轴上点的横坐标等于零.

6、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纵坐标相同;。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纵坐标也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4)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点: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

(5)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点: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7、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

点a(a,b)到x轴的距离为|b|,点a(a,b)到y轴的距离为|a|。

二、函数的图象。

1、意义: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与函数值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2、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描点法。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

3、一般函数作图象,要求横轴和纵轴上的单位长度一定要一致,按照对应的解析式先计算出一对对应值,就是坐标,然后描点,再连线;画实际问题的图象时,必须先考虑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时为了表达的方便,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横轴和纵轴上的单位长度可以不一致。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三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我国的原始人类。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1课时。

活动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1课时。

新授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四

一、“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者:邓小平。

(2)最早针对地区:台湾。

(3)最早实现地区:香港。

(4)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中国政府于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中国政府于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回归的启示:香港澳门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五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六

在课本、参考书原文的旁边加上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黑点、圆圈、曲线、箭头、三角、方框、感叹号、问号等等,便于找出重点,加深印象,或提出质疑。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但最好形成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

2、分类抄录笔记。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3、规律记忆。

历史知识虽然浩如烟海,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历史自身的规律进行记忆,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外乎:(1)封建暴政;(2)土地兼并;(3)自然灾害等。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

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5、课下及时交流难点。

老师在上课时,讲解的内容很多,可能一下子难以掌握,课下基础差的同学,应主动基础好的同学请教,针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新知识点及时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收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为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七

一、政治上: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二、经济上:

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政策。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八

7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7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3.中国四次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76.四次近代化探索的口号/目的/思想——“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顺序不能串,按77题的顺序)。

77.四次近代化探索的领导人:奕?、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78.洋务运动的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9.戊戌变法的性质——一次失败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80.辛亥革命的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1.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起来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8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83.五四运动的前后期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84.五四运动的前后期主力——前期先锋:学生,后期主力:工人。

85.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86.五四运动的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7.五四运动中要求严惩的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88.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89.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

9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地点是——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九

8、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黄海战役牺牲的清军将领是?北洋舰队覆没的战役是?

9、《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签字的双方代表是?

10、《马关条约》内容是?影响是?

1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的主要国家?时间?

12、《辛丑条约》的内容是?影响是?

1、洋务运动的兴起阶级,代表人物,时间,口号分别是?

2、洋务运动总得来说主要内容是?分别来说每条内容各有哪些重要的代表?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4、公车上书的影响?

5、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创办的报刊和机构?百日维新的时间?

6、戊戌变法的影响?

8、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纲领分别是?

9、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是?

10、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分别表现在?

1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旗帜分别是?

1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13、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导火线、口号。

2、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意义。

3、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5、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长、政治部主任。

6、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

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性质。

8、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历史意义。

9、“星星之火”指什么。

10、井冈山会师的时间、会师的部队。

11、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创立的时间、地点、军长、党代表。

1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共同意义。

13、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和结束时间、结束的标志。

14、遵义会议的时间、意义。

15、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蒋介石对待事变的对策、该事变导致的后果。

2、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主要发动者、目的。

3、对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具有重要贡献的中共代表是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4、七七事变爆发的时间、影响?

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6、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日军共屠杀中国人民共有多少?

7、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主要领导人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8、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9、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意义?

10、蒋介石和毛泽东对于重庆谈判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1、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2、三大战役的时间、作战部队、主要领导人、意义分别是什么?

13、渡江战役的时间、南京解放的时间。

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主张是“()”,他创办的企业中以()最为著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总体特征分别是什么?2、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等近代交通工具,后来相继传入中国,这些不仅使人们的(),还极大的促进了()。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便于人们的交流和联系。

4、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是(),第一部获奖影片是()5、1872年上海创办了()是近代最著名的报纸,1897年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亲自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6、()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研制(),写成()一书。其工艺被称为()。

7、魏源写成()一书,其内容是(),他明确提出()的主张。

9、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10、()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11、文学: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美术:徐悲鸿()音乐:聂耳(),冼星海()。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十

世界上的爱有亲情,友谊,爱情,陌生情……,爱很微妙,这是不可改变的。母爱是春天里的风,轻轻地吹拂着孩童的脸庞,使人神怡;母爱是夏日里的雨,滋润干渴的我们,给我们生的力量和希望;母爱是秋季里的夕阳,在最后时刻也会贡献出一点火热,温暖大地;母爱是隆冬里的火炉,竭尽全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帮助我度过一个春天般的严冬。父爱好像白酒,心酸而又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它又像咖啡一般,苦涩而又醇香,容易让人为之心动!老师的爱,似水的灵秀给我以聪慧;老师的情,如山的沉稳给我以敦厚。

时而“苦涩”时而“醇香”的父爱。

父亲有时对我很严厉,但那也是对我的爱,这种爱是“苦涩”的;父亲有时对我很慈祥,这种爱是“醇香”的。父亲对我的爱就表现在那一刻:一天,我刚从同学家出来,没想到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又不好意思再回到同学家去,只好硬着头皮走了。我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咒骂着老天爷,咒骂着这欺负人的雨。突然,在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爸爸,爸爸似乎也看见了我,赶紧走过来:“你怎么在这儿?我找了你好久都没找到,去你同学家找你她说你早走了,雨下的这么大也不怕感冒?”在爸爸眼里,我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小孩。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了,我无意中看了父亲一眼,雨水已打湿了他大半个身子,脸上早已分不清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我不知不觉的已热泪盈眶,泪水无声无息的掉了下来。原来父亲都是爱我的,只不过他把那份沉甸甸的爱埋藏在了心里不让我发现。

一直以来,父亲在我心中都是一个沉默严肃的形象。他把自己的温柔与脆弱这些缠绵的感情深深地隐藏起来,他对我的爱永远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一点点地堆积起来的。父亲的关怀与爱如同大山一般,头顶着威严,但心里却流淌着真情,这足以让我安安稳稳的靠在那里了。

永恒不变的母爱。

母亲对我的爱是“永恒不变”的,那沉甸甸的爱永远都是温暖柔和的,是我最喜爱的。母爱与父爱相反,它是每晚放学回家都能喝到的热奶茶,母亲的那份沉甸甸的爱正如奶茶一般香飘温暖。让我“回味无穷”。母亲用她的爱包容着我,我就像一只离开妈妈的袋鼠,永远是妈妈口袋里的孩子,心里的宝贝。

那些沉甸甸的爱有父爱,有母爱。也有别的爱,可我认为父亲和母亲对我那些沉甸甸的爱是最深的最让我幸福的。父亲把那沉甸甸的爱悄然无息的给了我;母亲把那沉甸甸的爱用心交给我。因为有这么多的爱,我才感会到无比幸福!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十一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

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

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人。

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的特殊之处?

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十二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八年级。

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第七课中国古代官僚体制。

(一)官僚机构(1)中央:(a)秦汉时期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b)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扩充完善了官僚制度。

(2)地方: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后期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元明清时期以省领路、府、州、县的三级或多级制。

(3)自秦代开始,历代王朝都有监察制度。

(4)意义: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有重要作用。

(5)少数清官:如北宋包拯、明朝海瑞、清朝于成龙等。

(二)科举取士(1)西周时由贵族世袭;汉代采用察举、征辟的方式。

(2)科举考试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以进士科为重要。

(4)评价: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备而又严密的选官制度,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5)八股文:明清时期,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格式为八股文,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第八课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一)商鞅变法(1)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2)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主要。

措施。

:(a)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垄断,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b)重农抑商,奖励耕战;(c)设立县制,国君任免县令;(d)轻罪重刑,实行连坐。

(4)意义: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安定、经济富足,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强大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二)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开始了全面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三)张居正改革(1)原因:明朝中期以来,耕地兼并严重,赋役负担严重不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社会问题堆积如山。

(2)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3)主要措施:(a)清丈土地:按照实际田产数征税。

(b)“一条鞭法”:把各种名目的赋役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

(4)效果:使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解,国家财政收入状况明显改变。

第九课中国古代农民。

(一)以农为本(1)概论:我国的农业是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2)农业的发展:(1)秦汉以前,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后来,小麦大面积。

种植。

南方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2)东汉以后,江淮地区得到开发。

(3)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出现了“苏(苏州)湖(湖州)熟,天下足”的民谚。这时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明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5)纺织业原料:早期主要是麻和丝。宋元时期,棉花普及。

(6)“五谷”和“六畜”:“五谷”通常指“稻、麦、黍、稷、豆”。“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

(7)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

(8)我国古代许多农谚是农业生产。

经验。

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科技成果。

(9)有重要影响的农学著作:(a)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该书提出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思想。(b)元世祖组织人编写《农桑辑要》。(c)元朝王祯的《农书》,绘有生产工具的图样。(d)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该书补充了宋元以来在棉花、甘薯引种栽培方面的新鲜经验。

(二)农民与乡村社会。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古代农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我国古代农民的显著特点:聚族而居、安土重迁。

(3)农民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生活很艰辛。

(4)我国古代农民四处流亡的原因:

总结。

为五逃:“天(天灾)、官(政府的徭役)、军(供给军队的物资)、钱(高利贷)、愚(经营不善).

(5)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频繁;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三)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夏(秦末)。(2)地点:大泽乡。

(3)。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政权:“张楚”

(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李自成起义:

(1)时间:明末。(2)地点:陕北。

(3)口号:“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和减免沉重赋税的愿望)。(4)政权:“大顺”。

(5)意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3.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重要影响:使新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十三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十四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内容:。

1)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

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篇十五

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

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

思想。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