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汇总15篇)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9:05:31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汇总15篇)
    小编:文锋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概括。以下是一些经典电影的推荐,让我们一起享受电影的魅力。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汇总15篇)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一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有关中职教育政策的逐渐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中职教师的热门话题。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在其专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中职酒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共同愿景、良好工作环境舒缓压力、骨干教师榜样作用、有效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积极心理学是(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着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b.lfred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学家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都更加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仍为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教育学维度提高教师应有的从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部分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对其职业生涯设定目标,最大限度实现其人生价值,即最大程度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发挥工作积极性、整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

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品德合格、专业技术过硬的酒店服务人才的神圣使命。他们起点不一样,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工作热情较高,教学设想丰富,但专业技能不熟,实践经验不足;只有极小一部分是直接来自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虽然专业技能较强,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知识又比较欠缺,不能较好的演绎课堂。鉴于以上情况,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忽视教师专业发展。酒店专业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将课程内容较好的呈现在课堂上,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突发事件,最后導致教师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敷衍了事,逐渐对工作产生倦怠、工作热情减退,从而忽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了解。中职酒店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往往只关注教育教学能力,而忽视了自身专业发展,对专业发展路径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专业发展的停滞不前。

3.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中职酒店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学科型”人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化程度低,而中职酒店师资培训又大多借助高校内的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内容理论性强,但难以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的要求。

4.职称推荐名额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无论教师有多么优秀,或早已达到评审要求,如果没有名额或没有已评为高级教师的教师退休让出名额时,是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很多教师,特别是是年轻教师,看到晋升无望,出现懈怠抱怨,逐渐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舒缓中职酒店教师的心理压力。

压力是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动力作用,而过度的心理压力则能造成教师的身心疾病。因此让教师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一定的舒缓是很重要的。第一,要增加对酒店专业的投入,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增加各类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第二,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教师间的互相支持能大大降低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学校适当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多给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肯定性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心。

(二)利用骨干教师特有优势,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

骨干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专业发展特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敏感性、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骨干教师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的教师,在学校中能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成为其他教师借鉴和效仿的榜样,能产生示范、辐射的作用,能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逐渐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发展势头,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调动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有特色的中职酒店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与针对性,加强培训考核,规范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带薪培训,建立多元化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保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多种途径吸引酒店接受专业教师顶岗实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二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身心健康和谐消费心理咨询积极幻想。

1引言。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

3.1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人们更长寿。人可以活多长以及那些情况会缩短人的寿命,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太多的混淆变量使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过着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也不喝酒;他们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医疗条件。很多混淆变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传拿出来研读时,一个惊人的差异显现了。欧潘修女(98岁仍然很健康,几乎没生过病)用了“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再请对这些修女的寿命毫不知情的人,针对其自传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感受进行评分时,发现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过85岁仍然活着,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过85岁仍然在世;同样,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岁时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异真的是来自她们自传中所传递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吗?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她们表达出幸福感的程度、对未来期盼的程度、虔诚奉献的程度,甚至是自传写得好坏的程度等变量引起的,但是研究发现这些变量都不相关,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所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对人们能更加长寿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20年代初就已出现。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指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致力于修复病人有缺陷的习惯、动机、大脑和悲伤的童年。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时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是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的空挡,体现出更大的人性意义,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引发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抵挡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就像防震保护层一样,使我们不受伤害,使我们在悲伤绝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疗不仅能疗伤,还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3.3关于和谐消费问题的启示。

和谐消费旨在塑造和谐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谐消费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强调了消费者是和谐运转的消费系统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强调了在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要限制贫富消费差距过大;尊重自然,强调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积极心理学也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作为外部因素)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手段,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为引导正确消费,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现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会使商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制造出由大量的废弃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则;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外部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属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危害,揭示和谐消费所应具备的特点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和促进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3.4关于积极幻想研究的启示。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所以虽然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健康领域、调节心理资源领域、恋爱关系领域和跨文化领域。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特别是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幻想正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4总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了人们激情、挑战和质疑。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和前进的,但它无论怎么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于人类。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更能有效帮助人们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通过全体心理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三

进入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出现,与传统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消极面不同,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的品质,主张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类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那些有利于个人、团队、组织繁荣的因素。积极心理学为高职学生管理乃至整个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为培养人格健全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依据。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科学、规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突破性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困惑,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给了很大的启示。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过多的关注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负面的、消极的、病态的'一面。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职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认为高职学生由于录取分数很低,素质差。于是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的品质特征,付出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审美情趣、坚韧、宽恕、创意、远见、信仰、有天赋以及智慧。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传统心理学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消极面,作为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上,管理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管理观念落后、模式单一,手段陈旧,效果不佳,管理者疲于应付,学社叫苦连天。在管理模式注重用严明的制度、行为的限制、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常常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积极心理学认为认识培养个人积极品质的途径就是增加个人积极情绪体验。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快乐的来源与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分不开的。一个成长与周围充满着爱、支持、赞许的环境中的学生,他们更多地体验到的是关怀和支持,他们更容易形成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反过来,如果生活在批评、否定、限制、暴力、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顺从、压抑、自卑、反抗的品质。作为高职学校学生管理者,关注学生群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或几所中专合并而成。

但在管理中,往往把视学生为管理的客体,过分的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地位,制度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管理理中的作用,学生自我管理是一种被动的自我发展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开发,压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管理相应的技能练习机会。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倡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以谋求个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责任意识,主张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使自我管理的主体、客体以及过程得到统一。

学校的管理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智能,鼓励倡导支持协助学生建立自身的资源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制订长期和系统化的能力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目标管理、情绪和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积极资源管理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

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面看,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它涉及公众的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主张前置式的管理策略。认为学校管理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学校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用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对学生的缺陷修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及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对学生更多的持接纳、鼓励、尊重的态度去激发学生的才华和潜力,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促进学生改变,发挥学生正向或积极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管理观。

要更加注重学生情感及体验,让学生更快乐、更幸福、更自信、更乐观的去学习去发展。

要注重学生爱得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是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公民。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四

高校体育是一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开阔高校体育教学视野,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应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载体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所以应该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重点研究。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它一般会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研究主观层面,就是研究人的主观感受,特别是人的主观幸福感,它所强调的重点是人的积极心态,人要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抱有乐观的心态;其次是个体层面,它所强调的是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比如人的力量和美德等;最后是集体层面,强调对组织系统如学校、家庭等进行积极的研究,强调建立这样的组织应本着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同时将个人的幸福感作为组织建立的最终归宿。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很多领域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自身的情绪和态度对自我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具有积极态度和情绪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我观念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健康的水平,面对逆境和挫折能轻松应对,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就高。但是对于具有消极态度和情绪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生活不是很满意,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在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不自信和自卑。积极心理学将人的积极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强调积极评价人性,积极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将人固有的美德和力量及潜能作为出发点,对人的一些积极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激发人内在的优秀品质,让人们能更好地学会分享快乐和幸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让个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从而提供给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同时,也需要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大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样需要发展的个体。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大学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大学生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也是教学中的客体,也会受到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客体,固然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但是也可以是主体,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和感染教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作用,使得教师和大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自身和彼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二者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一)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大学生能在大学期间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设定提高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每个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自身能力水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积极潜能,都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力。这种观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对于体育比赛来说,最终比拼的是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人格的比拼。对于每个人来说,其人格中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会对人格造成影响,分别是智慧、勇气、友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依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其中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进行体育运动。运动是人的天性之一,人在运动中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在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简化,如手指轻轻一点键盘就可以购物,运动也变得越来越缺乏。运动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让人们逐渐滋生了郁闷等不良情绪。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适当进行体育项目的设置,让大学生能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积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载体作用。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不再是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传播给大学生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客观而又全面地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能准确地对大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判断,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其要求的,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表现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美,让大学生能更加自信地参加体育学习,并充分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教师还需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对待体育教学工作,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热情、进步情况等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对大学生的进步进行重点关注,让大学生能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进而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从而带动自身的进步。积极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自己的进步自豪,从而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会在好的环境体验中得到积极的情绪,所以,环境和人的情绪有着较大的联系。人的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现。校园体育文化多姿多彩,大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所以,高校可以积极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是涵盖了众多学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开阔作用。实践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周斌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2〕张忠秋.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xx,(3):7-13.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五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对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等。

在创建阳光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注入了积极心理学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们始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主导,通过教师培训、家长学校、校园心理剧、心理拓展训练、团体辅导课、同伴互助、个体辅导、青春期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增强学生的“力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自我建设能力。

(一)转变理念,优化管理。

我们在理念上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二是变学校心理教育单一取向为积极整体心理教育取向,大力促进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提高;三是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在德育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我们把中小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内涵,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罗伯·崔比说:“欣赏性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虑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推行“欣赏式班级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学校教育向学生传授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能力的方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使其获得这些能力,并逐渐掌握开发自己能力的能力,以便学生个体将来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课堂教学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主阵地。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或者起源于课堂之中,所以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健康辅导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为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上提出了并试行这样的五大理念,即语文课堂重在求善,数学课堂重在求细,科学课堂重在求真,英语课堂重在求实,体音美劳班会课重在好学。同时,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进行有效评估,提出后阶段的辅导方案。

家庭教育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展台。为防止出现“5+2=0”的现象,我们必须要用好家庭环境这块资源。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就是让家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积极心理学的无穷力量。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一)全新倡导快乐教学。

积极的心理场能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在快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双方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因而能在学习中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拥有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这种心境通过内化、迁移,最后积淀为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学生所接受的视听信息的质和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并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把握学生的情绪,时时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一)阳光的节日伴成长。

紧紧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六一、国庆、中秋等法定节日,开展“阳光节日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乐翻天,在快乐中展示才能。如“集邮活动”“口琴齐奏”“剪纸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实践,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让节日的阳光伴随他们度过幸福的学校生活。

(二)阳光社团添力量。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推出各式各样的“阳光社团”,由具备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工作,以最好的.力量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如成长社团、航模社团、德清方言研究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接受美的陶冶,充实自我,展示自我,丰富才情,快乐放飞梦想。

(三)阳光假日助飞翔。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阳光假日活动”,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和感受,丰富亲身经历,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礼品包装、模拟法庭、自护自救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可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在家人与老师指导和同伴的互助下,自主选择,创意实践,多元展示。

(一)优化心理环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创设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积极心理建设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墙报、名人字画、阅报栏、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开展积极心理科普宣传活动,校园里随处可见“积极心理的十大标准”“心理小故事”等美文,使学生处处感受到积极心理、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调适情绪,提高自我分析水平。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促进他们形成更为强烈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运用团体辅导课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归因训练。

(三)倡导助人自助,提高自我疏导水平。

我们以“三助”模式(即合作互助、咨询他助、调节自助)为主,通过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分析水平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疏导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三大调控策略”——行为调控、认知调控和人格调控。

(四)注重家庭氛围,提高自我完善水平。

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技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巧妙引领,主观幸福”“智慧塑造,积极人格”“善用激励,事半功倍”“积极沟通,共享成长”“平常心态,精彩人生”五大块,广受家长欢迎,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改善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的自我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运用积极心理学,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阳光校园,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在积极参与“阳光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六

众所周知,积极心理学是在上个世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一个新型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重在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对这种心理学进行使用可以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人们恪尽职守的在企业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管理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可以使得员工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获得工作的幸福感,进而与企业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契约。

1.1引导员工对问题作积极解释。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得人们花费很多心思对其进行处理,但是这对于人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时,不需要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掩饰起来,相反可以将这些问题展现在员工面前,这样员工就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因为一个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原因,这时候把这些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看成是暂时的,那么员工就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的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企业员工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那么就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的引导员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积极看待和解释,督促员工更好的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有效作用。

1.2认同发展目标,点燃员工的希望。

确立目标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如果企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就可以指引每一个员工更好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点燃员工心中的希望,认为在这家公司里工作很有前途,会恪尽职守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由此可见,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调动员工积极的有效手段,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目标的确定可以使得每一个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得到确定,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高,这对于企业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无论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企业管理者都应该给员工打气,鼓舞员工,让员工看到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点燃员工的`希望,从而更好的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2.1建立有效的赏识激励机制。

企业对员工的赏识对于员工而言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使得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员工积极工作态度的提升,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企业内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赏识激励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激发员工恪尽职守的工作激情,让员工能够不遗余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2尊重员工,平等对待。

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欣赏是由很大的技巧的,需要用心设计赏识激励机制,赏识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尊重,因为尊重能够赢得人心。在对员工进行尊重的情况下,员工才会觉得自己跟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才会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在和员工一起参与活动时,应该积极的深入到员工内部,跟员工多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个员工,这样可以增进企业间员工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减轻员工内心的工作压力,让基层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大;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员工真正的体现到工作的快乐,使得员工幸福感满满,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绩效目标。

3.1帮助员工悦纳自己。

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帮助员工积极的悦纳自己,让员工重视自己所拥有的。同时,管理者要使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员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且还需要教会员工如何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对员工个人的鼓励可以使得员工更好的悦纳自己,让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这样就可以使得员工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带动员工更好的恪尽职守的在企业内部做好管理者分配给自己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拓展员工的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

3.2帮助员工摆脱现实主义,学会失败。

积极并不全是指一个人要完美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积极同时也包含着无为,无为是道家的学说内涵,无为并不是代表无所作为,无为在是代表人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是一种面对现实所做出的积极的心态。在现实社会中,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员工摆脱现实主义,教会员工学会失败,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及时的采取办法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循环渐进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员工学习到工作的要点,让员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

4.1给员工信任与亲密感,营造快乐的企业心理氛围。

首先,给员工信任是员工积极工作的前提,因为员工的工作被认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员工也会更好的进行自我激发,全身性的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次,对员工进行信任可以可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之处。众所周知,企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跟员工打好关系,增强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亲密感,让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责任,带动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如果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对企业的内部发展和发展趋势进行猜疑时,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尽量减少员工对企业不必要的猜疑,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带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凝聚。

4.2实施积极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求做好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国积极的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予员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组织一些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更好的打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满足员工的归属感,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另外,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帮助人员处理这些需求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凝聚力,带动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的利用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强化每一个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企业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上所述,可以知道企业上层领导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积极的采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内部管理制度,而且还可以带动每一个员工恪尽职守工作态度的提升以及工作兴趣的提升,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带动企业经济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成绩。

作者简介:

蒋超,出生年月:1988年5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七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1班的活动设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贴标语、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真正快乐的人又有积极情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下,不仅无法学习,而且要经常处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对待过去方面,提高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提高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提高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有助于人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物质,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是一方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退缩、压抑、文饰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积极、理性地思考问题,甚至导致其出现消极的行为,一厥不振的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努力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学生成熟防御机制的形成,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三、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幸福感的产生。

马斯洛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肯定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验证了这一点。当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幸福的,开心的,家人给予的是鼓励与支持,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话,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都较为稳定,而且行为方式都会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帮助,让他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理念与方法都影响着我对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等问题的思考,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会继续将不同的方法用于实际工作中,积极引领学生前进,促使学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长!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在听胡媛艳和葛缨两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总会多次听到两位老师谈到《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于是我对它产生了一些兴趣,这个月把它从图书馆借出来,阅读一番,并写下这篇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以“愉悦与幸福”为主题、关于美好生活的一门科学,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这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还是思考了一些东西:第一是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时要积极地面对。就像这学期,事情多且杂乱,基本上每门课都要做课堂报告,还有实验课的实验,水电校的工作,对于各种考核的准备。难免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还得去面对,面对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工作,这才能使活动既愉快又有意义。还是以这学期为例,各种任务都是分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帮助别人,促进团队任务的完成。

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建构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的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没有了早、晚自习的限制,就更加颓废,也没有锻炼。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除了对自己的思考,这本书还引导我对社会层面的思考,我觉得当前的大众文化,及主流媒体取向,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过于关注、赞扬,以金钱为意义核心的成功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的成就建设、工作取向、物质享乐;忽视了对于道德修养、灵魂信仰、生命归属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与讨论。整个社会,多了一些浮华,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过局限于对社会、人性问题,缺点及阴暗面的发掘与批判,就像一个演员的出轨,一个知名运动员的出轨,弄到全国人民都知道,沸沸扬扬。

整个社会,多了一些阴郁,而少了一些对于美好生命的关注。在科技极速进步、物质极大繁荣、人类愈加富裕的同时,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乐的减少。这说明了人们在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心灵却更加空虚起来,只能再次投身到谈论批判别人的过错,成为一些制造网络暴力的键盘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质消费,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爱情、友谊、人际关系,在金钱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际关系圈不断扩大的同时,是更多的寂寞与孤独。在社交媒体网络泛滥的今天,是我们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们的思考能力在不断地丧失,变得轻信、盲目。

在对待社会问题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过程中,我们已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习惯性抱怨、随性地批判的行为模式。却没有思考问题的产生本质,以及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缺陷。社会财富大量累积,却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断丧失、生存压力在迅速增大。在为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奋、辛苦的同时,身体、思考、道德、灵魂的惰性,却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不断增加。

金钱,已成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存在于整个社会,甚至充满着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体现。从小爸妈让我们努力读书,读书的目的呢?是为了挣钱。从小老师让我们努力读书,读书的目的呢?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好挣钱,当然也为了我们以后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的目的呢?是为了更好的挣钱。现在到了大学,满眼是各种技能训练,训练当然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厉害,可目的呢?是为了学校的名气,为了挣钱。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钱,已成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却不能成为我们灵魂的归宿。待到生命的临终之时,也许才终会发现,什么样的东西,是美好的。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活?也许只有明白了这些,在生命终了时,才不会为了虚度光阴、错过了什么而悔恨。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活?也许只有明白了这些,在生命终了时,才不会为了虚度光阴、错过了什么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欲海无涯,一切皆为虚幻。我们则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个巨大的人生游戏中,而这游戏规则由极少数人所制定。绝大多数都从未怀疑过这套游戏规则,至始至终,在痛苦中挣扎。

我,偶尔思考。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八

为期十六周的《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就要结束了,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作为一门科学来说,它又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掘身上的潜在能力。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而且还学习掌握了人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即: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可根据不同的人、运用正确的心理学方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尽量减少冲突,运用心理知识化解一些矛盾。我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除了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

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认识到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时期,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剧加快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尽力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以适应于社会的环境与发展。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现象,懂得了怎么去调节去把控自我,并同时也使我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更注重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和怎么样去帮助开导他人。我觉得自己学习心理学后做任何事情比别人和比以前耐心了,对周围的人也更加宽容了,对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更加理智了,很少产生冲动的行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态,也可以帮助别人。愿意耐心倾听别人诉说烦恼和痛苦,是对朋友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渲泄出来,是给他们心灵以最大的安慰。

学习心理学的,我了解到正确的认知对人的重要性,许多负面情绪都是由于错误的认知造成的。通过改变认知,我比以前更容易控制情绪了,更自信,更快乐,每当有负性情绪的时,我学会了调整认知控制情绪,久而久之,我身上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少,随着一次次的努力,我的意志更坚定了,做事更有毅力,我觉得学了心理学后,不仅对许多错误的认知有了很大的纠正,对自己的情绪也理容易把握,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养成了好的行为和意志,而行为和意志觉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又导致了我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命运,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心理学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自信,对成功的把握也更客观,更现实,由于经常控制情绪,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得充满活力。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4、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扬孩子时要适、在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你的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影响。

5、适度的批评(当然要注意时间、场合),让孩子在赞扬中夹点措折感,才能让孩子不会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一种教育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九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为高校的自身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稳定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俗称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后勤工作社会化、专业设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与此同时,大学生处在对新事物、新思想非常敏感的阶段,同时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极端,其后果也即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构成相当大的危害,更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积极心理学最先兴起于美国,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此来激发,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走向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人生。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维护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安全机制,着实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1.1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在以前的中等专科院校所升上来,由于历史原因,有关校园安全建设的制度都是沿用中专院校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中专院校有一定的促进性和作用性,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招收对象的改变,其难免落后于当前发展的时代,难免不适宜当前高职院的发展。

1.2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突发时间的风险性估计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应对准备,当出现突发时间已经,能不往后的推的,就往后推,能推给别人的,就推给别人,解决突发事件的态度消极,方法落后,能力欠缺等,相互推诿,甚者更有者相互扯皮等。

1.3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行为安全的保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欠缺,遇到事故,可能会手足无措,处理能力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等。

1.4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重视。

传统的校园安全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治安、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因为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意思,在关注高职校园安全的研究时,必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即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范围,更抓住了当前高校学生研究的重点。

2.1创建积极的平安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与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平安校园的氛围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积极平安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有美感的校园,注重校园的清洁与绿化;其次,注重张贴积极的安全标语提示,改变过去以“警示”、“命令”等被动的安全标语和宣传,在校园内张贴积极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宣传。

2.2构建积极的平安校园预防机制。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和事物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修正其缺陷。真正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对出现问题后修修补补的陋习,必须建立联动、完善的预防机制,培养师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加强健全安全校园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应对方案。

2.3打造积极的平安校园应对措施。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人格的特质主要通过个体各种实现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高职院校,一旦出现危机、安全事件,要改变以往相互推诿的消极解决事情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的有效解决危机事件的工作习惯方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成功地运用在教育、医学、管理等方面。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以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教育”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病态心理学取向,探索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保障机制,为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危害高职学生心理安全的诱因和导火索;建立完善维护心理安全的干预机制,有效、快捷地化解高职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

总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建构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机制,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工作方式,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从而升华了心理安全研究的内涵。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2]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xx(06).

[3]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育(学术版),20xx(02).

[4]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调研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02).

作者廖朝熊丹丹黄代森。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不同,它不是把研究视野专注于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负性方面,而是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用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1.普遍重视智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及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多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又把智育狭隘等同于提高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评价孩子标准单一,只以学习成绩论好坏。家长对孩子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都毫无保留地放在学习活动管理上,尤其注重“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监督、检查与补习,八年级后,还存在重理轻文现象,相对重视物理、化学,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音乐、美术等视为“副科”,忽视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2.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注意呵护孩子心灵。

不少家长喜欢以自己的要求代替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孩子因为成绩没达到家长的“标准”,家长很少给予赞赏,给孩子的往往是批评责骂、摇头叹息,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价值感及安全感,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让最有学习力的青春期在无心学习,一无所获中度过。也导致孩子不愿敞开心扉,亲子关系紧张。

3.情绪教育的缺失。

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1.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

当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后,就能体会到生存发展的快乐。也许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天才,但却可以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才。作为家长,首先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提供环境激发孩子在该方面的潜能,之后还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获得赞赏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切忌硬性塑造。所谓的硬性塑造就是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设计孩子的一生,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要以为这样是浪费了孩子的精力,也不要认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类似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实际上,人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会感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因此,家庭教育千万不可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先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会他们如何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善与美,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爱的情愫,让他们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自我成长的快乐!

3.培养孩子勇于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

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事件,知道在成长中遇到点困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他们所想的和想做的与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就要教育孩子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他们在挫折面前就不会惊慌失措,就能够沉着应付。另外,就是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孩子能正确对待自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有一股“我能”、“我会”的劲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是孩子顺利克服困难的第一步,这种良好的心态也会促使他们将来在纷呈复杂的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4.营造家庭的乐观氛围。

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随时都可以带动孩子。首先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和幸福。儿童对外界事物是非常敏感的,父母间不经意的争吵,都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20xx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第二批立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xx]ghb0691,课题名称: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学生幸福人生观的探究。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0xx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健康活动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受传统心理学理论,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目标定位仍局限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年来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一定程度上预防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外,更重要的在于有效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乐观积极地学习和生活,而这些目标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难以得到实现。

受目标定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多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问题的解决等为主要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负性、消极的心理状态。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的认识片面,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才需要去参加这些活动,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整个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在心理活动开展方面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但普遍存在活动缺乏持续性,学生的参与深度有限的问题。经常发现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当时很感动或是很高兴,但随着活动结束,由于没有后续的追踪和巩固,内心激起的涟漪很快就消失了。

心理活动与其他校园活动的最大区别是要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缺乏体验和感悟环节,那么心理活动的开展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过于重视活动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参与其中的感受,特别是缺乏对负性体验的处理和积极体验的激发。

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优势等为出发点,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幸福感、愉悦感、感恩之心、成就感等;第二是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天赋、毅力、兴趣、人际能力、价值观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带来良好的公众品质。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刚度过自我同一性统合的阶段,开始发展亲密关系。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完成前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加上进入大学后各种价值观汇聚冲突,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改变等等会让学生疑惑、无措,从而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自我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未来的迷茫,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容易陷入生命无意义感等问题是由心理发展所带来的,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发展性的原則,心理教育的核心应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正是以正常的人群为对象,研究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的一门科学,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能更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需求。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以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人生意义、职业发展等大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为主题,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要把树立大学生的一种积极取向、培养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将主观幸福感的生成、爱的能力、积极人格的实现、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等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比如在课程中设置“宽恕与感恩”、“幸福”、“希望”、“乐观”等专题知识的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另外,通过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负性情绪中隐含的各种积极意义,并要指导他们对事件进行归因训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积极情绪和人格。同时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系统性和发展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增强积极体验来习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心理活动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积极体验,并引导学生去关注积极体验。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资讯的渠道多元化,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面对90后的大学生,无论是心理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上一定要把握住他们的心态,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那其中很关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此,我们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心理学“神秘性”的优势,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组织像沙盘游戏、主题统觉之类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再进一步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第三大基石是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切实重视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来说,除了社会大环境,校园、家庭和人际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校园环境积极和谐,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都应考虑到“人”的因素,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项需求,特别是学生心理的需求。

其次,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充满关爱、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设中应加入家庭教育的内容。

第三,人际环境,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共赢的。另外,教师也要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宿舍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宽恕等积极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有持续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认真分析目标学生群体的特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活动过程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活动的调整。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遍存在重活动开展,轻效果评价的问题。在积极心理教育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从多角度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困扰,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走向幸福。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xx(1)号.

[6](美)塞利格曼著,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xx.7.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二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通常是对人的负面情绪进行研究,即研究人类心理当中较为消极的部分,然后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了解来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解决心理问题。但其实现实中许多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很缺乏幸福感,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于这一部分是比较缺失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改变了这一现状,他通过研究人内在的一些积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激发和应用,来改变人们对生活的认知,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延伸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更新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健康心态的认识,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当今的心理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研究人员重要是对消极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发现人们内在含有的消极因素,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是长期以来心理学领域的共识。积极心理学打破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对人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因素的研究,通过良好的运用这些积极因素让人们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从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社会的和谐。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积极心理學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在未来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走,积极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推孟有关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和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暂停。等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开始着手研究人性中比较积极的部分,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认知,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对生活有着较大影响的消极因素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即便是在当下的背景下,这一点也不曾发生过改变。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对心理疾病的防御而不单单是治疗,这就需要在原本研究心理消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发现人们内在的积极因素来提升对生活中消极事物的抵抗力,从而防止精神疾病的发生。因此,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们内在的坚强乐观的情绪,来进行精神疾病的防治,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提升人生幸福感,保障人们生活的愉快和社会的和谐。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颠覆,它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不再仅仅是针对悲观消极因素的研究,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中心理疾病只与消极因素有关的认知,是人类心理学研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悲观主义人性观所决定的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家更是专注于消极心理的研究,试图排解战争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重大伤害。但是这种消极的心理学偏离了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没有办法让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和更加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心理学的认知,积极心理学是对人们内在的积极心态进行的研究,人的心理中有一部分互相冲突的部分,会导致心理问题,但是同时也有自我愈合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因素来进行修补,自我治疗和预防。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情绪、创造力等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因素的激发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带给人们幸福和满足。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是依托在这些心理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发现、讨论和研究的,带给了传统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式。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这些研究中的一些优点,同时也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生成一些新的研究方式,对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且突出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将更加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当中,让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更上一层,使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变得更宽容,更有利于心理学的研究。

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其目的在于治疗心理疾病,使人们从消极、悲观的态度中抽离出来,恢复正常的心态,是一种医学性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们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来恰当地引导这些因素,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幸福,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走在传统心理学之前的,是一种更加主动的研究内容。在生活中,许多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不见得生活多么如意,因此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消除心理疾病,而应该在心理问题没有发生之前通过这些积极因素的引导,进行心理问题的防治,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信念,从而提升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增强幸福的感知度,保障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让普通人能在没有问题的基础上享受生活的美好。

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研究还不成熟,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当前积极心理学范围内进一步进行拓展,多进行积极心理体验的研究;二是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当前的心理学研究技术主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专门针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保障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能有新的突破;三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带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进行良好的应用,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一样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激发人们潜在的积极心理,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会进一步拓展,同时研究水平也会有所提高,逐渐会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2]张丽,韩彩霞.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鸭绿江(下半月版),20xx,(11):267.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三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xx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四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预防心理问题的最好工具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重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积极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为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说一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合理的认识。例如,第一,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士都习惯于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办学条件,认为建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其实真正意义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外显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包括内隐的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用学习氛围代替校园文化,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来代替校园文化,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大学精神。如功利意识浓厚,学生的学习和校园活动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为标准,学校教育也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了一个积极的方向,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积极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途径。

1.指导学生规划未来,树立切合自身的目标。目标能增强人们对未来价值的感知,如果人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来价值与目前状况越相关,就越能建立健康的习惯,且在目标的实现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然而,过高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给自己带来压力;过低的目标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实现,则难以形成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要适宜。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人生的长期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上获得积极体验。

2.建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通过激励也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设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

3.丰富课外活动,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外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转移内心的紧张,提高自我满意度。因此,高校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社团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缓和不良情绪。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特质,也在无形与有形中塑造了积极的人格。

(二)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1.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积__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将难以找到心理的认同对象,会因此而缺乏心理归属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搞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1)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长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展现自身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其次要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2)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如真诚、可靠、信任、宽容等。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通过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用积极的心理去替换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幸福感问卷、情绪问卷、生活投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生命满足问卷等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刻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区分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心理状态,客观地看待自身及冲突对象的品质,改变以往的认知评价模式,消除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1.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于鞭策大学生勤奋学习、塑造积极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体方面,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其“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学风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内在的学习自信,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建设积极的班风。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日常表现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成长。其次,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如通过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集体情绪,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五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普遍提高,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重视,过去被忽略了的“副科”教育,也重新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引入了很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过去,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尤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课程安排,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被动,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否则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以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的提升,是一种创新。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场新兴的革命,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主要从积极角度更加深刻地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引导人们对事物产生积极心理,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变得更加的和谐与健康。

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乐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互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成长式教育,在音乐课中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教学并且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创新的尝试,也一个给学生们提供了综合发挥、表现自我的平台。

1.加强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就忘。现在,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从而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去的音乐课程学习是比较单一的;现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使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够更为轻松有效地将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得以全面发展。3.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总是给人一种枯燥乏味而且显得繁琐的感觉;但是,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一)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传统心理学所研究内容的学科。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例如,通过合唱的方式能够带动其他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一起学习音乐,这就体现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用这样积极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互动意识得到培养。

过去,由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比较单一,就局限于鉴赏课本上的音乐,脱离了课本就对音乐学习无从下手,何况随手对一首音乐进行简单的鉴赏和分析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生活中有些音乐是男女对唱型的,因此,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a和学生b进行对唱,来达到通过积极心理学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凭借爱好组成音乐小组、歌词小组、乐器小组等,以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课堂得以活跃。

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甚至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模式以后就很难再学会独立思考了,也会因此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动脑思考后与教师互动,从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回答问题。另外,积极心理学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音乐课是一个没有界限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墨守成规。通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们的潜力得以开发,其互动意识和积极性也都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1]梁虹.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xx,36(2).

[2]韦佳佳.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究——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j].中国教育学刊,20xx(5).

[3]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4]余小俊.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由音乐心理学课引发的思索[j].中华少年,20xx(2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