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0:05:1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小编:JQ文豪

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应该包含具体的案例和感悟,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简练明了,突出主题,突出个人的有益体验和收获。在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时,可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与自己一致,有何异同之处。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聆听富源一小张老师的《落花生》,真切体验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通过老师们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的制定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老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让学生看到学案,就使他们有了方向,就知道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小组内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本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点的预习并搜集资料,同时也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为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导学案的制定,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做最充分的备课,才能把握本堂课的'目标以及重难点,才能提出最为核心、科学的问题。

二、小组划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去富源一小听课,我看到了小组划分的形式。每一组都有一个展示牌,上面标有组名、组长以及各组员的名字,名字后紧跟其职责。而且每一位成员都担任着组长,有的是学习组长,有的是卫生组长,有的是宣传组长,有的是纪律组长。只有小组内的成员都担任着职务,明确其职责,才能监督组员以及达到自律。通过交流,我知道了小组之间要实力均衡,座位要以互利、讨论为利。以优带弱,合作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首先让学生们进行独学,在独学中学会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然后是对学,先同质生交流,把导学案的问题全部解决,再异质生交流,以优生带差生。再就是组学,小组长对重点进行强调、展示。最后,小组进行展示。展示自己本组的研究成果,让全班同学都问题过关。

四、展示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小组讨论后,进行成果展示,也就是全班各组同学一起交流。先让讨论的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小组作出补充、评价。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后,教师要进行评比量化。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我们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z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4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4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敬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姐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哗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已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三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儿,很多老师在上课当中时常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在探究新知当中可以应用之外,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应用,如果能合理地开展,就会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当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在新课当中要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研究的主题、提出的问题、确定的任务确定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合作,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性。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出示情境之后,当学生列出算式0.72×5=?,我没有马上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计算,而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尝试计算,2分钟过后,有些学生算得了,喜笑颜开,有部分学生愁眉不展仍在埋头计算,这时候老师就说,没算得的也没关系,请算得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说你的方法,教一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看不会的同学能不能由不会变会了,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在小组里面噼里啪啦地说开了,到全班汇报时,我特地请那些由不会变会的同学来汇报,之后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表扬。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发挥了优等生的优势,又使学困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大大地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建立在自主学习上的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能力安排适当的自学,在自学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五年级时,在学完“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我安排学生回家自学“积的近似数”,(自学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自学,)上课时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所得,排难解疑。然后请代表在全班汇报,你学会了些什么?哪些是自己学会的,哪些是小组的同学教会的,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别的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经历了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互助,不仅化解了难题,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之后,往往是教师在全班面前集体讲评,形式变成了跟少数优等生在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大多数学生则是“陪听”,他们不愿意举手发言,尤其在高年级,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胆子小,不敢说怕说错了挨老师和同学笑话;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会做但是不知道怎样说,不会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个原因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做,一心等着老师讲答案的。所以每到讲练习的时候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答案,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我还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讲作业时,叫学生打开作业本之后,我不忙着讲解答案,先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看一遍自己做的题目,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这里做错了,让学生把做错的原因找出来,全部做对的同学就要想:你是怎样做的?你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做错的同学听吗?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在小组里面互相说一说自己做错的原因,教师巡视小组交流的情况并适时指导。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跟同学的差距,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接下来让做对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说完之后再由原来不会的.同学重复说一遍或几遍给本小组的同学听,直到真正弄懂了为止。之后再由这些同学在全班面前作汇报,教师适时点评。在讲课本上的习题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会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一个小组讲一题。由于我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竞赛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并给予适当奖励,所以每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们都非常地积极,全班汇报时,个个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没有表现的机会。像这样的课堂还会沉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人人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关注了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个学期下来,几个单元的课都上完了之后就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一般教师会根据个人习惯或者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分单元复习或者归类复习,但不管怎样,复习的内容都是已学过的知识,上起课来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这时候怎么办呢?同样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到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数有哪些?思考完全班交流确定我们学过的数有:整数、分数、小数、正整数、负整数、自然数,假如给它们进行分类,你打算怎样分?用什么的方式表示出来?先独立思考片刻再在小组里面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亲自动手给这些数分一分类,分完之后在小组里互相对照各自的分法同不同,并且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合不合理?如果认为不合理可以马上修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小组交流完之后再全班交流,从而找出最合理的分类方法。像这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梳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局”,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过程的主体这一理念。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势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如何让这些“学困生”赶上“大部队”,就要老师花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然而老师的工作又是如此的繁忙,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因此很难挤出时间来辅导“学困生”,这时若能很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选出成绩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每天将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小组长,例如欧永龙同学的计算能力比较差,我就交给小组长每天教会他算几道计算题这样的任务,组内的成员都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每天要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并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以上是我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及浅显的感悟,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100字)。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曾经参与了一次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收获颇多。以下是我对于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通过与同学合作讨论,可以互相激发思维,共同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我遇到了一个困扰很久的问题,合作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共同分享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可以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合作学习中,我和同学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小组,我们互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份演讲稿,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倾听、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段: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300字)。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充分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其次,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沟通思想和意见,避免出现误解。再次,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论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都应该保持尊重,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要遵守规则,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并按时完成任务,让合作更加高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收获颇多。参与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有的同学负责梳理知识点,有的同学负责整理实例题,有的同学负责总结习题的解题方法。在分工完成后,我们开始了集体讨论,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互相学习。通过这次合作学习,我不仅复习了知识,还学会了更多解题技巧。在合作中,我收获了友谊,学会了尊重和信任,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够带来更多的思维碰撞和新的解题思路,使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我相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培养出更多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五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平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平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习?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水平。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讨论,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老师在做出关键的指导后,可以先让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每次讲新课之前,可以想让学生自己完成导学案。这样不仅能使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也可以使成绩中等的学生受激励,竭尽全力去思考,以便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种学习模式也可以使成绩困难的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与思考上。

在小组讨论时,他们如果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课堂是一个绝对公平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去展示自己思考与钻研的成果。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老师在上习题课之前可以把习题先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小组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出各种问题不同的解题办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讲台上向所有同学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这时,有的平常不怎么与人交流或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勇敢地站起来代表自己的小组上台发言。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上台发言与讨论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课堂和课后各环节的带动,通过小组不断地交流、讨论以及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环节,很容易地向老师暴露了自己的困惑,从而,给老师讲课的重点提供了方向。面对学生的困惑,老师应该适当地对其进行点拨,努力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当然,教师也应该定期给小组布置合理的任务,以便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教师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应该合理地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任务,也可以使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辨别任务和分析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害羞或者情感敏感的时期,对很多问题他们多怯于表达,以至于老师在上课时无法弄清哪里是学生会的,哪里是学生不会的,课堂没有了针对性的重点,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率与效果。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综上所述。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也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聪明与否,都可以参与到激烈地小组讨论中,都可以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找回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给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多的趣味,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增强班里的凝聚力,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六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合作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可以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下面我将从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师生合作的互动角色、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的提升等方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首先,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合作中,我们可以共同探讨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思路。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分析。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相互之间可以相互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了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我所参与的小组合作中,我们通常会把问题拆解成小部分,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然后再合起来,一起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更快地掌握数学方法。

其次,师生合作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老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解决困惑。老师会组织我们参与小组合作,提供反馈和指导。同时,老师也会在合作学习中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的机会,激发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我们也能够向老师请教问题,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的指导和解答。这种师生间的合作互动,使得我们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高效。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提高了学习效果,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学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如何分配任务和角色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倾听,互相理解。同时,合作学习也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在小组合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但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我们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种锻炼对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合作学习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在以往的个人学习中,有时候会感到单调乏味,缺乏动力。但是在小组合作中,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解决问题,这使得学习变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每个人都会为了小组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努力,这就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而且,在小组中,同学之间还会相互竞争、相互鞭策,这种竞争也是一个极大的动力来源。

总结起来,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让我们受益匪浅。合作学习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也使得我们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积极与同学们合作,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七

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使我受益匪浅。教师都在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课堂上结合重点、难点的时候采用合作交流,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的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课堂开始变得精彩起来,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评价甚至质疑都非常精彩,学生活动有序有效,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兵教兵”的现象开始在课堂上出现。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对有些问题不能自主解决,这时候小组长就主动地给讲解,讲完后还要问明白了没有。如果还不明白,组长还会继续讲。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体现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更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课前的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八

上周四,我校邀请城关中学的龚老师和大庄中学的任老师就小组合作学习为我校老师传经送宝。怎样进行小组建设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龚老师的报告让我在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得以解决。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一组的4号同学,二组的6号在小黑板上展示,结果4号的同学字不仅漂亮而且答案正确,6号同学字差但答案正确,6号同学与以前的表现比较进步太大了,怎么评价奖励,我觉得有点棘手,大部分同学认为一组应该加分。

我总觉得二组不加分的话,会打击6号同学的积极性,不知该怎么做。听了龚老师的报告,我知道了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要区别对待,做出创造的回答要给予奖励。

我觉得在小组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化,更具操作性,而不是繁琐复杂,老师无从下手的过程。我校的课改刚刚起步,在未成熟的阶段,须全体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就像任老师说的要有责任心,爱心,信心,耐心。因此,我们要喜欢100分的同学,他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要喜欢80分的同学,他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同事;要喜欢60以下,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乔布斯。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九

1.将数学融入生活。

1.教师树立榜样,更新观念。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第九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帮助,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多元化人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们课改组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第二学期。经过课改组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上学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将课改更好地深入贯彻下去,现在将上学期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害羞,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小组实际,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实时反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五、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成因。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主要过程、步骤、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5)。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5--2013.12)。

1、调查阶段(2013.5--2013.6)。

(1)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2)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加以分类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研究阶段(2013.6---2013.12)。

(1)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

(3)提出“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具体策略。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2014.5)。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课题组汇集了本校各个年级段的教学教科研骨干,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课题组人员大多参加过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具体情况如下:。

组长:陈玉君,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的市级两个课题已经结题。

主持人:周祖连,小学高级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理论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或发表:

12月,撰写的《一点点的节约,一大份的关爱》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12月,撰写的《一小份“资源”,一大份的发现》一文,在省教育科技工会和省陶行知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我与新课改》征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6月,撰写的《让童心在乡土文化中浸润和飞扬》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一等奖。

206月,撰写的《精彩源于生活》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二等奖。

8月,撰写的《尊重别人,保护自己》一文,在全县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8月,撰写的《我们的课堂还需要什么?》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三等奖。

2012月,撰写的《让数学和生活零距离》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年12月在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我最满意的一节课”征文评选活动中,本人撰写的《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一文,荣获二等奖。

12月,撰写的《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更精彩》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12月,本人撰写的《还给学生一双“美”的眼睛》一文,获响水县中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

2012月,撰写的《科学课中的用“材”之道》一文,获响水县年“未来杯”科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

2010年12月,撰写的《把和谐的阳光撒向课堂》一文,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2)、经费保证: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于年9月出台了课题研究资助条例,有专项课题研究经费。学校每年都安排经费两万多元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师学习培训。

(3)、制度保证:

学校对课题研究所需的物材给予保障和支持,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按月进行考核评比,结果与教师晋级、评优、绩效工资挂钩,定期对教学、教研实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和组织保障。保证研究课题工作正常开展。

(4)、专家保证:我校是市教育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拟聘请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定期来校作理论指导。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闹哄哄,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而无所获;小组之间缺少合作和交流,使参与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本文试图探究出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认真设计与合理操作。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几年里,摸索出以下的几点操作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由组合。由老师定小组人数,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二是老师编排,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安排。采用自由分组的优势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内成员的关系融洽,合作愉快。但是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因为学生参差不齐,这样分组也有其明显的弊端:自由分组,基本上都是学习、性格差不多的同学分在一组,大多属于强强联手和弱弱联手,这样较弱的组由于没有优秀的学生带动,虽然合作了,但是组员之间没有智慧的碰撞,也没有思维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时间久了,还会降低较弱组的学习兴趣。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全班同学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智能、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组都有学习基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同学之间形成互补,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实践证明,这样分组的效果比较好。例如:我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自己确定董事长、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等,活动热火朝天且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组员同质,角色就难以搭配。

分好组后,就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角色每两个星期轮换一次,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合作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等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员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是,其他的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实施相互评价之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提高了,不仅仅做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关注同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学会了倾听同伴的发言,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有效的沟通。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一是要及时规范行为。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个别小组不认真,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二是指导合作技巧。“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三是排除思维障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很快的排除思维障碍,从而他们能够顺利的与其他同学交流。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挥评价的作用。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不管是学习纪律还是合作情况,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小团队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会对团队有影响,组内相互提醒、互相帮助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了;二要关注合作过程。在学习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三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每节课上表扬最佳合作小组,一个月进行一次总评,看看哪组得到的奖励最多。

分组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把学生置于多向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中,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间互相启发、互教互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了互相尊重。这个过程,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讨论中,他们的观点、看法被认同、被肯定、被补充完善,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一次的成功体验,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附件:

(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优质课例汇编;。

九.课题研究人员与具体分工。

主持人:

周祖连――负责课题的策划实施,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并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成员:

顾启云――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许丽霞――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韩海涛――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化爱萍――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龚卫芹――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罗来旺――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乔春――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蒋春晓――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吴云飞――资料收集整理实验报告。

解建萍――资料收集整理优秀课例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问题,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这学期就接近了尾声。还记得刚接手这一届学生时,我对他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发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让我很头疼,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这学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于是,合作学习的热潮在我们班掀起了。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了,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

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还不高。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老师提问:“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老师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老师怕完成不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投入情况及合作的方法,这样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的良机。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不仅要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必须在组内表达出来,而且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中。看看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如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引导。这样就防止了小组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放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为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组间的交流。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让它成为一种教学的点缀,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从这节课中可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使学生在被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自然生成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这样他们不仅出色的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是我对《认识周长》这一课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反思到或反思不够深刻,我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思考、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忽然间,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其中虽不乏精彩片段,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意设问题,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活动。笔者执教二十多年来,多次在讲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解题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三、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四、小组合作内容没有挑战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以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某教室在一节“异分母加减法”课上,教师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这样一个没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无需依赖别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判断,就不用进行小组合作。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这种方式的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五、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

我所执教的班级有53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7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同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指各组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2、分工明确,感受合作过程,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谈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体验学习快乐情感,形成良性学习循环,另外每组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结果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还有,在小组刚刚成立之时,老师应加强对各组长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其小组合作学习时避免乱糟糟,杂乱无序,使其稳健发展,如时间充分可安排几个组在教师“手把手”式指导,使组员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从而使小组合作交流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3、难度适宜不流于形式。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4、科学评价,体现公平。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考虑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照顾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比如开始是怎样个人持有不同观点,怎样应观点不同而争辩,最后如何形成统一意见。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小组成绩,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为了体现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每个组成绩相当的同学回答,避免组间竞争,应评比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结果。

5、重视过程激励充分。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使别人得到帮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如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强化训练、巩固,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因内容调整而使教案为动态的“教案”,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新方法。对学生的一丁点成绩,一丁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内容要设计的少而精,给学生以足够的交流时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七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合作的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合作学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解完概念后,我们只能通过课本和习题来巩固知识点。而合作学习中,我有机会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彼此交流思路,互相启发。通过讨论和合作,我发现自己在理解数学概念方面的深度变得更加丰富,对数学的兴趣也日渐增加。

其次,合作学习培养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我可以与同学们一起碰撞思想,共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索,我学会了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再次,合作学习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我们通常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责任。我们需要互相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队意识。这些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合作学习培养了我的领导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轮流担任小组的组长,领导团队完成任务。担任组长的时候,我需要安排任务、分配工作,在团队中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并处理好组员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经历,我学会了如何领导团队、协调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

最后,合作学习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往往会有比较擅长数学的同学,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决。而我在合作中,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水平。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成功和进步后,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并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领导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希望将来能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并且在其他学科中也能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好处。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八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明。

成员:王勇祝谨赵延河朱社明。

邹全明刘永远黄华。

2、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李东明。

副组长:祝谨张友军。

成员:张华涛詹申保高存亮马立朝。

伍从军雷少杰江光明张静。

陈雨田王勇孟宪法余贞秀。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专业水平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证。

部分实验基地学校在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方面已做了诸多尝试,为我们今后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基础。

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和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十九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这学期就接近了尾声。还记得刚接手这一届学生时,我对他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发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让我很头疼,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这学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于是,合作学习的热潮在我们班掀起了。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了,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

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还不高。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老师提问: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老师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老师怕完成不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 “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投入情况及合作的方法,这样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的良机。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不仅要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必须在组内表达出来,而且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中。看看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如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引导。这样就防止了小组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放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为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组间的交流。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让它成为一种教学的点缀,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从这节课中可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使学生在被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自然生成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这样他们不仅出色的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是我对《认识周长》这一课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反思到或反思不够深刻,我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思考、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篇二十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 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少组织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有时组际之间的评价,往住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相互指责的局面。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也较少,为了鼓励学生合作的成功,教师一律用“掌声”、“小红花”的方法加以肯定,单调的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感到腻了。

综观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一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养成正确摆放学具和正确收拾学具的习惯,在动手操作时要大胆地摆弄学具,而在老师讲解时要专心听好,不能再随意摆弄学具了。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专注地听,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来表示同意、赞赏,还要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并且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要点、优点、不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充分发挥其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试验,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例如“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兑换人民币,所以我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并努力营造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如下面这道练习题:用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可以怎么换成1元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照样子填一填。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面额为5角、2角、1角的模拟人民币拼成1元,并与老师兑换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在充裕的时间中,很多小组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声。虽然期间有的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办法,但这是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自己想出的、做出来的。这样的课堂,用“学生亲历探究” 代替了“教师讲授深究”,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 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存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最大的努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