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汇总13篇)

最新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4 16:40:14
最新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汇总13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对于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任务的理解和把握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策略。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亲身经历,介绍信用卡,提高学生参加经济生活能力;对于外汇学生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课件或实物等讲解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教学内容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信用工具的使用,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本课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信用工具和外汇,是对货币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的一个介绍。上节课引导学生发现了货币的本质,货币并不神秘。本节课接着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借助银行转账的信用工具应运而生,方便人们的生活。本节课帮助学生理性对待金钱,同时在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意义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知识方面:银行信用卡已走进了不少学生的生活中,教材中介绍信用卡的广义与狭义定义,银行信用卡属于狭义定义,要注意区分二者;信用卡和支票的使用,理论性不强,学生容易理解,但还是要在实践中进行操作以加深理解;外汇问题有些难度而且复杂,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容易混淆;学生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2、能力方面:对于支票学生不太可能接触的到,要真正学会有些困难;本课仅是高中课堂的开始,初步了解了一些经济常识,对于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还有待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3、价值观方面:在使用信用卡时,引导学生切忌过度透支和冲动消费,要让学生知道“信用”的地位,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本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能够正确看待汇率的变化引起人民币升贬值所带来的利弊两方面,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和介绍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学生能够感受信用工具的用途,体验信用工具带来的好处,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培养节约的好习惯,增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积极投身现代经济生活。体会汇率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初步树立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因此信用工具是重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要让学生知道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时就会涉及外汇,所以外汇以及汇率是重点。

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依据:外汇和汇率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一些专业术语学生易混淆,同时在理解汇率的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时会有些难度。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一节课45分钟。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如果想用老师手中的这张白纸来交换你们手中的文具,大家愿意吗?那如果用这个存有巨款的银行卡呢?银行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我们也都很喜欢用它。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师:

生: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

师:对,回答的非常好。

转账结算中人们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等。那我们回到导入时候的问题: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回答以下的问题。

embed.8。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二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本框是哲学板块的第一课,是哲学教学的入门框节,为了达到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哲学,对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的目的,本框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将引用一部分成语故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以及一些学生身边的事情供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要更深一步更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能够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情景导入活动一:

生:各抒己见

师: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他好或者不好,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每个同学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分析角度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同学们,哲学是不是很神秘呢?不是的。因为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使用到一些哲学的观点以及方法。所以,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主讨论:有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哲理的小故事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

活动二:时间都去哪了?

小结:同学们,咱们刚才所列举出来的所有问题,其实多多少少都蕴含着一些哲学道理,所以说,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页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他在无形当中就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当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很多疑问,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哲学源于哪里?哲学就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源于人们对时间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

过渡:刚才我们说了,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而学好真正的哲学,还能使我们变的.更加智慧,使我们生活的更好。同学们自己看“烛光照亮小屋”,我们来学习第二目。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说(板书)

学生看课本,由学生进行概括

师:有一个成语叫“揠苗助长”,同学们应该知道吧?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

2、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板书)

生:可以这么想:下雨的时候,大女儿家可以卖伞。晴天的时候,小女儿家可以洗衣服。这样,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赚到钱,我们都有个好心态。

小结:万事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要怀着乐观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从哲学的任务上来说的话,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哲学在哪里?——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源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我们为什么学习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1、从哲学的本意来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哲学的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本课时要掌握的内容不易过深且内容量比较少,所以教学重点定在了让学生感悟、体验古人对实践中问题的思考和追问。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事例,不断发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这个设计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实际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三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性认识。

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认识的发展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他相关知识点: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特点: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6.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条件性(主体、客体)、上升性和无限性。

条件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发展地认识自己,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认识自己。

三、教学难点:

正确的认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四、学生分析:

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学生对自我的关注极为迫切,对认识自我极为赶兴趣,但如何正确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发展自己又显得无能为力,往往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看法,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处理和把握好真正的自我。所以教师需要恰当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我。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日新又新我常新(板书)。

(一)自我新认识(板书)。

也许很多同学会说,世上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我当然认识自己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文学家苏轼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别人可能更要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

1、要全面认识自己。(板书)。

学生活动:联系教材上的事例及电影《巴黎圣母院》片段,进行如下讨论:

你判断一个人“美”的标准是什么?

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有什么联系吗?

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学生活动:填表。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当然,我们不必为此沮丧,也不必为此沾沾自喜。同学们可以看看下面两个故事,体会一下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投影:《孔雀和朱娜》、《橄榄树和无花果》的故事,引出: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板书)。

故事:《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

学生讨论(略)。

总结出: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板书)。

学生活动:先分组活动,各组由一名同学负责,每位同学先将前面填过的优点缺点表格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每位同学对比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有何不同。然后各组将结果在全班内交流,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每位同学记录活动结果,全面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参考,经常自我检查,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请记住,认识自我,你就是一座金矿,拥有自信、自主、自爱,你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展出现应有的风采。

小结。

诗朗诵《我就是我》。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五

课标目标:

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感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监督权的内容;理解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意义以及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模拟制订民主监督方案。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和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同时引导学生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重点难点。

(1)联系实例说明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重点)。

(2)如何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难点)。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学案。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好!

首先,我想在同学们中间搞一个小调查:请来自农村家庭的同学举手。(学生举手)我也是。那么,我们肯定对农民有一种深厚的感情。生活中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乡农民老刘和儿子小刘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到县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劫走了。无奈中,刘某和他的儿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小王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然后扬长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生:略。

师:回答的对。那么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本质呢?

生:略。

师: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上,还体现在民主监督上。通过有效的民主监督,我们的公共家园才会变的更加美好。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课堂探究:

一、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一:

面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小刘愤怒地说:“民警怎么可以这样?我要去告他!”;而老刘想了想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忍一忍吧。再说,我们也没有告他们的权利”。

小刘和老刘谁的说法正确?为什么?

想一想:(1)截止1月17日上午8时,全国打击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办公室共接到群众网上举报1364次,专项办从中获得赌博违法犯罪线索296条。群众网上举报是在行使(单项):

a。批评权b。建议权c。检举权d。控告权。

(2)谁监督?监督谁?

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渠道。

问题探究二:

老刘回到刘村,把事情的经过向村民们一讲,村民们听了个个为老刘抱不平。

如果你是刘村村民,你认为老刘应怎么办?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简要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三:

老刘找到了邻村的镇人大代表老吴,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要求人大代表老吴为他作主。不料老吴说“你直接去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由他们去处理,这个事情我也管不了。”

老吴的话对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四:

当地一家新闻单位得知此事后,派了两名记者专程赶到刘村进行采访。小刘的母亲一听急了,怕事情闹大后受到打击报复,硬把记者堵在门外,不让采访。采访没有成功。

小刘的母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五:

最后,小刘听了村民甲的意见,写了一封举报信,寄给了上级信访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很重视,派专人进行调查。查清事实后,责令派出所对值班民警进行了严肃的处理,并对老刘赔礼道歉,补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监察部门的这一做法说明了什么?

结合教材p29镜头一、二,说明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还有哪些?

想一想:(1)信访举报制度是公民行使监督权,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单项):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六

1、课程目标:

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知道公民应如何进行民主监督。

(2)能力目标:

提高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有哪些合法的渠道。

2、难点:公民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利。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体现“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和“课程即体验”的课程观、“学生是主人”的学生观、“教学即对话”的教学观。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本框是《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

本框在学生学习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监督,共设三目:

第三目,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本目的逻辑结构是: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要求—设计实施监督方案。

【学生分析】。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普遍反映以下问题:

1、教材理论难度不大,内容易理解且条理清楚。

2、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的权利。

3、学生对民主监督有一些认识,但是往往并不系统、不深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录像导入]。

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近,我国召开“两会(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下面,我们共同来关注“两会”,关注“反腐败问题”。

播放录像:解说《两高报告:反腐败不手软》。

师:温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说“在反腐败问题,绝不手软”,而要解决腐败问题,要多管齐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公民必须依法行使监督权。那么,公民的监督权有哪些内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有那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新课讲授]。

[学习目标](多媒体投影)。

[自学提纲](播放轻音乐《高山流水》)。

民主监督权包括那些内容?

2、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哪些合法的渠道(方式)?

3、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利有何重大意义(作用)?

4、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怎做)?

(学生看书自学,老师巡视辅导)。

师: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情境案例:12月5日罗定市生江镇某村村民老黄和儿子小黄拉了一车柑橘,准备到附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柑橘被劫走了。

无奈,老黄和儿子小黄跑到附城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小李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柑橘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

问题探究一:

面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小黄愤怒地说:“民警怎么可以这样?我要去告他!”而老黄想了想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忍一忍吧。再说,我们也没有告他们的权利”。

小黄和老黄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师:小黄观点是正确、老黄观点是错误,因为公民具有依法行使监督的权利。

考考你:谁(主体)监督?监督谁(对象)?(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师:那么,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行使民主监督权呢?

1、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前提内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该做的工作批评、建议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或不公正待遇时申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控告、检举(过渡):师:下面我们看看老黄是如何行使监督权的?)。

[合作讨论,共同探究]问题二:

老黄回到村里,把事情的经过向村民们一讲,村民们听了个个为老黄打抱不平。

村民甲:打热线电话,举报派出所的行为。

村民乙:找电台、报社,将派出所值班民警的失职行为爆光。

村民丙:哼,我们一起去把派出所围起来,把值班民警打一顿,出出气。

村民丁:向人大代表反映,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问题。

假如你是老黄,你会采取那种方式解决这件事?为什么?公民行使监督权还有那些方式?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意见,学生回答,老师指导、点拨、小结)。

=2arabic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新形式、新方法)。

(忆一忆: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过渡)师:下面我们看看老刘又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

问题探究三:

老黄找到了村里的人大代表老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要求老陈为他作主。不料老陈说“你直接去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由他们去处理,这个事情我也管不了。”

老陈(人大代表)的话对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师:老陈的话是错的,因为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将人民的意见、建议形成议案上传给国家权力机关,使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到切实的保障。(放映图片:全国人大代表“特别信封”)。

问题探究四:

《今日罗定》报社得知此事后,派了两名记者专程赶到该村进行采访。小黄的母亲一听急了,怕事情闹大后受到打击报复,硬把记者堵在门外,不让采访。采访没有成功。

小黄母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师:小黄母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新闻媒体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发挥独特作用。(放映图片:《今日关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

问题探究五:

最后,小黄听了村民甲的意见,写了一封举报信,寄给罗定市信访局。信访局很重视,派专人进行调查。查清事实后,责令派出所对值班民警进行了严肃的处理,并对老黄赔礼道歉,补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小黄最后通过什么方式解决这件事?这种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七

时间:2009-9-219:01: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malajia。

人气:600。

【文字:大小】。

课标分析:。

1.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要了解几种消费心理,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特别提出:要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要重视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3.分析新课标: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既要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丰富的有时代感的学生活动,又要不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人性养育。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三维目标相结合,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导,使课堂既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2.地位:。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重点、落脚点。

因为: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学习消费的有关知识,其目的就在于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科学、合理地消费。

3.结构:

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教学设计: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自学、讨论等形式,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

4.本课重点:。

(1)本课重点:理性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四个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因为:只有践行了正确的消费原则,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重点突出:

时间上的突出:计划用近3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此内容的教学。

教学手段、过程上的突出: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5.本课难点:

(1)本课难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因为:难,不在于知识有多深奥,而在于:深圳物质条件优越,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全情付出”“有求必应”,浪费之风在学生中大有市场,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中学生陌生的名词。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洞说教,落不到实处。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

(2)难点解决:

首先,让学生课前实地拍摄中学生浪费纪实片,引出主题,并通过直观材料,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辩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过不过时?”,进一步澄清认识;之后,由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谚语(课前收集准备),加深理解;最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有说服力的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原则。

学生分析。

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而非教师的教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就要了解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树立正确消费观。

2.优点:(1).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可塑性强。(2).性格活泼,容易激活。(3).电脑操作水平较高,而且不泛高手。(4).乐于实践。

3.不足:(1).是非不明,价值观需要修正。(2).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3).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强。(4).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5).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奔波,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不足。(6).生活条件优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缺失。

针对此,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电脑操作水平较高、乐于实践”,但“合作精神不强、实践能力较弱、与社会接触较少”的特点,设计了探究式学习。)。

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

2.讨论教学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讨论法穿插)。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提问方式穿插)。

4.时事教学法。结合时事:“胡锦涛讲话、中国国情等”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学习方法:

1.问卷调查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

2.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还进行:“自。

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3.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1)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2)教学过程也从学生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自学、讨论等形式,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重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在想、说、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课堂开展了大量学生活动,时间较紧,适当地将一些有拓展空间和拓展必要的内容,如“绿色消费”,交给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分组活动,上网查询、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以达到一节约课堂时间,二延伸课堂教学,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目标。

4.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性养育。

5.回归生活:(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2)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过程(时间分配:课堂时间共40分钟。教师用18分钟,学生用22分钟)。

(一)课前探究: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进行探究。

1.布置学生设计问卷,分组深入学校与社区,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并撰写调查小报告。

2.布置学生收集、准备资料。(有些资料可在调查时收集)。

(1)方法:上网收集、实地拍摄、演绎小品、自绘漫画等。

(2)主题: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建议:实地拍摄)。

中学生盲目从众实例(建议:演绎并拍摄小品)。

中学生消费破坏环境实例(建议:实地拍摄)。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故事谚语等(建议:上网收集)。

(注: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爱好,选择主题与小组以及准备资料的方式)。

(设计意图:a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主题,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开展。调动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增强说服力,提高实效性。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c全面塑造人才,培养综合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表达表演等能力。d回归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事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二)导入新课:2分钟。

学生代表用多媒体展示: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表格、文字)。

教师点评:略。

教师导入新课:调查表明:中学生消费存在许多误区,树立正。

确的消费观十分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这一主题。

板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新课教学35分钟。

回放:问卷调查结果(表格、文字)。

提问:深圳中学生的多彩的消费方式是由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引发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由四种消费心理引发。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详细内容,并思考相关提问:

提问:这四种消费方式有何正(负)面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正、负面影响)(强调适度)。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负面影响)。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正面影响)。

(设计意图:本块内容简单,交给学生自学,简单提问、归纳即可)。

教师转承:综上可知,消费是否正确影响自己、他人、社会。

因此,我们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板书:2.正确的消费原则(重点)。

学生代表展示:深圳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实地拍摄)。

提问:上述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启示:我们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板书:(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拓展提问:适度消费是否是要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不是。适度消费不是不适当地抑制消费。

深度讨论: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引导:不浪费、不抑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过度消费、抑制消费、适度消费(图片、漫画)。

教师归纳:适度消费要与家情、国情相适应,不浪费、不抑制。

拓展提问:适度消费与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矛盾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不矛盾。国家鼓励适度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

(设计“深度讨论”、“拓展提问”意图:适度挖掘教材,加深。

理解;适度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拓宽知识面)。

学生代表展示:学生自导、自演、自拍小品:从众消费。

(注:若时间不够,可随堂改为由教师展示有关内容)。

教师提问:从众消费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板书:(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布置学生观看课本上的漫画:精神、物质消费不协调。

提问:重视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略)。

(注:此提问为深化拓展内容,若时间不够,可改课堂回答为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因课堂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而活动时间无法精确控制,因此,课堂设计一定要有机动性。做到“活而不乱”。教师不能被学生的活动牵着鼻子走。)。

教师展示:中学生消费破坏环境实例(学生实地拍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板书:(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提问:什么是绿色消费?

学生阅读教材:绿色消费的含义;内容(5r)。

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分组活动,利用电脑,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论文.(设计意图:绿色消费为课本新加内容,可拓展空间很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把它设计为课后拓展内容。一可节约课堂时间,二可延伸课堂教学,三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四可督促学生更好地践行这一原则,使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回放:深圳中学生奢侈浪费纪实片(实地拍摄)。

教师提问: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启示:我们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板书:(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深度辩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过不过时?5分钟?

(注: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国情,从正反方展开辩论,加深理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故事谚语。

教师展示:外国亿万富翁、我国清华学子、我市中学生节约艰苦奋斗故事。

教师展示:毛泽东、胡锦涛(节约艰苦奋斗的共识)。

教师归纳:加深、提高认识,强化人性养育。

(设计意图:此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洞说教,落不到实处。为解决此难点,首先,回放学生课前实的拍摄中学生浪费纪实片,引出主题,并通过直观材料,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辩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过不过时?”,进一步澄清认识;之后,由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谚语(课前收集准备),加深理解;最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有说服力的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原则。

(四)课堂总结: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3.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人性养育。本节课重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

(五)课堂练习:。

1.知识检测:(选择题)。

2.情景检测:德育考核。

(六)课后作业:综合探究。

1.分组活动,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

2.在问卷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特别是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震撼极大染,人性养育非常成功。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性养育,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八

【授课时数】2课时。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渐增强,开始理性的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精华,学会珍惜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于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

“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框题包括了三个目——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第三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保存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透过民歌、服饰、饮食民族文化分析,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多样性;。

(3)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比,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运用实例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和原则。

2、能力目标。

(2)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上课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传播使者。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的世界文化表现在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世界有许多辉煌的文化成就和著称于世的文化遗产。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和概念,其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课教学要抓住这一重点,讲深讲透。

【教学难点】。

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要结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动,采用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拓展内容以及思考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备课本,课前梳理逻辑知识,分配好课堂时间。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梳理第二单元的知识脉络。

教师概括梳理:通过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到文化对社会发展、对经济政治、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学会了自觉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我们将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对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进行分析,让同学们了解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接下来的两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

学生:我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综艺节目拍摄了中华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华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展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又表现出我们的与时俱进,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

学生:该纪录片仅仅介绍饮食文化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短小精悍,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在这些饮食文化中就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鲜明的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了中华儿女。

教师肯定、点评:该纪录片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而且也看到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各种的民族节日,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3、新课学习。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板书)。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

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__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__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板书)。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板书)。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文化的韵味。(板书)。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九

本框题是本课乃至于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是为了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所以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认知图式。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分析。

从地位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2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而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其正确消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主要从学生个人认知的角度,了解各种消费心理的基础上,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它在整课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教学的关键部分。

从具体内容看:本框题包括两目内容,“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两个问题,其内在联系是先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合理的消费者。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关于消费心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但是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认识源于实际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认识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指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各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或提供典型案例,去分析各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呈现不良消费心理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体会、感悟、认同正确消费心理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关于理智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认识对行为有指导作用但不会直接导致该行为的发生,所以即使人们有同样的认识也不一定必然选择同样的行为。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具有多样性,消费多姿多彩,导致的后果也多种多样。有的消费行为只考虑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如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等,不仅可能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有些行为只考虑了自己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国家乃至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就因该厂到多样化的消费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应该是能够把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统一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力求从多样化的行为选择导致的多样化后果中让学生认同个人消费应该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通过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的基本特征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树立正确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2)通过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的理解和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力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有关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形成了关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初步认识,但是比较模糊具体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地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使学生能够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理解,正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根据理智消费原则,模拟家庭消费计划,说明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或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构相关的事实和知识如主要的消费心理,理智消费四原则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明确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从而成为理性消费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作理智的消费者。

2.教学难点作理智的消费者。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教学思路】。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十

1、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尊自信的准确含义。运用小品表演、讨论、举例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由于自卑、自傲、忌妒、自负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直观、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

3、对于自尊自信和虚荣忌妒、自卑自傲的本质区别,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对比、学习。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虚荣、自信不能忌妒、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等命题的确切含义。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此框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小品表演。

值日生与值周生。

(情节:值周生午间查卫生,发现某班清洁区内有纸屑,遂找来值日生指出其不足,并准备扣除班级量化管理分。几名值日生不同意扣分,围着值周生吵闹不休。)。

学生分析值日生这种追求表面光荣的心理是"虚荣心",自尊自信是首先要求自己做好。

学生朗读:法国莫泊桑短片小说《项链》片段。感受女主人公为自己极强的虚荣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学生小品表演。

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期末你能考第一吗?

乙:要不是李扬比我多3分,期中我就第一了。

甲:也难怪,李扬学习那么认真,笔记都特清楚。

乙:你这话倒提醒我了,趁没人,把他笔记本拿走,让他考不好。等我考了第一名,我请你吃麦当劳。

问:偷拿同学笔记的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答:虚荣心太强,导致忌妒心理。

3、忌妒与自尊自信有什么区别?你能打个合适的比方吗?

学生举例说明忌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自尊自信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

4、学生活动:挑战自卑。

归纳:敢于正视不足,不断尝试改进,可以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

5、学生活动:按照课前布置由学生讲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6、讨论分析:"我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持久地保持正确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因遭到失败而自卑,也不要因点滴成功而自傲。)。

7、学生做课堂小结。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十一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十三

通过“聪明来自勤奋”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会使自己更加聪明起来。虚心学习身边伙伴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请五位同学做好发言准备,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快乐大比拼。

(学生进行拼图。)。

主持人:读读你们拼出的词语。

(教师将学生拼出的“聪明”与“勤奋”贴在黑板上。)。

主持人:这就是今天班会课的主题:聪明来自勤奋。

(板书:来自)。

快乐一点通。

主持人:聪明来自勤奋。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聪明的孩子,都想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但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使自己聪明起来。曾记得,从《成长》班刊第十二期开始,陆续刊登了《全面发展点滴做起——精英小学二年一班学生典型经验介绍》的文章。今天,我们把文章中的主人公请到了台前,与这些勇于开动脑筋,勤奋努力的小伙伴面对面。

(请五位小伙伴上台介绍自己的典型经验。)。

主持人:要说“聪明”,其实我们每一位小伙伴都具有聪明的条件,知道为什么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