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下短文两篇教案篇一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1课时
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分别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扫清生率障碍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学常识
(1)《列子》
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后汉书》
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范晔撰,本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的历史著作,归纳总结而成,自成一家,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两小儿辩日》
(1)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对照课后注释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几个词 辩、斗、沧、汤、为)
(2)请一位同学来串讲文章,其他人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争论。(经过)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结果)
(3)两小儿观点相反,各自依据是什么?
明确并继续提问(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二人的争执虽都不正确(早晨太阳大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中午温度高是由于太阳直射),但是这一行为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的精神?
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乐羊子妻》
(1)学生自读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遗、捐、趋、引、累、稽、亡(同无)、懿(yì)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共选取了几件事?
两件,乐羊子的妻子用“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乐羊子妻以织为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3)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乐羊子妻规劝丈夫拾金不昧和积学求知,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启示读者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过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五)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七下短文两篇教案篇二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七下短文两篇教案篇三
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目标1
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
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一、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试读
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
(四)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
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学习《乐羊子妻》
(一)试读
(二)教师正音后范读
(三)学生朗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五)学生复述
(六)讨论
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
四、现场表演
《两小儿辨日》
五、作业
见练习册
七下短文两篇教案篇四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一、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请学生思索:
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为什么?流传至今的恐龙石又告诉我们什么?
二、感知课文
1.朗读题目,谈谈你读过题目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写作特色,由于说明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会不同,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快速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先提出问题,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具体分析论证,用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结构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为后文比较两篇作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
这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确:第一篇中,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恐龙的灭绝成为了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品味精彩
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读后却认为这些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着实让人兴致盎然,你说说这两篇有何出彩点,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据文本说明(可以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确:
1.专业术语用平实语言具体诠释,说理深入浅出,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频率低。
2.借助逻辑顺序,重在说理,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语言严谨,道理易懂。
3.说明方法多样,使说明对象阐释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本文说明语言简练,浅显易懂。
5.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吗?
明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学科之间交织、融合,要有所收获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这一环节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体会科研思想,加强体验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六、探究拓展
走进图书室,网上冲浪,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情报站”的手抄报。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科学精神,将学生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
七下短文两篇教案篇五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⑵ 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⑶ 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⑵ 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⑶ 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⑷ 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⑵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1、创设情境法;
2、疑读法;
3、议读法。
1、小组竞赛法;
2、想象法;
3、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1课时。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
问题如:
⑴ 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⑵ 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⑶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⑷ 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
⑸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⑹ 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