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通用18篇)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3:51:36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通用18篇)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反思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怎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通用18篇)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一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的,加德纳指出:智能是在一种或者多种文化背景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智能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指智能并非像传统观点认为那样以语言和数理为核心,而是以解决问题及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为关键,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关。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言语、逻辑、音乐、视觉、身体、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等8种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体身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顺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流行的概念,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的课程开发策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这要求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变通性,使课程更符合本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归纳起来,所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体育目的,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和学生体育需求,以学校成员为主体所进行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校本课程开发及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多元智能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二者互为补充。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和媒介。同时课程也是实施多元智能教育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课程高度集中和统一,尽管也涵盖了语言、逻辑、身体、音乐等智能内容,但在课程中缺乏个体智能的多元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的国情下,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来贯穿多元智能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既符合国家的课程规划,也利于学生发展。其次,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以此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多元智能理论也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有的放矢的教育,而对公共体育课程开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文化是契合三者的主要因素。智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价值的能力,个体智能的取向往往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而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考虑我国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一根本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发研究。由此可见,文化是三者之间的主要因素。

(1)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1996年,教育部确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随后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确定三级课程的实行。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明确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法规保障,也为公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的政策保障。校本课程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各地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基础教育改革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使得高校课程改革也逐步成为了一个关注课题。

(3)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各具特色,但现在各高校的体育校本开发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这种需求促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4)体育课程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资源比中学更加丰富多样。普通高校作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体育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彩,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其中,校外课程资源如踩高跷、舞狮子、民间舞蹈等经过体育教材化后可以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是开发的重要保障。三级课程的确立,使学校体育工作者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持,使学校的课程管理权有了充分的保障,充分调动了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需要。

4.1目标构建。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高校的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完成,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学习要求。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开展基本上为选项课教学,忽视了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定在发展学生的全面上。概括起来分为以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在这个参与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积极参与和欣赏体育运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

(4)心理健康目标。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和交往。这些属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要理解竞技精神和体育道德,注重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落脚点来制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文字智能内容。这主要是有关技术动作的描述,力求文字简洁,如体育赛事解说、赛事分析等,也是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有力手段。

(2)数理逻辑智能内容。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数理逻辑知识内容,需要推理和判断,如体育内容中涉及到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周期运动或非周期运动等运动轨迹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复杂而准确的计算。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备课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智能和发展这个智能。

(3)人际关系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上,要关注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

(4)身体动觉智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把身体运动作为一项重要智能来看待,要强调身体运动智能的重要性。

(5)视觉空间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空间智能掌握技战术,利用体育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6)音乐节奏智能。音乐与体育关系密切,如健美操、舞蹈等运动项目都需要音乐配合。因此,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要重视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自知自醒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4.3课程的实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有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和为了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其中,前者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各种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后者是着眼于个体的智能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设计出多方面智能的课程。

4.4体育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和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原则,进行以下课程结构构建。

(1)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在高等学校里,应开设相对较多的理论课,把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上进行10~15min左右,这样就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体育应该进行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把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比赛作为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3)保健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针对部分身体异常的学生,高校要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4.5课程评价内容。

对多元智能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的量化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要使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引导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对评价的手段上,采取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对教师教学多元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有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体育课程的建设评价,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这样才有利于课程建设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二

1、教学思想的开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有能力参加与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并具有身心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结实健壮的体魄。因此开放型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开放,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观念的束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高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本质特点规律及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因而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学校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切都需要公共体育课教学思想开放。

2、教学主体开放教学主体开放,是指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主体的开放是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不仅是让学生主体感知、理解、掌握、巩固、应用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而且是知、意、行、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自主、自由,既让他们独立学习,又让他们合作讨论,大胆猜想,质疑问难,不唯师、不唯书、不受旧理论旧观念的影响,敢于提问,敢于争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材料解决在体育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要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层次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3、教学内容开放开放型体育教学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基础,以学生需要为补充,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对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加大课的比重,根据地域特点,精心选择开设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教学,教会学生二至三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使之终身受益。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不但要教考试内容,而且要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非考试内容。不但要教体育科学知识,而且要教涉及本学科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学科间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要冲破学校范围与野外体育及社会体育相沟通。首先是让学生更多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这种开放性教学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及与同学、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

4、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时空是指发生在操场上的场地的大小、器材的安排、气候的好坏、时间的长短等等。传统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的围墙内,按年龄、班级、专业、知识水平编成的固定班级使用统一教材,安排固定教师,按编制上课,这种封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时空,束缚了学生学习内容自由和个性发展,压抑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放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反对封闭教学,并不是取消课堂教学,而是要拓开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使之出现弹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即刻板化的时间模式将被打破,课堂上学生活动一旦展开,便不多加限制,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适当延长和缩短上课的时间,以及教学空间构成多样化,学生站位、排列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行列式,进行小组学习,而是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异同自由组合小组练习,在比较宽松的课堂的自由的时空中,发挥学生的特长。

5、教学过程开放开放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的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师生双边活动多样化,使之从课堂中走出来,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表现出来。它可以在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甚至课余训练以及体育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延伸。过程开放是开放型教学重要标志,这要求教师既要讲知识的结论,更要讲知识发展过程,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研究,加强学习法的指导,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6、教学资源开放体育教师一般是经过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具有专业技术的教育人才,各有专长,各具特色,班授课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授课面。为了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应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教师所上课程,由上课学生所选择决定。二是上课学生的内容、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校内的每一位体育教师向全校学生开放。做到学生上课可选任何一个教师,而不受年级、班级和学科的限制。三是物质资源的开放,目前各校都建了一批体育场馆,设置了一些体育图书资料,配置了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但利用率不高,对学生开放并不多,教学开放就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应用价值。要适当安排时间,开放体育图书资料室,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要开放体育场馆,给学生以更多亲身练习机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自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7、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评价是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师生的双向评价,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所以选择考核内容要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覆盖面要广,主要通过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通过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科学安排和控制教学过程。考核内容,应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和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确定评价考核办法,应从实际出发,把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又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鼓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三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积极引入了小群体教学模式,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小群体教学模式。

如今国家不断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视,并大力推行了素质化教育。随着素质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开展体育教学既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现代化环境下,社会上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调合作能力,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目前,该教学模式已经获得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普遍认可,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小群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小组内的学生与教师、同组学生或其他组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群体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施该模式的第一步,教师在分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将他们划分为小组,切不可盲目或随意,一定要结合实际。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之后,学生不仅要应对组内的竞争,还需要应对各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人数的不确定性。

体育活动的种类很多,教学目的和内容也会根据实际的活动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群体人数是不固定的,一般而言,小群体人数大概在2-20之间。一般以健身和学习技能为目的来划分的小组人数相对较少,以比赛为目的来划分的小组人数相对较多。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足球、排球和篮球等球类项目所划分的小组人数最多。

2、活动形式多样性。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体育运动。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多对体育活动有利的方法或技巧,并且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小群体内,学生可以选择自由支配活动时间,也可以选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得体育学习更具挑战性以及趣味性。

3、活动内容创造性。

在对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改进比赛的规则,例如,教师可以将篮球比赛中的罚球或者3分球取消,还可以将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或者是掷界外球取消。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人数教少的球类比赛,如3人制的篮球比赛、2人制排球比赛。通过小群体教学模式来对体育活动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合理划分小组和分工。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组成小群体,并根据具体的体育项目来确定小群体的人数,一般小组可以由6-9个学生组成,一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群体。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课外的体育训练当中,划分小群体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教师需要在保证小群体稳定的基础上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的分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学生的能力、身体情况以及知识水平等等,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明确小群体的学习目标。

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先明确小群体学习的目标,并将该目标传达给小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有所了解。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和指导每一个小群体的活动,如处理场地和准备器材等等。另外,教师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考核计划。每个小群体应积极完成教学目标,并适当提高训练难度,与其他成员相互配合,努力超过教学目标。当小群体中的成员完成了更高难度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选拔适合的小群体队长。

将学生分为小群体之后,教师可以从各个小群体选出一个合适的成员来作为该群体的小队长,从而确保小群体能够有序的、稳定的进行训练和学习。挑选出来的小队长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安排好课堂学习活动以及课余活动,并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指导能力来对其他成员的体育技术进行科学指导。另外,教师需要让小群体内所有成员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所需要完成的义务,让成员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出成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4、科学实施和操作小群体教学模式。

将小群体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目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是按照一定的流程模式来开展的,以准备活动开始,以整理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小群体教学模式可以继续沿用该模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体内容分为模块,并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来进行教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小群体的实际状态和教学需求来进行一些调整。

5、及时处理小群体中的矛盾冲突。

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需要将学生分为小群体,但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成员之间很容易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各个小群体的情况,及时发现成员之间的矛盾,并对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影响因素,从而给予有效的解决,并且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看待得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多采用鼓励性的教学方法,用自身的良好素养和专业能力来感染学生。

[1]胡科伟.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1)。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四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不仅仅采用了中西方结合教育的方式,也将原先的以国文教育为主演变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在众多的高校中,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条件比较好的高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包含了最基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项目,还开设了游泳、舞蹈、武术、拳击以及瑜伽等课程,借助这些课程,教师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在高校游泳课程中,“情绪调节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起到很有效的教学运用,更好地帮助到学生掌握游泳的相关知识。所以,本文就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看法和观点。

:情绪调节;高校游泳;教学运用。

我们都知道,游泳是一门很考验人的肺活量的运动,在游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气吐气,并且蹬动双腿,这些运动的完成都建立在学生对于游泳理论知识的掌握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游泳的前期,首当其冲应该教给学生游泳方法基础知识以及在游泳方法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时处理的方法,在教完理论知识后,教师就进入到实际教学中,最后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整体上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就具体来说说情绪调节模式在教学游泳中的运用。

不管是学习什么,都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就像学开车一样,在之前都要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理论学完之后再进入到实践的教学当中,科学也证明,在学习实际操作之前,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关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学好这门技术。

1.1做到耐心、细心地学习游泳课程理论知识。

游泳课程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子来说是无聊且枯燥的,书中谈到的水温,水深,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等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无一不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讲解的,而专业性的知识对于不懂游泳的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游泳的畏惧之感。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症下药,利用情绪调节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改正这种消极的心态。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给学生放有关游泳理论知识的视频,或者是将游泳有关的知识点打印成讲义样式,然后人手一份,教师首先要分配好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及时地布置好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浏览一下相应的讲义,并且要求学生将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划上一道直线,然后在下节课的开始前五分钟,教师喊同学上台提问底下的学生有关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问题,在这里,要提的事,该上讲台提问的学生所提问的内容的答案应该可以在讲义中直接地找到,通过学生提问学生的方式,一方面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渐渐地形成乐于学习游泳的心态,这时教师再通过其他方法来维持学生这种乐学的心态,就可以更有效率的教会学生游泳。

1.2情绪调节模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具体影响。

上文简单的讲述了“乐”这个积极的情绪对于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意义,下面说说其他可以调节的情绪在学习游泳理论知识中的意义所在。首先,学生产生对学习游泳方法兴趣,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兴趣,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游泳理论知识比较无聊,甚至有些厌烦这样的学习,然后学生就会有这么一种心态:“学什么理论知识呀,在实际教学中谁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注意点,还不如直接去学习怎么游泳呢!”学生出现这种心态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教师应当理解学生会有这种心态。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去帮助学生调节这些消极的情绪呢?首先,教师应当使用一定有效的方法去保持学生学习游泳有关的知识的热情和兴趣,这些方法可以是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还可以是和学生分享一些有关游泳课程教学中曾经出现的幽默的故事,诸如此类。其次,教师应该时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对重点和注意点的知识进行循环式提问,比如说,对于“在游泳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抽经这个突发状况怎么办?”类似这种和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知识,教师尤其要强制要求学生掌握。当学生出现厌学的消极心态时,教师应当主动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师生交流的话题不一定要是和游泳课程有关的,可以是平时的生活中的小趣事或者是在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通过富有生活化的交流,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去对待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至于那些认为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给学生讲述有关名人传记或者是作文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到游泳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改正掉不以为然的学习态度,用心去学习游泳的理论知识。

说完了情绪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运用,下面就进入到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实践操作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2.1实践中做到耐心和专心地进行游泳课程训练。

对于刚接触游泳不久的学生来说,游泳的实践教学并不像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只需要照着书上的理论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学生们尝试首次游泳的结果往往是呛到大量的水。其实,最初进行游泳实践还需要给每位学生佩备一个泳圈,并且要求学生穿上统一鲜艳的泳衣,对于一开始进行游泳实验而惨遭呛水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鼓励,以平和奋进的话语去激励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不要轻易地放弃,也不要因此而感到害怕。教师应当了解到学生的迷糊状态,用鼓励的话语去改善学生内心地焦躁和烦闷,教师可以这么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学习游泳,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很担心,老师说下水的时候,全班一排嗯女生就我一个不敢跳下水,直到老师一个脚把我弄到了水里,我扑腾了一下,呛了一口水,然后脑子里飞快的闪过书上学过的理论知识,然后像神仙附体一样,就学会了游泳。直到现在回忆起来,我都觉得其实游泳真的不难,只是我们对他太过畏惧了,在心里就认定了自己不行,这样就打击了我们的信心,不管学什么东西,人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讲完这句话,教师要留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去安抚并鼓励要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2.2不放弃、不抛弃、坚定地学习高校游泳课程。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学生没能及时的学习到游泳的相关理论,所以造成了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地较为糟糕,教师应当将安抚学生,让她们将重心放在实践上,在空闲时间补理论知识,要赶上集体的步伐,尝试着去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让消极情绪影响到自己的上课效率和质量。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坚定地学习高校游泳课程。

总之,高校游泳课程虽然对于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中运用“情绪调节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当从游泳课程的理论知识入手,再进入到游泳实践的教学中,以这样的教学次序再结合情绪调节模式,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室应当积极使用“情绪调节模式”到教学中,发挥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五

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好,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学,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这时候需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时常的体育锻炼。很多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出了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笔者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多年,对分类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探讨和研究。

每个学生都是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的,特别是在体育学习上面,学生们喜欢的体育活动不一样,每个学生的体质也不一样,能够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不一样,而且男女生之间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学生们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要求,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学生们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根本不会想要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那么,分类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怎样应用呢?笔者想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高中老师会发现学生们进入到高中阶段之后对待体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之前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学生对体育课是非常期待的,充满热情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也逐渐消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很少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如果老师管理比较松,学生们甚至不愿意下楼,只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趴在桌子上面休息,如果老师管理比较严,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下楼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躲在老师看不见的角落低声交谈。现在,高中生对体育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厌烦心理,尤其是女生,有些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些女生觉得做完体育活动会出一身大汗,她们就不太乐意进行体育活动,而男生则是觉得老师们讲解体育知识的过程非常枯燥,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不愿意从事体育活动。基于学生们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老师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改革课程内容。

高中的体育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教材也是由一些老师们进行编排的,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老师们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状况为主。老师们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体育活动,老师们也可以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引进到课堂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老师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要多给学生一些选择,让学生能够选到符合自己心意的体育课,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说,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们想要学习小苹果,这时候学生们就可以跟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们在考虑学生想法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来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2.丰富体育项目选择。

丰富体育项目选择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丰富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学生们才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资料和学生的想法,能够增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老师们可以将体育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选修课,另一部分是必修课,必修课的内容包括体育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等的教学,选修课的内容包括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比如说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散打、跆拳道等。这样的分类教学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把兴趣变成习惯,让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从而强身健体。

3.改革教学形式。

老师们在进行体育分类教学的时候需要把学生原本的班级打乱,比如说,一个年级有十个班,然后老师们需要把这个班的学生重新分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班级,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班级,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就可以选择篮球班,有的学生喜欢健美操,就可以选择健美操班。这样的分班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学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师们在分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娱乐性、竞技性的活动,增强班级同学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老师们可以改革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老师们也应该丰富体育项目选择,让学生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老师们还应该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1]郝志洁.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3).

[2]刘晋、邓日桑、王素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体育旬刊,2001.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六

对高校试行的俱乐部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学生进行追踪对比研究表明,俱乐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延续和习惯的形成,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有良好作用.

作者:刘真作者单位:山东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教学机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其中,体育舞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教学实践性,学生缺少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体育舞蹈教学当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意见。

体育舞蹈这种新型舞蹈是在19世纪,英国通过将传统的舞种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了体育舞蹈这种新舞种。体育舞蹈与传统的舞蹈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身体关节的改变上,展现了各种难度不一的动作,表现了舞蹈者的体态和舞技。通过这种体育舞蹈,不仅能展现舞蹈者的身体素质,也能展现其精神、情操的深刻表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就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性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新兴的体育舞蹈也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欢。首先,体育舞蹈能够提高高校学生之间的交往,其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通过体育舞蹈,使高校学生能够加强交流的机会,从而扩大社交范围。其次,由于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些缓解压力、使人放松的舞曲,在这样的体育舞蹈教学下,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桑巴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兴奋性。最后,体育舞蹈动作也可以为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学生在这其中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体验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并且在编排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将这种美感继续传播下去。

当前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就采取不同的教学版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有些高校选用旧版本,教师也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去练习[1]。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学生缺少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学生不能领会舞蹈动作,导致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不佳。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力检测,而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上一贯采用以往的卷面评价方式,常常是将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在期末的时候学生进行一段体育舞蹈表演作为最后的成绩,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对学生平时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价,显然这种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评价。而且体育舞蹈教学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也不会关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力等,缺乏总体评价性。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说,其对教学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舞蹈教学上的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是没有体育舞蹈的练习场地,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体育舞蹈教学,达不到课堂教学标准。另一方面是体育舞蹈缺少相关的音乐、服饰等配件,使体育舞蹈的教学枯燥,很难表现出体育舞蹈的精神,而学校更没有举办相关的体育舞蹈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到体育舞蹈活动中,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2]。

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进行舞蹈的示范,然后对舞蹈进行分布教学,让学生能够进行初步认知并记忆动作,这种讲解示范法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舞蹈的节奏、技巧衔接等环节,学生更能够去实践掌握。教师也可以采取领带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体育舞蹈,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做,通过边讲解边进行舞蹈动作的演练,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下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技巧。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应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每月作为学生的考评期,将几个月考评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而针对考试内容主要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上、表现力上的评价,也可以包含平时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成绩等,实现学生体育舞蹈的高效教学评价。

体育舞蹈教学有助于当今的高校大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其身体素质,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闫亭亭.创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05):104+106.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八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智体美劳的统筹发展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体育课程也逐渐在高校课程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项目,摆脱了传统固定班级的授课约束,开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简单说,健美操具备了健身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综合特点,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项目之一。当下,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健美操课程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的塑造学生个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关创新应用实践,以期对后期高等学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时代,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中,而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学生健康体魄的基本课程,在当今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体现了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独特功能。健美操是一项融合多种因素的有氧体育运动项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期独特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不仅可以彰显人体的形态美,同时还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审美意识。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健美操教育教学模式却相对其他课程缺乏创新力度,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养成、现代体育知识的培养都产生不良影响,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健美操教学创新的重视程度,进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高尚品德的社会人才。

健美操起源历史悠久,但是应用于我国的体育课程时间较短,在教育教学模式中往往单一乏味,缺少包容性,而作为体育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一项体育项目,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体育健美操的授课教师大多是传统的体育教师,一方面专业性不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照本宣科,内容单一,不能与现下的实时变化相结合,造成教学课堂沉闷,缺乏活力。另一方面综合素养水平偏低,教学过程多采用传统教学动作,制约了健美操的突破性变化,桎梏了学生的发展。

1.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在健美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即单方面的灌输形体动作,学生们与其说是在被动地接受,不如说是在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重视学生们对动作的记忆和技能的模仿,忽视了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自主创新意识的养成,影响了学生们的自主创造性、学习积极性。

1.3教学内容枯燥古板。

健美操是一项包含多种元素的有氧运动,换言之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而在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通常对健美操的教学采用固定的教材、教案、课堂时间,约束其行为动作、肢体、示范,将运动量和运动动作固定,造成了教学内容枯燥无趣,缺乏时尚性,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1.4考试趋于形式化。

虽然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德、体、美、劳”也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但是还是未能做到平等发展,专业课程仍旧是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健美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边缘课程,使得其课程考试内容简单,评分标准较低,审核逐渐趋于形式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

1.5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当前,健美操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教材与技术指导,使其是缺了知识载体的支撑,降低了其专业性的课程地位,限制了健美操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视频进行动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之只其动作,而不懂其精髓。

1.6师生互动匮乏。

健美操是一项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师生通过交流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促进彼此共同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氛围,单一性的灌输模式造成师生间互动匮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养成与教师教学思维的扩散。

1.7教学目标不完善。

健美操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使其掌握动作规范,明确动作精髓,从而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接受程度以及身体素质的差异,倘若统一学生的课程目标,则会因小失大,忽视他们的个性发展,难以挖掘其潜力,不利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1.8学习评价方法局限。

当前,高校健美操的学习评价方式多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健美操的完成情况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核,极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

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与学习习惯,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当下时代对健美操教学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性优质人才,各高校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了对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

2.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健美操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点。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教—学—创—实践—再学”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除此之外,在健美操的教学中,教师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不能培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因此教师们应该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即:第一,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广泛得应用于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步骤、方法都辅以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其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第二,建立自学体系,使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自编、自评”的能力;第三,注重健美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实践创编相结合、课堂重点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2.3教学内容的创新。

当前,高校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教育的核心,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课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健美操作为结合多项元素的有氧运动项目,其内容千变万化,因此在进行教材内容的创新时,高校应该注重结合时代特色,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时尚、普及与针对相统一的原则,对健美操课程的教育进行及时的补充与更新。同时,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音乐教学模式,适当添加不同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运动的意识;其二,师资队伍。健美操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由于师资队伍与教学理论系统不完善的弊端,造成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改善,影响了健美操的教课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要想加强其创新性,就必须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其专业的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思想潮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其三,理论教学。健美操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以及多项基础知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高校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制约了健美操课程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健美操课程的良性创新,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们应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普及,从而培养学生们树立健康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生活理念。

2.4教学目标的创新。

在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需求,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热爱健美操运动、对健美操有较高的兴趣以及对健美操有一定的兴趣这三个层面,其中,前者注重自身的创造性,即独立完成创编任务,而后者能保障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完成床边任务即可。

2.5评价体系的创新。

为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需求,健美操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即除了考核所学知识动作规范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以此为衡量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除了加强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创新力度外,教师们还应该注重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健美操教学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动作的规范性、动作的弹性、动作的节奏感;准备活动,百拇医药、合理安排锻炼计划、及时补充水分;进食后两小时进行锻炼、空腹锻炼不可取;锻炼时服装的选择、时间的控制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等。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健美操依旧存在些许不足,对学生的学生质量与学习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为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健美操应适时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内容、目标以及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推动健美操课程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九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教学模式多样,且教学形式丰富。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讲,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三段型、三基型、俱乐部型等,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在当代体育教学中,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也得到了更好的效果。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具有科学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进步。在学习效果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多样的特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特征鲜明。

当代体育教学也有着它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之处,才让高校的体育教学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所选的课程为主,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要求,严格实行体育教学。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是采取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考核。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严谨的特点,并且其中还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此外,当代体育教学还存在采用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的情况,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让体育教学呈现出了自主性的特点。

1.3学生选课占主导位置。

在众多高校中,体育教学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提前进行体育课的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这种体育选课的方式具备许许多多的优点,能够将学生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喜爱,那么在教学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自身。学生选课的体育课选择模式早已形成并且已经趋于完善,在当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体育课程选择的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将这种教学方式作为重点,并且进一步将其完善。但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注重的问题是,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1.4优缺点并存。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两面性,都有着优点和缺点,因此,为了强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就要不断改进其中的不足,不断赋予它新的优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段型、三基型、俱乐部型等,这些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优缺点并存。比如三基型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许多体育知识与技能,但是其中的不足点在于它过分注重教师的地位,而没有将学生放在主导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它也具有许多优点,以教师为主导,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中的疑问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说明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都存在优点和缺点,这是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对待,让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2.1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当代高校中,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不断开发并实施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让学生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拥有健康的体育精神。目前众多的高校不仅拥有三基型、三段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还开发出了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现代化,能够更大程度得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能够更好得吸引学生的兴趣,将体育变为自身不可缺少的一种锻炼工具,并且真正热爱体育运动,产生终身学习体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2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广大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不管是体育选课的形式,还是俱乐部型的体育学习方式,都体现出了学校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尊重。这种方法是科学而又明智的,因为学生的兴趣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保持对体育的热情,不断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体育学习能力与水平。以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深刻地体现出了它的现代化特征,并且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它能够较好地避免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那就是体育设施、经费等方面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

2.3有利于学生正确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讲究的是学生的运动,培养学生不断运动、锻炼自身的能力。当代高校体育教学遵循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是众多的学生却没有正确地理解这个道理。学生大多是抱着应付的态度接受体育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因此,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科学的运动与锻炼习惯,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让自身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升。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俱乐部型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其中的巨大优势,因为它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热爱体育的学生能够以这种方式进入到俱乐部进行学习,这种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体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体育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该校的体育水平,如果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能够较好地重视教学效果,那么将能够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成果。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运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地解决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院较好地实行体育教学,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体育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体育实力。

3.1高校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树立能够对体育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并且能够指引体育教学朝着正确高效的方向发展,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改善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途径,要对教师进行科学的教育,帮助他们在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教师才能够不断保持体育教学的热情,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其动力。各个高校在树立体育思想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体育精神,起到鼓励学生终身践行体育理念的作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不断发挥体育精神,不断运动,改善自身的精神体魄。

3.2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首先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从体育项目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从体育项目来看,若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就不能采用过分注重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体育啦啦操项目的学习中,因为啦啦操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所以就应该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让教师充分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严格认真地学习。另外,在网球等体育项目中,就可以采取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因为这项体育运动相对来讲更加得自由,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3注重对学生的监督。

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学习有着具体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为他们设立学习要求以及考核规定,起到相应的督促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指导,还要相应地辅之以科学的监督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在三基型模式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项体育教学涉及到基础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体育知识。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要求,要加强或者弱化对学生的监督。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中,就应该适当弱化其监督,因为这项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也能够自觉地进行体育运动与学习。因此,就能够获得更好的体育学习效果。

3.4加强考核。

在高校中,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够起到督促与鼓励的作用,让学生不断改进自身,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考核,否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懈怠的思想,难以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所以,教师要格外重视体育考核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最好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帮助学生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存有临时抱佛脚的不良思想,而是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在期末考核的时候能够凭借自身坚实的基础取得优秀的成绩,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

4总结。

当今高校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体育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学科,应该受到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做到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此外,广大高校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和教学效率,改进教学中的不足部分,为体育教学增加发展的动力,在今后能够不断改善教学的情况,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并且增加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为学生今后体育的学习增加乐趣。在教师方面,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不断赋予体育教学新的内容,让学生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改善教学情况,让体育教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

1.1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开设体育基础课,在大二阶段开设体育专业课,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体育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及习惯。一体化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将高校体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早操、课间操等业余时间段,因而有助于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衔接在一起,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完整性和整体性。并列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就是在大一阶段和大二阶段同时开展体育基础课和专业课,因而有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1.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将不断进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单调而重复,尽管当前的教材中已经列入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但却因条件所限开设很少;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单调而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第三,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教学轻理论教学、重教师教轻学生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第四,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强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差;第五,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通常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导致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偏移。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弊端的分析,可以预测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3.1更加注重健康体育观念的树立当前,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日益深入,也越来越意识到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和运动量的把握不科学,则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体育观念。

3.2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3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想发挥出其重要作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切实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性,从而使体育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中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4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即评价内容的合理、评价过程的民主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有助于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更加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一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但仍是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它既要巩固和提高中、小学阶段体育的成果,又要为学生走出大学校门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体育理论教学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科学锻炼的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在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而多年来,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匮乏,与其在智力方面日益形成的优势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在他们走出校门离开老师后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与方式,真正地实现终身体育”。

1现状。

1.1教学时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内容每学年约8学时。专家对全国54所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状况做过统计[1],师不重视,认为体育课主要以实践练习为主,理论课没什么意思,能不上就不上;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得不到保障,形成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匮乏的状况。

1.2教学内容。

体育理论课应讲授哪些内容,《纲要》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专家对全国54所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做过统计不少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都是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重复,这与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1.3教学效果。

就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普遍采用的大班课堂讲授”方式的教学效果,专家做过调查统计: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还不到20%,而80%以上的学生都在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则在课堂间隙偷偷溜走,有的学生甚至就不来上课而让其他同学代为请假或点名[2]。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较差,这固然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但也有教师不够重视、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吸引学生、教学趋于形式的原因。

2.1教学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形式都采用大班课堂讲授”。专家设计和您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5.09%的学生选择大班课堂讲授、52.82%的学生选择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42.09%的学生选择报告型专题讲座无固定时间)[3],可和大班课堂讲授”的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应以何形式开展,笔者提出如下设计。

2.1.1利用实践课,穿插理论知识教学。

体育课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一定的技术;学生也只有通过接触一项一项的体育运动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然而,每学期体育课的学时数是有限的,还要去掉阴雨天、考试课,而且通常一堂体育课学生的练习密度也只有40%左右,如果再专门上几次体育理论课,学生如何在足够的课时中形成痕迹积累”,如何有课时保证能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因此,体育理论教学似可在实践课上穿插进行,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践课中传授,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使理论知识通过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加强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用痕迹”,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机会。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技术技能,更易达到体育文化的内化。这种实践课穿插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体育教师在平时应注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上课对象等实际情况,精选理论知识点,认真备课,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2利用阴雨天,进行大班课堂讲授。

天气的`变化,是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体育课遇到下雨天,怎么办?这是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馆,遇到阴雨天只要让学生到体育馆自己活动,教师轻松,学生开心,殊不知这样就浪费了一次体育课。如果我们能把这堂课有效地利用起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授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再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相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给学生播放一些近期的体育比赛录像,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这样,由于体育理论课不定时的特点,就要求体育教师提早做好准备,不要今天下雨今天备课,那样势必造成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上照本宣科,学生自然觉得无趣。

2.1.3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理论知识讲座。

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学术讲座,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营造了校园的学术气氛。既然有42.09%的大学生在相关调查中选择了体育理论课采用无固定时间的“报告型体育理论专题讲座”的形式,何不让体育讲座也出现在大学校园呢?主讲者可以本校师资为主,也可以邀请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的体育工作者,这样既能活跃校园体育学术氛围,又能给师生带来新鲜的体育知识以拓展其知识面。另外,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来选择是否参加某次讲座、听什么样的讲座,而学校可以根据师生的反馈来合理安排学生所需求的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2.1.4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学校可以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选修课的形式也比较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修完课程拿学分。体育理论选修课的内容应广泛,知识面要宽,也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就能吸引学生,让他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体育,了解体育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育理论选修课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专门领域有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可以在要求本校教师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引进体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也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总之,体育理论选修课能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学习更系统,知识面更宽广,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体育、感受体育。

2.2教学内容。

2.2.1大学生自身需要对体育理论课内容的要求。

大学体育理论课应讲授哪些内容,《纲要》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从而造成了目前体育教师选择理论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大大影响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学生希望从大学体育理论课上学到哪些知识,专家对此做过调查。

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最为关注,这与我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是相吻合的,而与目前体育教师上课重点讲述的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分类”等则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的需求应该是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因此,体育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只管传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那些他们感兴趣、有需求的体育理论知识。

2.2.2拓宽学生知识面对体育理论课内容的要求学生接触体育无非是通过上体育课、看电视、听新闻、上网等几种有限的方式,因此在他们眼中,体育无非就是竞技体育国内、外各项赛事)和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活动是一个很狭隘的范畴;殊不知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体育,体育还是一个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围绕着体育还有许多相关学科,例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情报学、运动医学等等。笔者在理论课上曾给学生介绍过体育产业的相关信息,学生很惊讶,也很感兴趣。大学生应该接受并了解更多的知识,但对于他们而言,体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学科和知识领域。体育理论课给学生介绍这些内容,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掌握更多与体育相关的知识,进一步认识体育。大学体育课是中、小学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地认识体育,更要在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避免重复式教学,更好地实现与中、小学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衔接。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二

摘要:俱乐部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理论归纳法,分析了浙江科技学院篮球教学的现状,根据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积累,提出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以便为全国普通高校推行篮球俱乐部教学改革及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体育教育改革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确立了新的目标,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着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迈进[1]。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得以蓬勃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平台,有机地将课内教师指导教学和课外学生自主活动结合。由于各个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构建符合自己校情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实践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探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各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阅了“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章和专著,为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2.2实践法。构建“1+1”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即每周“课内”教师指导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外”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内”以教师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专项技战术、整体配合、专项理论为主,“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主要通过篮球俱乐部的助理教练以点名签到的形式对课外参加自主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并组织举办篮球俱乐部的各种方式的比赛。

1.2.3理论归纳法。通过对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实践运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咨询、征求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到新型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一种方向,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2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查阅有关构建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理论研究为侧重点的教学模式,从性质、宗旨、依据、意义、制度、体制、具体实施措施上来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第二种以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侧重点的教学模式,即从指导纲要、师资力量的现状、篮球场馆的利用、课程体系的组成等来论述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第三种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对每个俱乐部的总体要求和框架是:每个俱乐部每周主教练指导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不少于9小时,活动天数安排大于或等于两天。篮球教学师资配备情况:专职篮球教练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从学历分布来看,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3名。篮球场地实际状况:小和山校区共计9个篮球教学场地,其中包括一个室内场地,有3名篮球教练进行教学,服务对象为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和留学生,2015学年3983名大二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618人,占15.516%,2016学年4036名大二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646人,占16.001%。安吉校区共有19个室外的篮球教学场地,有4名篮球主教练进行教学,服务对象为大一的新生,2015学年4052名大一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830人,占20.484%,2016学年4083名大一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905人,占22.165%。截止到2016年年底,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共计有35名体育专职教师,承担着15个不同项目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经过走访和调查发现,篮球作为一门广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自有它的魅力之所在,篮球运动不仅包含着投篮、运球、传球、配合和掩护等许多技巧,而且能把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竞争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一种拼搏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近两年从学生选篮球俱乐部的现状来看,学生喜爱篮球人群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基于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基本情况,构建出侧重于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据校训“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与原先篮球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出具有浙江科技学院特色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

3.1制度、职责的构建。

制定切实可行的篮球俱乐部相关制度是保证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前提。在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中,立足本校,构建出可操作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应的制度和职责,是实行俱乐部教学改革顺利与否的重要保障。篮球俱乐部性质:在校体委和体育部的领导下,在体育俱乐部要求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教学改革要求,以选修篮球的同学为主体的同时兼具体育教学和学生社团性质的校内篮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努力使学生掌握一些篮球的技术和技能,尽力使学生篮球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校园篮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篮球俱乐部会员的资格要求:凡是喜爱篮球俱乐部活动,承认本章程并遵守体育俱乐部规定的本院学生和教师均可申请加入篮球俱乐部,每学年开学初以选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自由选择申请加入篮球俱乐部新会员的活动,原则上其它时间不进行招取。结合选课的情况,根据篮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可以把选修篮球俱乐部的会员分为3个层次:高级会员:篮球运动的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团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默契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较强,能代表学院参加各种重要比赛或表演的同学;中级会员:有一定篮球运动的基础,能参与一般比赛或表演能力,能参加本个篮球俱乐部内部比赛的同学;普通会员:对篮球运动有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篮球项目,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同学。每次篮球俱乐部活动的人数控制在60人之内。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定篮球俱乐部的会员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3.2组织机构的构建。

3.2.1主教练和助理教练的职责。每一个俱乐部设主教练1名,助理教练若干名,助理教练配备的人数以每30∶1的比例进行设置,助理教练报学校同意纳入勤工助学的范畴。主教练负责篮球俱乐部的技术指导,教学安排,确定俱乐部教学时间,制定参加人数等任务。助理教练服从主教练的工作安排,在自主活动时间,内容以及规定人数内开展工作,为篮球俱乐部的其他同学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3.2.2助理教练的产生。每个篮球俱乐部的主教练由体育部委派的教师担任。助理教练由主教练所在的篮球俱乐部内的学生担任,可以由主教练通过一定的考核途径产生,也可以通过竞聘、选举产生。

3.2.3助理教练的要求。必须严于律已,严格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篮球俱乐部一切规定,积极配合好主教练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坚决服从篮球俱乐部管理中心的安排,宣传和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校园“阳光体育工程”,提高俱乐部同学的身体素质和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普及体育知识、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4主教练负责制。主教练负责全权管理和处理篮球俱乐部内外各种事务,对篮球俱乐部的每位同学负责,同时又受同学的监督。在条件和活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相应的策划部、秘书部、财务部、教练部等机构。策划部:负责日常宣传和活动策划,包括本俱乐部的形象策划、竞赛海报、宣传横幅、啦啦队组织以及新闻报道;秘书部:负责比赛的联系,处理对外的交流,比赛的组织,招收新会员以及争取活动赞助经费;财务部:在学校允许的经费内,负责财务的管理;教练部:负责篮球俱乐部课外自主活动的组织、开展、辅导、成绩记录、后勤服务以及开展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相关事宜,同时也负责篮球等活动器材的管理、场地安全检查、比赛的器材租借等相关工作。策划部、秘书部、财务部、教练部的相关人员由助理教练担任。

3.2.5制定授课计划,做好总结和评估。通过制定篮球俱乐部的训练、竞赛、辅导等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俱乐部的各种篮球活动,引导学生科学地健身,增强俱乐部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制定俱乐部学年授课计划,每学期结束时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问题与不足,及时向体育部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主教练的指导活动进行评估。

3.3课程体系的构建。

3.4“1+1”模式的构建。

根据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1+1”模式的教学方式,即每周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篮球教学时间不少于1h,每周学生在课外时间段,在助理教练的组织下,自觉参与篮球活动时间不少于1h;“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专项技战术、整体配合、专项理论,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示范和互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主要通过助理教练以点名签到的形式对课外参加自主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篮球学习、训练的过程,为学生“终生体育”的养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并组织举办篮球俱乐部的各种方式的比赛。

3.5积分指标的构建。

俱乐部积分指标或篮球成绩指标,包括考勤指标、校内或者俱乐部比赛成绩指标、体质测试成绩指标、诚信慢跑数、篮球专项成绩指标、对外比赛成绩指标。会员积分制实际上是一学期以来,对篮球俱乐部每个学员的一次考核,依据积分的多少来考核和评定每个学员一学期篮球总评成绩。出勤次数:一般来说每次缺席篮球俱乐部活动的扣0.5分,占据篮球俱乐部总评成绩的10%,每学期缺席超过1/3课程的同学,这学期不给于篮球俱乐部的评价成绩;体质测试成绩:每学期把体质测试成绩计入本学期篮球俱乐部成绩,通常来说,有参加学校规定的体质测试全部项目的这学期,占据篮球俱乐部总评成绩的30%,不参加体质测试全部项目的这学期,则选取体测的三个项目,分别是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也占据总评成绩的30%;诚信慢跑数:按照每5km积1分的比例来计算,每学期慢跑的里程数达到125km(即获得25分),占据总评成绩的25%,里程数超过125km的,特设5分附加分,按照每10km积1分来计算,最大值是175km(即30分),每位俱乐部成员通常选取下载一个手机跑步动力软件来进行评价;篮球专项成绩:是学生经过一学期篮球的学习、练习和训练,掌握篮球技术、战术、和整体水平体现的一个评价,列入俱乐部积分,占据总评成绩的35%;对外比赛成绩指标一般为在校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或浙江省大学生锦标赛获得比赛名次的,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分。

4结果和建议。

4.1结果。

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构建了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通过篮球教学的改革,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接受型教学向主动参与型学习的转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训练、交流、互动的平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和理念打下了基础。

4.2建议。

在篮球俱乐部教学改革中,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4.2.1迫切需要提升篮球教练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原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安排时间,指定篮球老师上课的惯例,改由学生选老师、选项目、选时间,这种“三选”的规定,迫使主教练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业务水平,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升学生选课的吸引力。在实践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学生选体育俱乐部,各个俱乐部教练之间、相同的俱乐部不同教练之间,存在着选课人数的差异性,甚至会出现比较大的结果,这种现象从客观上讲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体育教师“下岗”的可能性。

4.2.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平衡参与人数。安排篮球俱乐部教学时间、选课人数存在困惑。当选体育俱乐部项目结束后,需要商议对选篮球俱乐部同学的活动时间,活动人数统一编排,明确上课时间和人数。在“民主和商量”的前提下,在商定“活动时间和人数”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教练决定上课时间与活动参与人数严重不足的矛盾、学生提出的活动时间和主教练无法满足的矛盾、各个活动时间段之间参与人数差异性大的矛盾。安吉校区相对表现的尤为突出,两个校区相距1.5h的车程,学生较为理想的活动时间段是每周一到周五随意选择,而主教练则喜欢在两天时间内确定6个时间段让学生选择,由此会出现一个活动时间段内只有几个学生,而另一个时间段内的学生往往会超过60人,这一现象违背体育俱乐部的原则,而参与人数多会给主教练教学活动带来一定难度。

4.2.3加强监管,落实实施过程。“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的自主活动,缺乏监督和管理,从时间和内容上看,流于形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课外的学生自主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部分学生“点名签到就走人”的现象比较常见;“代签现象”时有发生。

4.2.4强化学科地位,杜绝“退选”现象。对于已经确定活动时间段的学生,因公“请假,换课”比较频繁,在学校教务处的课表上,查不到篮球俱乐部的上课时间表,而选课来自全校的各个学院的学生,有教师在活动时间段内出现补课,或加课的现象,这个“补课”班级的学生会出现集体“请假,换课”,上“补课”的课程去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形成了篮球俱乐部同样是必选课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对于国际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选修“篮球俱乐部”的同学出现随意退选的现象,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模式以及国籍的差异,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联合培养的国际班学生而言,成了一门“选修课”,出现可选可不选的随意现象,第一学期选了体育俱乐部,第二学期可随意退选,甚至干脆可以不选体育俱乐部。

4.2.5完善考核方式,优化评价体系。“诚信”跑步在制度、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好的,大力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内进行身体锻炼。但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特别是每学期期末来临之际,在统计“诚信”跑步的实际公里数时,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施细化的可操作依据,凭借每位教练各自的责任心和“诚信”跑步执行总体思路来进行操作,有的教练通过“助教”进行统计、有的教练自己直接进行统计,“诚信”跑步的统计软件各式各样,对那些不太“诚信”的同学来说,因缺乏管理和监督,产生“弄虚作假”的方式,故规范和细化“诚信”跑步的制度和手段迫在眉睫,通过诚信跑步正真到达强身健体的目的,为主教练在统计学生诚信跑步的实际公里数时,提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跑步平台,杜绝或减少“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通过专家和同行的咨询和交流,调查发现,占据考核成绩30%的“诚信”跑步,比例过高,需合理调整。

5结语。

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的主要模式,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在篮球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构建往往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它的构建是多种多样的,因人、因校而异,只有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篮球场地、篮球教师的师资配备情况,以及学生选择篮球俱乐部的人数等实际因素,积极有准对性地选择和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才是上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指导思想出发,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浙江科技学院为例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来改革、创新现有模式,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力使学生篮球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为目标,最终构建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三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的,加德纳指出:智能是在一种或者多种文化背景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智能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指智能并非像传统观点认为那样以语言和数理为核心,而是以解决问题及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为关键,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关。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言语、逻辑、音乐、视觉、身体、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等8种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体身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发展顺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流行的概念,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的课程开发策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这要求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变通性,使课程更符合本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归纳起来,所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体育目的,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和学生体育需求,以学校成员为主体所进行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校本课程开发及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多元智能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二者互为补充。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和媒介。同时课程也是实施多元智能教育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课程高度集中和统一,尽管也涵盖了语言、逻辑、身体、音乐等智能内容,但在课程中缺乏个体智能的多元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的国情下,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来贯穿多元智能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既符合国家的课程规划,也利于学生发展。其次,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以此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多元智能理论也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有的放矢的教育,而对公共体育课程开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文化是契合三者的主要因素。智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价值的能力,个体智能的取向往往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而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考虑我国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一根本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发研究。由此可见,文化是三者之间的主要因素。

(1)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确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随后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确定三级课程的实行。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明确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法规保障,也为公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的政策保障。校本课程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各地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基础教育改革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使得高校课程改革也逐步成为了一个关注课题。

(3)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各具特色,但现在各高校的体育校本开发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这种需求促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4)体育课程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资源比中学更加丰富多样。普通高校作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体育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彩,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其中,校外课程资源如踩高跷、舞狮子、民间舞蹈等经过体育教材化后可以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是开发的重要保障。三级课程的确立,使学校体育工作者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持,使学校的课程管理权有了充分的保障,充分调动了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需要。

4、多元智能视角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构建。

4.1目标构建。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高校的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完成,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学习要求。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开展基本上为选项课教学,忽视了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定在发展学生的全面上。概括起来分为以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在这个参与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积极参与和欣赏体育运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

(4)心理健康目标。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和交往。这些属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要理解竞技精神和体育道德,注重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4.2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落脚点来制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文字智能内容。这主要是有关技术动作的描述,力求文字简洁,如体育赛事解说、赛事分析等,也是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有力手段。

(2)数理逻辑智能内容。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数理逻辑知识内容,需要推理和判断,如体育内容中涉及到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周期运动或非周期运动等运动轨迹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复杂而准确的计算。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备课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智能和发展这个智能。

(3)人际关系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上,要关注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

(4)身体动觉智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把身体运动作为一项重要智能来看待,要强调身体运动智能的重要性。

(5)视觉空间智能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空间智能掌握技战术,利用体育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6)音乐节奏智能。音乐与体育关系密切,如健美操、舞蹈等运动项目都需要音乐配合。因此,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要重视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自知自醒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4.3课程的实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有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和为了多元智能而教模式。其中,前者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各种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后者是着眼于个体的智能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设计出多方面智能的课程。

4.4体育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和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原则,进行以下课程结构构建。

(1)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在高等学校里,应开设相对较多的理论课,把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上进行10~15min左右,这样就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体育应该进行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把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比赛作为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3)保健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针对部分身体异常的学生,高校要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4.5课程评价内容。

对多元智能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的量化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要使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引导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对评价的手段上,采取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对教师教学多元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有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体育课程的建设评价,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这样才有利于课程建设与发展。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四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在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体育被认为是包含人生所需要的道德标准,培养人格的最好工具,是教育的有机部分且不能被割裂。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意志品质的锤炼、胜负输赢的体验以及团队合作的磨合等,都能让参与者受到启发和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而终生受益。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功能越来越被教育者所认识。

因而,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高校品牌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国内外高校对品牌建设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例如山东大学专门成立了品牌学校研究所,对学校品牌文化和形象传播进行研究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内涵得到拓展,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但凡世界著名大学,无不把体育精神纳入大学精神的培养内容之中。

二、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品牌。

由于每所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历程不同,形成的体育文化内容也有所不同,因而每所高校的体育文化品牌也就不尽而同。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进行研究。

(一)以篮球为中心多种体育形式共同发展。

篮球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招牌体育项目,也是该校与外界交流的主要体育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篮球爱好者,也培养了师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然而实际上,篮球作为该校的招牌体育项目并不代表能迎合全体师生的口味。因此着力推动其他体育形式的发展,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及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采用战略三维模型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

三维模型指出,每个组织都可视为由三种业务或活动组成,这些业务和活动可以根据其年份来确定范围。范围1是现有的基本核心业务,需要维护和拓展,其长期绩效(不管是用利润还是用组织中的其他价值来衡量)不容乐观甚或下降。范围2业务是新利润来源。最后,范围3是一些前景尚不能确定的新业务,如冒险的研发项目、创业初期企业、试销产品等。

三维模型的基本点就是管理者需要避免短视,战略上固然需要关注现有业务,即范围1,同时也要充分留意范围2和范围3.

把战略三维模型应用到山东科技大学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上:范围1,篮球,也就是现有核心业务;范围2,新兴体育项目,即为新体育影响力来源;范围3,待发展体育项目,即为那些前景尚不能确定的新业务。建立新型体育项目对于该校体育文化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刍议如何确立高校新兴体育项目。

首先,体育设施是发展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课后体育活动,要让学生愿意参与,就要让学生愿意走进场馆设施,单调的设施功能显然是无法实现上述目的的。除了篮球馆以外,山东科技大学还应建设具有较高标准的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足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

其次,政策也是体育项目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将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和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列入“重点任务”,中国足球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2015年,青岛市获批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在政策的驱动下,足球运动一定更加火爆。

最后,群众基础是体育项目选择的重要因素。跆拳道是在青年中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该校跆拳道俱乐部创建于2004年,培养了一大批的跆拳道爱好者,连续多年获得青岛跆拳道联盟的多项冠军。

综上所述,可将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跆拳道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的新兴体育项目着力推动发展,逐步成为建设山东科技大学体育文化品牌的主力。

(四)依照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战略三维模型,浅谈新兴项目和待发展项目的发展。

如图1所示,数轴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影响力,范围1、2、3的发展时间点不同--范围1先发展,范围2其次,范围3最后发展。按照范围发展时间先后的顺序,我们可以在发展范围2的时候借鉴和参考范围1,在发展范围3的时候参考和借鉴范围1、范围2.在山东科技大学,篮球的发展是成功的,因此在发展新兴体育项目时可参照体篮球的发展模式。

新兴体育项目也会有自身的体育特色,因此在借鉴篮球发展模式的时候切忌全盘抄袭,要本着取其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原则。范围1是范围2的基础,范围2是范围3的基础,然而范围1又是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所以,下一步的体育工作重心既要放在推动新兴体育项目发展上来,又要维持好篮球的基础地位。

三、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一)学校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学校应该出台专门政策,制定制度,鼓励引导,甚至规定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每年设立专款加强体育场地等校园体育文化的硬件建设。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学校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等方式,加强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悬挂体育标语、运动标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参与体育运动。

(三)加大对学校篮球队的包装,发挥主力队员的示范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校篮球队代表了该校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但这种文化精神不能只局限在篮球队队员的身上,要通过他们影响到全体学生,达到教育与宣传作用。加强校内外的宣传与交流,通过主力队员与普通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喜爱运动。

(四)做好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组建、培育和指导工作。

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高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载体。因其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和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加,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也促进了校园体育热的升温。

因此,学校要因势利导,做好体育俱乐部、社团的组建、培育和指导工作,让其在发展之初就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gerryjohnson,richardentalsofstrategy[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唐迅,冉建.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01):8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五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还很单一,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例如:发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如此,但这些教学活动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年龄等特征进行开展。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就要树立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以现代化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构建高校新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锻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互动沟通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的传授、反馈使得教学不断的深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则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1]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必须有双方的互动才能完成,而教法又必须根据学法来选择。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法。因为运动技能的掌握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动作技能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运动技能的提升其实就是其不断创新的过程。运动技能的习得具有“自我表述”和“自我相关”的特点。每个能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在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控制力上都表现出色,具备教学主体的素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显得十分落伍。[2]为了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锻炼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对学生体育课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受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在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考核的标准很难制定。尤其是体能类的项目,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同学先天素质较好,几乎不用锻炼就能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即便非常努力的锻炼也无法达到较好水平,有时候学生运动技能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使得体育测试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受到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测试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评价体系,就是要摒弃一切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测试评价方法,克服教什么考什么的弊端。在一个学期内,可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成绩、体育课出勤、课堂表现、体育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的结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够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体育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和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高校体育课的发展。

4、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才智,变成真正的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法,使得教学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止转向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解的多元化模式。课堂信息传递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术,树立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能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社会人。所以,教师只有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完成构建,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六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七

时代以及人们对我国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更是有所提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也随着奥运会等重大体育项目活动,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体育健身健美课程当中,大学生越发突出自己的需求,而教师也随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关于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模式,本文以下则着重突出其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具体阐述如下。

在高校体育健身健美课程当中,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体能体质情况为基础,结合健身健美课程本身的内容,规定适当的内容和运动负荷强度、频率等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涉及到的运动处方属于健身性运动处方,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能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并且要让学生要坚持进行,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根据健身健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概念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健身健美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体能体质为基础,并结合健身健美的教学内容教学,由此可见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除男生和女生体能体质有所不同,以及个别学生有所不同之外,大学生的体能体质大体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上提到的两点情况加以注意,再依据健身健美动作、技巧等方面的要求具体教学,则能够达到健身性运动处方教学的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掌握健身运动中有关预防疾病、康复保健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健身健美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运动处方,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2.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健身健美课程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教师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科学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该模式下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医学检查——健康诊断———体力测定与诊断———制定运动处方———实施健身锻炼———进行体质评价。从流程看,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具体实际身体情况,与传统的粗放型的健身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和教学任务要求,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运动负荷、强度以及频率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大学体育当中,各体育课程项目主要是以学生选择为主,而大学健身健美课程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则是以健美操为主。运动处方教学模在健身健美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如下:健美操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践案例:在健美操教学开始之前,学生依据自己体能体质以及需求制定起草“运动处方”(教师发统一表格让学生填写),体育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和需求,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健美操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流程和方案。其中教学时间安排以周为单位,每周讲授健美操的几个基本动作,以及健美操需注意的技巧技能、健康防护等知识,再充分发挥大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20-30分钟时间让学生的结合自身情况和“运动处方”进行自我锻炼。每锻炼8周为一个周期,根据效果对处方进行调整(可采用抽测1~2项指标进行分析)。健美操上课的形式:教师按照班级人数大致进行小组安排,按照相似体能体质情况的学生进行小组形式锻炼,并让小组代表将运动处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前提是教师已经用课堂30-45分钟时间进行了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师每两周对学生“运动处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小组进行轮流指导,解答学生问题。根据以上健美操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例,教师是学生健身体育教学的指导者,要达到好的效果始终还时依靠学生自觉主动坚持进行健身健美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坚持和配合。本文以上提到关于健美操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由于篇幅有限,阐述与分析还不够全面,但还是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身体以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2]王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及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14).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篇十八

所谓体育教育是指“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1]其是我国从小学教育一直持续到高等教育的具有持续性的教育内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更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教学科目体育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以及保持体育锻炼,而更为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优秀的体育文化,其包括了,不仅要发展体力、增强体质、还要通过体育文化传递给学生有关于意志、协作、竞争、规则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塑造优秀的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不仅仅在求学阶段,更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魄,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合理、健康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往往被师生们理解为教会我们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运动,其是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教育活动,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加快,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也从原来的强身健体逐步上升为素质教育,也更强调了高校的`体育教育育人的功能。而体育教育育人的功能,最根本与具体的体现就是高校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实现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途径。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体育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历史责任,其不仅仅是要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体魄,终生锻炼的习惯,更是在体育运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意志、协作、竞争、规则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受到优秀体育文化的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中师生应清晰的知道现代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下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是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获得体育观念、精神、道德等各方面的体育文化的熏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的基础,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力图把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做到实处。

曾有人说“体育文化:健全各优秀文明的缩影”。[2]确实,在体育文化传递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态度与理念,它包含了历史中、社会上各种积极的优秀文明成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谈到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体育文化,实质上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工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一系列的措施,从具体到整体,去构建高校优秀的体育文化体系。

首先,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是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体现。有形的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是传播该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体育文化,高校应加大对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基础建筑、场地、器材等的配备的完善,为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教育的物质文化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以有形的彰显着体育文化的基础设施,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

其次,课堂中与课题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是涵养优秀体育文化的有效措施。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课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教会学生锻炼的各种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竞争、顽强性格以及相互协作精神等等,但我们知道课堂是有限的,仅要求课堂中教师通过短短的教学时间来实现对优秀体育文化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就目前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极大多数学生是倾向于开展各类体育的活动,比如说一个寝室的挑战另一个寝室的去打篮球并邀请其他寝室的同学联谊等等,这正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中优秀体育文化,就是要实现高校课堂中与课题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其是构建优秀体育文化的有效措施。

再次,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竞技性、趣味性、多元化为基础,以广大学生为对象,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中优秀体育文化的有力杠杆。具体来说,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应体现各种多元的体育文化,可以通过少数民族体育图片展、画报展和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给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印象,使得体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增其魅力。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以校为单位或以院、系为单位的各种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组织,以各种体育形式的竞赛,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感受运动、享受健康,给予大学生优秀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也为优秀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杠杆。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体育文化。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给予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更着重于对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更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并且积极采取构建优秀的体育文化一系列的措施,从具体到整体,一点一滴的来构建高校优秀的体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毛秀珠编著.体育社会学.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

[2]田玉川著.中国社会病与新千年.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