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优秀9篇)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4 09:48:30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优秀9篇)
    小编:JQ文豪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灵活性,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些编辑精心挑选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灵感。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一

中秋节的日期是9月27日星期天,农历八月十五。

20中秋节放假安排:年的中秋节正逢新历9月27号周日那天,由此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

中秋为何只放2天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一些网友对中秋放假安排表示“看不懂”,认为9月27日本来就是周日,中秋节只放周六和周日2天假,何谈中秋节放假?实际上,中秋节的那1天假期是在国庆假期中补休的。

按规定,如果假日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去年的放假调借方案为,假日逢周六、周日时,在周一补休。但2015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如果在周一补休,即9月28日补休放假,则会出现先休3天再上2天班再放假的“折腾”或者国庆假期后连上9天班的情况。

2015年的放假安排将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作了综合考虑,将中秋那一天假期挪到国庆假期中补休。这样,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至7日,共7天,然后10月8日和9日正常上班,接下来这个周末只需周六的10月10日上班,10月11日这个周日可以休息1天。

相关阅读:

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代表物:月亮、月饼、艾蒿、茱萸、灯谜、花灯。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想和同学们一起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谁来说说你星期日做什么了?

生:我在家里写作业、我去叔叔家玩了、我帮妈妈洗衣服了……。

新课。

调查统计活动。

师:同学们,星期日能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学会统计,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哪位同学想做一个小统计员。(找几位小统计员)。

生:(汇报)留在家里的同学是8人,占全班人数的十一分之四,出去玩的同学有五人,占全班人数的二十二分之三。

师:那还剩下一部分同学,那剩下的这部分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这两部分的人加在一起,再用全班人数减去这部分。

师:能用全班人数去减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什么减呢?

生:可以用“1”减去。

师:为什么用“1”呢?

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

师:为什么把全班同学看做单位“1”呢?

生:因为我们在全班同学里调查,调查出来的人数是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以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师:那怎么列出算式呢?

生讨论列出算式。

师:如何计算呢?

生小组合作,找出算法,讨论发现了什么?

师:从这两道题里我们可以看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有一定顺序的,谁能说说。

生: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巩固练习。

延伸结束。

师:我们在统计同学们星期日的安排时,有的同学星期日的时间安排的非常好,大家应学会安排星期日的时间,请同学们安排下你本周星期日的时间吧!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四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生:非常想知道。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1-(3/8+1/6)1-1/6-3/8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1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教材第6页第3题。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五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分数的混合运算,教材利用“星期日的安排”的故事情景,逐步引出分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算式运算的过程,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学生校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评析:“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这一话题的提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评析: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六、教学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六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七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开始时教师与学生的“星期日的安排”的聊谈中,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近,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能做到“课始、曲已生”。同时,本课的教学中的“运算顺序”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让“单调的运算”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运算不再是简单的运算,而是在充满“生活味”、“情境味”的氛围中进行,让整堂充满着人文气息。同时,考虑到学情问题,即学生由于进度的临时调整可能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很牢固,所以我在“说信息”时加入了问8分之3的含义,进而突显整体“1”的内涵。

2、注重探究体现过程。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式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1-(3/8+1/6)1-1/6-3/8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1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件教具。

准备。

分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任务。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一、进入情境。

通过背景材料,初步感受牧区孩子的生活。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读诗后完成练习。

a读准下列词语:

哈萨克魁梧驭着吐出来鞭梢伊犁。

b、说一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哈萨克冬不拉。

c、这首诗一共有()个小节,可以分成()部分。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d、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

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背小学》,读了诗,我知道了马背小学指的是。

一、课前参与。

了解牧区的生活:出示背景材料。

二、课上研讨。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自学生字词。

3、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三、集体交流:

1、集体互助学习,交流自己的初读收获。

3、大声地把诗歌读给大学听。

2、我还知道了什么?

四、品读诗歌:

1、和同桌一块读一读这首诗,比一比,谁回答得问题更准确。

a品读第一部分,思考:牧区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幸福吗?

带着这种的感情来读一读描写牧区孩子生活的小节。

b、品读第二部分,思考:小作者都有怎样的幻想?

从这些幻想中你知道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怎样的向往呢?

五、小结。

六、小练笔。

写一首小诗,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

指导朗读诗歌。

还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学生把诗歌内容的了解,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从诗中获取的信息即可。

从幻想的内容,归纳到对生活的向往:美好,富足,现代化。

三、课后延伸。

提示:1、这里的学校指的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让你感受到快乐,和学会生活的地方,而不专指学习知识的学校。

2、可以写一写你在这里的快乐生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