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优质1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8:55:0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优质18篇)
    小编:梦幻泡

教案是教师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编制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教案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例和教学案例。教案的范文分享,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实用的教学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优质1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二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三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第4课时:习题讲解。

2、重点和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1、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附导学案:2-1脂肪烃。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

2、了解乙炔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

3、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存在条件和脂肪烃的来源。

二、预习内容。

(一)、烷烃和烯烃。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结合成,碳原子剩余的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

2、烷烃和烯烃。

(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的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3)。

(3)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乙炔。

1、乙炔的分子式,最简式,结构简式。

4、乙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炔烃典型的化学性质有(1)(2)(3)。

(三)脂肪烃的来源。

根据课本p35页【学与问】,阅读课本p34~35,完成下表:

石油工艺的比较:

工艺原理所得主要产品或目的。

裂解又称______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成_________。

催化重整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

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

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

阅读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相对密度逐渐;

(c)烷烃的相对密度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

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

(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2)反应式。

2、烯烃的化学性质。

(1)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四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五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自来水生产流程及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初步学会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的危害和软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净化方法与自来水厂的净化流程,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调查报告、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和节约用水,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通过探究活动(过滤),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过滤、蒸馏的操作方法。

教学工具。

纯净水、浑浊的河水、肥皂水、硬水、软水;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以及代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三位同学分别头戴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帽子,手拿各自所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请同学给他们定出合适的价格。

定价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这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

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

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识。

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的饮用水是什么水?

生: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水”。

追问1:这些水与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湖水比,有哪些优点?

生:清洁、干净得多!

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

教师点拨:用干净的沙子、小卵石过滤。

问题2:有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

生:饮用的是自来水。

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呀?

生:自来水是水厂从水源处取来自然水后经过加工,也就是过滤、消毒后得到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的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

二、推进新课。

1.河水中杂质的分类。

让学生观看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示意图,并讨论河水中有哪些杂质。

[结论]不溶性的杂质和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取一个烧杯,盛大杯浑浊的河水。向其加入3勺的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一下烧杯有什么现象产生?

[现象]烧杯底部有大量沉淀物出现。

2.不溶性的杂质净化方法。

(1)沉淀(加絮凝剂,如明矾可加快沉淀的速度)。

(2)过滤(把不溶物过滤)。

(教师边讲边演示)。

过滤器的制作方法:取一张滤纸把它对半折再对半折,然后打开,三层滤纸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紧贴在漏斗壁,并且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过滤的步骤:用少量的水润湿滤纸,使它们之间没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一端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液体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明确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污浊的河水经过过滤后是否变得澄清了?

[回答]变得澄清了。

[提问]那变得澄清了的河水,能不能饮用呢?

[分析]虽然,现在河水是澄清了,事实上我们只是除去了看得见的杂质,而水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杂质。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净化。

(3)吸附:将水通过活性炭层(除去臭味)。

(4)消毒:加入次氯酸钙或通入氯气。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吸附、消毒后的河水,可以饮用了吗?

[分析]还是不能,因为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如钙镁化合物,还需将它们除去。

3.可溶性杂质的净化方法。

(1)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明确什么是硬水和软水,以及如何鉴别它们。

[结论]硬水:含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演示]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并不断地搅拌。

[现象]一杯产生的泡沫多,另一杯产生的泡沫少。

[结论]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

[讨论]为什么要将硬水软化?硬水有什么危害?

(2)硬水的危害。

让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结论]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长了衣服会变硬;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引发爆炸。

[思考]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

(3)硬水的软化。

(小结)生活中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而在工业上和实验室用水的蒸馏来降低水的硬度。

生活上:煮沸。

工业上和实验室:蒸馏:液气液(蒸馏水)。

(4)课外活动。

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六

第8单元(课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八组成,教学本单元内容,可引导学生发现造字规律,既创造性的自主学习生字,又能通过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学生主动的去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19、棉花姑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大”这个偏旁。

二、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棉花姑娘请求的语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和昆虫。重点:识字、写字,提高识字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有热爱科学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呀?(出示图片)板书题目:棉花姑娘2.识记“棉”和“娘”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看两幅图,说说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2.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3.交流:你知道了什么?4.出示词卡:(1)学生认读。

(2)同桌你指我读合作学习生字5.自由读课文。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们应该怎么办?2.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3.生质疑,互相解难4.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

四、多种方法,巩固生字1.识记“燕”和“瓢”。

五、仔细观察,认真写字。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复习导入。

1.棉花姑娘要考考大家,开火车读生字卡片。2.指名认读,选择喜欢的词说一句话。3.指名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3.用上“生病、可恶、蚜虫、盼望、治病”这些词语来说一说。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三、以读为本,理解感悟(一)问题入手,整体感知。

2.通过图片简介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及其对人类的贡献。3.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燕子的对话。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棉花姑娘和啄木鸟、青蛙的对话。5.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七星瓢虫的对话。

四、课堂总结,合作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读好的同学,进行角色表演。

课后反思:我多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学生自然理解了课文内容,节省了讲课的时间。

练习课20、咕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包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的道理。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体会课文包含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4.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2.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3.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1.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2.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本课共有四幅图,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一)出示图一:

1.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内容。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4.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二)出示图二:1.观察图上的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

5.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三)出示图三:1.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话练习: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3.体会野牛问话不慌不忙。4.分角色朗读(四)出示图四:1.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2.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三、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四、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课后反思: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1、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户、车”两个偏旁。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目,启发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干什么的故事?(2)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3)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2.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

3.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5.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6.把生字送回课文,读通课文。

7.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1.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

2.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好。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他呢?4.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同桌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二、继续学文,感悟理解1.带着问题读课文:

小壁虎怎样借尾巴?用横线画出小壁虎说的话,用浪线画出其他小动物说的话。2.交流出示对话。3.指导朗读。

4.从小壁虎和动物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5.他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6.结果怎样?为什么?

7.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3.指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他高兴极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他的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讲给家长听,并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课后反思:让学生在“读—看—想”中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在表演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理解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练习课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卫生间里的摆设,学会新词语。

2、认识带有“犭、鸟、虫”的汉字体会他们一般与动物有关。

3、看表情认识表示心情的词语,积累古诗《画鸡》。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重点:通过各种方式认识更多的新字新词。难点:培养积累的习惯和阅读的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1.看看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

课件出示:喜羊羊早早起,来到卫生间要考考你。2.依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词语:卫生间、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

3.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卫、巾、刷、皂、梳、盆。(1)读准字音:(2)认清结构:(3)交流识字方法。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1.现在喜羊羊带我们去动物王国逛一逛。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开幕式。2.小狗队,出示生字猫、猴、狮。(1)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鸟字旁”的字又和什么有关,再举几个例子。4.蜘蛛队,并出示词语蝴蝶、蜻蜓、蚂蚁。(1)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2)“虫子旁”的字多数和虫子有关,学生举例子。

第二课时。

一、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1.上节课喜羊羊带我们去看了动物王国运动会,虽然这三支队伍相差悬殊,但是,第一场“穿针引线”比赛中,在蜘蛛队长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1)观察他们的表情,你想到了哪个词语?(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高兴。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平时生活学习中令自己高兴的事,然后学生代表汇报。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队伍是什么表情。指名回答难过的事情有哪些,师生共同评价。

3.课件出示狮子生气的面孔,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生气,看见过谁在什么情况下生气。

4.课件出示蝴蝶受惊的画面,了解体会什么是害怕,并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害怕。

5.指导学生用这四个词语各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书写工整。

二、诵读古诗,日积月累1.各项比赛热火朝天,这时喜羊羊发现:运动员们读出古诗后,才能起跑。

2.播放古诗《画鸡》课件,会读的同学一起诵读。

三、布置作业:

自学古诗,为参加运动会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学习古诗,背诵古诗。

1.跑步的哨声就要吹响了,同学们都做好准备了吗?3.同桌交流,检查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4.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和语调练习诵读。

5.播放《画鸡》的公鸡插图,生一边观察公鸡的样子,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诗意。

6.齐声诵读,背诵古诗。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同学们请看,天空中飞来了三只什么动物?2.听故事,学生初步了解内容。

3.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4.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6.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回家和大人一起来朗读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课后反思: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以动画人物为主体,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七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从教材看,本课是对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和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的总结,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奴隶社会的残酷性、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发达的文明。鉴于学生心理的特点,本课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解决策略:通过大量的学生讨论及分组活动,解决甲骨文和历法部分的学习,鉴于学生对屈原比较了解,则采用学生自己讲故事,说历史的方法组织教学。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解决策略:通过形象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等解决对甲骨文字型的认识。通过讨论历法的来历和作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离骚》的成就通过教师讲述来体现。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课比一比:

播放小朋友朗诵的《鱼戏莲叶间》,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记录歌词。得胜者发给甲骨文图片一张。

点评:

对得胜者进行表扬,肯定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并将汉字运用得得心应手。

问题1:

时间倒回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人们怎样记录呢?记录诗文,体会先秦诗歌的清新自然,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一开课便调动学生,为学生做好“热身运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后面的分组活动做准备。

学一、文字的演变。

问题2:

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的来历。

问题3:

你能在现代汉字中找出一两个仍然体现着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结论:中国古代文字由图形发展简化而来。

展示:甲骨照片。

问题4:

请你运用书本知识简单介绍屏幕上的图片。

点评: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复杂,刻写艰难。

问题5:

点评: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随着记事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字形字体都在发生着变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书等,玉器、石器、铜刀刻字和毛笔等图片,展示字体变化过程并略加叙述。

讲述:

古人克服种种困难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贵,我们唯有通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方能无愧华夏子孙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一点,早在夏商时期,祖先们便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分成三大组,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方向,根据课本知识和老师补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关的探究作业。(见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大组公布答案,各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写下自己最想了解却暂时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投影:

投影《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表格,学生发言填表。

点评:

填写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在历法部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24节气歌。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谁?(屈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提问6: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风俗?

点评、讲述:

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后人,他满怀热情的诗文广为流传,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国为他举行的纪念活动充分的证明了屈原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示:

《离骚》节选。

屈原的诗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愉悦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发,还有别的方式表现吗?(音乐)。

问题7:

让我们欣赏一段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流行宫廷的音乐,请你关注主要的乐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随州编钟的视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文字雏形,古人用它们记事,将来可能发展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从现在简洁的文字向古代复杂的图案回溯。

归纳:汉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产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讨论得出结论:书写材料的选择和针对该材料的工具。诸如:石头、木板、青铜器、泥板等。

通过图表梳理知识,了解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

分组活动:

每大组分若干小组,视人数而定。主要的学习材料是课本和补充材料,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总结表,首先完成的组请同学来讲述学习成果。

朗读加深记忆。

学生讲屈原的故事及与他有关的风俗等。

视听结合,得出以青铜乐器为主,敲击演奏的结论。感受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程,感受先人记录历史的艰辛,保存史料的功绩。

主动探索,不依赖课本,通过探讨、推测构建知识。

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分组和合作中努力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阅读其他小组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期待课后的交流。

拓展知识小结:

投影: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知识拓展:

看下面几段材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二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三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四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五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六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扁鹊“六不治”是对病人不负责,推卸责任吗?谈感想。知识拓展,课堂的延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生活中心在黄河流域,与南方气候有一定差异,此外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造成天气异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扁鹊主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学和生活,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表现。“六不治”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过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拓展和探究扩大课堂历史知识的外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后将同学们上课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换,分享学习的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九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会如何团结小组成员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常见化肥样品;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二、新课教学。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其作用、常见磷肥及其作用、常见钾肥及其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4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

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

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分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2.复合肥。

师: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磷元素。)。

3.合理使用化肥。

师: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问题。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造成:(1)土壤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

师:除了化学肥料外,化学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板书)。

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呢?

4.化肥的简易鉴别。

【活动与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2)观察现象: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氮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见课件)。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的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一

单元教学内容。

1.唱歌:《踏雪寻梅》。

2.欣赏:

(1)中国作品: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器乐曲《咏雪》。

(2)外国作品: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3.演奏:竖笛吹奏《铃儿响叮当》《菩提树》。

4.音乐与相关文化: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四首作品,感受描述冬景、抒发情怀的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表现要素。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用充满童真的情绪准确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2.体验《咏雪》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3.体验《雪橇》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情绪的准备,唱好弱拍起唱与大跳音程。

2.体会器乐曲《咏雪》《十一月·雪橇》的音乐情绪,识别乐器音色,分析音乐要素的运用。

单元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欣赏法、示范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模仿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二

1.学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2.《我爱你,塞北的雪》体验歌曲所表现的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学生体会用正确的准确演唱连音与跳音并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3.和谐地演唱二声部的歌曲《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歌曲的意境表现。

一、教学导入。

1.播放冬天雪景《雪花飞舞》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

2.师生谈话。

师:前边大家看到的表现冬天雪景的画面,能使我们联想起哪些和雪有关的情景?

生:打雪仗、滑冰、坐冰车、白色圣诞等。

师:这是同学们现在能接触到的生活,雪带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与快乐,请大家用语言描述雪后大自然的美景。

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银白的世界。

二、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1.教师活动:教师介绍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刘锡津。

2.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学生活动:学生听赏并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赞颂、热爱。

教师提问:这样的音乐情绪是由哪些音乐要素决定的?人声的类别与音色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音乐的形象特点与演唱特点。

音乐的形象特点:拟人化。抓住了情与景的结合塑造了大自然的美好。

4.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

三、歌曲学习。

(一)欣赏与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1.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导语: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踏雪寻梅》,体验歌曲中人物对雪后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教师活动: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

教师问题: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怡然自得与求真向上。

2.再听歌曲熟悉旋律。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着《踏雪寻梅》谱例聆听歌曲并跟随音乐哼唱主旋律。

3.寻找歌曲歌唱的难点。

(1)第四小节弱起拍的歌唱节奏与音程的大跳。

(2)“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个乐句的连贯性。

(3)叮当声音的颗粒性和弹性歌唱。

4.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歌唱解决歌唱的难点。具体指导如下:

(1)教师示范歌曲并带领学生击拍。击拍节奏方法:把手放到膝盖上,将四分音符分为左右两个八分音符进行分拍击打,解决弱起拍的节奏进入问题,“骑驴”的“骑”字要轻声演唱,而将语气重音放在“驴”字上,教师可用手势加以提示和强调。

(2)教师示范歌曲与指挥手势结合,学生模仿歌曲练习解决歌唱跳与连的表现处理。

(3)教师运用示范与讲解法,帮助学生学习声音的颗粒性与弹跳音的歌唱方法,例如:教师讲授“叮当”两个字咬字的方法是舌尖用力轻巧地弹动,学生模仿练习,用以表示清脆的铃铛声回响在旷野之中。

(4)再次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分析歌曲的力度层次。

(二)《踏雪寻梅》歌曲学习。

1.教师提要求:注意倾听这个版本,的作品和我们歌唱的版本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聆听合唱《踏雪寻梅》音频,听后回答:我们学唱的是齐唱版本,第二个版本是二声部合唱版本。

2.学生练习二声部的歌唱。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首先低声部模拟铃铛的声响叮当用声音寻找、模拟歌唱铃铛的质感,这样声音的金属感音色就具备。

然后高声部随教师歌唱或者请歌唱能力强的学生带领歌唱,低声部,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随琴歌唱。

3.学生活动:学生歌唱二声部练习。

4.二个声部配合演唱,在音色上与和声上力求音色统一和声清晰。

5.学生活动:学生视唱歌谱。

6.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调式与曲式结构:大调式两段体。

7.欣赏动画《踏雪寻梅》。

(三)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1.学生活动:学生边歌唱边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如:双响筒与三角铁)。

建议:双响筒从乐曲开始到结束,伴奏音型××××;而三角铁只需在两个地方进入,打击乐器的运用要简而精,所以“骑驴”的“驴”字上打击三角铁,“好花采得瓶供养”的“花”字上打击三角铁。

2.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与打击乐编配情况。

3.学生活动:运用独唱分组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演唱《踏雪寻梅》,并由能力强的学生指挥。

4.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效果后,学生再度歌唱。

5.学生活动:深化歌曲的意境。

请同学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人骑在毛驴的身上,悠闲自在地听着旷野之中,清脆的叮叮当当之声,腊梅花散发阵阵诱人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抒发胸志。

(四)拓展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作曲家黄自与词作家刘雪庵的背景资料。

教师活动:教师评价表扬学生的精彩介绍。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演唱《踏雪寻梅》,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并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三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四

1.经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铁锅炒菜做饭,可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是________;如果炒菜时经常加人适量的食醋,效果会更好,理由是________。

2.(2020·西藏)化学已经深深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服用蜂蜜可有效补充人体所需能量,其中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_。

(2)炒菜时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可以立即用锅盖盖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3)某同学用洗洁精清洗餐具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__作用。

(4)煤、________和天然气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煤燃烧会产生co2、so2、co等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能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

3.(2020·德州)中国古代化学和化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填反应类型)。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高铁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铝合金材料属于________(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d无机非金属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五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设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金属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是铁、铝和铜。

[讲解]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与学生一起欣赏第2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进行探究。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思考: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常温下汞(即水银)为液态。

2.砂纸打磨后的金属光泽与打磨前不一样,说明这些金属表面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而使光泽发生了变化。

[设问]金属的颜色和光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回答]可做装饰品。如金、银首饰,金属纽扣等。

[教师补充]春节写对联时所用的“银粉”和涂暖气、水管等管道时常用的涂料——“银漆”,实际上就是铝粉,铝粉的银白色光泽可起到装饰作用。(金屑粉末多数呈黑色,如铁粉、银粉均为黑色)。

[反问]写对联或做装饰品时所用的“金粉”是不是真正的金粉?为什么?

[回答]肯定不是!因为金子太昂贵了!

[评价]大家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很好!

[实验2和3的结论]金属不同,其密度、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设问]大家想一想,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何要求?

[回答]前者密度要小,后者密度要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设问]实验4说明金属有什么样的通性?该性质决定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回答]导热性。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追问]炊具加热时有没有被熔化?说明它们的熔点怎么样?

[回答]没有,说明它们的熔点较高。

[教师补充]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实验5的结论]金屑具有导电的通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介绍]一般来讲,导电性好的金属其导热性也好。

思考: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答案:导电、导热、熔点高的性质。

[学习情景]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设问]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回答]延展性!

[教师]对!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过渡]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教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设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过渡]下面是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见投影ppt)。

[教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8—1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到前面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宣布自己的不同答案]。

(注意:答案不唯一)。

[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一些]。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容易券刃;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1)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2)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1)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2)不易生锈;(3)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

镀金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板书]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我们知道,在一切比赛中,当冠军的感觉都是最好的。那么,哪些金属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请大家看资料:

[阅读]阅读课本第4页:金属之最。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学生活动]。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光泽、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物理性质可决定金属的一些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环境、资源、美观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不应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要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然后再作决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七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