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九年级语文课文篇一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九年级语文课文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九年级语文课文篇三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_。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_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九年级语文课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九年级语文课文篇五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心声》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单元学习目标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心声》这篇小说是自读课文,语言精美易懂,结构清晰明了。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诉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因此,它对于学生理解小说这种体裁及它的现实意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心声》是一篇反映孩子心声的儿童小说。作者围绕一次公开课展开情节,通过心理描写,再现了孩子的心路历程;两个孩子相似的身世,拨动了孩子情感共鸣之弦。文章有两条线索,设置了四个场景,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四个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读,突破教学难点。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2)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共鸣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学习李京京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教师激趣,学生探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巧引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具有浪漫色彩的流星雨画面和音乐创设情景,巧妙引入课题。
2、妙链
以学生熟悉的歌词链接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激情。
3、畅谈
精选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深扩
拓展文本,挖掘小说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与社会意义。
三、学习方法
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考虑到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对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三维目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五、教学流程
活动一倾诉心声——“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
在上课开始时,设置情境,播放学生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导入课题。
活动二倾听心声——“我在乎你的心里有多苦”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万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旨在培养学生质疑自解自析的能力。其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看谁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快速梳理小说的情节?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
3、看谁能发现这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最突出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感知文章内容,到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体会文章刻画人物最突出的方法是心理描写。
学生跳读描写李京京心理的段落,仔细揣摩李京京的心声。让学生猜猜他的心声是什么?然后对着流星也来帮他许个愿!(重现流星雨的镜头)
将李京京的心理描写串连成一篇内心独白式的小文章,更进一步地体味人物感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4、看谁能说说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为什么那么强烈?《万卡》为什么能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
再次创设情景,闪现万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
第一组镜头
(1)万卡被老板揪住头发,提到院子里用皮带狠狠地抽打。
(2)万卡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3)万卡梦中,看见爷爷坐在椅子上,小狗摇着尾巴走来走去。
第二组镜头
(1)李京京现在的生活:妈妈边哭边打京京,京京害怕的眼神。
(2)李京京的童年生活:爷爷放下水烟袋,将京京揽在怀里,给他讲故事。
(3)李京京在树林里读书,回想爷爷抽烟的快乐情景。
两组镜头的对照,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那么强烈的原因:由于李京京的身世与万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李京京渴望读《万卡》是想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积郁,表达对爷爷和小伙伴的思念,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情景的设置,既化解了难点,又让学生懂得在文学欣赏中,既要有生活,又要有感受,更要投入感情。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活动三实现心声——“让我一次读个够”
设计提问:
1、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李京京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2、你能利用朗读“读”出李京京的心声吗?
程老师最终让李京京把《万卡》读了个够,你能把《心声》读个够吗?指导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演读课文。
活动四表露心声——“你的心声我最懂”
李京京借读《万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欲?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话题一:你想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说些什么?请用“,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话。
话题二: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吗?说说看。
读了这篇课文,学生都了解的李京京的心声,我想许多学生都会对程老师、李京京的父母有许多想法,也许李京京的故事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吧。那我就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说个痛快!
这一环节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