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热门21篇)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热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9:13:10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热门21篇)
    小编:琉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总结一下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投诉信范文,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参考和借鉴。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热门21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

我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中国艺术,历史悠久,影响着全世界,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自小我就对方方正正的文字感兴趣,对联、福字的独特白眉林个人风格深深的吸引着我。六岁开始我五岁就上用了书法兴趣班。一开始,宣纸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布吕伊埃雷县,难看极了,老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上写得好的时候,老师就为我鼓掌鼓劲。渐渐地,我写的字元也有了进步。

今天是星期五有书法课,跟往常一样我兴高采烈地来到陈列室。书法老师这节课教我们上写对联,我可兴奋了。因为赶忙就是春节,老师说了要是上写得好,可以拿自己亲笔写的捐助对联去做募款,将义卖爱心送给山区的小伙伴们。在认真听完老师讲解分析每个字的笔画要点后我开始一笔一画地练习起“千里之行”几个字来,一会儿王老师走到我的仔细看了看轻声说:“这个横的应该再长一些。”随后,老师示范了个“波横”,让我再练练。我觉得“波横”像一座石拱桥,起伏有度。我一边想着每个字的要点,一边结合老师的`讲述开始认真的地写起来,经过几遍的练习,每个字都写得随心所欲那么得心应手了,越看越像老师上写的。等书法老师再次从我身过经过赞赏地笑着说:“进步真大!只要用心多练习,你一定可以当个书法家。”老师的激励让我信心大增,我越发的喜欢上了有趣的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亚洲地区重要重要环节,他是汉字的纯粹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我盼望着盼望着每种星期五快点到来,我要更加刻苦练习,让书法时时刻刻陪伴我。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精神意义上说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同时又具有广阔的覆盖性,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方面的成就更影响持久,这些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迅速的发展和全球市场化的扩展,世界各地区包括中国的地域固有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而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积聚形成的特定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心理、创作内容、创作形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不管形式如何,材料为何,其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人文哲学思想,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及儒释道哲学。中国当代艺术是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去表现最为传统的哲学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当代艺术使中国传统哲学得以传承和延续,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地域性、民族性。

儒、释、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千百年正是来儒释道哲学滋养着中华民族,三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根据《老子》《庄子》创立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揉和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我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也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

老庄哲学的精髓在于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这才是妙法。老庄的智慧在当代艺术家的很多作品中有极强的体现。比如徐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游戏感,显示了这位艺术家的机智、幽默,及超出常人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在他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老庄哲学的智慧。比如《地书》,全书的编著历时七年,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通篇没有一个文字,书中全是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描写,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这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其实书中的各种符号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然而徐冰能将这些最普通的符号连贯成一个情境,机智、幽默、准确。还有他的作品《凤凰》,是他鲜有的公共艺术作品,作品采用的是建筑业的废料,一堆建筑垃圾构成了带有中国汉代特色的凤凰形象。用最低廉的材料来创造美好的形象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特征,例如农民画、木板年画等等,然而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材料属性造成一种形式上的比较,粗糙低廉反衬高贵与辉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三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十分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民俗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时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上去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下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能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和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分钟,真等的我心急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

结果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面条下来,饺子就很强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确实的制作难度。为了嚼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较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

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以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爱吃猪肉大葱卤肉。我拿起擀面皮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年糕煮熟。看着饺子在过满脸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格斗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四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不过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不过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

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

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是公民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著书立说,呼吁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等十大美德,认为它是形成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的重要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潜涛教授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归纳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人际和谐、追求崇高、以德治国、艰苦奋斗等传统,主张大力继承和发扬。

[2]。

很多学者都主张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的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传统道德教育以人性论为逻辑出发点和教育前提,是古代先哲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探索,富有深刻的道德理性内涵,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正是传统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一脉相承的原因与关键所在。

比如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4]的思想,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另外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讲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虽讲人性本恶,但强调“善者伪也”,认为人的善行和善良品德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从表面上看,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存在着差异,但实质上在对待人性与人的善良品德关系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十分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

关于如何对个体人进行人格培养问题,也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份。

有学者认为:对“善”的追求是中国传统道德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归宿的最终确认,也是作为个体的人不断寻求道德理性及成熟的过程。

现代公民人格的培养同样不能脱离人性的基础,要结合个体的道德需要,使人格教育出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

这就要关注公民的多种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

提出应该从教育规律、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道德需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道德需要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育要求的层次。

[5]。

学者们还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以及个人自我修养对造就公民高尚人格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非独丝有染,人亦有染。

说明道德教育的环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本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国家的命运。

[6]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价值和功能的实现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环境是构成公民道德建设过程的要素之一。

传统文化中“以法治国”法家思想,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也有着指导作用。

人性的二重性告诉我们,人是动物,又不是动物。

人的自然属性反映的就是所有动物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而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取决于后天的教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我认知和环境教化而赋予自己的作为“人”的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然而人的动物性决定了人不会主动弃恶从善,所以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其行为。

[7]。

要把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对公民的道德进行养成和训练,以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

[8][9]。

道德教育是对人美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只有把追求道德完善的视为快乐之事时,才能自觉自愿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也应当把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方式方法,使人通过情感体验来形成相应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产生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自觉主动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传统道德教育注重“知行统一”,认为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起着理性指导的作用,而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的最终体现和实践,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实施养成教育。

这对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随着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人格素质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实现现代公民人格培育的真正目的。

不少国内专家学者对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在学校里进行的公民教育,主张用普世的、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普遍接受公民道德的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

因为学校有着社会上所缺乏的教学资源优势、时间优势,学校里不但可以开展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而且还可以依靠多种学科和活动,发挥其间接教育的作用。

另外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时候如果能把优秀的为人处事规范和原则传授给他们,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有学者对我国公民道德水平低下的现状和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是中国3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人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选择上出现困惑、社会道德心理失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六

“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在西方,“文化”一词出自拉丁文“curtuyou”,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在这些思想流派中,儒、道则是真正的主体。其他各家,如法家、墨家,都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法家主要是在历次的统一过程和统一初期,以及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历次国家经纷乱离后重新统一时期,统治者为排除异己力量,迅速安定统治秩序时暂时实行的。一旦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统治者总是会转向较为温和的儒家。否则社会就不可能保持长治久安,秦王朝二世而亡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道家思想虽然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但实际上是与儒家如影相随。费正清曾说过,中国人白天奉儒学来为人处世,晚上用道家来修身养性,恰当的描述了儒、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应当与其他思想流派区分开来,但佛教最终也未能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相反,连它自身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变得似佛非佛了。至于其他的名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等只是在春秋战国昙花一现,尔后要么消亡,要么衰落。

因此,实质上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就落在了儒家和道家,尤其是儒家身上。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儒家文化的“家天下”。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七

我国有各种各样端午的元宵,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传统节日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习俗。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的压岁钱;过元宵节可以祭拜去世清明节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水饺、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救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不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过来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抢救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不然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两三天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这位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作家!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东方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八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旅游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旅游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宣传工作,通过完善景点建设,不断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进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九

【导语】本站的会员“hr123”为你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

教学。

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另外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一

短果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不仅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颇感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尽管对我们的传统触发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则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体育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失去倘若我们失去了宝库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恐惧欣慰的欣喜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人们传统饮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正当理由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闪耀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旧式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绍代艾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二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遗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嘲弄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旧式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凝固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即使深谙,但也不是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回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现代文明一个有着现存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严守传统文化的本真,不全是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贤的思想,金融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福地。坚守本真,绒兰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严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严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哲人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三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

今年5月,笔者借区级初中思品大奖赛的契机,精心准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适应社会完善自我》教学,本框无论是课题还是三个分知识点――积极的自我期待;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都极具思辨性。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能准确地把握其中轻重缓急,理清脉络层次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笔者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情境,搭建学生思辨平台,帮助学生在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提炼为理性总结,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想结合本次授课谈谈对构建初中思品学科思辨性课堂的愚见。

一、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必要性。

思辨性思品课堂构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问题的愿望并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发表对问题的见解,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道德与理智、智慧与灵魂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产生和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生活逻辑架构的抽象性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学习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内容学习为纵坐标,进行逻辑架构形成了课程内容体系,这种依据生活的逻辑进行构建,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提炼的知识是教学的“骨架”,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若采用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则因枯燥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用。故教学中要改变将重大理论和思想“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倾向,可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通过架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还理论于血肉,构建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循循善诱,不仅给学生传递“是什么”的认识,还帮助学生理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道德和价值观的选择及在生活中“怎样做”的行为导向,使学生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并学会生活。

2、基于课堂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内因的性质和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的教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及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的叛逆期,反对说教和训斥。故教育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构建思辨性的课堂,则赋予教学新的生命活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凸显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并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深刻的做人道理,水到渠成,易于接受。

3、基于对复杂社会生活的'引导性思考。

初中思品学科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诚然,社会文明的大环境是好的,涌现了很多值得我们颂扬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但,自中国加入wto后,向世界进一步全方位开放,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更加多元、更加多样、更加多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既体现在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中,又体现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络通讯的种种“作品”中,有时还存在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如,“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吸毒、群殴、飙车等恶习;好人没好报事件冲击着人们道德的底线;部分西方世界国家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大肆宣传什么“中国威胁”、“中国扩张”的论调;“小悦悦”事件的曝光再一次给人们道德和良心的拷问……这些充斥于生活中时空的文化元素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和帮助学生辨别是教师的责任。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因此,教师应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创设相关的生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发挥初中思品学科育人价值。

二、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杜威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应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故教育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

(一)、以生活化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搭建思辨课堂“脚手架”

1.关注社会的热点。当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好的思品教师一定会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框教学导入时,笔者就针对周边的生活现实首先呈现一幅“啃老族”的漫画――年迈的老母亲拿着奶瓶正在喂养打着领带的“青年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反差,在此基础上呈现截止2011年年底关于“啃老族”最新数字统计数据,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畸形社会现象的严重性。而相关“啃老族们”待业在家原因调查视频资料播放,学生分析出“啃老族”根本问题是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对啃老族“眼高”的针对性分析,则使学生理解“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一方面要树立理想和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预定的理想和目标;另一方面当理想和目标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时,要学会积极地调整。这样一来,既有说明性,又做到教育无痕。不过,社会热点问题材料和资源的呈现应注意简洁性,忌大段文字和视频原封不动地“搬入”和“复制”。

2.关注学生的困惑点。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有意识地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再现于课堂,进行反观和引导,很有针对性,对今后的生活也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如,在进行“做情绪主人”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调查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情绪问题,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中发生的喜怒哀惧的四个情景事例(情景一:上课铃响了,但某同学正趴着睡觉,边上的同学见状,就提醒他一声,谁知该同学爬起来就对叫醒他的同学大喊一声,其样子,是要教训别人不该打扰他睡觉……情景二:这次我终于考到了第一名,超过你了吧……,哈哈哈……情景三:今天得到噩耗,一直以来非常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心里悲痛至极,好想哭,呜呜……情景四又要期中考试了,每次都好紧张,还莫名其妙地拉肚子……),针对四个情境设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层层点拨和引导,适时补充“伍子胥一夜间须发全白、才华出众周瑜被诸葛亮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等材料,在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情绪波动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情绪变化无常或过度,则既影响自己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以及人际交往,同时也影响他人感情,要做情绪的主人“深入人心”。又如,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压力问题,在进行“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的教学时,笔者就设计“收到学生的一封来信”作为教学资料,请同学帮忙分析应该如何看待物理成绩55分的问题,学生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本框教学中笔者引用了很多来自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因涉及学生隐私和自尊的问题,学生羞于或不愿意公开表达,课堂教学中若进行直接调查的“暴露于众”一则会冷场,二则可能耗时较长,甚至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对于学生生活的困惑点,应尽量避免对学生“颜面”或“隐私”的情况进行课堂现场调查,防止给学生造成伤害。即使是课前调查也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将调查统计的数据创设教学情景再现课堂时,也应避免指名道姓,既给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又置身于其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收获,既避免了“难于启齿”的尴尬,又有的放矢,驾驭起来就游刃有余。

3.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入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用。如,故事和案例是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教学内容时,笔者就引用香港海洋训练师运用每次提升绳圈2厘米的训练方法,最后使8600公斤的海鲸跃出水面6.6米的故事,“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就是很大的进步”,是学生对实现预定目标的策略的感悟。另本框教学笔者还多次引用的名人榜样事例,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遭窃但仍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爱迪生积极乐观面对试验失败;刘伟面对逆境百折不挠、身残志坚等。在进一步阐述“情绪变化无常或过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时,笔者又设置了徐力杀母的警示案例,学生感悟“一失足,成千古恨”。每一件事例中都有故事情节,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注意语言、情感等方面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自主学习的热情,既坚持正面教育,同时也不忘反面素材警示意义,在探讨互动的过程中有效突破重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呈现不仅是平实的、生动的,而且是亲近的、情深意长的,把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如同给一节课撒上了一把盐,开了个好头,但盐终需要溶于汤和菜中慢慢品味才会真正显示它的味道和价值,优秀的教师会借助情境,努力让学生成为课程与学习的主宰者。

(二)、以问题和活动为助推剂,激活思辨“因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情境问题创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针对本框预设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进行了一定的情景铺陈后,设计了系列问题:如,“谈谈若干年后,当你们也找不到自己期待的满意的工作,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各执一词,在思维撞击和互相借鉴中,最后达成共识,深刻理解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既有必要同时也要务实,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地调整;在对“为什么训练师没有一次性就把训练的目标绳圈提到6.6米”具体事例的剖析过程中,学生感悟达成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智慧;“如何看待提供情景中情绪波动问题”的交流分析中提炼出对情绪波动的理性认识;而“该怎么对待妈妈的唠叨”问题的思考交流则以点带面总结出如何调控不良情绪;“帮助解决信中学生只考55分的烦恼”,则在助人自助过程总结出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哲理;小组讨论活动的辩题“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看似抽象,但在教师联系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际对逆境和顺境作了说明和界定后,并进行了进一步分工――两组同学讨论如何看待顺境,另两组讨论如何看待逆境,学生们联系实际和名人名言,有理有据地论证各方观点,相当热烈和精彩,最后大家总结出:逆境和顺境都不绝对是好事或是坏事,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在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当处于顺境时需要正确地把握和利用,处于逆境时则要勇于挑战。

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认知结构的变化,获得知识学习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过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层次性。要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既满足学生求知欲,同时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提高学生的信心。对于低年级或学习较薄弱者,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一般的同学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特别难的问题,可采取合理分组并进行讨论的形式,集大家的智慧。要忌一些走过场的无效问题,特别要避免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低级思维度的问题。

2.问题和活动的效度。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表面上生机勃勃、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生成性的问题进行智慧地引导。当然,构建思辨性课堂真正目的是通过问题的驱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并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辨别,最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获得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增长。

(三)、以德育引领为思辨课堂立“魂”,画龙点睛。

如前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通过一定的艺术和技巧,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即通过句式、语音语调等方式的运用,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如,在进行“积极的自我期待”教学时,笔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周恩来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抒写了一代总理的英明,爱迪生以为世界带来光明信念而追求,终于发明了白炽灯泡,他的名字也被载人历史史册,被世人传诵”,从而鼓励同学们要有积极的自我期待;介绍刘伟事迹时笔者更是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2名人名言的引用。本框教学设计中笔者多次引用名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伟大的事情。”“真正的乐观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等,起到了积极教学效用。

总之,思辨性思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学习过程。强调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思辨课堂“脚手架”;并以问题为助推剂,激活思辨“因子”;尤其是以德育引领为思辨课堂立“魂”,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发挥初中思品学科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华亭学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四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沉淀,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应用到了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造型形态。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和其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加强其合理高效的运用给出了一定建议策略,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

例如,书法、瓷器、中国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中国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

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3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

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

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

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

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中国红这一颜色的选择。

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中国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

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中国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

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及建筑,是分别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的。

它是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遗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上,运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并非常巧妙的结合了现代建筑材料特点,最终形成的现代化博物馆[6]。

完美的外部特征设计,与整个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现代化的内部构景形态,让人赏心悦目。

是极具典型的创新性文化传承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眼前来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融合。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全新造福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

因此,设计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及运用的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内涵,并以最合理的,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方式设计表达出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又要以简约的形式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来的环境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3):288.

[4]唐梦婷,曾英.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j].西江月,(1):237.

[5]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2.

作者:邱洁单位:赣州市赣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文色变”,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畏难情绪严重,每次作文总是拼拼凑凑地写上那么几段,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通过本人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尝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一定要提升学生的作文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做了一些尝试:

1、游戏作文,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常将游戏融入到课程中,教学生玩中写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课上和学生玩了一个“猜词游戏”,规则是一个同学看了老师指定的词语后,用动作表达出来让另一个同学猜词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比赛哪一组猜出的词语多。游戏中,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场面很热闹,我在旁尽量用轻松的语言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并写下来。这一次学生们的作文写得自然真实,情绪场面及游戏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2、畅谈作文,提高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所以每次上作文课,我不会告知学生现在要写作文,以免增加学生思想负担,让学生感到压抑。我先指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也参与其中,并从旁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用语言表达,或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在这样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们能畅所欲言,把心里话说出来。“我手写我口”,既然能说得流利,自然写能流畅。所以畅谈作文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也为写作做好最为坚实的基础,提升会话兴趣同时也提升写作兴趣。

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

我觉得要学生愿意并自觉地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写。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以免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例如,我会特别注意发掘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一个好词或好句我都会为他们圈出来,为之叫好。有时候我还会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原来有能力把作文写好,消除恐惧心理,从“愿写”过渡到“好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所以我常将游戏融入到课程中,教学生玩中写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课上和学生玩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规则是一个同学看了老师写的词语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让另一个同学猜词语。比赛哪一组猜出的词语多。游戏中学生都表现的很兴奋,场面很热闹,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再写下来。这一次学生们的作文写的自然真实,描绘的动作;神态栩栩如生。

另外,作文教学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所以每次上作文课,我先指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也参与其中,并从旁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用语言表达,或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在这样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们能畅所欲言,把心里话说出来。“我手写我口”,既然能说得流利,自然写能流畅。所以畅谈作文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也为写作做好最为坚实的基础,提升会话兴趣同时也提升写作兴趣。

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家庭、学校中每天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用小学生的眼光和语气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学生的视野别有一片天地,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在写作时就会有述有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要让学生言之有物。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我觉得应做好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其实,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娱、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种形式活动。然而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材料仍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不留意身边的事情,缺乏体验。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他们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捕捉素材,开发写作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引导他们去发现、捕捉平时忽略的美丽。观察时,我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所以他们能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

2、注重词汇的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讲过,要把作文写好,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但读课外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阅读要注意精读,积累词汇,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如能把平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当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可见词汇的积累对写作非常重要,我们应重视:

(1)积累语文内容,重视文本知识。“重视文本”是新课标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为写作做好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节课后,我就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并用其来写写熟悉的景物(如家乡)。

(2)多读课外书或报刊、杂志,摘抄好词、佳句。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老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在阅读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勤写心得,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及典型事例就摘录下来,还可以做佳作摘要。这样,学生的的知识丰富起来了,那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文章自然不会空洞,生涩。

四、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得有广泛的阅读。小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非所想。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让学生选好书,然后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最后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汇报”活动,在活动中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树立了读书信心,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

五、要适当地欣赏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与学生的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以免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例如,我会特别注意发掘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一个好词或好句我都会为他们圈出来,为之叫好。有时候我还会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原来有能力把作文写好,消除恐惧心理,从“愿写”过渡到“好写”。还有很多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方法,教师在给学生习作评价时写上具有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既看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评价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信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探求新教法,使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乐园,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因此,教师只有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总之,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练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色交错而形成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

“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

“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

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

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因此,狭义文化又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从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

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三、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功用。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

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七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比较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作法、新经验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南北风格、东西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在这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反思一下,使小学作文教学再次回归。

现将小学作文教学错位现象梳理如下:

错位之一,作文要求文学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它不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它既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也不同于成年人完全为了实际需要而从事的写作活动。

[1][2][3][4]。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八

(二)西方美术对我国的冲击。

全球化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它不仅能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大飞跃,同样的,外国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学习美术的学生爱素描、油画的人比较多,喜爱国画的人反而变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绘画的简洁性。同样的,我国对文化进口并没有成立单独管制的.部门,一些比较庸俗的绘画也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审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也变低了。

(三)老师对于传统文化不了解。

现在的美术老师大多是高校出身,有一些还是学习油画和素描的,甚至会出现完全和美术不搭边的老师来教美术,他们对美术也是一知半解。这就导致他们虽然拥有绘画技巧,但是在讲课的时候讲述的只是绘画技巧和课本知识,不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导致传统文化融入并不顺利。

经过上述现状的讲解,我们清楚了现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不是很乐观。那么,传统文化到底应该怎样融入呢?这和学校的措施以及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关系的。

(一)开设国画课程。

既然我们都清楚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极小,那么,为了加大比例,就要在美术课程中加设传统文化的国画课程。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方式。通过国画,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传统文化,一些流传下来的画作还能够佐证历史,如《清明上河图》等等。由此可见,开设国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开设国画课程的同时也不能够忘记对于西方文化的培养,全方位、多方面地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集众家之长。开设国画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符合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国画更感兴趣。比如,在讲《感受春光,了解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整体的图画基本上都是国画的构成,教师可以再添一把火,放一段当代名家绘画的短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国画绘画的行云流水。

(二)增加美术课程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6号)规定,高中阶段必修课程总计116学分,其中,艺术类课程必修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诚然,这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的一种方式,但或许也压抑了学生的天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将美术课程提高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线上,有助于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对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当中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算是学生在忙碌的学习期间不多的有趣活动,不只可以防止学生对繁忙的课程产生厌倦,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魅力。

(三)更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对于绘画手法或者课本内容的讲解,比较枯燥无味。下面的学生也只当美术课是放假,懒懒散散,无法融入课堂,提高不了对美术的兴趣,也无法将美术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为了加快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的进程,我们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更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以前的“师本理念”转变为“生本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在讲解《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时,不必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内容,还可以将之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课本内容,再通过课本内容完成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符合生本理念的,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情操的做法。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课下实践,运用课上学到的技巧,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可以绘制我国的四大君子“梅兰竹菊”,了解为什么古代人会被这四君子的气节折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的情况确实并不是特别乐观。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提高美术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据的比例,并且开设国画课程的话,是一定可以加快融入进程,更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的。

参考文献:

[2]黄玉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j].教育:文摘版:00344.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九

回家的感觉真好。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南宁的商家们早早地打开店门,摆上鲜花、巧克力,等待着想象中的顾客潮。然而情人节的顾客潮并没有来临,看到的确是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鲜艳的玫瑰在面对几亿返乡人的时候,它鲜艳的颜色顿时暗淡了许多。人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家过年,吃饺子。

家是永远的港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仍然在人们的耳边回响。月圆,团圆,古人把乡思寄托给了月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对家的思念的情感一直没有改变。《乡恋》、《常回家看看》…一首首优美的旋律触动了人们心里的乡恋情结。港湾里没有风浪,有的`是浓浓的爱意与亲情;港湾里没有若肉强食,有的是尊老爱幼的和谐与温馨。

春运背后的情结。

铁道部门估计20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量25亿人次。春运,作为世界上短期内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仅象征着经济的发展,更体现着那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归家情感。无论车票怎么难买,人们依旧站着长队,冒着寒风去购买。因为一张车票就是回家的通行证,它象征着阖家团聚亲情的温暖,象征着亲友情意的浓厚,它象征着乡里乡亲同根的情意。

文化承传需接力。

从韩国的端午节祭申遗到美国拍《功夫熊猫》获得巨大成功,传统文化在外漂泊了太久太久。花市的冷落,春运的繁忙,不正预示着传统这位离家太久的游子回到了家吗?少小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仅是政府的干预的结果,更是说明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民族精神的觉醒。从汶川地震中表现各族人民的大爱无疆到大学生集体勇救落水儿童的壮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光芒渐渐地被人们点亮广大。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届9班李沛伦指导教师:孙延堂。

【点评】小作者从亲情、家庭、春运和传承文化的角度,采用递进式的写法,将主题层层深入地展开,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个小标题,紧紧围绕主题召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二十

摘要: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

(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

(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

(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

(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

(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

(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根据教学原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表达”三者能力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中,认真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我探索总结出了这样一些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训练模式。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获取输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两个,即直接观察(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间接观察(即对书本等画面的认识)。由此,我们清楚,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和有事可写,就必须提供给他们比较多的表象材料(即生活知识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为此,我采取如下方法增加学生的表象材料,一是组织学生随着季节变化观察校内外环境、植物、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变化。如春季,面对柳枝抽芽,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经典诗句。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在身临其境中,顿悟诗句深刻含义,体会出诗人作诗时的细腻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审美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给学生安排赞美家乡、赞美大自然,反映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三是要求学生主动跟随家长外出游玩,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革命胜地或走亲访友,并写出游记,获取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四是要求和布置学生观看少儿电视节目和军事、文学、戏曲频道,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五是组织学生集体和个人订阅报刊杂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了解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渠道。六是寒暑假制订具体监督检查措施,落实30万字阅读任务。七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大量进行写作练习。大量的阅读观察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具备了充足的输入信息,奠定了学生选择材料的基础,达到了巧妇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的境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口说和书写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健康,语言的丰富,表达技巧运用的恰好成为重要因素。我们通过用诵读、说讲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级段的诵读内容。比如,低年级可以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诵读的内容,每周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课外活动,成立诵读小组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采用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以成语或歇后语为载体,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既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内容,又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好机会,而且由于时代变迁,又会使歇后语、成语赋予新的内涵,闪耀着现代孩子的智慧和光彩,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