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7 22:43:02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
    小编:紫薇儿

教案的内容应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元()千克()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数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复习,过渡到对两位小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第二步,认识三位小数的意义。

直接让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到三位小数。

第二小步,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第三小步,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着多媒体的方块图数一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复习一位小数意义,学习二位小数意义之后,可以通过自学,自己探索发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利于学生归纳,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从而知道:像0.1、0.250.365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并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自主练习1”,这是练习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完成练习,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情况。

第二个是“自主练习2”,借助学具巩固小数的意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每个小数的意义,关注学生对小数意义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将新学习的知识点都适当的安排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为直观,简单,适合全班同学完成。

自主练习12题。

这是思考题,对今天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练习。

教学目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定向运动,导入新课。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是一项人与自然融合的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们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定向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进行。

二、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分组讨论)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生指出了)。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一、计算题(共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240÷6=。

120÷30=。

24×5=。

90÷18=。

560÷70=。

6×15=。

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0分)。

627÷33=。

224÷28=。

720÷68=。

966÷42=。

3、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2)38×(480÷16)。

(3)130+70×16。

(4)(240+760)÷40。

二、填空题(共18分)。

1、754÷63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商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积是()。

3、一个数除以16,商是20,余数是10,这个数是()。

4、40×□161,□最大填()。

5、15商是(),商是最大的()位数。

6、一个数除以5,商是12,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7、()÷40=14……39。

483÷()=9……6。

文档为doc格式。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讲计划的六个教学环节中小组讨论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二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要进行合理的分组,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从2013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学进去、讲出来。“学讲方式”主要分为六个环节: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其中小组讨论是核心环节。我今年担任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习惯尚处于培养和逐步形成阶段,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相互协调、组织能力几乎为零。自从我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实践“学讲计划”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才能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区分不是很大,差距不大,但每个班里的学生因情况不同,在智力、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以就近原则,让学生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进行适当微调和异质分组。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性格、成绩等在四人一组的小组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具体是:优等生为组长、良好学生为1号、一般学生为2号、学困生为3号。

二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处在养成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常常表现出“逞能”“好显摆”等现象,小组讨论一旦组织不好,课堂就会混乱,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需要组长负起责任来,认真分配学习任务,大家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开始组建学习小组时就给学生规定了每个人在小组内发言的顺序: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首先发言,接着让1号学生发言,2号学生接着1号学生发言,3号学生在最后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如果3号学生也就是学困生不太会发言,我在教学中要求3号学生要重复其他学生的发言,给他锻炼的机会,最后由小组长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做,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学生活动有序、有效。

要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小组讨论要求和任务之后,由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讨论的实效性,也使那些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自主编7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7的乘法算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编出7的乘法口诀,在编的时候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最后小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全部的乘法口诀。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小组讨论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我们教师就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发表意见。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还要停下脚步,驻足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认真倾听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发表的意见。及时地对小组讨论的过程作出综合的评价,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鼓励学生,指出他们存在的优点和讨论合作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应综合地进行总结,将学生与老师的作用有效结合。

小组讨论作为“学讲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讨论的效果提升了就很容易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这种教学模式,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学习内容:

教材p4-5。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问题引导错误改正及整理。

(必须抄写题目)。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连接:用竖式计算。

二、预习检测。

1、观图,获取信息。

(p4图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并解决问题。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三、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p4图2)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2、(p5第3题)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3)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本《小故事》?

四、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

1、(p5第1题)。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2、用竖式计算。

五、课堂小结。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抽象语言还原成画面,感受体会句子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在动物园见过天鹅,天鹅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天鹅的课文。

2.看看在小天鹅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勾画有关词句,了解小天鹅当时飞行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

指名读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那一群天鹅则像一条白线似的,在皎洁的月色下若隐若现。”

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再现句子描写的情景。

5.小结。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2.翅字注意支字旁的捺画要舒展,以便能托住里面的“羽”。啦字注意中间的提首旁窄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3.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掉队,那它最后脱险了没有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句子。

理解句子:“直到那群天鹅消失了,这只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等那群天鹅消失了,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理解小天鹅在认真观察那群天鹅飞行的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天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的追寻同伴的足迹。赞扬了小天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四、作业:以“小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写话。

板书设计。

12天鹅。

1及时观察。

掉队2冷静机智追赶队伍。

3不畏困难。

文档为doc格式。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调动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具体情景及实际操作运算,体验改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掌握试商改商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师:咱们学校组织了哪些大型活动了?你觉得那里玩,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

课件出示学校组织秋游的照片,帮组同学回忆秋游当天的美好时光,将学生引入带秋游情景里。师:还记得我们去了多少人吗?做了几辆车?引出当天乘车的方案,进入课堂状态。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2、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分车方案,并完成列式计算,前后桌讨论方案及如何计算,赶快动手吧!

3、课堂巡视,老师参与讨论,捕捉有用信息。

4、方案一:全部乘坐小客车,共需多少辆?

列式144÷24=。

师:算式列出来了,是不是应该算出结果呀?嗯,先在动手算算吧!算完的举手!

师:好,那你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跟同学们说说嘛?其他同学注意听哦!

生:我先把24四舍五入成20,然后取7来试商,发现7和24的乘积是168大于144,所以把7改成6,继续运算,得出了结果。(教师演示其改商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说的'得怎么样啊?还有不同计算方法吗?

阶段小结:在刚才讨论方案及计算时候,你们与到什么新问题,咱们的解决办法你能否用自己语言表述了?(在试商过程中,发现开始试的商和除数的乘积比被除数大了,要把商改成比原来商小1的数)。

5、方案二:全部乘坐大客车,共需多少辆?

列式144÷36=。

师:

现在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谈谈他的计算过程。

生:我先把36四舍五入成40,然后取3来试商,发现3和36的乘积是108,但是144—108=36,余数和除数相等,所以要把3改成4,继续运算,得出了结果。(教师演示其改商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说的得怎么样啊?你们有遇到同样的问题吗?

阶段小结:在刚才讨论过程中你与到什么新问题,咱们的解决办法你能否用自己语言表述了?(在试商过程中,发现开始试的商和除数的乘积和被除数相等了,要把商改成比原来商大1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帮忙红星小学288名师生解决乘车方案,如果他们学校要乘坐大客车,要安排几辆?

2、361÷54=342÷43=272÷46=448÷89=。

生:估算时候,除数经过四舍五入去近似数,导致定的商会偏小或偏大。

师:那么我们的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了?

生:如果是试的商太大了就改小,如果是试的商太小了就改大,知道合适。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谈本节学到那些知识。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四边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梯形。

3.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这点和()之间的()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4.在梯形里,()的一组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较长的底叫()。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6.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画()条高,一个梯形可以画()条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二、复习时间。

21周------23周。

三、复习内容。

1.大数的认识:读写法、比较大小、改写和省略。

2.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线段,量角,画角,角的分类。

3.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和笔算,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7个单元。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平行线和垂线)、画高。

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试商),商的变化规律。

6.统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大数的认识、计算(多位数乘法和除法)、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和四边形)、统计和数学广角这四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使知识形成网络化,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理解更加深刻,技能更加熟练。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画两种条形统计图。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我所教的四年级一班有74名学生,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上课气氛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粗心,计算比较容易出错,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重点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上,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需要进行复习巩固。而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对他们这部分学生加大难度,进行有难度的训练。

1、学习习惯方面。90%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10%的学生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9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10%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3、操作方面。本学期学习了对称、平移与旋转,以及画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但是容易出错,需要加强指导。

二、活化复习形式,提高复习兴趣。

以练习为主的知识复习,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往往会觉得很乏味。在复习时需要创造多种形式,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复习课不枯燥。

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框架,然后再交流。

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竞赛,同组之间、男女生之间,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竞赛。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评价。在复习时,让学生们相互做小老师相互交换批改作业,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同时,交流反省,收获正确,摒弃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教师再重点讲评,以起画龙点睛、总结提升的作用。

三、鼓励主体梳理,重视主导提升。

复习课是一个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认识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那么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经历一个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关键是怎样梳理(a分类复习: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或知识点的不同复习;b按难易程度复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c按知识的呈现形式复习: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由谁来梳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教师牵引着学生师生共同整理与复习)怎样引导学生来梳理、形成技能?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梳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还应该在学生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疑惑的问题,从而通过合作或者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适时点播,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有所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复习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活动一:摆一摆。

1、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2、相交的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0”

活动二:折一折。

自己折一折,是两条着折痕垂直。

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活动三:说一说。完成p21的说一说的要求。

活动四:练一练。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画一画。

教师演示画垂线的方法,并讲解。

分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画法。

完成p22“画一画”的第二题。

小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出处 WWw.KaOYaNMIji.Com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课后小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