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冷水江gdp(汇总10篇)

冷水江gdp(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04 16:53:50
冷水江gdp(汇总10篇)
    小编:薇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冷水江gdp篇一

大家知道吗?随着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各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也确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31省份今年gdp增速目标公布,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除京津两地外,其余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均不低于5%,且半数以上地区设定的目标增速超过5.5%。

吉林、甘肃、黑龙江、山西、内蒙古、云南、福建、河北、四川、贵州、重庆、河南等12地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均为6%左右。安徽、宁夏、湖南、湖北将目标定在增长6.5%左右,江西、新疆将目标定为增长7%左右。

海南、西藏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最高,其中海南预期目标是增长9.5%左右,西藏的预期目标是增长8%左右。

浙江、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均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以上(或左右)。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分析说,各地在制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时既考虑了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考虑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底气,有助于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

今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设定?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或在5%以上。

郑后成认为,今年各省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大多数都超过5%,其中三分之一省份设定目标为6%,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尤其是经济大省普遍设定的目标也集中在这一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此前表示,随着优化防疫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和落地,中国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在增加,建议2023年政府应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六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勇挑大梁”的六省在2022年的表现和2023年的布局受人关注。从前述数据看,2022年实际gdp增速方面,除江苏、四川未公布具体数值外,山东目前预计增速最高,广东则最低;2023年目标增速方面,除河南、四川定在6%或左右外,其余四省目标都在5%左右或以上。

除增速相对高以外,山东的经济总量也在2021年突破8万亿元,针对山东近年来的成绩,山东省长周乃翔在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五年来,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成效。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坚决”,加快培育“十强”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顺利实现“五年取得突破”,预计“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经济结构、质量呈现出趋势性、关键性变化。

广东经济增速趋缓的背后不能忽视外贸增速下滑对这一外贸大省的影响。公开数据显示,从2019年起,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增速除2021年达到16.7%外,2019年、2020年均为负增长。

业内认为,2023年外需不振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广东在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制造业当家”,强调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提出的措施包括,将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不过,从总量看,广东依然稳坐全国首位,2021年成为国内首个gdp超12万亿元gdp大省,2023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总量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5%。

对于2023年5%的目标增速,南方日报文章《“5%以上”是“跳起来够得着”的增长目标》中指出,相比去年2%左右的经济增速,今年5%以上的预期目标似乎有点高,但相比新时代十年7%以上的年均增速,并不高。同时,对照广东“十四五”经济增长目标,今年增长5%以上才能为后面的工作赢得主动,确保完成“十四五”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对照“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也需要以广东经济之“进”更好支撑全国经济之“稳”。可以说,5%以上的目标是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的,是一个“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

广东之后,第二经济大省江苏2022年gdp预计也将迈入12万亿元,2023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全省gdp跨越四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5.5%左右。其制造业表现更是亮眼,根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五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累计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

浙江在过去5年,经济总量迈过6万亿元、7万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长5.8%,针对今年5%的增长目标,浙江日报发文表示,这一增速,综合考虑到多方面因素,首先,要看清当下发展形势,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并非一劳永逸,在预期人流物流商流更加畅通的同时,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其次,疫情3年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最后,要对标国际发展大势,从海外的经验来看,逐渐走出疫情、消费环境逐渐改善的大方向是确定的,但受疫情反弹和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的影响,短期消费仍然承压。

针对此,浙江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将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高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还提出把激活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浙江还强调,支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制定支持政策,建立专业化服务机制,鼓励平台企业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河南、四川的目标增速高于其他经济大省,据四川日报报道,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提出gdp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综合研判了当前经济形势,并与省“十四五”规划目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衔接,是一个为完成中长期目标奠定基础的增速。

一些经济大省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应了舆论关切的具体问题。如,河南指出,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做好中原银行改革重组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完成河南农商联合银行组建。抓好4家村镇银行后续风险处置,分类推进其他村镇银行改革重组。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收入差距是影响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关键变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一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二是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四是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地区、行业的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均等化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收入差距,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着力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二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教育、养老、医疗、住房、兜底救助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一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激活农村经济主体、要素和市场,增强农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是完善针对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帮扶措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冷水江gdp篇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为386762亿元。而31个省份前三季度的gdp总和为439533.07亿元,超过全国总量52771.07亿元。各省份gdp数据之和与全国总量出现“打架”情况。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此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gdp汇总之和高出全国的情况其实一直存在,重复统计以及统计“误差”是导致数据不一的主要原因。

赵锡军表示,每个省份的统计是基于本省经济主体的经济交易和经济活动,但是有些经济交易和活动是跨省、跨区域的,这种跨地区贸易会带来重复统计的问题,从而客观上导致出现地方gdp总和多于全国总量的结果。此外,统计中还会有一些误差,不排除有些省区为了政绩或排名故意多算夸大,应该通过加强管理、精确统计、加强核算等方式消除这些误差,尽可能实现数据的精确。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针对两项数据打架的问题表态。2012年初,马建堂曾回应称,各地gdp汇总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约10%,主要是因为分级核算中一些重复计算的技术问题以及原始数据存在差异。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教师的疑惑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局长下河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贪官的忏悔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强制拆迁


冷水江gdp篇三

gdp不是单纯地消费或者收入。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经济学中,常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在统计时,一般会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等数据。

gdp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消费。

消费在宏观经济学中,指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在gdp核算中,消费就是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指的是除购买新住房以外的最终的产品和服务支出。消费又包括有三大板块,分别是:耐用品消费,如汽车、电视等;非耐用品消费,包括食品、服装等;劳动力消费,如医疗、教育等。购买新住房不算是消费,而算是投资。

2、投资。

在gdp核算中,投资就是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存货净值的变化就是存货投资,存货投资包括企业持有的原材料、零部件、最终物品库存的所有变动。

3、政府购买。

在gdp核算中,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公债等部分不计入gdp。政府购买有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和从企业或公司购买商品两种公共支出形式。政府购买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它的扩大和减少,有助于克服萧条和消除通货膨胀。

4、净出口。

净出口,即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在gdp核算中,只计算净出口是因为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但会被计入为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的一部分,所以进口部分需要被减去,否则gdp就多计了。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

冷水江gdp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宏观经济指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8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37亿元,增长4.0%。

gdp的上述三种形态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三种方法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方面反映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生产法核算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看,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的结果是社会最终产品。产业部门增加值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本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收入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反映了增加值的价值构成。其中,劳动者报酬是雇员对生产单位提供劳动获得的工资和各种形式的报酬,固定资本折旧是生产中使用的房屋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磨损的价值,生产税净额是企业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税金(不包括所得税)与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的差额,营业盈余主要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营利润。

(三)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出口-进口)

也就是说从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相等的。同时,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反映了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反映了投资需求,净出口反映了国际贸易差额。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先测算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以增加值加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经济整体的角度观察最终产品的去向,从全社会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通过三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国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该一致,这称为三方等值原则。从货物与服务流量的运动过程来看,三方等值原则也反映了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及初次分配结果与社会最终使用的一致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统计误差,统计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允许存在。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项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

冷水江gdp篇五

gdp超120万亿增长3%这样的成绩在全球看来也是很亮眼的!我们一起造就了2022年中国的发展!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为什么?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为什么,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今天(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面向未来,强大自己,需要抓住经济全面复苏的机遇来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2023年,经济全面恢复是可期待的。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全面复苏后的路怎么走?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能够摆脱多年形成的经济连续下行趋势?特别是近两年反复强调的“稳字当头”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稳中求进”,“进”是关键,“进”就是深化改革、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没有“进”,“稳”只能是暂时状态,且保持“稳”的代价也极大。综合分析表明,如果不有效及时解决过去一段时间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大难题,我国经济便无法摆脱持续多年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可能还会出现第六轮、第七轮下行调整。疫情后期或疫情过后的全面经济复苏,最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经济发展质量大幅“进升”,真正实现十四五规划和要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一)预计2023年后我国宏观经济还可能出现第六波下行调整

从中期趋势看,我们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强劲反弹后,“十四五”后两年(2024年和2025年)可能难以避免再陷入新一轮下行(即第六波下行,自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过五轮下行调整,分别发生在2008年、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22年)。

第六波经济下行可能发生,从内在因素分析,主要是由于两大方面原因:

一方面,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关键是动能的转换,只有真正完成了动能转换(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我国经济才能最终跨过高质量发展的“大坎”,而目前从多方面看,这一新旧动能转换过程远没有完成。

首先,从供给端看,创新驱动型经济还未最终建成。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报酬递减过程中,如主导我国经济的制造业自2012年以来持续处于报酬递减的过程中,目前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稍多的制造业保持报酬递增或稳定,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制造业仍处于报酬递减中。从报酬递减到新的报酬递增的转换,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创新驱动型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三分之二的制造业或其他重要产业形成新的报酬递增态势。另外,创新驱动型经济尚未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就业结构升级严重滞后。在疫情冲击下,在就业总量压力短期明显加大的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变得异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失业率过高,从疫情爆发前的8-10%上升到目前的18%左右。大学生失业率过高,主要有三个原因,既要长期供给持续偏大的问题(未来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也有短期疫情巨大冲击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这里我们用高端制造业和高水平服务业的就业增量及贡献来分析这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2011-2020年间,全国单位就业总数由14413.3万人增加到17039.1万人,9年增加了2625.8万人,其中六大高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三大高水平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教育)合计就业数由2011年的4648.9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5239.79万人,增加了590.81万人,仅占全部增量的22.5%,由于增量贡献率少于多年(2011-2020年)平均的就业占比,结果导致两类高端就业占比不升反降,由2011年的31.31%下降到2020年的30.75%,9年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其中六大高端制造业就业减少了157.37万人,引人注目,稳制造业和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关键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增加值和就业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1-2020年间,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类就业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业,其就业增量贡献大、占比上升快。2011年三类产业单位就业总数为1040.49万人,到2020年则猛升至2027.97万人,增加了近1倍,9年间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了37.61%,相应的,就业占比由7.22%上升到11.90%。总之,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换期,我国的就业结构升级滞后问题突出,导致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力不足,进而影响社会分配结构,并抑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稳住就业发展的大盘,而且要优化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着力提高高端就业岗位。

其次,从需求端看,消费主导型经济还未最终形成。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更多地依靠消费增长,消费对gdp的贡献相对于前10年迅速上升,2014-2019年平均为61.6%,但新冠疫情爆发,为了抵消消费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特别是公共投资再次显著扩张,这也使得投资主导增长的意识再次回潮,消费稳定增长的机制面临新的考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不足,这不仅源于疫情的巨大冲击,而且最根本的是我国尚未建成消费主导型发展的新机制,一方面各地发展中依然存在较强的投资依赖症,一有问题就拉投资,而长期忽视培育消费稳定增长机制,使消费稳定增长面临政策性和机制性双重障碍。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投资决定供给质量,消费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消费和消费总量有极大的增长潜力。2018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总额为3771美元,同期美国为42788美元,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8.8%,不足10%,有十多倍的成长空间。相对应的,我国居民消费总规模仅及美国的37.6%,赶上美国还需要许多年。如果我们假设未来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基本为零的话,那么2035年消费率有望提高到65%,2050年消费率可提高到70%-75%。按此趋势计算,2021-2035年我国最终消费实际年增长率应达到6%以上,可拉动经济增长每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贡献率将超过70%。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能不能迈过高质量发展的“大坎”,关键要看消费。消费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需求基础,最高质量的供给如果没有消费支撑,将其转化为市场动能和效益,那么,供给高质量提升的过程将会受到巨大抑制。

第三,从分配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偏大及激励不足,是严重制约巨大的消费潜力发挥与供给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消费稳定增长机制难以建立,一半的原因是因为迟迟不能摆脱投资依赖症和房地产依赖症,土地财政依赖是其根源,而另一半的原因则是分配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问题突出,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前文我们指出,我国总消费中有一半即近4%的增长潜力未能有效发挥,其中2%中是受疫情压抑,另外有2%是受收入分配结构与体制矛盾所压抑,即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进而引起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是当前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其中主要是分配问题,一方面,因为房价长期快速增长形成一种累积性冲击效应,导致普通居民可支配消费能力下降及储蓄率陡降,从而降低边际消费倾向,并明显恶化消费预期;二是高收入群体成长快、占有财富过多,富人边际消费倾向迅速下降,从而带动整个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此,促进消费增长、培育消费稳定增长机制,最关键的是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增强对企业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激励。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躺平”压力,致使大量的资源和财力难以有效集中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求两端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来。

“躺平”倾向限制了要素的合理流动,增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本,实则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梗阻”。

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进程中,有几种“躺平”倾向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三个依赖,一是依赖房地产,二是依赖投资,三是依靠外力推动。这三个方面,都曾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的已经严重失灵了,如依赖房地产泡沫来推进城镇化和经济总量扩张,有的效益正在大幅递减,如投资驱动特别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驱动,其收益递减是经济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有就是一些地方过度注重引入外资或区外投资,却对内生动力的培育严重忽视。

当前,最突出的“躺平”压力是很多地方难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一些专家天天呼吁房价不能跌、房地产不能大调整,房地产支柱产业不动摇等,相应的国家合理的政策调整也都被解读为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打压,稳增长关键是稳房地产、稳房价,这样的政策建议以及一些相关的政策操作,都是一种“躺平”思维,对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形成巨大的“梗阻”。房地产过度发展既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也是我国劳动分配激励和创新激励不足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它所形成的房价泡沫化和资本“食利化”倾向,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过度发展房地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两大“梗阻”,一是导致产业结构固化,甚至出现明显的降级效应,如许多高耗能行业严重依赖于房地产的增长,房地产长期非理性繁荣便意味着这些行业升级换代紧迫性和压力降低,从而导致这些行业升级与创新能力的不足;二是其所形成明显的财富分配不匀问题,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严重化和社会激励不相容的主要原因,并对消费增长造成巨大的抑制效应。

对房地产的长期调整趋势和风险,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短失长,因小失大,必须认识到房地产的继续繁荣,再来一轮房地产泡沫,我国的许多结构性失衡问题的解决就会增加更多的困难,也会失去大好的发展机遇。相反,长痛不如短痛,稳房地产并不是要稳房价、再造新繁荣,而是重在化解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形成巨大冲击的风险,防止其演化为系统性金融和经济风险。一些房地产企业破产或重组在所难免,“保交楼”是稳房地产的底线,是有效防范房地产风险转化为重大系统风险的“托底”之策。让房地产有效调整,平安着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投资依赖与外力依赖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躺平”倾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投资依赖问题根深蒂固,它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发展的一种内在惯性,疫情冲击或其他重大风险的应对常常都会强化或复归这种依赖,为了及时有效破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对此必须将投资依赖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主动摆脱投资依赖症。外力依赖倾向与投资依赖倾向在形式上和机制上都有相似性,实现科技或产业的自立自强,尽管主要是从整体国家来讲的,但各地区发展不能总想依赖外力,期待靠方便的“拿来主义”发展本地经济,而是应该更多的改善本区域的发展环境,既促进本地区的企业、资本做大做强,又吸引外部资本、人才的自发集聚。

(二)全面走出经济下行趋势的战略选择

如果第六波经济下行不可避免,那么,未来五年的黄金攻坚期,聚焦各方力量,打一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强大的内需体系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歼灭战,既至关重要又时不我待。在新发展阶段,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动能转换。而动能转换不仅是要增加科技投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而且同时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根本转变。否则,投资低效率问题难以解决,而巨大的消费动能又得不到释放,结果会导致稳增长政策“事倍功半”,使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不止的“下行压力”中。

历史经验表明,要建立消费主导的经济和创新驱动的经济,都离不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只有供给端、需求端和分配端三方发力,以深化分配端改革、完善多方面的基础经济制度以及相关的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为抓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使第六波下行调整变为最后的调整,以期在2027年前后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效。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四大方面的重点工作,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宏微观机制。

与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相对应的经济体制就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推进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建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宏微观体制,以制度创新促进发展模式与方式的升级。正因如此,会议报告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工作确定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有效地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其次,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做优,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在重要行业建设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重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步伐。

第四,深化金融领域、财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现代银行与资本市场制度、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政策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第五,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二是要扎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供给端高质量发展水平。

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形成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未来五年推进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美西方遏制我国崛起的最重要最紧迫的战略要务。

首先,要明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战略目标,建议分两步去实现。第一步,经过5-7年的努力,大致到2027年前后,我国重点行业中有一半以上必须摆脱“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产业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引领者。第二步,再经过7、8年,使80%以上的重要产业摆脱“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

其次,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高效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尽快上新台阶,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

第四,加快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使创新发展“内生化”。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风险投资体制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三个要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三个方面都是短板,是科技创新领域改革避不开、绕不过的三块“硬骨头”,即必须深化教育与人才体制改革,打通各种限制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体制机制堵点,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注重人力资本价值及激励机制完善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必须强补知识产权保护在行政执法和司法上的短板,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真正成为激励创新发展的“护身符”;必须着力改革和完善创新型金融制度,从制度上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回报率和成功率。

三是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促进共同富裕,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强大内需体系。

供给端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其实现必须要有以强有力的需求端高质量发展作支撑。同时,需求端与分配端是紧密关联的,当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公平高效循环的一个关键堵点,这一体制机制性问题迟迟不解决,不仅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而且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巨大消费潜能的释放。

四是加快补齐城乡、区域、民生领域的短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始终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城乡、区域、民生领域的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共享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首先,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以着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关键抓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其次,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统筹实施四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决打破地方保护,扫除一切阻碍区域间资源与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布局。发挥体制优势,支撑落后地区、老少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南北共荣、东中西分工协作。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系统规划城市更新进程,提高城市空间效率、便民化水平及系统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扎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地位,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gdp突破一百一十万亿元大关

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669.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年内翻番,2021年达到80976元。

2021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4:53.3。第一产业保持平稳增长,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深入推进创新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服务业崛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增长近八成

这十年里,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202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长18618元。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升,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100元。

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消费结构明显升级

十年间,我国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整体保持增长,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6.83亿吨。

消费市场不断成长升级,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823.2亿元,比2012年增长一倍。居民消费水平保持高增速,十年内平均增速为9.4%。

居民生活消费更少局限于食品消费,2021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

冷水江gdp篇六

万亿gdp城市被认为是经济强市的标志,万亿gdp城市的领头羊仍为上海、北京和深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是哪十强,希望大家喜欢!

根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按照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城市前五名排位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

gdp越高,证明这个城市的工业越发达,经济水平比较高,税收有充足的保证,而且税收越充足,那么财政手上的钱就越多,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的投入,各种福利也有保障,老百姓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

一个城市房价高或者低,有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是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人口的流向。简单的说,经济发展得越好,房价会越高;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房价逐步走高的动能也会比较足。

中国的一线城市产业综合发展力都强于其他线城市,所以房价水平一般比二线城市高,唯一一个例外是,二线城市厦门的房价水平经常性地超过一线城市广州。再从人口流向上看,北上广深都是人口向往的城市,净流入特征明晰,人口能够净流入,就说明楼市的需求会保持一定的增量,需求稳定或增长,那么房价就会有上涨的趋势。

产业发展水平好,直接成就了高gdp。而产业发展水平好,还预示着就业机会多与薪资水平高,而就业机会多与薪资水平高的卖点,又进一步吸引人才往gdp高的城市聚集。

未来,一些没有产业发展机会的城市,房价还将进一步下探。从以往的经历也看出,一些城市完成了某一产业的发展使命后,城市渐显荒凉,而房价也低得惊人。这样的例子,大家应当心中有数,这里就不举例了。

还要注意到,尽管在一些高房价城市,房价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大的不匹配,房价收入比没有进入合理区域。但一个现象终究是成立的:收入较高的城市,房价一般也比较高;收入较低的城市,房价一般也比较低。

比较直白的是,gdp水平靠前的城市,个人收入的平均水平当然是更高,所以这些城市的房价也会更高一些。

按照支出法,gdp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按照收入法,gdp有这这些内容: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的收入,公司的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

冷水江gdp篇七

去年gdp十强城市(最新版)

大家知道吗?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去年gdp十强城市,以供大家参考!

十强分别是: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苏州(23958.3亿元)、成都(20817.5亿元)、武汉(18866.43亿元)、杭州(18753亿元)和南京(16907.85亿元)。

1. 上海

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从清末就一直作为开放的港口,是明清时期的远东最大城市,随着这些年不断的发展,也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2. 北京

北京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它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也是我国的首都,中国国家的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金融旅游和交通中心。

3. 广州

广州发展的也是比较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的经济一直都在中国各省市当中占据首位。

4. 香港

香港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他的辉煌历史,香港的综合实力也是特别强的,特别是经济实力。尤其是在香港回归之后,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让香港变得更加发达。

5. 深圳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标志性窗口。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大力支持深圳,让这座城市也变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孕育了一大批的优秀企业。

6. 杭州

杭州的崛起离不开浙商的发展,在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公司规模等方面都是在中国城市的前列,虽然大型企业不太多,但是小规模的公司整体带动了杭州的发展。

7. 南京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中华核心城市,中国第三大科教城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及文化旅游金融中心。

8. 重庆

重庆也是我国的直辖市,在中国的西部是一座特大城市,有着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中下游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

9. 成都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是中国西部科技,商业,金融,交通和旅游的中心城市,也是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10. 武汉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区域中心,湖北省省会长江中下游的最大城市,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一线城市5个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国经济中心)

广州(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天津(重要经济大港)

二线发达城市8个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南京(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济南(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重庆(直辖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岛(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大连(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宁波(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厦门(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二线中等城市15个

成都(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武汉(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哈尔滨(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沈阳(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西安(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春(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沙(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福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郑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石家庄(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苏州(经济强市、中国地级市经济最强市)

佛山(经济强市)

东莞(经济强市)无锡(经济强市)

烟台(经济强市)

太原(经济强市、地级市省会)

二线发展较弱城市

合肥(地级市省会)

南昌(地级市省会)

南宁(地级市省会)

昆明(地级市省会)

温州(重要的经济城市)

淄博(重要的工业城市)

唐山(河北经济强市)

三线城市

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首府)

贵阳(贵州省会)

海口(海南省会)

兰州(甘肃省会)

银川(宁夏自治区首府)

西宁(青海省会)

呼和浩特(内蒙古首府)

泉州(福建经济第一强市)

包头(内蒙古第一大城市,经济第二强市)

南通(江苏经济强市)

大庆(黑龙江经济强市)

徐州(江苏经济强市)

潍坊(山东经济强市)

常州(江苏经济强市)

鄂尔多斯(内蒙古经济第一强市)

绍兴(浙江经济强市)

济宁(山东经济强市)

盐城(江苏经济强市)

邯郸(河北经济第三强市)

临沂(山东经济强市)

洛阳(河南经济强市、古都)

东营(山东经济强市)

扬州(江苏经济强市)

台州(浙江经济强市)

嘉兴(浙江经济强市)

沧州(河北经济强市)

榆林(陕西经济第二强市)

泰州(江苏经济强市)

镇江(江苏经济强市)

昆山(全国百强县第一名)

江阴(全国百强县第二名)

张家港(全国百强县第三名)

义乌(浙江经济强市县级市)

金华(浙江经济强市)

保定(河北经济强市)

吉林(吉林经济第二强市)

鞍山(辽宁经济第三强市)

泰安(山东经济强市)

宜昌(湖北经济第二强市)

襄阳(湖北经济第三强市)

中山(广东经济强市)

惠州(广东经济强市)

南阳(河南经济强市)

威海(山东经济强市)

德州(山东经济强市)

岳阳(湖南经济第二强市)

聊城(山东经济强市)常德(湖南经济强市)

漳州(福建经济第四强市)

滨州(山东经济强市)

茂名(广东经济强市)

淮安(江苏经济强市)

江门(广东经济强市)

芜湖(安徽经济第二强市)

湛江(广东经济强市)

廊坊(河北经济强市)菏泽(山东经济强市)

柳州(广西经济第二强市)

宝鸡(陕西第二大城市、经济第四强市)

珠海(特区、广东经济第十强市)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

四线城市

株洲(湖南经济第五强市)

枣庄(山东经济第十五强市)

许昌(河南经济第四强市)

通辽(内蒙古经济第四强市)

湖州(浙江经济第八强市)

新乡(河南经济第五强市)

咸阳(陕西经济第三强市)

松原(吉林经济第三强市)

连云港(江苏经济第十二强市)

安阳(河南经济第六强市)周

口(河南经济第七强市)

焦作(河南经济第八强市)

赤峰(内蒙古经济第五强市

)邢台(河北经济第七强市)

郴州(湖南经济第六强市)

宿迁(江苏经济第十三强市)

赣州(江西经济第二强市)

平顶山(河南经济第九强市)

桂林(广西经济第三强市)

肇庆(广东经济第十一强市)

曲靖(云南经济第二强市)

九江(江西经济第三强市)

商丘(河南经济第十强市)

汕头(广东经济第十二强市)

信阳(河南经济第十一强市)

驻马店(河南经济第十二强市)

营口(辽宁经济第四强市)

揭阳(广东经济第十三强市)

龙岩(福建经济第五强市)

安庆(安徽经济第三强市)

日照(山东经济第十五强市)

遵义(贵州经济第二强市)

三明(福建经济第六强市)

呼伦贝尔(内蒙古经济第六强市)

长治(山西经济第二强市)

湘潭(湖南经济第七强市)

德阳(四川经济第三强市)

南充(四川地级市)

乐山(四川地级市)

达州(四川地级市)

盘锦(辽宁地级市)

锦州(辽宁地级市)

宜春(江西地级市)

宜宾(四川地级市)

张家口(河北地级市)

马鞍山(安徽地级市)

吕梁(山西地级市)

抚顺(辽宁地级市)

临汾(山西地级市)

渭南(陕西地级市)

开封(河南地级市,古都)

莆田(福建地级市)

荆州(湖北地级市)

黄冈(湖北地级市)

四平(吉林地级市)

承德(河北地级市)

齐齐哈尔(黑龙江地级市)

三门峡(河南地级市)

秦皇岛(河北地级市)

本溪(辽宁地级市)

玉林(广西地级市)

孝感(湖北地级市)

牡丹江(黑龙江地级市)

荆门(湖北地级市)

宁德(湖南地级市)

运城(山西地级市)

绥化(黑龙江地级市)

永州(湖南地级市)

怀化(湖南地级市、湘西第一大市)

黄石(湖北地级市)

泸州(四川地级市)

清远(广东地级市)

邵阳(湖南地级市)

衡水(河北地级市)

益阳(湖南地级市)

丹东(辽宁地级市、中国口岸第一大市)

铁岭(辽宁地级市)

晋城(山西地级市)

朔州(山西地级市)

吉安(江西地级市)

娄底(湖南地级市)

玉溪(云南地级市)

辽阳(辽宁地级市)

南平(福建地级市)

濮阳(河南地级市)

晋中(山西地级市)

资阳(四川地级市)

都江堰(四川县级市)

攀枝花(四川地级市)

衢州(浙江地级市)

内江(四川地级市)

滁州(安徽地级市)

阜阳(安徽地级市)

十堰(湖北地级市)

大同(山西地级市)

朝阳(辽宁地级市)

六安(安徽地级市)

宿州(安徽地级市)

通化(吉林地级市)

蚌埠(安徽地级市)

韶关(广东地级市)

丽水(浙江地级市)

自贡(四川地级市)

阳江(广东地级市)

毕节(贵州地级市)

冷水江gdp篇八

在时光老人的帮助下,我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冷水江,她,已经发生了让人惊讶的变化。

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甜润,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儿在风中招展。走在宽阔平坦的城市道路上,就像走在一座风光秀丽的大公园里,花香扑鼻,心旷神怡。我睁大眼睛,恨不得把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全都装进眼帘里。我发现资江河也变了!变得更加碧绿,更加美丽了。特别是资江河的支流涟溪河,从前不是黄澄澄的水就是黑乎乎的`水,现在也变得很清澈了,甚至还有鱼虾在水里嬉戏呢。

资江河的两岸,已经高楼林立,它们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在河边;两岸还能不时看到亭台楼阁,吸引了很多老人、孩子在那里休闲、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资江上空。尤其让我惊讶的是,曾经烟尘滚滚的铁厂那里,竟然建起了一栋栋公寓,周围花草树木同样长得茂盛。

走在未来的家乡,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路上不堵了,人们环保意识更强了,整个城市变得很漂亮了!

在时光老人的催促下,我又回到了现实中,脑子却依然沉浸在美好的画面里。不禁想: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保护环境,我相信,未来的家乡一定会比时光老人带我看到的还要美丽!

冷水江gdp篇九

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出炉!重庆超广州成为第四大城市!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一览,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万亿gdp城市被认为是经济强市的标志。从目前地方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万亿gdp城市数量可能仍为24座,但排名座次有所变化,重庆首次超过广州进入四强,武汉很可能超过杭州重回八强。

万亿gdp城市的领头羊仍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去年三座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44652.8亿元、41610.9亿元和32387.6亿元。不过,第四和第五名易位,重庆首次超过广州进入四强。

1月20日,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8839亿元,同比增长1.0%。这一增速不仅低于广东省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此前一天,重庆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29.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2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8%,比重庆低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1%,重庆为增长0.7%;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1%,比重庆低0.9个百分点。

对于重庆gdp超过广州,分析人士表示并不意外。回顾近五年,重庆迎头赶上的趋势十分明显。2018年,广州gdp总量超过重庆2496亿元;2019年,这一差距就大幅缩窄至23亿元,2020年进一步缩窄至17亿元。虽然2021年两者差距扩大至337亿元,但和过去千亿级的差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分析师徐天辰对界面新闻表示,近年来,广州、重庆经济总量“拉锯战”有疫情短期扰动的因素,但中长期来看重庆增长潜力更大。

他分析称,目前广州人均gdp已达到2万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重庆人均gdp只有广州的一半,向上发展的空间更大。此外,重庆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双子星之一,可以双重受益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以都市圈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在吸引投资、人才、产业方面具备优势。因此从经济规模来看,二者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他进一步指出,广州的问题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不够明显,未能培育出可以与汽车产业相提并论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也没有成长出类似华为那样的“超级巨头”,世界500强、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其他一线城市有明显差距。

“这是广州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些取得突破,才不会被更多的城市超越。”彭澎强调。

十强中,杭州和武汉的座次也可能对换。武汉在地方“会议”期间称,2022年经济总量在1.9万亿元左右,杭州公布的数据则是18753亿元,这意味着武汉很可能超过杭州排在万亿俱乐部榜单第八位,比2021年提升一位。

和渝穗相比,杭州与武汉之间更多是“你追我赶,互不相让”。2018年,武汉经济总量超过杭州1338亿元,2019年差距缩小至850亿元。2020年,新冠疫情下武汉经济遭受重创,gdp被杭州超过490亿元,2021年,随着疫后武汉经济复苏,两座城市经济总量差距缩小至393亿元。

此外,在上述24座万亿gdp城市之外,有两座位于经济大省的城市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入局。

常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50.1亿元,同比增长3.5%。这一增速超过当年江苏省gdp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位居苏南各城市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常州“会议”上,常州市长盛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23年定为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

1月28日,春节假期后开工首日,常州再次提到万亿gdp的目标。当天,常州召开“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2022年gdp达9550.1亿元,正处在迈进“gdp万亿之城”的决胜阶段。

当天的大会上,常州正式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生态营造四个方面,制定了十条重磅政策。

“新十条”明确,力争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市值达到“两个超万亿元”目标,要形成1个5000亿元以上、2个1000亿元以上,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如果常州顺利入局,长三角地区就有9座城市城市进入万亿gdp城市行列,另外8座分别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和南通。相比之下,另一个增长引擎,珠三角地区仅有4座,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

徐天辰表示,长三角成为万亿gdp城市绝对霸主,首先依托于其绝对体量。目前长三角规划面积达到35.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35亿,规模远超中国其他都市圈。其次,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较早把握了改革开放红利,并在数十年的发展中逐步从竞争转向协同,区域内更多呈现“溢出”而非“虹吸”效应,这也使得这一地区的城市发展更为均衡。

另外,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目前已有青岛和济南两座万亿gdp城市,第三座城市——烟台正在蓄力。

烟台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烟台市生产总值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这一增速超过山东省经济增速1.2个百分点,大幅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

去年12月底,烟台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

为实现这一目标,烟台提出,2023年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产业链培育、绿色低碳发展、“两新一重”、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实施总投资2.2万亿元的537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抓链条强集群,做实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逐链引育创新平台、策划品牌会展、培育专业团队、招引重大项目。

近段时间以来,广州市gdp(28839.00亿元)被重庆市gdp(29129.03亿元)超越引发了诸多热议。

事实上,在gdp层面,近几年来,广州一直面对重庆追赶的压力, 2021年,广州gdp总量为2.82万亿元,位列中国城市gdp排行榜第四名。当年,重庆gdp为2.79万亿元,与广州的差距仅为300亿元,位列全国第五。在2022年,重庆市终于超过广州市。

看得见的因素:重庆市土地面积大与人口多,经济也在快速发展

重庆gdp超过广州,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两部分原因。

看得见的是重庆市的gdp体量与增长幅度,在于它的城市面积与人口规模带来的优势,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200万的重庆市,事实上就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省。

广州常住人口1881万,面积7434.4平方公里。在人均gdp上,广州达15.33万,比重庆高了62000多元。也就是说,重庆市面积是广州市的9倍,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人口接近广州的2倍。这也是为何重庆人均gdp尽管还不到广州的60%,但重庆的整体gdp却超过了广州。

在这背后,当然也有重庆自身发展的原因,重庆对于西南的经济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重庆的工业实力一直处于全国工业城市中的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的工业已经形成以汽车、电子、装备制造、材料工业、能源等重点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

其中汽车和电子是重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跻身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这些都带动了重庆的增长,加上成渝协同发展的机会,未来经济的增长潜力依然很大。

少为人知的一面:内循环城市vs外贸型城市,广州因疫情损失更大

重庆gdp超越广州,我们不能忽略广州过去一年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有人会说,因疫情因素,全国各个城市都在遭受经济损失,但事实上,因为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地理位置,造成的损失是不对等的。

重庆身处内陆,对外交流、海外贸易的体量不大,是内循环经济城市,内循环经济城市相对而言,更多是本地化、区域性的经济交流,海外贸易体量占比不大。

从产业结构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对比广州与重庆,重庆第三产业占比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高,尤其是重庆的第一产业体量非常大, 2022年,广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318.31亿元,重庆则达到2012.05亿元。这意味着重庆的农产品本地化供应能力非常强,自给自足,但也说明重庆整体城镇化率相对广州有较大差距。

第一产业体量大意味着受到疫情封控的影响会比较小,因为第一产业是农业,它更多满足本地化供给与需求,对外依赖度低,是相对自给自足型的经济结构。而疫情降低了人际交流与沟通的频次,对第三产业(服务业)冲击更大。广州的第三产业更成熟、更发达,占gdp比重大,2022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11.4亿元;同期,重庆这一数字为15423.12亿元。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不到广州的3/4。

第三产业体量大的同时,广州又是典型的外向型、外贸型经济城市,外贸生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毕竟,广州背靠大湾区,面向的是全球市场,地理环境决定了广州天然的需要对外贸易。

事实上,整个广东省是全国外贸第一省,巅峰时期占全国外贸比重高达40%,如今下降到21%,但外贸占全国比重依然举足轻重。

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9万家,比2012年增加1.2倍。进出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7397.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825.9亿元,增长46.3%,广州对广东外贸增长贡献达16.7%。

在疫情封控的背景下,外贸型、外向型城市遭受的打击会很大,外贸形势现在有多严峻?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有企业出口总额下降超35%,很多外贸厂家反馈春季订单普遍下滑40%以上。而美国在中国的制造业订单下降了40%。

从广东外贸占全国体量,广州又占广东外贸的较高比例可以看出,广州因为疫情封控导致许多企业的对外交流与贸易被阻断,订单被分流或抢走,广州外贸损失很大。过去几个月广州南沙港等沿海港口大量集装箱空置,无单可接,与过去集装箱一箱难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量集装箱空置意味着上游的交通运输、销售、生产制造都不好做,而这些环节又牵扯到大量的就业。

而相对于广州,重庆的经济结构更偏向于区域经济市场,以内循环为主,外贸经济体量较小,身处内陆,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城市,海外贸易偏少,封控也对其经济产业的影响不算太大,这也是为何广州会在2022年11月这波疫情中,率先解封,因为封控导致的外贸损失太大,实在扛不住了。

因此,随着2023年的开放之后,广州外贸经济的恢复,重庆市会不会被广州再次反超,依然还有待观察。

广州的财政留存比例低,疫情下发展更加艰难

广州经济总量很大,但财政留存比例几乎是同类城市中最低的。在top10城市中,广州是唯一的三级财政体制,因为广东地区发展差距悬殊,广州除了要给国家交税,还要给省里交税(大约交25%),省里统筹平衡各市财政,通过省内转移支付,大力帮扶粤东西北城市发展。广州赚的钱,只有四分之一是留给自己的。

从各地税收留存比例来看,广州28.5%,远低于成都37.5%,南京51.5%,杭州51.7%,苏州54.6%,重庆55%。

广东财政集权模式,通过转移支付输血粤东西北,广州贡献最大。中西部城市,不仅财政留存比例高,还能额外享受到一些转移支付,这些条件都是广州不具备的。

财政留存比例也间接导致了城市间的发展速度层面上的不公平。全国前12大城市,绝大多数地方可以把一半税收留给自己,而广州只能留下四分之一。

可支配财力弱,对广州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比如城市基建、招商引资、基础科研,需要扶持的新兴产业,需要砸钱的地方,广州捉襟见肘。由于可支配财力弱,产业扶持的优惠政策就做不到同类城市的吸引力,这业间接导致了资本与产业更倾向于流入隔壁的深圳。

在疫情封控的环境下,广州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而过去一年,无疑是特殊之年,广州gdp被重庆超越,其实也间接被广州的这种转移支付锁拖累,在过去疫情封控的艰难环境下,以广州这点财力,进一步加大了广州gdp增长的难度。

产业跑输深圳,对人才资本吸引力弱化

总的来说,华南有广深双城,相对深圳,广州有其局限的一面,核心问题体现在其产业跑输深圳,过去广州的一个特点是围绕着广交会布局带动起来大量的中小经济主体,尤其是广州的外贸批发和零售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是广州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广州缺乏类似深圳这种产业型、科技巨头型经济模式。

近年来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理想,如前所述,也与广州的财政体制相关,财政留存比例低,优惠政策跟不上,跟北京、上海与深圳相比,于是就缺乏对高新技术人才、金融人才等形成更强的吸引力,毕竟,发展需要砸钱推动新兴产业。

目前深圳在诸多指标领先广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过去,两者在产业布局、经济地位、gdp增长各方面大致还是呈现势均力敌之态势,但如今差距在拉开也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相对于过去,2004年,广州gdp总量距北京差距非常微弱,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全国第一,水平领先京沪。那时候的广州说一线城市,毫无争议,妥妥的第一梯队。但广州最近10年发展的有点缓慢,从大环境来看,互联网电商的兴起、入世保护期结束、进博会的举办对广交会产生的挑战。

这也在逐步影响广州大量批发市场,但随着广州的经济重心以围绕广交会布局转变为围绕广州期货交易所布局,从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向金融业、高端制造业等知识型、技术型经济发展,广州还有新的增长潜力。

而重庆的gdp超越广州,毕竟以一省之体量对一城,无论人均gdp、还是城市竞争力、综合实力等方面,重庆与广州还存在差距,需要客观看待,但是这样的结果发生,也能说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的增长潜力正在凸显,是值得认可的。

综上来看,广州gdp被重庆超越,有重庆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及广州近年来增速不理想等原因,也与过去一年疫情对广州的外贸型经济结构的冲击息息相关。

接下来,广州要全力拼经济了,一线还是二线,或许广州人并不在乎,只要不影响喝早茶就好,但事实上,在如今的城市竞争格局中,不进则退,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决定了资本与产业、人才流入的速度,广州也是时候需要有点紧迫感了。

广州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是广东省省会,也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与北京、上海、深圳合称为“北上广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也出现了许多很有实力的“新一线城市”。

所谓“新一线城市”,就是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的潜力城市,比如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等,都是“新一线城市”里的佼佼者。

由于广州现在是“北上广深”这四座“一线城市”里gdp最低的,其他“新一线城市”如果想要进入“一线城市”的行列,首先就得在gdp上超过广州。

随着越来越多实力很强的“新一线城市”想来挑战广州的地位,各种“唱衰”广州的声音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说广州马上要被挤出“一线城市”的行列了。

因此,大家都开始喜欢从各方面将广州与“新一线城市”进行比较,有时候会说广州的城市建设太破旧,看起来没有“新一线城市”高大上,有时候会说广州的产业不够高端,在新兴产业方面有些落后了等等。

实际上,很多广州人自己其实不太在乎这些“唱衰”广州的声音,甚至觉得广州是不是“一线城市”都无所谓,但广州现在作为“一线城市”的守门员,注定要被其他“新一线城市”反复挑战。

要知道,广州可是“四大一线城市”里唯一的省会城市,就算是现在最有可能在gdp上挑战广州的也是重庆这么一座直辖市。

而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也是广东省的“老大哥”,广州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带动广东省内其他兄弟城市一起发展,责任负担还是比较重的。

所以,依然有很多人看好广州这座“一线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觉得“新一线城市”想要挑战广州的地位,恐怕没那么容易,广州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的。

冷水江gdp篇十

gdp增长目标定的时候要综合各方因素,要合理,那么23省份定下今年gdp增长目标具体多少?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23省份定下今年gdp增长目标具体多少,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从23个公布2023年gdp增长目标的省份看,其数值在4%至9.5%,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省(9.5%左右),其他省份该数值多集中在5%至6.5%。在海南之外,西藏自治区、江西省的今年gdp目标增速也都在6.5%以上,分别为8%左右、7%。

从不同角度观察生产活动的成果,gdp核算方法可以分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理论上,三种方法得到的gdp总量应该一致,但是由于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不同,实际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生产法核算公式: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的最终成果。生产法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之和就是生产法gdp总量。

收入法核算公式: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应得收入份额反映生产过程中最终成果的计算方法,其中,个人所得为劳动者报酬,企业所得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国家所得为生产税净额(扣除支付给企业的各类补贴)。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就是收入法gdp总量。

支出法核算公式: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支出法是从最终支出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最终去向的计算方法。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反映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是出口扣减进口后的差额。

在我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之所以如此,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所需基础资料的可获得性、时效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初步核算数是在12个月份进度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计算,在次年1月20日左右发布,并在次年2月和5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摘要》上使用;初步核实数在专业统计年报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次年9月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最终核实数在专业统计年报、部门会计、财政决算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隔年5月和9月在《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

此外,根据国际惯例,如掌握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将对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发布。我国从2003年起建立了周期性经济普查制度,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在逢3、逢8的年度实施,现阶段根据2004年和2008年两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gdp历史数据做出过修订,各省也一样。

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自然资源,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会导致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导致财富存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存量不能与经济增长率保持同步增长。

gdp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福利和分配公平的状况。

gdp不能反映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gdp是一个生产指标,不是一个收入分配指标,不能完整地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从而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