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请他人进行审阅和建议,以提高总结的质量和准确性。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潜力。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一
所谓“道具”,是指戏剧表演或拍摄电影时用的器物,如桌子、凳子、茶杯、碗筷等。鲁迅的小说,“道具”运用比较常见,由于“道具”运用恰如其分,富有艺术性,所以其作用有时胜过文字的表达,妙不可言,耐人寻味。
首先,“道具”的运用能揭示人物性格、命运。
《孔乙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其主人公孔乙己几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了。如果拍成电影的话,里面的茴香豆可是个必不可少的“道具”。孔乙己经常出入酒店,下酒菜不是鱿鱼海参,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极其平常的茴香豆。在给孩子们发茴香豆的时候,孔乙己是一颗一颗地发,而不是一把一把地抓,足以见出他生活的窘迫。在发茴香豆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足以见出他的迂腐的性格。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自从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的口袋里就有了一个特别的“道具”:阿毛的一只鞋,阿毛被狼吃掉时的唯一遗物。祥林嫂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碰到跟阿毛一样大的孩子,忍不住把鞋拿出来给他试穿。这一方面表现祥林嫂对儿子阿毛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把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剧命运再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道具”的运用能揭示时代背景。
《药》在描写刑场阴森恐怖的气氛时,说到士兵穿的衣服“身前身后各一个大白圆圈”,这是本小说的一个“道具”,这“道具”揭示了故事所反映的时代是清代(清代士兵穿的号衣就是身前身后各一个大白圆圈,上面写个“兵”或“勇”)。再加上统治阶级对革命者大肆屠杀,说明清朝统治者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狗急跳墙的时候,清朝统治也到了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时候,所以这一“道具”揭示了清朝末年,革命已起这一时代背景。
再次,“道具”的运用还能起到暗示的作用。
大家知道,《药》里面的刑场是“古轩亭口”。可是作者故意把“轩”用一个框代替,而秋瑾就是在这儿就义的,这一“道具”的使用其实就是在暗示《药》中被杀的夏瑜就是秋瑾。再加上作者以“夏”示“秋”,以“瑜”带“瑾”,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再次,“道具”的运用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祝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具”:门槛。祥林嫂又一次去鲁四老爷家帮工,可鲁四老爷嫌弃她是个寡妇,说她动过的祭器、食物“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于是剥夺了她劳动的权利。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用自己积攒不容易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说是让千人踩万人跨,这样就能赎清罪孽。可是祥林嫂捐了门槛,满以为自己可以享受劳动的快乐了。可鲁四老爷说她捐十条门槛也赎不清罪孽,并且把她赶出家门,最终带着“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的疑问死在鲁镇祝福的礼炮声中。足以见出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毒害,也深刻地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底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从而深化了主题。
《药》这篇小说最后描写了夏瑜坟上出现的花圈,这花圈成了《药》的一个“道具”。这“道具”,是革命者送的,说明革命后继有人。但夏瑜的母亲给儿子夏瑜上坟的时候,觉得怪异,“孩子不会到这儿来玩儿,亲戚本家早就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最后还从迷信的角度去理解,说这是“儿子显灵”,从这儿可以看出夏瑜革命,相依为命的母亲都不知道、不理解,由此可见,辛亥革命脱离群众严重到如此程度,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综上所述,鲁迅善于在小说中运用“道具”艺术,而且能给这些“道具”派上适当的用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二
“象征”一词在希腊语中本来是指“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保证相互款待”的信物,后来引申为观念或符号的代表。(袁可嘉《后期象征主义》,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第二页),艺术中“象征”是属于美学范畴的一个宽泛的概念。意思是,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和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和观念。象征中既包孕着比喻中的暗喻成分,又包孕着寓言表述中的比附因素,但又有所生发和放大。美国学者劳・坡林(lawrenceperrine)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的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这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
在文学艺术的幼年时期,象征常通过事物与形象之间的比附来实现。如在我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熊罴是吉祥的象征;乌鸦是不吉祥的象征等等。在西欧基督教中,百合花总是象征着圣洁的童贞,洁白的羊羔象征着信徒等等。
这种早期象征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事物与形象的比附内涵比较确定,不想现代派的象征主义那么晦涩和丰富,暗喻的成分较多,但是象征内涵比较丰富的作品也已经出现。这可以从屈原的《橘颂》和《山鬼》的比较中看出来。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橘颂》与《山鬼》是否同为象征作品的讨论中,梁宗岱先生就认为《橘颂》是有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寓言,而《山鬼》则是象征体作品。也就是说,此时中国已有象征体的诗赋出现了。
当然,现当代关于象征的内涵在不断的丰富深化和发展,现当代艺术意识中的象征,已不是用事物与形象之间的简单比附的方式所能达到的了。现当代艺术意识中的象征是一种创造艺术,一种新观念的寻求与诞生,现代的象征艺术魅力表现在:它往往以独特、完整的形象体系为基础,意蕴丰富、深邃,不是一眼所能望穿的。它大体有如下一些特点:(一)象征的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二)表现对象的荒诞性,这里的荒诞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形天等。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三)艺术的抽象意义渗透于整个象征意象之中。
二
鲁迅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但鲁迅的创作却很受屈原和外国现代派的影响,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影响因此,从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时,就具有象征主义色彩。这一点,矛盾早在《读〈呐喊〉》中就指出:《狂人日记》是浸着“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的,“狂人”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色彩较浓的人物形象。在这篇作品中,“古久先生”、“陈年流水薄子”、“狂人”、“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日子等,都具有浓烈的象征色彩。
鲁迅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写作,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从作品整体来看,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如《药》、《明天》等。有许多研究者认为《药》中只有那一圈围着坟顶的红白花才是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其实这篇小说很有几处使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在环境的设置上就具有明显的象征色彩。“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者”。这里设置的环境是黑暗的,“夜游的东西”和“什么都睡着”从表面看来是对当时虚构的时间和环境的描写。而其实鲁迅这种描写是有其深意的,不是很具有对当时中国现状的象征意味吗?在小说的结尾处有一个细节也是很值得玩味的,这个结尾,肯定是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但对于其象征的意味,则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有的认为“意在创造一种开阔深远,明朗生动的意境和气氛,与写在夏瑜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有相同的作用”。我认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恰恰表现出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每一个读者在对象征意象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能领悟到意象所载负的某些抽象观念和哲理,但好的象征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论。不同的读者,因为知识、经验的结构不同,智慧程度不同,便会对意象“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所以文学象征意象所包含的意义显得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药》的结尾由于采用了象征艺术手法,从而丰富了《药》的意蕴,使整篇小说给人一种玩味不尽的感觉。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小说在象征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事物有某种暗喻和象征意义。如:前面提到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和“族里的人”;《药》中的“华大妈”与夏四奶奶;《故乡》中结尾的“路”以及《狂人日记》中的“房屋”;《长明灯》中的“长明灯”等等。这些人或物,其表达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本身,须把它们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下来欣赏和思考,而且其蕴含的意义又总是难以一言道尽的。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既有意蕴性,又有层次性。
鲁迅白话小说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寓言性”。这一点,在《故事新编》里表现得得尤为明显。孙刚先生把《故事新编》的文类定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寓言”其主要理由是《故事新编》中的人物以思想的“类意象”出现,即他们不再是他们本人,不是个别对象的个别特征的表象和观念,而是关于一类对象的综合表现和类型化的观念。[4]这样,这些人物和故事就不仅仅是人物和故事,而是某种哲理和观念的表达,充满了象征体类的特点(《出关》、《采薇》等)。你很难想象鲁迅只是在演绎历史故事。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充满了鲁迅对时事的看法,可是你若把它与当时的时事一一对照,又很难讲对照的是哪一件具体的事和具体的人。所以,从以上几点来看,我认为鲁迅的作品像但丁的《神曲》一样,“兼具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特点。
三
鲁迅白话小说虽然大量使用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手法,甚至某些篇章也可以看成是象征体类的作品,鲁迅自己也对象征主义做过一定的研究,但鲁迅并不是一位刻意追求象征主义的作家。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翻译波特莱尔的作品并评价《恶之花》时,认为波特莱尔的作品达到纯粹的美,“但这美是恶魔的美,而常有罪恶的自觉,罪恶首受美而变形,又复被美所暴露”。因此,鲁迅对古人和外来的象征艺术手法和象征主义,不过是采用“拿来”的态度,用象征的艺术性手法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服务,不是照搬,而是将其现代化与民族化。鲁迅曾说“我以为中国新的木刻,可以采用外国的构图和刻法,但也应该参考中国旧本木刻的构图模样。一面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众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在现在,艺术是要有地方色彩的”同时,鲁迅认为现实主义是可以容纳现代主义因素的,认为现代主义中,强调主观性的合理部分,创新的精神,都可以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以吸收融合。“一切事物虽然以独到为贵,但中国既然是世界上的异国,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
鲁迅虽然主张融合吸收,但绝不盲从,而是严格区分。在二十年代初,有人把一些非象征主义的小说说成是象征主义的。对此,鲁迅是坚决反对的。他指出:张三说李四的作品是象征主义。于是李四也自以为是象征主义,读者当然更以为是象征主义。“然而怎样是象征主义呢?向来就没有弄分明,只好就以李四的作品为例,所以中国之所谓象征主义和别国之symbolism是不一样的,虽然前者其实就是后者的译语,然而听说梅特林是象征派作家,于是李四就成为中国的梅特林了”。[8]以讹传讹,鲁迅认为这是很可怕的现象。鲁迅这种认真严谨的学风、文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三
3、点滴得失,不去在意浮华之事,不是没追求,只是不强求。
4、事事凡尘如倘若,笔笔清墨何曾殇,凡是不必太强求。
5、初恋是立夏时节的夜晚,没有烂漫的月光,但也淡淡清香。
6、灿烂的星空令人充满幻想,蛙鸣几声送来夜的微凉。
7、羞涩的青杏,在悄无声息的成长,感慨时间过的太快。
8、阳光灿烂午后,你站在树荫底下,呆呆地回想自己的过去。
9、我站在强烈日光下,呆呆地看着你,安静的侧脸。
10、我猜,也许就从那一刻起,我爱上你,从此不能自拔。
11、箫笙乐,清墨画,谁许我余生繁华。一如鲜活的生命。
12、雏鸟栖居好养性,鸿鹄有志在远天,年轻的志向。
13、爱意被写成了传奇,在我的文字里永垂不朽。
14、即便昙花只得瞬间美丽,莫忘此刻已然日光倾城。
15、那些感动,是回忆里的慢镜头。温暖足以让爱侣厮守终生。
16、我的梦想困顿在樊篱里,大片大片的枯萎。
17、青春只顾一季一季绚烂成海,一年一年凋零成伤。
转载自 WwW.kaoYaNMiji.Com
18、江南的水袖舞出了温柔和明媚,春风里漾过年少暖暖的醉意。
19、温酒淡茶,琴箫声怯,你轻言一笑温暖了我的世界。
20、一段真真切切的青春,一段从始至终都令人怀念的小时光。
21、那些人,那些事,那年夏天让我现在都难以忘怀。
22、因为只是过客才不易忘记。你说,分开才是相遇最初的意义。
23、风景因为只是路过才变美景,花是因为开过就凋谢才完美。
24、遇见你是我这一生的幸运,其实爱过就知道,幸福是件简单的事。
25、我喜欢的是你,而不是你身边的人,所以我不会在乎他们说的。
26、即使我从没有说过我爱你,但是我的心却已经给了你。
27、我们的爱情,不奢望有多的美好,只希望平平凡凡的拥有彼此。
28、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要求你什么,只会用心的对待你。
29、我会一直祝福你的,等到有一天你真的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30、暮然回首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之间的不是爱。
31、我们在爱情里兜兜转转,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32、我始终在等待那个牵我手一直走的人,你可否也在寻找着我。
33、你的出现是我唯一的心动,每天心里都在想着你。
34、我多希望我们现在还在一起,多么希望让你知道我有多爱你。
35、不喜欢一个人流浪,只想要有你一直陪伴着我。
36、我给不了你的终成遗憾,我想要给你的就是这一生的爱。
37、你若看到了我,请一定要相信其实我是爱你的。
38、在爱与不爱之间,你是否知道我是真的很想要和你在一起了。
39、我花光了所有的力气,只为能走到你的跟前。
40、喜欢你解释的时候,因为我会忍不住笑。
41、无须看别人的眼神,只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42、只想要记录和你在一起的点滴,就算失去了,也会有很多美好回忆。
43、我可以只爱你一个人,但最后却没能留住你的心。
44、如果爱情的苍凉是一种宿命,也许她会比较释怀。
45、我有很多爱你的理由,但是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
46、约定不了今生,那么我会预约来世。
47、越是在乎越会感觉到致命的伤痛,但是不爱就会永远的错过。
48、有一种长相厮守就是,能和你一切相约到白头。
49、把我的幸福带回来,请你和我一起享受在人间的短暂快乐。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四
岁月如流,即便是过了数十年后的物是人非,那个红颜飘零、命运多舛、最后魂断异乡的“残酷天才”张爱玲,依旧能让你为她给读者营造的光影陆离的故事所倾倒。一个目空一切,笑观世界沧桑,对世间冷暖悲欢离合都淡然处之的女子;一个身着精致旗袍、婀娜多姿,看破人情世故、对世界深深厌倦的女子,一个事不关己、笔调哀婉,在茶烟缭绕中讲述一个个女子的故事的女子,如此精致,如此孤傲。她用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旷野,华丽哀婉的笔调诉说,以一种贵族式的华美和西方异域风情在中国本土亮相,无论是精致的情怀,怀旧的贵族情怀,个人主义的话语,还是深藏的女权主义,她对生命的理解总是彻头彻尾般透彻,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矛盾与尴尬。
她出身名门,在书香与官僚气中成长,濡染着贵族文化浓重的末世情调,接受土洋结合的文化校阅,她的经历跟她的世俗小说一样,家道中衰、父母离异、人情冷漠,“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后,她过起了普通^柴米油盐的生活,这个“天生写悲剧的人”,因童年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悲观寂寞、敏感脆弱的性格,以至于她的小说总是以苍凉悲壮的面目示人,打着“苍凉的手势”沉入永恒的时间之河。她的小说被人称之为“在一个水土特别不服的地方探出头来”,她用独特的视角审视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彻底披露人性,在“冷峻”中窥伺人生,带着对现代都市生活悲剧意味的思考,以孤凄的感受展示特定时代中普遍的病态人生,并表现出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无可奈何,她用站在高处鸟瞰人间百态的姿势,以第三者的身份,用敏锐冷酷的笔调带我们走进一个个女子幽谧的世界。
意象是指通过色彩、光线、物品、声音等营造出的物象形态,就意象而言,张爱玲用其密度较浓。鲜艳夺目而不减其凄凉或阴森的气氛,总是有意无意地把那种对人生莫测的苍凉感悟物化为具体可感的世俗生活中的东西,把最昏暗最荒凉的感觉落实于眼前的实物上,使之意象化,艺术化,增加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很多人写过张爱玲小说中意境手法的运用,无非是“月亮”“镜子”这些已经被世人熟知的家什,本文在这里不再重复前人所见,重点谈一下张爱玲接受西方新观念后在本土小说中的应用。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锁记》。
这一段描绘是结合了电影艺术中经典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从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长镜,到镜子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山水屏条,然后镜头缓慢雾化,在推进时,镜子里的翠竹帘子已经褪色,金绿山水也换成了七巧丈夫的遗像。如此一晕一看间,人世间已经是沧桑十年了。这种营造的意境与电影表现手法的结合,使得一些原本停留在文本表象的'意象画面凸显出来,具有鲜活流动的视觉美,给作品增添了现代感。
她穿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两边崩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上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那过分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症的。
――《红玫瑰和白玫瑰》。
这样的描绘别说是精于绘画的张爱玲,连普通读者都能想象得出青翠欲滴的绿了,而用绿缎子络起露出的深粉红色衬裙,与人物“娇蕊”的名字是极相称的,同时也暗藏了人物对振保来说是“热情的红玫瑰”了。
张爱玲也喜欢浓烈犯冲的色彩,她娴熟地运用色彩的纯度、冷暖和明暗对比,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审美特性。除了色彩,她还借鉴西方现代美术在光与色表现的特点,巧妙加以转化,是她的小说呈现出逼真的多样化的艺术效果。这个在中西文化共同熏陶下生长的女性,通过艺术已与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爱玲文风异常特殊,她的文字无法归入任何派别,自成张体;她的语言汲取了古今华洋的众多营养;她的作品融合了前卫与世俗的矛盾复合体。她需要一种领先于整个时代的脚步和游走于整个时空的快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他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他不够严肃。”“奇异的西方文化的鲜活”和“东方文化中沉沉的**片”陶冶出她深厚的民间文化素养,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使她衍生出相应的褒贬原则和审美标准,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文化教养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文化人格,而这种人格在她的语言上得到充分表现。
张爱玲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完全迥异的语言风格,雅致、瑰丽、珠圆玉润,胡兰成曾说过“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那一个个繁华下的满目疮痍,富贵中的凄清哀婉,温柔下的忧郁悲凉,在张爱玲华丽凄绝的语言下向世人诉说着“撕裂了的美”。
语句,大概只能是在文末了,一两句结尾,留给观众独自想象的空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她的结尾总是那么短,寥寥数句,却发人深省。
然而现在。她自己一寸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寸地死去了,凡是她目光所及,手指所触的,立即死去……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花凋》。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
优美的文字书写的绝望应该是沁人心扉的罂***,摇曳生姿魅惑瑰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张爱玲的作品出发点是世俗,是恋爱,是凡俗琐事,没有太多让人感觉高不可攀的东西,这与琼瑶阿姨的风格完全相反,琼瑶笔下的人物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从不为金钱所累的形象,但是张爱玲不同,她笔下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看完后掩卷沉思,唏嘘不已,仿佛那个人就在自己身边,或者干脆在自己身上找到些相似之处,正是她身上那种市井俗人与文坛才女双重气质的奇妙统一,成就了这位文坛异数。
贾平凹先生说:“张爱玲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子。”一切俗得不能再俗的市井凡人家常细事,在张爱玲的笔下都夸张成大特写,组成旧时代大上海散乱、琐碎而又真实存在的生活。张爱玲再“俗”,也是归根于“雅”的,她靠她的才气和灵气在极俗的叙说中制造出极雅的意趣,做到了俗中寓雅,似俗实雅。但她又是如此“世俗”,她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其中不乏一些近乎无聊低俗的情趣,怀着一股满心的喜好,念念不忘那些周遭琐事,心甘情愿地留恋于红尘浪里、市井之间不知归途。
在张爱玲的散文中,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男人,抱着“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的悲观,导致她对于生活小趣味的过分嗜好,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脱俗的洒脱态度。她的散文里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一往情深地谈论一块布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昭示着她心底那份对世界和男人的不屑,那份唯我独尊的享乐主义。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个企图以嫁人大户人家的方法改变自己卑微的地位,名不当户不对,让她倾其所有都没有获得地位和金钱,于是,她的性情开始变化,扭曲的欲望加之在儿女身上,亲手毁掉儿女的幸福,从一个引人同情的被害者到人人憎恶的虐待狂,这个变质过程其实是长期被压抑的女权的一次总爆发,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人的君临、威压和吞噬。
张爱玲的作品,分写、散写、杂写、改写等各种表现形式都被她有理论、有系统、有条理地拆拆拼拼,居然造就了一代名家风范。她是那个特定时代中西方教育机制下的产物,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运用自如,还创新性地融入大量欧洲艺术,她的阅历之丰富。语言之独特,世俗之精致等是任何人学不来的,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不多见。
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只是一个看客,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不在乎外界,不顾影自怜。看那弄堂深处,旧情人身着大红旗袍,美目流转,巧笑倩兮,两玉指夹着细长的苏烟,管他身后的那高楼万丈!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五
乡愚即乡镇愚民,他们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而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因此,往往被智识之士称为愚人。与此同时,乡愚的朴实、无知与憨直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力的攻击。乡愚式的嘲讽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下愚民的口吻风趣而犀利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装腔作势的伪善嘴脸,无论“真命天子”如何乔装改扮,在对他知根知底的乡愚们面前,都要脂粉脱尽、原形毕露,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典型的“脱冕”,而这一“脱冕”则是通过一个愚人――一个乡间愚民的无知却又质朴真实的眼光而达到的,但是这种眼光却具有所向无敌的洞穿虚伪的揭露力量。
二、白描中暗含讽刺。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以对照手法冷静、客观讽刺。
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有尊卑之分,命自然有贵贱之别,在中国革命还没有胜利、社会处于动荡的旧社会,以赵太爷、鲁四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牢牢掌握着其他人的命运,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其他劳动人民,而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仗着有钱有势对别人的剥削和压榨都是理所当然毫无异议的。比如阿q调戏了赵家的佣人吴妈,赵家便可以随意毒打阿q,还与阿q签订了极不公平的五大条件,而在阿q和其他人看来,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赵家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而且错的都是自己,对的都是赵家。又如,鲁四爷对祥林嫂的去留具有决定权,实际上也意味着对祥林嫂的生死具有决定权。在刻画赵太爷等人的时候,作者往往采用对照手法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四、巧妙的讽喻手法。
讽喻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它利用人物及对其行动的叙述,使一隐喻得到引申,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出现了讽喻作品,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子的新娘,以新娘的口吻写出:“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鸿即蛤蟆,诗歌以癞蛤蟆的形象比作卫宣公,表达新娘对卫宣公的憎恶。自《诗经》之后,又出现众多反映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的作品,唐朝诗人白居易要求诗歌创作要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他的著名的讽喻诗《卖炭翁》充分体现出他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深受古典文学影响的鲁迅,其讽喻手法的应用,犀利而睿智,以《故事新编》为代表,其重要特点是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讽喻今人今事。鲁迅说《故事新编》“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在写人叙事上显得无拘无束,其间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现代生活内容,不但使作品妙趣横生,而且很容易让人想到现实,增强了讽刺性。
五、反语的精当使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如恋人之间打情骂俏时姑娘对小伙子说“死鬼”、“讨厌”等实则是对对方的一种昵称和喜欢,而有矛盾的两人中一人对另一人说“你真聪明”、“你真行”等听起来是好话的其实是对对方的一种蔑视和讽刺。鲁迅是使用反语的高手,写人叙事,插入一两个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不仅使文章充满幽默和活泼,而且使他的讽刺锋芒更为尖利。他自己也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由于作者强烈的批判思想,使他的反语往往显出反话正说的特点,且用词精当,一反即透,一步到位,决不留情。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六
《杂说四则》是韩愈具有代表性的论辩类的文章,篇幅短小却予以深意,体现了韩愈论辩文的特点。
《杂说四则》是韩愈四篇短小精悍的论辩体散文,出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一。杂说为内容驳杂,随感式的论说文字,是一种一事一议,或数事一议,借题发挥,行文自由,褒贬分明的文章体裁,也是议论文的一种。杂说起源于先秦诸子的零章片段,经过韩愈的创新,逐渐发展为有完整结构的篇章,可以说是后世杂感、随笔类杂文的先驱。
韩愈的杂说,语言洗炼,妙趣横生,文学成就较高。《杂说四则》是韩愈较有代表性的杂文,这四篇杂文都是借此喻彼,为“愤世嫉邪”(《杂说・崔山君传》)。其一《龙说》说“龙”,说龙吐气成云,凭借云可以上天入地,龙一刻也离不开云。这篇含义比较隐晦,历来解释不一。清人李光地说:“此篇取类至深,寄托至广。精而言之,如道义之生气,德行之发为事业文章;大而言之,如君臣之遇合,朋友之应求,圣人之风之兴起百世,皆是也。”(引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只是大体说明了其含义。其二《医说》说“医”。用医病比喻治天下,意在标明严明统治秩序的重要性,维护封建秩序。其三《崔山君传》是说“貌”。说一种人貌丑而心美,但他们是实在的人;人貌美而心类禽兽,不应算是人。其四《马说》说“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喻人才的际遇取决于当政者能否识才。这一篇千百年来已家喻户晓,今天“伯乐”已成为“好领导”的代名词。
韩愈《杂说四则》中的四篇杂说是后人将韩愈的四篇精短的杂文收集整理到一起的,这四篇论辩文蕴含了韩愈创作论辩文的多重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关注。
一.不平则鸣,文穷而后工。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口号,把“明道”与对现实的批判联系起来,使文章不仅是明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因此,韩愈漠视那些达官贵人,并对他们表现出不满与蔑视,认为他们气满自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确,真正的好作品是“恒发于羁旅草野”的,往往是在被流放和漂泊当中,在不得志、在饱受打击当中产生的,作者受到的刺激越大,怨愤越多,文章也就寄托了作者愈多的思绪,愈加能表现出作者的深切的情意。
《龙说》《马说》就是韩愈作文“不平则鸣,文穷而后工”的代表。两则杂文分别是借龙、马这两种动物的遭遇来写人,包含了韩愈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穷愁寂寞的叹息。而其著名的《马说》,作者看似在为千里马叫屈,实则在为被埋没的有志之士鸣不平。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一:“通篇两用”不知“字,有千钧之力。”“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句,“是糟蹋国士之爰书”,“其真不知马也”句,“是国士辨冤之诉词”。又云:“语愈冷,而意愈深,声愈悲。通篇都无火色,而言下却无尽悲凉,真绝调也。”
二.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的文学观念是反骈重散,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倡导朴实明畅之散体。因此,在主张“师古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重视文章内容的充实而不强调辞藻的华丽与形式的整齐。
韩愈还明确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言必己出”、“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词藻的习惯。
《马说》就从伯乐与千里马的典故加以生发,来讨论人才问题,《龙说》则从《易・乾卦・文言》中“云从龙”一句加以扩展、发挥,用云与龙的关系,说明一个人立身行事必须有所依凭。有人认为这是指“君臣际遇”,也有人认为这是“朋友相交”。不论是从哪一方面解释都可以将文章内容演发出深刻的寓意,内容是充实有效引人深思的。而其它两篇杂文作者也立足于社会发展以及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角度,阐发了鲜明、深刻的予以深意的观点。
韩愈在作文立意方面有直接论述,“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陈辞”(《答胡生书》),提出作文要有深刻的立意。所谓立意深刻,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作者观察社会现象,不是局限于它的表面,而能深入到它的本质,从而在写作时从日常平凡琐碎的题材中,也能生发出深刻的立意。就写作实践来说,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艺术方法上的立意求深,就是要在表现内容时层层翻剥,引导读者从现象逐渐认识本质。韩愈就善于使用这种层层深入的方法,把立意逐层加深。
《杂说四则》分别以“君臣、朋友”的遇合应求、“治理国家”要严明法度、辩证分析“外表”与“内在”的关系、“人才”选拔为论说的立足点,切合社会发展,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较高价值的借鉴意义,是韩愈对世事的深刻慨叹之作,立意深远,值得回味。
《龙说》写于作者仕途蹭蹬之际,借龙和云的关系比喻君臣、朋友之间的遇合应求关系。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道古而波折自由,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代张裕钊语),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历来被奉为典范。《马说》则作于韩愈仕途不畅之时。文章借阐述善于相马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比喻选拔任用人才者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文章也表达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历代对此文赞誉有加,清代林纾在《古文辞类纂》中评价其“语愈冷而意愈深,声愈悲。通篇都无火色,而言下却无尽悲凉,真绝调也”。
三.抑遏蔽掩,婉曲尽情。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到韩愈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韩愈文章的气势、内容和艺术表达的特点,苏洵所说“抑遏蔽掩,不使自露”就是指韩愈作文好用较为委婉,含蓄不露的艺术手法。
《龙说》和《马说》这两篇托物寄意的论辩文,其笔法含蓄,“不使自露”,可视为“抑遏蔽掩”的一种方式。两篇文章都是借此喻彼,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情,前者以龙和云的相依相存,比喻圣君和贤臣的相辅相成;后者以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比喻人才的际遇取决于当政者能否识才。两篇文章都没有直接提及“圣君”与“贤臣”,“人才”与“当政者”,但是通过联系韩愈的生平以及际遇,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文章内作者委婉寄托在“龙”与“马”身上的自己的微妙情感。这两篇运用“抑遏蔽掩”的手法写成的论辩文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悠然,委婉尽情。
四.逻辑严整,气势充沛。
韩愈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将“浩然之气”与文章写作联系起来。《答李翊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他认为只有内心充盈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使笔端语句文字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显露出别具一格的神韵来。
《杂说・马说》是韩愈通篇都用比喻来组织的论辩文,比喻包含在议论的框架之中。用古代伯乐相马的典故来组织文章,第一、二句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反一正,提出论点,说出了三层意思:要发现人才,首先得有识别人才的人;人才常有,但却没有被发现;这是因为缺少识别人才的人。接着,顺着思路推进文意,第一层“虽有名马”,具体写识别人才的问题;第二层“马之千里者”,实际是培养人才的问题;第三层“策之不以其道”,进一步讲怎样理解、善用人才的问题。最后做“不知马”的慨叹,回应开头的“世无伯乐”,表明讽刺现实的用意。文章虽处处说马,但实质上全是在论述人才问题。作者在比喻中有层次地论述问题,把论点一步步展开,深化,并以答案鲜明的问答句结尾,再次强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主旨,逻辑严整,气势充沛。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七
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的人并不少见。
一次,我像往常一样步入书店的大门,随手拿起一本我最喜爱的故事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可正当我的心随故事情节波荡起伏之时,一个小弟弟突然飞也似的窜到这边,又飞也似的跑向那里,边玩还边大声欢笑着。我的思绪立刻被打乱了,再看书店里的其他人,也都不满意地斜眼瞟着他。
说实在的,我当时真想过去大声斥责他,但我忽然记起老师给我们讲过,劝说别人也要讲究语言艺术,于是,我静心合上书,轻轻走到小弟弟的面前,和颜悦色地说道:“小弟弟,你也是来看书的吧?”“嗯。”他点点头。“你看,这里是公共场所,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呢,你这样大喊大叫,可是会影响别人的哦。另外,姐姐告诉你,大声喧哗,还容易造成飞沫传播,容易传染疾病,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小弟弟,你知道了吗?”说完,我冲他笑了笑。
没想到,他懂事地小声说道:“我知道了,姐姐,谢谢你!”说完,拿了一本童话书,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书店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某些不讲文明的人,总喜欢随地吐痰,这不但不卫生,也致使我们的家园——地球村染上各种疾病。
一个周末,我和邻居的一个小伙伴,正走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聊着各种有趣的话题。忽然,她的喉咙一阵哽咽,我本想前面就是垃圾箱了,她一定会把嘴里的东西吐进去吧。谁知,她竟一下子把一口痰吐在了路旁。恰巧这时,一个老奶奶从这里经过,一脚就踩在了上面,使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唾沫脚印”。
看到这里,我拍拍她的肩膀,指着前面的标示牌,说道:“朋友,你看,这里写着“不要随地吐痰,做一个文明的人”,你知道吗?吐痰虽然一时让自己的口中得到舒畅,却极易传播疾病呢。而且这种行为,不仅对别人有害,对自身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朋友,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争做一个“文明小卫士”吧!
我看着她,她也看着我真诚的眼睛,说道:“谢谢你,我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我们都笑了,那笑,真甜!
那天,我们在一起玩得可真开心!
上课不注意听讲,家庭作业不认真完成,这样的学生可是大有人在。
比如我班的'一位同学,上课不是摆弄文具,就是摇头晃脑地跟同学说话,不管老师怎样叮嘱,却就是“死不悔改”;回到家里,书包一抛,一下子就跑得不见踪影,根本不管作业有没有完成。
而第二天交作业,他不是说没记住,就是说忘记带了,老师让他晚上回家补作业,他早已抛之脑后,继续和院里的小伙伴打打闹闹,直到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家。可谓是对玩“痴迷”到一定程度啊!当然,考试时也是一塌糊涂。
一日,我遇见了“晚归”的他,见他又玩得满身是土,便耐心地劝他道:“你看,“一寸光阴一寸金”,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吧,时间浪费掉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上课好好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只要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我相信你!”
果真,在我温暖话语的鼓励下,他慢慢改掉了坏习惯,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劝说别人,其实也在警示着自己。学会劝说的语言艺术,让对方心服口服,相信你也一定可以。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八
俗话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当孩子一出生,我的脑子里第一个问提就是:我该怎么教育他。我已经被耽误了前半生,可不能再耽误我孩子的一生。带着这个问提,一直苦苦的搜寻着。谈论对孩子教育的心得,经验。从正反两面的例子,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真的是心想事成,我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确实,首先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不要用父母现在的年龄,经验,来评判孩子的是非标准,而是要让自己回到孩子的年龄阶段,重新伴随着他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对他教育,引导,这样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父子关系,而非当今社会的父子关系。
第二,是对孩子的'尊重。现在的孩子是打不服的,只有无限的关心,呵护,引发他的善心,孝心,才会顺顺利利,茁壮成长。最主要,不要将父母的价值观,梦想,强加给孩子。
第三,孩子的生存能力最重要。学会经济。学会当家。面对竟争。学会独立。面对人生低谷,挫折。面对社会中的种种陷井,都要能从容面对,培养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第四,信任孩子。信任他,他就能做到,就会无话不说,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都培养起来了。早恋,不听话,等一切问提都有办法解决,一句话,慈爱入骨,孝心会让孩子坚守原则,坚守道德底线。
最后是成长的氛围,古有孟母三迁,昔有范仲淹的母亲,面对人生的挫折,仍教范仲淹发达后要照顾受难的人,今有美梦老师与诸位家长的殷勤奉献。母亲教育孩子这是天下安定最重要的力量,唯有好的母亲,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贤人,出君子,造福社会。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九
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
1北京韵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这样就为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2通俗明白。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加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幅精彩的画像。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的幽默是具有稳定风格的多元化幽默。短篇小说《一天》里,讲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别人侵占的这个过程。
“晚饭后,吃了两个梨,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动手写文章。刚吃完梨,老牛同着新近结婚的夫人来了。老牛的好处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脸长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谈起来,便把时间观念完全忘掉。不过,今天是和新妇同来,我想他绝不会坐那么大的功夫。牛夫人的好处,恰巧和老牛一样,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我在八点半的时候就看明白了:大概这二位是在我这里度蜜月。我的方法都使尽了:看我的稿纸,打个假造的哈欠,造谣言说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钟弦,问他们什么时候安寝,顺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决定赛开了谁是更没心没肺。十点了,两位连半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
一个很烦人的生活细节,被老舍写得意趣盎然。当事人很烦,可读者读起来很有趣,觉得并不烦。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持久不衰。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
老舍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
一、通俗易懂。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
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三、幽默风趣。
老舍小说的风格特点三是:幽默风趣的话语交相融汇,让拜读的学者们也深受启迪。不知不觉中就伴随作者的触笔进入小说中。老舍先生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阅读其作品,不禁会莞尔一笑,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感染,忍俊不禁。老舍先生的作品不像鲁迅先生的作品散发出刺鼻的老姜味,不像其作品的暗含深刻的讽刺韵味;也不像郭沫若那样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活力;更不像茅盾先生那样擅长“理论思维的推理”,虽是笑骂,更似将人赶尽杀绝;也不像梁秋实先生那般弥漫贵族的气息。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如《相片》中的一段话,拜读过后,我都会忍不住发笑。“你的屋中挂著名家字画和一些古玩,雅是雅了”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无穷的烦恼,譬如,你需要防止贼人入室,门上必定加几把锁,窗也不会放过,铁栅栏是免不了的,就算防备充足,你的'心也不会安落,假如夜黑风高的午夜,一点风吹草动,你便无法就寝,整夜担心受怕。倘若进来几十位蒙面大汉,气势上就把你活活的压住。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这又是何苦折磨自己呢?相反,相片就无这样的顾虑,因为贼人不会偷取你父亲的照片去当为其父亲供奉着,假如你把照片和字画古董等摆在一起,这不是在自己找罪受吗?看完这个片段,你也会禁不住笑出来吧,犀利的话语,透析着作者独到的审美视角,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京味儿”十足。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四是:“浓厚的北京韵味”。自从五四运动过后,放弃了沿用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取而代之的便是白话文。老舍的“京味”显现了他浓厚的民族色彩,表达了现代人的心理活动,同时融合了古声古色的东方情调,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在此的贡献无人能与之相媲美。他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里程碑,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老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能说得上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他汲取和提炼了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在小说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纯熟的北京口音,没有矫揉造作的矫情,更多的是雅俗共赏、生动活泼。在语言运用中,强调的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自然朴实、幽默风趣,朗朗上口,如“拉晚儿”、“嚼骨”、“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等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的活的语言,让广大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一直视为“绝顶佳作”。他在现代文学坛上的艺术成就,是被大众所支持和认可的。他为中国文学语言艺术贡献了毕生心血。他非凡卓越的成绩也是众所周知的。
五、市井味。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五是:市井味十足。原因是他的作品取材来源都是市民生活,他采用的写作手法是描绘生活中的繁琐小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将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得活灵活现。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属于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事迹,反映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甚至延伸到对中国命运的思考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反省,让广大学者和喜爱老舍文章的青年朋友品味当时生活的严峻和凝重。一方面,展示了普通大众的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展示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下层市民的自私狭隘、虚荣平庸展现得一览无遗。“小市民”的不良习气譬如:犹豫惶恐、寂寞狭隘的矛盾心理在小说的人物中演绎得酣畅淋漓。同时,这些小商贩,小职员的生活环境简陋无比,谋生条件举步维艰。如今,在我们口中的“老北京”多半就是喻指这一阶层的市民。老舍先生的创作路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与民间的种种现实有机结合,展现了北京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同时真实生动的揭示了老北京“小市民”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北京胡同的小人物日常生活习俗完全的融进小说中,结合“京味儿”十足的笔风,让作品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示在人们的心中。这些也促成了他的作品具有通俗易懂、大众化、平民化、深受广大学者的支持和认可,并在以后的发展潮流中不断被效仿和临摹。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一
我认识的辅导员中,许多是音乐老师、音乐爱好者。我想这决非一种巧合,而正说明音乐对于少先队是多么不可缺少!它需要辅导员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去指点引导。
是的,少先队需要音乐一直受到领导和音乐家的重视。它有自己的队歌,有自己的鼓号谱,它的坚定、有力而富有儿童语言特点的队歌,鼓号声表现了当代中国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当孩子们齐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当他们庄严地举着队旗,打着队鼓齐步行进时;当他们以天真的话语朗诵自己的心愿时……多少人被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看到了希望的一代。
孩子的生活需要音乐,少先队的集体更需要音乐带来欢乐和激励。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对于我,作曲是灵魂的自白”,乐圣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孩子虽不懂什么是哲学的启示,音乐却能叩响他们心扉。
六十年前,当少先队的前身共产主义儿童团在闽西苏区成立时,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苏区团中央不忘立即给孩子选定“时刻准备着”作为儿童团的团歌。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儿童团……”这一首简短、有力的歌博得孩子的极大喜爱,顿时吸引了许多农村儿童要求参加儿童团,它象号角一样召唤了儿童。记得有一篇华北抗日游击区的通讯报导,记载一个女战士深入农村教唱歌,开始只有几个人,女战士唱一句,孩子们学唱一句,他们越唱越有劲,结果,村里正在吃晚饭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正唱歌的女战士周围,不由自主地都兴奋地唱了起来,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通过唱歌团结教育少年儿童,是党的宣传工作传统,很多老同志在歌咏活动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包括受前苏联歌曲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
1950年全国建立少先队,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即请诗人郭沫若作词,请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马思聪作曲,为少先队创作了队歌。建队初期参加少先队的当年的队员,现在已是中老年的同志,可能都还记得这首亲切、富有内涵而熟悉的曲调。
新时期少先队队歌选用了电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反映儿童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歌曲,是一首受到儿童喜爱的歌,一直歌唱至今。
音乐也广泛地运用在少先队的各种活动中,大小联欢会、春游、秋游、庆祝节日、夏令营,无不需要音乐的伴随。过去常有以一个主题展开的队会,通过诗歌、音乐或戏剧的表述加深印象。这可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在通过音乐文艺表述主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方面的修养,并易为儿童接受和喜爱。几十年来我国诗人和作曲家热情地为少先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歌曲,丰富了少先队的生活。
如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少先队员到北海春游,他们划着小船在湖面上抒情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星歌》、动画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劳动最光荣》,以及《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多么幸福》、《娃哈哈》、《一分钱》、《嘀哩嘀哩》、《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都是几代少先队员曾经唱过的,很具备儿童性格特点,抒情、激励、幽默而活泼的歌。
在回忆过去年代的生活时,有的辅导员推荐给孩子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非常抒情而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歌曲,由女作曲家瞿希贤作曲,词作家管桦作词。歌曲以一个静悄悄的月夜的意境开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中的每一句都抑扬顿挫且细腻地表达了孩子纯真的感情。如果演唱也能用最美的音色、旋律、节奏来表达歌中的情与爱,少年儿童们就会得到很好的音乐美的感受。选择这样的歌就很有份量。
一位电影演员谈他学习音乐的体会,说“音乐是演员的内功”,后来,他进一步体味到“音乐是做人的内功”。内功,该是心灵的功,心灵的涵养吧。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愉悦,但它不只是娱乐,也是心灵的,精神的,智慧的充实和启示,是文化修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迎接21世纪的儿童教育中,希望有更多中外音乐名作和音乐家能被介绍给全体少年儿童,让少先队员们得到更多的音乐涵养。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二
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昕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
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张爱玲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1.太阳。
《金锁记》中对太阳意象的书写也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这是小说的开端,太阳的意象把我们拉入了历史的长河。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金锁记》中七巧的女儿长安因不能忍受母亲的折磨,太阳的意象尤其多:
这时候出来一点太阳,照在房里,像纸烟的烟迷迷的蓝;下午的大太阳贴在光亮的,闪着钢锅铁灶白瓷砖的厨房里像一块滚烫的烙饼。
太阳黄烘烘照在三人脸上,后阳台的破竹帘子上飞来一只蝉,不知它怎么过了夏天还活着,趁热大叫:“抓!抓!抓!”响亮快乐地。
小说几次提到太阳,“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大太阳”,秋天里不该那么厉害的太阳,都给人生活的实在感。如果说《金锁记》和《茉莉香片》中的太阳还没有脱离开月亮的阴冷和清黑,那么在这里张爱玲是彻底地赶走了虚无,找到了生活的落脚之处。从乡下走进城市的阿小是这样,张爱玲也是这样。而女性生命意义的悲剧性也在这里达到了高峰,这样的意象旨在说明只有放弃所有对命运的努力,让心灵完全被琐事所占据的人生才是稳妥的。
2.鸟。
张爱玲的意象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张爱玲笔下鸟的`意象俯拾皆是。
她用如神之笔营造出众多鸟的意象。如,“屏风上的鸟”是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
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频频以“鸟”为意象去描绘她笔下的女人。
假鸟为喻,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很多见的。张爱玲将女人、命运、飘忽的鸟联系在了一起,描绘得凄美绝伦。
二、“有声有色”的语言。
张爱玲的叙述语言主动追求音乐美、色彩美,形成了“有声有色”的独特风格。
1.音乐感。
张爱玲凭借对音乐独特的体悟力,把对音乐的偏爱融入小说里,用语言直接描写音乐本身。如:
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呵……呜……”无穷无尽地叫唤着,这个歇了,那个又渐渐响了,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喔……呵……呜……”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这里,作者营造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将流苏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2.色彩感。
张爱玲从小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和绘画能力,她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
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色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野火花”是《倾城之恋》中最精彩的意象,野火花预示了红红火火的“谈”恋爱。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乔琪)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处,“橙红色火花”的意象描写很简短,虽无细致的勾画和渲染,却生动而深刻地将葛薇龙的命运赋予了火花的象征意义。
三、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的举动、对话,甚至光线、背景都反映出心理的进程。张爱玲也最擅长以通感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等感官印象调动起来,或贯通,或跳跃,或糅合,或剥离,使意象更为新奇,更富于弹性。她还善于运用不同感觉方式的变幻,将意象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将意象中极微妙的情感色彩表现得更为立体。看下面的例句:
她(七巧)到了窗前,揭开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色窗帘,季泽正从穿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裤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前者,是《金锁记》中七巧的爱情幻灭时作者所做的描写,七巧与姜季泽的“决裂”,同时也是她对自己埋藏已久的爱情的诀别。这里的时间从一点扩展到一百年,强调了悲剧的延续与永恒。另外,作为一种传统意象,本身就常常与“怨女”形象相关联。七巧的“怨”就这样一层一层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后者,鸽子的意象是从七巧眼中出现的。迟来的爱情转眼又无望,被她赶走的“坏男人”季泽却被“白鸽子”这样温柔、美好的意象围绕着,这是七巧对季泽身体的渴望,也是她对自己那种温柔情感的既留恋不舍,又无法留住的惆怅。
以具体的意象写抽象情感的例子,如下面的关于鞋子的意象:
地板正中躺着烟鹂的一双绣花鞋,微带八字式,一只前些,一只后些,像有一个不敢现行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着。(《红玫瑰与白玫瑰》)。
两段文字都出自《红玫瑰与白玫瑰》,前者是振保一方面感觉到来自王娇蕊(红玫瑰)的诱惑,一方面深深懂得“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着你回家”,因而感觉到“一阵凄惶”,落叶那“没人穿的破鞋”,是寂寞的、不健全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后者是振保在同他的妻子烟鹂大打后的内心感触,她的绣花鞋像一个怯生生的鬼魂,懦弱,毫无反抗力,然而既是“鬼”,就有着一种来自虚空,却作用于现实的压力。因此,第二天,“振保改过自新,又变成了好人”。
张爱玲是一个感悟型的作家,她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理念介入创作,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她所热衷于表现的主要是她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通过她所营构的这些奇炫的意象,用丰富深远的想象力,苍凉悲壮的意境,犀利娴熟的笔锋,体现出她自己对人性的冷静又痛苦的思考,饱含着悲剧美的生命之沉痛。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她是一个创作个性非常鲜明独特的作家。她的小说,其艺术之深湛绝非一般流行作品所能比拟。张爱玲用她那丰富多彩、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在她的丰富奇炫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三
1.希望日子和我都不难过干净脱俗温柔上进。
2.亲情是一段骨肉相离的历史,西班牙、埃及与苏伊士,大陆与台湾。
3.我在这美丽的清晨,给你送去问候,那就是最美的。
4.人生如歌,吟唱着悲喜交加。
5.拍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没有一张不好看的。
6.一个男人最清醒的时候,就是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21字]。
7.可可爱爱,值得被爱。
8.属于我的一点点小小的乐趣。
9.晚安是对失眠者最大的安慰。
10.照片是照片本人是本人有事找照片。
11.要多去接触那些充满阳光正能量的人,时间久了,你也会变的阳光爱笑。
12.休就放下一切,生活何苦畏首畏尾。
13.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14.最美好的年华,花开时,遇见你,遇见爱,来一场蝶恋花,花恋蝶的一世经典。
15.开心万岁,自己最美。
16.为了发写真而乱编文案的小女孩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17.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值得的人,好好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18.不努力的女人,只有穿不完的地摊货,逛不完的菜市场。
19.我们就不再是学生,凡事都要学会承担;毕业了,我们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毕业了,我们踏上各自的征途,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冲!学无止境,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毕业。
20.那些令我歇斯底里的感动,总是电影里别人的故事。
21.墙高万丈,挡的是不来的人;真正想做的人,什么都不说。
22.我不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中考,便只顾风雨兼程。
23.迪士尼公主出来透透气。
24.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
25.鲁鱼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传写错误。
26.泛黄的旧照片,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
27.温暖有限,请别随意使用。
28.书桌上的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我的纯真年代[19字]。
29.喜怒无常,也注定会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30.没有力气去讨厌别人,也没有空去接受批评。
31.我觉得我有点好看,你不觉得也行,随便你。
32.别担心,爱你的人会对你偏心。
33.曾经再辉煌也是曾经,过去再魅力也是过去。
34.只要学会长大甚至变成从未想象的模样。
35.有趣的灵魂+美丽的外表=我。
36.孤灯长夜,不知不觉又思讯到过去,臣妾用半世等候,换来一纸忧伤,铭心刻骨的忧伤弥漫在彼岸,墨染红尘,情缘何处?臣妾不怕强撑到无人拥抱臣妾只怕慌乱中抓住谁的手最后却狼狈跌倒。
37.今天我拥有了十吨的美丽。
38.这样就算等一辈子我也愿意。
39.漂泊天涯,恋你百世芳华。
41.是摄影师动的手,他想拍我,我拦不住的。
42.今天只有可爱和快乐。
43.小时候最讨厌美女了,现在长大了却成为了小时候最讨厌的人。
44.你那瓜子形的形,那么白净,弯弯的一双眉毛,那么修长;水汪汪的一对眼睛,那么明亮!
45.那年夏天,我无比憧憬初恋,初恋过后,我无比怀念那年夏天,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淡淡的风儿,还有那个青涩温暖的你。曾经相恋初夏,我们携手共盼未来;如今花开半夏,你我早已各自天涯。
46.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看看美女的照片。
47.祝你温柔优秀果断一尘不染。
48.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有趣有钱的人,实在不行,光有钱也是可以的。
49.我所厌恶的不是爱情,而且等待,猜测,道歉和伤害,以及那无法兑现的诺言。
50.如果当初我承认了一直在关注你是否现在你已是我的爱人。
51.臣妾虽为皇后,也是皇上的妻子,身为人妻,侍奉夫君,怎么会觉得累呢。
52.在一树花开里,读青山不老;在细水长流中,描画沧海桑田,丈量海角天涯的距离,延续烟雨红尘处的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誓言,我已在花开里,坐落成你喜欢的模样,只等着缘份的天空,悄然来临。
53.清雅古风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
54.和你在一起最美好的一部分,就是知道你也和我在一起。
55.我发照片你点赞,人生路上常相伴。
56.生话或许会有遗憾,希望未来依旧美好。
57.假如可以从来,这个汉子是我的,那我就不要了,但我知道,我所谓的哀痛与你无关,在震天动地的那一刻凝固成悲音,无论我在照旧不在,小喇叭里随同你,两颗心曾经靠的那么近。
58.人总要找点事做,让自己忙起来,忙起来才知道生活不易,才知道平时的忧伤都是矫情。
59.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多情之人总怨这漫漫长夜走得过于缓慢,教人整夜无法入眠却偏偏把远方的亲友思念。
60.旅行中匆忙赶路的时候,也请偶尔留意沿途的风景,珍惜眼前的幸福。
61.爱拍照的女生,手机都不会太差。
62.透过别人的失败我们同样可以受到很多启发,学到许多真知,从而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63.fangyaoboundless,boundless,stainedwithpeachblossoms.我真的好想知道,在你的世界里,我到底有多重要。
65.没有这种情操,不要轻言暗恋。
66.关于成功的励志句子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们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
67.我用生命保证我今年一定能恋爱但用谁的命还没想。
68.今天先长这样,明天再想想办法。
69.小宝宝拍周岁艺术照,秒变美人鱼小公主,肉嘟嘟的简直太可爱了。
70.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好象每片叶子都有生命,给校园带来一片生机勃勃。
71.喜欢你时,想做你的鹿,陪你看山间水,望天上星,踏林间叶。
72.走过青春的夏天,谁还记得曾是哪年。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四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朝气蓬勃,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孩子的心灵天空应该是透明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嫩绿,我们的社会因此充满了向上的希望。然而曾几何时,孩子的世界开始逐渐受到成人世界的侵袭。前一段时间的两会上,曾有代表提出应建立影视作品的分级制度,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影视作品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一部分影视产品在处理“性”问题时,非但不有意识回避,反而有意进行渲染,电视节目中一些充斥着性成分动作和言辞更多。也许这对成人不算什么,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孩子这时也坐在电视机前。
孩子的心性是善良和纯洁的,但他们并不是无知无觉的。在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我坚信成人的世界还是应该离他们越远越好。那位恶作剧的男生也许并非表现一贯欠佳的坏孩子,他这样做很有可能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后果这么严重或许也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件事应该让大人们好好反省了,人类世界是如此多彩多姿,人和人之间也是在不断地交往和交流中获得进步,但同时孩子们与成人世界要坚决“划清界线”。
让孩子好好地做孩子,让他们对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兴趣,让他们明白友情是如此珍贵,让他们学会热爱大自然,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让成人世界的喧哗与骚动一再打扰他们的宁静呢?那些为了商业利益不惜污染孩子的天空的人应该罢手了,否则得不偿失的将是自己。让孩子与成人世界“划清界线”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五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具有纯熟的技巧,结合了中西两方的文化特点,创造出小说的新境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
(一)市井气息浓郁。
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三)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人物的性格命运为线索,串起整篇小说的结构,并且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构造,具有典型的旧小说特点。
二、华美之极的写作技巧。
(一)语言与意象的完美结合。
张爱玲的作品中对于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并且做到了语言与意象的完美结合,通过精准的描写,应用比喻、通感等文字技巧,表达出常人难以表达的文字情感,烘托出人物的复杂内心,这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她之所以具有如此精准的.语言把握能力,和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这在张爱玲的中篇作品中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有这么一段关于情境的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段景色描写华美至极,给人营造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感,甚至使人产生一种身处梦幻的真实感觉。张爱玲用各种看似不协调的色彩,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烘托出一种奇幻的景象。这种语言营造的华美景色描写并不是空洞无味的,映衬出了作品的主题和当时人物的心理,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的模糊意识和心理的恐惧感进行了铺垫,这样的描写,对于情节的转折具有非常重要的衬托作用。
(二)浅幽默的语言特色。
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张爱玲具有十分幽默的才华,机智幽默成为构成其散文的重要因素。幽默是智者的游戏,是知识、才情和智能搭起的精巧建筑物。张爱玲的幽默极具品位,绝非强搔人痒,而完全是在不经意中,用巧思奇想和锦言秀句令人从心底微笑或者赞叹,继而产生无限遐想。比如谈到如何起名字,张爱玲这样写:“天主教的神父与耶稣教的牧师也给受洗礼的婴儿取名字,(想必这是他们的职司中最有兴趣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永远跳不出乔治、玛丽、伊丽莎白的圈子。我曾经收集过二三百个英国女子通用的芳名,恐怕全在这里了,纵有遗漏也不多。”有个老笑话:一个人翻遍了圣经,想找一个别致些的名字。他得意洋洋地告诉牧师,决定用一个从来没有用过的名字——撒旦(魔鬼)。信手拈来天主教的例子,娓娓道出,却又字字珠玑。事实上,这样的幽默警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她那出人意料的奇妙比喻,往往涉笔成趣,令人回味无穷,便她作品的艺术气质更加丰满动人。
(三)开放式的结尾。
张爱玲的小说基本都是开放式的结尾,她在写小说时对于结局从不固定,并不给人物的最后结果作一个全面性的总结,往往利用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她们自己思考人物的命运。比如《封锁》一文的结尾“……宗桢捻灭了电灯,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她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在这里,作者借小虫字来表达吕宗桢的心情,小虫子其实就是吕宗桢的化身,也就是所有“好人”的化身,这些好人整天不思不想,彼此隔绝在各自的躯壳里,小心翼翼地活着,无力对命运做出任何改变。小说到这里再也没有写下去,张爱玲留给读者们一个开放式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于人物接下来命运进行自主的思考。其实,我们通过对这里关于小虫子似的描写,可以猜出宗桢与翠远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因为她只是所谓的好人、平凡的人,只能安于现状,不敢打破命运的桎梏。
三、独特视角的女性命运描写。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对女性的关心和爱护,她以女性的角度,结合自己对人生的领悟,用独到的艺术表现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人在命运捉弄下的生活沉浮,她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女性们对于生活穷困和挫折感到不安却又无何奈何的心里挣扎。张爱玲从女性的角度,挖掘了在封建传统历史压迫下女性的扭曲生活,展示了女性的弱点。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角色大多数是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压迫的,是卑微可怜的小角色,不能够反抗命运的不公,无论怎么挣扎,都走不出可悲的命运,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比如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就从女性的角度塑造了曹七巧这个角色。曹七巧出生小户人家,她为了得到权势,攀权附贵,到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在传统封建意识的束缚下,这种门户的不匹配使得她婚姻失败,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得不到丈夫的爱情,受尽了蹂躏和践踏,在封建思想的枷锁下成为婚姻的牺牲品。但是,她将自己的不幸却又转嫁到自己的一对子女上,亲手把子女的幸福扼杀在摇篮之中。她的内心受尽了折磨,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出路,乃至使得性格发生扭曲,愈来愈丧心病狂,变得疯狂和狠毒。曹七巧的命运悲剧是无可避免的,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她自己的本性,无法主宰和反抗命运的压迫。
张爱玲小说有意向的多样性、心理化倾向和意向连缀等特点,既汲取了传统文学的优点,又更多融入了现代都市人感觉;强调主观感觉始终不离生动可感的具象描绘,独树一格,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心情说说的艺术篇十六
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她以冷静犀利的笔法揭示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香港等都市男女的人生百态。其对人生剖析之透彻、运笔之精湛,令人称道。张爱玲在《茉莉香片》的开头谈到“……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同样也可以用此来概括:华美而悲哀。本文试从修辞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华美的风格。
“华美,又叫华丽、绚丽、富丽、藻丽,就是情思丰富,情感强烈,语音动听,辞彩缤纷,艳丽绚烂,光彩夺目,生动形象,呈现出艳彩、新奇之美。”’(+大凡描写多姿的景物,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华美这种语言风格,在语音、词汇、句式、辞格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张爱玲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是其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
张爱玲充分利用具有形象色彩的、浓艳的描绘性词语描写房屋建筑、自然天象、居家陈设、服饰装束等,从而显得富丽华贵、色彩斑斓。例如:
(1)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的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沉香屑·第一炉香》)。
(2)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巾,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金锁记》)。
例(1)运用了多种色彩词语,如“白”、“碧”、“绿”、“鸡油黄”、“红”,细致描绘了房屋建筑的用色。而且色彩词的构造也是不同的:有单音节的单纯词,如“白”、“碧”、“绿”、“红”;有复合词,在表色彩的字前加以限定或修饰,使所形容的色彩更加生动形象,如“鸡油黄”。单从色彩上已为读者展现了房屋建筑的艳装异彩,表现出华丽之美。
例(2)中的色彩词更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如“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银”、“五彩攒金”、“桃红”,皆是艳丽色彩,皆是世家豪门的富贵气象,非一般平民所能有。除此,这一段对居家陈设的描写更突出精雕细琢,如椅披桌巾是绣花的,围屏是五凤齐飞的,对联是绣着盘花篆字软缎的。图案、花纹、质地无不一一勾勒、细细描绘,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细腻华美。
同时,张爱玲小说中也广泛运用比喻、通感等描绘类修辞格,尤其是大量的不落窠臼的比喻。正如有论者所言“张爱玲的比喻,依据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建立起复杂交织的对应关联,借助读者的审美积淀,通过暗示、引发人联想的方式,使整个意蕴显示出超乎寻常的丰富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3)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茉莉香片》)。
(4)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沉香屑·第一炉香》)。
例(3)中,“笼中鸟”用来比喻旧时代封建大家庭中受束缚的女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陈词滥调的。张爱玲笔下的比喻当然不会仅仅止于此。她首先否定了“笼中鸟”这种说法,然后笔锋一转,却写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华丽、矜贵的质地和图案,象征她所处的环境,但是岁月流逝,仍然是“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屏风与笼子一样具有了枷锁的象征意味,而且更深一层。笼子里的鸟是活的,有朝一日笼子一开还能飞出去。屏风上的鸟只能一动不动地霉烂下去,到死也跑不了。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彻底成为残废,失去了飞的能力,更失去了自由的欲望。冰冷冷的一段比喻,写出了大家庭的女子,她们只能成为旧时代旧家庭的殉葬品,更写出了中国传统大家庭———传统文化“吃人”的特征,象征着女性生存的依附性和无法摆脱封建家族对女性束缚的悲剧性命运。神似达到了极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例(4)中把“月亮”比作“玉色缎子上”“烧糊”的“一点香灰”,本体和喻体的搭配是异常的,十分新奇,可以说是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所谓新奇,就在于本体、喻体双方在人们惯常的观念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从而使一般人的联想难以跨越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心理上、认识上的距离,于是新奇感就产生了。钱钟书在《七缀集》中谈到“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衬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超出了逻辑的范围,而出于设喻者的主观感受和想象,营造出一种气氛、情境,从感觉上找到事物的交汇点。从而使貌似无关的两件事情得以沟通,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传达出一种新颖的感受。葛薇龙和乔琪乔的爱情本应是玉色缎子般的光滑美好,又如月亮样纯洁清澈,但在张爱玲笔下两者这般结合无疑凸显的是葛薇和乔琪乔爱情的伤痕,它是昏黄有漏洞的,那“烧糊了”的“一小片”终是让人耿耿于怀。
二、悲哀的基调。
张爱玲冷眼看世界,她的小说有一种渗入人心的疼痛,一种悲从中来的感悟。悲怆凄婉的情感,无声无息,处处弥漫。
从语音上来看,较多使用的平声字,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使用,又使这种情感回环荡漾,久久萦绕。
汉字的每个音节都有高低不同的声调,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阳、上、去”。对于四种声调读法的描绘,最早见于唐代的《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清代语音学家张成孙曰:“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总的说来,平声,其声哀,且尾音自然延长,适宜表达悲怆哀婉的情感。语音古今变化,古四声与现代汉语拼音并不是完全相同,大致说来,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试以此来看张爱玲小说中文字的用音。例如:
(5)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封锁》)。
(6)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封锁》)。
例(5)中平声字59个,非平声字35个。单从声调上看,占多数比例的平声字的使用,就已经营造出一种缓缓的哀绪,低低笼罩。在此基础上,文字的内容描写电车车轨,而无限延伸的不只是车轨,更是不相干的别人的事,反映了张爱玲小说中一贯表现出来的冷冷的悲哀。
例(6)中平声字41个,非平声字26个。对于生命的感受,习惯于顺从他人的英文教师吴翠远的看法,是日复一日单调乏味,有隔膜感。占多数的平声字,读起来慢慢延长的尾音,仿佛是隔了长长的距离,触不到生命的本质。不能置身生命之中,享受欢喜和烦恼,这人生便有着无限悲凉的味道。
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使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得到强化,从而使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恰当地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壮大声势,协调音韵,加强语意,增强节奏,加深印象,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而且可以夸大描绘效果,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张爱玲作为运用语言的高手,当然也十分注重叠音词的使用。例如:
(7)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微微地抬起脸来……季泽两肘撑在藤椅的扶手上……深深地唉了一声。……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金锁记》)。
(8)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街上小贩遥遥摇着拨浪鼓,那瞢腾的“不楞登……不楞登”里面有着无数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包车叮叮地跑过,偶尔也有一辆汽车叭叭叫两声。(《金锁记》)。
例(7)中叠音词有“细细”、“微微”、“深深”、“长长”。繁密叠音的使用,造成形式上的整齐,声调上的回音,调制出余味深长的韵律。披着黄金枷锁的曹七巧,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弥补感情上的亏损。但对于季泽,她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以致于后来季泽站在她面前,诉说隐藏了十年的爱,说出了一些确实有点感情的话语时,七巧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此时的七巧,内心该激荡着多少欢乐!“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在心中辗转反复。七巧“微微”地抬起脸,季泽“深深”地唉了一声,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这细碎的喜,这无奈的悲,仿佛回音一样,回环往复。
例(8)中叠音词有“微微”、“昏昏”、“遥遥”、“叮叮”、“叭叭”。五对叠音词,渲染出一种悠远漫长的氛围。在这日复一日毫无生气的姜家,一点点的悲哀,也会如墨浸水般弥漫扩散。而曹七巧那扛着半辈子枷锁的压抑、悲哀、凄凉,就是在这样的空间里一层层、一重重回旋荡漾。
丰富多彩、缤纷艳丽的词语,不落窠臼、自成一格的比喻的大量运用,展现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华美。“哀而安”的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其小说悲哀的基调。繁密的叠音词的运用,又使悲哀的情感迂回往复、久久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张爱玲用自己独到的语言,写下种种体验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构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版,第548页。
【2】卢国华:《张爱玲小说语言欣赏》,《名作欣赏》,20第6期,第42页。
【3】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