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教人生读后感(精选11篇)

2024年教人生读后感(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4 08:57:14
2024年教人生读后感(精选11篇)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我们从书中获取启发和思考的桥梁,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应用书中的智慧到实际生活中。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批评性的观点,让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以下是一些精心整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写作读后感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教人生读后感篇一

1.何事何物都有其意,何人何境都有其界,冥冥之中因果循环,暮光之城顷刻全倾。

2.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5.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6.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7.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8.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9.佛法是不二之法。

10.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1.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

12.不识秤星――佛法的主要意旨是什么?答:卖了十年炭的汉子,不认识秤杆上的刻星。

13.健康的才是美丽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常新的才是迷人的,平凡的才是伟大的,坚韧的才是长久的,真实的才是永恒的。

14.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5.我要飞的更高。

16.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17.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18.人生就是这样: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19.红尘轮回众生顾,因果循环有定数,放下屠刀虽成佛,愿坠三途灭千魔。

20.藏在心底的话并不是故意要去隐瞒,只是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

21.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22.佛说,你恨的人,来生不会再见,所以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你爱的人,来生也不会再见,所以今生要好好对他。

23.万物万事的原理,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在我们心中,向外追求只会愈走离道愈远而已。

24.因果循环,世间报应,从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希望的彻底破灭。

25.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命运,那就想办法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

26.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27.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8.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29.人生总有因果循环,有时是你种下什么因,就结下什么果。有时却是种的下因,却结不下果。

30.礼貌和教养不只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还有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这考验的不止是情商,还有你的善良。

31.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32.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3.肯低头,就永远不会撞门;肯让步,就永远不会退步。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人生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打跨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极的,退就显得更加无能。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心在哪里,路就在哪里。

34.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35.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36.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38.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39.人生,总有一些得失,一些悲喜,我们无法掌控,无法预判,会蓦然而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积极应对,调整自己。喜则尽力控制自己,不因喜悦而张扬自己,狂妄不己;悲则竭力克服自己,不因悲痛而丧失自己,痛苦不己。人生的种种,无论得失悲喜,坦然面对,得到,不去否认,失掉,不去回避,冷静处理。

40.当我们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就再也不去探究事情的起因,人云亦云。佛说因果循环,种孽因,得恶果。

41.人生百味,情最浓,人生繁华,淡最真,人生一路,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程有一程的感悟,不论时光如何流转,有些东西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美好的追求,对真情的渴望,给自己一份淡然,不困于情,不憾于心,无悔于生命,充实于生活,平和于心态,守一份心净,淡淡就好。

42.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3.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4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45.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46.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的不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4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48.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9.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5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51.当心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

52.像树一样,心不是静的整体,而是动的历程。

53.人生苦短,也许我们总是为了生活违背自己的心,也许我们总是在不同的面具里上窜下跳,然而我们必须坚守最真实的自己,不为诱惑,方不枉此生。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人是谁——是你自己。

54.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5.真正的好朋友,互损不会翻脸,疏远不会猜疑,出钱不会计较,地位不分高低,成功无需巴结,失败不会离去。奋斗的时候搭把手,迷茫的时候拉一把,开心的时候干一杯,难过的时候抱一下。

56.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57.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58.人生路上常有风雨,凡事需要坚强不屈。世间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59.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

60.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

61.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2.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63.若闻苦恼悲伤事,必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64.人生无须过于执着,尽人事安天命而已。选择了,努力了,坚持了,走过了,问心无愧就好,至于结果怎样,其实并不重要。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个过程,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意些什么?失意些什么?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如行云般自在,像流水般洒脱,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65.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6.更说什么――除了日明夜暗,再说什么才好?保重!

67.我何必急呢?它的存在、灭亡,不会丧失真我的存在。

教人生读后感篇二

1、心缺良善,言行必恶毒;心缺美德,言行必下流;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贱;心缺诚实,言行必虚妄;心缺涵养,言行必粗陋;心缺教化,言行必无礼;心缺敬畏,言行必随便;心缺知识,言行必愚钝。心是一杆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镜,映出的是自己的心灵。

3、将心比心,便是佛心。当你能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很少人会再与你计较。当你能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你的人缘将好得出乎你的想象。用宽厚仁慈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你就是真正地得道成佛。

4、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往往是因为放不下面子来做人。虚荣心无限膨胀,蒙蔽了真实的自我,分不清什么是需要和欲望,把别人的眼光当做行为的最高标准,把别人的恭维当做人生的最高奖赏,完全迷失在世俗的迷宫中。把面子拿下来揣在衣兜里,素面朝天,你会发现原来生活真的没那么沉重。

5、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动念头就先发现别人的毛病,正是自己莫大的毛病。一动念头就先想到别人的优点,正是自己莫大的优点。

6、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得不真实。现实才是最真的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难得糊涂,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7、看淡得失人无忧,看破生死自从容。人,因无而有,因有而失,因失而痛,因痛而苦。人总是从无到有就欢欣,从有到无则悲苦。其实,有又何欢?一切拥有都以失去为代价;无又何苦?人生本来一场空。有无之间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态决定苦乐。

8、人生就是这样,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9、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残缺。人没有三头六臂,做人也好,做事也罢,谁能尽善尽美?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修行,就是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1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没必要去复制别人的生活。有的人表面风光,暗地里却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有的人看似生活窘迫,实际上却过得潇洒快活。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快乐也不止一条道路;收回羡慕别人的目光,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11、一个人越成长越觉得很多东西不必看得太重,比如外界对你的期望,比如无关紧要的人对你喜欢与否。过分看重就会让你迷失自我。为了讨好别人,踮着脚尖改来改去,而被别人绑架了人生。一路走下来,才明白真正的魅力不是你应该变成谁,而是你本身是谁。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

13、人生是一种减法,减去多余的奢求,减去过多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不必要的争斗,减去不必要的烦恼,减去那些是非的牵绊,减去那些爱恨的纠缠,还人生一场轻松和洒脱,也让人生多一份自由和幸福。

14、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不要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不要自傲。就这样,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15、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学着放下的过程。很多事,你经历过后,回头再看,那些你越是放不下的东西,也往往对你伤害越深。很多时候,如果你还看不开、放不下,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只是因为你经历得还不够。你内心所有的执着,现实最终都会一刀一刀将之消解,你每一次的抗拒,得到的就是你所感知的疼痛。

16、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悲伤,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满天阳光。当你明白无常,得,有什么喜,失,有什么伤,得失也不过空花一场。当你明白无常,一切都觉得正常。真正时时看见、看着无常的心,获得真正内在的平静安详。

17、在红尘之中修行,修口、耳、心、眼等等。修行即自律,改造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处于和谐状态。修口,以善言对人,不与人争、吵,处处礼让与人;修心,则心正、心善而百毒不侵、海纳百川;修眼,令自己眼中存善,而将恶俗之物隔绝在外,不乱人心性;修耳,即不偏听偏信。

18、问禅师: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我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很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问:你拿出宽容是为了让别人感恩你的么?我说: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让人嘲笑懦弱。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19、挤不进的世界,不要硬挤,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跨不过的门坎,不要硬跨,跨过了是门,跨不过就是坎;做不来的事情,不要硬做,换种思路,也许会事半功倍;拿不来的东西,不要硬拿,即使暂时得到,也会失去。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站在岔道口上徘徊,只要走错一步,就可能影响一生的前程。

20、给别人留点空间,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个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会多一分希望。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别人有路可走,你才不会陷入绝境。

2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22、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3、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24、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25、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26、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27、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28、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9、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3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1、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32、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33、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34、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35、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36、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37、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38、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39、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40、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41、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42、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3、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44、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45、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46、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47、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48、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49、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50、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5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52、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3、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54、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教人生读后感篇三

1.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2.伟人之以是巨大,是由于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得到了信心,他却下刻意完成自己的目标。

3.不要想到善,不要想到恶。这个时候,就回到了你本来的面目。

4.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5.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6.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7.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8.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9.仔细看看周围的人,始终有那么一些人,坚定地在向前走着,他们变成闪闪发光的存在,总觉得他们就像是神似的存在这世界上,可是自己却不知道他们到底用了多少努力,才换来了这样的一个他们想要的人生。

1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1.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12.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健康。如果说人生是一棵树,健康就是这棵树的根,根深才会叶茂。没有健康的身体,荣华富贵皆烟云。二是心态。人生的成败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只有修炼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风清月明。健康需要锻炼,心态需要修炼,命运只在自己。

1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14.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15.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6.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7.“道”以自然而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18.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19.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秀,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可谓心诚则灵。

20.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好的念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成就,就是净土,就是佛。

21.不明大事最苦――世间什么最苦?地狱吗?不对。穿着这套僧服而不明了大事,这才是最苦的。

22.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23.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2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5.世间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一切都是假有、暂有、幻有的,人也是如此。

26.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你更不幸的人还很多;不要乐观地认为自己很伟大,其实你只是沧海之一粟。

27.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28.时光悠然,不快不慢,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把握自己的力量,活一场适合自己的人生,让心态慢下来。路在脚下,对自己做一份合理的安排,不忘初衷,悠然向前。不管是命中注定的磨难,还是命运的临时考验,都能泰然处之,活一份自在,活一份安然。

29.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30.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31.人,活得再漂亮,也会有凄凉;路,走得再潇洒,也会有迷茫;歌,唱得再响亮,也会有冷场。人,各有各的位置、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苛求他人,也不要太苛求自己,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待人,严于律己,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种成长。看淡,心情才好;看开,日子才愉快。

32.被人误解很正常,哪怕是你最亲的人。不要总盼着别人跟你想到一起,毕竟心不同,想法就不一样。出现矛盾时,不妨一笑而过,相信时间是最好的磨合剂。

33.由于心,我们才能实现自我,由于心,我们才会步入地狱。

34.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3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36.无心便无情,无情便无爱,无爱便无欲,无欲便无妄,无妄便无心!一切皆是因果循环!

38.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9.没有永远的春天,却有永远的春意;没有永远的缠绵,却有永远的思念;没有永远的成功,却有永远的追求;没有永远的年青,却有永远的青春。

40.世间万物,因果循环。只要耐心等待,甘愿奉献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回报的果实。

41.我就是我,至于你怎么看我,既不需要,也没必要。

42.我现在只想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

43.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44.该来的都会来,该去的终会去,做人就应该,事来而心始视,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的许多事,“钻”不得年角尖!

45.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有什么可高兴的?有什么可悲伤的?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状态。

4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7.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去迎接风霜雨雪的洗礼,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幸福才会来。

48.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9.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5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51.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教人生读后感篇四

451.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452.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53.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盘。

454.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455.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456.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457.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458.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459.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60.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461.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462.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463.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464.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465.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466.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467.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68.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469.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470.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471.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472.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473.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74.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475.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476.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77.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478.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479.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480.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481.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482.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483.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84.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文章来源: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教人生读后感篇五

1.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

2.人生在世,没有一种痛苦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痛苦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痛苦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面对痛苦,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3.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4.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5.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7.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8.初冬时节,听着雨声静心书简今生有感,半世离苦得乐,顺应因果循环积善成德。

9.人生在世,唯有动中取静,静中取动,动静合宜才不失真趣。

10.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11.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2.只要不把自己束缚在心灵的牢笼里,谁也束缚不了你去展翅高飞。

13.不为他人着想,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14.“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知,无我,才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1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6.无知无我,在顺应自然,参与自然,合而为一,便可长久。

17.心如莲花,人生就会一路芬芳。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不如别人时,会心生嫉妒,失去从容;发生意外时,会心生慌张,失去镇定;痛失亲人时,会失去理智,心生绝望。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心如莲花,就是在安静的岁月里面露微笑,摒弃内心的挣扎、邪念和虚荣,活得洒脱自在。

19.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20.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曲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21.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22.人生没有机会重来,没有暂停继续。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选择学习,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观念。

23.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24.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5.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26.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7.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28.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29.不执着于外在的一切,像平稳的水,自由流动没有生灭的现象,这就是幸福的彼岸。

30.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便能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字之书,无弦琴音。

31.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32.有时候,我们明明原谅了那个人,却无法真正快乐起来,那是因为,你忘了原谅自己。

3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34.心念决定言行,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现在的起心动念。人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会与他人攀比,不会在意他人的评价,自然变得乐观坦荡,生命也就变得单纯而喜悦了。人的每一个夜晚都是一次死亡,每一个黎明都是一次重生,每天都欢喜地面对人事物,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35.爱无所求,被爱无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36.大智心,不著我相。大愿心,广修善行。大悲心,救众生苦。

教人生读后感篇六

1.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华严经)。

2.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否则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说呢!智慧能使人了脱生死、解除烦恼。

3.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因为他的感受是错的,心很乱很苦,事事怀疑,扭曲别人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4.老僧调了敲钟小僧的职位,让他去劈柴。小僧辩解:我敲得很准时啊。老僧:敲钟是要唤醒众生,你敲的钟声乏力,做的只是表面文章。

5.狮子:为什么把我关在笼里?僧徒:这样我们安全。狮子:这样,你们的思想就麻痹了,笼子总有一天会破!禅师:要居安思危。

6.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7.唯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8.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僧徒们发现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说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禅师:传闻是最可怕的怪兽。

10.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11.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

13.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

14.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15.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16.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18.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常心即是道。)。

20.竞争是为了不争,竞争是暂时的一种动力;真正做到不争而能不懈努力,即已达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静的境界了。

21.聪明的人从积聚小善开始,春夏秋冬,持之以恒,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整个人充满福德。

22.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23.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24.问: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25.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教人生读后感篇七

1.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人生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憎。

2.目空一切的,未必不自卑。没心没肺的,未必不悲伤。唉声叹气的,未必不贪欢。斤斤计较的,未必不善良。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就好。

3.黄河无滴水――什么是佛法的主要旨意?答曰:黄河没有一滴水,华山整个儿沉没下去。

4.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5.不争自然平安,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

6.善根有两种,一种是变的,一种是不变的,但佛性是超乎变和不变的,善和不善的。

7.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8.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0.心如止水,笑对人生,坦然会让我们的生活快乐而美丽;微笑,会让我们敢于迎接人生的挑战。

12.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3.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14.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5.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16.人生没有完美,幸福也不总是一百分。真正的幸福,不是依赖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我们的内心能保持一种平静愉快的状态。懂得体谅,坦然地接受残缺。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

17.巧妙聪明往往带来无穷的累赘,这些系累世人常不自觉。

18.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9.世间之事,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在天道轨迹之下的必然,因果循环,生生不息。

20.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21.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2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4.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25.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26.三宝:禾麦豆。――如何是三宝?师曰:“禾、麦、豆。”(一起)。

27.梦虽虚幻,却是自己的梦想;位虽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

28.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29.不要以为无人知晓,虚空中有注视你的眼睛,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30.佛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的。

31.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2.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33.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4.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尘埃;人生,在宇宙中只是一刹那。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好好体会生的美妙。

35.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生命中有许多的错失,因为我们不去坚持、不努力,然后欺骗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殊不知命运再好,都要经历风雨和黑暗;再糟,上天也会为你预留一片阳光,你不会永远站在阴霾之下。

36.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37.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38.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39.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4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1.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2.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3.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教人生读后感篇八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以下是关于道教人生感悟,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中有关人生的哲学,含义之深邃,涵盖面之宽博,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为之倾倒,并奉之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我们把它概括为道家所追求的处世态度、养生之道、自然观和精神境界等几个方面,谈谈我们肤浅的认识。

“重生”“贵生”与“养生”,是道家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道家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就这方面而言,道教与道家达到了其他宗教、其他古典哲学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总觉得道家这方面的相关哲学理念,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吻合、息息相通的。引导人们合理、睿智地安排人生,汲取道家有关“重生”“贵生”与“养生”哲理思想的精髓,使之在现实的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当是现代道家思想文化的研究者和广大道教信徒们不可推卸的崇高责任。

据《史记老庄申朝列传》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这样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后来,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据此演绎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道家的处世观,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道家历来主张“济物利人”、“扶危济困”和“追求大同”,“入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重要的是对老子那段话里的“时”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时”,指的是机遇,亦即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甚至包括自身的智慧、能力),“得其时”了,就应该努力多作功德善举,为社会作贡献,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得其时”,则应该保持虚静,完善自我的身心修养,甚至包括去创造条件,以待时机,而不作非分之想,或轻举妄动。总之,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道家所尊崇的是“顺其自然”,亦即不违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持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态度。

反映在具体的立身行事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亦即自然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等,莫不如此。正因为这样,我们成就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做一件事,主观愿望是好的,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效果却适得其反;许多事情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并不等同,有的可以立即着手去做,有的却不能不暂时搁置。这样说,似乎冥冥中有一个主宰,有,这就是“道”!“道”所体现的,正是自然的大大小小的客观规律。人们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得到自然的恩典;反之,则会受到惩罚。而“道”的本身,却是“无为”的,——它只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这样,问题也就明朗化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关键之处,就看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亦即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里,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三条基本准则,即第六十七章里,提出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善待万物,达到无私人生的崇高境界,这事实上也就是“善”的表现形式。大自然给予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灵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西方人们称之为“天赋人权”),“善待万物”,也就是遵循和顺应了“天道行善”的自然规律。所谓“俭”,当是指勤俭节约而言,也就是说应该永远保持质朴的本性。从道的角度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所有一切,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无一不应该予以珍惜。挥霍无度、暴殄天物,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必将自取其咎。从另一角度看,也只有崇俭,才能广施仁惠,更大程度地行善。“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可以理解为永远保持谦虚的美德,其中也含有不敢为私利而争先的意思。在《道德经》第七章里,老子这样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谦让,置后,把自身的名利放在他人的后面,反而会获得人们的爱戴和尊崇,处在别人的前面;把自己的利害置之度外,反而得以趋利避害,趋安避危,自身得以保全。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地存在,正是因为它不以自己的生长而生长,即“不自生”。作为个体的人,自然也应该遵循“天之道”,在名利和私欲面前谦虚退让,从而获得“身先”和“身存”,真正体现个体存在的价值。

在《逍遥游》里,庄子为我们树立了这样的道德要求与处世准则:“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大意是说,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庄子称之为“至人”),能超脱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我的境地;精神世界充盈脱俗的人(即所谓“神人”),心目中根本没有自身功名的存在;思想境界臻于完善的人(庄子称之为“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与地位。《逍遥游》,通篇讲的是“逍遥”。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心灵的自由自在。自然是逍遥的,天地是逍遥的,人的精神境界,也应该是逍遥的。万事万物,只要顺应自然,遵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便可以逍遥自在。问题偏在于,人,尽管仅仅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却总想超越自然,做自然的主宰,沉溺于名利、物欲之中,因而也就产生了无边烦恼。如果能切实摆正位置,顺从和尊重自然规律,挣脱名利物欲的束缚,就不会被诸多烦恼与苦闷所困扰,充分享受本是与生俱来的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了。这就是道家处世哲理的精髓与主旨的所在。

道家仰观天文,下察地理,正观人事,对苍茫大宇间的万事万物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获得了超常的大智大慧。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仰观一切,似乎一切都是永恒的;却又在永无休止地运转忙碌,显得幽秘莫测,难以窥探其真谛。其实,在道家看来,这就叫作自然,它自有本身运行的规律,谁也主宰不了,连大自然也不去主宰它!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去立身行事,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通晓明了,无牵无碍了。这与佛家所云“心无挂碍,无挂无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摘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崇尚“贵生”、“重生”与“乐生”,亦即高度珍惜生命;也非常重视“养生”的问题,构建了一整套系统的关于养生保健的理论与方法。在道家看来,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足以制约与生俱来的生命。东晋著名高道葛洪就曾经说过“我命在我不在天”。元、明间的高道张三丰也曾这样说:“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毋庸违言,道家是追求长生久视的,但这决不是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幻想,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对人类生命极限的大胆挑战!把这种合理的追求与探索,一概而论地斥之为迷信与狂想,是很不合适的。当代科学关于人类遗传基因研究方面的突破,足以证明人类生命的延长,确实有着无限的潜力,有待我们去努力挖掘和不断探索。从这一角度去看待问题,历代道家的相关研讨,正是对“生命”、“生活”之学的大胆开拓,功不可没,直至今天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重视的,还在于道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道家把有关养生之道的探索与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形神统一”与“性命双修”上。在道家看来,“性”是指人的心性;“命”则是指人的身形。所谓“性命双修”,既是指通过强身健体以优化人的生理功能,以尽可能地延续生命;更是指通过心性修养以净化人的心灵,以提高生命的价值,即“生”的质量。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这样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里,至少体现了两层意思,其一,人类社会及个体生命的延续和存在的价值;其二,为道积德必须先从我做起,普及到家、乡、邦,乃至天下。这样,就把珍惜生命的意义进一步从个体延伸到社会功能上了。

庄子认为,“修身养性”,应侧重于“养性”,保持内心的清静,亦即心灵的净化。在《大宗师》里,他这样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如果能保持内心的清静,白天和夜晚都能不受干扰(即“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反之,如果受物欲的困扰,自然也会身心失调,阴阳失衡。在庄子看来,健康的心态,对于养生是至为重要的,因为“身”和“心”其实也是对立的统一。怎样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与清静的境地呢?庄子强调了一个“忘”字。即“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庄子《让王》)。把自己的形体、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内心的杂念妄想,都忘得干干净净,达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的致静致虚的崇高境界,自然就能身心健康,成就长生久视之道。

道家注重人身“三宝”的修炼,认为人身有“内三宝”、“外三宝”。内三宝是指人的元精、元气和元神;外三宝则是指耳、目和口。修炼时须注重内外相应,要不让“内三宝”外驰,就必须堵塞“外三宝”的欲望之口。即《周易参同契》所谓“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事实上也等于说,如果能摒除外界的名、利、色相的诱惑,做到“心不外驰”、“充耳不闻”、“目不窥园”,就能成就大道,永葆青春,长生久视。金代高道马钰在《马丹阳语录》里,更把道家修身养性的内容具体化了。他这样说:“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污辱低下所以养德,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在这里,马丹阳为我们指出了修真养身的四个重要方面,即“养气”、“养性”、“养德”和“养道”。要求我们做到“薄滋味”,“去嗔怒”,对“污辱低下”毫不计较,以“清静恬淡”的心态达到悟“道”的至高境界,能做到这样,自然也可以“长生久视”了。

在这同时,道家也并不排斥身体修炼与药物治疗的强身健体作用,如科学的功法与武术锻炼,而许多高道大德,事实上也是对传统的医学有卓越贡献的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葛洪、顾欢等等。

我们总觉得道家所倡导的养生学,与传统的西方养生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所注重的是饮食卫生与形体锻炼;而道家则更侧重于整个身心的修养,倡导“性功”,即心理控制,以期达到“天人合一”、“道我一体”的至高境界。所幸的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与理性化了。现代医学,开始积极倡导“心理疗法”,终于找到了与我们道家传统的养生之道的切合点,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人来源于广袤无垠的大自然,大自然赋予了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育的一切;而大自然又有着它自然运行的规律,这是我们人类所必须遵循的。人类社会自久远的洪荒年代发展至今,所有的一切成果,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得来的。时至今日,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顺应自然规律,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加珍惜,才遭致了危及全球的生态问题。究其根源,无疑是由于人类不能善待自然,为了一己之私,贪婪无度地索取,而不考虑加以呵护、予以回报所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的贪欲和私心的`最大显现,莫过于对养育我们的大自然的肆意践踏和掠取。遭致大自然的报复,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情理中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不佩服道家的哲人们的先见之明。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同构的整体,是相互感应的,存在着因果报应的同感关系;甚至进一步明确地认识到,人必须依赖于大自然才得以生存,所以,“自然之道不可违”。早在2500多年前,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二章中,就这样写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间阴阳和合,上下感通,产生了氤氲之气,化作甘露慈霖,养育和滋润万物,不分厚薄地施惠于天下众生,这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千年已逝,读着它,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位白发苍苍的哲人,是怀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的感恩之情,写下这段文字的。老子的后继者庄子,则在他的《大宗师》、《应帝王》中把大自然比作了统领一切的大宗师和大帝王,人类只有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从而进入逍遥境界。

在《齐物论》里,庄子还这样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地(亦即大自然),同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这既体现了对人类自身的珍视,同时又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共同生存的客观事实,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深切之爱。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正是早在2300年前的这位伟大的哲人对后世人们的深切而真诚的呼唤和意味深长的警示!让我们自觉地呵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体,永远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息。就这样,庄子把道家的人生哲学与自然哲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道家所一再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和科学的自然观的生动体现。

道家学说的后继者们,则不断地把这种“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加以充实,并且具体化,把呵护一切生灵,爱护生存环境的伟大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太平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人怀仁心,不复轻伤万物,则天为其大悦,地为其大喜”。道教历来主张“慈爱和同”,要求人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同类(亦即他人)慈爱祥和,也要对大自然间的一切,万物生灵都持同样的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他们,共同享受天地之爱和大自然的恩赐。能做到这样,则“天”和“地”也会感到喜悦,就能更多地得到大自然的眷爱。我们认为,这样的见地,丝毫也没有掺杂迷信的成份,而是对客观真理作了诗意的表述。在《太上感应篇》里,还这样告诫我们:“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道家认为,人要想得道长生,就应该积累功德,也就是多做好事,多行善事,充实自己的心灵,完善自身的修养,亦即“普济众生”。而这个“众生”,不仅包括所有的人,还应该包括“物”,即包括昆虫草木在内的一切生灵。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同样是大自然的造化,与我们人类是平等的,并无贵贱之分,更没有奴役与被奴役、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问题仍然出在我们人类的狂妄、无知、贪婪和霸道上,我们总是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认为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地该为自己所占有,所挥霍无度地享用;却根本不明白,大自然的主宰,如果有的话,只能是“道”,亦即不可违逆的客观规律!于是,由于人们的狂妄与傲慢,恶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度的破坏,待我们好不容易清醒过来以后,我们终于痛心地发现,繁花似锦、绚丽多彩,蕴含无限生机的大千世界,已经被我们人类自身践踏得满目疮痍,体无完肤!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沉重而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道家先哲们关于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谆谆教导,直至今天,仍然有着极大的启迪与警示作用。

道家要求我们达到的精神境界,概括地说,就是“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致虚静,守静笃”。应该着重指出,这里所提及的“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去做,而是指掌握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质特性及其运动规律,不去做违背万物运作规律的事。

清,指无私而至于空明之极;静,是指在“清”的制控下,不为外物所惑。以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人生,自然就无所谓烦恼和困惑了。究其实质,“清”和“静”,乃至“无为”,所体现的,也就是无私。能使自己的心灵虚静空明,超脱尘世的功名利禄,达到“无私”乃至“无我”的境界,就符合“道”的要求了。对于具体的崇尚“道”的人而言,也就能使自己的心态变得豁达,轻松自然,怡然自得,进入“独与天地相往来”的逍遥境界。

体现在我们个体的道德修养上,则是“修心”。所谓修心,指的就是保持内心的质朴、明净,修一颗清净之心。清代高道王常月在《龙门心法》里,对此作了通俗的述说,“时光容易过,心性要光明。……有过即须改,全凭戒行精。万法千门,修心为上。欲入仙乡,早明定慧。戒能坚固,智慧光生。仔细思量,守戒第一”。这里所说的“戒”,也就是要求人们切戒私欲的膨胀,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道家所尊崇的高人,常常是淡泊名利和物质享受而追求心灵的恬适、和谐的。魏晋时的稽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这样说,“明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淡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饮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多么潇洒、超脱!这才是真正悟透了“虚”和“静”的真谛。在《列子天瑞》里,一针见血地这样指出:“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道家的至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是“虚”和“静”的至高境地;而不屑一顾的正是一些人过度追求的物质上的“取”和“与”。所以,老子才这样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里所说的“超然”,是指“超然物外”;其实,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无我”。就对大宇间的万事万物的认识,所应持有的态度而言,“无我”,也就是能忘却自我的存在,站到“我”的身外去对待和审视所有的一切。如果能这样,也就根本不存在自我的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乃至生与死了。道家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的无人无我,既无认识主体,也无认识对象的最为潇洒的精神境地,——“管它春夏与冬秋”!

在这里,还有必要谈谈道教的神仙信仰问题。道教尊崇神,追求至高无上的神仙境界,但道教所信奉的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玄之又玄、不可捉摸又不可企及的精灵怪异,而是现实世界中生命个体精神的无限延伸与升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人与神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道家历来认为“成仙成佛总由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神仙本是凡人做”。事实上,许多道教的“神”和“仙”,在历史上往往确有其人,他们或是自身具有优异的品德,或是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尊崇与爱戴,于是也就成了神。有的,甚至本是平民百姓,却因为功德无量,也被尊崇为神。如广为海峡两岸人民群众所敬仰的海神妈祖,本是个善良、纯朴的渔家女,却也进入了神仙境界。总觉得道教诸神特别具有亲切感与感召力,他们是人格化的,与其他宗教中凛然不可犯威严无比的神,有本质上的差异。

道家的哲学体系,深深植根于我们国家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应该说,它是最切合我国国情的。它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在追求理想的美好神仙境界的进程中,致力于现实世界和人格精神的合理构建,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组合。

社会生活形式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日益充盈,乃至时空观念的更新,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面临着一个既极其严肃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调节和平衡在这样的飞速发展中,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说白了,也就是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如何完善对自我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制约,在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进一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使它更臻于充实与完美。植根于中华沃土中的道家哲学与道教,充分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数千年来,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卓越贡献,今后,也必将在新的道德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也有待于广大道家文化研究者和道教徒们的不懈努力。

教人生读后感篇九

1.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2.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3.没有心事澄明,哪有世事通达?时运有穷,有回,穷时要以智慧观察,静以待变。

4.我相信伦理,相信因果循环,一棵树上,只能结出一种花,一具身体内,只能拥有一个支配者。

5.天地能容纳人的一切,而人为什么却不能容纳天地间的一切呢?

6.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7.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8.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9.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10.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11.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2.别把欲望与理想混为一谈,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占据的东西,就算再多,皆会离你而去,攥得再紧,到最后你都是两手空空。我们要学会选择,能够填补心灵空虚的,不要轻易错过;要学会糊涂,别斤斤计较,莫计人生小帐;要学会放弃,诱惑难成机遇,负重必滞步履。

13.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骄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

14.我们大部分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15.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16.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7.下下人有上上智。

18.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9.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0.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21.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离开。凡事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了,果报便产生了,无法阻挡。但是发生过了就会消失,有来就有走,一切都是过客,把握自己当下的因缘,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做的时候尽全力,过去便放下,放下即自在。

22.当你感触悲悲伤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23.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25.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6.过于欣赏自己,就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过于赞赏别人的优点,就会看不见自己的长处。

27.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28.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9.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30.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而生天地。

31.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如果这一刻不坚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总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只是躲进自己的世界而已,而那个世界也只会越来越小。

32.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莫要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播种;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善报。

33.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34.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35.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36.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他活动百岁,或只活一昼夜,都是有价值的一生。

37.财富是一种寄存,你不能将其带走;荣誉是一道亮光,你无法将其留住;成功是一颗硕果,你无法四季品尝;生命是一种过程,你不能让其停步。

38.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9.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40.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4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42.青山浮云――如何得出离生死老病死?答曰:青山本自不动,只是浮云飞来而已。

43.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44.为人处世的最佳境界是不卑不亢。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会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丢失自我的价值。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正确道路。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你自己,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4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教人生读后感篇十

1.禅师同弟子外出,见一犬嫌骡子拉车慢,在旁吠叫,被骡子一脚踢开。禅师:不要自以为是,做超越自己范围的事,会招人厌。

2.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3.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的事;冷落时存一份热切向上的心,就会享受到许多真正的乐趣。

4.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5.当你拥有智慧,并用智慧思索变化无常的人生,便渐渐远离了愁苦。目空一世的人,也是最危险的人。

6.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7.禅师:胃与脚谁力气大?弟子:脚,脚能搬动肚子。禅师:若胃不提供营养,脚搬得动吗?事物各有所长,没绝对一说。

8.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

9.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景德传灯录》释:镜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态;心地澄清,成就众生的法力就千变万化。)。

10.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12.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13.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4.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15.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16.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17.(1)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能。(2)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8.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释: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19.狮子想抓兔子,见鹿走过,便去追鹿,鹿没追到兔子也跑了。不满足小利去追求更大希望,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

20.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21.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蠢话贻害无穷。

22.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23.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教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2.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3.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6.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7.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8.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释: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态看人间万象,听花开的声音。

11..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13.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14.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15.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能。(2)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