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大全(17篇)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6:53:05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大全(17篇)
    小编:书香墨

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调研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合理安排时间和进度,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方案制定和实施能力。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大全(17篇)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一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六、堂上练习

1、解释下列多义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夫人之相与”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战,勇气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足以畅叙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取万殊

4、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类之盛(品行的种类)

d、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题诗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二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摘自《语文学习通讯》xx年8月。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三

1、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言文大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作品地位,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2、学生通过批课文注解和朗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培养赏析经典美文的情感。

重点:体会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变化。

难点:培养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能力。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天下第一行书”说的是哪幅书法作品吗?今天我就带来了这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实际上,兰亭序是王羲之和众多友人在山阴兰亭聚会,宴席中大家要作诗,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由此有了这幅作品。因为这篇作品“文峰清闲,字字珠玑”,书法造诣极高,所以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重要词句,让学生疏通文意。把不熟悉的词的注解写到原文下面。

“修”“期”“次”“致”

2、学生互相交流预习时收集到的兰亭集序和王羲之的相关资料。

明确(多媒体展示):王羲之(3—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三)深入研读。

1、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范读,推举一人朗读。

思考:概括本文中作者的心情变化?

明确:乐、痛、悲(板书)。

2、小组讨论:那么作者乐的由来、痛的原因、悲的源头又分别是什么。

明确:(1)乐:良辰——暮春之初、修禊事业。

美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作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板书: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板书:所遇已陈)。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板书:无法抗拒)。

(3)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板书:生死无常)。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板书: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

3、体悟本文思想感情。

(1)教师进一步明确:文章情感虽以“悲”作结,但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2)引导:悲哀不等于悲观,《兰亭集序》在忧生叹世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惋惜。解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着和热爱。正因为人生、自然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它们的消亡才让人痛苦。

4、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注意指导朗读,读出情感。

(四)延伸作业。

1、王羲之兰亭雅集图介绍(出示ppt图片)。

2、作业:背诵全文或用书法写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四

1、作者创作背景:酒发灵感,酒能助兴!像“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秋雨《寻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像参加滕王阁盛宴的少年王勃,醉意朦胧之际“不知天高地厚”,斗胆挥毫,《滕王阁序》乃世代流传!兰亭修禊诗会,王羲之与佳朋挚友临流饮酒,热血江海澎湃,灵感星光闪烁,酒一杯,诗一首,放浪形骸。肩担作序之任,背负诗友所托,手中的鼠须笔挥洒自如,一行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饱蘸情愫的字句在行书顶峰的上空翩翩飞舞!酒酣之作,情感跳跃性极大,酒醒之后的王羲之不但惊奇于朦胧之中的那份神奇的书法笔力,而且对“乐——痛——悲”的情感变化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所以后代有人质疑,“悲”“痛”之言逻辑不清,迷乱主题,全是杂凑。

2、教师教学背景:《兰亭集序》经典之作,成就了许多老师的经典之课!但是,据笔者了解,所谓“经典之课”,往往多依赖于多媒体的运用,《兰亭序帖卷》的点缀,声情并具的诵读等形式方面,而对情感脉络的梳理仅仅停留在粗浅的“乐——痛——悲”的较机械概括上,而对“痛起源于乐,悲升华于痛”的自然流畅性触摸不到,更体验不到,也就无法鉴赏痛悲之叹背后的人生意义和审美价值!因此,许多老师以形式多样的诵读,来躲避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探究,看似追求审美体验,其实掩饰了与文本的空洞对话!真乃东晋盛行的玄理学风在《兰亭集序》课堂上的演绎!

3、单元设计背景:本单元的主题为“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灿烂的星空能给人深深的震撼,犹如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因此,本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创设问题情景,尊重独特的心理体验,探究意味蕴藉的人生追求,构建阅读审美价值。

4、学生学习背景: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疏通语句,了解序特别是书序的特点,熟悉作者及此文的背景常识。但是,即使熟读课文,学生对作者行文的思路和蕴含于貌似低沉消极情感态度之中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呼唤依旧不能喻之于怀,因而难以真正触摸到审美价值的层面,也就难以体验作者当时真实的心境!从这个角度着想,是否能够引领学生梳理品析看似矛盾冲突而其实自然流畅的情感脉络,是否能够引领学生探究蕴藏于人生悲叹之中的审美价值,是学习鉴赏本文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录音诵读、示范朗诵、自由诵读体验品味文章独特的情韵美!

1、通过师生质疑释义的方式掌握重要字词的用法含义;

2、梳理文章“乐、痛、悲”的情感脉络,品析作者自然流畅的心境;

3、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蕴藏于人生悲叹之中的审美价值!

4、听读、跟读、自由诵读,体验文章独特的情韵美;

解读文本,品析情感脉络的自然流畅。

探究痛惜悲叹之中的人生审美价值。

(学生活动)明确:王羲之

(教师活动)他为何获此殊荣?

(学生活动)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王羲之,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在楷书和行书方面成就最高,尤其是行书,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宋代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教师活动)补充:《兰亭集序》,从书法上看,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真迹被唐太宗骗去,后殉葬于昭陵,流传的只是摹本。唐太宗如此珍爱的《兰亭集序》,难道仅仅就是字美吗?今天,让我们带着文学的眼光走进它!

1、(教师活动)明确任务:课前让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大家在预习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现在,大家可以针对这些疑难问题互相交流和探讨!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相互探讨。

2、(教师活动)明确要求:通过大家刚才相互交流和探讨,解决了不少疑惑,但也许还有一些争议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来探讨!

(学生活动)质疑释疑

3、(教师活动)补充质疑:音(癸会稽禊殇湍觞)

义(修觞一所以之通假字)

用法(少长贤一)

(学生活动)释疑

1、(教师活动)明确任务:请听录音朗诵,准确把握读音和句读。

(学生活动)静听录音朗诵,明确读音句读。

2、(教师活动)创设情景:这篇文章就像一座小桥,我们走过这座桥,就来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我们见到了王羲之,看上去,他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字来回答。

(学生活动)思考、概括、明确:“乐”。

(教师活动)追问:“信可乐也!”意思是实在令人高兴,是什么让王羲之乐成这样?请结合文本分析鉴赏。

(学生活动)结合文本思考、概括、回答: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会——“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生互动)品味鉴赏:“良辰”良在春光明媚;

“美景”美在山峦层叠、峰岭峻秀、树林茂密、水竹修颀,河流激荡回旋,春风和暖轻柔!

“佳朋”佳在与会的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佛学家等。

“盛会”盛在临流饮酒,酒一杯,诗一首,畅叙幽情,放浪形骸。

(教师活动)总结:在“良辰”,遇“佳朋”,赏“美景”,开“盛会”,“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确实快乐!

(学生活动)再次品味示范朗诵,体验快乐心情!

(学生活动)想象、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在学生迷惑时点拨、启示:“仰观”“俯察”——时光转瞬即逝

“宇宙”“品类”——博大永恒

“人生”“生命”——渺小短暂

(教师活动)追问:有了这种体验,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概括、明确:由“乐”生“痛”。

(师生互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美好的东西也并非永久美好,都在变化。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更何况的意思,表明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

这种感慨,看似消极,其实积极地暗示我们,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从而与古人的生死看法产生强烈共鸣——死生亦大矣!

(学生活动)朗诵第二部分,品味生死痛惜之情,感悟人生进取之意!

4、(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的情感又有何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领悟:由“痛”转“悲”。

(教师活动)追问:“悲”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师生互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个体体验上升到普遍性的思索感悟,相同的缘由触发相同的感慨,今天与昨天相同,明天也会与今天一样,“死生不一”,“彭殇不齐”,留恋的人生更有价值,有价值的人生更加关注生命的过程长短!千古一叹,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也是《兰亭集序》的文学追求!

兴感之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千古悲叹:死生亦大——今昔无异,后今一致

(学生活动)再次诵读第三部分,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对生死的悲叹!

(师生活动)师生跟随录音诵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那丝丝缕缕的痛惜悲叹的生命体验!

以“惟有星空让我震撼”为题,写一篇文章,融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思考!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五

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作为青年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成熟的。

自从接受这次公开课任务以来,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忙碌的。我要讲的课题是《兰亭集序》,首先我专研教材,把课文和课下注释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参反复研究,接着利用电脑查找所有和本课有关的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让同教研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确定下来。回首这个过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为我对这课的内容已了然于心。

新课标要求《兰亭集序》一课时搞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认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盛会难得。课文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这部分的重点设置为朗读、背诵。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齐读、齐背、单独背诵,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短时间内紧张起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遗憾的是,由于学生预习时间有限,仅仅把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通了一遍,甚至还有一些个别字词还不大明白,课堂上给的时间不多,达到大面积背诵的目标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赏者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的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我会放慢速度,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复,学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水到渠成的解决了。

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的如剥笋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师大附中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把问题讲解的很透彻,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观”,所以在此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海上浮萍随波逐流。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通过和古人的沟通产生共鸣,都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对当时士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给予批判,同时暗示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悲叹人生短暂,努力大有作为。且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说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雷锋也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当时王羲之能发出如此的感慨,不应看做是消极思想,而是积极的,难能可贵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课,怎样把握有限的青春,让生活更精彩。这其中渗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我这样进行教学,满满四十分钟也算是有张有弛。仔细思考,这课还需改进。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础上,再把能体现“序”这种文体的语句从文中找一下,学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就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定义了。

既然是作公开课,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点,但对于一些细节可能会考虑不周,欢迎各位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让我成长的更高、更快、更强壮。谢谢大家!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也有老师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六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b.激湍(tuan)形骸(hi)嗟(仰)悼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管弦(d加)虚诞(dbo)趣舍万殊。

d.悲夫(fo)锋镝(df)瓮牖(…加)度长挈()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a.夫人之相与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曾:曾经。

c.向之所欣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七

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

三、具体研习第二段

1、重点字词:

“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

2、特殊句式:

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

四、具体研习第三段

1、重点字词:

“一”“齐”“致”“斯文”

2、特殊句式: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

六、作业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生命将老 爱好将倦

生死随化 欢乐有尽

“一死生”虚诞

悲 “齐彭殇”妄作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九

1、通过学习《兰亭集序》,让学生了解书法作为艺术的基本特点。

2、体悟王羲之对人生喜悦与哀伤的相关论述;

3、理解王羲之对生命的觉解,留下生命的痕迹。

《兰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这类文章,既要欣赏文本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书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为大书法家,他在文本的书写中寄寓自己对生命的观照和理解,这是“书法的兰亭”。

王羲之在表达生命的欢悦时,用了非常优美而雅驯的文辞来描绘历史中的那一个春天的美景,这是“文学的兰亭”。

同时,王羲之作为东晋之人,必然要带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对生命短暂与生命无常的深刻喟叹,这是如雾一般笼罩整个魏晋时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这是“哲学的兰亭”。

高一的学生来接受这一篇课文,还是非常好的,他们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对较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础。同时,他们对新鲜的文本,对脍炙人口的文本保持着较为持久的期待,这样的心理易于学生的接受。

讲读,讨论,评析。

多媒体。

2课时。

一、背景导入——书坛“教父”

“天下第一行书”,后代书人无不服膺。

二、书法的兰亭。

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是追求美的,写字是实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书法呢?印刷体还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净,平正,舒服,但不见性格性情,也不是“书法”。

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多媒体展示书论1),要写出字的生命感。

“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多媒体展示书论2)。

展示《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让学生感受、品评、欣赏书法中的生命气息,并尝试用一两个字概括。

明确:姿媚、俊朗。

(二)书法是抒情的。

“书者,抒也,散也,散怀抱也”,“文则数字成其言,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讨论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样借书法抒情的?书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绪波动?

结论:前面和后面看得见情绪的波动,涂抹的草迹流露出喜与忧。这些书写的痕迹与文脉是贯通的,我们即使不读文章,只读一读帖,就能知道那个惠风和畅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变化:前段字迹隽秀工稳,行距较大,舒展开朗,写的是兰亭雅集盛况,可见书写此段时作者心情愉悦,随之行距渐仄,行笔加快,字亦稍粗放,笔误涂抹之处增多,体现了作者由乐而忧由忧而悲的微妙情绪变化。高妙的书法家会以笔写心,以微妙的笔触表达心迹,拙劣的书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样的,看不到书写时的心境。

(三)书法是表现个性的。

“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多媒体展示)。

讨论3:从《兰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找三个性格迥异的同学板书,并分析其自己与性格的关系。

举例:

放荡不羁的人——龙飞凤舞,气势不凡。

谨小慎微的人——毕恭毕敬,刻板。

坚强倔强的人——刚劲有力。

散淡、儒雅。

三、教学生临写《兰亭集序》中行书笔法——以“永字八画”为例。

一、文学的兰亭。

段一、段二:以人为本的诗意生活。

让学生阅读课本,寻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明确: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会于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紧张,竞争,恐惧。空气是污浊的,环境是污染,工作高强度,居住拥挤。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与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总结:一二两段触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乐也。

二:哲学的兰亭。

段三、段四:缘情析理。

让学生阅读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乐构成?人生是由什么构成的?

人生之乐:欣于所遇—(爱情、金钱、权势、名誉)。

暂得于己(一时的快乐)。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忧: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总结:人生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忽有忽乐,或忧或乐,直到死亡的来到——终期于尽,而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确定因为修短随化。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迹。

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是从古到今一贯存在的。

昔人(兴感之文)。

王羲之(临文嗟悼)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实的死亡面前,战国时期的庄子已有觉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种解脱,复归大道,浮生若梦。死就是从梦中醒来。庄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对死亡的畏惧。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力的受虐似的对死亡的接受,其实简介的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无能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迹。

王羲之反对庄子式的自我欺骗的觉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说:“死生亦大”。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现实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诗歌,留下这次盛大欢会的生命记录,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过书法、诗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寻求不朽。传说他苦练书法,长期洗砚,以至池水尽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辉煌的明证,“羲之之书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顶峰。

结语:

孔子说:我死了,但我的道要传下去。

王羲之说:我死了,但我的书法要传下去。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死了,我们的什么可以传下去呢?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

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 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

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 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 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 是古时的祭祝文字, 都写在木板上, 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 落笔有劲, 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 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 王羲之, 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曾做过“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 流传至今, 即所谓“兰亭字贴”,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 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 饮酒赋诗, 事后把诗汇编成集, 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 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 疏通文意

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 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 这里不再重复, 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 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 喝酒( 名动) /极: 尽情享受( 形动) / “一死生”的“一”: 看成一样( 意动) / “齐彭殇”的“齐”: 看成相等( 意动)

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 省宾语) /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 省宾语) /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 省介词)

难句: (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2)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的寿命长短, 顺从自然规律, 听凭造化安排, 终归有穷尽的时候。(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才知道, 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

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 由三人完成, 每人一段, 共三段)

四、思想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

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 划横线处板书, 下同)

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

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

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

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

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 两船并行, 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 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 这段首尾照应, 突出了一个“感”字。

五、艺术技巧鉴赏

1.表现手法。

2.线索安排。

三段依次抒发“乐”—— —“悲”—— —“感”, 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 成了统率全文的神, 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 中心突出, 而且能以情动人, 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

3.语言表达。

句式骈散结合, 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 用语朴实清新, 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

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 辉耀古代文坛。

六、作业

1.熟读本文, 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 编成一本习作集, 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一

一、熟读成诵,进行直觉思维训练。

二、理解、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的运行,进行思维训练。

三、联系历代文人墨客有关“死生”的名句,探究文中王羲之的“死生观”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带给我们的启发,体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形成,进行思维训练。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二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前备课时,我主要考虑的是教给学生文言的知识,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这样教学,那不是违反新课标的要求了吗?更何况只强调“言”的部分,而忽视“文”的部分,总还是有缺陷的。进一步想,我的教学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调整一下,变老师认为要教的为学生需要的。所以这次备课之前,我想知道学生需要什么。通过和学生交流,学生说最想一学完这篇课文就能把它背诵出来,因为它是高考必备篇目。于是我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全班齐读,读准字音;二、个别代表读,读准句读(老师先把文段的标点删除再让学生读);三、自由读,读出情感;四、诵读,品味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对作者“悲”的情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够,没有深入展开。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三

1.引导学生体认文章清新俊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3.适当讲解文章中关于世文创作的心理动力及涉及的文学的永恒主题等理论问题。

4.适当介绍关于《兰亭集序》的争论——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大公案。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四

这位以继承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美学思想的大师,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反复创作了以《兰亭集序》为题材内容的画作,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全继承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手法,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作者王羲之简介(包括其书法代表作)。

1、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山东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他的书法作品后人通常用:“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来概括。

2、《兰亭序》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天下第一行书研究片言只语》。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作比。后来我们概括出此作总体风格特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教师针对摹本进行逐一解说之。

(1)、文章书法互为生发,兴之所至神采飞动;。

《兰亭》是长卷文稿自右向左凡28行,共324字。竖成行,横不成列。首行首字不空格,通篇格式是头齐脚不齐,但长短错落有致,不觉散乱;头齐也不是呆板一线,通篇看来极具和谐自然。

前两行记叙的是修禊的'时间、地点和集会的缘由。书写得稳重、肃穆,行距与字距均略大。给人以平缓安详之感,犹如朗诵的开篇,交响乐的序曲。从第3行至11行的“信可乐也”,书写时用笔流畅优雅,字势疏朗明快,疏密动静相同,能很好地吻合雅士们的心情,如歌德行板。从第11行“夫人之相与”至最后,作者书法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怀抱,情绪渐至高潮,笔势也变得奔放酣畅。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总之,随着文意的不同,书写者的心情也自然宣泄于点画之间,情感不断变化,最后两行由激烈、活跃逐渐复归沉稳,末行八个字大小相同、动静跳跃,最后一个“文”字写得最大,全文戛然而止,雄浑有力。一个压轴的惊叹号。

(2)、气脉贯通流畅不断,s型律动优雅自然;。

《兰亭》的行气是竖着流动的,是气脉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在自第一个“永”字至末字:文“,笔意呼应连贯,上下左右相生,笔笔有起止,字字有顾盼,一行之中首尾呼应,行行之间相互揖让,通篇起承转合,一气贯注,神完气足。若把纸上的墨迹和笔在空中运动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起伏跌宕回转万千的奇异之线。由于《兰亭》的气脉一贯到底,如果我们将字的感觉重心点按照行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会得到一条条优美的“s”形曲线,其状如行云流水,优雅自然。不同的“s”形曲线犹如音乐之和弦,悬泻之瀑布,既有浩大之气势,又得和谐之韵律,不论远观近玩,往往使人产生情绪上的律动,若饮甘泉,如闻仙乐,沉浸在精神飞跃的艺术美感的享受之中。

(3)、点画狼藉使转纵横,字形变化自然天全。

《兰亭》的每个字自成独立单位,互不粘连,点画的使转有的藏于完整独立的点画之内。即藏于隐处,如“水”、“也”、“夫”、“有”、“此”等字,具有楷书的特点。也有的使转显于点画之外露在实处、显处,以一笔使转简化多笔点画,如“咏”、“俯”、“能”等字,具有草书的特点,用笔则是方圆互用,横有俯仰,竖有向背,可见作者思想之活跃,才华之横溢。

《兰亭》的字形、取势具有自然质朴的特点,可谓浑然天成。这也许是作者借酒助兴,一气呵成之故。据说作者又写了十几本,可是他总觉得,这些后写的怎么也比不上当时借酒助兴的那篇。

3、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

针对王羲之的故事亦可以出示刘旦宅《羲之换鹅图》《右军书扇图》等图片。

我们来看这幅图: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中的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作者的感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尤其是作者寄寓于其中的关于生命的深切感悟,对于后人更是有着启迪人生的作用,《兰亭集序》也因此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有责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美”与“思”的熏陶。

我的教学环节简述如下:

一、导入部分:由成语故事“东床快婿”引出王羲之,且初步介绍王羲之的性格特点:豁达、雅致,并介绍写作背景。

二、课文探究部分:

1.“乐”的原因。

“乐”的原因直接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个要素来引导学生归纳。

再让学生通过本文所选景物与《与陈伯之书》中景物的对比,了解作者的人格性情:素淡、雅致。

2.“痛”的解读。

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因何由“乐”而生“痛”。一、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以前曾经快然自足的人与事,如今却感到厌倦;二、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灰飞烟灭,令人触目伤怀;三、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悲者不悲。

明确作者的人生态度:“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然“死生亦大矣”,但生就是生,生才能活出无限可能,而死却是一切虚无,所以不能把二者等量齐观。

三、总结。

对于生死问题,臧克家说:“有的人活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天我们认识的王羲之也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好“生”这件大事,莫要辜负了我们这美好而珍贵的生命!

课后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艺术美与思想美并重的文章,针对我们班学生不爱学习,没有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的思想状态,我将讲课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对于思想的熏陶上,而文章骈散结合、简洁清晰的语言则只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课文的疏通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我在讲解本文中,不再像以往讲解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由问题串讲全文,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自行翻译,遇到问题我再适当点拨。不过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觞、咏、一、齐的用法)及特殊句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我在教学时也没有放过,且对于课后习题中的实词多义,也都以课件形式重点讲解了,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有意积累多义的实词。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兰亭集序》为背诵篇目,因此在课堂上多要求朗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章的记忆,且能更好地体会其骈散间行的语言形式,因此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朗读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提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属于什么特殊句式时,学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回答出是定语后置句;在提问“如何让生命不虚度”时,学生都能交流讨论,并踊跃回答。

四、存在问题。

在《兰亭集序》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较好地完成课文的教学,但还是存在着几点不足:

首先,备课不够充分,虽然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是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很多没能够想起来,导致个别引导语句不够深刻自然,稍显生硬。

其次,学生齐读过多,老师范读、学生展示读太少,没能在朗读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没能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第三,犯了新教师贪“多、全、细”的毛病,课堂容量太大,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也不易消化。

最后,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未能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及时地点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整体引导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六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兴趣了。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

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兰亭集序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七

应用目标——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李牧》。

行为目标——正确面对生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理解目标——《兰亭集序》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应用目标——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李牧》。

行为目标——正确面对生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

文言知识积累。

预习:学生自主积累文学常识知识和字音字形知识。

学生诵读课文。

预习理解文言知识点。

新授:

确定积累目标。

生词——修禊事映带流觞幽情引相与惠风游目骋怀信诸放浪形骸殊遇得喻兴。

活用词——贤少长带盛觞游骋极欣修短尽大一齐一。

通假字——趣悟。

古今异义词——其次斯文所以。

一词多义——修期次致向得之与。

文言句式——省略判断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学生研讨并交流。

翻译课文。

诵读后,研讨文章写了修禊事的哪些内容,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研讨回答交流:

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坏境,集会的盛况,作者的感受和态度,作文目的。

情感变化:乐——痛——悲这是感情变化的线索,注意理解情感阐发的原因。

作者的观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情感——死生亦大矣,不能虚度光阴。

思考探究。

学生研讨交流。

教学评价。

学生总结收获。

1、文言知识。

2、作者的观点。

3、如何面对生活——抓住现在,务实进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