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汇总9篇)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2 05:05:12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汇总9篇)
    小编:碧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汇总9篇)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归纳,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自学:什么是“烃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

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了解烷与烷基在结构上的'区别,学会正确表达烷基结构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增强学习气氛,找出学生自学存在的重点问题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投影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生回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成规律

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二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资料,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经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经过分析醇的结构,明白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三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资料,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经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经过分析醇的结构,明白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四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

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化学第八章第六节《盐化学肥料》第一节,是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章《酸碱盐》中第六节内容。

盐化学肥料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酸的性质,碱的性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全书中最后的一节课内容,也是对酸,碱,盐之间的联系的总结。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对加深理解酸与碱的性质及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做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目的:

(1)了解盐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2)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习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德育目标:通过盐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酸与碱的反应及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引出金属能与盐反应吗?的一个疑问。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做氯化钡溶液与硫酸,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氯化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使学生理解了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所在的盐溶液。通过盐与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盐与活泼金属的反应,知道盐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六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七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学生活动:

列出很多反应

除大家列出的反应外,还有许多反应可以得到co2。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如煅烧石灰石在实验室中很难实现。碳燃烧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等等。

提问:以上反应中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和实验排除反应1、2、3、4、6、7、8。明确反应5为实验室制取co2­­ 的反应。

[板书]:

实验药品:

1. 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取一只小烧杯(或耐热玻璃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点燃蜡烛。再加入一些碱面(主要成分碳酸钠),沿烧杯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白醋(含有一定量的醋酸),观察实验现象。请解释你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答案:碱面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会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八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

??概念的理解。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此处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象说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正确操作很重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关于计算,教材中按照不同类型分成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均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训练解题的规范性。此处的计算不宜过多的拓展。例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新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介绍,目的是分散难点。有关稀释的问题,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加水稀释”,因此不宜加深,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稀释的计算不作要求,只是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作为知识的拓展。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本节难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气体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法建议

1.本节引入方法

(1)首先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着重复习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指出这只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阅读课本55页,组织学生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处?溶质的量用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有哪些便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用好教材中的讨论,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避免有关常见的错误。

例如:课本56页讨论题(1),如果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不清,容易出现错误。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而不是1l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避免错误的方法是在讲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强调指出“单位体积溶液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2),帮助学生认识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变的,就象一壶糖水倒出的两杯糖水一样甜,浓度与壶中均相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根据学校的条件也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边实验边小结配制的步骤。

4.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容量瓶的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先检漏等注意的问题。例如:容量瓶上标有“250ml20℃”,它的含义是: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

讲清以上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原因。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定容的,只有一个刻度线,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5.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师演示,让后排学生也能看得清楚。

c(浓)v(浓)=c(稀)v(稀)(例题5)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例题3)

教学设计示例一

初三化学第一课讲解视频篇九

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4.解决办法:(1)采用猜谜和回顾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启蒙单元,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教学用具】(略)【实验用品】仪器:燃烧匙、、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电教仪器】幻灯片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猜谜语,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设问】诗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风实际上又是什么?【讲述】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板书】课题1空气【设问】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讲述】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空气成分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回到二百年以前,走进拉瓦锡的实验室,来看一看拉瓦锡是怎样探究空气成分的。【多媒体展示】【板书】一、空气的组成【讲述】.让我们回到课堂,那么我们能否模仿拉瓦锡来设计一个简单的试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板书】: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背景信息】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可溶于水)硫+氧气二氧化硫(无色气体,易溶于水)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水【教师活动】: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学生】探讨装置的可行性【老师】引导,点拨,激励,评价【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总结】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3、要恢复到室温再读数;点燃红磷立即深入瓶中,并塞进瓶塞;4、冷却后在打开止水夹。……【设问】1、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与什么物质的体积有关?2、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3、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4、实验中空气表现了那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板书】:2.空气的成分【教师】指导阅读教材【总结】: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及杂质%78%21%0.94%0.03%0.03%【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板书】二、纯净物和混合物【讲解】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2查阅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3、查阅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大气污染、污染的来源、如何减少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污染指数等。【课后反思】:【板书设计】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3、空气的成分二、纯净物和混合物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