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后,对所阅读或观看内容的理解、感悟以及吸收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将自己的感受与读者分享。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述。这些读后感范文涉及各个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让我们共同感受阅读的力量。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一
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发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发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说天人合一。
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能所一体,同时并立。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为:人文人生,或叫有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便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有目的的人生,且有选择此等目的的自由,此为人类生活的两大本质。只有这种自由的获得,才能指示出人类文化前程一线的光明。
人生目的,既由人自由选择,则并无高下之分。自由追求有目的的自由,不免受到外界的阻抑和限制。人生种种目的之是非高下,取决于自由量。自由乃评判一切人生目的的价值标准。人类的善恶评判取决于自由量。
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恶。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浅显的文化人生,也不好算恶。正是因为文化人生的演进,恶的观念,恶的评价则变得越加鲜明。并非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恶,实则是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善。
在物和心这方面,钱穆先生认可现代科学得出的结论,现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然后并非纯粹的唯物观点,他认为心不必束与物所制。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恰好是因为生命与心灵努力的结果。心能脱于俗梏,独立存在。
心与心的交汇,共同的努力,彼此的成全,成就一个大我。
这一章,钱穆现实比对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东方文化乃是内倾性;西方文化乃是外倾性。中国人追求真理重向内,而西方人追求真理则重向外。
西方人的真理观,超越人生而外在,必为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宗教、科学与哲学。向外寻乃是无限。
中国人追求真理乃是向内求索,求得所得再转而向外去观照,可谓是主观。
《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中庸》言,尽已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得大道,天人合一。
中国的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授以日常人生的一种深切经验与忠实教训。主张人以修身为本,继而向外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
如何做一好人,依靠内心的明觉,由各人自己之内体验,而不在其外寻。
“古我之所贵,贵能于人在世界中完成其为我。贵在于群性中见个性,贵在于共相中见别相。故我之为我,必既为一己之所独,而又为群众之所同。”
中庸有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遵德行而道问学。此三语,为中国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训。人既才性不同,则分途异趣,断难一致。然而论道义,各有一恰好处。人有所殊,若能尽其性,则近道。
人,仁也。皆是相互成全。完成我的内在方面需要仁,完成我的外在方面需要礼。
人生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
佛曰,无我涅槃;耶教曰,上帝天国;道曰,无为而自然;儒曰,求安适。
身量有限,心量无限,人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既是超出有限,便是接触苦痛,也便解除了人我之限。
为道义而死,便是死得其所,可以达永恒,即破除生死之限。
“人心不能尽向神,亦不能尽向物。人心又不能封闭在身,专制它,使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禽兽。”
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道义之内,安放在仁之内。“忠恕违道不远,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
人生不获自由是痛苦,而尽要自由,又成为罪恶。
威廉·詹姆士把人所认识我分为三类:1.肉体我、2.社会我(假我,客我)、3.精神我(主我)。肉体我受生理支配,社会我受礼法约束,唯有精神我可以获得无限自由。
教育家佩斯泰洛奇,列出人生三情状:1.自然情状、2.社会情状(政治情状)、3生活情状(道德情状)。人类生活由此逐级演进,不可越位。
儒家提倡的既是从道德出发,这种道德是明觉,不受外界所迫,在这一层能获取极大的自由。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二
读完《人生絮语》后,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以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理解,却不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人们以善意去提醒他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身边总有太多跟风的人,一件衣服火起来了,就算明知道自己觉得它不好看,但还是紧跟潮流买了下来,还违心地说着“好看”。人就是这样的,逐渐便会迷失真正的自己。
文中提到:“父母喜欢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训子女,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求学阅历教育学生……”是啊,父辈总是会按自己的愿望要求子女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梦想,从而逼迫子女成为了和当年一模一样的自己。
人生是属于自己的。当然路上会有启明星,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也会有暗涌,诱惑你走上不归路。我们要有一颗清澈明亮的心,拼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青春,不挥洒汗水,怎会完整?只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做好自己,那么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必会变得多彩明亮!
人生中也许会有许多的失落,许多的变故,许多的背叛;也许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心酸,但是我们可以带着心中的微笑,从一个微笑开始,穿过世事的云烟,迎向幸福的彼岸。
周国平说:“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所能获得的最大成功。”而这最大的成功的背后,起主要作用的恐怕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辛酸泪,也不是“孝敬父母”的苦口婆心,而是家庭里的民主、平等的“润物细无声。”
人生中会经历许多事,人生是一个自我磨练的过程,不管怎样,我们都应面带微笑,让自信、自爱、自强由外到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三
平凡,是一种状态,即:平平常常,不稀有不新奇。平凡的你,平凡的我,平凡的芸芸众生,组成了这个平凡的大千世界。所以,亦凡亦俗,是人之共有属性。
自命不凡的人,既够不上伟大,也达不到平凡。因为,他不知道伟大出自于平凡,也不懂得平凡能孕育出伟大。只有始终都不自以为大者,方有可能成就大事。
人一旦把自己定位到平凡的坐标之上,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且能深深体会到平凡的悠长意味。“平平常常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这是真话,更是真理。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虽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能做出不平常的业绩,给我们蓄意建造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增色添彩,实现不白活一回的人生期许。
不平凡的人,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其有着过人的胆识、智慧、韧劲和执著,总能举重若轻、化被动为主动,既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也能把不平凡的事情做好。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平凡与平庸,原本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两种况味,它们的中间既无自然通道,也无必然链条,可却是相距得很近,而且极容易转化。
人做到平凡并非容易,需要不断地克服浮躁、莽撞和激愤。但进入了平凡的境界,自己的行为与操守就会被平凡所规范所诫勉,乃至将你的人生和命运协调起来。
人生旅途多有乖舛和碍难。要做平凡人、干平凡事、过平淡日子、享受平静生活、平平安安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这是一种平凡的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平凡的人生际遇里,与其做不了星光耀眼的“名星”,毋宁做一盏能点燃自己生命价值造福社会的明灯;与其做不了伟人,不如先做一个令人赞赏爱戴的好人。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四
人生是个简单而深远的话题,许多人认为这是理论家们研究的大道理,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由于这认识误区的存在,使得许多人对人生的概念模糊,认识片面,从而出现了众多的困惑,有的甚至陷入了烦恼的恶性循环中。
其实,人生这个课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成熟的人都应对人生有个正确、明晰的认识。
人生是多方位的,它包含着事业、财物、情感(亲情、友情、爱情)身体、自由等多方面,同时人生又是充满矛盾,每个人都有他成功的方面和不如意的方面,一方面的成败并不表示整个人生的成败。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如古人云:福之祸所系,祸之福所系。成功和失败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所以,人,不要过于看重名利得失,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亢不卑,方能在风云变幻的人途上纵容坦荡。
无论是社会还是人,若要发展就要有勇于怀疑常规、打破常规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每个人都是他自已,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力决定着我们生活的成败。缺乏恒心和毅力、懒散怠惰的人将一事无成。
人生本无所谓美满,美满只是个不断奋斗、不断迷茫、不断收获、不断失望、不断希望、不断提高的过程。男人在被尊重中吸取自尊;女人在被人爱时感到自身的价值。男人和女人永远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一个不需要男人的女人和一个不需要女人的男人都是十分可怕的。
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不可能在一个异性身上满足自已全部的情感需要。爱情并不狭窄,她是丰富的,丰富人的心理历程,有时要靠若干个异性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人是由动物演变而来的,基于动物和神中间的一种生灵,即具有动物的本能,又有神的思想,由于人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思想理念千差万别而形成不同层次,有的动物原始习性占主导,有的神理念占主导。
人除此外还有高级需求,即名誉、精神、情感等需求,只有低级需求能基本满足,又有高级需求的才叫生活。
低级需求是高级需求的基础,高级需求是低级需求的向导,没有低级需求,高级需求是空谈,没有高级需求,人类便不会有进步。倘若低级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不要说生活,就是生存也是艰难的。
人的来去都是一样,所不同的是生活过程和心境不同,无论是苦也好乐也好,简单也罢丰富也罢都是过一天少一天,与其苦思冥想、追求结局,不如适时适地的注重生活过程和质量,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记住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当我们即将离开人世时,无怨无悔无憾,坦然而去。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五
彭德怀给自己一生定下三条原则:自己不贪;不给别人送;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
“人生三品格”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丽的人生必须具有三种品格: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人生三暗礁”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人生三要素”
作家冰心在回忆梁实秋的文中说:“一个人应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
“人生三信仰”
诗人徐志摩以“爱”、“自由”、“美”为人生必不可少之信仰。
“人生三味药”
胡适博士曾在对毕业生赠言中,谈到人生需要的“三味药”,这就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读者文摘)。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六
一.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像两片同根的叶片,有着不同的脉络。也许有的人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顺境中,衣食无忧,有着各种爱的围绕,却全然感知不到自己的幸福。但有的人,注定要品尝生活的各种滋味,经历风雨、挫折、磨难,用自己的手,去开拓自己的一片天。他们很少拥有,他们懂得珍惜。他们不畏风雨,他们敢于承担。他们在泥泞中挣扎,他们对命运抗争。不屈的灵魂呀,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梦,源于此,才会坚定的前行。
我们常用忧郁的眼光望向远方,有谁会明白一个思想者的痛苦啊。我们无法拥有那简单的、单纯的快乐。我们知道,这一切苦痛的来源,都来自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我思故我在,不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会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我们一直在叩问自己的灵魂,生活的方向,人生的走向和意义。一叶落知天下秋,多少青葱的年华已经不再,金黄落叶一层层堆砌,我们再也不是青春少年,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曾经炽热的心跳,也变得平缓、悠长。我们是那一棵秋天的'树,不拒风雨,不拒沧桑,以一颗心,淡看岁月的苍茫。
二.
一轮冷月,照彻夜的苍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枚菩提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也一定要有机缘。千帆过尽,繁华落幕,我们终悟得:一切不过是烟云,终会弥散。可贵的乃是有一颗至真至善的心。浮华名利皆如艳丽的服饰,皆是心之枷锁,褪去,便可得一个本真的我。固然如此,谁又能脱离红尘,独居云水之巅,不惹尘烟?虽不能离群索居,但我们可以卸下心之劳役,让它获得自由。修禅悟道亦不是弃世,而是修心、养性,云开雾散,留得一轮明月在心中。
浮世修心,要耐得住一份寂寞。心之外是红尘,五彩斑斓,光怪陆离。它召唤着一颗颗浮躁的心。这就需要一份坚持,一份信仰,才足以抵过这些诱惑。既能入得红尘,又能出得红尘,而且不惹尘累,万事万物俱在心中,一目了然,始终能保持心境的清明,这大概是修心的极高境界了。修心还需有一些高雅的志趣与追求,怡情于山水,寄意于琴棋书画,子史经传,于古人的智慧结晶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经常与自己的心灵交流,看清自己,读懂人生。
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有爱,注重奉献,不计索取。爱每个人,以微笑对待每个人,让自己生活的环境清平而温暖,让自己的爱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回应。而不是居高临下,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是独善其身,万事与自己无关。生活中的品质,也反映我们内心的修为。不计较,不怨恨,不索取。游刃有余的处理生活。生活之外,不辍的进行精神的追求,这才是我们永远不脱离现实,而我们的精神永远高于现实,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丰盈,从而才能有一种满足感、幸福感。
文:t湘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七
我推荐的这本《无命运的人生》,它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我选择它的原因,不仅因为它赋予了作者诺贝尔奖的荣耀,事实上,当你和活在凯尔泰斯?伊姆雷记忆中的集中营里的目光接触,透过它直面那个荒谬的世界,这,无疑是种冒险的尝试。
什么是地狱?对于《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但对于一个被抛掷到所有的认知一次性地向他涌来,失去了它们本应依赖于渐次铺展的时间顺序的混沌中的人,便有了这样一种同样不可想象的东西来比喻地狱了。而这也指灭绝营火车进站后的二十分钟,当奥斯维辛最初的印象砸到每个被绑架的脖子上,惊呆的人们竟感觉不到恐惧,愤怒,绝望——剩下的只有可耻和模糊感。被强制分隔的人群,毫无察觉便穿上的囚服,重重铁丝网环抱着的营房,甚至那夜晚的漆黑吞噬不尽的半个天际的焚尸炉的焰火——一切消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意识。也许,他们甚至没有真正理解其间的意味,但那二十分钟渐渐凹陷成了一个黑洞,撕裂开的裂隙空洞深邃,直至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它从未被填满,却劫掠、抹平了无数的人生。
如果说,《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曾赞同或怀疑过当时的说法:只要有充裕的时间,无论怎样的生存环境,即使是监狱人们也能适应。但这是集中营,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适应的地方——你其实无事可做,除了那奇怪的等待。人们等待着,但也许未曾真正想弄清等着他们的是什么。也有人划分了这种等待的怪诞含义,他们把它叫做希望。
而这正是作者在伙伴柠檬邦迪身上感受到的。他暗地里学习后者的各种生存技巧,模仿柠檬邦迪在劳作中摆动铁锹的方式来省下每分力气,模仿他领晚餐时尽量待在后头——为了能分到锅底的厚料,模仿他无论多饿都要将半份早点留到中午……然而,我们无法判断,希望是否给集中营的生活带来了益处,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中的老者说的一句台词:“希望在这儿是个危险的东西。”
但也有事情是确定无疑的,那便是正在产生的变化。起初,你毫不在意,于是当它放大到无法被遮掩时,你吃惊的目光无法从上面移开,你可怕地想到了“人形”这个名词,把全副身心专注于上面,似乎仅仅为弄明白它的含义,直至你厌恶地把这些“人”的特征塞到囚服中,再不能去瞥上一眼。这是作者看到——“确切地说是意识到”——一个家庭中所有挚爱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后发现的。
他将他们的离去在脑海中制作成幻灯片,一遍遍回放着,同时也用同样的方式审视自己的变化。没有第二条选择,事物永远是忽然地冒出,太突然了,然而你不愿去回溯其间的过程,人们只是承受,面向向他们抛过来的无休止的强烈印象的喷泉——奥斯维辛的形式。
没过太久,人们便开始逃避。这儿有“三种逃逸的方式”。一种出现在早点名的时候,体现在对不上的人数上。总有人固执地抓住一个念头,盯住一个不会被发觉的角落,在意念中把自己伪装起来,不断重复强调它的安全性,最终,为了多睡一小时不惜任何代价。然而,“起床号只叫不醒那些永远不可能被叫醒的人”。他们已逃得足够远。另一种是“真正的逃”。有看上去周密不缺半点考虑的计划,有胆大的决心,但这冲往自由的翅膀只能融化在惩罚者的手里。最后一种,也正是作者采用的一种,同样称得上是固执的火花在偷偷摇曳。他们可以从你身上夺走数不清的东西,唯独有一种,最执拗,最独立,那便是独属于你的想象,或者说,透过奥斯维辛铁丝网上永远灰色的天空,转向自由的那不可磨灭的目光。
作者最喜欢让那个享有纯粹自由的自己,回到匈牙利的家中。他总惯于挑选一个平常的,完完整整的一天——起早上学的一天,太平淡了,以至于当初未觉察到这许许多多平常日子的可爱:“对于当时所有蕴藏在其中为我所错过的、我没有做对的,甚至根本没有发觉的东西,现在在集中营里,我尽了最大的可能把它们完美地修复了过来。”难以想象,支撑起作者的苦难生活的,并不是某些为人敬仰的、伟大的观念或斗争,却是一种细微地流淌的、俯拾即是的时光。原来,自由也是如此地真实过,在过去的每时每刻被不自觉地呼吸着。
但想象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当你的身体每天都在给你新的惊讶,当你逐渐深陷一种不寻常的平静的罗网,这便是你开始以一无力的姿态,企图挣扎着摆脱他们拉扯着的人生——你的人生。作者看到自己从一堆“人”的东西中间醒来,寒冷的雨扑打着脸,而远处汇来了一片熟悉的活动声,叮叮当当准备开饭的声响,敲响了胸中有某种非理智的东西,于是有了这声令人惊叹的咏唱:“我想在这个美丽的集中营里多活一阵子。”是啊,只要生命还在,世界仍能让你感到美丽,甚至你拥有的只有集中营的生活,即使你的人生正在深刻地滑向未知,以一种不可重演,不可拯救的趋向崩碎在历史特定的偶然性之中,而那是一种原本并不是为你准备的、非正常的命运。就像作者在书中频繁地重复“自然”这个词,它的意味让你精准地了解到,为了活着,仅仅为了走下去,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在《无命运的人生》的结尾处,关于真正的解放,回归家乡的真实之旅,作者谈得很少。在路上,在家乡里,他碰上了对大屠杀持怀疑态度的陌生人,要求他起来为遇难者发音的记者,还有劝告他忘怀奥斯辛威的亲人,对于他们,他认识到他们无法了解他知道了些什么,而他对于过去的诚实挫伤了他们。这是不能被要求忘怀的,因为里面包含着一个无辜者的自尊。即使他要继续下去本该不是为他安排的人生,但一切都像他所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一切来了,我们也走了。”不允许停留,他们的人生仍在流淌,即使是化为黑色的河流继续歌唱。
请理解我的描述中有些地方用了“你”来代替作者,因为读了《无命运的人生》,你将尝过最高程度的诚实和朴素,无法逃脱开这份脆弱经历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以冷静审视者的目光来看待它。即使奥斯维辛属于消散的历史,但它里面铸就的每一桩荒谬都应为我们铭记。正如作者努力让我们认识到的,这是一个有关文明的降落点,在痛苦的黑暗真实中,它让你直入思考我们文明的未来方向,并为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庆幸。以及书中发出的“美丽的集中营”的感叹,更让你在震撼中体味到我们天性中对自由的坚定追求,对生命的无尽热爱。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八
无意中看到奈良美智和吉本芭娜娜有合作出版的书,忍不住搜了一下,上海译文已经出了中文本。买了现有的两本,还顺带了另一本《喂喂下北泽》。最近买书又没节制了。
买的这版是20xx年8月出版的,封面是淡黄色底色上吹竖笛的女孩,闭着眼睛的奈良美智招牌大头娃娃。
书里奈良美智的插画不少,只是看惯了画册印刷的他的画,看这些插图走有点遗憾,纸质太软,画面还是太粗糙了。唉。这几本书该在实体店买的。
吉本芭娜娜,以前听过这个名字,一直没刻意找来读。
虽然120页,但每页上文字并不多,所以只能算个小中篇吧。抽空就读完了。
故事以雏菊的口吻来讲,她不知道父亲是谁,母亲车祸去世,与姨父姨母一起经营什锦面店。她小时候的朋友岁母亲去了巴西。她最近一直梦见她。似乎心有感应。很多有关感觉的文字,女孩的孤独,女孩的伤痛,女孩的回忆,以及她的小确幸,与旁边年轻的店长的交往。
只是读过没什么感受。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我的茶。感受不到文字的力量。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九
宜家(ikea)前北美区总裁、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官佩妮莱亲笔自传,温暖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解析职场女性困惑——“不要花费你的整个人生去寻找适合的工作,设计出自己最棒的人生才是你最为重要的工作”。
宜家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高管之一,分享她内心的真实成长历程。
切勿倾尽一生去寻找好工作,关键在于忠于内心,设计你的理想人生。
作为宜家发展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领导者之一,佩妮莱在《设计你的人生》中带领我们一同跟随踏上她的奋斗和成功之旅,感受她走出自我否定、走出黑暗的心路历程,目睹她重拾内心的专注和勇气,雕琢、设计出全新的人生。
女性的姿态。
我见过很多在自我否定和挫败感中止步不前的人,其中以女性居多。我希望能启发她们将思维方式从“我不喜欢这个”转变为“我想做什么”。
做母亲vs.做事业。
不完美的母亲并非不好的母亲。不完美只能说明你也是普通人。事实上,接受“不完美”能让你释放自己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潜能。
忠于自己,设计你的人生。
当有人问“您觉得我有管理天赋吗?”我总是以反问来回答,“你想要成为领导者吗?”我认为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决定。
与其逼迫自己去完成根本不可能的任务,就为了变成某个你认识或在什么地方读到的人,不如问问自己,“为何不能做自己呢?是什么让我不愿做自己呢?”
如果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花精力去认清你是谁,而不是时刻关心别人在做什么,那么你离找到真实的自己就不远了。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
1、“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民间俗语说的是对人对事都不可只注重外表,只观其表面,而忽视其本质。人的相貌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英俊或高大威猛的男人投去赞许的目光,对漂亮的女人则会多看上几眼。这是一种常人的心理与表现。而对于相貌平平或丑陋的人则就没有这种兴致了。
外表的美丑仅是表面,与本质的好坏几乎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总是希望人的内心世界与其美的外表相一致,相统一。这种想法既天真,又愚蠢。因此,看人对事不仅要看外表,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内心和本质。
2、自诩好人无用,历史底片上的模样最真实。
3、每个人都在编织自己的`故事,故事的结局究竟是喜还是悲,主要取决于自己怎么做,到底做了些什么。
4、愚人只知道看人家怎么做,而聪明人则总是琢磨自己如何做。
5、走正路,也会有人挑毛病。挑毛病的人,什么时候都有,尤其是对于卓有成就的人说来,指手画脚的人就更多了。
6、被别人挤兑,固然痛苦。然而,若从经风雨、丰富阅历的角度讲,它又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7、只有大胆地否定,才能勇敢的肯定。不敢否定别人,也就不能正视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别人,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8、被淘汰的滋味是苦涩涩的,但也由此带来了寻找新的甜蜜的机遇。不怕被淘汰,只怕没有求新的勇气。新奇等待所有的来客,座上宾肯定是大胆的勇士。
9、逆来顺受的是奴才。敢于抗衡的是英才。勇于创造的是人才。独辟蹊径的是天才。
10、实践,使人才辈出,把人才推上了历史的潮头。
11、苦斗,苦中有甜。勤劳,勤中有乐。对于这样的苦乐观表示不理解,只能说明涉世不深,经历贫乏。
12、凡事看到了其本质,寻到了其源头,懂得了如何起始,甚至可能预料结局,那么,办起事情来不仅顺手,甚至可以游刃有余。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非同寻常的2008年已经过去,我们又在激动和企盼中迎接着2009年的到来.2009年既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华诞,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里程碑式年份.同样,癌症进展又进入了她创刊以来的'第7个年份.这7年见证了这本期刊异军突起的进程,也体验了她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
作者:赵平作者单位:刊名:癌症进展istic英文刊名:oncologyprogress年,卷(期):20097(1)分类号:关键词:。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二
“请把握好这如锦年华,星火人生,因为,你一松手,它变成了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
——题记。
月如钩,慢慢长空。星星投下一层淡淡的银辉,演绎着这悲喜的人生故事,如影如幻,拉开序幕。
那是个健壮的小伙子,满身书卷气,带着浓浓的清高与潇洒。他的父亲——一个清苦的农民,给他取了个好名字:高加林。他有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他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一位多才多艺的民办教师。他正想着要过几年转为正式教师,却被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当不成教师了!这意味着,他得重新回到土地去,操起锄头当一个满身泥土气儿的农民。
他曾经不振,曾经烦恼,却不得不接受这现实。当他提着篮子去叫卖白馍时,他意识到自己与这世界,与曾经的自己有多少格格不入!就在他如此不幸的时候,那个脸庞生动的姑娘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姑娘——巧珍出现了,她渴望知识,所以也就爱上了满腹经纶的高加林。她是多么地倾慕着他啊!这个傻女子!后来,她确实美梦成真了!在她和高加林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巧珍感到幸福,是的,幸福!
命运终究是有转折的,在与巧珍经历了风风雨雨后,高加林离开了这大马河畔,靠着关系来到城市当了记者,成了风云人物,他看到了对未来的一丝希望,,美好的明天就要到来了。
然而,高加林却为了自己,没错,自私地抛下了巧珍,准备与高中同学亚萍结合。我唾弃高加林,这个无耻的、忘恩的、自私的人!我为巧珍感到悲哀,这个美丽的女子,再也不能扑进自己所爱的人的怀抱里,甜蜜的笑了!命运啊,命运!
人生啊人生!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它给你,也会让你失去。人生不像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人生终是有坎坷,有路障。要体验人生,就要把握现实。人生是你自己的,成功与否在于你。它就像是你骄傲了,它会毫不留情地给你一个巴掌;你灰心了,它会欢呼着鼓励着你前进。人只有勤勤恳恳才会有有光明,拥有未来,拥有人生。
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生是否美好只在于你如何看待。如果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如果没有挫折,那就体会不了生活的美好。挫折使人生更精彩,使我们更强大!总之,在自己的人生中我们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锦绣年华,品味人生。即使失败,也不遗憾!路遥先生写下了《人生》,现在,我也要书写自己的人生,让它更精彩,更灿烂!
“我要努力,我要前进,我要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去编写灿烂的人生!请记住,对自己说:“因为努力,过所以不后悔!这人生,灿若星火。。。。。。"。
——后记。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三
突然看到此书,预言能活到接近100岁,振奋呐,原来还是青年一枚呐,人到中年都不算,哈哈。突然有种青春焕发之感,突然感觉在青春年华,再添二宝,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要不然漫漫余生,只有一个儿子将是多么寂聊。
啊,啊,我总不能一个工作干它五十年吧?也太枯燥乏味了吧?我要多姿多彩的人生,我要活出好几辈子的人生感来,才对得起这百年长寿呐。
我要改变三段式人生,即成长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模式,我要中途暂休工作去环游世界,玩到我累了,等工作成为我的刚需才回来接着工作。
四十正年轻呐,正年轻,或者我还可以换个活法,活出全然不同的自己。梦想呢,可以有,未来呢,可以期待。
书中说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我得跑过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呐,可不能被机器人抢了饭碗,苟延残喘。我要做个终身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者,我要做个与时共进者,我才不要被长江后浪一把拍死在沙滩上呢。
我要打破年龄的疆界,做个高龄青年,活出无龄感,80,90,00,10后,放马过来,你们说啥啥,我都懂得,不输于你们。来,来,来,我们做个无代沟的忘年交。
想着就好玩呢,打鸡血了呢,我要做个百岁老顽童。
百岁人生该切割成几段呢?三段?绝对不可能!n段呐,n段!七年一辈子还是十年一辈子呢?我得活多少个轮回呢?我得好好想想。
你的百岁人生即将开启,朋友们,你们想好了吗?如何开启你们的多段式人生呢!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四
零度写作:写作实际上是语言符号学的问题,它是不及物的活动,它不指向现实人生,它不是表现某种观念的工具,它只指向自己。作家不再是写什么东西的人,而是绝对写作的人,受语言符号结构支配的人。
写作对于主体的遮蔽,即写作过程中,总是有一个超越写作者个体的结构凌驾于其上,符号的结构系统不管作家个人是什么倾向和风格,无形的控制着写作。因此,只有中性写作,毫不动心地纯洁的写作,才符合这一超越个人的符号结构的要求。这一思想,具有结构主义的典型特点。
巴特尔提出的写作的零度,是针对着萨特的“写作意味着介入”的理论的,他认为作家做出的政治承诺,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于写作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其作用的是“他对语言所做的改变”,是由语言决定的结构。其实写作的零度是理想的写作状态,实际上不存在,作家确实可以零度介入,但实际上他的写作总是在整个以语言符号为工具的写作系统中被无形地整合从而非零度化了。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五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延伸。没有“曲”的积累,“直”永远是危险的。
生活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就象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和缓和,有时又是那么曲折和汹涌。
路遥在《人生》中,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体现着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人生,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这无关对与错,而仅仅在于你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的后果。
高加林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青年人有信念、敢于追求,但也有自身的弱点。甚至有些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连基本的做人原则都出卖了。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但你要敢于爬起来,因为人生的路还要继续。
虽然高加林最终还是回到了高家村,但只要他梦想不熄灭,以往的经历就会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因为痛苦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六
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萌芽到破土,从抽叶到枝繁叶茂,成长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从幼年到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中年,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求知到创业到打拼出一片天地,成长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
等待的过程漫长,却不可逾越。自然的成长总是缓慢的,速成的东西快,却多半靠不住。等待是需要时间,可换来的'却是品质的卓异。
在急于求成的人看来,等待总是那么慢条斯理,等待总是那么按部就班。他们总在想,能不能不用等待这么长的时间。他们不知道,瓜熟才能蒂落,水到方能渠成。
等待是通往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省略了等待,就是省略了成功;超越了等待,就永远也不会有成熟的时候。
等待其实是春风化雨的量变,她习惯于在不动声色中孕育成功。
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等待,能够等待的。急功近利的人,最爱做的是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事。才播下种子,转身就眼巴巴地索取果实,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等不及,等不起,不能等待的人,往往是因为欲望太盛,心浮气躁。他们迫不及待地拔起了禾苗,想要超越等待成长的过程,结果最后收获的只能是枯槁。
等待是诚实者的修为。诚实的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他们乐于在耕耘中守候收获。
等待是自信者的功课。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实力,懂得风雨过后终能见彩虹的道理,因此他们勇于在风雨中期待彩虹。
等待是淡泊者的本色。淡泊的人,只管付出不求回报,而他们无心插下的柳条最终却长成了一片浓阴。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七
也许属于爱屋及乌,20xx年买了厚夫著《路遥传》,里面讲路遥写《人生》一个章节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路遥说:“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二十多天。……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三十年后重读《人生》,虽然巧珍的善良美丽淳朴打动读者,但她与高加林实在不般配,话题只能围绕“你家老母猪生了十二只猪娃,一只被老母猪压死了。”展开,有多少共同话语。高加林生活在80年代,如果放在今天,他那样有能力有眼光有奋斗的小伙子,一样会有光明的前程。不像那时,一个农村户口就让他一辈子只能拴在黄土地上。从这个角度看,只能说生不逢时。
一个人再大的本事,无法与时运抗争,无法抵挡政策的约束。
古语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八
一个交集的'温度。
就象我们俩的感情。
在一个无法达到却无意中达到的地方。
呵呵……。
我是该庆幸,还是惋惜……。
深夜,没有月光,我看不透这浓稠的夜色,
就象猜不透你的心,
窥不透你眼神中的感情。
我也不在想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或许这是最好的选择.
就象你说的:
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勉强!
所以我给你绝对的空间与自由,
只希望你能懂我……。
爱情不分对与错,
跋涉万里只为一次相逢,
我们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你会和我一起相信吗?
相信在这个失去一切承诺的世界,唯一的永恒吗?
我会等待……。
等待你对我说:
你爱我!
等待你对我说:
你不能没有我!
等待你对我说:
这辈子你都要和我在一起!
我会一直等待,
只是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才会来临。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十九
在当今这个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公。有些人因贫穷而自卑,有些人因富裕而趾高气扬,只有少数人贫穷又自信,只有少数人富裕又高尚,在这少数富裕又高尚的人中,就包括被舅舅称为“小哥白尼”的本田润一。
众所周知,哥白尼是提出日新说的伟大天文学家,但本田润一怎么会和哥白尼扯上关系呢,这都要从某一天说起。
那天,小哥白尼俯视着东京银座的街道,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他的想法让舅舅吃了一惊,因为他独立思考很多看似简单的事儿,由此被称为“小哥白尼”。
小哥白尼在中学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一些足以改变他一生的事,比如下雪那天,小哥白尼不经意之间违背了和朋友许下的誓言,他原本以为朋友们会很记仇,或者会与他绝交,于是小哥白尼听从舅舅的话,给朋友写信表示歉意,才发现朋友们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众多使小哥白尼困惑的问题,一一被舅舅在笔记本中解答,小哥白尼也慢慢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不公之处。
“我们拥有决定自己言行的力量,因此会犯错,我们拥有决定自己言行的力量,因此能从错误中重新站起来。”这是小哥白尼舅舅在笔记本上鼓励他的一句话。
我觉得小哥白尼的舅舅不像他舅舅,更像是他的人生导师。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二十
你不应该抱怨命运,你也没有理由抱怨命运,要知道命运给每个人的机遇都是公平的。你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都是命运对你的一种考验。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长乐”,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春去秋来,花榭花开,人生能有几回春?不论快乐抑或忧伤,又何必拘泥于过去而虚度光阴呢?如果你停滞不前,你将错过人生最美的风景。人生也没有捷径,放弃就意味着终结。
命运需要自己去创造,需要自己去呵护。大胆的去追求,去勾描自己的宏伟蓝图,不要永远活在别人的眼里。
〖作者:飞雪惊鸿〗。
人生絮语读后感篇二十一
第三次读《平凡的世界》,再一次走进陕西,亲吻厚重的黄土地,而这一次却在千里之外。有人读了之后,说路遥先生意淫,把一切扩大化了,认为一切太理想化了,太标榜农村出来的学生的傲气了,路遥先生来自农村,艰苦的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而《平凡的世界》更多的是写了他的一些人生观,以及面对挫折的态度,放开作品本事不讲,因为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就让我们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慢慢的吸取其营养吧!
掩卷长叹,那个沉重的年代,那块厚实的黄土地,孕育了多少英雄的儿女,生存的恶劣没有把你们打-倒,你们一直走在自尊自强的路上。
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润生,晓霞,兰香,金波,金秀,田福军。。。。正是这些熟悉的名字占据了大脑,而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指导着我。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士兵突击中高城说“生活就是问题摞着问题”,是的,生活是艰苦的,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地位高低,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也都有自己的难处,而生活就是让我们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或是成功后的高兴或是失败后的沮丧,而不论是高兴还是沮丧,社会总在发展,人类总在进步,我们也走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路上。想一想,十年前,我们是个什么样子?而现在我们是个什么样子。在未来的十年之中我们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未来十年没人能猜到,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们肯定会进步,会比现在先进的多。
小说中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不断奋斗的过程。不管你家庭富裕还是贫穷,只要你具有了不断奋进,自强不息的种子,你就会摆脱贫穷就会完成自我救赎,就像古老的双水村孙少平家盖起的新窑洞,就像孙少安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年轻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你现在的位置,不是你生活的环境而是你不断要求自己进步的信念和为了实现这个信念毫不动摇的意志。
小说还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手中的爱情,要珍惜她,甚至要比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她。感动我们不只是少安夫妻也只是润叶和向前更不是少平和晓霞,而恰恰是这一群人,这一群人各自不同的爱情的轨迹,少安放弃了润叶是迫不得已而少平处在了和少安一样的位置的时候,他想到了将来或许两人不能在一起,但是,他依然信守着对爱的承诺,金波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当他再一次去寻找时,却了无踪迹,对于爱,当我们丢失后回到原地还能找回吗?找不到了,金波想疯子一样,在青海的街头高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却找不到了那个美丽的姑娘。晓霞走了,临走的时候她的脑海中留下的是少平的影子,少平回到了两人相约的地方,却孑然一身,现实很大,爱情很弱,而就因为现实强大我们就可以放弃吗?如果一个人,不因为你富裕或者贫穷,不因为你地位高低,没有理由的跟着你,牵着你的手,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人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拥有这么一段美好的感情,那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如果这段感情能更加长一些的时候,我们真应该感谢上天的眷顾了。
小说还告诉我们,人活着,要好好的活着,对自己要好,对别人也要好。为什么少平走到哪里都会遇到贵人,都会有人帮忙?正因为他身上拥有了善良的种子,无论是大队书记还是矿区的师傅一家,不是说少平幸运更多的是因为你感动了身边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坏人很多但是比坏人更多的好人,初中毕业时,历史老师最后送我们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尤深,“老实人受欺一时,受益一世”读完这本书,更加深了对这句话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