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一
大家好,我是明明妈妈,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我是一个喜欢学习育儿知识的妈妈,平时也会看各种育儿书籍,曾经在我刚有宝贝时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随着孩子长大遇到过各种问题使自己一度感到焦虑,想要教育好孩子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耐心和孩子沟通了,他也会不听,任性哭闹,这时候学习的一些方法偶尔管用,用的久了又回到老路子上了,孩子总记不住你对他的提醒。我是一个人不主张体罚的人,体罚会引起孩子叛逆,而队友看不到我的教育效果,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都是我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惯坏了。在教育孩子上我们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常常因此不开心,这样让我觉得很无奈,有时也怀疑自己,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自己做的对不对?通过共读这本书我对与孩子“沟通”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我说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由。如果妈妈们也遇到过和我类似的问题,通过这本书你也会有所收获。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教育方面颇有经验,对家庭教育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还被录取美国名人录。他们所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关于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被20多万个儿童教育团体使用,而且成为近30年来家长们的“育儿宝典”,全美销售量超过300万册,同时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这本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今天我们主要从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几个方面进行分享。
举个例子,老板早上给你安排了一个额外的工作,你因为太忙,把这件事忘了。下班时,老板把你大骂了一顿,这时你向朋友倾诉,他却说没什么,这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或者别这么矫情,本来就是你做错了,下次不要再忘了就行,听完这样的大道理,你可能不想再继续说下去。如果这时有个人对你说今天对你来说真糟糕,承受了这么多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训,心里一定不好受。这时有人真正愿意倾听和认同你,你一定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心情也有所缓解,这时你可能会冷静下来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不错……自己没完成任务也有错……下次要认真对待。
每个人都需要倾听和理解,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渴望倾听和理解,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感受,首先要安静专心的倾听孩子。当然倾听过程中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我家孩子高兴的从外面回来向爸爸介绍自己去哪里玩了,看见了什么好玩的。爸爸正在看手机,看一眼孩子说真的啊,然后低头继续玩,孩子很不开心的说:爸爸就知道玩手机。从那以后孩子总是偷偷的把爸爸的手机藏起来。所以敷衍地倾听,孩子能够感受到,孩子需要我们共情,只有真正认真倾听,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在倾听过程中,不要提问和责怪孩子,这样会打断孩子,孩子会不想继续诉说,从而陷入自责或反抗当中,不再关注问题本身。此时我们可以关心地使用“嗯”“哦”“是这样啊”这样的词来回应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当孩子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时,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被理解。比如孩子说我真的打迈克尔一巴掌,我们可以说你看起来很生气。孩子说珍妮搬家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你说好朋友搬家了是挺难过的,这样的叙述方式,孩子能感受到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走出来,真正面对问题。当然所有的感受都应被接纳,但某些行为必须要限制,我们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这时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比如孩子说我要吃冰激凌,妈妈回答我真希望咱家能有。孩子的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以上方法很简单,但在实践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完全重复孩子的话,会让孩子不耐烦。父母冷淡的回应,尽管是正确的也会激怒孩子,让孩子觉得不被重视。还有父母对孩子反应过度,孩子可能会觉得有负担,从而感到反感。重复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当孩子说自己丑时,父母最好不要说:你觉得自己丑啊。我们只需接受他们对自己负面评价时的感受。
了解了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那么父母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呢?我们怎么鼓励孩子合作?在生活中我们父母扮演着监督和教导者得角色,我们希望孩子懂礼貌、讲秩序、爱整洁,可是孩子不在意这些,为了让孩子行为符合规范,父母平时对孩子会说:洗手去……小声点……睡觉去……刷牙了……把衣服穿上……别爬上去……别乱扔东西!结果孩子把我们当做敌人一样去反抗,究其原因是当我们对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书中把成人希望孩子配和的方法归纳出了10种: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这样的词语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认可,最后可能觉得自己就是父母说的那样,从而反叛。我们通过这些词语能够理解到当时孩子的心情。只有让孩子感受好,才能做的好,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平等的,可以共同面对问题。在这里书中给出了五个技巧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平台。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床上有一块湿毛巾,不断的指责往往让孩子产生抵触心里,如果只描述问题,孩子就能关注问题的本身。
2.提示孩子应该怎么做,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孩子就会马上把毛巾拿走。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孩子不喜欢父母们长篇大论,有时候用简单的词语代替强迫的命令,孩子更愿意主动去做。比如我家孩子上课时,脚总是动来动去,我轻声提示“脚”,他很快就明白自己上课要做好,把脚放在地上。
4.说出你的感受。有一位妈妈经常因为觉得孩子没有耐心而沮丧,后来她决定以孩子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说:我现在的耐心和西瓜一样大。过了一会说我现在的耐心和葡萄一样大,到最后她宣布现在我的耐心只有豌豆那么大了……后来孩子主动问妈妈:你现在耐心有多大了?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故事?可见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
5.写便条。写便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更愿意接受建议。
综上所述,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是与孩子合作的基础。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不可以职责谩骂孩子,更不能体罚孩子。
1. 请孩子来帮忙。在幼儿园总会遇到一些好动的小朋友,我会请这样的小朋友帮忙做事情,小朋友也很愿意去做,这样避免了孩子犯错。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但不攻击孩子的任何)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但不能进行人格攻击。比如我现在很生气,你不可以吃冰激凌,但不能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在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在对孩子说话时尽量少说“你”进行评价,要用“我”表达观点。这会让人感觉你在针对他本人,而而不是问题。
3.提供选择。比如孩子在外面玩的太投入不想回家,你可以说:天快黑了,你现在回还是五分钟后再回家。孩子知道太晚了天会黑,现在走自己还想玩,就会选择五分钟后再回家。不会一拖再拖。
4.表明你的期望,如果孩子犯错误了,惩罚孩子,会引起孩子反叛和报复心理,我们可以向孩子表明我们的期望,孩子会愿意去改正错误。
5.采取行动。如果在多次提醒孩子,孩子还是犯错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比如爸爸多次提醒后,孩子孩子忘了把工具送回来,爸爸把工具箱锁起来告诉孩子,自己希望工具不用时还在箱子里。
6.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如果错误发生了,不要指责谩骂孩子,惩罚不会起到正面作用,这样让孩子产生反叛心理,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来。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当错误的行为再次出现时,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让孩子知道犯错后需要自己承担后果,这不同于惩罚,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承受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这种后果是没有大人干预的。比如一位小学生比利经常忘记带午饭,他的妈妈每天都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开车给他送午饭,后妈妈和他商量,告诉他如果忘记了,她不会再送饭,后来比利不得不想办法和同学分着吃午饭,体验了几次忘记带午饭的自然后果后,比利就很少忘带饭了。
当问题一再出现,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复杂问题需要复杂的技巧。和孩子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纸上,讨论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建议,并付诸行动。
随着孩子在不断的独立自主,孩子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孩子喜欢探索和尝试,在此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多鼓励孩子,我们都知道经常赞美孩子,会让孩子拥有面对问题的信心,然而赞美也是需要技巧的,这也是我们赞美孩子,孩子生气的原因。当你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让孩子觉得你不关心孩子,有点敷衍。我们脱口而出的好棒,可能是发自内心的,但可能会让孩子很生气,我们还要用赞赏的语气加上你所看到的或感受,比如你太棒了,我看到屋子被你收拾的真干净。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将孩子的做法总结成一个赞赏的词语。例如虽然捡豆子很麻烦,但是你捡了一大碗,这叫做有耐心。这样的夸奖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的见,他愿意保持这种品质,并坚持做类似的事情。
关于赞美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事。
1.夸奖孩子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当我们表扬一个小孩“我看到你每天都刷牙,他会很开心”,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她可能会觉得羞辱。
2.避免触及过去的弱点和失误。比如我从来没想到你考试能及格,你居然及格了。这样的话我们听了都会感到难过,尽管你是无心的,对方此时激动的心情也会瞬间烟消云散。
3.过度的赞美可能会扰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积极性。有时过度的赞美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试想有人对你说“你真是个天才啊,你应该去卡耐基音乐厅去演奏”,你可能会觉得对方对自己的期望太高。
关于如何与孩子高效沟通以及注意事项还有许多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通过书本进行更深的了解。说了这么多,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但关键是实际操作,要运用于生活,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爱心和恒心,希望今天的分享大家今天都有所收获。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我时常感到焦虑。
孩子整天不是玩游戏就是看手机,焦虑;孩子不好好做作业,能糊弄就糊弄,焦虑;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焦虑;孩子考前不复习,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焦虑;孩子对你的要求面上答应实则不理,焦虑;孩子不爱阅读,焦虑;孩子不爱运动,焦虑;孩子太磨蹭,焦虑;孩子减不了肥,焦虑……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焦虑。
焦虑了怎么办?
先是耐心地讲道理,发现不管用。一遍遍地提醒,孩子嫌你唠叨,仍然不管用。于是板起面孔硬性命令,好像也不管用。只能吼、骂、冲突,甚至动手,倒是解气,但更加不管用。于是技穷,看来管是管不了了,想想“儿孙自有儿孙福”,干脆“静待花开”吧。
有一天和几个朋友交流,发现大家都一样,“焦虑”简直就成了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标配情绪。
当然,幸福的家长都一样,焦虑的家长各有各的焦虑。
这真是灵魂的拷问。
是啊。我们真的会教育孩子么?
也许,我们缺的,是一张做父母的资格证。
与有的家长相比,我还算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过一些知识储备和思考的,孩他妈也是懂儿童心理学的,所以我们会用尽量不打扰的方式,随时保持对孩子身心、学习状况的密切关注;我们会就事论事看待孩子的问题,不会给孩子随便“贴标签”;我们会努力看到孩子的优点,及时对其努力而不是智力给予正面鼓励;我们会尝试关心和了解孩子的世界,努力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我们更会努力做好自己,希望身教重于言传,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但是,我们还是会经常做错、会茫然失措、会频频受挫。
焦虑,由此而来。
仔细想想父母们的焦虑,既有理念层面的问题,也有方法层面的问题。对我而言,更多的不在理念,而在方法。但不掌握方法,理念就是纸上谈兵。方法,同样是父母资格证的内容。
考任何证都需要付出努力,父母资格证也不例外,不可能不劳而获、从天而降。于是我暗下决心,要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当做一件工作或是一门学问,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慢慢实践。
不过说来惭愧,实际上这个决心已经是我差不多第3次下了。每次都信誓旦旦,要读书,要听讲座,要仔细分析沟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反应、每一次失误,要画思维导图,要写文章,要这样那样……结果是,读了些书和文章,听了些讲座,也曾花几天时间仔细设计一次和儿子的谈话,效果当然还是有一些,但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实践总是脱离了理论,理性总是败给了基因,然后再次受到打击,再次放松要求,曾经的信誓旦旦再次无疾而终——直到上个月。
上个月,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分享了一段文字,是关于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说,这段文字来自一本书,名叫《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而这本书,是他通过王贺亭的爸爸在微信上的分享看到的。
话音刚落,我自觉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家长会一结束就赶紧溜了,本来想和老师打个招呼聊聊天的,也没好意思。原因无他,只因为这本书虽然是我分享的,但我自己却只读了个开头,就转去读别的书了。
就这,还叫当学问研究么?就这,还叫想考一张父母资格证么?
于是赶紧掏出手机,打开微信读书,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一)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这是本书提出的主要方法,也是核心的理念。作者说,当孩子产生了某种情绪,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不要批评,不要询问,也不要建议,而是要接纳。只有首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才谈得上后面的有效沟通。
按作者的说法,这同样不是最好的接纳情绪的方法。好的方法应该是:
2.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
3.给予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即使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也要接纳他们的情绪。
说老实话,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书里的例子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管用,譬如作者说可以用“嗯”“啊”等词来表示情绪认同,我却担心会有敷衍的感觉。但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具体方法则可以灵活掌握。所以如果还是现在跟我说没考好,我首先会说上一句:“考得不好很难过是吧?”然后再说“没关系,一次没考好不说明什么。”至于后面的努力啦、学习方法啦等等,视对话的氛围再考虑说不说、什么时候说。
(二)吸引孩子合作的语言技巧
1.描述问题,“我看见地板上都是湿油漆”。
2.提示,“油漆没干之前比较容易擦掉”。
3.提供选择,“你可以用湿抹布或湿海绵来擦”。
4.用一个词或一个手势来表达,“油漆!”
5.描述你的感受,“我不想看见地板上溅满了油漆”。
6.写字条。
7.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腔调)。
从实践来说,我觉得最好用、最有效的的是第三种“提供选择”和第四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当孩子一直在玩游戏不去写作业,我现在不再说“你都玩了多久了,咋还在玩呢”或者“别玩了,赶紧写作业去”,而是说“啥时候去写作业,现在就去写还是这盘游戏结束就去写?”当孩子说好八点开始写作业,但到了八点十分还没动静时,我现在不再说“你说了八点,现在都几点了?你说你老这样,让我怎么相信你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blabla”;而是说,“嗨,时间!”或者喊他的名字,并指指墙上的钟。
考证的路是漫长的。读书、思考、实践,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要走。但我想,考父母资格证和做任何事都一样,只要明确目标,认清差距,向着这个方向不停地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合格的父母。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三
对基础差、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会有种怜惜。他们也想学习好、头脑聪明、人见人爱,可是学习上却比别人慢一拍;他们也想及时完成作业,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气,可是总是管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头脑。病症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实际在家长身上。想到这些家长,我脑海里浮现最多的就是一张张焦急、无奈、恨铁不成钢的面孔。交流时,往往我还没说几句,家长们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唠叨孩子的不是,最后以老师,您使劲打结束。遇到这样的,我就推荐他们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得到安慰与理解,沟通更容易进行。书中有小练习,可以训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现实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忍不住掺杂发泄的情绪,想到哪,说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说。与后进生家长交流时,我总是一再强调:回家不要打骂孩子,关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如果觉的要发火了,赶紧走出去,缓和情绪。书中多次提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去体验家长用不同态度说的一些话,对孩子心理感受的影响。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喜怒哀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适用于与所有人之间的交流。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四
昨天收到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几乎是一目十行地读完整本书,因为我太想知道,我和女儿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从何说起呢?先抛开我和女儿的是是非非,说说这本书。它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延续,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则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书中讲到“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一边读书,我一边在想,是否接纳过女儿的情绪。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更多的时候,我将女儿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妈妈写的博文,说如何培养孩子坚强与勇敢。文中提到,孩子摔倒了,妈妈走上前对孩子说,不要哭,要勇敢。“摔倒了,不要哭”这是一句很老套的话。小的时候,每次摔跤,我妈就说,不许哭,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哭有什么用。每次我都怯生生地看着她,强忍住哭,却在心里想,摔倒了,一定不许哭,对小孩子是一件多么强人所难和残忍的事呀。等到我长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摔倒之后号啕大哭。所以当我做了妈妈,女儿摔跤,我很少对女儿说不许哭。并且我不觉得摔倒了,哭几声就是不勇敢,就是不坚强,勇敢和坚强也不是靠摔倒了不哭培养出来的。人摔倒了,或轻或重都会感到疼痛,感到疼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或龇牙咧嘴,或喊叫,甚至是哭,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发泄,妈妈却全然忽视掉,自然就更谈不上接纳了。
因为要期中考试,作业一下子多起来。前天和昨天,快十点钟,女儿才将全部作业写完。女儿苦着脸说,唉,又不能练琴了。我不假思索地说,没关系,考完试再练。女儿说,说得轻巧,你知道《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有多难吗?两三天哪能练好呀。我说,你总不能现在再去练琴吧,都十点多了,快睡觉吧,要不明天上课又没精神了。女儿满脸不悦地瞪我一眼走开了。我自觉没说错话,女儿怎么就和我戗起来了呢。仔细想想,我明白了,我的话令女儿反感,因为我完全忽视了她的想法和感受。女儿需要的不是我讲道理摆事实,因为道理和事实她都懂,她只是告诉我,因为没有练琴,所以她很烦躁。我呢,只要告诉她,我了解她的心情,我知道新曲子对她很有吸引力,她很想练习。可惜我没有。
虽然我十二分的不想拿自己当反例,但是说别人也不合适,再说也没谁可让我拿来说的,还是反省自我吧。一直以来,我很纳闷,明明是好话,是激励女儿的话,为什么女儿听过之后,反而会产生厌学和逆反情绪呢。比如女儿说,今天作业真多。我说,不算多,抓紧时间写就行。女儿立刻变得烦躁起来,并反驳,再抓紧时间,作业多还是多。再比如女儿说,老师教的新曲子很难。我说,不难,多练几遍就行。女儿撇撇嘴说,只会纸上谈兵。再再比如女儿说,这本书很无聊。我说,不会,我看过,挺有趣的。女儿说,那是你的想法,你又不是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就算有对错,也要允许别人的想法存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我是懂得的。可是我为什么要否定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呢?我担心女儿因作业多而厌烦从而不想写;我担心女儿因曲子难而畏难从而不想练;我担心女儿因书的内容比较枯燥而只读故事书,从而不读知识性的书。结果适得其反。
既然只有接受孩子的情绪才能带给孩子好的情绪,就让我试试看。昨天晚上,女儿一脸愠怒地进门。我问,怎么啦?挨词儿了?女儿摇摇头说,数学作业得的是“a—”,只因为错了一道计算!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张口说,那怪谁,谁让你粗心呢。而是改口说,这下完蛋了,不能得到水彩笔了。(解释一下,前段时间,我和女儿商定实行作业奖励制度。奖励政策是这样的,语文和英语作业不出现“b”,数学有三次是“a+”,也就是全对,女儿将得到奖励。女儿一直做得很好,并且在这周自己提出,数学要四次是“a+”才可以得到奖励,奖品就是水彩笔。)女儿听到我的话,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立刻扑到我的身上,说,就是呀,气死我了,我只要再细心一点点就好。我说,是呀,如果老师再粗心一点点就好了。女儿笑着说,唉,没可能的,只有这周再努力吧。嘞得,人家自己全明白,那咱自然也就啥也不用说啦。这事要是搁在往常,我俩非得打起来不可。不信?听我解释呀,女儿知道粗心是错的,并且正在努力改正,得不到奖品,对她来讲已经是最好的惩罚和告诫。如果我继续唠叨,只有令她厌烦,并且让她觉得之前的努力是白费的,因为妈妈全没看在眼里。你说,她能老老实实听你教训,而不反击吗?!接纳她因为最后的疏忽让到手的“鸭子”飞了而产生的懊恼情绪,对她来讲,不仅是安慰,也是妈妈对她之前努力的肯定。
小试牛刀,战绩不错,但是能坚持多久,我对自己没嘛信心。说实话,时时刻刻都能和颜悦色地接纳女儿的情绪,真的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五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代替惩罚的方法;
4、鼓励孩子自立;
5、恰当地赞赏孩子;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每天读一点。越读越觉得语言是如此的微妙,同样的意思经过不同的表达却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书里的很多观点让我深刻。例如: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如多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对于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每当有学生来跟你说委屈的时候,你应理解他的感受说:“那你一定很生气了!”“那太让人难过了。”如果学生不交作业时,你也要做到不急不慢:“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了,是吗?”等等。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尽管和我们成年人相比心智还没成熟,但他们同样存在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因此一味的命令式的口吻,对孩子是行不通的,更会挑起孩子的叛逆心态。如果我们能聆听孩子,与他们产生共情,那么就可以帮助我们管好孩子,让孩子听话。与孩子交谈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一门科学。该书真的值得仔细阅读,并且实践到自己孩子与学生身上。我已经在努力的这样做了,相信会收到很好效果。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六
上个月读了樊登老师的《读懂孩子的心》,在这本书里,樊登老师介绍了几本关于亲子沟通方面的书籍,其中就有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她们的著作不仅深受家长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专业权威人士的认可。这本书全美销售量超过300万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关于这本书的讲座教材和录像带被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体所使用。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家长们,如何和孩子更好的沟通。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呢?很简单,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尊重孩子是和孩子合作的。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让孩子依赖感降到最少,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赞赏需要谨慎善意的赞赏,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拒绝。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学会如何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乖儿子更重要,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第七章就是告诉大家要想把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仅要彻底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而且需要运用到我们前六章所学的内容。
这本书特别好,它里面有具体的例子,还有练习让你去做,通过具体的练习可以做到情景再现,如果是你的话,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这本书没有年龄段的限制,我觉的非常受用。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觉得拉孩子特别简单,就是我是妈妈,我说了算,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听我的安排,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她。而且与孩子相处也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想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正如樊登老师所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不光是在做父母方面,你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而且是在生活工作当中,应该一直保持着这种终身学习者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融入当下的环境当中。
世界上最难买的就是后悔药,如果时间能够倒回的话,在我怀孕期间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想我会读大量的亲子方面的书籍,当然,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在学习,已经在进步,我相信通过我的学习,我和我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加油!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七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刚开始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销量排名第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了下去,不得不由衷地说一句:真的很值!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详细列举了诸多真实事例和生活场景,细心地为成人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与孩子顺畅交流。并且书中,还为读者设计了很多小练习,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再去书中慢慢寻找答案。他也会创设一些问题让读者自己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办?来一步步疏导读者的思绪,帮助读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裁判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当孩子的情绪郁闷时,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有点孩子能够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点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到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八
学会倾听,学会了解、体会幼儿的感受,让幼儿诉说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试想当你难受或者有一件想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事情时,没有人愿意听你说阻止了你的话语权,那该是多么的。郁闷,多么的难受。孩子们亦是如此,肯定孩子的情绪,对他们的情绪予以正确的鼓励。这样,孩子们才能集中精神面对后面的事情。
1、全神贯注的倾听;
2、用正面的语句回应幼儿“恩”、“哦”“这样啊”;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经常会碰到小朋友扔玩具的情况,都有可能是因为生气,可能因为习惯了,也可能是在探索玩具。碰到这种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制止,但不是疾声厉色。可以先描述孩子的状态,你在扔积木,你为什么要扔积木呢,然后再告诉幼儿你这样做不到,为什么不对。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老师要把鼓励、关心、批评等用在不一样的地方。
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方面都需要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与孩子交流关键是要用心,并将掌握的技巧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交流无疑是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方法,对孩子来讲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最重要的。最后,这本书指引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在工作中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如何养育孩子读后感篇九
“老师,我妈妈不知道今天我要留在学校办板报,能借您的电话用一下吗?”“老师,我和芳芳把咱们班的图书弄丢了,我们打算共同买一本赔偿给班级,您看可以吗?”每当我听到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时,我都会在心里为他们的独立能力暗暗惊叹,没有人告诉他们,可他们在面临问题时总会通过思考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这些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出色的懂得如何去教育他们的父母。
拿自己的童年和他们相比,我只能自惭形秽,因为,我从小就是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中长大的,听到了太多“不被允许”的要求。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到邻居家借东西,妈妈都会一字一句教我到邻居家该怎么说,并要我在家对她演习一番,直到符合要求了才会让我去借,回来后还要我将借东西的过程再重复一遍。
现在看来,妈妈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觉得我年龄太小,不会说话,担心我办不成事情,可她不知道,她这样的“保护”带给我的最终影响是我极其惧怕人际交往,害怕自己说错话,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在我长到很大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看到亲戚到我家,我也会快速地跑到屋里去,害怕和人家对话。
当然,今天重提往事,绝没有埋怨妈妈的意思,毕竟在那个年代,在我当时生活的环境里,家庭教育至多达到让孩子“吃饱穿暖好上学”的层次。所以,当我读完由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时,我马上想到要将此书推荐给我的家长和身边的朋友们。这本书解决的绝不仅仅是沟通问题,透过书中所罗列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独到的教育见解。
试问一下自己吧,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有这样的高瞻远瞩?我们常常是恨不得将孩子时刻拴在我们身边,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我的一个同事,孩子才出生没多久,就开始计划为孩子存钱,以备将来上学、结婚之用了。上班路上,经过来来往往送孩子上学的父母身边,听到最多的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记得喝水”、“上体育课不要脱了衣服”“放学后赶紧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儿”之类的交代和叮嘱。
我们什么时候思考过: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在我们身边,遇到问题他该怎么办?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许多父母可能都会说,能操一天心是一天吧!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自己能操心的时候多为孩子做一些事,等自己看不到了,管他如何呢!说到底,经不起这番磨炼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这本书中,搜集了许多父母培养孩子自主独立能力的鲜活例子,并将这些方法加以分类,让学习者便于操作。比如第一种,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往往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有些时候还会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不妨多给一些选择。比如,需要孩子在当天晚上练琴,你本来是想让他现在就练的,但他正在看电视,你可以征求他的意见:“你是打算现在练琴呢?还是在晚饭前练,或者在晚饭后?孩子知道自己要练琴,但又不愿意放下正看着的动画片,就会给出一个自己的选择。如果父母强硬地让孩子当即就去练琴,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方法是不要问孩子太多的问题。
父母问题越多,孩子的话就越少。举个例子来说,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放学后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老师表扬你了吗?”这话看起来只是很平常的询问,却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他会感觉自己上学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如果自己表现不好,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望,还要面对父母的失望。
除了不要问孩子太多问题外,父母也不应太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先探索一下答案。此外,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于我们,家庭之外的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决定他的人生,一切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他树立这样的观念,就能让孩子和自己都从中解放出来。
令我感兴趣的还有“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一个章节。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需要更正自己的一个教育观念,那就是不要用语言去暗示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你总是这么软弱,难怪比人爱欺负你”、“他吃饭总是很挑,我都不知道该做什么给他吃才好”、“你就是不细心,每次作业都有错题”、“你这么倔,说什么你才肯听呢?”等,类似的话我想不少父母一定对孩子说过。一旦你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他就开始扮演这样的角色了。
有的父母会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可是,哪怕仅仅在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比如,当孩子看到你在玩儿拼图时,想要过来和你一起玩儿,你会怎么说。也许你会说:“好,先看看我是怎么拼的,然后我让你试一块儿。”也许你会说:“小心点,别把我拼好的弄坏了。”或者,你还会说:“好的,拉个凳子过来,看看这块儿带云彩的拼图该摆在什么地方。”三种不同的.交谈方式会带给孩子怎样的感受呢?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还是一个破坏力很强的人,或者是一个可爱、有能力的人呢?这写标签不仅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也许,孩子一辈子都可能扮演这个大家眼中“固定”的角色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安排了“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如何夸奖孩子”等专题,真正帮助父母解决了亲子沟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项专题都大量列举父母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沟通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并以图画、案例、提纲的形式给出解决方法,可读性极强,实效性极强。在近一天的尽兴阅读之后,将此书推荐给所有的父母、教师和即将为人父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