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提交学习和工作的自我要求,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不足之处并改正。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和条理性的表达。提供写作灵感的范文合集。
中医理论论文篇一
作为管弦乐队中的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大提琴四种。双排键中弦乐音色的编制分为三部分,小提琴violin(独奏)、弦乐合奏strings、低音贝司contrabass。在演奏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双排键电子琴中弦乐器的编制及音色特性,其次才能采用对应的奏法来形象地模拟弦乐器的各种奏法。演奏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主导音色(leadvoice)。
小提琴――主导音色中弦乐器中的独奏音色。音色柔美,演奏技巧多变、灵活,表现力十分丰富,既是卓越的独奏乐器,也是管弦乐队及重奏等演奏形式中的重要乐器。双排键电子琴中,小提琴(leadviolin)下属的独奏音色有七种,例如,violin1适用于各种曲风的小提琴,violin2起音明晰,适用于独奏等。拨奏小提琴,即拨弦奏法的小提琴独奏。小提琴的音域较高,富于歌唱性,加上多样的弓法以及演奏技术,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及音乐表现力,可演奏或缓慢、抒情,或快速、技巧复杂的旋律。
(二)弦乐合奏(string)。
弦乐合奏(string)为合成弦乐,是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中使用范围较广泛的音色之一,下属有十二个合成弦乐的音色。例如,标准大编制的弦乐合奏,表情丰富的音群及起音柔和的合成弦乐等,在交响乐曲中使用广泛,与其他音色的调和极佳。
(三)低音提琴。
低音提琴亦称为“倍大提琴”,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厚重,融合性较好。低音提琴是管弦乐及交响乐中最低音声部,多充当伴奏角色,极少用于独奏。在双排键电子琴中,contrabass一般使用在脚键盘的演奏中,低音弦乐主要用于乐曲的低音拉奏及拨弦伴奏。例如g弦上的咏叹调,在低音弦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扬的主旋律,表现出了作品悠远典雅抒情的意境。
二、演奏弦乐音色时的两种奏法。
无论演奏何种乐器,都有其对应的演奏方法。根据弦乐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我们把演奏法分为两类。
(一)声效演奏法。
在双排键电子中演奏弦乐时,对声音效果的控制极其重要。声音的强弱好比人的表情,它能使乐曲更加丰富、生动。在演奏弦乐音色时,其音的强弱是由身体通过手臂到指尖所运用的力量而决定的。我们在双排键电子琴演奏拉奏的弦乐音色时,音的强弱是由手指下键的力度与速度决定的。当力量渐强时,先是先用手指尖触键,之后慢慢用力,越来越有力地按住弹,最后用手臂推起来,达到最强的效果;减弱时就是弹奏出稍强些的,然后手指在琴键上的力量慢慢地松下来,变成按键到推键,最后变成只是手指在摸键,达到减弱的效果。但是,不管是强音还是弱音,都必须避免音色的生硬和粗糙。
(二)旋律演奏法。
运弓的各种动作与方法称作弓法。在管弦乐队里,弓弦乐器的弓法对音乐的表现极为重要。不论在力度变化、音色变化、发音表现力以及其他方面,弓弦乐器的表现力与弓法紧密相连。弓法基本分三大类:分工,连弓和断弓。其他的各种弓法也是从这转化而来的。在此,我着重说一下连弓(连音奏法)与断弓(断音奏法)。
1.连弓(连音奏法)。
连弓是一弓多音演奏,弓子在琴弦上圆滑地运行。它是演奏弦乐器的基本奏法,使用这种奏法就是要使乐思完整,乐句连贯。连弓用于弱奏时,可以奏出许多音。强奏时只能奏出弱奏时的一半音,甚至更少。首先,在触键上,手指尽量不用指尖去弹奏,而是运用指腹来弹奏。其次,尽量模拟弦乐的连弓奏法,做到连奏旋律的气息连贯。当一个音在乐谱标示的时值完成后暂不能抬起,弹奏第二个音重叠在第一个音上,每个手指都要力量均衡,并且随着旋律的走向向前推进,做出起伏感,使之产生一种连贯、歌唱的效果。多余的动作一定会影响旋律的平稳性和横向性。
2.断弓(断音奏法)。
断弓有两种形式,一为分断弓,另一为连断弓。奏法有断弓、顿弓、跳弓、碎跳弓、撞弓、抛弓等等,实质上仍都属于分弓或连弓的一种。在此我们以在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中常用的奏法为例加以说明。
(1)一般断奏法。
一般断奏法在弹奏时手臂手腕放松,手指下键力量集中、果断,这种奏法的基本触键方式是:先让大臂、小臂、手腕、手掌和手指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击键后,不要迅速抬起,奏出音头。我认为,一般断奏法与连音奏法经常是相互融合、相互伴随。
(2)跳音断奏法。
一般来说,其所演奏的.音符时值较短,是弓子中间部分在琴弦上轻快、短促而富有弹性的跳动,所以适宜在轻盈、轻巧、欢快、愉悦的旋律中使用。在双排键电子琴中的跳音断奏法:由于其奏法的特殊性,所以音色特点鲜明。演奏时要求演奏者利用手指下键时,琴键给予手指的反作用来弹奏,手腕、手指离键的速度很快,这样奏出的便是跳音。其音色富于弹性、轻快、敏捷。这种音色常应用在诙谐、欢快的曲风中。
三、演奏乐曲时对弦乐音色的要求。
下面我主要针对弦乐音色在乐曲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以改编的弦乐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阐述如何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形象地模拟弦乐器的演奏,使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新疆塔吉克民族的曲风改编而成的,流传广泛,后来被改编成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曲目,成为充分发挥双排键电子琴这门乐器的独特魅力的中国作品,弦乐音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编者选用了小提琴独奏音色。把小提琴的拉奏形式移植到双排键的琴键上来弹奏,并保持弦乐的拉奏感,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演奏者把手指当成琴弓,把键盘当做琴弦,手指在键盘上做横向的运动,每个手指的触键都不能有纵向的力度存在。下键的速度与力度要有均匀的设计,这样的音色才能表现小提琴的运弓拉奏,主题旋律犹如少女般的柔美,带着淡淡的羞涩。
双排键电子琴因为它的综合性、多样性以及丰富的音响内容,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听觉盛宴。乐曲的把握是需要加入想象的,需要用演奏者的思维去调动隐藏在双排键乐曲中的千军万马,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驾驭它、完善它,让双排键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陈植润.双排键电子琴触键法分析.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宋s.双排。
中医理论论文篇二
4.1“医者,意也”
在心意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医系统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并不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需要以意象化的方式进行思考,故有“医者,意也”之说。例如,在临床组方配伍之中,常以君臣佐使喻用药草,配伍的思路是一种形象化的意象结构,而不是有严格药理基础的逻辑推论。
4.2医疗过程中的医者之意与患者之意。
在医疗过程之中,医者与患者共同构建了医患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整个医疗过程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在传统的医学诊疗过程中,医者在行医的过程之中要持有医者自身的意象化思维,如《大医精诚》中所要求的“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在具体的诊断过程里又要充分地根据舌脉等信息在意识中重建患者的生理病理的意象化模型,而治疗过程中在没有相关既往经验的情况下,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医者的一种感应能力,运用开创性的治疗方法,医者的这种敏锐的感应力并不是以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是以意象化的灵感为基础。所以对于医者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身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与身体品质,因为医者自身的健康是思维形式有效意象化的基础。
在患者层面,也经常有其固定的意象化形式。患者通常会带有对于疾病的一定焦虑恐惧的心情,就医过程是一种向医生求助的过程,这种求助在一方面承载着患者个人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于所选择医生的信任。所以焦虑一期望一信任,是一个正常患者的意象化思维,具备这种内心意想的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是比较易于与医者沟通并服从治疗安排的。但也总会有许多患者的意想结构中并不完全地含有焦虑一期望一信任三个层次,当患者并不在意自己的疾病,没有明确的治疗医院,甚至没有对于医生的信任时,患者的心意化的意识结构并非一种对医疗过程的接纳状态,不仅难以在诊疗过程中收获良好的疗效,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
4.3医患之意所构建的社会之意。
医生与患者的意识情况仅仅是个体情况,当双方被放大到整个社会之中,显示出医生与患者两个社会群体上的意识情况,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这个心意化过程所形成中医的理论思维,也就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意识的升格过程中,融入到社会意识之中。在整个社会意识的运行过程中,方方面面会体现出中医的意象化思维的影响与渗透,例如,传统上就将治理国家比喻成治理身体,“上医治国”的认知传统。这种中医意象化思维的社会渗透一方面对于没有形成理论指导的社会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的延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推理思维的发展,使得许多领域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4.4文化形成过程。
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中医理论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在中国社会不断发挥着影响,也不断地渗透到了每个社会个体的意识层面。这样的一种趋势就逐渐形成了特殊的中医文化,不仅仅是当今社会中喜闻乐道的各种中医理论知识、方药技巧及养生理念,更是一种跳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以想象、类比等方式构建的意象化理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意化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深刻的民族烙印,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具象化思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维模式。心意化的思维形式不断地再造各种文化成果,也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与氛围之中,东方人对人体生命的体验与意识过程之中也会不断地完善、修正自己的医学体系。
5结论。
中医学的理论学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象思维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意象化过程,意象化的过程以非逻辑性推理的形式展开,包含着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信仰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对于中医理论的心意化形成过程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以便在临床中更加灵活地应用中医学理论。
中医理论论文篇三
中医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首先,作为一种医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以大量的原始医疗经验与预防保健知识作为积累的,《内经》就有不少解剖方面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其次,在拥有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医疗理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遵循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形成一套严谨的医学体系,而是跳过了逻辑的思维规则,以意象化的方式,构建了一整套立体的具象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意象化的过程称之为”心意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主要由个体的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所构成,对于心意化过程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更深层地了解中医理论的渊源及本质,也将有益于临床过程中对于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
中医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古代的哲学家不擅于抽象的思辨,而是常常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中医的理论有许多直接导源于古代的自然哲学,而古代自然哲学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主要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周易》的不少内容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周易·系辞传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反映了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利用象进行思维的目的就是要”尽意“,即达到一定的认识意境。《周易·系辞传上》又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思维的总纲。
阴阳象模型:有两种,一是阴阳二象模型,二是阴阳四象模型。阴阳二象模型,宇宙是一个整体,由阴阳两个部分所组成。将宇宙事物类归为阴、阳两大属性。按此模型,可以把握事物的属性。阴阳四象模型,说明阴阳的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少阳象,说明阳始长,阴渐消;太阳象,说明阳盛极,阳始转为阴;少阴象,说明阳渐消,阴始长;太阴象,说明阴盛极,阴始转为阳。五行象模型:取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的特性之象,来归类宇宙一切事物,分为五大类。阴阳与五行学说所建立的具象模型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所有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通过阴阳与五行学说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本质意义的一大观念,这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整体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宇宙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融于大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拼装或叠加。要了解个体必须将其放在整体大背景中去认识,必须注意个体存在的外环境及各种关系,而要认识整体则不能靠切割个体来实现。并且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中医理论论文篇四
肺与肝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之升降方面。
在生理上,肺位于膈上,主肃降应秋气,其气以下降为顺;肝位于下焦,主升发,应春气,其气以上升为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是谓“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如《医碥・五脏生克》说:“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纯降则无升。网站收集何则?浊阴从肺右降,则胸中旷若太虚,无有窒塞。清阳则以从肝左升,是谓有降有升。”
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升太过,气火上逆,均可循经上行,灼伤肺津,导致肺清肃失常,出现胁痛易怒,干咳或痰中带血,此谓“木火刑金”,或曰“肝火犯肺”。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至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而在咳嗽的同时,可兼见胸胁胀满引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中医理论论文篇五
自我记事起,每当生病或者身体不适。第一反应就是吃药或者打针。
也就是抗生素以及静脉注射。身边的人大多如此。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西医已经是大家生病不适时的首要选择。而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医却被忽略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中医。也许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对中医的几乎没有了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在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方面有着西医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亲眼从妈妈的经历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魅力。于是选修了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通过学习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了解。尤其是通过针灸,艾灸,拔罐这些中医方法来调养身体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中医理论论文篇六
王玉光于智敏赵进喜姜苗王亚红田元祥刘宁焦以庆黄为钧。
《内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之基础,其中有关治则与治法论述颇多。其后历代医家基于临床各有所阐发,渐成体系。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更提出了一些新治法。非常值得传承,值得认真总结与整理。如何认真领会中医治则与治法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与“十二五”名老中医特色治则治法传承研究课题组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
于智敏教授:
若论治则治法,“则”在金文上,是“鼎”旁立“刀”,有庄重庄严之意。如国家法典,最重要的,不可撼动的东西方需刻于鼎。所谓“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治则就有这样的作用。实际上这个字在里面已经就奠定了它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法”在金文,土和水旁边是“鹿”。实际上,它是指水时刻保持一种平泽的状态。“则”和“法”结合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则”是不能变的,确定了扶正固本,确定了这个治则以后,是不能变的。但是这个“法”,可以随着“则”适时地变化,随时调整,这就是动和静的结合,走和守的结合。
王玉光教授:
梳理治则治法理论发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包括“平调阴阳”的治则。在《内经》其他的相关的篇章中,提出了很多根本性的`治则,比如说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治病求本等等。而有关治法,《内经》也多有论述,如“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还有吐法、下法等等。“内经十三方”里面也有很多体现治法的一些内容。治法真正形成体系,应该是在《医学心悟》,提出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然而紧接着,治法的发展好像仅仅是在这八法的内容之下进行了很多的细化。我们在整理治则治法的过程中发现,治法应分很多层次,包括“治疗大法”和针对不同疾病和证候的具体治法。
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治则治法上承着“理”,下承方药,方从法立,法从证出,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桥梁。我们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理念和中医思维,包括我们的教材,几乎所有的疾病的治则治法都是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调整阴阳。对于一个病,比如支气管哮喘,教材上往往都是,什么样的病机,大致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的证候,然后确定总的治则,再确定各个阶段的治法。实际疗效不能尽如人意。真正有意义的治则治法是什么?一个名老中医的常用治则治法往往是凝练了的、代表其一生的、代表着其最重要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实际是理解和传承了很多原创的中医传统思维,同时结合了很多其他的,比如家传、师承等。更关键的是,这些治则治法是能够解决临床问题,而且解决的都是所处时代的疾病重大疑难问题。因为这个治则治法的产生和应用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出发的。如秦伯未老师提出来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道溃疡,廖家桢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在当时都引起广泛关注。而治法不是一方一药,应是个治疗体系,治则治法下统方药,并不限于几个方剂,应该是治法统领之下的真正的圆机活法。比如李士懋教授强调的汗法,不光治疗表证,也治疗里证,也治疗虚证,甚至能解决现代疾病里边的将近六七十种的疾病。再如夏桂成教授的“调周法”,也是一整套体系,不仅是几十首方剂,而是一系列的方剂。
刘宁大夫:
治则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治疗的根本大法。谈治则治法离不开病证。治疗原则也就是治疗的思路,是解决临床疾病的一个基本思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所以从方证对应来讲,最开始的应该是症状、是病,然后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再从治疗的原则引出各种治疗方法,关于“法”就可以圆机活法,针灸有针灸的思路,推拿有推拿的思路,中药有中药的思路,这个“法”在临床中地位和价值是非常高的。如果临床基本指导原则错了,那么临床上不管具体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田元祥教授:
中医理论论文篇七
摘要:信息时代,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并且,数据化、网络化以及知识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体成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带着,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更新换代了,产生变革性影响的还有传统的会计理论,由于应用了信息技术,就可以采用数据库、网络等的技术进行管理。并且,它将改变整个商业的运营方式。本文针对信息时代会计理论的创新进行分析,指出其具体的创新部分。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理论计算机网络;
一、会计理论的内涵。
会计理论,简单说来,就是以原则作为形式来进行的逻辑推理,并且,这些原则也是用来对会计实务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会计理论主要有两个特征:
1.会计理论时能够为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会计实务进行解释、提供理由的;
2.会计理论具有预测性。就是说,我们根据会计理论,是可以对未来的有关会计的事物。
以及现象进行预测的。这里说的未来现象,主要包括那些虽然已经发生了,但是从数据中还没有搜集到和它有关理论性证据。
会计理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按照不同的标准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就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分类方式来说,就是依据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的方法,或者可以说是按照实证性和规范性的理论来分类:实证性理论就是着眼于“是什么”,就是对事物进行说明或者验证,并且,它是从假设的基础上开始的验证,或者说测试;而规范性理论指的是“应该是什么”,它主要是提供处方,并且是把目标当作起点,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我们应该采用的行为或者措施。
会计理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并且,对其的研讨探索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追究到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的问题上时,整个会计界仍是没有统一的结果,对其的分歧主要出现在对于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定位上。目前的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主要有:
(1)将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
(2)将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3)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
(4)将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5)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
虽然对于会计的逻辑起点的选择几经变化,但是就目前来说,暂时确立为将会计目标作为基点,并且由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严密的、科学的会计理论系统。
二、会计理论的创新。
1.会计环境的创新。
会计环境对于现在会计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传统的由劳动力、资本组成的生产力要素将被人才和知识取代,并且,人才和知识将会变成社会前进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这样大的形势的改变下,就是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的变化表现在:
(1)多元化的主体经济结构。伴随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不仅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与之伴随存在的还有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和外商投资等等经济模式,这种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转变带来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越来越尖锐的利益冲突。
(2)金融的市场化发展。伴随着即溶市场化的发展,必将会使得金融市场变得全球化,然后金融资产将会变为具有重要地位的经营资产,并且,金融市场也会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3)信息化的市场。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经济来说,创新不单单是产生了信息市场以及信息产品,最重要的是,任何的经济形式都变得离不开信息了,特别是对于市场的运行来说,更是与信息密不可分。
(4)人力资本化。如今,是一个以信息、知识、技术为主旋律的经济时代,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既是社会的生产者,有时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人力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前提是具有知识和技术的人力。
(5)多样化的经济形式。企业的资本经营正在慢慢的向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的形势也必然会变得多种多样,并努力寻求以更合理科学的结构和更大的规模上进行经营,因此,企业的经营形势将逐渐的向股份化、集团化、公司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企业纷纷采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总总因素带来的,将会是是信息化、电子化的高潮,并且,这必然会给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2.会计组织工作的变化。
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广泛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并逐渐的改变了生活的模式,同时,也给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社会中,会计组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网上银行的开通,使得会计信息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流,快捷方便,大幅度的提高了资金结算的效率。
(2)工作地点自由。网络的普及使得会计职员可以不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办公地点。
(3)任务的调整。信息经济社会中,电子商务的使用使得很多工作直接可以由机器来完成,这样一来,很多传统的岗位就不再需要了,可以直接取替或是与其他部门合并,简化了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4)对职员素质的新要求。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同样,会计信息的处理以及传递等等工作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相应的,就需要会计人员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还要掌握很多相关的软件。此外,有些软件的操作语言并非汉语,这就要求操作员可以熟练很多国家的预言。所有的这些,都是信息时代会计工作对会计职员提出的要求。
3.会计理论中目标的创新。
所谓的会计目标,指的就是进行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依赖于会计理论的主体而建立的,因为会计主体就是说明“谁需要会计”,但是会计目标说的就是“要会计做什么”。
在会计活动进行中,会计的方法和实施程序是有会计的目标决定的。而会计目标是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的,它要受到时代的物质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脱离了现实条件的会计目标是毫无意义的。
为了实现会计目标的不同,必须制定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并且,这个业务流程要与目标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在信息时代,会计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宏观调控服务的;其次,仍然是为企业提供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各方面的相关信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计的信息处理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例如网络化、自动化、系统化等,甚至,仅仅通过提供一些数据,根据系统内部程序就可以更准确的进行预测,使得会计信息更符合大众对企业的信息需求。在网络信息时代,实现会计目标的流程将会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在:
(1)信息呈报的时间要求。传统的信息呈报时间间隔明显不能与网络时代相适应,因此,联机系统就成为了必须的报告传递方式。
(2)从内容上看,由原来的只重视财务信息到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并且不单单是呈报企业的经营成果,还要上报前瞻性、有关背景等等的信息。如果单纯是以传统的那种信息呈报方式的话,是没办法满足上述的要求的,只有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使得这一转变变为现实。
4.会计职能的创新。
会计只能,即会计的功能以及本身的作用。
三、总结: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是管理水平与人才相互较量的时代,总总因素的推动下,必将会使得会计理论发生重大的变革,但是,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跟上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不被时代抛下。
参考文献:
[1]常红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理论如何实现创新.现代经济信息.(10)。
[2]张莉.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部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1).
[3]包根梅.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中医理论论文篇八
[摘要]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列举了主要运筹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并在文中介绍了“软运筹学”概念,希望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运筹学系统工程局限性软运筹学。
一、引言。
目前,有些人把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混淆起来,甚至认为二者是一个内容。国外的运筹学与国内系统工程有相似的内容,因此被称为“狭义系统工程”;而按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是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组成的一类技术科学,其基本工具是计算机以及为其提供计算方法的计算科学。
二、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的联系、区别。
1.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属于技术科学;系统工程是运筹学的实践内容属工程技术。
2.运筹学解决具体的“战术问题”;而系统工程侧重于研究战略性的“全局问题”。
3.运筹学只对已有系统进行优化;系统工程从系统规划设计开始就运用优化的思想,是研究整个过程的理论。
4.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数学理论,是实现系统工程实践的计算手段,是为系统工程服务的;系统工程是方法论,着重于概念、原则、方法的研究,只把运筹学作为手段和工具使用。
三、常用运筹学方法应用时的.局限问题。
1.数学规划。
不论哪种数学规划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局限性。首先,数学规划理论所要求的“系统”比较难以确定范围;其次,理论中的约束条件要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很难用定量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再次,理论模型有限,很难将各种问题都加以解决。
2.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应用的局限在于,阶段的划分导致动态转移方程比较难以确定,阶段间的联系难以形成量化的数学形式。常见的类型如资源分配问题、生产库存问题和机器负荷等,一旦问题中的某些条件随实际情况改变,则模型可能失灵,这些现实问题是很可能出现,但数学形式的求解方式却很难快速“应变”。
3.库存论。
常见模型可分确定型不允许缺货和允许缺货、进货方式分为一次进货和持续进货,不管是哪种分法,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符合实际情况要求。比如除非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非常准确,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不确定型;还有为了形成“零库存”状态,我们需要随时观察出货情况,再决定合理进货时间和进货量。
4.排队论。
排队问题要求对顾客到达、服务情况等做定量分析,将各种情况概括成各种分布模型。但实际应用时,随机情况很多,系统的大小也未必会达到仿真的要求,造成结果的误差。
5.网络分析和网络计划。
应用过程中要求对整个“项目”的情况了如指掌,各个环节的衔接关系非常明确,网络图的绘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工期的确定由于各个工作的随机性存在,工作时间也有所变动,项目越大则工期变化越大。
6.决策论。
决策的准则通常采用期望值的方式,由于采用“期望”的方式,所以它不是决策最后的实际益损值,故而与实际情况发生时有一定出入,这就要求决策人还要有一定“主观判断”的能力。
7.对策论。
这种方法要求首先确定对策问题的赢得矩阵,这是一个定量化过程,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有限的模型同样不能概括所以可能的对策类型。
鉴于运筹学存在的片面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运筹学软化的思想。软运筹学研究的议题,本身存在争议的问题,除了使用理性工具中的数学模型还包括为理请思路引入的概念模型,追求的是满意解或可行且满意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2]梁迪: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徐九平等:运筹学——数据、模型、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中医理论论文篇九
中医学的理论学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象思维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意象化过程,意象化的过程以非逻辑性推理的形式展开,包含着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信仰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探讨,对中医理论的形成提出了“心意化”过程,中医理论是通过个体对生理机能的心意化感知而形成的。
思维模式与思维过程本身是一个哲学领域的话题,但思维本身也是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得以建立的源头性基础,所以思维模式又是一个各学科都离不开的话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思维模式,带有显著的民族印痕,这就是超越于逻辑规则的象化思维,象化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心意化过程,即将原始积累的信息资料转化为心理上的形象模型后进行意象化的思考。中医学作为一门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产生与发展更是与中国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个人体验基础之上而不是实验,科研中观察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观察者通过对自身体验的研究而认识世界。从心意化的角度探讨中医学理论不仅是一次深入领会中医学玄奥理论的机会,更是一次直面中国文化本源性思维形式过程。
中医理论论文篇十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医护理理论,发挥中医护理的理论及技术优势,可强化中医、西医护理措施的有机结合,推动外科护理学的良好持续性发展,并且在外科护理学中,应用中医护理理论,还能拓展护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丰富护理学的内涵及护理内容,提升护理工作水平。
中医理论论文篇十一
1.1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平阳秘”的结果,这种阴阳协调关系一旦被破坏,人体则由正常的生理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即为疾病。
《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的治疗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无处不在地始终体现着这一原则。
对每一病证,均遵循寻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如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
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风寒散去,卫不强,营不弱,则阴阳平衡。
1.2扶正祛邪,分清主次扶正即补其阴阳之偏衰,祛邪即去其阴阳之偏盛。
扶正与祛邪虽是治则的两个方面,却又是辨证的统一体,在具体应用时又要分清主次。
一般情况下,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如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1];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如316条用真武汤温肾阳以利水平喘。
1.3明确标本,分清缓急标本缓急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重要治则。
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
宿疾为本,新病为标,就新病和宿疾的缓急而言,一般是先治新病,后治宿疾,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
说明素有喘证的患者,患有太阳中风证,亦当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定喘之剂,先从新病治标入手,方为对证。
里证为本,表证为标,如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1]。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此为风寒兼伤,表里同病之证,当审表里施治。
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治之;少阳阳明病多,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切不可以腹满一证而下之。
1.4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六经病证大多数为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
如寒实结胸证,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本证寒因寒痰冷饮结聚于胸膈而见咳喘、胸闷等胸阳不振之象,喘息咳唾而不发热,口不渴,用三物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疾病的表象与本质或不一致,如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四逆散证,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本证的四肢厥逆,咳喘,腹中痛,小便不利,泄利下重乃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不伸所致,治以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中医理论论文篇十二
气属于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亦与气和血的关系一样,极其雷同,如前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载气等方面。
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正常,全赖于脾胃之气的支持,故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
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并使经过代谢后多余津液转化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人体的水液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而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时,则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往往随之而受阻;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导致水液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会随之而不利。因此,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化)水;津液停滞、水液积聚而致气机不利,则称之为水停气阻(滞)。正是由于两者互为因果,从而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种种病理变化。临床治疗水肿病证,常须行气与利水之法并用,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此理。
气能摄津:津液的敷布与排泄,虽然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而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亦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正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使津液量在体内得以正常的保存,从而维护了津液对人体的正常滋润和充养。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可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理现象。
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之所以能化生津液、敷布津液和固摄津液,亦是因为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旺则气旺、津耗则气必伤。如在大汗、大吐、暴泻等情况下,均能伤津耗气,可出现“气随津脱”等病证。《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