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优秀17篇)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1 23:27:02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优秀17篇)
    小编:HT书生

政治是社会权力运行和决策制定的过程,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优秀17篇)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一

原则,犯了教学大忌。

(二)有的放矢分层学,新老互助树自信

从年龄结构看,我校教师50岁以上的有8人,占教师总数的42%,8人教龄都在30年以上。有9人年龄在45岁以下,全是师范专业毕业,通过自学考试都取得本科学历。由于经历、知识、认识等因素的不同,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教学理念见仁见智。

针对这个实际,把教师按年龄分为老教师组与青年教师组。老教师组,校长任组长,侧重学习《向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等,力争每位教师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要有一股永不枯竭、流向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处女地的知识清泉,要有一种乐于向年轻教师传递丰富教学经验的奉献精神,更要有一个善于向年轻教师虚心学习的良好心态。年轻教师组,精心挑选年轻教师任组长,除认真学习习的慰问信之外,认真学习教育局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要求教师要常怀一颗进取之心,通过网络、书刊学习,了解最前沿的教研信息,教学信息、评价信息、及时充实自我,完善自我,锻造自我,力争适应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教学岗位。新老教师及时沟通,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以老促新,以新促旧,促进优化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三)面对实际找亮点,求同存异明要义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把课余时间不打折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各种爱好得到有效的培养。也就是说高效课堂和传统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对某个节点的“微调”。

我们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把自己的教学实际和高效课堂实施意见逐条对照,进行自我反思,找出结合点,明确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对学校、老师、学生、课堂四个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

2

首先是对领导提出依法照章办学的要求,提高自觉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自觉性。其次对教师提出适时转变教育理念的要求,提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的自觉性。第三是对学生提出在做中学和学中练的要求,提高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自觉性。最后对课堂提出时间就是效率的要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学得好、学得快。

对创建高效课堂的“认真备课、追求教法、有序训练、课后辅导”四个重点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

就备课而言,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即“教中有度”,“手中有法”。“度”强调的是所授知识的难度和数量,“法”强调的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策略。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在策略上真正做到备好学生,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充要条件。为了教师便于了解学生,学校建立了学生信息档案,涉及学生家庭状况、主要成员文化状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性格气质及家庭周边文化氛围九个内容,以备教师及时查阅。

课堂教学要在科学上求高效,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一点就理解,而有些学生老师尽管举实例、打比方、反复讲解还是不理解,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教学策略的科学性、有效性、主体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传统教学规律,新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反思,自我评价,借鉴他山之石,才有可能实现高效。

《优化教学策略打造有效课堂》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义,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具备积极的探究精神,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得进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积极主动的和他们交流,及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和学生进行积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对教师产生信任的情感。在积极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在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组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五颜六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形。在趣味性的问题指引下,学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究。有的学生用剪刀剪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拼组;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进行拼组。在拼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效,他们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拼组除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使使他们的思维也获得发展。在提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还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使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分析、理解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设多媒体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让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动态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高效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多媒体对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的选择运用多媒体。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建立联系,加深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演示用点、线、面来组成长方体,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立体图形的构成,促进他们抽象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对知识进行探究,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互相启发,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为了探究圆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么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好直径分别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课上,小组合作测量边长,分滚动法、绕线法等小组;小组讨论: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经过测量、计算、讨论,得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的进行知识探究,大胆的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来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课堂情境中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对于青少年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根据初中生成长的特点,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现代初中学生文化、道德素质以及修养等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初中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呈现出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中学语文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中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和帮助下,沿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榜样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特点,将人文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气质和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突出人文教育特点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予以充分重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促进学习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校园环境的营造。

校园环境的建设在学生人文教育开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海报、校报等方式渗透人文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背景。另外,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建立师生和谐共处的人文教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亲近学生,同时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使其可以敞开心扉地接受教师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人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体会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另外,向学生讲解文化名人事迹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同时也为其名言警句的积累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文章,对于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虽然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生活品位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人们忽略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改造,导致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初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不仅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升,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四

古诗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璀璨耀眼的明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加思想内涵,提高文化素质。下面,就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笔者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开展古诗文教学,通常需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以及创作诗文时的社会背景。同一作者由于人生道路发生曲折变化,其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的创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如果我们不熟悉杜甫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知道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不了解诗人有心怀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便难以体会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凄苦,也难以理解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大胸怀,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笔者进行古诗文教学,注意指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二、诵读成韵,引导学生领悟诗情。

古诗文情感丰富,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应引导学生应反复吟读,领悟感情。古诗文的诵读,首先要注意对情感的把握。比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忧思。李煜的《虞美人》表达悲苦愤慨、凄凉伤感。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领悟诗情。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意境辽远、雄浑壮阔,要读出掷地有声的效果。岳飞的《满江红》因为押仄声韵,读出的情怀应该是慷慨悲壮的。

三、借助意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古诗文中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在古诗文阅读时要抓住意象,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笔者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意象。该诗前三句以九种意象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首句中“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枯寂、黯淡的画面,反映着游子孤独而沉重的心境。第二句以“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轻快、温馨的画面,浸染着诗人淡淡的喜悦。第三句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苍凉、萧瑟的画面,体现了游子的悲凉、落魄的心境。最后,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整首词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我借助对诗歌中几种意象的揣摩,引导学生进入全诗意境之中。

四、领悟内涵,读出诗文背后的深意。

中华民族文化在古诗文中常活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古人运用诗文形式观照世界、诠释人生、抒发情怀、表达心志和彰显人格。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这两种处世态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比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超凡脱俗的归隐思想,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体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领会陶公那“欲辨已忘言”的真意,体会“心远地自偏”与官场距离有多远。笔者觉得有必要引领学生体会古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引领学生从文化视角领悟古诗文背后的深意。“山气”“日夕”“飞鸟相与还”等这些大化流行的景象,体现陶公对自然的一种放眼、一种理解:“吾悟之道皆在吾心。”这种放眼文化、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的意蕴,可以作为我们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相对而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回荡着浩然正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句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来欣赏古诗文,体悟前人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升华,构筑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传承美德,弘扬诗文中人文精神。

学习古诗文时应传承美德,发掘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古诗文中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起到以文教化的作用。比如,惜时勤学类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还有一些诗文教育人讲究诚信,以诚信作为立世之本,都有助于初中生坚守思想道德底线。

(责编李景和)。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五

教学策略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技能、教学过程形成的方案及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从另一角度来说,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细化了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因不同的课文而异,同一篇课文可以是一个教法,也可以是多个教法的综合运用,如果运用恰切,会因为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而使学生感到每一课的学习都耳目一新,兴致盎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掌握课文,写出的教案不仅体现教学过程,而且在课堂上不能生搬硬套教案,还要教法丰富,思维敏捷,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境,善于调控课堂,即兴拈来。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我们对于一篇课文,要读出和讲出语感,就必须深谙课文内容及其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语感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叫抒情。我们在教学中同样可以把这种本来属于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发自对课文的一片内心情感去范读课文,而且以丰富的语感去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极大兴趣,抒发情感,得到学习。如朱自清的《春》,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富于生活的气息,给人以生活的希望,结构一目了然,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和音韵感强,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课文好读好懂。我们在教学中即兴抒情,以满怀热情的语感感染学生,学生也喜读本文,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又如在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借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抒发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内心的苦闷和徬徨,但因脱离不了现实,心情因而苦闷矛盾。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月色的美是惨淡的,荷塘景色是凄凉的,所以我们教学时就应进入作者在本文中的角色去范读和讲解这篇课文,去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体态语言又叫“动作语言”,具有传递性和互感性,是人际交际中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教学本来就是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态语言以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作与语言文字结合,使教学信息更完善。特别是我们在教学有些古文时,恰当的体态语言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内容。就拿教学《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语段来说吧,我们一边讲解一边就可以做着武陵人打渔时顺着溪水划船前行的动作,不知不觉,一下子发现到一片桃花林,眼前一亮,继续一边前行,一边左右欣赏。我们以打渔人的身份面对这种从未见到的美景,很是惊异,并作出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桃林的动作。老师的口语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绘声绘色,自然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中去了。

再如,我们讲解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一个语段时,就可以作品中滁州太守欧阳修的角色,好象真和宾客们来醉翁亭饮酒一样。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一下子就勾勒出来,作者借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抒发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得到表达。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剧或音乐不少,我们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即兴给同学们播放播放,能把同学们的学习带到文学欣赏的新境界。像我们在教学《邓稼先》时,把电视剧《钱学森》中有邓稼先的镜头给同学们播放,并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一代核物理巨匠邓稼先的生平故事的电影已经开机拍摄。通过这些介绍,营造学习科学家的浓烈氛围,使同学们对邓稼先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既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又使本来是一篇比较严正的写人叙事作品增加了生动性和形象性,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以生动的画面和背景跃然纸上,学生在这样一个感人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便对科学家邓稼先产生敬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还如《黄河颂》一课就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我们教学《黄河颂》时,就可以把《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和电视剧《冼星海》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关键情节播放给同学们,既烘托了课堂学习气氛,使同学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又使同学们因为祖国有伟大的黄河而骄傲、自豪。

四、以相关典故或传说穿插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典故一般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它分为事典和典制典故两类。其中,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历史上的好些典故不乏其哲理性。有时,为了我们更好地教学某一课,特别是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课中的历史背景很茫然,对课文的字词及内容感到枯燥,在理解与掌握上比较难。我们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短小的典故,增添几分兴趣,能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上可以叫做典故传说插入法。如在学习《庄子故事两则》时,我们在简介庄子时,就可以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个成语典故给同学们讲讲:诸子是以前把“姓”以“子”为称呼的形式,这里特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列子、韩非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庄子便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通过这些背景性的典故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两则故事。

什么样的课文就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教学。要上好某一堂课,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情、有目的有理想,教师首先要找到这一课的生动之处、感人之处,积极地探究这一课,思考如何备好这一课的教案,如何上好这一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一课。教学策略是随课文而用、随课文而变的。科学的教学策略不仅会使教学得心应手,而且,教学的“果实”丰硕、甜蜜,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也是一次精神享受。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六

的内涵、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探索最优课堂教学结构应廓清的认识等方面内容。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报刊上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看,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见解纷纭,远未形成共识。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

一、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

我们所要探讨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指的是我国现时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呢?这是首先必须界定和取得共识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教学界较多的人把它与课堂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认为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或称基本环节)。例如19世纪上半叶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归纳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我国现行的教育著作,通常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考察以上几种提法,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和表述,都是侧重从时间的延续以及教或学的一个侧面去研究问题,尚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本质意义。课堂教学结构,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联结与构成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为45分钟),而且在一定的空间――教室里,它也不只是教师或学生单一侧面孤立的互不顾及的活动,而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活动。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过程进展的具体步骤(或称阶段、环节)即活动的序列上,也不能片面地从教或学的单一侧面去考察。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二、我国传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概况。

从先秦到晚清,语文在学校里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讲授的。直到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废科举,中小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则始于190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到1903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才逐渐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严格地说,我国古代没有什么纯粹的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入研究。只是到了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语文在学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才有语文课堂教学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考察和研究。前面提到的赫尔巴特的“四段”式,便是在洋务运动初期传入我国并被普遍地运用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

到了本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已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总结,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论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如20年代初,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编著的《国文教学法》,提出了“三段六步”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主张,即理解(含预习与准备两步)――练习(含比较与应用两步)――发展(含创造与活用两步)。20年代中期,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设计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式:第一步――由学生报告预习结果;第二步――让学生详细复述各段及全篇大意;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情思与文笔(即内容与形式);第四步――口问与笔试(即检测效果)。40年代,语文教育家蒋伯潜编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也提出了语文“四步”教式,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步骤:预备与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几乎主宰了我国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式。

从以上列举的各家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因受历史和各自教学观念的局限,对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更多的只是从时间延续和活动内容连接方面去研究,没能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个系统着眼,妥善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效果等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使之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尽管如此,他们所设计的各种结构模式,仍然给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借鉴和吸收的成果。例如:注意妥善安排课堂教学进展的各个环节,使之紧密连接问题;重视新旧知识联系和学以致用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质疑、发表、活用、创造问题;对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全面训练问题等等,都在上举的结构模式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近10多年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过程中,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并已显示出其卓著的效应。下面撷取在全国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结构模式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一)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钱老师以“三主”作为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即“四式”(“式”,指“样式”、“课型”):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是钱老师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他在《语文导读法探索》这本专著的多篇教学论文中阐释过自己对这一教法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确认学生在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而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还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导”,要精心研究“导”的内容、方法和时机,才能导得有效,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是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那么,要在怎样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辩证统一起来呢?钱老师认为必须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钱老师所说的“训练”,不单是指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之所以说它是“主线”,是因为这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为了统一“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组织教学过程的必然形式,也是语文教学取得“既落实知识,又发展智能”的实效的必要条件。

钱老师所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式,是为了实践其“三主”的指导思想的。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分别扼要评介如下:

自读。钱老师设计的自读课式不同于一般的“预习”,可以说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预习,只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课文,教师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自读,则不仅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环节,而且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亦即教师必须根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自读训练,以期最终达到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境地。自读训练贯串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前读,教后读,边教边读,进行的时机十分灵活。为了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自读能力的培养,钱老师还设计了六步自读训练规程: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这六步实际上是把阅读能力分解成四级能力,即:认读――理解――质疑――评析,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训练。

教读。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读。钱老师认为:这一课式教师固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读必须跟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收集、分析学生自读中给予的信息,如完成自读训练的质和量,提出了哪些疑难问题等,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予启发、引导。二是先由教师导读,然后学生自读。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内容艰深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在学生自读以后,仍需进一步教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个自读和教读的高潮。搞好教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启发思维的手段。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温故而知新;二是要巧设情境,善于发问,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三是要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钱老师认为,学生经过自读和教读之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一是为了巩固对知识的记忆;二是促进知识迁移为能力。他把作业分为三类:以识记为主的,以消化知识为主的,以运用知识为主的。根据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适量地穿插布置。

复读。复读课式一般安排在一个单元课文教完之后进行。钱老师认为,成功的复读课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着眼点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单元课文之间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它不同于一般单元的练习或复习,其关键点在于通过读――“温故”,找到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扩大和提高。这种复读课,既可以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进行,如教完某说明文单元,组织一次复读课,要求学生将所读的几篇说明文作一番比较,领会其异同点,从而理解说明文写作意图、写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为着某一特定的目的超越单元进行复读训练,如将《香山红叶》《荔枝蜜》和《茶花赋》三篇课文组成“杨朔散文复读课”,通过复读认识杨朔散文的某些特点。

(二)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

“八字四步”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分四步进行。四步中“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学生通过“议”,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练”是应用,学生通过“练”,达到运用、巩固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讲讲”虽然排在第三步,实际上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关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随时发问,了解读的思维状态、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在学生议论过程中,要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在议论之后,还要指导学生练习、讲评练习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精要地“讲”。育才中学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八字四步”均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不许布置课外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程式,即:学生自读――学生互议――师生互讲――学生练习。

综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其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目标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育才中学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式,而且更强调减轻学生的负担。钱老师的“导读法”则从整个教学体系上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原则,例如他强调以训练为主线来统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并贯穿于“四式”的全过程,同时既把“自读”作为“四式”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又把它视为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目的,而且设计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读训练规程。

(三)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法”

老师认为,不仅每篇新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上述六种课型来组织,而且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也可以依次通过六种课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启发”,进一步搞清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再通过“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基本的事实和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和“改错”,检验前几步所掌握的知识正确程度;最后通过“小结”,将知识进一步概括化,技能进一步综合化,从而获得较为完全的知识和技能。

(四)辽宁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魏书生老师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正如物理学中说的运动是由方向和方式决定的一样,课堂教学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也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他还认为,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与学生课外独立的摸索性的自学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固然是学生,但教师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吸取了中外语文教育家的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总结,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定向和方式问题。

“课堂教学六步法”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的步骤和方式,包括了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评述如下:

第一步定向。即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攻关有数,解决学生不知学什么的困惑。同时,对“定向”确定的目的要求;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步是“六步法”的第一阶段,即建立、控制信息接受范围的阶段。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主动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略放低自学的要求,保证其学有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三步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放在讨论中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体。第四步答疑。经过讨论仍未解决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或由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解答,或由教师直接解答。――这二至四步,是“六步法”的第二阶段,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传递信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阶段,从学生角度看,是主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阶段。三步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第五步自测。根据定向的要求,主要由学生自我测试,有时也可由学生之间相互出题或教师出题进行测试。试题量控制在8――10分钟,当堂答题,当堂评分,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成效。第六步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从各类学生中抽选一、二人站起来讲一讲,让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得到反馈、交流。――这两步构成“六步法”的第三阶段,即信息的反馈阶段,主要是对一、二阶段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形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

魏老师认为,“六步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方式是定型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视课文的深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有变式。如第二阶段共三步:自学、讨论、答疑,浅的课文,学生在“自学”这一步中已达到了“定向”的要求,可省去三、四步;“自测”效果好,可以省去“自结”这一步。

尽管上面所介绍的几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其施教对象和设计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但用现代教学理论加以考察,它们又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

1.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

智力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能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无一例外的都十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学生优秀完整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其重视在指导学生自学(或自读)的过程中,鼓励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在处理教与学的复杂双边关系时,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注意妥善处理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师采用什么教法,学生必定会产生相应的学法;科学的教法必须以科学的学法为依据,二者是相统一的。教与学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较多的是注意“实施教学方法”这一环节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制定教学目的”和“检测教学效果”这两个环节的师生相互作用。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教学目的“保密”,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确认,而是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即系统)着眼,注意在确定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到检测教学效果的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定向”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自学、思考、讨论、质疑、释疑,并通过自测、自结等明了学习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点拨、督促、激励的作用。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3.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新课堂教学结构突破了师生之间纵向交流局限,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以往课堂上信息传递方式大多是纵向的,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向式,即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纳;二是双向式(即问答式),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双向式虽然有学生参与活动,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讨论法的实施,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使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网络结构。这样,就更能集思广益,因而也是一种较优的信息传递方式。

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廓清的几点认识。

前面笔者阐述了对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理解,并简要评述了我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概念的界定,是为了研究问题有个共同的着眼点,对历史和现状的评述,目的在于吸取开拓者已取得的成果,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向纵深开掘。关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问题,笔者认为还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其一,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程式化,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本质。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联结与组合的过程中,学生无论是阅读、听讲,还是复习练习,教师都要善于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探索研究的精神,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其学习动机;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上,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进行教学,以促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功能、最优的效应。

其二,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个完整的谐和的“时空综合平衡”结构。要达此境界,必须妥善处理形成课堂教学结构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而绝不是只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可奏效的。我们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拓宽视野,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个系统,而不能孤立片面地抓住某个环节某个因素而不计其余。

其三,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典型性、参照性的特点。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既然是一个课堂教学诸多要素的“综合平衡”的结构,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中,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必然参差不齐、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绝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而必须有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多种模式。但是,任何一种经过设计者呕心沥血身体力行而证明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其典型性和参照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和研讨,以吸取他人之长,联系实际,实行优化组合,创造出切实可行的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

其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规律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学校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然要跟着不断发展变化,其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总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状况而言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不会出现一种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尽善尽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一味否认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条件下行之有效的结构模式的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虚心学习,认真辨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在实践的运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创造。

上一页  [1] [2]。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七

克服差生思维缺陷,首先要克服其“思维惰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积极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区分教材内容;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

关键词。

在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举作文为例:

第一、批改要及时。

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

第二、要公正。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

第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我的学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那怕一个词语的成功运用,一句话的优美生动,都不要轻易放过。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以强化差生的思维独立性,努力克服其思维的懒惰性,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最终促使其学业进步。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八

这次我参加了网络研修培训学习。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从看视频、听讲座、听专家点评、看简报看各位老师们的作业、研修日记、看评论以及参与评论,参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帮助我解决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将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把它更积极主动地投到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当中。这次培训我真的是受益匪浅。现将这次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远程学习,我提高了教学理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有机会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我自豪,我荣幸。但更多感到的是责任、是压力!回想这次的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这次的培训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也是促进我教学路上不断成长的一次培训。

二、通过远程学习,我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这次远程学习,我有幸学到专家教授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如何组织中小学班级音乐会活动》得到了理论熏陶。感受最深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流程》、《中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讲座的内容在我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专家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实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还有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快乐、幸福。

三、通过远程学习,我增长了见识。远程培训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甚至有些老师在晚上十一二点都在网上学习这些老师的学习精神真是值得我努力学习。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远程培训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参与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经验和教训,对我来是非常的珍贵。

四、通过远程学习,反思自我。

1、缺乏创新。这次培训我离开喧嚣、离开忙乱,静静地聆听讲座,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研修日记,徜徉在学习的快乐里。好久没有这样静静地坐下来思考了!我太久地奔波于作业试卷之间,太多地疲于题型战海中。通过远程研修,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自己的浅陋,也看清了过去的自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我们今后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2、反思教学方面,一名合格的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我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直接影响活动的进行及活动目标实现的水平,就要求我在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所锻炼,并提高以有效地调节执行环节,教学过程,使教育活动的定向环节中提出的目标高水平的实现。为了做好这些,我决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做练习,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

3、反思责任,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是最基本的,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4、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5、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想发展就更离不开书。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通过远程学习,激励自我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音乐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我的未来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不断磨砺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有信心在未来的道路上通过学习让自己走得更远,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为了理想中的教育事业,我将自强不息,努力向前!

今天说是要开会,是不是又是关于新教育的会议,我一边在心里嘀咕着,一边带着笔记来到了会议室。

会议上,马主任回忆自己的教学之路,读者自己的心灵之作,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一个个优秀的心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教学画面也在我眼前展现出来。还有苏主任和李爱华老师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提炼、思考、总结、提高、升华,也便有了今天的成就。

整个会议,我在思考,多做、勤写、善思、积累成就了他们。而我,不经意间,从教也有15个年头了,我自己的教学又留下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最值得回忆的还得从8月我任教语文的那一刻写起。也许是因了语文教师紧缺的缘故,我半道出家,教了语文。就在同年9月,镇上组织优质课评选。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居然冲破重重关卡,杀进评选范围,并取得了镇级优质课。(也包括后来区里组织的课堂教学月活动,我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可我从那时起,不再惧怕有人听课了。

改行之初,任教02级1、2班语文,也是这些年来,至今为止送走的第一批完整的学生。面对陌生的教材,我刻苦钻研,虚心请教,面面对陌生的作文课,我一次次闯入了马主任和吕乃迎老师的课堂。有了他们的悉心指导,也因了自己对文字的喜爱,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步入了正轨。

那时,语文还实行323课时制。每周三节连排大阅读,每周两节大作文,每周一篇周记,外加三篇日记,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可想而知。记忆最深的当属自己的作文教学,《作文与考试》就是我的`作文教学用书。从课前的作文导引到作文前的技法知道,从学生的限时写作到由学生自己主持的佳作欣赏,作文成了我和学生们的快乐课堂。宁雪、邹莉、王志勇、唐旻飞、王美华、狄富强、吕玉娟、谢霜、陈慧……变成了作文课上飞舞的精灵,作文课因为有了他们而煜煜生辉,我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精神百倍。至今,他们留下来的周记、日记,作文,经过我的精心批阅与修改,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的不计其数,也成为了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那时,正是语文课改的高峰期,正是现场会之后,苗中的语文教学在全区乃至全市最响当当的时候,我自知自己的上课水平有限,但也记不清被临时安排给同仁上过多少堂课。都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课我仔细想来,我也付出了很多,却没见到我的收获。

那时的古诗文背诵,每个学生一沓诗文背诵卡,正反两面,不管抽出哪张,学生们都能够熟练、准确、轻松地背诵。那时的习字课,钢笔字、毛笔字,双管齐下。那时,快速作文、古诗文背诵、潇洒的字体成了苗中的招牌,也成了苗中学子的宝贵财富。

一切的回忆都成了美好,真的记不清从何时起,一些莫名的东西时时变,时时改,让我这个随波逐流的人儿失去了自我,丢掉了那些珍贵的东西。现在,在全区轰轰烈烈进行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我好想,好想把自己遗失的美好找寻回来,却一时不知从何做起。

正如新教育所说的“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今天的会议让我有了觉醒,到了自己找回自我,坚持自我的时候了。

经过近期开展的听评课活动,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改进与思考。

一、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目标不明确,效益不高。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鼓励合作学习,忽视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为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目前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学生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话,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5、在研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6、在研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校行之有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作为教学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的探究性教学,亦同样如此。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外,关键还要取决于实施的老师和学生。要保证探究性教学的成功,我们还需做许多工作。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求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要注重学习讲授的有效性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维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维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若讲授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休眠”状态。此外,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有效讲授还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若讲的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要注重学习指导的有效性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记得在教授《小狗包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并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理由。但是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作家可以不用放弃小狗的。他的理由是:他可以站出来说真话,当时具有良知的人还有不少,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响应的。我在肯定他能这样反思的同时,指出了他思维的局限所在--那是个疯狂的,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年代。过后他恍然大悟,声称受教了。

四、要注重学习训练的有效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要想学好,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知识与技能”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回避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该落实的知识必须落实,该训练的技能必须训练,该背诵的就要背诵,关键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形式、手段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改变。提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同时也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比如,有的学生的字写得潦草凌乱,毫无美感可言;读书读得断断续续,毫无节奏感可言;作文写得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毫无章法可言,而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常规训练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不对,听课的习惯的不正确,记笔记的习惯的不知轻重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认真听讲的习惯,不能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都要通过不可或缺的训练来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而不是讳疾忌医而让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由散漫,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五、要营造学习氛围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六、要实现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叶澜教授也曾这样说道:“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而这,我想,也正是我们开展语文有效教学的初衷和目的所在。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有效地行动起来,让语文变得更可爱,让学生和我们自己变得更精彩!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不当之处恳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二:探究内容。

本人侧重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教学原则、学生水平、知识内容、学习反馈、教师能力六方面探讨化学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教学目标包括与学生智力、技能发展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基石;与学生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有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策略。

2.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

(1)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

(2)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协调身体的肌肉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3)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对认知过程的认识与参与,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训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必须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

1.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地接受、作出反应到主动追求,形成价值观念,直至“内化”成品质。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一)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这一点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应能量还原课本实验,也可以在做完实验之后,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在线还原。进一步落实实验带来直观体验。

(二)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学习气体的制备后,根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具体规则就能够掌握气体集体的制备方法。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有些知识点文字较多,学生不好记忆,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顺口溜。

(三)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训练,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又如,对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借助“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技巧予以简化,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赖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四)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和达到的潜在能力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一)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伸,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二)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三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发现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教师应即时制定针对性的复习对策,如讲解“中介性”知识帮助学生“过渡”,要求学生自学指定材料,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和补充实验等,以弥补不足。对降低要求情况下仍然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应予个别辅导。力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有一些知识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如家庭小游戏的引入,在家庭小游戏中,这样就将课本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即学的轻松愉快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如:在讲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是可以做清洁力比赛的小游戏。在讲酸的通行时可以做柔软的骨头小游戏等。

此外,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时也应分别对待: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图表、实物、模型、参观等直观手段的作用,尽量做到从实验现象和实物展示中揭示化学概念,解释化学反应导出化学原理,也可结合化学游戏、自编卡片、口头竞赛等形式将相对集中、抽象和枯燥的化学用语变得分散、具体和充满乐趣。

(一)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三)对化学实验而言,总的要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心理品质。实验类型不同,教学策略也有差异:课堂演示实验要求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设置一系列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课前检查提问,课中巡回指导,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实验本质。

(六)对化学计算而言,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下策略:一是引导学生明确化学计算的化学依据,如化学反应、化学定律和化学公式等,以此获得化学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合理推断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单纯的数学计算;二是训练学生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包括建立等量关系、方程变换、数字运算、估计简化、过程表达、答案检验等,使学生熟练化学计算的规范格式;三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更多的化学思想;四是改变化学计算相对分块集中的编排,分散难度,逐步提高,在定性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逐课落实计算,以计算带知识,以知识促技能。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二)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高潮。

以上六方面探讨了如何构思化学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完美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潜心的琢磨,用心的实践,我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学生。所以我们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最大潜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以期教学取得累累硕果!感谢各位教师的聆听,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2011年7月。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它明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既是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上好概念课?如何让概念课上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趣?如何在概念课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储备而进行有效的概念学习?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认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笔者试谈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宜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导入恰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创设愉快的乐学情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接触了长方体,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依托教材,抓住本质,落实双基。

1.重视教材,注重概念引入的必然性。

一个重要概念的产生,总有它的必然性和它的原因,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7上1.1正数和负数一课中,负数的引入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加工误差、银行储蓄中的支出、体重的变化等等实例,用以往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引入新的数——负数的必要性。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讲授时注重细化。

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非常重要,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采用平实的语言分析、细化关键词语,以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那些至关重要的字、词在概念中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例如,17章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讲这条性质时必须严格强调“在每个象限内。”

3.注重结合实践理解概念。

数学中的一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对于某些数学概念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但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概念,特别是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可以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4.3讲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块钟表,让学生拨动时针和分针,亲自感受时针和分针围成的这部分图形。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

1、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概念教学要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就要在概念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应突出体现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即: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概念,而是结合概念自身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问题情景,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其思维能力。

2、“投”“机”取巧,常见常新,营造创新环境。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演示和过程模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具不能灵活变化,缺乏形象直观,可感性差。而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运算速度和高分辩率以及完善的彩色绘图功能,并可发音。利用计算机绘图,人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向机器输入各种图形参数,赋予图形千变万化,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直观教具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微机的绘图的功能的过程宏观化,直观可感,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客观评价、快速反馈,激励士气。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突出标新立异,重在激励,鼓舞学生学的士气,数学课堂有两种评价做法:一是只管批评否定的做法,二是一味表扬,如:不管对错与否,一律“真好”、“真棒”的灌迷魂汤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其思维独创之处,有待完善的方面,明确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勇于发散思维,求新、求异,对学生的评价中,明确学生的肯定之处与不足的方面同等重要。

总之,概念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平日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同时让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注重数学概念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一

教学文本作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自然是开放的而非闭锁的,从而在课程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提供着可能性条件。新课程赋予了教师使用教材、超越教材进行教学的责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只是“用教材教,而无需教教材”,教师可以在教学文本的自由空间中进行理智的思考解读。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即对教学内容再思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认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了明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一直以来让广大师生共同感觉到课堂的枯燥和乏味。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让课堂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空间。课堂的优化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预设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课堂目的一定会有提前设计因素,但并不需要对教学过程完全预设,因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总是丰富多样的,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不能预设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在课堂上,师生协同活动教师除了按预定的计划实施教学外还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过程如何达到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得益彰,能够充分折射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凭借已有的教学知识、经验和能力自如地驾驭嬗变的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出处 KAOyANmiJi.COm

当教学被归结为一种技术活动时,教师的个性化的风格,都被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等要求中,统一到他人的教学方法以及由那种方法所规定的标准之中,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教师难免要忍受削足适履的痛苦。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和调适的可能空间是比较大的。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并不是放弃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追求,而是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做到内容、过程、方法的协调一致。教学过程的优化,就体现为知识的传授与认识指导上的方略。面对不同的课堂情景,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做中学等方法与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个性特色的彰显,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师的追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情境的特性来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方法的灵活选择、创造性运用甚至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再创造都能够充分展示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现场,教学实践者总会突破教学理论设置的框架,并按照自己的要求,确立起新的应对情景性需要的灵活多变的方法策略。

(四)灵活的教学智慧。

面对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内容、方法、过程与目的的协调统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给教师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地解读,是对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恰当而合理地选择,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有效和谐地整合,实现教师对预期教学效能的准确判断。这些往往与教师面临的具体的、复杂的、微妙的教学情境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是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历练与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无数次的历练与考验中不断获得丰富,由此教师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对复杂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具体境遇,其教师专业能力在智慧性教学中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灵巧的心灵,敏感地及时抓住每一个动态的教学资源,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教学。

(五)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

在授受式教学中,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没有或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也是认知上的,而不允许个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知识的进入。所以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限于课下、课外的交往。而这种交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交往教学中,交往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共同成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两者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六)积极活化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气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让学生主动的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主动构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要把握的原则有:

1、渐进性原则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而认识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过度,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因此进行思维教学要循序渐进,按认知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丰富学生的思维。

2、持续性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的,伴随学习而发生的思维也应是持续的,这样学生的潜在的职能才能越多。

3、开放性原则当思维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思维活跃的因素或情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不一定就是教材内容,一件小事、一句话甚至日常生活中或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时间也可能成为启动思维的发条。

4、人文性原则课堂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验、共享书中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美善,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又可以使学生具有人格力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5、多元性原则由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也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及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课堂中的思维教学呈现多元特征。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支持、鼓励学生思维的这种多元化,使思维教学变得多样化。

(七)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点,但也不能无止境的运用,让多媒体教学代替一切教学手段。一堂课在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呢,是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来确定多媒体手段的最佳点。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二

摘要:网络课堂资源越来越在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丰富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本文将从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如何获取课程资源、在课件制作中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技巧等方面阐述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是,目前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教材是滞后的,时代是发展的,学生是变化的。对于所有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其他课程资在时空上的限制,为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引入中,都比较单。

一、乏味,或因条件限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激趣引入。例如:在《静电现象及解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去搜索一些学生科技馆里用手摸静电球时头发飘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其诡异的现象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激趣引入将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2、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如果只是靠老师的口头描述和学生的想象是不够的。例如:在《静电现象及解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静电的形成是由于电荷的移动呢?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还可以通过flash的演示让学生知道电荷如何移动,如何让物体带电。这样,很容易就化解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3、可以演示或模拟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或时间和空间上限制,有些实验进行不了,就有必要通种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例如:在《超重与失重》一节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或动画演示实验:在电梯里放上一个测力计,人站在测力上,当电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观察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当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人的重力。当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测力计的读数小于人的重力。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和条件。

二、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网络课程资源。

1、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查找、下载、收集。

现在的搜索引擎很多,比如,百度、谷歌、搜狗等等。这些搜索引擎都可以用来查找需要的网络课程资源。通过搜索、下载、比较,选择最优的,最适合于我们教学设计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搜索查找的过程中,要注意搜索的技巧,特别是要懂得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

2、利用各种p2p共享软件进行搜索。

p2p共享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这样就有助于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当然包括了很多的教学资源。如今的p2p共享软件很多,比如:bittorrent、emule等等都可以用来做为资源共享。3.下载网络课程资源的小技巧。

网络课程资源很多,但是有些只提供浏览,不提供下载。比如有些图片不能“保存”或“另存为”。有些视频片段、flash动画也不提供下载。但只要浏览过,一般都会在我们电脑的临时文件夹里有保存。这时,我们可以到临时文件夹里面去找。但是由于浏览记录很多,不好找。所以在我们在浏览之间先清空ie临时文件夹,再浏览网页。接着打开临时文件,按照文件类型进行排序,再选择同一文件类型中较大的那几个文件,逐个打开看一下。

三、在课件制作中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技巧。

网络的课程资主要是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开式存在。接下来,本人将从图像和视频这两个形式谈谈在课件制作中的技巧。

1、图像的编辑和插入。

图像能够提供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素材。以图像形式存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很多,我们必须收集,比较,选择最适合课程需要图像进行编辑和插入。在图像编辑时,我们可利用的软件有很多。比如:photoshop、画图工具、截图工具、ppt自带的图片编辑软件等等。通过这些软件,我们要从网络下载的图片中截取有用的部分,修改里面的文字,去除一些没用的”杂质”,再调整它的亮度、对比度,最后再以最佳的状态插入课件中,调整大小、位置等。

2、视频的编辑和插入。

视频文件有很多种,但是ppt课件支持的并不多,只有wmv、mpeg、avi等。如果我们从网络获取的是rm、rmvb等等。那么我们必须利用软件将其格式进行转化。有些视频文件很长,而我们只需要的是里面的一小段片段,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像premierepro或moviemaker这样的软件进行截取再插入课件中。

如果是flash这样的文件,则我们就利用一些反编辑软件进行修改,以适用于自已教学设计的需要。最后利用ppt的控件工具箱进行插入。在插入过程中,最好将flash文件与ppt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或进行打包处理,不然会因为路径的改变而无法使用。

总之,网络课程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对我们每个教师更深入学习、研究提出了要求,跟上时代、不断提高自已教学设计的水平。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让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更加有效、更具有艺术水平。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三

温斌。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即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最优效率。

一、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主导作用。

任何改革首先是观念的革新,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曾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自学能力上靠教师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探究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当然,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越是强调学生自学,教师的指导作用越具体。

例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时,学习课文时可这样设计:本文题目是《夜莺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指什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几种叫声?每种叫声代表什么?通过这样设疑自学,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二、体现教学原则,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必须从“学情”出发,改革落后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使教从于学,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以达到最优化,这样才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学”新感觉,高激情。《父亲的菜园》一文,深沉浓重的感情强烈地打动了人的心,然而文中的情景反映的时代与眼前小学生相差甚远。那么,如何实现情景再现,拨动学生的心弦呢?为此,教师要先将自己投入到文章创造的浓厚的感情氛围之中,再借助对字、词、句的讲解大肆渲染,推动感情高潮,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以此为契机举出当代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使学生从体验中教育自己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升华文章主题。

三、讲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目的在于教给学生语文工具,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能力训练,进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教学时要依靠字词句,感悟文章浓重的情感文章并非无情物。

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一文时,父亲的“菜园为何感人至深,只要抓住“我们一定要去开一块新的菜地”,“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脚红肿,脚板也磨了泡”。等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引导,定能领会父亲为了全家的生活艰辛的开垦菜园的情景。

总之,只要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定能达到最优化,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

“对症下药”法。

温斌。

十几年,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回首想想,哪些年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哪年就出成绩,特别是今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也算有了点经验,班级工作做得较顺利、扎实。所以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我把常在班级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一“对症下药”法,介绍如下:

对症下药,是医学术语,意指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对症下药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思想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加以解决,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把鈅鍉开一把锁”的方法。人的个性,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其中性格是人的个性核心,人的不同个性,是由于生理素质的不同和后天所处环境、经历、教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因而不同个性的人所产生的思想问题也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对症下药”这一方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的哲学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实践论。根据实践体会,我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1、对豁达开朗,喜欢直言,不计小节的学生做思想工作,一般应该开门见山,有啥说啥,该批评的就批评,直言相告,但也要注意策略性。

2、对粗暴急躁,性格倔强,易于感情波动的学生,要把握其心理状态,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做思想工作,注意批评的时机、场合、言词,避开火头与锋芒,使其在冷静的反思中认识缺点和错误。要对其加强涵养和理智的教育,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对沉默寡言、温和顺从的学生,应给予关心爱护,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只要没有大毛病,一般不过多指责,尤其在公共场合,有了缺点错误应通过个别谈话,提出批评,指明方向。

4、对爱面子,自尊心强的学生,一般应采用当众表扬,表扬中含着批评,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教育,使其自觉注意求实,克服虚荣,发扬优点,改正错误。

5、对好胜心强,爱显示自己,易骄傲的学生,一方面要注意肯定成绩和优点,另一方面指出其前进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适当增加学习任务,使其有压力来抑制自满情绪。平常加强谦虚谨慎的教育,把好胜心引导到努力学习上来。

6、对有错不认错思想固执的学生,要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错误要严肃批评;重点讲危害,指出路。注意进行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教育,指明改正错误的方法,亮明学校的态度,使其有法制和纪律约束的意识,同时又有弃旧图新的光明感,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工作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可简单从事,激化矛盾。总之,只有科学地掌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善于区别不同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四

摘要:

套、弱化实验教学、度的把握不准、束缚学生思维、讲练脱节、过于依赖媒体等,本文就此类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策略与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更好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还不够,对日常生活的化学信息了解还不深入,当下,化学教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经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注重化学实验。

存实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化学教学的开展。

2、教师考评观念陈旧。

化了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这种模式下的学生虽然成绩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弱,不能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类似于纸上谈兵。

3、对课时内容把握不准。

内容加深,一味追求课程进度,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

4、限制学生思维。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课堂异常乏味,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完全限制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过于表面,问题的答案也过于模式化,这种情况下,会逐渐抹杀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思维僵化,对化学课程产生抵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5、课后习题与课堂内容脱节。

足,因此无法达到提高化学成绩的目的,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效果也不明显,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答案,继而对化学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创新能力,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生存,水可以为金鱼的生存提供什么?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堂走神。

最后经过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大大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效率得到改善。

2、启发学生思维。

题引入到课堂之上,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摆脱以往枯燥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总结。

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

当今社会,国家的经济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化学教学的质量,对学生汲取科学知识及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初中化学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对策在当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在逐渐实现转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学生也能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实现全面发展。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次出现在初中生的世界里,显然另他们有些措手不及。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当下的初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1、实验设备不足。

实践出真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对理论知识的及时补充及深化。做过实验的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有趣的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初中生,是一剂很好的催化剂。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基础实验设施相当匮乏,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需求。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致及氛围。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初中的化学知识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知识量也很大,还有乍一看很难记下来的化学式和元素表,这对完全没有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初中生在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发现该学科十分复杂,对化学产生害怕甚至抵触的心理,就容易导致他们上课没兴趣,课后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最后就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当然学生缺乏兴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3、教学管理不完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学管理的不够完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手段,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设计的教学方案以及制定教学计划等。但是现在一些学校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管理不够完善,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指导,这对初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成为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初中的化学老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化学老师数量严重不足。另外,一些化学老师在初中化学的教授中,教学理念仍然没有彻底改变,依然保有应试教育的思想。课堂上很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与同学之间缺乏互动。最后一点就是在教学中,化学老师轻视了化学实验的作用,很少能够带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远远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1、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加强设施建设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主要学科,是进行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初中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化学教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学,对化学的不够重视直接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在化学教学中的欠缺。一些学校在建设化学实验室、配置实验器材等方面有所欠缺,导致无法进行化学实验,或者进行化学实验时伴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实验效果及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缺乏动手操作损失是很大的,它使初中化学教育的完整性被打破,影响了知识的讲授。因此学校领导需要正确认识对化学知识的教学,增加在化学实验室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尽量将各种基础的实验器材购买齐全,满足学生和老师的教学需求,也为化学教学的全面开展简历良好的保障。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知识逻辑性较强,同时含有复杂的化学式和元素,这些都使得化学的理论知识看起来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失去对初中化学的兴趣,所以化学教师急需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被激发。传统的只有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了。教师们需要抛开古老的教学思维,采用灵活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我国目前很多中学对化学的教学管理仍不够完善,抑制了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必须得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管理进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提高的是教师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手段,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理论课讲授中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是对学生课后辅导质量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可以在课后辅导中能够收获到真正的化学知识,解决疑问;最后就是要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实实在在地做到初中化学教学管理的加强,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化学教学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4、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中学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需要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是一个权重很高的动态因素。部分学校应该依据教学要求聘请适当的化学老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化学教学队伍可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化学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得到减轻,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化学老师也要对自己高要求,提高个人职业素养,让自己热爱学习,保持学习的状态,未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学习,老师之间也要经常进行教学进程讨论。随时关注国际动态,以便能够及时把先进的知识传授给祖国的花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文化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管理不完善,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加强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初中化学加强教学管理,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等具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对策,以便使初中化学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摘要:

在初中教育中,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好化学对于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我国的初中化学教育中,还存有或多或少的挑战,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1.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教育成功,学生必须要发挥好主动学习的作用,只有不断学习,外在知识才能够升华为内在的知识,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培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要让他们建立起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兴趣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然而,经过教育界认识的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不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存有学习方面的抵触心理,最终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这是一种十分严峻的教学形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化学知识是比较复杂而且丰富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们掌握完备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他们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化学实践,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一件事情,因而可能会令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与此同时,在化学知识中,学生们需要进行分子公式和元素组成等的记忆,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2.师资力量配备需要提高。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地确立起来,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能动因素,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大局和形势。近一段实践的研究表明,我国很多初中学校的化学教师数量不足,这种状况在农村初中的教学中尤为常见,有的教师担任着多个年纪的化学课教学,还有的教师担任着四五个班级的化学课教学,这样一来,化学教师的工作量就会变得十分巨大,备课效果也不能够达到完美,这对教师的体力、精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最终会对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3.实验设备不齐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实验课中,学生们能够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化学技巧,从而做到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最终提升化学素养和化学知识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实验课能够有效促进理论课的学习,有利于促成学生们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很多初中学校中,化学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并不齐全,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酒精灯、试管都配备不全,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化学实验质量。除此之外,有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和化学设备太过于陈旧,部分实验物品存在过期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实验设备问题是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提高认识度,激发学生兴趣。在对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化学课程之中,具体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最终导致考试时化学成绩不理想。学生们之所以对于化学课的兴趣不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化学课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够客观,为此,教师应当努力帮助学生们提升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度,最大化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起科学和客观的认识,学生们才能够正确判断化学的价值和作用,了解到化学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地位,最终提升化学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们应当努力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开展认知活动,例如,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化学微课教学,从而让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新颖化;可以多加与学生们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从而把握好初中生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并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辅导。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初中化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并不理想,因此,学校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初中化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校首先需增加化学教师的数量,尽量避免一个教师进行多个年级代课的现象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教师的疲劳程度,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进行备课工作,最终保证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加大在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帮助教师进行外出交流和培训,让他们跟上时代的发展,掌握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并进行教学思路的反思和改进,最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要想加强师资力量,就要关注师德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必须要提升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师德的要求,让教师们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并且提升教师们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为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3.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设施建设。初中化学对于初中教育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很多学校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层面,因而或多或少地减少了对于化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就直接造成了学校化学教学基础设备的落后和匮乏,而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学教学和化学实验的质量,由于试验场地的缺少,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的匮乏,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课无法开展,甚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危险性,这就导致化学教学的不完整,会影响学生们的化学学习体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高对于化学教学设施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的设施建设,为化学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总而言之,在初中教育中,化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学校必须要重视起来,尽可能解决掉影响化学教学的那些问题,从而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理念与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粗暴填鸭教学已经不再适合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本文以当前初中教学为研究基础,对教学方式方法深入解读探析,首先对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做分析,其次探讨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实际出发,对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深入体系,传统的教育理念被打破,新课程标准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尤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倡导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鼓励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如此,在教学改革延展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做好分析,拿出策略,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进步献力。

首先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第一老师,教师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目前,由于化学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面对逻辑与化学公式等知识,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改善的课题之一。其次初中化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的教师不足的现象,很多教师一人带几个班的课程,有些化学教师甚至担负班主任的重任,由于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再次实验室设施陈旧或缺乏。化学是注重实验的学科,面对一些晦涩的公式,通过实验能够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触摸到科学的力量,但很多时候学校的实验室设施老旧甚至部分设施缺乏,这些严重影响实验质量,更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老旧的实验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化学实验有一定风险,这些现状问题亟待解决。第四化学教学组进修不及时。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老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通过进修再学习的方式得到更多先进的知识及教学方法,目前在职学习或脱产学习的组织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固守陈规,更多时候是没时间参与职后教育,有的教师参加一次后再没后续,极大影响教师教学知识的更新,影响教学效果。最后初中化学教学管理松懈。初中升学不像高考那样备受重视,但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是学习的基础,教学管理不严格,没有严谨的教学计划,很容易让学生轻视化学学习,从内心认定化学学习不重要,导致基础欠缺,高中再补习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看来,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评价一旦没有科学、客观的规划都会影响化学教学质量。

1、固守陈规。

新课改指引化学教学明确教学重点,其中重点提到“三个以”即以提高科学素养为主旨,以探究科学为突破,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些直指传统的教学理念,但规定的执行是个问题,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仍然固守老思想,按照老经验,教学沿用老方法,教师觉得这样会提高学生成绩,其实这些框框让学生始终笼罩在填鸭教学的阴影中,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走向瓶颈。

2、忽略实验。

目前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更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方程式和相关基础概念,并不在乎化学实验的真实与效果,殊不知,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精髓。实验分数在化学考分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甚至实验室陈旧的设备也不及时更换,从某种角度上这样剥夺了学生走进真实化学的机会,不利于建立化学思维。

3、教学无“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从深度、广度、进度上都没有做好计划,从深度上看,教学应该一步到位,但一些教师的分步计划,划重点计划让学生只摸到了化学的一个角落,没有做到全面了解;从广度上看,教师往往想到哪教到哪,一些拓展性的东西讲的太多直接弱化了重点内容;从进度上看,教师们都喜欢往前赶,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都是“夹生饭”状态,学习效率低。

4、束缚思维。

化学教学中,学生之主体,但很多情况下,课堂的掌控者是教师,教师不停的传授知识点,不给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机会,甚至对于问题讲解,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通过思考培养发散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沿用了教师的应试思维,很少问为什么,成为考分机器,没有综合能力。

1、固本培元,以学生为中心。

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相对紧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探究心理,不坚持旧思想,不沿用老经验,要拿出热情与态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全方位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提早给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学习方法,尤其一线的化学教师,一定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做到在学生困惑时给出正确的指引,时刻掌握学生心里,让学生从心里爱化学,有探索精神。

2、未雨绸缪,加强管理。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做到张弛有度,教材是教学之根,教师要做好教学模块的设计,立足学生接受的角度,利用各类能够阐释清楚问题的方式或教学工具,做到环环相扣的方式,对问题做到层层解析,循序渐进的为学生阐明观点,了解化学真谛。

3、因势利导,开放教学。

因材施教是高效教学的方法,学生资质各有不同,这里需要教师耐心指导,认真研究,设计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在不同阶段,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教学中有疑惑的学生,要做到及时点拨,引导其找到喜欢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到开放学习空间,我们的教学可以在操场,通过收集气体激发学生好奇心理,也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们实际“看到”二氧化碳,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开放教学,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效率更高。

4、合作探究,多向教育化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分数,更是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小组交流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组团研究问题,小组也可以通过互相帮助完善课堂上没有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对小组的精准搭配与任务制定,能够有效的在一定时间内提升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利红.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于山红.初中化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2.19.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五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重要的活动方式,优化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是进步集体教学活动实效、增进幼儿发展的重要保证。观察自己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观摩他人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在共同磨课、相互研讨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是进步幼儿园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观察自己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对自己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应认真观察,观察幼儿在自己所设计的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的成功的地方和存在题目。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超过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不是脱离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的教学题目是不是过于封闭?评价的语言是不是过于空洞?等等。

观察自己组织的集体活动应是一种平常状态下的观察,也就是常态课的自我观察。常态课的自我观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性自我观察,即执教者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题目,及时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求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在执教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时,我在幼儿初步学唱了歌曲后就让幼儿仿编歌词。由于幼儿对春天的特点缺少丰富的表象,他们难以记住歌曲内容。更甭提仿编歌词了。发现这一题目后,我马上对自己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控:给幼儿提供了若干春天的图片,如小燕子、胡蝶以唤醒他们的已有经验,然后让他们根据图片内容来仿编。另外一种自我观察是延时观察,即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录音或录相,然后收听或收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看自己教学设计中的哪些方面真正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哪些语言是回应了幼儿的回答等,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进步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

二、观摩他人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观摩他人的课堂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堂。但在很多观摩活动中,观摩教师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听课时用笔一字不漏地记录教学实况或用摄像机全程录相,目的是回园后上移植课、模仿课,或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课堂。所以这些观摩者只能移植执教者所设计的一些外在的、可以直观感知的活动情势、一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等,至于执教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和这样设计背后的理论支持等,他们不得而知。从而使自己处于看看激动、想一想感动、回家不动的状态。

观摩他人课堂,其实不是简单模仿他人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学习他人教学设计中的成功的地方,并虚心询问他人获得成功的缘由。然后根据他人成功的经验来优化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让自己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能更有效地增进幼儿的发展。

三、在共同磨课、相互研讨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假如说对自己所组织的集体活动的观察是一种平常状态下的观察的话,那末对公然课、比赛课等磨课进程中的观察则是一种研究状态下的观察了。前者侧重于个体本身的行为,是执教者对自己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与反思;后者则侧重于研究共同体的行为,是执教者与幼儿园内其他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共同对执教者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与反思。我们教师基本上都有上公然课、比赛课的经验,都经历过磨课的历练。有时为了组织好一堂比较理想的集体活动,我们会反复试教屡次。每次试教后执教者和听评课的教师们会根据课堂情况来共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题目。每次我们发现的题目常常是不一样的:或是教育观念方面的题目,如不够尊重幼儿、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或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题目,如探究性方法应用得不到位,灌输的痕迹太浓;或是教学资源利用方面的题目,如预备的学具不太合适幼儿;等等。在经历过量次试教后,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更趋完善,集体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同时研究共同体中的每个人也在此进程中都有所收获。

实在磨课的进程就是一次反思的进程,磨课的进程也是促使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的进程,磨课的进程还是执教者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理性熟悉的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进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进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常常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聪明。教师除从观察自我课堂、他人课堂和共同磨课的进程中不断积累集体教学活动经验,优化集体教学设计外,还要留意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留意理论的积淀,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使自己所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更具艺术性、更具生命力。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六

[摘要]小学高年级音乐合唱教学设计需要全面优化,精心设计合唱教学环节、精选合唱伴奏方式、介入合唱竞赛机制等能够激活合唱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合唱意识和技能的大幅度提升,全面塑造学生音乐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年级合唱设计优化。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强化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歌唱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有重要帮助。

一、优化合唱教学环节,明确合唱学习目标。

合唱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合唱歌曲内涵有深刻理解,还要求学生有合唱参与主动性。教师要对合唱教学环境进行多元优化,以提升合唱教学品质。首先,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合唱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通过欣赏优秀合唱歌曲,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学生听懂了,才会喜欢合唱这种学习形式。其次,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的视觉环境,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形象的视频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歌曲《手拉手,保护地球》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对歌词展开认知学习,让学生说出保护地球的想法,然后播放歌曲,展开二声部学习。为提升学生合唱的学习热情,教师给学生展示了群星《地球大合唱》视频材料,特别是对其中的二声部进行重点欣赏。学生认真观看合唱视频片段,大多能够跟随多媒体开始哼唱。视频观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观赏体验,并对学习合唱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快速展开讨论,并给出不少学习建议。

教师利用优秀合唱歌曲视频为学生打开了眼界,学生通过观看合唱视频,有了很多独特的学习设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献计献策活动,给学生参与合唱互动演绎提供重要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唱歌曲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顺利展开合唱教学提供重要条件。

二、精选合唱伴奏方式,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合唱歌曲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效激活学生的感知思维。为提升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训练热情,教师还要在合唱伴奏上有些创新设计。首先,根据学校现有学习条件,结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教师不妨选择电子琴、钢琴作为伴奏手段,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质、钢琴极具穿透性的声音,给学生带来重要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积极性。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合唱伴奏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操作性很强,可以任意调整伴奏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学唱马来西亚民歌《哈罗,哈罗》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马来西亚美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马来西亚丰富的民歌资源,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哈罗,哈罗》,让学生关注合唱歌曲中“哈罗,哈罗”的即时衔接。为提升歌唱演唱气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唱学习时,让学生利用拍手等动作,为合唱进行辅助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马来西亚人在适合的地方喊“哈罗,哈罗,我的朋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合唱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击打桌子等方式进行伴奏,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合唱效果非常显著。

《哈罗,哈罗》这首民歌还不是典型的合唱歌曲,但适时添加邀请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多种形式的伴奏介入,让这首民歌带有很强的热度。学生在具体演唱伴奏时,大多被其歌曲外的气氛所打动,甚至有手舞足蹈的冲动。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合唱能力的提升,也培养了合唱演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三、引入合唱竞赛机制,提升合唱展示品质。

合唱属于集体活动,讲究的是全体成员的默契合作。为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不妨设计合唱竞赛活动,以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班级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唱竞赛,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一旦被调动起来,必将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同一首歌》合唱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学生集体讨论,编制演唱动作,排列队形,设计统一表情,进行二声部练唱,有很多小组都设计了领唱、合唱、朗诵相结合的形式。演绎开始后,各个小组根据顺序先后登场演唱,教师当场给出表现分数,并公示在黑板上。

教师设计分组表演,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动作、队形和表情,特别是引入领唱、合唱、朗诵等形式,为合唱演绎创设特殊氛围。通过引入竞赛机制,为合唱教学带来重要原动力,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合唱教学成效显著。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很多难点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有差异,音乐歌唱基础参差不齐,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也不同,这些都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制约。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情调查,精心选择合唱歌曲内容,特别是对教学设计展开多元优化活动,适时引入合唱竞赛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积极性,以提升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罗艳)。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七

根据本人对最新的《小学英语课程实验标准》的要求分析发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特征出发,制定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标准的教学内容,贯彻落实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直观性的原则,营造快乐、温馨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包含学生、老师、教材三个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年龄段普遍偏小,学习能力较弱,抽象性思维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以模仿学习为主,直观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其次,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英语与中文无论是发音,字符构成、音节、含义、语法都存在着天差地别,这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他们使用很长时间的母语,要快速的接触一门新的语言,有很大的难度。翻阅教材,我们能够发现教材的内容较为简单,没有很困难的语法知识,只有一些极为简单日常的对话和生活用语。第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要认清教材的难度、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学习的特征和兴趣点,从以上方面综合起来考察,设置出结合趣味性、互动性和直观性三个原则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缺乏抽象化的思维概念,对于直观的事物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较快。因此,老师们大可以使用课堂直观的教具,包含学生的文具、方便携带的水果、卡纸、粉笔、服装等等都可以成为最经济和高效的教具。其次,在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老师要以中文的方式进行英文的教学。还可以提前制作好一些图片和视频的幻灯片,辅助一些形象的简笔画,促使教具不断更新,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例如:在教授颜色的阶段,我会事先准备一些水果,包含五个圣女果、一个香蕉,几个大白兔奶糖和小西瓜。指着其中一个问学生颜色,回答对便可以领走奖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瞬间点燃,本人刚问出“whatcolorisit?”便有大半个班级的学生举起手想要回答,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对于英语学科有了一个好的印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更加有兴趣的学习。一线的小学英语老师们在教授时间的英语概念时,可以拿出一个钟,让一个学生去拨弄,令一个学生回答,通过比赛的方式,直观的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增添课堂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倘若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增加一些趣味的游戏,能够调动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延长他们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完五官的英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玩“摸鼻子”的英文游戏,有老师用鼓掌打节奏,控制快慢,让学生在听到五官的英文单词后快速的做出反应。或者教师还可以玩“蒙眼睛画五官的游戏”教会学生“turnleft”“turnright”的英文句子,让学生在蒙眼的状态下听到英文句子做出移动,画出正确的五官的位置,许多学生在蒙眼的状态下闹出了很多笑话,使得课堂笑声不断,课堂气氛变得有趣、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单词接龙、英语小品的表演、英语小歌曲的教授帮助学生提升对学科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趣味化的环境下,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反复的游戏中便能无形的记忆困难的单词,可谓是一举双得的好办法。

由于小学学科以语文和数学为主要学科,英语作为副科,课程较少。这对本就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非常不利。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延伸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例如,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观看一些趣味的英文电影,《迪斯尼系列电影》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就很不错。其次,还可以多多举办一些英语比赛,比如英语书法比赛、口语演讲比赛等等,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增强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四、总结。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就业和升学的必备技能。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入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巧妙的利用课堂情景教学的方法,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国华.我教低年级学生学外语-浅谈兴趣第一,趣味教学[a];中??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c].2002(4).[2]孙玲.谈怎样做一名出色的英语老师[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c].2002(1).[3]瑞琴.中国寻书网推出英语多媒体教学光盘[n].中国教育报,2000(7).[4]袁彩虹.英语教学:跨跃应试教育樊篱[n].内蒙古日报(汉),2000(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