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热门16篇)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18:58:02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热门16篇)
    小编:纸韵

总结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过去的付出和未来的努力紧密相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热门16篇)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一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二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期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经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明白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明白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研究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比较不一样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一样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本事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三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述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持续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最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必须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忙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必须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忙的人,是不是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四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工作,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将手头的工作从陌生变为熟悉。当解释文本不再成为我们的负担时,我们将精力花在如何更深入、更艺术地解释文本上。毫无疑问,复杂而琐碎的现实正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也许这种苦口婆心的过程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当一个人在课堂上的辛勤工作成为我们智慧的真正锻炼时,之前所有的痛苦可能都很轻。很多时候,我们日日夜夜都在这个简单但非常完整的轮回中度过。看着眼前和身后的繁荣,我们的眼睛渐渐模糊,但我们仍然迷恋。

因此,如果你冷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匆忙的身影背后,有许多问题压迫着你的心。王金灿先生创造了许多教育神话。他能把最后一个学生送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真是太神奇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他在北京。也许学生是一个地理条件优越、人缘和谐的人才,所以没关系;培养。我认为王金灿老师的价值在于他能让真金闪闪发光而不被掩埋。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把石头变成金子,而是教你如何把玉雕刻成水晶玉。阅读人才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应该抱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因为他没有回答我们的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学生的身体状况很差,比如睡觉的学生、眼睛空空的学生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有时候,我们这样想:他不想学习。毕竟,学习是他的事。事后看来,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和武断的。学生的学习属于他们自己和老师。王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在高中时,化学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激发了他无限的学习热情,并能够将地窖作为学习的天堂。他还可以用情绪化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不学习是一种折磨。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在课堂内外吝啬自爱的语言。让语言成为激起学生心灵的滚滚波涛,洗涤偶尔出现在学生心中的沉淀碎片,在双向真诚的交流中构建教与学的和谐。这样,老师和学生是平等和简单的。这种相互交流的状态保持着平衡和稳定的温暖。教学不仅要表达知识和观点,还要让学生理解和理解你的知识和观点,以便独立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智力。

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有进一步沟通的可能。看到学生们乌黑的头发和青翠的青春,我们感到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成长。看到他们天真的微笑和哭泣,我们想起了过去的青春。当他们拿着的零食因为你的发现而心慌意乱时,他们会亲切地提醒你偶尔犯的错误,他们会因为你的表现不佳而向你求助,他们总是微笑着向你问好,他们会送上温暖的祝福卡,他们总是带着无敌的青春在你身边等待,每个老师都应该爱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在与一名纪律较差的学生交谈时,王金赞老师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研究过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两次违纪“理解万岁。只有我们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并理解他们,我们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理解和爱。

教师们在学校的每一个黄昏思考日落,在城市的每一个日出的早晨继续前行。我们生活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让早读的声音唤醒我们的耳朵,让夜晚明亮的灯光照亮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准确的知识,为他们的成功铺平道路。所以很多时候老师都很累。教师每天都处于学习和待命状态。是什么让他们毫无怨言和遗憾地坚持下去,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对这片净土的炽热的良心和热爱。王老师说:";世间万物,宁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这所小而美丽的学校里,我们读书、写作、讲道、教书,培养我们的精神。在这种坚持中,我们送走了每一个日出和月亮。我们尽力送走了每一个学生,然后看看我们周围安静嘈杂的学校。在我们周围飞翔的永远是生命中最完美的青春诗篇。

因此,王金赞先生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可以直接用于我的模型。老实说,我们的许多老师并不比他差。事实上,理解教育的概念和精神可能比简单地吹嘘更重要。基于此,我将教师的五个关键词理解为:爱、理解、宽容、执着和崇高。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五

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六

“人,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当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继发生后,我敢说我从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假期又要完成读书任务,该读一本什么书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书店。选选本专业的吧,说实在的,教学那类的专业性与理论性很强的书,我真的没有勇气去选,因为我真的是不喜欢,怎么办呢?忽然一本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就带给我不小的震撼。“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段貌似平凡、实为哲理颇深的引子,驱使我下定决心把它买回家并作为我假期必读数目之一。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作者尹建莉的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爱的质量。

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点讲得都很详细,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把教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伤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凡事让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地学会做事,结果是不再犯错。

作者在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线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有时,我的脾气略显暴躁,失控时总是对孩子施以拳脚。我们儿时的教育,多数都受到过父辈拳脚的教育。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不该再接受20世纪父母那种煞费苦心却失败的教育。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们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当我们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从而培育出聪明、健康、活泼、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七

其中一个案例描述了一个可爱的8岁男孩,他不喜欢写作业,也不喜欢安静地读书。他喜欢一下课就跟着老师:“胡小姐,我昨天被狗咬了。”和“胡小姐,李强在课堂上踢我”。“胡小姐,我不想和赵小道坐在一起。”老师看着他,总是不耐烦地对他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很忙。今天就开始吧。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转过身去。有一天,当他的老师做完作业要去开会时,他又站了起来。还没等他开口,老师就问:“怎么了?”来吧,我很忙。“我没有书,而且……”“那么,为你自己做点什么吧!”然后老师去开会了。当他会后回到办公室时,老师看到他的座位上有一个彩色的蛋糕,旁边有一张纸条:“胡先生,你很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本来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但是你太忙了。你想尝尝蛋糕吗?老师感到很羞愧。他拨通了孩子家里的电话,给他送去祝福,告诉他老师不是很忙。

读完后,我和老师一样感到羞愧:我过去很忙。我觉得和学生交流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可以改变多少作业,我可以准备多少课。然而,当他在“我很忙”的旗帜下拒绝倾听学生的时候,他失去的是耐心、爱和对老师的依赖。

关心有问题的学生。

禅师班吉是禅宗学校的好老师。他的一个门徒偷东西时被抓住了。当其他徒弟要求潘贵赶走被偷的徒弟时,潘贵把所有的徒弟都叫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聪明人。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想学多久就可以学多久。但这兄弟连对与错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种深情的话语温暖了小偷的心,净化了他的心灵。从那时起,偷窃的冲动就像烟雾一样消失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被班吉大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无论教育形式多么复杂,爱都应该是它的核心。教育离不开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前的教育已经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爱的回报。需要一颗充满爱的心才能撼动另一颗心。禅师班吉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而且以其完美的结局证明了爱情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以人为本,创造适合人民的教育。

哈佛大学总统的gropes设计了迪斯尼乐园,他的灵感来自于一位拥有葡萄园的老妇人。由于缺乏劳动力,老妇人让买葡萄的人自己摘葡萄。于是他让工人们在游乐园的所有空地上种上草,几天后草就发芽了。gropes提前三个月开放了公园。起初,因为没有办法,游客们不敢去。格罗普斯告诉游客们去游乐园没有任何限制。所以,几天后,草原清楚地显示出人们所走的优雅和自然的道路。人多的地方路更宽,人少的地方路更窄。摸索让人们沿着自然足迹建造道路。由于游乐园的路径设计不仅和谐自然,而且满足游客的需求,尊重游客的自主选择,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我感触很深。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谁能像摸索一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拓精神?大多数老师担心学生误入歧途,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总是导致学生不放弃。后来,活泼、可爱、有创造力的孩子们被“培养”成统一标准的“诚实”、“听话”的学生。其实太多的约束,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只能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顺其自然”才能使其茁壮成长和完善。教育必须是,也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八

以前听说过“新教育”,但没看过;也听说过朱**这个人,但不了解他。这次南京学习,很庆幸导师给了我最新版《新教育》(修订本),才让我对“新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更应该直面当下,教育就是生活,是促进人们过美好的生活,因而凡是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试想,现在有多少莘莘学子深受应试教育之害,身负沉沉的功课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使教育变成了受苦;有多少教师受考试的指挥棒控制,不得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加班加点,指挥学生机械地标准化操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温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于当每接到升学指标任务不由自主心惊胆跳,没有欢乐,何来幸福!也难怪有人要摇旗擂鼓“为教育呐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似乎是一种理想,是的,《新教育》就是因为它唤醒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干劲,才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怀揣着理想上路,永远憧憬明天,生活才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当然才算得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新在哪里?这种“新”不在全盘否定旧教育,“新”在于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进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

来自 KAOyanmIJI.com

二、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主张回归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是否听话、行为是否规范等等。忽视心灵的成长,人性的引导,丧失教育的本质。

新教育实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教育》反复陈述的观点,它认为: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有一种缺陷。的确,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学生放在第二位;而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工作中的位置应当是第一位;领导者是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直接管理学生那就是越俎代庖,其实也是在帮助教师的管理,还不如直接管理教师。为教师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当教师对职业认同后,专业发展尤为关键,《新教育》认为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如何施行新教育?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教育》的理论系统化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有行动才有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才能成功。这就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模式的轮回,才有成长发展壮大。《新教育》不是行动的矮子,它提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这些行动,任何学校都可以做,都可以去实践。当然,能否创造性地实践六大行动,决定于对其要义的真正理解,但《新教育》的行动论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特别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新教育共同体”集体行动,更是创造了教师团队性发展的奇迹。

新教育以其富有的人文性、情感性,激发人们对理想教育追求的热情;以其独特的行动性、实践性、可行性,促使新世纪的教育走向深刻幸福之道。相信在新教育的召唤下,我们广大的教师都能苏醒,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九

寒假里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内容是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口吻和眼光叙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故事里有正直和善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勤奋好学的斯代地、舍已救人的罗伯特、勤劳刻苦的`可莱谛、有着坚韧性格的耐利、还有孝顺的朱利奥和波列科西等等人物活敏捷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乐观、乐观、光明和爱。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开头(反思)自己的教育,印象比较深的许多,其中有一篇是《玩具火车》,它讲的是卡隆和波列科西到安利柯家玩,波列科西很喜爱安利柯的小火车,那是安利柯的父亲送给安利柯的礼物,但是他看到波列科西那么喜爱他的小火车,他最终打算了把小火车送给了波列科西。这是一个小故事,但是让小伴侣能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别人却并不那么简单,明理就没有这样的习惯,现在的都只有一个孩子,在一般状况下孩子要的都会给,但是却极少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东西送给别人,孩子就没有这样的习惯,反倒是他不想吃了,不想要了就会递给我,最近跟他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目前还没看到效果,不过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改掉这个习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我想让他多看这本《爱的教育》,盼望他能从这些小伴侣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索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

1、知道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心理学。我最近学的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以为自己就接触到了最科学的教育方法了,可是一接触其他教育学者的教育理论,才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除了和蒙特梭利教育并驾齐驱的华德福、瑞吉欧和奥尔夫音乐教育,还有心理学方面的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等理论知识都和幼儿教育有紧密的练习。一个好的幼儿园不是只坚守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像巴学园那样,博采众长,结合孩子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

2、接触到了其他教育理论方面的参考人物及书籍,如人物方面有埃里克森、卡伦霍妮,书籍方面有《婴儿世界》(罗恰特著)、《理解孩子的成长》(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彼得史密斯著),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学习指导了方向。

3、更加深了对幼儿教育理念的认识。不管是哪种教育理念,他们的根本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尊重人类和儿童的发展规律,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使他能适应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和成长。

4、对自我的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管是蒙特梭利教育,还是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他们都要求老师首先对孩子有理性的爱。什么是理性的爱?就是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孩子的引领,有控制的爱。其次是要老师自己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再者要保持好的精神状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孩子,也要接纳自己。正如蒙特梭利所说的,成人要做孩子的模范。

5、对巴学园的园区设置和一日流程有了了解。由于学了蒙特梭利,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蒙特梭利的环境设置才是最合理的,可是不同的`流派对环境的作用会有不同的理解,巴学园的环境设置方面和蒙特梭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娃娃区,让孩子情感方面有更多的寄托和交流。还有四季桌,让孩子在室内就能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巴学园一日流程的设计让我对园所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感觉到任重道远,引领孩子是一个需要不停动脑子的活儿。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现在有如此的成就呢?以我看是因为二大原因。

例如:20世纪50年代,西藏实行的还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

从政治制度来看,它的特征是神权和政权相结合。西藏地方政府有地位显赫的僧侣和贵族组成,而占当时西藏的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终身依附于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他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可以被领主随意打骂、处罚、出卖、赠送、乃至监禁、处死。旧西藏的法庭和监狱对触犯其法典者斩手、跺脚、抽筋等十大严酷的刑罚。

从经济上看,沾西藏的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畜牲;而占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依附在某一领主的庄园为生。

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西藏开展民主改革运动,首先,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同年西藏版乱平息后,中央政府立即解散了压迫西藏的人民数百年的噶厦政权及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从此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西藏的主人。其次,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农奴和奴隶成为土地的主人。再次,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一直到现在,西藏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最近几年,海、风、旱、洪、、疾病、动乱、地震接踵而来,给中国带来的是无尽的伤痛,我们只有面对这一切,尽力所能及之事援助灾区,淡化同胞内心中的灾难阴影。

中国正迈步于发展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仅仅是美好的愿望和幼稚的奢求。统一、崛起与复兴必然会在千难万险艰难地完成,必然会在与骤雨狂风的争斗过程中实现。几千年了,中国曾未在敌人面前妥协,更不可能在自然灾害中示弱,在我们勇敢地与灾难抗争的之际,世界正瞩目中国,灾难考验的是中国的坚强和承受力,世界聚焦的是中国的团结和凝聚力。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二

全书读起来浅显易懂,温暖的笔触,作者周璐把自己与女儿共读的历程娓娓道来,并在其中用穿插的方式介绍了相关方法、推荐了相关的书目。包括从最初时的选书,到后期如何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反思人生、思考社会。

本书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出新颖的阅读教育理论,总结出简单易学的阅读方法,用真实案例剖析阅读的神奇效果,用优秀少年增强家长们对阅读教育的信心,着眼现实,解决家长迫在眉睫的教育焦虑。

在这个知识更新飞速的年代,唯有终身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阅读就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最关键的方法。

亲子关系最重要,和孩子一起阅读。

母亲见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例如旅行、游学、参加一些兴趣班等等,但是最有效、最经济、最持久的方式就是阅读:自己阅读,与孩子一起阅读,读各类经典书、新书、好书。母亲唯有不断读书,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匹配孩子的未来。

读好书,善读书。

每本书都是一粒种子,种在了孩子的心田。相信,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见识,更能点燃他们的人生梦想,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榜样,不断激发他们的志气,给他们以直面人生困难的勇气,增加他们的'人生智慧。

那些闪耀在人类历史星空中的伟人,最适合担当孩子们的人生导师,为他们指明前路的方向。

自我成长是一生的课题。

职场妈妈请一直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追求,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你的不懈奋斗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全职妈妈请保持阅读习惯,多和外界交流,坚持自我学习,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家庭教育的实质其实是家长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我们只有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格局,才能把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才能和孩子一起,看见更加遥远的未来。

读后感:

爱的教育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把爱潜移默化植入孩子内心世界里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

白岩松曾说:“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就是在你的生命春天里不断地去播种,然后让你这棵大树越大越郁郁葱葱。”

“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属于他自己的窗。在窗外,有一片只属于他的玫瑰园;在那里,他会爱上自己的小天地,会悉心地耕耘它、呵护它,最终它也会如玫瑰般热烈绽放。所以,请相信,在成长途中,每个孩子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窗,只是需要每一位母亲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

阅读不仅可以改变小孩,也可以改变大人。

感恩作者热情洋溢的分享。受益匪浅。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路上,我们会更加用心践行的。这个过程或许漫长,但请不要焦躁,请足够相信。

“读万卷书,必须先有学识;行万里路,要有广博的见识。”

让孩子爱上阅读!喜欢上读书,你就拥有了无尽的财富!

从阅读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三

最近在蛋蛋妈妈的督促下,我认真读了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引人深思,击节叫好。难怪这本书作家出版社半年内就重印了12次,如果让我评价一下,这的确是我读过的儿童教育方面最好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因为是个人经验的描绘,可模仿和操作性都非常强。难得的是,作者是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还有着很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本书与其是说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教育如何作父母。如果父母终日与电视为伍,那么又如何能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孩子又如何相信我们的话?这些道理一说就明白,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书里面详细给了我们指导。

这本书通篇有一个主题,我特别赞同。那就是要先教会孩子做人。比如写作是一件要讲究技巧的事情,但是没有真情实感,再好的技巧也是空中楼阁。所以作者提出要“说真话”,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是迎合别人去瞎编烂造。没有“道”,诓论“术”。有时候我读着这本书很感慨,让孩子说真话,我们大人又有多少时候在说真话呢?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的是技巧,有时候其实是勇气啊。

书里倡导的.一个理念我也非常认同,那就是做你真实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一个精彩的人。兴趣是引导我们最好的导师,无论何时都不能以抹杀兴趣为代价。在尹建莉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看到他们教育孩子的成功之处归结起来大部分都是如何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维护这种兴趣。

教育孩子的一个出发点是要尊重孩子,让他感受到关心和爱,引导他而不是制止他,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强行接受我们的训诫,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尊重别人,爱别人,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的人。

尹建莉说得很对,不过还可以继续拷问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孩子,把他看成平等的人?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道德完美才这样做,那就是较低的层次了。真正的原因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解释得很简单,也许孩子的肉体来自我们,但孩子的灵魂却来自上帝,他和我们一样是上帝的孩子,在灵魂上是平等的个体,所以我们没有丝毫的先天优势去控制他驾驭他,而只能像朋友一样对待他,在和他的互动中一起成长。这就是尊重和平等的最基本出发点。

凡事最终都要归结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这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我带来的更深刻的启发。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四

以前听说过“新教育”,但没看过;也听说过朱xx这个人,但不了解他。这次南京学习,很庆幸导师给了我最新版《新教育》(修订本),才让我对“新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更应该直面当下,教育就是生活,是促进人们过美好的生活,因而凡是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试想,现在有多少莘莘学子深受应试教育之害,身负沉沉的功课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使教育变成了受苦;有多少教师受考试的指挥棒控制,不得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加班加点,指挥学生机械地标准化操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温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于当每接到升学指标任务不由自主心惊胆跳,没有欢乐,何来幸福!也难怪有人要摇旗擂鼓“为教育呐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似乎是一种理想,是的,《新教育》就是因为它唤醒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干劲,才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怀揣着理想上路,永远憧憬明天,生活才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当然才算得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新在哪里?这种“新”不在全盘否定旧教育,“新”在于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进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

来自 KAOyanmIJI.com

二、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主张回归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是否听话、行为是否规范等等。忽视心灵的成长,人性的引导,丧失教育的本质。

新教育实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教育》反复陈述的观点,它认为: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有一种缺陷。的确,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学生放在第二位;而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工作中的位置应当是第一位;领导者是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直接管理学生那就是越俎代庖,其实也是在帮助教师的管理,还不如直接管理教师。为教师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当教师对职业认同后,专业发展尤为关键,《新教育》认为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如何施行新教育?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教育》的理论系统化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有行动才有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才能成功。这就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模式的轮回,才有成长发展壮大。《新教育》不是行动的矮子,它提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这些行动,任何学校都可以做,都可以去实践。当然,能否创造性地实践六大行动,决定于对其要义的真正理解,但《新教育》的行动论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特别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新教育共同体”集体行动,更是创造了教师团队性发展的奇迹。

新教育以其富有的人文性、情感性,激发人们对理想教育追求的热情;以其独特的行动性、实践性、可行性,促使新世纪的教育走向深刻幸福之道。相信在新教育的召唤下,我们广大的教师都能苏醒,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五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学校在加强对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更希望能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国越来越重视钢琴教育的审美效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他们掌握钢琴弹奏技巧的同时,也能陶冶情操,热爱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自己本身有审美教育意识,才能将审美效能体现在课堂上。所以,作为一个钢琴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积极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同时,还要求转变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也需作出调整,为了更好的将审美意识传达给学生,就要懂得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将课堂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艺术气息,或者放映一些古典音乐影片,让学生们进行赏析,组织弹奏。这样一来,就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明确教学目标。钢琴教育的审美效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据调查,很多艺术学校的学生,对钢琴这门学科并没有很深刻的审美意识。机械性的传输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了无生趣,枯燥无味,根本不能理解音乐的美。我国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全能人才,作为钢琴教师,一定要在授课前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规划教育方向,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完整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在演奏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真正理解到钢琴教育呈现的审美效能。

(一)鉴赏美的能力。对于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都必须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听演奏会,在校园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一次小型演奏会。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身临其境地对演奏进行赏析,学会鉴赏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这样既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又可以互相提点不足之处。还可以通过请一些有名气的钢琴大师在学校进行专场演出,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感悟美的能力。感悟美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钢琴的旋律、乐感、节奏上的内心体会。由于曲目的音调、音阶、音色、曲调和节拍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按照曲目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教学。在教学生弹奏民俗曲子时,就要将强烈的民族特色情感表达出来,在一些激昂的音调部分甚至可以伴随演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韵味,更好的感悟钢琴学习中的美。在弹奏一些幽怨哀伤的曲子时,就要将赋予感染力的部分反复弹奏,带动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去想象,去感悟。演奏应涉及多种曲调,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曲调作品中徘徊。例如复调钢琴音乐作品就对培养学生情感起到重要作用。常见的小步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加沃特舞曲、进行曲、创意曲、前奏曲、帕提塔等都属于复调钢琴音乐作品。复调钢琴作品与主调钢琴作品在旋律上有很大的区别,复调钢琴作品通常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声部,而且交错进行。鉴赏这样的作品,就需要学生思路清晰,有条理地演奏,熟知每一个声部变化,最后将全部的旋律声部完整演奏,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音乐感悟力。

(三)自主创新能力。在钢琴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把握。刚开始教师可以先指定给学生一些曲调,让他们去运用这几个曲调编制一段自己创作的曲子,或是让学生对一些陌生曲目进行改编。只有让学生亲自尝试创作,才能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神奇之处。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扎实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学生审美读的培养,达到将审美渗透到钢琴教育中的目标。

钢琴是表达声音的工具,而所有的表达形式都是以音响的方式来展现的,包括节奏、旋律、和声等,并且具有音响的独特美感。钢琴音响的结构美,还体现在音乐风格上。以大家熟知的肖邦为例,它的音乐作品大多具有浪漫和哀伤的情感,给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音响美。贝多芬则是以宏伟的气势和理想主义精神为他的`音乐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音响美。正是由于个人风格不一样,才使得我们能够在广阔的音乐海洋中感受到千变万化的音响美。总而言之,学生通过对钢琴音响结构美的了解,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结束语:教师只有结合审美教育,才能让学生在钢琴教育中全身心地感受美。自古以来就有“人琴合一”的说法,这其实也是寻求人和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拘束的,它所表达的感情是美妙的,能给人美的享受。钢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达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钢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钢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钢琴教育和其他学科不一样,钢琴的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效能,让学生在钢琴演奏中融入审美元素,使钢琴的课程教学围绕审美意识的培养而进行,切实地做到学生在课堂上能享受钢琴带来美,进而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质量,更全面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家论教育读书笔记篇十六

难怪夏d尊先生感言,“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塘,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确是如此。

读罢此书,我似乎也能体会到他在序言里提到的“好像丑女见了美人”的感觉,我倒不觉得难堪,只是向往。这本小说里也有贫苦,也有病残,也有暴力,也有困顿,但因为有情有爱,读着读着,心里会越来越笃定,越来越温柔。

在日记写到末尾时,安利柯专门写了一篇《感谢》,其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去年十月才开学时的种种事情,从那时起,确增加了许多的知识。说,写,都比那时好,算数也已能知道普通大人所不知道的事,可以帮助人家算账了,无论读什么,大抵都似乎已懂得。我真欢喜。可是,我的能到此地步,不知有多少人在那里勉励我帮助我呢。无论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街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所居住,我有见闻的处所,必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各种各样地教我的。所以,我感谢一切的人。”

可见,在这无处不在的爱的教育下,安利柯成长为一个善良温柔,懂得爱懂得尊重,懂得感恩也能够关怀他人的孩子。尽管他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是谁都可以看到他心里那颗饱满的种子,朝着有光的方向,蓄势待发。这让我们对他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

最后,为了呼应一下高高在上的题目,喊个口号:得爱者,方得教育。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在知识之外的旷野中,一颗长在心底的萌萌的、狂野的小种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