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指的是观众在观看了关于毛泽东的纪录片、电影、电视节目或相关展览后,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种观后感通常涵盖了观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品质、领导才能、历史贡献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1
“我长着一副大中华脸”这句话从伟人嘴中说出,瞬间拉近了领袖和我们的距离,荧屏中的形象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今晚的影视教育片是《走近毛泽东》,其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政治晦暗、硝烟弥漫,身处乱世、众生迷茫,不知道国家的前途在哪里,个人的命运系何处。在这混沌中,有一位思想的巨人在冷静地思考。他纵览古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毛泽东同志是扎根于中国大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一位历史巨人,他从人民中获得了无尽的力量,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表达了人民的要求,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影片中,尽管毛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他一生很少拿枪。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他用笔杆子指挥枪杆子,他有吐字成兵、呼风唤雨的本领,每一篇文章都能幻化出无数“天兵天将”,在现实的斗争中“降妖除魔”。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他不停地思考和写作,对时局的分析、对战略的部署、对兵力的运筹、对群众的动员、对错误路线的批判、对反动派的怒骂都凝结在他不休不眠的创作中。针对批评农民运动过火的言论,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同志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为人民之忧而忧、为人民之乐而乐,他曾为洪水、地震死人和群众生活困难而多次流泪。同时,他也感动于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革命斗志。1958年夏,毛泽东同志读了《人民日报》关于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后,兴奋不已,“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高度颂扬了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正因为毛泽东同志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使他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崇高敬仰。可以说,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人民幸福生活,毛泽东同志战斗了一生,革命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同志“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毛泽东同志心系人民、心系民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他心中,人民是天,唯此为大;人民是地,唯此为本。在人民解放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的六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包括他的妻子杨开慧烈士和他的长子毛岸英烈士,毛泽东同志严格恪守“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原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乐于清贫、甘于奉献,是真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公仆。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2
一位学者曾说:“年轻一代如果迷失方向,会寻找问题的关键,最后,他们一定会找到毛主席的。”今天晚上,有幸在县委党校观看了文献记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影片通过真实资料镜头,从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睿智豪迈的一生。一组组珍贵的影像资料、一句句恢弘生动的叙述,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他的个性风采、人格魅力。
我看到他“一日不学、寝食难安”的求知热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所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大领袖。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他的案头、床上都堆满书籍。还亲自执笔写出了《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用“笔杆子”横扫万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我们经常说要打造“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干部”,首先就要就要学习毛泽东酷爱读书、嗜书如命的阅读恒心,再学习他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的学用之道。
我看到他“心有所信、行有所向”的远大志向。“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是毛泽东早年的人生志向。与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在苦苦探寻真理的过程中,经过对各种思潮、主义的反复推求比较,他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之火不灭,信念之光长明。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带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历尽坎坷而初心不改。
我看到他“心中有民、一生为民”的人民情怀。毛泽东是一位出身农家的领导人,对人民群众有特别的感情,他的一言一行都显露出心系平民的本性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忠诚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使命感。在生活上,他爱穿便装、粗布鞋,用了多年的拐杖也舍不得扔,一生都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形象。在视察中,听到穷人的苦难,他会掉眼泪;不能与走进农民身边,他眼神无奈,我想这就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动。尤其是天安门广场上他用“人民万岁”来回应群众的“毛主席万岁”,深刻反映了人民对主席情和主席对人民情的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光影流转,英雄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今天,学习领袖,更要从中寻找自己的星光,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3
毛泽东,在我看来,是个神圣而伟大的人,他是一个诗人,留下了《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这样的壮美诗词,给读者留下的一个个大美中国的宏伟美景;他是一个战略家,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略奇书,坚定人民的抗战信念;他还是一个革命家,指挥千军万马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而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今天晚上有幸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视作品,说是影视,其实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平凡的是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伟大的是他为新中国创造的伟大事业。我们也有幸在银幕上看到了他的真实影像,也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毛主席的一生都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独立,为民族谋复兴。从1921年中国一大南湖红船开始,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著名论断,遵义会议确定了他党的领导地位。他自己一人干革命,又带上了家人干革命,妻子杨开慧,儿子毛岸英,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侄儿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泪眼满眶,深深折服。
毛主席的一生是朴素的一生,生活中的毛泽东衣服永远是那么简朴,在全国各地考察期间都是风尘仆仆,亲切融入人民;工作人员做了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也被他当做“国宝”一样,一用就是二十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来访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拿真宝贝交换都舍不得;在延安时期提出了著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兵简政的理论,开垦南泥湾。在快80岁的高龄时还是想着骑马走黄河,翻越昆仑山,跨过猪八戒游过的通天河,走过金沙江,到达崇明岛,一生亲力亲为,这不正是我党最优秀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法吗?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他一生只去了前苏联这一个外国国家,但他的外交思想和理念我们至今仍在受用。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将台湾当局赶了出去,毛主席说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说中国不输出炮火,中国人只输出尊严和尊重。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从不嫌贫爱富,向来以礼待人,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不正是现代中国外交的真实写照吗?
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开始注重身体锻炼,一生酷爱游泳,从湘江到长江,再到北戴河,游了大江大河,也在台风来了游大海,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他怎么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强健的体魄都是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的立身之本。因此,学习领悟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他时刻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身体健康,重视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投入工作。
走近毛泽东,才能更加了解他的伟大,走近毛泽东,才知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4
看完纪录片的最深感受是,毛泽东是从最朴素的中国人民中走出来的,也始终怀着最朴素的感情,走向人民。这个纪录片是伟人毛泽东接地气一面的展示,更是讲述的关于共产党人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伟人从人民中来
在纪录片的开始,毛泽东晚年会见外国宾客的时候讲了一句“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幽默而又充满智慧,后面又记录了毛泽东同志在答记者问时“首先是中国人”的回答,无疑,毛泽东对于“大中华”是深爱而又自信的。这其实也是对毛泽东同志一个关键特质的写照——他是从最广大的人民中走出来的伟人。他出生在中国普通的家庭,入读普通的学校,经历中国的人情社会,他也拥有着中国人的突出特征——勤劳、善良、谦和、有韧性,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勤于学习和奔走,他遇到万般磨难仍然坚韧不摧,他看到老百姓受苦时心里万般不忍,他即使到了高位对身边人也没有架子,他是伟人却能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人,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人的真性情和本真性,这些人民性的特质也让毛泽东在当时很自然地被中国人民所接纳。
相信人民的智慧
作为从人民中走出来的一份子,毛泽东不仅非常了解人民,而且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在与国民党对抗之时,即使力量悬殊,毛泽东仍然对革命前途信心满满,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就一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所以他在革命初期即用“笔杆子”动员最广大的人民投入革命,他动员共产党人与中国的工人和农民“打成一片”,不损百姓分毫,他在抗日战争中提出“抗日统一战线”,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持久战的胜利,他把人民和执政者比作水和鱼,做出“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一定不能没有水”的比喻。事实也证明,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后“人民万岁”的深情回应正是毛泽东同志相信人民的生动诠释。
始终为了人民的情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毛泽东的为民情怀体现在点点滴滴中,曾经困扰中国老百姓多年的血吸虫也让毛泽东同志一度揪心,他多次部署血吸虫防治工作,在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毛泽东同志心绪难平,写下了《送瘟神》,对人民群众的深沉的关心和同情溢于言表。影片中记录的毛泽东同志的一次落泪经历,淮河发大水,灾情严重,毛泽东从电报上得知,不少村全村淹没,有灾民和蛇一起逃到树上,被毒蛇咬死,他难过得哭了,正是他对人民最朴素的感情,后来他也下决心动员修治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治理的第一条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件又一件事正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始终为了人民的初心。
接力持续运用好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这项群众路线,已经成了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的法宝,从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到四下基层到信访工作制度等,我们党不断探索建立了各种群众工作机制,以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而于此同时,在今天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却依然存在,有的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善于组织发动群众,有的干部不习惯走到群众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干部不懂得向群众学习,不懂得依靠群众开展工作,甚至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政绩观偏离,做工作不顾人民群众利益,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决避免的。共产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党依靠群众走向今天,也必然依靠群众走向未来,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要学习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始终走好群众路线,始终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关键考量,接力写好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