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电影艺术论文(汇总19篇)

最新电影艺术论文(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3 22:44:51
最新电影艺术论文(汇总19篇)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总结要注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工具和资源,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便利和帮助。

电影艺术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试从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出发,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给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纵观中国当代新时期体育电影,要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首先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

[关键词]体育电影;新时期;发展方向;体育精神。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新时期,中国的优势项目更加明显,这些项目的教练经常被世界大国请去指导该国的项目。同时,外国的教练也常被请到中国来指导中国体育的弱势项目,达到共赢。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更应该保持自己的优势项目更优,让自己的弱势项目更强。体育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和成就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播工具,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电影创作经验和电影商业动作的优点,充分使用特技和3d等视觉技术,体现中国体育大国的风范。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体育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还是没有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叙事、表达和运行模式。没有充分使用现代高科技给电影带来的便利,也没有将我国的体育精神很好地融入中国的体育电影中去。当今社会任何艺术形式都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附庸,包括政治、宗教、教育,等等,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明,也不例外。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来探析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作些理念探索。

主要以女性或青少年为表现对象。中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外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有本质的差别,外国体育电影的主要人物以男性为主,中国的则以女性和青少年为主,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属性的方式。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表现对象在我国长期存在,所以表现女性体育精神的影片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更具有说服力。以举重为例,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女性举重时,往往会更加聚精会神,每次的艰难举起都会在观众心里激起波澜,引起同情。在女运动员完成比赛的时候,“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向困难低头的这股劲能对观众起到激励的效果。以青少年为题材的电影也非常多,这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特色之一。青少年代表明天,代表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我们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电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还很年轻,这和青少年的状态很相似。《国球女孩》《棒球少年》等影片是代表。除此之外,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充满活力,精力旺盛,运动的实践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体育电影的最大消费者也是青少年,在这点上,青少年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打青少年的电影往往能被市场所接受。青少年单纯天真,没有成人世界的世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作品――《小足球队》就是典型代表。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输的体育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育发展到了今天,除了具有体育本身的性质,传达体育精神外,更能反映中国的政治状态和经济基础。体育除了具有身体素质的体现外,兼具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它可以在国际关系比较紧张时缓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印度的“板球外交”通过板球联谊两国高层领导。体育赛事在带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及民间往来。

(一)体育电影要全民参与。

体育运动的参与是需要大众的。当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体育电影以一种病态的方式来满足人们一种猎奇的心理。体育电影的主题经常性选取那些人们不经常参加的项目,像高尔夫、保龄球,等等。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在远古时代,人类在与动物或人类本身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到更多的食物,为了能生存下来,经常要本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要做一些类似投掷、奔跑等运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代代传继,提倡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这也要求中国体育电影需要全民参与,体育电影的主题要围绕着全民参与这个共有性进行。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虚构的,但又是来源于社会的,他(她)只是社会大众的替身,他帮助人类实现他们的愿望,唤起普通民众的运动热情。换句话说,中国体育运动是需要普通大众的参与才能壮大起来的。体育运动只有迎合了大众的关注才能流行起来,这也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今天,无论哪一部体育电影,或无论哪一项体育运动,一旦有普通老百姓的参与,一旦被普通老百姓关注,那这种参与或关注的程度会急剧地增加,这就是观众对于体育电影的强大号召力,这就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

(二)体育电影需回归娱乐本性。

纵观体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体育其实是一种娱乐,原始社会时期体育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现代社会体育逐渐走向娱乐大众。远古朝代,人类最初的“跑、跳、掷”运动逐渐转化成游戏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以生存或劳动为直接目的,带有了一定的娱乐性,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散漫、最自由的消遣和放松方式。其实,这也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体育在发展之初就有娱乐的成分在。直到今天,体育给观众带来的身心愉悦那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想想看,你欣赏到花样游泳时的感觉,全场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心情。

现代的体育似乎脱离了娱乐,更大程度上关心金钱,中国的足球也不例外。体育电影也是如此,始终保持体育电影的娱乐性。中国和西方体育电影的娱乐价值差异性比较大,西方体育的娱乐价值是潜在的,而中国的娱乐价值是比较显现的。体育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性更大程度上应该表现在体育运动的可观赏性,这样才能迎合观众的口味,才能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产业社会的背景下,娱乐不再是一种娱乐行为,更不是一种为个人服务的娱乐方式。现代观众更想要一种能适应节奏,表达情绪的全新娱乐方式。只有符合大众的娱乐,才能表达大众的情绪,才能吸引大众,才能在大众的心目中常青。

(三)体育电影要突出民族特色。

近几年,体育的商业运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票房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电影的商业成功跟电影的文化底蕴没有产生任何冲突,也没有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相抵触。相反,全世界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传扬。像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和柔道、中国的武术和围棋、韩国的跆拳道,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体育电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功夫,虽然武术还不算是一个全球意义上的体育项目,但中国功夫对于中国体育电影或中国体育运动发扬光大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武侠片给中国电影或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一种突出民族特色的模式,将这种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像《卧虎藏龙》《新少林寺》《天龙八部》等,没有一部不是很好地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必定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它的内在精神特质,是由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本性所决定和赋予的。所以体育电影要保持民族性,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和性质的。

(四)体育电影需彰显文化精神。

越来越多的导演青睐体育题材的电影,这不仅是电影本身吸引人,更是为体育电影蕴含的体育精神能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对准世界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这些顶级的赛事不仅精彩纷呈,让无数体育迷为之狂,为之醉,更是给各国及运动员向世界展示自我水平耀我国威的平台。运动员参加各种赛事,不只是运动员个人荣辱问题,往往具有更深的含义。运动员必须展现一个国家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体育所代表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体育本身所要展现的是本民族的精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看着国旗冉冉升起,电影人通过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样的梦想,这样的体育精神完整地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的真正原因就是这部电影中推崇一种人人都向往的爱情。体育作为一种全人类无差异的肢体语言,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任何肤色的人都喜欢运动。这种是体育电影的本性。但从东西方体育精神的传播来说,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全球性的今天,中国的包容性越来越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越来越逐渐淡化,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中国,中国的本土文化体现得越来越整合。但中国文化向发达国家的传播却是一种不平衡的情况。这就要求中国体育电影秉持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理应他国体育文化理念,将中国体育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三、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纵观中国当前新时期体育电影,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我们需要的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体育电影很大程度是宣传一个国家的形象,宣传国家的政治意识,倡导中国当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弘扬主旋律价值观念。本着体育电影的社会属性,体育电影与政治意识等就从一而终了。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种族、肤色和文化,通过体育促进人类的融合,体育电影的目标也应如此。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和活动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1(04)。

[2]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j]。当代电影,(11)。

[3]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0(02)。

[4]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01)。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

音乐对于动漫电影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动漫电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宫崎骏的动漫,让人联想到久石让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赋予了宫崎骏作品灵性,二者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好评,正是因为他将动画和音乐完美结合,用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风之谷》是宫崎骏的开山之作。在播出之后,受到了许多影迷的喜爱。这部作品也是久石让与宫崎骏合作的开端,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合作路程。宫崎骏追求充满童趣、又能打动人心富含哲理的音乐作品。久石让创作出的音乐恰好满足了宫崎骏的这种要求。正是这次久石让与宫崎骏的合作,让久石让的名字开始走入了众多影迷的心中,从此他有了和宫崎骏大师一样的认知度。

《风之谷》动画电影中的两首歌曲一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它很好地赞扬了女主角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多次被搬上舞台,经久不衰,使《风之谷》在动漫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风之谷》创作于1984年,剧中,宫崎骏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打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却真实表达着生活。久石让片中配乐《风之谷》《风之妖精》“充满孩童的真实与梦幻,却又能够阐释哲理”,巧妙地渲染着影片。久石让的音乐,想象力与灵性共存。他一直是宫崎骏的音乐监督。剧中“用心捕捉心灵的音乐”,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用“心”交流的桥梁,使宫崎骏的电影主题得到更完美的传递和诠释。

《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部人鱼爱情主题的动漫电影,影片表现孩童间质朴与纯真的爱情。电影开头的交响乐灵动而委婉,将海洋世界的美丽展现得愈发美好。在这部动漫作品当中,音乐和影片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一大亮点,如片中波妞追赶宗介时所演唱的《波妞波妞》,完美的音乐将影片的情感表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上。它时而舒缓时而激烈,让观众随着音乐的旋律仿佛置身在波妞和宗介的情感中,让每个人跟着音乐返璞归真。

《悬崖上的金鱼姬》对于久石让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突破。了解久石让的影迷都知道,他的音乐作品多半舒缓平静,颇具春风拂面的感觉,然而在《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海的母亲》《向日葵之家轮舞曲》的配乐作品却一改往日的风格,采用了轻松欢快的旋律,这样的绚丽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印象,使整部动画更加充满质朴和纯真。

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荒芜,久石让的音乐和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这种问题:现代文明加速,自然环境被破坏,亲情友情单薄,拜金主义横生……这些问题笼罩着我们的社会,正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等作品所体现的。久石让创作的《天空之城》主题曲和《幽灵公主》交响乐的组曲绝对是画龙点睛,帮助电影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树立了正确的观念。他认为,面对磨难,人类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停滞不前,他的作品当中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曾经抚慰了许多人受伤的心灵。所以说宫崎骏动漫与久石让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存在必然的意义。特别是在21世纪的前期,面对极速发展与创新的社会环境,低龄的儿童和孩子们的心中需要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来影响其日后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龙猫》就能不动声色地来完成这一引导。高速发展的经济下,只有孩子纯洁的心灵才能看到丰富的世界,引领人们回归初心。久石让的音乐《豆豆龙》《不要害怕》与孩子们心灵交流,用音乐营造的氛围无形中带领孩子们找到自我。它同样可以让生活在高度强压下的成年人缓解压力,舒缓情怀,而大部分的青年人则会从《千与千寻》这样的内涵动漫电影中,对即将面对的人生和生活展开向往和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中,音乐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跨越语言和国界的差异,来传递正确的社会与人文,优秀的久石让音乐必将在现今生活中花繁枝茂!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在动漫电影中也是如此。一段好的音乐,能把人随时随地带进电影之境,让人感受到电影中动人心魂的美丽。音乐加入到电影中间,让电影在画面感的表现之外,又多了另外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虽然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中,有不少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它们仍然是通过美好的画面来表达这一切。久石让的音乐,也很好地处理了现实的无奈和向往的美好这一矛盾。现实和梦幻,是艺术的一对翅膀。艺术和追求永远是向前的,就像人类的脚步。久石让的音乐使宫崎骏的动漫电影有了更深的沉淀和思索。

电影艺术论文篇三

1.1艺术经验的沉淀期。

各类型尝试的自觉时期(1992-)这一时期张艺谋已经不满足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民族的、凄美的,甚至是悲凉的作品主题了。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对自我权益觉醒的农村题材影片《秋菊打官司》;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历史风貌的《活着》;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反映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京味十足的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退休工人与盲女间真实的社会道德故事《幸福时光》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张艺谋艺术片的范畴,作品中还有艺术片的影子,但这一时期的张艺谋已经看到商业和电影的利益关系了,而且他也不满足于只有口碑而没有票房的现实。于是有了他各种类型电影的尝试,甚至是喜剧,他还试图通过《幸福时光》的网上选角,来尝试商业片的运作。

1.2艺术与商业的转折时期。

商业与艺术间的游移(-)抱着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戴着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张艺谋开始拍摄《英雄》,这是张艺谋第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尽管大家对《英雄》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却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而且张艺谋也从此摘下了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接下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沿用《英雄》的成功套路:大制作+大牌演员,继续着张艺谋的商业大片,票房神话。这一时期骂张艺谋的人特别多,批评指责他只注重商业利益而弱化了故事的艺术内涵。张艺谋本身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一个试图说明自己还能拍文艺片的作品。也许是时代的发展,也许是电影的发展,在《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许多商业电影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张艺谋是矛盾的,他既想符合时代的潮流,又想坚持自己的信仰。所以在这个时期既拍了商业大片,又追求着自己梦想,拍摄艺术片。

2冯小刚的电影分期及转型。

2.1热力迸发激情洋溢的成名期。

平民视角下的黑色幽默贺岁喜剧时期(-)带着初出茅庐的勇气,带着对社会现象批判的心理。冯小刚用他那特有的“京味”语调,游戏似的情节安排,呈现给我们一个个含泪笑的狂欢式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这种冯氏贺岁电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当时挑剔的观众,冯小刚用他平民视角下的黑色幽默奠定了他在中国贺岁电影中的地位。

2.2内敛反思的发展期。

贺岁喜剧到贺岁正剧的过渡时期(2000-)随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相继成功,冯小刚的黑色幽默喜剧风格逐渐被大众接受。冯小刚在贺岁喜剧电影取得成功之后,在他成为著名导演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电影的发展。电影内涵因素逐渐加大,从《大腕》开始,荒诞中开始引入更多的'黑色幽默,而且小人物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多以小人物作为关注对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没有远大理想、宏伟事业,说话经常没有正行,但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而到了《手机》,虽然电影并没有刻画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大人物,但影片中的主人公严守一,已经是中国正在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中的一员了,已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普通百姓了。这些变化表明冯小刚的视野正在不断的开放,他正在跳出自己的市民情节,将电影的创作投向更广阔、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生。

2.3探索困惑的转型期。

中国本土电影到世界电影的转型时期(-2013)伴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冯氏贺岁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冯氏幽默的品牌已然确立。可这时的冯小刚已不满足自己电影作品在中国内地奖项、票房上的成功,更吸引他的是国际的认可。于是在冯小刚推出了自己有第一部古装片《夜宴》,但是结果却是,票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口碑更是骂声连连。在这之后,冯小刚并没有停止他的探索,《集结号》不失时机地出现了,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票房、口碑双丰收。之后更是创作了票房突破6亿元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终于在自己的转型中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道路。

3殊途同归———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张艺谋的转型之路是艺术———商业———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冯小刚的转型之路正好相反,但结局却一样:商业———艺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似乎发现了新中国电影转型的必然结果,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影片才是观众欣赏的,市场需要的。张艺谋与冯小刚始终在电影的高地上积极探索———无论是在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使用等艺术性方面,还是在电影的商业化转型方面。不管是否在拍电影,张艺谋和冯小刚始终在不断地出新出奇,而他们的每一次探索都会留下当代电影转型的痕迹。两人在中国影坛的地位,还有他们异曲同工的电影变迁之路,都在证明着他们不同风格电影下隐藏着的共同内涵,对他们现代电影转型的研究,会让更多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了解到,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源于电影的内在理念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电影艺术论文篇四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为活跃的,它以音波为载体有机的与最年轻的现代艺术电影相结合,成为一门新的艺术体系。

电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剧情的发展过程戏剧的反映历史或现实生活的一种现代艺术形式。音乐以简短、精悍的形式在电影中出现,它在电影中具有揭示影片思想、描绘特定场景、提升人物感情、渲染影视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

电影音乐以很多形式出现在电影中,但无论它用那种形式出现,它都与电影剧情的发展并存。电影音乐是电影剧情相辅相成,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一种辅助的、不可缺少的特有形式。

电影根据其表现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不同类型的电影对音乐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电影音乐可以分为:故事片音乐、新闻纪录片音乐、科教片音乐、美术片音乐。

(一)故事片音乐。

音乐在故事片中的音乐故事片中是最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音乐分量也是最重的,它在影片中主要起到描绘景物、突出氛围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内容和推动剧情的作用。音乐片按内容可以分为歌舞片、歌剧片(轻歌剧和唱剧片)、音乐剧片、音乐故事片和音乐家传记片。

1、歌舞片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舞台上的歌舞剧直接搬到银屏上并对其做简单的电影处理。另外一类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插入大量的歌舞演出场面。我们熟悉的歌舞片有:《芝加哥》、《出水芙蓉》、《阿诗玛》、《红菱艳》、《歌剧魅影》等。

2、歌剧片和音乐剧片就是把我们熟悉的歌剧和音乐剧排成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屏。我们熟悉的有《蝴蝶夫人》、《音乐之声》、《洪湖赤卫队》等。

3、音乐故事片就是围绕音乐人物成长或音乐事业发展而展开的故事影片。如:《海上明月》、《刘三姐》、《绝唱》。

4、音乐家传记片音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剧情多以音乐家的艺术人生为核心展开情节,影片可以是描写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生平,其中他们的作品在故事片中占有很强的分量。如:《莫扎特》《一曲难忘》、《二泉映月》等。

(二)新闻纪录片音乐。

新闻片和纪录片统称为新闻纪录片,它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题。在这类影片中主要以语言和音响为主,音乐只是语言和音响的一个补充,主要用来衬托片中景物、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和表达人物思想,在影片中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三)科教片音乐。

科教片是用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广新技术为目的的教育性质的影片。科教片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一般以叙述性的为主,在影片中主要起到陪衬的作用,可采用的音乐创作手法也是十分丰富的。

(四)美术片音乐。

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剧、剪纸片、皮影剧的统称。

美术片的音乐在片中起到强调剧情内容解释画面的作用,与画面密不可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美术片音乐要求鲜明活泼、夸张大胆、高度概括,要能给人以充分的遐想空间。由于美术片音乐对画面要求严格,一般情况下会先创作好音乐再去给音乐配制画面。

音乐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以单纯的音乐艺术在影片中出现,而是通过和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对电影产生作用。比如一段音乐在插入影片时首要考虑的是电影画面及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是否能够对插入音乐的电影片段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的影响是烘托感情还是对作品剧情弥补铺垫。因此在影片中选用音乐要特别慎重,不要让音乐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艺术价值。电影音乐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音乐。

(一)电影主题歌。

所谓电影主题歌就是指可以起到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概括作用的歌曲,它可以用特定音乐风格或情感内容来表现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也用来可以展现或者交代电影内容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整部作品起到铺垫作用。电影主题歌用歌词这种特殊的文学形象表现特殊情感,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时由于它的通俗易懂,也较易于传唱,所以电影主题歌曲在人民生活中也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初并不是专门创作出来当作国歌来用的,它是上一九三几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在抗日战争中鼓舞着广大人民斗志,由于它的影响意义广泛,后来才被定为我国的国歌。还有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一路平安》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大弥补了剧情的平淡,很多人就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歌才多次观看影片。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un-chainedmelody》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多次在影片中出现很好的烘托了男女主人翁的爱情,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电影主题歌可以根据其在剧情中的不同位置大致可以分为:片头歌、片尾歌和首位相呼应的主题歌……。

(二)电影插曲。

在电影中出现的歌曲叫做电影插曲,它常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或具体的情节而创作,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剧中主要起到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烘托剧情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插曲也和主题歌(曲)在电影中起到深远的影响。

我国电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运用了插曲,到了50年代以后插曲应用更为广泛。比较有名的插曲有《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绒花》、《我爱你,中国》、《红星歌》、《驼铃》等等。80年代以后插曲逐渐由器乐曲所代替,但也有许多歌曲传唱至今《红豆曲》、《枉凝眉》、《好人一生平安》、《小草》、《送别》等。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插曲《时光飞逝》多次出现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呼应,连贯剧情。

(三)电影主题曲。

电影主题曲是电影的核心音乐,它是一段完整的音乐段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它和电影主题歌一样贯穿全剧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连贯和概括作用,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起到深化和揭示作用。它和电影主题歌的差别是,它没有具有具体语言意义的歌词,所以它赋予人们更大的想想空间。电影主题曲一般采用纯乐器或者人声哼唱的形式出现。电影主题曲主要用来衬托环境描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展开,在剧中多次灵活出现良好推动剧情发展。电影主题曲根据剧情的复杂程度或者剧中人物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主题音乐和多主题音乐。如电影《梁祝》中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梁祝》对剧情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应。

(四)电影场景音乐。

电影场景音乐和插曲一样是指在摸个特定场景使用的音乐。主要用来对具体场景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或场景中的人物内心、思想进行描述或衬托、渲染。场景音乐是针对电影中特定的剧情环节而创作的,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电影《音乐之声》中就用了很多场景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特定的人物心情使电影一气呵成。

电影音乐的形式不仅仅是这些,有时简短的几个音符也可以对剧情起到交到或烘托作用。这些音乐在电影中与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填补画面空白、连贯电影剧情合理推动情节发展,是电影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影艺术论文篇五

摘要:电影是一种融合了听觉、视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幻灯放映技术、活动照相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电影中的台词、音乐等,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衬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电影创作当中,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整部电影成功与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以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为视角,对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声音元素;选择与组合。

电影艺术是当前一种十分常见的视听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多种元素。在现代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录音概念,经过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物理特性,以及欣赏主体在心理、生理上的感觉。其中,声音设计和技术制作都是重要的工作。相比于一些电影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方面,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因而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使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影的主要声音元素。

人声、音乐、音效,是现代电影中最主要的声音元素,在声音艺术表现当中,三种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听觉艺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这三种元素进行主观化选择,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形成电影声音艺术。

(一)人声。

在现代电影当中,人声是最主要的声音元素之一,主要包括了独白、旁白、对白,以及表达人物情感的各种声响。从概念性的方面理解,人声指的是演员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包含感情信息、描述意义的声音,除了具有表意功能之外,也能够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塑造。具体来说,独白通常是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剧情进行叙述,能够对角色潜在思想活动进行过主观表达。旁白也是采取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对剧情进行叙述,主要是以理性、冷静的角度,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对白是最主要的人声表现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剧情、思想进行表达,推动剧情发展。

(二)音乐。

在电影画面中,音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无源音乐,也可以是有源音乐。其中,无源音乐,指的是在画面中无法找到声音来源,通常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由作曲家原创的音乐,是一种直观化的声音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对情绪情感进行渲染,对场景分为进行烘托。例如在经典电影《角斗士》、《红河谷》、《天堂电影院》、《教父》等影片中,就大量运用了无源音乐,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源音乐指的是能够在电影画面中找到来源,例如电影中的酒吧、戏院、电视、留声机等演奏或播放的音乐。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用监狱广场喇叭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衬托人性的可贵。

(三)音效。

电影中的音效主要包括了拟音效、动效、环境音效等类型。其中,拟音效、动效等,通常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声音进行自然采集或人为添加,再进行变形处理,得到需要的音效,能够对声音的艺术真实进行体现。环境音效则是在电影背景层面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能够对地域特征、时代特点、时空关系进行表达,带给电影更高的真实感和现实感。电影中的音效,具有可感、具体等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在影片叙事中进行纳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自然。

二、电影声音的主要特性。

电影声音具有较为广阔的涉及范围,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包括了物理反特性、心理特性等。物理属性是电影声音自身具备的特征,合理的进行运用,对于电影艺术效果有着良好的烘托和营造作用。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更好的进入和理解电影剧情。

(一)物理特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是由声波、光波相互交织形成的。声音实质上是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振动所产生,声波的性质,则是由振动的周期、幅度、频率所确定的。在介质当中,声音的能量传递形式是波,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越大,就会产生越高的声强,传递能量对声音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介质当中,声音的传播具有独立性、方向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衍射、干涉、反射等变化。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不同的振动频率、频率组合,是以波的形式向人传递,人们感受到声音的.音色、音调等,都是有声波振动的传播特性、频谱特性、频率大小等决定的。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对声音元素的这些传播规律、物理特性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

(二)心理特性。

人通过耳朵接收声音,进而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心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电影声音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不同的观众由于具有不同的经验体验,同时在传播条件、传播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人们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声音的心理特性进行了解,对于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录音师通过对各种声音元素进行主观的创作,对观众的情绪需求进行满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需要了解和熟悉鸡尾酒会效应、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等声音常见的心理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同时存在多种生源的时候,人们会有意识的听某个特定生源,从而对其它声音进行忽略。有时人们由于一种声音的存在,另一种声音会变得模糊或消失。当观察者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声波从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或原理,音调也会相应的变高和变低。如果声源静止不动,观察者移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在电影后期音乐艺术创作中,对这些心理效应加以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影效果。

在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当中,主要包括了前期阶段、同期阶段、后期阶段等不同阶段。其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抽象的构思与设计,同期阶段主要是客观的记录与还原,后期阶段则是主观的选择与创造。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组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声音、影响通过良好的组合,共同形成了电影完整的艺术形态。

(一)前期阶段。

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准备过程,以抽象的构思为主。录音师和导演开始对声音艺术进行构思,并进行记录。从总体上把握声音设计的线索和影片故事背景相符合。部分类型影片的声音创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例如很多影片中所使用的非语言声音,在人物设定成型之前,声音的创作就已经开始。

(二)同期阶段。

同期阶段主要是拾音的过程,以客观的记录为主。录音师选择相应的麦克风,通过合理的角度、方式、麦克风数量等,对现场声音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确保得到最优的收音质量,为后期的声音制作提供依据和基础。同期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客观的记录,对现实进行还原,在这一阶段,对电影录音技术性含量具有很高的要求。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要对同期阶段获取的声音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同时需要主观的选择非同期的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并巧妙的进行组织。对于一些电影的制作来说,后期声音创作阶段,甚至要比拍摄阶段更长。后期声音创作,通常在粗剪阶段就已经开始,后期人员对声音进行收集和录制,从声音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声音素材,或是针对电影创造独特的声音。在将要完成剪辑的时候,录音师、导演、作曲家针对画面对音轨进行建立,对声音元素进行组织。在电影声音制作当中,后期声音创作阶段是最终的环节和步骤。在这一阶段,需要录音师、作曲家、导演之间实现良好的配合与合作,通过声音元素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创造理想的声音艺术,从而对电影的气氛进行营造,对情绪进行渲染,对人物刻画,推动电影叙事进展。

四、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

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的创作当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对各类声音元素特性的充分了解,根据电影情节发展,对不同的声音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而使电影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一)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方法。

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生理及心理活动与电影之间具有实时的联系,在电影主观化设计的艺术真实刺激下,又会发生动态变化,与观众自身主观性的认同、感受、选择相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通过创造处的艺术真实,带给观众真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了声音特写、声音变形、声音喻示、声音转场、声音静默等。在声音特写中,主要是对人声、音效进行处理,例如在《杀死比尔》的片头黑画面中,利用女人哀鸣、连续、急促的喘息声,体现出女主角愤怒、痛苦、顽强的情感。在音效特写中,选择相应的音效进行突出强调,体现电影故事规定情景和人物心理动作。在声音变形处理中,根据人们对观影经验的认识,遵循类似律的听觉趋向原理。通过主观化的合理变形处理,使画面时空关系更加活跃,主要包括了对人声、音效的变形。声音喻示,通过运用技术与创意,对某一段音乐、人声、音效进行选择或创造,对电影剧情的发展或剧情内涵进行暗示,同时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对声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人物的动作、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对观众的听觉感知进行引导,让观众能够对剧情的深刻含义进行体会。声音转场是对人声、音乐、音效的自身剪辑,和电影画面的剪辑形成同步或异步的关系,主要的方式包括声音叠化、声音延留、声音先现等方法。声音静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声音元素选择组合方法,根据电影剧情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声音缺失处理,引导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对情绪情感的进展进行促进,对电影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观思想进行融入,常用的声音静默包括声音停顿,静默无声,相对静默等。

(二)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

电影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元素,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在电影试听表意系统中,声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在横向、纵向上,由各种声音元素相互综合组合运用,形成声音总谱。各类型的声音元素相互叠置,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理论上来说,声音是可以无限循环、叠加的,能够使声音艺术更具艺术表现力。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综合组合运用。在水平方向,随着时间的运动,声音、画面相互交织,对电影发展进行推进。在垂直方向,声音、画面处于相同时空,利用不同组合模式,对场景进行展现。根据数学模型能够得出,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可以有8种,包括了单个声音元素、两个声音元素、三个声音元素的组合,此外还有静默这种特殊的声音元素呈现方式。对于人声、音乐、音效的声音元素,可以分别在不同层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情绪渲染、意情提示、情节描述等层级。情绪渲染层级,主要是声音元素与事件叙述空间相脱离,利用声音元素的自身特质,对任务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进行表达,为特定场景,进行特别气氛的烘托。意情提示层级所指的是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不再相同时空,利用声音元素自身表意功能,对画面无法展现的感性思维、理性思考进行挖掘。情节描述层级,主要是在电影声音架构中,从叙事时空获取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之间,具有同步的关系,在电影叙事声音层次中直接参与。在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当中,常常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要对声景律、置换律、承续律、等规律进行遵循,从而确保声音元素综合组合运用的有效性。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造中,对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对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架构、规律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结论。

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人物、情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电影制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根据电影需求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电影艺术论文篇六

新世纪新形势,体育信息和体育理念的传播传遍了大江南北,包括各种各样的媒介,影视、报纸、网络,等等。体育纪录电影是这些传播媒介中非常独特的一种,通过用电影来记录体育,从而反映国家的体育、社会文化状况,反映该国的经济文化实力。

21世纪随着我国体育水平在世界体育水平的地位逐渐上升,我国的体育纪录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在上升,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本文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现状,从体育传播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策略,为中国体育纪录电影建言献策,为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有力保证。

一、体育纪录电影。

电影的雏形就是纪录片,通过真实生活、真实人物、真实事情的挖掘,通过艺术加工,搬上银幕,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就是最早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电影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纪录片一词可以追溯到1926年,纪录电影大师格里尔逊评论弗拉哈迪的《梦阿拿》时引出“纪录片”这个概念。格里尔逊说《梦阿拿》正在记录着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这是最早的从概念上提及纪录片,其实任何影像记录都起到了纪录片的作用。在纪录片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类型电影,包括故事片、科教片和动画片,等等。体育纪录电影也叫体育纪录片,为某项体育运动或某个体育明星或某个体育赛事而专门拍摄的电影。

国内外对于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格外关注,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早期我国体育电影研究者基本上都是研究外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特点以及外国体育电影对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急需用体育精神来鼓舞民众,我国的体育赛事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体育运动员的捷报频传,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项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与我国体育强项相关,像排球,素材比较单一。

到了90年代,我国的体育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这与这一时期的政治色彩比较吻合。我国开始走向全面经济生产时代,已经不再需要用体育来鼓舞人们的士气。进入21世纪,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我国人民齐心协力要办出最好的东方体育盛会,我国要在全世界65亿人口中树立起最强大的经济和体育实力。由顾筠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奥运会筹备的体育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将我国体育纪录电影推向了历史的最高点,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体育电影。获得了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的特别大奖和纪实纪录片单元最高奖。

电影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商品性是本质属性。体育纪录电影是众多电影门类中的`一种,体育电影也要回归电影的娱乐属性。电影艺术的综合门类包括音乐艺术、拍摄艺术、动画艺术、声音艺术和建筑艺术,等等,吸引众多艺术门类达到多元融合是电影的最终目的。体育纪录电影从选材到目标观众分析都要考虑娱乐性这个属性,仔细分析体育电影与娱乐的结合,将娱乐元素广泛应用于体育纪录电影。体育纪录电影将惊险的动作、离奇的故事、荒诞的情节和恶搞的场景掺杂在一起,增加电影的娱乐性。当然娱乐性的广泛使用过程中,不要忽视电影的最终目的———体育精神的弘扬,不能只强调观赏效果而弱化国家意志和国家形象。娱乐性还会体现在数字化技术的参与,许多新奇的娱乐元素的加入,使体育纪录电影变得更加丰富。

(一)引导体育纪录电影上了一个台阶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纪录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基本上都是公益组织为了某项体育赛事制作得非常简单的纪录电影,这些电影制作周期非常短,投入经费比较少,没有专门的电影公司运营,产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也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我们的体育电影观众并不缺乏,我国的电影观众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在中国举行,民众关注体育的情绪特别高涨。虽然最近有些体育纪录电影出现,但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体育纪录电影上个新的台阶,积极借鉴外国体育纪录电影的运营方式和制作方法,丰富我国体育电影理论。这种新的运营方式要大胆些,力度大些。要建立起专门的机构来引导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专门的风险基金来投资,从商业的角度挖掘体育纪录电影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体育的内在精神,用精神士气鼓舞民众,让全民爱运动,喜欢看体育纪录电影。

(二)丰富体育纪录电影的关注内容我国体育纪录电影一般都过多地关注我国体育强项,像20世纪的女排、女足,现在的女子跳水,或刘翔的跨栏,或姚明的篮球等,没有承担体育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现实作用。体育纪录电影的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是记录运动员的训练场景或社会生活细节,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应该丰富体育纪录电影的关注内容,选题上就要关注整体体育项目,不仅仅是竞技项目;群众项目或非参赛项目都要关注。电影内容要从单个运动员或单个运动项目的小环境转向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通过大环境下的社会折射个体的体育精神。

(三)增强体育纪录电影的竞技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让、谦虚,要求人们做事做人都要低调。这些传统文化都使中国体育纪录电影缺乏竞技性。体育比赛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纪录电影中也是仅仅关注体育人的内心世界或体育精神的培养。我们应该增强体育纪录电影的竞技性,回归运动的本质,大大加强体育竞技的表现能力。电影创作者要将体育竞技的激烈感和速度感表现到体育纪录电影中去。通过竞技性表现体育项目,进一步展现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通过体育的运动美挖掘体育的内在美,通过体育运动员的表象进一步表现体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单万里.奥运与体育纪录片:七年磨一剑筑造五环梦———简评“新影”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j].当代电影,2008(07).

[3]王珺,湛洋,齐晓芳.奥运官方电影知多少[j].电影文学,2008(13).

[4]鲍晓慧.关于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1).

[5]蒋文雯.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j].新闻爱好者,2009(11).

[6]王科飞.奥运电影的体育文化特色与精神传播[j].电影文学,(07).

电影艺术论文篇七

昨日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我国故事片产量、全年总票房、全国银幕总数、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全国放映总场次等关键数据。各项数据相比,都有30%左右的大幅增长。

出席《报告》的与会专家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年才公映300多部影片,跟美国、日韩等国相比还相当有限。以目前的韩国为例,每年公映的新片数量多达千部上下,约为中国市场的3倍;可他们的银幕总数只有中国的1/10。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透露,截至目前,内地的银幕总量已经突破27000块,接近了美国市场的70%,“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00天时间,就使电影票房战胜了百亿大关,昨天看数据,我们的电影票房达到118亿,银幕数量达到27000块。”

而按照目前平均每天10多块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银幕总量有望在年内突破30000大关。

电影大数据。

影片产量。

618部。

公映数量。

259部。

全年总票房。

296.39亿。

54.51%。

银幕总数。

近2.36万块。

银幕数增长率。

29.67%。

全年观影人次(城市影院)。

8.3亿。

观影人次增长。

34.52%。

全年放映总场次。

3875.58万场。

放映场次增长。

37.81%。

电影艺术论文篇八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独特音乐风格体现,其中民族歌曲就能很好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可以将它分为两种音乐风格体现,一是北方音乐,它具有豪放、激昂特点,给人带来一种阳刚的感觉;二是南方音乐,它比较婉约、柔顺,让人感觉到一种阴柔之美。在一部电影作品中,可以合理地加入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音乐,通过这些带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生动的表项出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电影《嘎达梅林》中,就是通过利用多种民间音乐素材,让人们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其中包括的赞美歌、短调、盅碗舞等音乐,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进而创造出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声音形象,通过民间音乐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二)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以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民族风格,将它运用到电影音乐的配乐中,可以增强电影作品的艺术设计特点。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音乐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充分地将东西方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在这部电影音乐中,以西方的大提琴为主,同时又加入了二胡和马头琴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元素,所以在电影作品中,西方音乐为电影增加了磅礴之气,而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为电影增添了具有民族色彩的清新之气。另外,在影片《十面埋伏》中,该作品中主要使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从影片的最开始就响起了琵琶曲,随着婉转曼妙的琵琶声,电影场面就拉开了乐坊里男女嬉笑调情的情节序幕,采用曼妙的琵琶曲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了乐坊中纸醉金迷生活的气氛。

(三)戏曲。

戏曲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代表性。在戏曲中,注重“眉目传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尤其是在京剧中,它作为国粹,在中国的戏曲艺术当中具有很强的典范效果,它促进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在新型电影作品中,将传统的戏曲融入其中,为电影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传统韵味。如在《霸王别姬》中,戏曲音乐的应用就为电影艺术表现增添了一大亮点,在该影片中很好地将戏曲元素运用到其中,以京剧为主线,这是作品构思中独特的地方。在该片的音乐构思中,恰当合理地应用了戏曲京剧,当京剧戏曲声响开始,电影中的人物也开始了与京剧有关的情节故事发展,其中的戏曲音乐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们的命运变化,渲染了电影氛围,深刻地体现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使电影音乐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一)体现中国特色。

民族音乐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一个国家的艺术氛围,进行音乐的交流从而促进国际间的艺术文化的交流,从音乐表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的文化特征,从而增加各国之间的了解。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国家和民族通过了解中国音乐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当中国电影走出中国国门时,中国音乐也会一种走出去。当中国电影音乐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元素时,也会使我国的电影音乐更添神韵,让中国电影音乐更具代表性。因此,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以此来体现出现代生活影视音乐,能够让人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中国的特色艺术。

(二)体现民族蕴涵。

任何一种艺术要想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屹立,就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华民族艺术就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无穷的民族艺术魅力。如今在中国虽然有大量的外来艺术在不断地涌入,但这些艺术大多数也会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融合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电影的时代特征、民族意蕴和地域风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风情人情。优秀的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沉淀,它能够客观地的体现出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伴侣。这一特征使得民族音乐更加内在,更加纯洁,能够直接与人的心灵相通,体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美,也是一个民族魅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烘托气氛。

电影音乐能够能在影视作品中渲染出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主要表现在时代气氛、环境气氛、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等,从而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人们对情节、人物、环境的想象。尤其是在一些影片中,所要叙述的内容就是民族本身的体现,这时就必须利用电影音乐来渲染当地的文化习俗,让人们通过对当地的民族特色的了解,体会到一种内心的震撼。如在影片《丝绸之路》中,通过利用民族乐器葫芦丝,描绘出沙漠中的幻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音乐也在不断地变化。音乐以独特的乐器音色、风格来表现出时代特征,民族风情,强化影片的特定基调与气氛。

(四)抒发情怀。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可以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特征、感情表达等,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加的了解人物,使人物的形象刻画更加鲜明、生动。影片中的电影音乐中具有很多的抒情元素,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时,还可以刻画出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现。因此,在刻画电影的艺术情感时,影视音乐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影视音乐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高度概括地体现出来。利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电影表现更加具有艺术表现效果。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风格在进行抒情时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电影与音乐都是艺术的体现,将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电影音乐,为电影作品的剧情发展、人物形象刻画、背景烘托等提供了补充和辅助的效果,从而使电影艺术表现达到做好效果。中国电影音乐源于民族音乐,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民族风格是中国电影音乐的灵魂也是亮点。本文中通过对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促进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进而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艺术论文篇九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蓝皮书7日发布,该书以“青少年体育规划与布局”为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出台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展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近况和最新成果,为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分总报告和分报告两个部分,分报告分为四篇:基础篇、培养篇、学校体育篇和发展篇。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张智说,该书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以及未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趋势,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变化的特征、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蓝皮书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文化教育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师资培养的规划和构想,并论证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制度的可行性。”张智说。

据介绍,该书还通过对校园足球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校园足球工作机制建立情况、校园足球普及情况、校园足球竞赛开展情况、足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条件保障情况等5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下一阶段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建议。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说,今年的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增加了对当前国际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希望在吸取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

“由于青少年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外部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存在,‘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蓝皮书建议从加强政府部门协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多样化和品牌化、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等9个方面寻求突破。”杨桦说。

据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自首次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营造了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

在手风琴音乐发展的历史潮流下,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且中国手风琴音乐日渐发展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中国人民音乐审美思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了解。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主要发展历程。

从手风琴在中国土地上萌芽以来,就不断的和中国音乐相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还在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随着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手风琴伴奏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这使手风琴的传播更加广泛。在五十年代,还出现了部分民族乐器歌曲或者歌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例如张自强的《战斗进行曲》。尽管这一类型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表现力度也不够,但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因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思想内容、题材等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用于配合各个阶段的相关政治工作,或者重点选用革命题材。而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创作思想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趋于多样化,但革命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的题材更多,如《广陵散》以及《长城恋》等。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来看,乐曲改编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乐曲改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根据古曲进行改编;第二,对群众喜好的乐曲进行改编;第三,根据中国民间乐曲进行改编。改编乐曲的特点是采用手风琴乐器语言进行中华民族风格的展现。要促进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相关人员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民族化特点。

首先,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是我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的音乐结构类型,较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观念及相关逻辑思维。进行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时候,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融入到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形式,如李遇秋《广陵传奇》就是最佳代表。

其次,旋律。旋律是民族音乐创作风格、形象最本质以及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作曲家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表现。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旋律是作曲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进行感情的表达,还是进行思想的宣扬,都是通过旋律来完成的。如《百鸟朝凤》、《打虎上山》以及《手风琴协奏曲》等。

再次,演奏技巧。为有效体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中的民族性特点,有的作品对中华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以及音色等进行了借鉴,并将其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比如说《夕阳箫鼓》。此外,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手风琴音乐时,除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模仿以外,还创造出了独特手风琴音乐织体,这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

最后,和声。手风琴是多声乐器,多声思维已成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化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曲家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四度和五度音程的结构给予了有效应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格。除此以外,作曲家高度重视和声的相关线条运动以及横向感,以更好的展现和声音色变化的特点,这和我国音乐创作中追求的线条美也吻合。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思考。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未建设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手风琴乐曲创作队伍,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还不够成熟。因此,作曲家应对国外成功的手风琴音乐创作经验进行有效的吸收、融合,并加强和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以更好的`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艺术。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也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研究队伍专业研究素质的不足更是成为阻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因为演奏家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使得演奏家的压力大大增加,他们除了演奏手风琴乐曲以外,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研究,这对手风琴乐曲演奏家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同时也说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作曲家、演奏家的不懈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音乐艺术发展中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才能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一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20,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二

电影音乐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因其强大的抒情叙事功能,在揭示电影内涵、推进电影节奏、表现人物心理、弥补情节之间的空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与电影画面相结合,便给画面营造出全方位立体感。本文叙述了电影音乐的表演如何配合影像本身来表情达意,,构出电影立体感,并从电影《天堂电影院》中抽取片段加以分析,以期说明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现如今如何将视觉与听觉融合的冲击力震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接受渐渐铺垫出的电影内涵。

电影音乐;电影;画面;电影节奏;旋律特征;电影内涵;视觉;听觉;天堂电影院;观众。

音乐是一门有强大的抒情叙事魅力的艺术,电影音乐这门艺术则是从20世纪新出现的,是依据电影剧情发展创作出来的音乐。电影音乐是体现影片叙述构思的音乐,其在叙事和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观众在看影片过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情节上,容易忽略音乐的存在,但是音乐却从听觉上增加了画面乃至剧情所传递出的信息,从而影响了观众所体会到的影片含义。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曾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音乐与电影关系密不可分的,并且有着相互作用的规律。

百年电影史中,电影在其诞生之初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无声电影时期,为了满足观众视听一体的感受需求使其适应无声画面,另一方面为掩盖放映机发出噪音,一种现场乐器即兴伴奏的形式应运而生,因而最早的电影配乐也就产生了。然而这种电影音乐与电影情绪不符,与电影本身脱节,只是一种外在的结合。1908年,法国作曲家圣桑率先为无声片《吉斯公爵被刺》谱曲,此后有更多的作曲家陆续为某部无声片作曲。这种专门为电影而谱写的音乐,已经做到配合画面的情绪与节奏,扩大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1927年10月美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公映,不仅标志着音乐片的诞生,也是音乐成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成为一种高度专业的音乐形式是从40年代后开始的,电影中的音乐追求更加符合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形式,不仅用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更主要的是用它来刻画人物形象内心心理体验等。如今,电影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实现了质的突破,对整部电影意义非凡。同时电影艺术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使得音乐与画面的接洽更加完整。

音乐的的艺术魅力在于音符旋律乐器排列与组合之中所蕴含的强大的潜在力量,其自身跌宕起伏的情思极具穿透力,往往能够穿进人类思想精神的根部。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而电影中的音乐则运用其多节奏的功能与同样节奏多变的电影达成统一。电影中的节奏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与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情感气氛不谋而合,两两相交使得电影的抒情性戏剧性得以凸显。演奏电影音乐的各种乐器声音各有特点,也可从不同的音质表现不同情节、景物、人物的特征。有了音乐的伴奏,电影画面的意境将更为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配乐是电影音乐的一部分,配乐有两种极端而相对的观念:一种是尽力溶入电影的结构中,如配音般地令人不易察觉;第二种是尽量突出,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观念只要能够与整部电影的结构做巧妙的配合,都必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配乐的真义就在这个配字上。而配乐的方式分为题曲式的配乐和乐剧式的配乐。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中,主题旋律会不断在特定情节中响起。而乐剧式则有着主导动机,随着片中情节及人物心理而发展转变。

在一部电影中,用恰当的乐器以合适的节奏演奏出的乐曲往往有助于诠释出电影的美。那么音乐是如何有机地为情节与画面服务的呢?让我们进入《天堂电影院中》,品味音乐对电影本身的衬托。

1988年的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tornatore)所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托托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本片以一种怀旧的基调叙述浓缩在西西里小镇的意大利社会的历史变迁,电影自身的盛衰沉浮,以及托托这一个新生力量的成长,这三个层次的交织使得电影某种记忆深处的轻快纯真温暖的东西被不断翻出,告诉人们面对起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最初那份纯粹的自由。

本片的配乐大多出自目前最多产的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之手,其笔下还有同为朱赛贝·托纳多雷所导演的作品《海上钢琴师》的配乐。影片一开始,画面停留在一个看得见海面的阳台上,白色的全封闭式的阳台围栏与波光粼粼的海面以一比二的比例分布在整个画面中,而围栏的最高点也就是围栏的中轴上放着一盆正在成长的盆栽,微微海风吹过,吹出生命的气息,盆中的幼小生物似乎正长在一片禁锢的土地上努力地成长,希望有一天能离开这儿,去到海面上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追逐他的梦想。这是开篇画面所传达的信息,它预示了着影片得一部分内容和主题。伴随着画面的出现,片中著名配乐《cinemaparadiso》响起,乐声从钢琴开始拂起一番水面波澜,主旋律则由小提琴与口风琴交织而成,叙述着一个幼小生命欲从一个窄小闭塞的空间内奔如大海之外的渴望。主旋律委婉曲折,在高音区与中音区之间来回旋转,一方面描绘了在高空飞舞的渴望,另一方面则体现成长的生命对生根的地方的依恋不舍。画面停留半分多钟之后,镜头开始向室内移动,此时主旋律的演奏乐器由小提琴转为短号,这一转变似乎真的勾起了过去的些许回忆,这回忆有关于小托托生根的家,也就是以镜头中以昏暗的房间为代表的西西里岛小镇。曲中多种管弦乐器共同伴奏,为画面营造出多层次的情思,暗示着主人公、电影业以及社会艰难复杂的成长过程。在这组镜头中,画面由外向内移动的节奏也与音乐的节奏吻合,共同引导着观众跟着画面节奏接收下一步的信息,增加观众思考容量。开篇的这首配乐交代了本片将不断往返于现在和过去温馨的记忆之间,也给之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定下了亦悲亦喜的基调。

西西里小岛上宁静生活下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过程,及其身后温暖而纯粹的人文情调,尽在不言中。

同样,也是这首《cinemaparadiso》,在最后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时刻响起。画面中,承载无数欢笑悲伤热爱痴狂的影院孤独得立在广场的一边,影院陈旧的外观使其被车来车往的广场遗忘,唯有曾经和她一同成长的人们心里藏着她得灵魂。然而一声巨响过后,年久失修的围墙顷刻倒塌,影院的“孩子们”心中的回忆也被震得零落不堪。倒下的影院掀起了巨大的尘埃,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将尘烟凝聚成悲伤,风中的尘烟久久不散,却终究要散,她是一份记忆,也是一份追不回的纯粹。巨响之后,配乐《cinemaparadiso》便以小号声开启,小号声就像一堵摸不透的惆怅,这一点与就不散去的烟雾一致。曲声如烟一般无力地奏响,每个音符都奏起了人们内心的无奈,它勾起了过去太多关于影院的美好回忆,而她也跟随着影院的倒塌迈着无力的步伐。此时此刻,音乐与画面所体现的哀思节奏相近,人们内心中深深地痛伴着乐声缓缓输出,也勾起观众对过去的一切的深通思考。

本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事小托托与老放映员阿尔弗莱多的忘年友谊,而本剧在表现这段友谊方面则有一首配乐《totoandalfredo》,这首配乐在阿尔弗莱多教小托托如何使用放映机放电影时响起。乐曲主旋律及伴奏皆由小提琴组成,主旋律以一种轻快地方式在空中飞扬,好比托托追逐自己热爱的事物的步伐,而伴奏则为其引导着快速的节奏,好比阿尔弗莱多如父爱一般的悉心教诲。托托学习使用放映机那段,音乐伴着输片齿轮的旋转响起,伴奏的节奏将滑轮的速度通过听觉传进观众脑海里,而阿尔弗莱多与托托的对白颇为干脆,两人的教学进程和亲密关系也随着这份节奏迅速发展,而托托正经历着的电影业的似乎也是以这种速度在奔跑。同时主旋律一定程度上将所有切换的画面以同一节奏连接,令观众对许画面背后更多欢乐回忆进行更立体的遐想。这首配乐可以说是专为表现托托的成长步伐而设,其实在托托放映电影的过程中,影片不断将镜头投向影院的大银屏,电影也想这首配乐所叙述的一般快速地前进,同时这首曲子也而它也常分布在影片中描述小镇人文情况的片段中,从某种层度上说,《totoandalfredo》与画面切换节奏搭配,推动了整个电影三大寓意层次的发展。

影片的最后,成年后的大导演托托孤身一人坐在先进的小型影院里观看阿尔弗莱多留给他的一捆胶卷,胶片的内容是曾经在宗教禁锢下电影中被要求删除的片段。这一段充满对情爱的追求的古旧片段,原来正是阿尔弗莱多不希望小托托回到闭塞小镇的真正原因,在还白画面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与禁欲主义做的一系列斗争,看到了社会巨大的进步。本段的配乐为影片主题曲《lovetheme》,这首曲子一开始便从满在过去徘徊之意,将观众迅速引进黑白画面的时代中,而曲中悠长的长笛音将黑白影片中对自由执着的追求表露无遗,而短号与提琴的合奏将这份执着衬得更加义无反顾。黑白的画面、托托所处的彩色时代、忧伤而又温馨的乐曲,搭配出人们最初的梦想,如今早已被人所遗忘的纯粹记忆就在这组镜头中蕴藏着,可那才是我们应该去寻找的自由。

画面和音乐这两种分别通过视觉与听觉被人们接收的信息,在电影中若将而这巧妙结合,不但可以为画面天上它本身难以言尽的情感色彩,还可以用更强大的力量将信息储存在观众脑海中,促进观众对情节内所蕴藏地深层内涵的理解,进而引发观众对电影所讲述的道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三

电影音乐是影视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离开电影音乐的影视作品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伴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影音乐也随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为此专门设立了奖项。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重点围绕基于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情节中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电影音乐的定义。

电影音乐,从表面上看是电影中的音乐,其实不光是电影,所有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都被看做是电影音乐。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电影音乐就是作曲家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插曲、背景音乐等形式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音乐的一个具体分支,因此与音乐一样也是由音符、旋律、节奏等构成,但由于其身处影视作品的环境下,因此除却上述构成要素之外往往还有和声、色彩等等,电影音乐所展现出来的视听效果必须与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和情节相匹配[1]。

(二)电影音乐的特点。

抒情性是电影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特点,由于受到影视作品情节和画面的限制,因此电影音乐在叙事方面略显不足,需要利用器乐演奏与人声合唱来帮助完成叙事,这也决定了电影音乐与影视作品密不可分的特性。影视作品的题材、风格、具体情节等均决定了电影音乐最终呈现出的视听效果,除少数玄幻、童话类题材之外,大部分影视作品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因而电影音乐也展现出强烈的现实色彩。另外,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台词对白,因而电影音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够与对白、画面和音响效果紧密融为一体,利用不同感情基调的电影音乐提高影视作品的完整度。

(一)促进作用。

电影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门,其本质就是服务于影视作品,帮助影视作品将情节表述和展现的更加完整,因此电影音乐能够有效促进影视作品情节的发展。首先,电影音乐能够将某一特定情节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等一一展现出来,生动刻画出人物的情感。比如说在《赤壁》中周瑜与诸葛亮在抚琴中从开始的内斗转化成最终的惺惺相惜、心灵契合,这一情节没有一句对白,但古琴音乐足以表达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内心变化,周瑜在与诸葛亮一同抚琴的过程中已经向观众暗示二人达成抗击曹军的共识。其次,电影音乐能够改变电影情节的节奏,将情节中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比如说在《泰坦尼克号》中当男女主人公泡在冰冷的海水中进行最后诀别时,《我心永恒》的旋律一响起配合着生死离别的画面,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推向高峰,也令观众为之动容[2]。

(二)渲染作用。

电影音乐对影视作品情节的渲染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其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氛围,从而加强视觉效果。例如在日韩或其他地区的恐怖片、惊悚片当中经常借由电影音乐和音响效果来创造出恐怖阴森的气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毛骨悚然。此外,电影音乐能够对情节起到评价的作用,并且成为情节走向的重要提示。譬如说《西游记》唐僧途经女儿国时,配以女声独唱的《女儿情》,歌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和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痴心一片的情感相呼应,表达人物向往浪漫爱情的性格特点,在《女儿情》的烘托下,国王的一颦一笑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某些电影音乐与情节恰恰相反,而正是这样的反差凸显出情节的前后对比[3]。例如《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不想将魔戒扔进悬崖中毁掉,而他的朋友山姆则执意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出来争抢魔戒和佛罗德展开了激烈搏斗,画面情节紧张刺激动人心魄,然而此时的电影音乐却旋律婉转,与画面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在充分展现情节艺术张力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电影音乐还能够将分散凌乱的情节拼揍成完整连贯的整体,并且利用其曼妙的旋律引发观众的遐想,与情节中的人物形成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共鸣。比如说在电影《甜蜜蜜》当中,邓丽君的歌曲《甜蜜蜜》始终贯穿其中,在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相爱的时候《甜蜜蜜》为其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浪漫氛围,而后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与分离,两人再次重逢时又响起了《甜蜜蜜》,此时观众能够深切体会到人物心中的郁结苦涩,为其坎坷命运扼腕叹息。

(三)描绘作用。

电影音乐中的歌曲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能够对影视作品中的动作性情节起到描绘的作用,也就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在描绘的过程中电影音乐内容与画面情节内容始终保持一致,在抒情性情节中起到渲染人物情绪的作用,而在戏剧性情节中电影音乐则能够起到加强矛盾冲突的作用[4]。比如说在《狮子王》中,彭彭、丁满在拯救辛巴之后教会他唱解忧歌hakunamatata,歌曲欢快动听的旋律、明朗活泼的节奏很快令辛巴忘却烦恼重新振作起来,帮助辛巴坚定为父报仇成为森林之王的信念。辛巴复杂的内心、纠葛的情感在电影音乐中得以充分展现,也使得《狮子王》这部电影获得巨大成功。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在电影音乐的帮助下不仅凸显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将主题表达的更加清晰明确,表明作品想展现的风格特点、时间环境等等,更重要的是对影视作品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影音乐的渲染下,影视作品为广大观众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意境,连同情节的发展脉络也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得到充分释放,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特别是在其情节中的重要作用。

[1]孙煜。《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5.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四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电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放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而多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放映设备,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5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专业的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从而改变了我国电影放映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相继开展电影放映专业教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1970年以来,随着国内大中城市电影院的改造与扩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关电源、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

在电影放映中,影院声音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放映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钻研与试验,我国经历了电子管扩音机、晶体管扩音机、光学立体声、录音立体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研发了大功率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及系列配套扬声器等影院声音处理设备,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也迈入了快速升级换代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影放映技术主要有:1)数字锁相环技术;2)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3)影院红光还音技术;4)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5)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随着各类新型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有效缩短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周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

20008年开始,数字立体电影正式登陆中国,随着《阿凡达》、《堂吉诃德》、《变形金刚》等影片的广受欢迎,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式上映了十余部外国优秀的3d影片,广受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十五”规划。在,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形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试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试验、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其发展问题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与国际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并且在积极吸引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内技术自主研发和实践的力度,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放映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五

电影音乐有助于渲染烘托画面场景的气氛和情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中,音乐和画面的有机渗透与结合,可以把人带入不同的情景和意境当中。如喜悦、伤悲、恐慌、苍凉等等。音乐深化了视觉效果同时深入了人心,增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了。“音画同步”是电影艺术中常用的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描绘手法,常常将电影中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出场用特定的音乐和音响效果给以展现。例如阴谋家或是坏蛋的出现常常会伴以十分诡异怪诞的音乐;美丽优雅的公主出场总会伴以优雅美妙的旋律与音调;小丑的出现总会常常伴以诙谐而又幽默的音乐。诸如此类,音乐似乎成了人物身份的象征。

电影音乐的节奏的舒缓与紧张同样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节奏的舒缓给人感觉仿佛一叶扁舟,自由安详的飘荡在平静辽阔的江面,感觉十分惬意,人的呼吸也随着小舟的节奏一摇一摆,心情简直放松极了。紧张的节奏往往暗示着情形的突变或者是故事的高潮到来,使人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来,精神也跟着故事情节和音乐节奏的变化而紧张起来,随着音乐节奏的紧张与加快,人的心跳似乎也像是绷在弦上的箭,紧紧的。呼吸也随之加快了,内心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当音乐再次舒缓下来的时候,人的内心也渐渐地恢复了平静。可见,音乐对于深化人的内心感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乐在揭露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内心的情感有的时候是很微妙的,好的电影音乐能够深入而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在许多电影里,一般在人物内心的情感发生变化起伏的时候,就会用音乐来烘托和揭示。好的电影音乐是渗透在情感里的,音乐一响起,我们就能够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就像《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音乐一奏响,立刻就表达出了男女主人公彼此心中对对方的那份火热和真挚的深爱,同时我们一听到这首音乐的响起,内心深处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股爱情的暖流在心中奔腾翻滚,又带着一缕淡淡的忧伤。

再比如美国经典电影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片头长达4分30秒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更是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在画面中老年的瑞恩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烈士陵墓,悼念当年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们,电影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对白,我们只能看到瑞恩怀着悲伤的心情和凝重忧郁的神情走在家人的前面。这时的背景音乐深情而又极富感染力,揭露了瑞恩内心对战友的无限怀念与感恩之情,此时千言万语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只有心中默默的哀伤和内心最深处对战友之间真情的无限思念与感怀。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揭露人物内心的情感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六

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假球黑哨问题、兴奋剂问题、篡改运动员年龄问题等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目前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三个不平衡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不平衡发展,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不平衡发展,沿海发达省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体育的不平衡发展。这三个方面的不平衡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竞技体育发展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体育投入偏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投入不够;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重视不够;体育与教育系统配合不够,两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促进体育发展的合力;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点,相关部门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必须改变。全民身体素质不提高,竞技领域拿多少块金牌也无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二)城市与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体育近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社区体育为主导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小区、健身点、全民健身路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较快,参与人数也不断上升,甚至以往被认为是“贵族消费”的网球、高尔夫等运动也被一部分市民接受。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延长、体育观念的转变,依托城市较好的体育设施条件,城市体育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与之相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容乐观。多年来,农村体育面临着资金投入少、场地设施不足、组织力度不够的`困境,农村体育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与科技、文化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体育的落后状态固然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的社会形态、实行农业哺乳工业造成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包括体育等方面形成的巨大落差有关,同时,也与当前体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有关。

1.认识上的偏颇。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与表率作用,而忽视了对农村文化自身的挖掘和整理。在理论上,我们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多地是采用了“城市文化”的思路。将农村体育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以为要发展农村体育就是要将现代体育推行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而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体育却远远重视不够。如果简单地把城市体育的一些做法复制到农村,那么对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区域广阔和人均资源短缺的现况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农村体育工作不受重视。

许多县、乡、村政府领导班子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都主要把精力放在搞经济建设上,认为抓体育并不能解决温饱、就业和富裕问题。因而,忽视农村体育工作,没有把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摆在一定位置上,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一项对西北5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的调查显示,有46.3%的政府没有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有42.9%的乡镇没有确定的、具体的机构专门负责体育工作。

3.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扶持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由于农村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农村体育的全面开展决不是哪一届或哪几届体育局(各级)或者某几项政策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历史积累的问题;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关注。而体育对农村的扶持政策相对就显得单薄一些,有的地区在小康乡镇评估验收指标中,没有体育方面的内容;在农村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扶持政策。即使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倡导下,模仿科、教、文、卫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各地的活动场面确实颇为壮观,媒体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报道,但没有再看到关于“体育三下乡”活动的媒体报道,说明“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没有制度化。

4.对村落体育的重视不够。

5.实践成效的不足。

从农村体育发展的主体看,存在农民体育意识较淡薄,农村体育人口偏少,体质和身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从硬件设施看,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各项投入欠缺,即使在某些地区现已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场地,也都非常陈旧,无法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更无法培养和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软件建设看,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不健全,农村体育骨干少;从活动水平看,农民活动时间、项目、方法均偏少,普通农民很少有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既无人组织,又无处可去,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七

目前我国的电影产量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快速发展,影片类型越来越丰富,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电影票房收入水涨船高。但是和国外电影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总量增多,但是平均票房收入较低;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较小,观影人次不多;我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等。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类,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产业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产业,它目前从单一的产品制作走向产业化生产,并形成一个消费产业循环圈,各因素相互作用、彼此牵制使这种循环圈有效地加速运行。这就需要对我国当前的电影产业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从到,我国电影市场产量不断增加:20电影片只有88部,但是20全国电影故事片达到了526部,增长了498%。票房收入也是不断增加,从年的全国票房收入只有8。7亿元,到年全国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了35%(见表1)。

从6月我国全面推广院线制开始到2010年,我国院线公司得以快速稳定发展:从的32家,发展到2010年37家。与此同时,影院数和银幕数也发展迅猛:20影院数只有1045家,到2010年发展到1993家;银幕数年只有1923块,到2010年银幕数达到了6256块(见表2)。

在影片产量、院线和影院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当年《英雄》以2。5亿元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最,到2010年,票房过亿元的国内影片达到17部。而且影片的类型也逐渐丰富,从原来的武侠和历史片,现在有文艺片、历史片、纪录片、动画片、搞笑片、言情片、武侠片。

而在20到2010年期间,中国引进外国电影总数为143部,进口电影总票房为127。01亿元,平均每部进口电影的票房收入为0。888亿元,是进口电影的平均票房收入是国产电影平均票房收入的13倍(见表3)。

与北美相比,我国观影人次增速较慢,电影市场规模相比较小。,中国观影人次为0。95亿次,2010年为2。5亿次。这5年间总的观影人次为8。55亿次,而北美五年期间总观影人次为68。94亿次,是中国观影人次8倍。如果以平均票价比较,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1。19元,而美国电影平均票价为7。20美元,汇率划算之后,平均票价差不多。但是如果跟工资相比,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就远比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贵多了。

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从20到2010年5年期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占北美电影总票占比平均为26%,而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占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平均为42%,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见表6)。

中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从20到2010年中国国产43部票房过亿元的电影,其中大部分电影是亏本的,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影片并不多。

考虑到影片片方对外公布的制作成本大多存在“虚高”现象,实际实现盈利的更少。

电影产品本身是内容产品,所以首先必须要抓住这个核心,也就本身产品质量要过关,从影响电影产品质量的因素为主要抓手,首先电影故事内容是影响电影质量的核心要素,电影剧本必须要有创意,必须具有吸引力;其次,演员演技水平对剧本中人物的演绎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大明星、大导演对电影的质量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三,电影的制作技术是影响电影产品质量另一重要要素。目前电影制作技术越来越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刺激点,将技术变成电影欣赏的内容,给观众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效果,比如《阿凡达》把技术和电影内容叙事做到和谐统一,通过3d技术增强剧情对消费者心灵的冲击力,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满足效果。

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观众的需求特点,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已经是体验经济的时代,观众不满足于做旁观者,被动进行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获得最佳的满足消费。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休闲时间较少,看电影的机会成本较大,消费者观看电影主要为了休闲和放松。而电影产品是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住观众的消费需求特点,提高首轮票房收入,获得较好的口碑,使得后续观影人次得到增加,电影后期产品有效开发,延伸电影产业链,扩大电影市场规模。

将中国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中国电影影响力。电影产品也是媒介产品,能够传播文化和思想观念。但是要将中国的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掘的同时,进行电影制作时还必须符合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特性,从而提高中国电影在外国市场的影响力,只有这样,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得到内涵发展和提升。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八

一、《大话西游》台词的诙谐表现形式。

修辞学家的杨鸿儒曾说过,诙谐幽默是一种修辞方式。这说明,诙谐幽默是语境中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其影响力与效果和当时的环境、人物、画面有关,不同的场景,效果也会不同。在严肃的语境中如果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有时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在电影艺术中,更要根据画面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运作旧故事新诠释的方式,讲述至尊宝在还没有成为孙悟空的时候,面对尘世与紫霞仙子、铁扇公主、白晶晶的爱恨情仇。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诙谐幽默台词的运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夸大、修饰,能起到一种粘胶作用,占据人的心智,让人潜意识中产生认同、模仿、传播。如影片中紫霞仙子所说的:“上天既然安排他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嘱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来娶我!”

其实,这是少女对爱情的期待,如我们常说的“希望遇到白马王子”意思一样。如果在电影中还运用常规语言,就达不到喜剧化传播的效果,也不会那么打动人心。而只有像周氏一样,用夸张、戏谑、诙谐、幽默的语言,才能加深观众对于电影女主角爱情价值观的印象。“民间广场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台词的喜剧与诙谐效果,如白晶晶对至尊宝所说的:“你把胡子剃光干什么?你不知道你少了胡子一点性格都没有了……哎…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你不做山贼,你想做状元啊?省省吧你!改变什么形象,好好的做你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完全世俗化的语言,加之颠覆性的人物造型,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捧腹大笑之余,也不忘思考回味。诙谐幽默的语言是周氏喜剧作品的精髓所在。正因为有了它,才让“周氏电影”为人们所喜爱。

二、诙谐语言对电影的影响。

突破传统,是“周氏电影”深得人心的因素之一。在爱情的表现上,周氏也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来诠释,从而营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喜剧效果。《大话西游》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台词成了爱情的最好诠释,也是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这种台词的渲染,观众体会到了主角感人肺腑的爱情告白,从而动容、动情。这种语言对于画面的渲染与标注,能“于无声处见有声”。

周星驰电影夸张的艺术画面、草根式的语言直白、看似荒唐但又隐喻现实的故事,让观众既爱又怜,达到了“嬉笑怒骂皆文章,荒唐戏谑诉真情”的效果。其诙谐幽默语言的产生,不仅依赖于文字自身的内在规律,更依赖于当下存在的语境,让人过目不忘,从而推动华语电影喜剧搞怪风格的蔓延和升华。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九

语言是沟通人的心理桥梁,语言是心灵的钥匙,语言是人类交换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个性化、规范化和职业性语言的载体;是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甚有讲究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教师的语言是与给学生传授知识成正比的,常言道:“有其师必有其徒”、“强兵手下无弱兵”,这就充分显示了教师语言个性,具有潜移默化的道理,对学生的感染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语言技巧,语言的修养和语言的应变艺术,是再现素质教育的源泉。

第一,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艺术,也就是必须掌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处理好逻辑停顿,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标准、不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起来就觉得干枯无味,也会直接影响知识传授和接受。学生能力引导、观察、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会受到阻碍,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较强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标准和逻辑性,是教师语言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发人深省的,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意境,借助语言展开想象,使学生入景入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旷神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与适时、适地情境和谐,则会情趣横生,效果卓然。教师授课是一种口语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光谈教材,形象的表达方式学生就不能理解深刻,体会不到内在的涵意和思想感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受到阻碍,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激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声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体会到形象具体深入的理解内在涵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语言艺术训练,强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时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选择在学生对现有语言的接受能力为起点,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教学语言都要有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处理好逻辑停顿、语气停顿,课题与正文、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富有知识的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选择科学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假如教师的语言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缺乏语言的艺术技巧,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就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走了弯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精练,否则,说的又臭又长,说不到点子上,浪费了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且教师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文档为doc格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