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精选19篇)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7 06:28:02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精选19篇)
    小编:飞雪

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对过去的经验做一个回顾。避免使用太多的排比句或长句,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一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改革医科数学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公共理科课程群,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1988年开办七年制医学至今,我校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基本沿用医学五年制课程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课程体系,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封闭、分科教学和缺少综合课程使医科数学课程严重脱离了医学实际。同时数学与其它公共理科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之间更是缺少横向联系,各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虽然学习了许多数理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不知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在教材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过分渲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对数学计算与证明要求过高,学生难以掌握,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是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的。

2.1根据综合大学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七年制医科数学教育的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借助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以及学科齐全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医学数学教育实现从知识型向素质和能力型转变。

根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以课程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重点放在医学各基础课程间及其临床课程的纵横交叉和融合,以构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七年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教育。在这个目标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数理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融合,建立公共理课学科群。

建立综合化基础理科课程群是顺应我校医学课程改革的框架和国际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基础理科间的渗透、交叉,可以减少知识重复,同时各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体系以及封闭的知识系统,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既防止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避免了必要知识的遗漏。

公共理科基础课同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组成公共理科学科群。通过知识优化和整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精简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基础理科必修课学时减少,同时开设系列化如物理化学、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科综合课程,使基础理科之间横向渗透、交叉和融合。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计算机学为核心,向医学统计、医学控制论、药代动力学、生物物理学、医用分析化学等课程延伸。在教学中通过学科融合和渗透,促使各科教学在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和操技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2.3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医科数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极积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缺乏独立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才能逐渐地将理论知识变为有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而数学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学实验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借鉴理、化实验课的作法,开设数学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达到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目的,并加深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结合医学实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选择与医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并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学内容。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课程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课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实验课,使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综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4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根据七年制医学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七年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教材选编中,要从七年制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数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要适合学生自学,还要把最新和最前沿的数学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从而解决数学课程内容陈旧问题。教材编写要淡化学科界线,注重和加强与其它公共基础理科学科之间的联系,要突出数学与医学的综合,编写出适用性强、有时代特征和突出医学特点的医科数学教材。特别是还要编好与医学结合紧密的选修课教材。新型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倡导开展以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辅导式等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2.5提高理课基础课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快知识更新,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些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科基础课教学,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总之,我校医科数学和公共理科课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在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公共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玉林,吴运涛,周晓岩.顺应课程交叉融合趋势改革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9~12.

2王颖,李辉来,陈殿友.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大学数学,2006,4:14~17.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二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妇产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必修的临床课程。要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不断地完善临床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生一直是医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教学模式虽有所改变,但是我国一直沿用的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基础教学--临床实习)必定是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但其缺点主要表现为: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教材以灌输型、塑造型等教学方法为主的硬式教学方式;是忽略过程和方法只注重结果的教学模式[1]。

学生在课堂上被强行灌注课本知识,缺乏了积极主动性,并且大多数为大班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明显减少,消磨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主动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被扼杀在摇篮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与临床实践脱节,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往往面临着考研学习、就业应聘等一系列问题,好多学生就会错失临床实习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就制约了优秀的综合性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吉林大学医学院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教学质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展临床医学七年制教改班的小班教学和教授授课。小班教学即一个班级20余个学生,这样摒弃了以往的200多个学生集体上课的大班教学的一些缺点,这样学生少,上课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更加方便,便于相互讨论问题,彼此之间可以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提供更加舒适、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便于教师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互动环节[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小班教学对教师也提出来严格要求,科室选择了均是优秀的临床教授,他们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熟练的掌握了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能够很恰当的应用临床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抓住学生的眼球。但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先理论再实习的方法,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模式。所以如果想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纠正当今医学生考试高分,临床操作能力差的状态。就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是作为教学改革者一直追求和探索的。

1预习-实习-理论教学模式。

是以实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为学生小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前给学生设置几个与本章节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搜集资料并小组讨论问题的结果,再去医院科室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临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最后再进行教授授课,使学生更加生动的学习全面的临床知识。其特点是:将能力的培养放在重点,并高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学会解决困难,总结经验、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归纳总结能力;进入临床后以病人问题为中心,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查体及辅助检查,结合之前搜查内容,来解决各种疾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经过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再接受教授的系统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理论基本功。这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短期内难于接受自己查阅大量资料增加学习的困难度,小班教学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成本高。

2理论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模式。

以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习-实习-学习-实习的形式,通过学习一节基础理论知识,即刻就进入临床进行实践实习,例如学完子宫肌瘤后,便进入临床单独去接触一些子宫肌瘤的患者,来接触学习子宫肌瘤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再结合整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知识的灵活记忆起到莫大的帮助[2]。加强其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与临床病例的联系,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临床问题和临床医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深感将来责任的`重大。

3实习与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彼此相互独立,相互分离,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故可试行这套教学模式[4],使学生提早进入临床,形成边实习边教学的模式,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学生在临床每接触一个患者和一个疾病,通过临床上了解常见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再结合临床问题进行综合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和病人接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处理病人,并对病人进行连续追踪观察和服务,使基本课程和实践紧密联合[5]。使基础教学充分的渗透到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重点锻炼其解决临床医疗问题的能力,相反通过临床实践去巩固对基本医学知识的掌握,构建临床疾病的完整知识体系。不仅提高了掌握基础知识能力,同时提升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与临床患者的沟通能力,培养成在临床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相结合。临床医学,尤其是妇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教学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而实践是培养医学生成为临床优秀医生的重要途径。临床教学模式处于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之中。根据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产生了多种新模式,它们各具特色,各大教学医院应根据实际合理运用,取长补短,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云祥,李强,周明.创新教学模式搞好外科临床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创新。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三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是指把各种媒体和技术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优化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和教学环境.这种改变师生角色、注重“学”而不是“教”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我国学生迫切需要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李向民李锦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7刊名:河南教育(高校版)英文刊名:henaneducation年,卷(期):2008“”(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多媒体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现状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教学模式,针对我国大学物理实验具体现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成绩的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具体实验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给出具体解决办法,通过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达到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评估模式。

一、概述。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带头学科之一,也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产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和前导。大学物理实验是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理工科大学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个系统的实验训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开端。该课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训练,是后续课程的实验基础,是提高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起点。

二、国内外现状。

国外对于物理实验非常重视,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所以国外的大学物理实验在教学内容上,基本属于设计性实验,且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由学生选择实验题目,查阅资料,查找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再测量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物理实验课作为独立课程开设,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重视也日益得到加强。无论从教学理念、实验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实验手段,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实验仪器进步以及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示范中心建设,使我国许多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整体水平提高较快,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日益缩短。国内目前主流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做实验,再完成报告。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提高实验效率,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但却容易使学生养成课前不认真预习(甚至不预习),听老师讲完后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的习惯,所谓做实验就是测数据,至于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根本不愿去思考;另一方面,老师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也主要是以数据或报告为主,缺乏对实验过程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甚至为了成绩而去伪造数据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我校的现状特殊,每学期上课学生人数都很多,现在上课采取模式是,学生自由选课,老师负责固定的实验室,这样有利于仪器维护和维修,但因为学生不固定,老师没办法进行教学改革和学习效果跟踪。如果实验教学也可以和理论教学一样,让老师负责固定的教学班,并且带完这个教学班所有的实验,这样老师就可以认识每一个学生,也可以根据每堂课每个学生的表现,深入了解他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这么课的认知程度,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从而可以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示波器调整与使用”这个实验中,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按照实验目的,让学生掌物示波器的基本调整方法、工作模式、掌物用示波器观察信号的方法以及示波器各功能和按钮。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都可以掌物,但是下课以后他们只会完成实验报告,过一度时间以后,就有可能忘记。因为示波器不光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各个专业实验方面也是常常涉及,所以如果跟班教学,老师可以细细观众每个孩子掌物情况,对于那些稍有欠缺的同学,在以后每次讲到关于示波器的实验中,重点提醒和指导,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以便在以后的实验中熟练使用示波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步骤,最后学生按照固定模式和方式一步一步完成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再计算数据和误差分析。整个过程,学生都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否则就有可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不了实验,这样的传统教学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了。采取跟班教学后,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给出实验题目,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发挥同伴学习的效果;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给出实验现象,让他们进行正反方辩论;还可以翻转课堂,给出教学视频,课前通过教学视频自学,课堂提问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从中发掘学生的才能,还可以为每年的大学物理实验竞赛提前选拔人才。例如,在“重力加速度测量”这个实验中,给出设计要求:要求重力加速度的相对不确定度小于0.5%,即/g0.5%,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查询资料,确定出实验方法,推导出测量需要的公式,然后根据提供的测量工具进行仪器选择和比较。最后给出一套完整的测量方法,并且验证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又该怎么改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不仅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设计测量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比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单摆法、复摆法、自由落体法等,在我们的.实验中用的哪种方法,为什么;仪器选择也可以讨论,钢卷尺,钢直尺等,每一种仪器也有多种最小分度值的,我们究竟该选择哪种仪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发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优势,互相促进。又比如在“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这个实验中,无论老师如何细心耐心讲解,最后在仪器调整过程中,很多同学还是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标尺的像,这样课堂时间也不够,很多同学都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最后就变成恶性循环,编数据,抄数据。鉴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事先录制一个简短视频,把调整仪器的方法、要点,步骤等,以及如果某一步未调好,可能出现的现象等,都一一反应在视频中。学生课前预习时,除了预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观看视频,这样在课堂,学生调节仪器的过程时,对仪器调节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在实际操作中,才可以做的又快又准。

(三)多元化的评估模式。

传统教学之后就是期末考试,我们的实验教学现有考试模式就是笔试和操作。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之后,我们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估模式。除了笔试和操作,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给出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如第一学期结束时,由于学生还处在从高中学习过度到大学学习的过程,老师可以给出一个新的实验题目,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完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包括原理、方法、步骤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写出本学期的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让学生写调研报告,对教学的改革建议。第二学期结束时,学生已经适应大学学习,也已经掌物了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所以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老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可以给出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现象判断对错,并且给出理由以及相关报告,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进行创新实验,从实验方法、原理、仪器改进和实验构建等方面给出完整的报告,老师再从中选择一些可行的方案,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和改革。以上方案并不是孤立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多种评估方式结合使用。

四、结束语。

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人们认识自然、开拓和探索新的科技领域中,实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作为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形式的物理学,其形成和发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由此可见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通过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最后成绩评估的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样可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老师也不再墨守成规按照老规矩教学,而是可以接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专长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建,青莉,黄玉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西南交大出版社,2010.

[2]韩忠,黄佳木,何光宏.哈佛大学物理实验室考察与我国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

[4]彭宏,苑耕玉,张礼霞.国内外物理实验的教学比较研究[j].创新教育,2015(13).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五

(一)实验教学采用“一灌式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每次上实验时老师都要根据教材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照着事先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得数据,计算出结果,就完成了实验。这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束缚了学生更好地发挥实验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大学物理实验课时为两个学时,老师的讲解以及示范实验操作过程要占去三分之一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仪器获得实验数据的时间并不多,因而大部分实验都要超时,老师们只得想一些办法简化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时间思考只得向老师请教,学生的观察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实验现象的本质,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抑制了教师去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则更多是直接帮学生排除故障,这样的做法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某些大学基础物理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如有的实验室还在使用老式的电位差计做实验,仪器的精度和性能都难以保障,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很大,不能得到精确数据,以至于学生会对科学的严谨性产生怀疑,对以后的科研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部分普通高校由于经费欠缺导致大学物理实验室的资源配置难以达到现代高科技物理实验室的要求。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在购进新仪器时追求“现代化”、“先进化”,使学生的实验步骤操作简化,非常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实验仪器种类杂乱,质量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仪器时有出现,从而对实验测量带来不利影响。

受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影响,高考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而不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缺乏动手创新能力。有的高中一味追求分数,只讲考试大纲要求的课题,而对更多可以提高学生能力的实验弃之不顾,进行机械式教育。受实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农村乡镇高中,实验设备落后,实验室不足,实验器材缺乏,高中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导致到大学后,只知道实验原理而不会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做大学物理实验时非常吃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四)大学物理实验与当代科学发展热点有关的综合型、设计性实验结合的较少。

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是必然趋势,而现在单一的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基础实验教学已无法满足培养优秀大学生所需的条件,也无法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

针对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物理实验,我们的改进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自己查找资料,学会实验的基本操作,课堂上老师补充学生自学的不足。然后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内学到了知识,这完全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实验课结束前教师检查学生的原始数据记录单,合格后签字。实验课后,教师按时批改实验报告、数据处理结果,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实验观念,激发实验兴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仪器自己改进实验。例如,做刚体转动定律的研究实验时,让学生把用秒表记录时间改为用光电记数器记录时间,这样不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针对学生实验时间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平时没有实验课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提前预做实验或把两课时实验改为四课时,同时增加实验人数。也可以增加学生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创新学分等办法让学生主动利用节假日或晚上时间,以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基础,搞一些创新实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有效地利用现有实验设备。

各高校应经常检查、维修和定期更新,建立物理室5s管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新更好的实验设备,与时俱进,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选购实验仪器时不仅要考察仪器的质量,而且还要考虑所进仪器应充分发挥它的用处,使它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做到一器多用,使仪器达到物美价廉,而且能与学生更好地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1.第一层次,基础型实验教学体系。适用于全体本科生,特别是针对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基础型实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测量方法,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多种试验数据的处理以及误差分析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实验设备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测量性实验、验证研究性实验等。第一层次对学生要求较低。可以使刚入学的学生很快地适应基础的大学物理实验。

2.第二层次,提高型实验教学体系。适用于实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一些比较深奥的物理实验问题,给以更深入的思考。指导教师可以把验证性实验,如测定普郎克常量改造为设计性或复杂的研究性实验等。也可以指导应用性实验设计,如传感器报警器特性的测定等。

3.第三层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适用于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设计性实验的学生。创新型实验主要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对于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大学物理实验内容时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都有所帮助。创新型实验,教师可以提出研究方向也可以和学生讨论几个实验研究方向,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内容,选择实验仪器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如可以让学生研究红外线报警器的设计与制作、家用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踩踏式发电系统的开发等。

(四)物理实验中要渗入现代科技前沿项目。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有机地将现代科技前沿与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模拟中,注重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增设如低温超导测量、液晶和光纤技术、太阳能发电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内容贴近科技前沿的同时,最好还要能贴近人们的生活。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大学物理实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条件一般的院校可以开展计算机仿真实验,开发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使用仿真和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观察到一些动手做的实验观察不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对于难做的实验,可以重复进行,这样不仅方便了教师的讲解,也使学生达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杜绝了学生的盲目操作,损坏仪器的机率几乎为零。

三、结束语。

物理实验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构建完善实验改革创新管理体系,在原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基础上,研发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管理系统,成绩管理功能模块体系和现代科技前沿相接轨的创新性物理实验体系。同时也要从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不同层次学生通过不同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把实验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把实验室作为校内理工科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基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从快乐中学习掌握了物理知识。因此,使学生具有初步进行综合科学实验的能力或更深层次的发明创造能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六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足的剖析,从转变教学观念、研编新式教材,多媒介、多渠道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阐述,继而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设想.

作者:吴莹张晓娟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陕西,咸阳,7120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7“”(12)分类号:h3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改革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七

(一)培养目标。各院校普遍认同的培养目标要素包括: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创新精神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

(二)招生录取。多数院校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八年制学生。个别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如协和医学院在清华理工科新生中实行二次招生;华西医学院每年划出20个招生指标到四川大学6个试点学院,第2学年末选拔学生并转入临床医学八年制同年级。

(三)培养阶段划分。按照医学前教育、医学教育(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见实习)和二级学科轮转/科研能力训练三个阶段划分,共有8种模式,医学前教育时间、二级学科轮转/科研训练时间分别为1-4年和1-3年不等(附表)。

(四)课程改革。各院校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整合课程教学,如:协和医学院、华西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5所院校实行贯穿基础到临床的课程整合;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医学院和第三军医大学4所院校对部分课程或学科进行了整合。

(五)毕业授位。毕业授位条件主要包括通过课程考核、达到平均绩点、通过临床技能考核、毕业论文答辩合格和学术成果要求等。绝大部分院校授予八年制毕业生m.d.学位,个别院校则根据学生学术水平,主要是发表论文的情况,授予m.d.或ph.d.学位。

(六)国际化程度。各院校都积极加大八年制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包括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开展交流生计划、派教师出国培训、引进外文原版教学资源等,个别院校模拟或鼓励学生参加美国usmle考核。总体来讲,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定位差异大。培养目标从合格的临床医生到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不等。

(2)学制内重心逐渐向医学领域倾斜。医学前教育时间有所减少,如北大医学部将2年的医学前教育调整为1年,南方医科大学将2年的医学前教育调整为1.5年。

(3)学制内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差异增大。体现在培训时间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上,如北大医学部用3年时间开展二级学科轮转,对博士毕业论文不作要求;第三军医大学用2年时间开展科研能力训练,要求发表sci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将学生分为临床强化型和科研提升型,临床强化型要求发表1篇文章,科研提升型要求发表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1篇sci论文。

(4)普遍开展整合课程改革。强化医学系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5)国际化程度高。个别院校八年制学生出国学习经历达100%。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临床医学五、七年制均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标准,而八年制医学教育尚无国家正式出台的相关要求,这是造成八年制医学教育各行其是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之间矛盾凸显。一方面,八年制医学教育着眼于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发展型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医学前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价值还无法体现,师生认同度不足,八年制医学教育正逐步扔掉对学生“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的帽子,奔着培养实用临床医生的目标实践八年制。

(三)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混淆。部分院校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纳入八年制二级学科轮转,把毕业后教育前置到院校教育阶段。20第三届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中对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50%的学生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3%的学生不支持,1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学生更关注经历轮转学习后,如何避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重复和合理设置培训时间。(四)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优势难以体现。就临床能力而言,八年制由于临床实践时间和诊疗操作机会少,其能力可能弱于“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临床医学人才。就科研能力而言,八年制由于仍处课程学习阶段,科研时间少,其能力可能弱于传统的“5+3+3”模式的医学博士、甚至是“5+3”模式的医学硕士。

三、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出路。

(一)确定八年制教育标准。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标准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八年制医学教育应首先通过标准来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和应达到的教育结果,从国家层面确定包括教学基本要求、学位授予标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要求等内容。

(二)明确八年制教育定位。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八年制医学教育属院校教育范畴,重在打牢基础,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潜力型医学人才,关键是使学生具备成为未来医学大家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确保医学前教育时间。长期以来,医学生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薄弱成为制约我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发展的“瓶颈”。美国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成功典范,相对长而厚实的人文、理工基础教育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是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确保八年制医学前教育时间是提升八年制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鉴于建立本科专业思维至少需要3年时间,加上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时间,医学前教育应保证3.5到4年。

(四)建立“3+x”毕业后教育体系。医学的职业特性决定高水平临床医生必须在专业实践中锻炼才能成长起来。临床专业毕业生医疗技术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作要求与其工作医院的医疗水平,为避免工作单位的差异导致八年制后续发展良莠不齐,应尽快建立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教育体系,将职业培训全部纳入毕业后教育范畴,进行“3+x”的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

(五)开展全程科研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除非继续攻读博士后或再攻读ph.d.学位,八年制学生缺少系统科研能力训练的机会。因此,八年学制内应开展早期、全程、导师制下的科研能力训练,利用一贯制优势,建立从理工科到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系统思维,在转化医学成为解决临床问题新模式的背景下,围绕解决临床问题开展科研训练。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也得到了显着的进步,生物制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于生物制药技术人才的要求提高,传统的生物制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改革生物制药教学模式、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制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对生物制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显着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开展通俗教学。

生物制药由生物学知识、药学知识和工程类等知识结合在一起,各种原理比较深奥,讲起来也很枯燥。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听不懂,就会对课程失去兴趣,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通俗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加深记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俗教学法包括教学语言和内容表现两个方面,教学语言上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名词和话语;内容表现上,不能简单的把教材的知识讲给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使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例如多使用多媒体动画、示意图来更加直观的讲解基本原理,方便学生的理解[1].通俗教学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上课不可以再照本宣科,机械的讲课,必须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知识点。

2、实施导向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机械的记忆,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创新。

生物制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施导向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导向教学就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在进行项目导向教学的时候,教师提出项目任务以及总体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总结,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于项目结果进行评价讨论。教师通过导向教学不再是把知识简单的讲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获得该知识的途径,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向教学顺利实施的重点是项目的选择,教师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点的覆盖,不能偏离教学大纲,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探索空间。通过导向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3].

3、引入案例教学。

生物制药学作为一个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实施案例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选择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案例引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例如在讲解青霉素生产的时候,给予学生几个生产青霉素的药厂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各个厂的生产方式的优劣,并总结出最佳方案[4].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将理论的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避免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生物制药学的重要性。

4、增加学生授课。

生物制药学知识章节较多、课时长,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可以从教学大纲中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授课。学生同样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检索资料、完善教学内容、总结制作教学幻灯片。在课堂上,每个学生负责讲解其中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加。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和其它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并打分。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5].

5、创新实验教学。

生物制药学是应用非常强的科学,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是完成教学大纲上简单又基础的实验,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重复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就是在完成教学大纲上经典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选修实验及创新性实验。选修实验是指教师根据大纲知识的覆盖面,列出一些比较前沿的、有代表性的实验名单,学生可以从这些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创新性实验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在大纲要求以外的、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研究[6].创新性实验不同于选修实验,从立项到完成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安排有专门科研背景的教师作为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创新性实验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生物制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生物制药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要求生物制药学的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创新性生物制药学人才。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九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井冈山大学医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修订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等方面,探索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问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现[1,2]。为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3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3],并依据《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从此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4](以下简称认证),也标志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启动了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设过程,为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5]。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对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现汇报如下。

1认真学习《标准》,准确理解《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我们把《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最核心的指导文件之一。通过对全学部教师和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培训和解读、召开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师生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及名师讲座等形式,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标准》,充分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意义。《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目标、过程和结果标准的基本要求[4]。

2基于《标准》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以《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我校实际,大力推行“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理念;以《标准》中所提出的教育计划为基础,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标准》提出的学生成绩评定为基础,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以《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评价为基础,改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且实施全过程监控,使《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3基于《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为重要的载体。我们依据《标准》,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并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专家、用人单位、本校师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设置了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三者总体比例约为7∶2∶1,课程总学时3328学时,总学分224学分,其中,包括早期接触临床需修满3学分、拓展教育需修满5学分。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采取“1+1.5+1.5+1”四段式培养:四年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实习的培养模式。即第1年以通识课程为主、辅以少量生物医学课程;之后1.5年以生物医学课程为主、辅以少量通识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然后1.5年完全开展临床医学课程,最后1年进行实习。四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将生物医学知识培养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此外,我们采用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上做到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相互渗透,融入“三早理念”。具体的实践形式包括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独立实验课程、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课程见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竞赛、毕业实习等。

4基于《标准》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标准》提出,“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多元化。第一,医学部出台文件要求医学主干课程必须拿出总课时的10%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第二,独立设置pbl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互动技能、交流及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第三,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环节,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名医系列讲座及寒暑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附属医院、导诊和急诊科见习,让学生早期认知职业、早期接触临床。第四,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采用了标准化病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交流意识。第五,开展床旁教学和门诊医疗教学,把素质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查房和门诊医疗所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本身,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形成。第六,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拟病人开展情景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免于尴尬和负面批评的情况下得到交流和临床技能训练。通过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转化为独立处理病人和防治疾病的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促进了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5基于《标准》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照《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建立了包括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包括实验、实训及临床实践教学考核)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三阶段综合考核等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规定了课程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过程考核成绩部分(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测验与中期考试、专题讨论、实验报告、实习(含见习)课程作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由以往占课程总分数的20%增至40%;如终结性评定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该门课程必须进行补考。第二,终结性评价(课程考试)命题要求减少记忆题,增加情景题、应用分析题型,后者分值不低于卷面分值的50%。第三,切实做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等三阶段综合性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实施osce考试。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自适应考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考核结束后,要求对所有考卷和考题进行分析,了解考题弱点问题、教学过程弱点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弱点问题,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有效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觉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基于《标准》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标准》提出,“要具有健全并有效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积极探索,构建了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我们从“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个层次,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个主体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工作评价等,构建了“三层次、三主体、三环节”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目标-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促进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层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务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相关部门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实施评教、评学、评管工作并监督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运行;第二层次是学院(部),负责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推进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第三层次是教研室,负责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教研活动、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等。“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学生学习质量居于核心地位,教师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则是教与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井冈山大学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质量自主评价办法》、《医学类学生实习考核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信息反馈,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依据《标准》,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如何优化课程体系、推进pbl等教学模式多元化应用、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和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全方位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以推进《标准》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健康中国建设要求,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医学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

摘要:基于对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构想。灵活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多样的实验考核评价机制、参与校际间的实验竞赛,以及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

基础物理学历经三四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完备的学科。基础物理学中的知识也已经运用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比于基础物理学,大学物理课程则做了相当多的简化。对于工科这些非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物理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简化是合理的,为学生学习其本专业的课程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同样,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也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须需要掌握的科学,然而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部分通常是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一部分。大学物理实验是非常基础的一门实验课程,它是连接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到实际可操控的实验科学知识的桥梁[1-2]。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也分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而大学物理实验是将来更深层次实验研究的基础。笔者结合近一年来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讲授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探讨、思考,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改革与创新的构想。

1.1理论与实验的脱节。

目前,大学物理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是分开,而且理论授课的老师和实验教学的老师是不同的老师。理论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把相关知识讲授完,学生再去实验室由实验老师指导实验的完成,而且期间相隔了很久。这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脱节,学生在做实验时,实验老师不能很好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实验老师在讲授实验知识时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其二,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验操作时间的脱节,实验课的安排通常要比理论课程的讲授晚上几周,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实验教学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折扣。

1.2实验课程的机械重复。

目前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不断地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已有的定理和定律,加上实验老师在讲述实验原理的千篇一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无味。实验仪器的老化和数量不足,也会使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有统一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固定格式。学生把相关实验内容抄进去,记录数据、计算数据、误差分析。而老师也是机械地批改,对于实验目前存在的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却很少也学生交流。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1.3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

笔者了解到,老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老师在实验室讲授完实验原理后,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做实验。基本上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之间没有互动。至于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谁发明的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现在在哪些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等老师很少涉及。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只是为了学分而学,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一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2.4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2.5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二

首先,切实把握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只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才有可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党员注重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帮助他们更加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奉献终身的信念。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就这方面,恕我直言,安大做的确实不够,党政活动不多,政治教化色彩也不够,过于平淡。没有特色。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三

一、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管理机制不完善。

音乐教学在高校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管理没有机制、未建立诚信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位空缺出现时,非理性的管理机构,如学校的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内部问题,不会有大量的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缺乏教育和管理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的事实。

2.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今天,有一些高校已按照以前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教音乐课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一些普通高校,抄袭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术课程设置,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导致不合理的课程,发展潜力小等特征。

3.教学与实际联系少。

艺术是现实的产物,实际教学自然离不开的产品。在我们的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音乐太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最注重死记硬背,而中国的这种教育,对后来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并能促进音乐教学发展的措施。

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从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出发,并为了促进当代音乐学科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措施:

1.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虽然有着一系列发展音乐教育文件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但是在音乐教育发展中,相对其他与其他学科,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并没有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因而,在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大幅度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建立重视与发展并存的观念。在音乐教学学科设置中,一定要抓住重点,联系学生实际,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助于影响社会的学科。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确保音乐教学改革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管理机制设置中,要保证人员配置合理,机构设置齐全,管理制度有用。具体操作可以是,学校加大音乐教育学科重视程度宣传,教师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学科设置探索,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2.拓宽音乐学习渠道,改革音乐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宽音乐学习渠道,改革音乐教学方法第一,立足音乐课堂教学,注重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人文性。第二,注重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弥补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积极发挥丰富的课外资源的优势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拓展音乐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课外音乐资源的作用譬如充分引进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资源,合理整合音乐课程资源,真正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设置。第三,要关注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了解,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听觉艺术特征,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3.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特别是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更是不可或缺,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手段,构建具有本科院校音乐特色的网络教育平台,以便于确保最大化的利用音乐资源作为教学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一套网络系统,使得学生能结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并安排教师把课程教学模块内容发布在局域网,将音乐基础知识与训练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这一网络系统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训练,在训练的同时欣赏音乐带来的愉悦作为本科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购置音乐资源数据库,以便于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借助视听材料,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本科院校还应建立健全一套网络原创音乐交流系统,并鼓励学生创作并表演音乐本科院校构建网络音乐教学平台,不仅很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既缓解教师教学压力,也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且有利于课程的预复习和加强与巩固既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也创新了音乐教学手段。

出处 KaoyaNMiJI.cOm

参考文献:。

[1]范巧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歌海,(02).

[2]洪波.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中电脑音乐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12).

[3]徐颖周.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1).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四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一直以独立的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实验室,通常为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临检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体制方面,实行的是“以建立实验室,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造成实验室管理分散,功能单一,仪器重叠购置,资源浪费,效益低下,调配困难。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方式老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卫生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围绕跨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为此我校于开始了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内容的改革。

2紧扣临床检验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特别是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如临床生化和临床免疫学实验,实验以手工方法和自动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开设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再通过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很受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欢迎,很多实习基地主动要求多放些实习生为他们工作。同时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实验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使学生接触到新的技术和方法。

3组建临床检验实训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实验室涉及到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一些自动化设备又不可能重复购置多套件,因此教学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学实验室相对比临床实验室的技术落后,如自动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检验的鉴定和药敏系统、自动酶免分析仪、血液流变分析技术、精子质量分析技术、血气分析、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为此,在开设这些实验内容时,必须依靠临床实验室的人员及设备。临床检验实训部的建立,将解决实践教学与临床检验脱节的问题。实训部可分机能实验部分和形态学实验部分,机能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生化、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态学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脱落细胞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训部所承担的教学由检验科教学人员共同协商解决。

4探索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4.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检验医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检验领域项目和技术归类为依据,如临床免疫学检验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免疫动物开始到抗体鉴定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和相关实验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教师只作相应的指导。分子生物学检验也从dna提取到扩增鉴定的整个过程作一次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此外,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也在实训部进行。

4.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版书、挂图、幻灯和投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图像采集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3]。

4.3加大医学检验实训部的建设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同时,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并建设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临床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对一些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4]。

4.4开展疑难范例讨论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谷丙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5实践教学的课外活动。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课外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1开放实验室本课程群(5门临床检验专业课程)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在开课期间每周1~2次,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在形态学方面,学生可以从标本采集、制片到阅片全程自己动手,对血液、免疫和生化检验方面,要求学生对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进行指导和强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5]。

5.2开设第二课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内各级医院检验科等单位参观、学习,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眼界,借助别人的设备、技术优势培养学生。

5.3实施本科导师制具体做法是: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5~10名学生,进行资料查询、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分别就某一个专题写出综述,对课题进行初步的设计,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学生每年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一进入临床检验实习就能很快入门,学习主动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为100%,大多数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98%的毕业生到单位试用期满后都能考取检验技师资格。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五

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课,并且各个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普遍缺少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很难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并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就业指导课不能称之为一门大学课程。诸多的问题,都大大说明了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针对性。

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讲述环节仍然侧重于讲解就业政策规定、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以及就业择业的相关技巧等方面。内容较为陈旧,而且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过于笼统,形成了“理论强、实效弱”的流行趋势。因此,还尚未形成崭新、全面的教学模式,严重缺少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等级能力测试以及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大大导致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缺少创新性。

目前,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大纲,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进行自由发挥。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部编教材和省编教材,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导致教学体系的缺失。

(四)缺乏较高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项综合应用型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众多,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公共礼仪以及人际关系学等学科。基于此,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职业咨询师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属于新兴的职业模式。而且每年考取职业咨询师的数量非常有限,进而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由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兼职人员兼任[1],缺少较强的专业性,而且也尚未经过系统完善的培训,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成效并不是十分显著。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演现实生活的场景、片段,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进行案例场景中,进而借助于一定的讨论或者研究来进行教学方法。高校就业指导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如果采用以往传统的理论式讲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效果明显缺失。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就业形式紧密结合,侧重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多多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法的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案例。也可以对学生具体指出创业成功和择业的相关典型事例,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展开必要的讨论和角色转换。

(二)加强收集权威性的就业信息,展开实时分析。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经常涉及到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之前,要做好必要的了解,为学生进行实时分析与引导。例如:在就业指导课讲述签订劳动合同时,在试用期期间,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有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总之,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科学准确地就业信息,行之有效的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课堂。

(三)加强媒体元素的整合与优化应用。

在讲解求职技巧时,针对于个人求职简历的撰写问题来分析,要将多种不同形式的简历封面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子简历和纸质简历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要求,向学生实时分享出当前热门的视频简历资料。例如:在发布大学生考研信息时,要将近几年来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比较立体直观化;在讲授面试技巧时,把参过面试且对比性较强的视频资料分享给大家。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直观地分析出何种面试技巧的准确性更强一些,扬长避短,并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面试过程中的最高度化水准。

三、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要紧跟当前就业的新形势,把握好就业节奏,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争取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并且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设计。

参考文献。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经济生活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对电子电工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为此,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了解我国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现状、电子电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将经济社会现状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其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宣传创新能力在本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电子电工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另外,教师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指出学生在思考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积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3在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首先,电子电工专业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强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专业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对专业问题进行思考,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结。

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电工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时间中培养学社呢生施工的创新能力。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电子电工专业人才,而且对其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晓杰.自主探究,启发思维——新时期背景下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下),2016(04).

[2]韩涛,凌六一,黄友锐,唐超礼,徐善永.“虚实结合”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七

教育改革要求,当前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促进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要树立其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综合素养。但现阶段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其应有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得以有效发挥,大学语文教学正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发展困境。众多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对语文教育重视不够、教师资源不足、语文课不受欢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相对滞后,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另外,由于大学语文多被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安排,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这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加快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发挥语文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八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至今,各种教学理论的研究、实践均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重点讨论了在此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作者:李卉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48)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改误区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篇十九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程已经逐步在各高校开设了。大部分高校在大学整个阶段里面都贯穿了这一课程,可是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不够理想[1]。因为缺乏经验,大部分高校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教学安排不够全面,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比较枯燥无味,且不切实际,所以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各高校中的就业部比较关注的话题,会直接对毕业生就业率产生影响。

1.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

就业指导课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系统化的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其中主要构成内容为:职业意识、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权益保障、具体就业形势与相应的政策、具体创业就业技巧以及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和提高相应的能力与素质等[2]。可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具体体系不是很完善,且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大学里面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或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他们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有很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科学理论体系,大部分大学生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就被教师灌输很多当前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等信息,削减了学生的就业信心。特别是对于大四学生,一般就开设几场相关讲座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必须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化教学工程。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让学生知道未来具体职业方向,然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素质,最后对学生解读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具体求职技巧。对大四学生来说,还需要进行就业权益保障教育以及就业心理辅导。任何一步都是必需的。

1.2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学校依据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形势变化以及学生需求和社会政策导向,利用规范的课程开发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具体内容,同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及途径来让学生获取到相关就业知识以及经验和就业技能,这种课程就是就业指导课[3]。

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对学生宣讲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而脱离了社会实际状况,所以不可以依据社会对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以及调整。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传统授课方式,过于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性的重要性,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太单一,使得学生不能身临其境,了解到未来职业对自己的要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