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案的制定可以使教师更有条理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借鉴一下这些教案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椭圆形、梯形的特点。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用数字来记录图形的数量。
3.提高空间知觉的敏锐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图形、图形拼贴的小鸡、小猪、小金鱼、房子、乌龟、小狗等等。
2.幼儿人手一份作业纸笔。
活动过程:
一、播放图形ppt。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图形宝宝,看看都有谁?”出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两条对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2.出示椭圆形。
“它是不是圆形呢?”(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不是圆形的呢?”“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将前面的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证实椭圆形比圆形长。)“那么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椭圆形)。
3.出示梯形。
“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二、播放图形拼贴图案ppt。
师:图形宝宝啊还会变魔术呢,你们看,他们都变成了什么?(小鸡)。
小鸡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变的,他们分别有多少,快来数数,可别数落了。
小猪、小金鱼、房子、乌龟、小狗等等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变成的,如何记录呢?(引导幼儿可以用数字、线条、点子)。
三、幼儿操作。
有趣的图形拼贴,并做好记录。
四、评价,结束活动。
要求幼儿把拼贴好的图案及记录讲给爸爸妈妈或同伴听。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2、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我的嗓子眼儿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情。
3、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收集文明用语,并说说每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用。
板书课题:说声“对不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思考问题:“我”为什么应该和陆叶说“对不起”?
三、集体讨论:
1、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怎样的?(紧张害怕)。
后来是怎样的?(鼓起勇气,超越自我)。
2、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4、课文第四自然段先写周围的环境“静得出奇”,再写我的感受“我的嗓子眼儿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想象小作者当时的心情,最后写“我”的表现及心理活动,抓住“愣愣”“不敢看”体会作者的心情。在体会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描写感受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使作者心情的不平静与教室里静得出奇形成对比,然后读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及心理活动,最后把体会出的紧张、害怕的心情读出来。
四、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
1、通过预习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2、还有哪些生字你没学会?有什么困难?
3、本课生字较多,可以分类教学。如:
陆陈眶秒——可联系实际理解字义。
挨超划搓谅——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4、书写:注意“陆、歉、凑、束”等。
5、开火车认读生字卡。
6、给每个生字组词。
三、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三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从酸碱性的角度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本节课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理解较为方便,然而对于如何能够用明显现象观察到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因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从酸碱角度说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个良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保证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在课程开始前我会演示一个“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并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进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中和反应。
先提出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由于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思考,如何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通过桌上现有的镁条、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来设计实验分析。
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完成实验后请小组代表来回答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出现的现象,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
在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证明了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后,我会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从微观的角度如何来解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由于这部分属于本堂课的难点,并且对于微观的理论学生不易给出解释,在这里我会选择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同学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在学生书写完化学方程式后,对比三个化学方程式观察共同点,学生不难发现三个式子都是酸和碱生成一个化合物和水的反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给出盐与中和反应的定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学生明确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后,我会让学生举出几个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课本的内容给出一些中和反应的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解释课堂开始前的“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原理,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预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了解ph试纸的用途。
七、板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四
教材第83~86页例6、例7、例8,以及练习十七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互动新授。
1、读数。
(1)教学例7。
出示例图。
请学生说说一说例7的几个数室友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3090,读作三千零九十。
(3)师: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书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出来,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出来,什么样的0不读出来。
2、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3、有零的数的读法。
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写数。
教学例8。
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四、练习与巩固。
1、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学生核对。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2题。
在右面的空格上填上适当得数,说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让学生标出3700,6500,和9900,说说找这些数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第5、6题。
(1)第5题,学生写出这些数。
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全班核对。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几个“0”
(2)第6题。说说数的组成,让学生填写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五
1.掌握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实质。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3.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1.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2.教学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1.新课导入。
实验导入:同学们上课前看老师手里是什么,没错是食醋和两个皮蛋。现在找几位同学品尝并说一下皮蛋的味道。好的,有同学说有涩涩的味道。其实是皮蛋中含有碱。那么现在老师在皮蛋上加点醋,请同学再尝一下。哦?涩味没有了。为什么呢?可能是酸和碱混合以后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到底是什么反应呢?学完今天的《酸碱中和反应》,相信大家心中的疑惑就解开了。
2.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
【活动】每个小组实验桌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试剂等。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酸与碱是否会发生反应。
【问题】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是什么?
【知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小试管中,逐滴加入几滴酚酞试剂,溶液呈现红色,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最终溶液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酸和碱可以发生反应。
(2)合作探究。
【活动】多媒体播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学生初步感知中和反应的机理。
【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知识】反应过程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水:hcl+naoh=nacl+h2o。
(3)新知生成。
【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其它酸碱反应,引导同学观察归纳酸碱反应的概念。
【问题】观察这几组方程式,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知识】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酸与碱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3.巩固提高。
【活动】理论应用:蚊虫叮咬后,皮肤会红肿和发痒,已知蚊虫叮咬分泌的毒液是一种酸性物质,为什么可以用肥皂水可以减缓皮肤的不适感呢?(因为肥皂水显碱性可以和蚊虫的毒液发生中和反应。)。
4.小结作业。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六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为“酸性”ph="/"7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七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运动能使身体健康。
2、能讲出各种运动的方式。
活动准备。
1、动画片-可爱的小兔子。
2、图片-胖胖兔故事挂图。
3、皮球每人一个,投篮框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可爱的小兔子。
通过观看动画片,引起幼儿对小兔子的兴趣。
教师:这些小兔子可爱吗?
可是有一只小兔子却和它们不一样?你们想知道是哪里不一样吗?
二、帮胖胖兔减肥。
1、出示胖胖兔图片,让幼儿观看。
2、提问:
(1)它是谁?它看起来怎么样?肥胖有什么麻烦?
(2)胖胖兔想减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3)引导幼儿分组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4)让我们听听胖胖兔减肥的故事吧。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老师边讲故事,幼儿边看图片。
2、提问。
(1)胖胖兔为什么一走起路来就呼哧呼哧喘粗气?
(2)袋鼠帮胖胖兔想了个什么减肥办法?
(3)胖胖兔是怎样学会拍球的?
3、帮助幼儿理解胖胖兔克服困难、坚持减肥的过程。
4、幼儿看着挂图,结伴互相讲故事。
四、集体活动-打篮球。
1、教师:小朋友想不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要怎样做呢?
(鼓励幼儿坚持锻炼身体,不让身体发胖,多参加体育活动。)。
2、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想不想去打篮球呀?我们出去活动活动好不好?
组织幼儿到院子里打篮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八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想念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体会作者对人生和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能准确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史铁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命运。他选择了文学,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题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这篇《想念地坛》可以看做是《我与地坛》的姊妹篇,主题也比较接近。在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我与地坛》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史铁生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包括一些创作谈结合起来进行阅读。
二、课文的结构:全文共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1—10小节)写地坛的安静以及作者与地坛的渊源。
第1小节是领起,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下面的几个段落主要是来诠释地坛的“安静”。
先写地坛的“喧嚣”,一年四季,自然界各种声音从不问断,因此说“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接着写自己经常来地坛,是带着残疾之躯来的,是带着满腹的心绪来的,地坛便也接纳了人世间的忧愁、苦痛与烦恼,所以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么,地坛的安静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地坛的安静是迎面扑来的“清纯之气”、“悠远、浑厚”,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是它的“恒久而辽阔”。
它既不完全是客观,更不完全是主观,而是两者的统一。
由于作者已写过《我与地坛》,所以,《想念地坛》便不宜再重复,在《我与地坛》里,作者曾仔细地描写过地坛一年四季的景色,渲染了地坛苍茫、恒久、静谧、博大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人能安静下来,超越自身的局限去思考,去重新估量生命的价值,用文中的话就是:“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这种安静会让人返回到生命的原点,灵魂得到净化:“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史铁生的思考经常借助于西方的宗教,这里就有这种影子,他还引用林语堂写基督教的文章《火光的威严》中的话来表达他如受到神灵启迪而感悟生命真谛的这种状态,“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
在安静中,作者的思考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于是,他想用笔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作就这样成了史铁生新的人生选择,成了他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而对写作之意义的获得无疑与地坛的“安静”对他的启迪有关。
2、第二部分(第11—19小节)着重阐述写作的意义,并通过写作的意义进一步探寻生命的意义。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用“写作的零度”来贯穿。
“写作的零度”语出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的同名学术著作,史铁生在这里只是借用,与原著关系不大。
对史铁生来说,写作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因此,一切要回到起点,不要从任何现成的结论出发,更不能用写作去为什么功利的目的服务,“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这也就是“安静”的境界。
作者在第12小节用了许多《圣经》上的故事来说明人在对生命意义探寻上的疑难、困惑以及人世间的诸种难题来说明写作的意义与重要性。
所以,作者在第13小节接着说,“写作的零度”并不是不关注现实生活,而是要超脱“现实之网”的羁绊,像许多伟大作家如罗伯一格里叶、贝克特一样去“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零度,看上去本来无意义,但生命既然来了,我们就要给它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这很重要,它说明生命的意义是人给予的,也是人探寻出来的。
这看上去有些荒诞,好像本末倒置,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接着,在第15小节,史铁生列举了写作上的种种“异化”现象,如排行榜等等,这种状态下的写作就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味,写作也不再是写作者自身追问生命意义的需求,而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
当写作成为一种权力争夺的是非之地时,那情形是可怕的。
史铁生用他在《八子》和《务虚笔记》中都写过的一个人物来说明这一点,一个孩子用“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排座次的方式就轻易赢得了权力,建立了自己霸权的秩序,遑论成人的世界!童年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作家就此遇到了生命的恐惧和疑难,需要选择与回答。
文章写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换,由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寻求,而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而且,后者更重要,更具有生命的现实性。
当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遭逢疑难时,就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出发,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可能要经常回到零度状态。
“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
”因此,进一步说,回到零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是对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人生的迷途与错位的放弃。
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
在第16小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作了对比,人世问,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安静”一“零度”一“柔弱”,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这一切的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述。
到第19小节,在对诸多现象表达了忧患之后,作者进行了总括性的表述,他以自己的写作生活为例,突出了安静的意义,对他来说,回望地坛,也就是回望安静,也就会不断认识到写作的意义,不断地放弃许多妄念,回到零度。
3、第三部分(第20小节)是全篇的尾声,照应全篇,呼应开头,再次说明地坛在作家心中的地位。想念地坛,而不是在现实中走进地坛,当地坛的魂魄已为作家所体认,当地坛的安静已被作家所感受、认同并进入,那么,在现实中是否真要一次次走进地坛就不再重要了,到了这种境界,物我早已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想到它,人就进入一片澄明之境。
三、主题:
作为《我与地坛》的姊妹篇,《想念地坛》承续了前者对生命的感悟,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作品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
四、写作特点:
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以东西方哲学作为思想资源,议论精湛,发人深省。作者不但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备批判勇气,善于将博大的精神内涵浓缩于有限的字句里,使语言充满哲理,具有格言一样的风格。
五、课后作业:
比较《我与地坛》《想念地坛》的异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九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为“酸性” ph="/"7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胖胖兔克服困难的过程。
2、遇到困难不服输,坚持锻炼会使身体更健康。
活动准备:
《胖胖兔减肥》课件;一段《兔子舞》音乐;故事《胖胖兔减肥》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引入胖胖兔,设疑讨论。
(1)出示课件图片——胖胖兔。
它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长得太胖好不好?为什么?
(2)观察胖胖兔喘气图片。
胖胖兔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观察ppt1、2。
——胖胖兔去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它遇见了谁?袋鼠老师说什么?(播放录音)。
(2)观察ppt3、4。
——袋鼠老师给胖胖做示范,胖胖兔也拍起来球来,你举得胖胖兔会拍球吗?
——它拍的怎么样?
——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球到处乱跑?
(3)观察ppt5。
——袋鼠老师给胖胖兔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播放录音)。
——袋鼠老师对胖胖兔说什么了?
(4)观察ppt6、7。
——胖胖兔拍了几个球?
——它拍的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看到胖胖兔这样,你想对胖胖兔说些什么?
——学学袋鼠老师说的话“坚持,快起来,不能偷懒”。
(5)观察ppt8、9。
——听了袋鼠老师的话,你觉得它会放弃吗?他会怎么做?
——胖胖兔真的没有放弃,他坚持到底,最后他成功了,变成了运动会小兔。
三、欣赏故事,体会内涵。
(2)教师小结:只要坚持,不偷懒,天天锻炼,一定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3)结束活动:听《兔子舞》音乐做运动,出活动室。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十一
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语文优秀教案设计:《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
率以录庸扬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
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
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进学"。
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
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披记事者要玄捐兀兀苴罅绍。
2、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的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工登明选公辙环天下。
绝类离伦不要其中从徒。
分之宜常徒陈编。
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
杂进巧拙。
3、分析课文:
作者先以匠人冈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
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
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
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4总结全文: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
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
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
《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
"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
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
"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质教案篇十二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