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五篇)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4 12:31:17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五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篇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4年起,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教育部开始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随之课程思政在全国大力推行,2016年上海部分高校首先开始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虽然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中去,使得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同向同行,发挥思政协同育人功能。以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强调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学徒制的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育人”模式的新背景下,课程思政推动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又促进高职课程思政化的构建与发展。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资源融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内容是涉及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必须强化学校和社会资源的融合与互动,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参加现代学徒制下设立的校内及工作室、实训室等项目实践活动,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学徒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引导学生走进企业,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校企融合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使思政内容更易融入课程教学。现代学徒制注重课程开发,课程设置上更贴近职场环境需要,课程内容更加开放包容,注重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方面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现代学徒制下多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学习、分享交流而获得情感激励和正确认识,促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实现自主学习的新模式,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对学生考核更注重对学生诚信、责任、法制、团队、创新和职业态度相关方面的评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能力、技术”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考核体系依据学习过程、课外表现、实习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课堂的认知层面,这有利于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强调主流价值观的渗透与价值观教育,把思政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渗透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道德素质的同时,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理念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操作流程,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毕业后完成身份转化。企业主体通过在企业文化、岗位实践、企业制度等内容中加入育人要求,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能力素质还要求学生的道德与专业能力双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双主体”育人模式丰富了课程思政化的理论内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建设。

(一)顶层设计,形成价值引领的“双主体”育人的协同联动机制。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举全校之力的顶层构建。高职院校的领导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让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让主流价值观在专业建设中发声,集系统之力打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并遵循教学规律,形成价值引领的“双主体”育人的协同联动机制:1、建立充足的经费和多样化的“双主体”育人基地,这是课程思政运行的保障;2、高职院校要通过线上线下的多样化舆论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育人氛围,这是课程思政运行的增强剂;3、形成真抓实干的领导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人负责实践育人工作,这是课程思政运行的前提;4、实现实践育人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激励考评制度,建立社会、学生、学校三方成效评价体系,这是课程思政长效运行的保证,另外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二)横向贯通,由校企共同制订教育教学双育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由校企共同制订教育教学双育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整合过程中要以企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要求和专业需求为依据,以岗位规范为中心,提升职业能力如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等内容列为重点,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

(三)同向同行,构建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应该是高校所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发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

(四)借力平台,着力提升职业软实力的德育融合立体化阵地。校企合作模式下,各高职院校为了专业长远发展,多数都形成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中的院系是实施主体,建设主体,也是育人主体。高职院校仅依靠自己的教育资源很难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员工。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深入合作的优势,借力整合企业、行业及政府等社会资源,把实践环节作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注重隐性思政教育在专业学习中的渗透,形式上不局限于课本、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及教学设施等教学要素,充分利用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景观、日常管理、社团活动、心理咨询、人文讲座、体育赛事等,并整合校外企业的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利用相关德育资源,全员共同开展育人工作,避免目前校企合作中德育工作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各自为战的困境和尴尬,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质量。

(五)队伍建设,形成融入育人要求与文化引领的师资培养话语体系。课程思政化的参与主体必须要多元化,全员协同创新,力避德育认知缺陷。学校至上而下,依据教务、学工、校企联盟等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企业导师等社会资源联合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制定一整套校企协同育人“融合型师资”的选、聘、评、管、考等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在师资上,学校派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组合校企融合的“双主体”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于熟悉企业或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要求等应用于实践教学;其次,由企业牵头聚集行业领军的企业导师团队,让行业专家进校园,与学生互动,讲授有关企业文化、先进人物事迹、企业的项目案例等讲座或报告,开展专题式教学,开拓创新教学方法,融合课堂讲授、现场问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进行主流价值观渗透,定期举办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育人主题交流,促进双方发展,加快整合。通过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样化教学中,引人入胜、润物无声地实现教学与育人目標。

“课程思政”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既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也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而“课程思政”视阈下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也未有成功案例可供借鉴。将加强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校企协同育人之间的联结规律,着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至上而下,由内向外整合资源,在现代学徒制下“双主体”育人实践经验基础上,把思政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借助合作企业实践平台,强化价值引领、促进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真正构建“大思政”新格局,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资源整合打造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篇二

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制度,是职业院校顺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在开展示范建设项目中,将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深圳宝鹰集团共同创建宝鹰建筑学院,校企合作共培共育建筑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成功之路。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对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有明确的描述: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解决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简言之,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外,更重要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作为专门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如果在人才培养和学生输送方面有企业的强力支撑,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速度则更为宽广和稳健。“中国建筑装饰行业100强企业”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鹰集团)充分意识到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宝鹰集团要在未来的建筑装饰行业中成为有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开展与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是改善公司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创新精神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深知要培养有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必须要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同的发展理念和目标追求,使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鹰集团找到了契合点,一同走上了校企合作、共谋发展的路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学院与宝鹰集团开展“宝鹰工程班”人才培养;2014年成立“宝鹰建筑学院”,2015年建成“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双方一路走来,建立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岗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新路径。

2.1成立合作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为做好与宝鹰集团的合作,学院专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从宏观层面负责制定、管理、指导校企合作中的事项;具体合作的专业系即建筑工程系成立宝鹰合作办公室,由专业系即建筑工程系主任和宝鹰人力资源部主任共同担任组长,从微观层面协调双方合作具体操作事宜。科学设置的合作机构,为校企双方前期沟通交流协调扫清了障碍,是双方成功合作的根本保证。

2.2制定管理制度,夯实校企合作的根基

在学院层面制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从宏观层面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建筑工程系和企业共同制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宝鹰奖学金管理办法》、《宝鹰工程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对顶岗学生的管理制度》以及《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指导书》、《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和指导书》、《建筑屋面装饰施工课程标准》等制度和教学标准,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3产教融合,共建共育,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新路径

①校企联合招生

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命名为“宝鹰工程班”,从2012年开始,按照企业招工岗位-施工员、资料员岗位要求,实施招生即招工,学生按照企业施工员岗位标准进行培养,学生毕业时由企业考核录用。优秀学生每人每年按照3000元的标准享受宝鹰集团颁发的宝鹰励志奖学金。

②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宝鹰建筑学院,融合校企双方优势,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院教师教授,学生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综合技能由宝鹰专家进行传、帮、带,实行校企协同、工学交替、联合培养。2012年开始,宝鹰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工程专家定期到校对宝鹰班学生进行《装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实操岗位培训。

③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

学院和宝鹰集团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宝鹰建筑学院”融合校企双方优势,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由宝鹰集团技术专家与学院骨干教师组成“混编”教学团队,以校企“双导师”制,双方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修订工作。按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共同管理,建立“企、校一体”成绩考核制度,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④实习基地共建共用

由学院和宝鹰集团共建校中企――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总投资363.7万元,占地面积4357.8平方米,宝鹰集团全程参与实训中心设计、施工,整个宝鹰学院实训中心的实训环境与宝鹰企业文化互相交融,现场的门牌、安全警示标牌、制度牌、企业文化牌、岗位职责牌、办公设施等施工现场的布置,与宝鹰企业真实的施工场景一致。

实训中心由建筑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文化展示中心、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居住空间粗装样板房等4部分组成,学生在实训中心即可完成室内外装饰材料认知与应用、装饰装修构造做法、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技能等实践训练教学任务。实训基地教学由校企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企业专家、高管将担任实训中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任务、职工技能培训和建筑新技术研发工作。

宝鹰企业在工地现场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现实氛围,增强了学生实训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室与施工现场、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融合,实现了实岗育人。

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还成为企业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好场所。宝鹰集团利用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举办了“宝鹰高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对来自宝鹰集团的资料员、施工员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样,深圳宝鹰集团也成为学院教师进行教师企业锻炼培训的基地,学院教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深圳宝鹰集团进行实践锻炼,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

⑤教学过程共育共管

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系教师与宝鹰集团的专家一起为宝鹰订单班制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时,并在《宝鹰企业文化》、《装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实习》等培养宝鹰企业文化课程和施工专业关键能力课程教学中,将宝鹰企业文化、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过程,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宝鹰集团的专家亲自授课,同时集团内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采取竞争的方式到学院做兼职教师,极大地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⑥以企业考评为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学院在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订单培养”过程中,参照企业对员工考核的标准建立一套对订单班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实习成绩评定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其中实训考核成绩由专业指导老师、岗位指导老师、项目部管理者等三方面的综合成绩评定而成,占40%;学生每月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占40%;最后实训总结报告占20%。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要有评语鉴定和量化给分;同时在专业实训课中融入企业相应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⑦共同制定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

校企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根据企业实践能力要求,由校企共同合作完成编写《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指导书》、《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和指导书》、《建筑屋面装饰施工课程标准》,专兼职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指导并开展教学。毕业综合实训由校内教师和宝鹰专家共同指导,校内毕业综合设计课题是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宝鹰兼职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毕业顶岗实习,毕业答辩和企业用人面试相结合,宝鹰专家作为答辩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答辩。

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宝鹰工程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和权利》、《企业对顶岗学生的管理制度》等。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企业首先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上岗培训,再安排到各项目部进行实习,并安排公司的技术骨干进行一对一学徒制的传授。顶岗实习制度保障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校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和管理。

三年来,宝鹰建筑学院共招收了4届宝鹰工程班学生,为宝鹰集团输送“量身定制”的员工236名,流失率不到2%。三年的实践有力证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鹰集团通过携手合作,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为企业培养了用得上、留得住的建筑类技术人才,既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成功之路,也为高职教育施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但是,探索没有止境,改革永不止步,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只是改革征程中迈出的一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只有高扬改革旗帜,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才能在职教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篇三

摘 要:大学体育是一门锻炼学生们体格的课程,当学生们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大学其他课程的学习。然而,近几年的体育课程一直被大学生们所排斥,根据大学生们的反映,高校的体育课程呈现单一性,体育项目不够丰富。其次,体育教学没有明确性,教师们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甚至出现完成体侧之后草草了事,并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在体育课程中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大学生们是我国未来的可塑造人才,因此,学生们有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够以嶄新的面貌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影响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思政视域 大学体育 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a)-0156-02

体育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技能,可以说,这门课程也具备独特性,每个人的运动细胞各不相同,因此,所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同。在大学体育课程当中,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们的兴趣以及所擅长的项目出发,培养学生们在体育方面进行专业的训练和学习,让学生们在各自的体育项目当中有所造就。

1 根据个人擅长,自主选择体育课程

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们所擅长和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首先学生们选择自己心仪的体育项目之后,能够投入更多的兴趣和专注力学习课程。其次,教师们在教学时可以将更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们对该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帮助教师们在教学时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笔者在教学大学体育课程时,在开课时期,笔者学校召集整个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排队选择。每个班为40个学生,所涵盖的体育项目有:田径班、网球班、排球班、篮球班、乒乓班、铅球班、标枪班、跳远班、跳高班、游泳班、瑜伽班等。有多种体育项目供学生们选择,因此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所擅长的项目或者所喜爱的项目进行选择。在“分层次”教学时,学生们可以找到自己所擅长领域,并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体育项目更加符合学生们的体质,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课程时也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根据所喜好选择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们在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时有个对于自我的认识,以及对于大学生活的认识,学生们将有目的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单单是强身健体为目标,还有为了扩展自己的体育技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在社会当中的作用、增强自己在大学的人际交际等。同时,学生们在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上容易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 设置体育游戏,提高个人体育素质

大学当中的体育,更多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个人素质。因此,在大学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完成一年一次的体测,由学校通过学生们的体育测试,所总结出的学生们的体质测评,再根据学生们的体质调整教学计划。进行大学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素质、强身健体,还能够给学生们起到一个健心的作用,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游戏时,身心是愉悦的、放松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进行体育教学,可以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田径班的学生们进行田径训练时,为了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比方说,学生们在进行50m跑的训练时,将学生们分成4个小组,进行接力游戏。每组的学生们必须派出5名学生参加接力游戏,用时最短的组获胜。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提高自己的短跑速度,同时也能够沉浸在游戏当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再比方说,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在教学当中进行了竹竿交换的游戏。将整个班级分成4个组,每个组有10名学生,学生们每人持一根竹竿,围成圆形形状。当笔者吹哨子时,学生们需向自己的右手边移一个位置,并借助右边同学所留下来的竹竿,以此类推,倘若学生没接住竹竿,即为淘汰。当每组学生成员剩下4个及以下,集成一个组进行pk,到最后看哪个组中剩的组员多,就取得胜利。这个游戏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相互竞争,而是以游戏的方式,测试锻炼学生们的反应能力,让学生们在进行田径训练时能够提高自己听到哨声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田径能力。

以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们可以在体育课程中体验到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在体育课程当中展现自我能力,甚至学生们能够在体育课当中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学生们在游戏时还会发挥自己的团队精神,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理。

3 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增加体育项目

为了丰富学生们在大学学习当中的活动,我们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可以增加体育项目,使得体育更具多样化,学生们不仅能够在体育当中锻炼自己的体质,还能够在体育活动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进行交流、在面对整个团队时又应该怎样发挥自身在团队当中的作用。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们更多良好品格,促进学生们在大学过程中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们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我们体育教研组会定期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分成春季趣味运动会和秋季趣味运动会。在趣味运动会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每为学生们都有一张组员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圈组队,同时也可以结识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年级的同学组队,学生们组完队之后可以到每个体育项目当中进行挑战。挑战成功时,组队的卡将成功盖章,接着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完成印章个数的多少进行竞争领奖。比方说,在趣味运动会当中,我们设置的项目有:夹筷区分红绿豆、“袋鼠”接力(套在麻袋中进行跳跃接力)、同舟共济(学生们需在同一块木板上使力前进)、旋转跳跃(每组讲完整地完成“8字跳绳”)、投壶游戏、扔飞镖等,通过这些趣味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丰富多样,同时也能更喜欢上体育活动。学生们在进行趣味活动时,能够迅速地锻炼到自己的专注力,比方说夹筷区分红绿豆、投壶和扔飞镖游戏,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到学生们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当学生们参与到趣味活动当中时,首先,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其次,能够让学生们体验不一样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丰富的趣味活动,学生们还能够投入其中,并且锻炼自己的体格,提升自身的体质。学生们在进行组队时,不仅能够交到新朋友,还能够在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且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团队完成活动,以此提高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笔者关于如何在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体育课程,实现体育育人教学的一些建议。在我们的大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师们应重视对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同时也应注意学生们的道德修养教学,让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更多关于社会交际的道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在强健体格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的培养,从而发挥积极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许小珍,樊明康.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3):121-122.

[2]曾秀霞.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133-135.

[3]陈慧,任为民,汪俊峰.大学体育课程安全管理的价值与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88-89.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篇四

(一)现代学徒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各个领域对于高质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文件《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全国范围进行试点,建设、完善并推广由政府引导、行业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教育的中国特色化现代学徒制。在2015年后,我国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始现代学徒制体系建设,此后,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现代学徒制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其更重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由企业师傅和高校院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传授学生相应知识,由高职院校和当地企业共同联手培养知行合一实用型、技能型高质量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内涵

课程思政最早是在上海提出的一种思政教育体系,其具体含义指的是:把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课程,通过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保证思政和人才培养的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1]。一般情况下,高职课程门类设置会包含以下三种:思政理论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综合素养课程。虽然以上三种门类的性质与目标定位各不相同,但是在思政育人层面,其都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阶段以及载体,其都有着贯彻思政教育理念、传扬社会主流价值形态的作用。

(一)更新思政教学观念,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下进行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首先必须更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深度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更新具体在以下几点:①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育者除了高职院校教师,还包括来源于当地企业的师资,因此,在教育施教者上要做到企业师傅和高职院校教师联手;②在教学内容方面,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因此传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更新,不仅应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还应突出思政课以及专业课的实践;③在教学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要整合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教材,从科学化、标准化、具体化、详细化等方面更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另外,在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育人制度为其提供强而有力的后援支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构建相应的领导班子,确保课程思政真正发挥育人功能,领导班子的构建应包含高职院校的思政部、学生处、教务处、社会实践就业处、校企合作办公室以及当地企业相关人员等;②构建有效的思政教育交流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建立相应的校企交流机制、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合作鼓励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审查督导机制等。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必须整合教学内容,把思政理念贯穿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中。第一,在构建综合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面,思政施教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深度理解并掌握思政课知识。第二,在通识类课程里,完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课课程内容,例如把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养融合到国家形式与政策教育、心理教育、道德素养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素质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第三,重视凸显专业课程中的實践性,以学校专业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平台,浓缩专业课中的价值范式以及文化基因精髓,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学习氛围[2]。

(三)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更新教学模式

为了构建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我国教育部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社区以及公益性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政教育必须以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方向以及社会的前景规划需求方向为根本,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实践性[3]。施教者可以根据学生择业方向以及企业实际需求把思政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性项目,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程度会更高更深。例如《概论》课,施教者可以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论转换成“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意义”的调研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社会实践项目对思政课堂带来巨大影响,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qq、app、论坛等方式)进行调研活动。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重视人才学以致用能力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考核机制,采用“课堂+实践”“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考评,确保学生切實把思想教育做到学以致用。在建立考核机制时,除了综合学生在学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结合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表现,有效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当然,高校思政教师应及时与当地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相关沟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考核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了解企业师傅对于学生的出勤、职业道德、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这样可以保证考核更加全面。

(五)建设专业的师资团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现代学徒之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高校应鼓励校内思政教师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知识,并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只有思政教师的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以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另外,建立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定期组织辅导员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一流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理念,探索最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最后,加强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施教者,企业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管理者以及优秀职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指导教育,这样有利于提高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其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国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政教育贯穿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所有课程中,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新局面。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精神和实质,其必定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做法篇五

摘要:加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体育学的学科属性,体育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理应深入探究学校体育的思想内涵,加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据此,深入探究了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1672-3198.2020.18.072

0引言

“课程思政”理念自提出并实施以来,各类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积极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了高等院校的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课的育人功能。体育类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顺应“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不断去挖掘体育类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引领体育教师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建设,改变过去人们所认为的体育课程即技术课程的片面观念,充分发挥体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1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不论实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特别强调了体育之于德育和智育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应该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和学校体育思想内涵,体育身体动作语言仅仅是一种载体,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等人非常重视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各类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之路,体育也应该把握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和育德的功能。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多个维度论述了体育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群体是青少年,因此,在高等院校将体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所提出的注重体育核心素养在学生体育认识中的价值与作用。体育强国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这主阵地,学校体育要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改变传统的以重技术教学,轻文化传承的局面,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也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体育应该不断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体医融合”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也推动了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助力。

2“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2.1加强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应该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扶持与鼓励。在校党委书记领导下,成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在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的指导下,结合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和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不断挖掘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且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由教师发展中心每年定期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并由教务处做好体育课程的统筹规划,同时要改革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标准,思政元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其次,学校要积极动员各个学院之间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学校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各个学院之间的参与共同推进,尤其是负责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其他学院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交流,充分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派优秀教师对其他学院教师进行有关“课程思政”的培训,共同推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

2.2建立合理的体育“课程思政”激励保障机制

高校要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当中去,教师发展中心每年定期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给予讲课优秀的教师一定的奖励,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的课程思政培训,让教师走出去,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另外,学校教学科研职能部门设立一些课程思政教学科研课题项目,加强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的申报力度,鼓励体育课程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的申报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的人事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考核力度,将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力纳入到职称评定、年终绩效考核当中去,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课程思政”的能力提升。教务处要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划工作,并鼓励教师编写体育“课程思政”教材,将思政元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标准,在学院内部,也应该建立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的奖惩制度,给予教师鼓励,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听课和互评,在学院内容形成一种“课程思政”教学的氛围,将体育的育人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2.3加大体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应该培育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体育课程教师应该在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时俱进,学校在校党委书记的领导下,通过组织“课程思政”会议、讲座和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动员体育课程教师不断学习国家的“课程思政”最新的政策和会议文件,关注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从而使体育课程类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深入的认知,培养体育“课程思政”的意识,始终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树立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责任意识。

其次,要注重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加强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知识融合,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把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前言动态,能够很快的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培训,体育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知识背后的内涵,要做到课程育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认同感。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文件,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在大健康的大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做到全方位育人,体育教师应将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纲领性文件融入到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当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健康中国的内涵,深入领会中国女排精神,在体育促进健康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要不断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当中去,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学习,增强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有深入的认知,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加强交流,自身先要掌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后的内涵,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当中。因此,要实现课程价值引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等的理解力,成为立德树人的真正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2.4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专题的设计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去构思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特殊的学科属性,其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就很多,通过专题教学设计体现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可以设置体育强国专题、健康中国专题、奥运会专题、军运会专题、残疾人体育专题、体育赛事志愿者专题、体育扶贫专题等,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体育“课程思政”传达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将体育课与思想政治课簡单的叠加在一起,但是要体现思想政治的元素,体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道德修养等,让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切实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感,并投身于社会服务当中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更多的是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3结语

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要做好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体育教师要培育体育“课程思政”意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做到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121-12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赵麑.符号和记忆:女排精神的内涵、特征及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7,(8):8-12.

[5]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刘娜,吴纪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着力实现“六个转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75.

[8]赵麑.符号和记忆:女排精神的内涵、特征及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7,(8):8-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