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14篇)

2023年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9:04:33
2023年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14篇)
    小编:文轩

总结是对我们之前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写总结时,要注重归纳和概括,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下面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2023年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14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让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变得真正活起来,变得更为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爱学生,真正关心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地去教育学生。用“情感”为学生开道,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情感”、“爱”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交友谈心,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去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多鼓励少批评,指出长处,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才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客”和“看客”了,“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以及应用的全过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做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数学课。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实践,显得非常重要了。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小明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像,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制用课件要新颖、科学。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中学生阅历非常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培养起来。例如,九年级几何《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例如,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五、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二

面对新课改的实际,面对教材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北师大版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滴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才可能适应高考。

2.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3.如何处理背景知识、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外,还在例题设置中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物理知识和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但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该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都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4.新课程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的高考试题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5.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掌握。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三

摘要:随着新课改之风在我国的全面盛行,广大数学教师开始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希望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做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主体地位;教学情境;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往往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压抑,而且呈现出来的教学局面是学生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来自于教师知识的灌输。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性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鉴于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

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上课后,我并未直接为学生讲述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知识点,而是点了几个学生,让他们用列、排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学生a:第二列第三排;学生b:第五列第六排;学生c:第三列第二排……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a和学生c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的列数和排数不一样,这两个数是正好相反的。”“嗯,很好,那根据这个事例,你们觉得位置与列数和排数有关系吗?如果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几个条件?”“有关系,需要两个。”“是的,那么,如果我们用(2,3)表示学生a的位置,那么学生c的位置该如何表示?”“(3,2)。”“没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位置,都是由一对有序的数组成的,而且每个同学的位置都可以看城市由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的交点确定的,对于在平面内的点,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示它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与刚才我们论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我通过设计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行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也为课堂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如今,我国已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各种现代化设备层出不穷,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具有现代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也已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而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师要注意二者的有效整合,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从而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了大量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如一些建筑图片:泰姬陵、祈年殿、北京国贸大厦等,以及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物,如词典、魔方、饮料罐、足球、漏斗、帐篷、螺母、金字塔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归纳,将这些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我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熟悉、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更好的识别。

三、注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淡化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转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比如,在评价内容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习情感与态度;在评价主体上,由原来只以教师为主体的发展成学生、教师都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方式上,由原来的教师评价发展为教师自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同时,我们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即多向学生说一些鼓励话语,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建立学好数学自信心。

以上即为我个人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的几点想法和意见,在此分享给大家,愿能抛砖引玉、投砾引珠。

参考文献:

王勤涛。试论初中数学如何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契合[j]。才智,(11)。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四

摘要:数学是人类数形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掌握各学段数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实践,立足课堂探究,着眼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中,要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改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与生活联系密切,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教学问题粗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的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教学时,要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规格的多样性。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能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

[2]邢宝志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j]教改研究,。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五

1.重视方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存在着过分追求解题方法多样性的问题,对于一道数学题目,所介绍的解题方法少则几种,多则十余种,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的确构思巧妙、独具一格,但有些却是牵强附会,刻意制造答案的不唯一性。对于解题方法的过多追求使高中数学课堂从表面上看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于题目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模式也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来是高中数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诚然,这种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自身作用,因此,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只能在原地徘徊,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改进方法。

经过我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我觉得应该重点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黑板—教材—教师”历来是高中教学的传统模式,而现代数学的教育理论则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联合作用势必会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自身数学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意义,改变他们只懂得听教师讲解的传统观念。(2)教师要在教材中挖掘出适当的学法因素,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融入传授知识点过程当中。(3)要加强总结。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前一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方法的相关内容,促使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理性反思、强化和固定,最终将其熟练地掌握。

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深奥、复杂。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起来,这是对教学工作者的一个挑战。40分钟的时间,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集中于学生兴趣的引导、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深入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六

距离踏上三尺讲台已有半个月之久,在这一段时间的听课、讲课过程中,对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小看法,在这里,希望能与大家共勉之。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其实自从改革以来这种论调就充斥着我们的耳朵,起初自己是不以为意的。但是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开始真正的用心去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更为看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作用,学生似乎只是以一个聆听者、接受者的身份存在着的。殊不知,这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在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对话式”教学模式,但是毕竟从未真正以一位教师的身份接触学生,因此对这种模式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在于教学亲密接触过之后开始接纳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实,在我看来,长期以来被大家当作老生常谈的“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并未被真正的接受、使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最有发言权的话语者。而在新课改下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发布者,而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指引着他们去寻求真理、获得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也应该变得和-谐友爱。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可能达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也要灵活多变。在我的第一次被听课结束之后,指导老师针对我的`教学指出几点需要多加注意、改正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他们开始出现疲惫心里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要做出适当的举措。例如,可以让他们针对与课文有关或者教学有关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多的去参与教学,去发言。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评价,引导学生去思考,让课堂在有序、开放的氛围中展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整个教学活动就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放任自流,没有约束,势必会导致洪水泛滥。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既保证教学纪律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主人翁。

真正的要做到上述这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只要肯转变思想、行动起来,终会看到新课改下语文的蓬勃发展。

第十四期顶岗实习  柏乡实验中学  文学院  陈卓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七

内容提要:

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全面体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怀柔一中首批实施新教材的地理教师,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确定以“学案”教学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学案”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20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有幸成为第一批探路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地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教学的一些变化,这不单纯是教材内容和体系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是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学会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因此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落实学习过程等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学案所具有的这些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以此为抓手实施新课程。

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

1、学案的内涵和特点。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的,因此学案具有的最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便于操作。学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二。

者有着明显区别。二者反映的理念不同: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单边教授,而学案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教案和学案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的方法不同:教案是在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而学案则贯穿学习过程始终。此外,学案和教案在问题引领,方法落实等方面也不同。

3、学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学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较为理想的载体。正是由于学案具有的这些特点又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抓手。其目的是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

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学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从促进主动建构这一角度来设计学习方案,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学案”的编制是由我们怀柔一中首批参加课改的3位地理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在开学初第一次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组长进行明确的分工,将每个人所负责的章节明确下来,同时让每位教师明确设计学案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的作用。因此学案不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再现,而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们所设计的学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旧知回顾、新课学习、课堂练兵和拓展提高。

1、旧知回顾。

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

识要点,并在学案上呈现出来。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达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这一环节具体操作要点有二: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紧密围绕课标的要求来设计,二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动笔写,强调知识的落实。问题设置的形式可以是框架式的知识要点填空,也可以是选择题或者是画图题等。这一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不一定每份学案上都有,但如果两节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设计这一环节便很有必要。之所以在学案中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复习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齐答或个别学生回答。表面上看很热闹,实则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多数学生是看热闹,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只注重说,没有落实写。通过在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有意识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同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激发对新课学习的热情,既深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对新课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课堂实效性好。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原理性很强,抽象不易理解,而这部分知识恰恰又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学生理解得并不好。在新课改中如何化解这部分重点和难点知识?我通过设计学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讲到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时,由于此部分知识和上节课(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因此在学案“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并完成其内在联系,填框架(横线上为学生填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图上用折线和箭头画出太阳直射点从当年春分到次年春分的移动轨迹,标注太阳直射a、b、c、d时的节气,并说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既回顾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强化了对已有知识的落实,同时引发新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热情,课堂效果很好。

2、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这一环节,主要突出两个作用:一要突出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二是要突出方法的落实,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方法。新课学习包括:明确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知探究、归纳总结等。

新课程强调要以课标为依据,教材只是辅助材料,而课标才是根本。因此,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新知探究中: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流程和意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教师没必要讲,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即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这是我们实施“学案”教学要达到的第一层次要求。但有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则要大做文章。注重问题的引领,依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或者图表),分层次、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通过对案例(或者图表)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从中提炼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做到知识迁移。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把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昼夜长短状况进行动态演示,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地图册上二分二至日“静止”的图片,在“学案”上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如下:

请你根据动态演示和读地图册第12页“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填表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填度数)冬至日(填度数)春分日或秋分日(填度数)。

北极点。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1、北半球的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2、北半球的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3、北半球的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南北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读图填数据,是浅层次要求(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但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得结论,这一高层次要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通过在学案上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逐渐深入,进而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这一难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数据得结论”的方法。

3、课堂练兵。

课堂练兵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巩固知识,训练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理解,并有意识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应精挑细选,力求起到点睛之作用。我们所设计的题,多是根据阅读材料,设计有梯度的串题或是图表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知识,在新课探究环节时我以“首钢的选址”为例,分析影响首钢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巩固知识,训练方法,我在课堂练兵这一环节设计这样一道题: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这一环节主要以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应用方法为核心。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科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和有用性,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学案时,我在拓展提高环节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架设”案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效果很好。首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包括观察集热板的朝向,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架设?集热板和楼顶或屋顶间的角度(a角)是否需要调整?如需调整,应怎样调整,才能最大地发挥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人们提建议。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他们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为此还提了一些建议。

通过设计这样的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并学以致用。

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实施地理“学案”教学已经一年半,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变化大。

通过使用学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积极性很高。

我们设计的学案,一般是在上课前3-5分钟发到学生手中。我们的学生,现在只要一拿到学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看书,然后自己试着整理知识体系。上课时学生依照学案,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模块考试和地理会考复习中,学案更是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科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落实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因有了学案,复习时有了抓手。由于学案的使用,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年级地理优良率达88%,通过率达95.5%,分别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所教的四个班中有3个班优良率达100%。一些原本不太喜欢地理课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地理课了,他们说:“原来以为地理课很难学,其实没那么难,学案上的有些题我也能独立做出来。地理课挺有意思的。”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指导的学生刘畅同学因受“学案”启发,通过实际观测,撰写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证据”观测报告》在北京市天文科技竞赛论文评比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实施学案教学为抓手,深化新课改”这一探索,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可见。真正地将课堂教给了学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谓是教学相长。我们独立开发了高一和高二地理学案,以及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学案,深受学生欢迎。教改与教学获得了双丰收,我所撰写的研究课题《新课改中地理“学案”的设计》成为区级重点研究课题,并在全区推广,受到领导好评。

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学案”的教学中,由于增加了科技含量、知识容量和学生思维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了学生“减负”与增效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使地理教学有条不紊,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此外在实施学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和评价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更注重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莫流于形式。

“学案”以提纲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归纳和整理。要有程序、有梯度。但一定要在课上完成,不要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讲求课堂的时效性。

2、“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挂钩。

“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讲、练、考相结合,检查与评价相结合。“学案”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管理挂钩,才能发挥学案的真正作用。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有差异的。使用“学案”一定要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之中,或者生生交流之中,也可以是让学生交“学案”(作为作业)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验进行检查。评价要及时,通常我们采用的评价有两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习成效及相对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并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的依据。

3、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用好、填好、留好。“学案”作为课上的学习材料,学习的依据和指导,要高效完成,做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全员行动”。学生要认真填写,并且要保存好,作为复习材料。

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作为平时成绩)。每节下课时就收,有时内容没完成,下次完成就收,这样不给“懒”学生制造偷懒的空间。

当然,“学案”的理念有待于深化和拓展,而我们的“学案”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让它更完善。

参考资料:

1、杜持红:《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杭州教师教育网年;

2、孙建文:《高中地理“六步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滨州教育》第2期。

3、余小妹《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案的编写》江西教育08期。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八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蔡军华。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十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收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课教学,可以为学生阅读文本创设一个诱人的学习情境,可以真实地再现场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马东升作者单位:鲁山县第十三中学,河南,鲁山,4673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十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能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阅读训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而书面语言的训练又离不开字词句篇,进行朗读、听话、说话、回答、笔练等等。所以,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把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评议综合训练。其中说话训练是写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因此,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掘。

一、仿照句式,让学生会说。

句式仿说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适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如陈述句、疑问句、祁使句、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排比句、递进句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如在《蜜蜂引路》课文中有“一边……一边……”的句式,训练时,可先指导认真读原文:“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读后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式的构成特点。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口述自己看到的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两件不同的事,然后让学生自由进行仿说。经过三步的进行,由扶到放,层层深入,使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该句式的特点,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目的。

二、发挥想象,让学生有话要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虽尽而意未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样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在《东郭先生和狼》一文中,老师教完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老农的帮助,东郭先生会怎样逃离狼口?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兴趣,并在创设情境的美感中感知教材,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美去激发爱,以情感为纽带,在实际的感受中去认识事物,让学生有感而发,说出内心的感受。在教学《燕子过海》一文时,我让学生张开双臂,踮起脚尖学燕子飞的动作,在幻灯上出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边播放事先录制的海浪声,同时我富有激情地朗读起来:“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一群小燕子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它们不分昼夜地飞呀飞,飞呀飞,有时狂风卷起了巨浪,哗,哗,有时大雨不停地下,淅沥沥,淅沥沥……可小燕子还是不停地飞呀飞。”此时学生也不停地“飞”,直到疲倦了,才让他们停下休息。这时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感受,学生经过亲身体验,都争着说:“太累了!”“手酸腿软,浑身无力。”“真想趴在桌上睡一觉。”于是我趁机让学生找出表现燕子“累”的句子,将“落”、“伏”与“飞”、“站”作比较,学生由于感受深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燕子很累,没有力气再“飞”;“落”字可看出燕子的心情很焦急,巴不得一下子就到达甲板休息;“伏”说明燕子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师:是啊,同学们飞一会儿就叫酸叫累,而燕子却要飞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累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有机会让它们休息,它们真该好好休息了。可过了一会儿,它们又展翅起飞了。这时的你,难道没有被燕子所感动?那你想对燕子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心中的话,就像决堤之水,滔滔不绝。有的说,你飞过大海真是太辛苦、太艰难了;有的说,你的决心真大,意志多么坚强,我要向你学习;你真勇敢,以后我绝不伤害你了;还有的说,燕子祝你一路平安!就连“崇敬的目光”、“沉重的心情”这些较抽象的词意,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创设情境,学生想说,在说中既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逐步提高说话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把握机会,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乐说、善说起来。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十二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发展的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以教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地位上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努力使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二、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强调: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支配者的角色,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观念。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辅导,学生主体”上来。所以,教师就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适时的指导,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以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每位学生的真情表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耐心,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充满挑战与创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他们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究,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创新。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既专又博”“一专多能”的新知识体系,挖掘开放的综合课程资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其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真研读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树立“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和“学”教材的观念。只有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用“活”了教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会真正“活”起来。再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如果限制太多,答案可能就会千篇一律;相反,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可能就会出现理由充足的各种不同答案。这就是说,如果“统一”的要求太多,就会限制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以及问题的回答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多种答案并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作者单位甘肃成县化垭农中)。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十三

(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社区学校)。

摘要: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等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将他们的自身特点有效地与教学相结合,以此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篇十四

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把课堂教学改革推上了浪尖.改什么,怎么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思路.认清形势改观念,注重实效改方法.从传统的传授法中跳出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作者:邰雨春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225800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更新观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