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实用18篇)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9:31:48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实用18篇)
    小编:zdfb

总结是我们不断进步和学习的关键环节,它使我们能够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写总结时要注意吸引读者的兴趣,提供有说服力的可信证据。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一

散发着单纯和安静气息的文字,安妮用最朴实的方式在我们面前解剖了战争,没有所谓的正义,没有所谓的利益,没有所谓的分歧,只有人性中深深的疯狂……让文字,图片,录象带我们回到寂静中。

荒风从沙漠跃起,伴随着装甲履带的轰鸣声,是一阵阵妇女儿童的哭泣,是一次次士兵冷漠的脸,一颗颗难名破碎的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中东贫瘠的沙漠之地,从极北荒地的苔原到哥伦比亚荒芜的山地,战火不熄,烽烟难灭。

为什么要破坏别国幸福的家园,为什么让男人叹息,让女人哭泣…。

照片下有标题:摄于巴基斯坦加沙地区。

这幅照片我端详了一遍又一遍,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心仿佛纠结起来。她同安妮一样,无辜地被卷入战火,惊惧每天折磨着他们脆弱的神经,而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在承受着战火的煎熬,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年,烽火在巴比伦上空燃烧,敢于挑战美国权威的伊拉克很快被击败。但战争的灾难并非只青睐战败--x的反抗与袭击,依然迫使美国驻军于此,时至今日,有多少美国大兵血撒异域!三年战争,两个输家!

死去的士兵们,他们之前可能是跳街物的嘻哈男孩,有的有了心爱的女孩,有的已经结婚,他们本该在家乡的酒吧与朋友喝着啤酒聊天,牵着爱人的手漫步于林荫小道。可是,命运却被定格在了瞬间,僵硬的身躯,彷徨的眼神,迷离的泪水,冲突的双方,血与泪的过扬,你既无怨,我亦无悔,当伊拉克人用生命捍卫尊严时,美国士兵也在用生命捍卫着大国的霸权。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二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安妮·弗兰克被德军迫害,无奈之下只得藏身密室两年时的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整整两年多。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共计八位“室友”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的真实生活与对战争的厌恶与恐惧。当她13岁生日时收到一本日记当生日礼物后开始写日记,日记中,她常以“亲爱的凯蒂(她为日记本起的名字)”为开头,体现出了她将日记本视为极其重要的知己,向它说出自己不敢说也不能说的关于渴望和平,对德军不满的话语,我能感受到这个不满16岁地少女希望停止战争的迫切和她真挚的情感。她朴实的文字,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事实往往是不公平且极为残酷的。虽然他们已经极力躲藏,可是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被捕这一劫,她不幸在16岁那年离开了,。战后,朋友将安妮的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父亲,她的父亲是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人。在她的日记里写到: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于能得偿。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连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饮食起居在他们眼里都变得十分危险,他们还得极力降低各种声音的音量,即使是咳嗽,打喷嚏都不能发出声音,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八个人的生命安全。安妮多次写到她自己和室友们对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的生活中艰难地活着,不过,她坚持着过这种地狱般的生活,唯一能让她毫无保留地吐露心声的对象,便是这本日记,并且这本日记也是见证逃避纳粹迫害与战争的恐怖为数不多的有力见证者。它告诉我们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在面对战争、种族迫害中顽强地成长。

二战虽然已经过了六十多年,但是,安妮的日记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刻反思,认识到和平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三

当时,马贡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

这是马尔克斯创造的神话,书中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马贡多总是呈现出奇怪的现象。不同的时刻总是在同一时间交汇在一起,既非过去亦非将来。如同布恩地压家族沿着时间向前发展,但是他们还是会在不断萎缩的轮回中,返回到时间的起点。

小说的结尾奥雷亮诺第二破译了羊皮纸手稿,原来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预言,时间顺序被瞬间打乱。马贡多小镇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注定的轮回之中,他们的命运的轮回里交织着凄美和哀伤。

在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之共同作用下,我们虽然看到了马贡多的荒诞不羁,我们同样发现了,小说折射出了拉丁美洲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

从大屠杀这夜开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马贡多的一切被雨水的冲洗所渐渐侵蚀。香蕉种植园被大雨冲走了,整个小镇退缩到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自从马贡多与周边小镇有了来往以后,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朴。殖民者的侵入,把马贡多变成了香蕉种植园。工人的罢工,使植园主串通政府部队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这夜下起的大雨,把马贡多彻底冲向了毁灭。

当然,《百年孤独》不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折射了有关人性的问题。

作为人类的代表,布恩地压家族代表了人类孤独的情感,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难以捉摸的幸福的可能性。布雷地亚家族仿佛在用孤独来对抗时间,他们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惊人的相似。时间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存在。布恩地压家族染上双重疾病:怀旧和健忘。备受煎熬的布雷地亚家注定要在时间的循环中往复,直至灭亡。

于马贡多居民的落后、愚昧更是注定小镇的灭亡。他们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薄,就是关在小屋里,沉湎于毫无意义的“制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破门窗”“洗澡”等等。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的团结。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四

《安妮。

日记。

》出版以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我也不例外。这不,緾上妈妈硬让她给我买了一本。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了。书中安妮的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因为当时德国人的占领使荷兰这个国家鸡犬不宁,盖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犹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亲的好朋友范达恩一家也搬了过来。两家人在这里一起躲避灾难。之后又来了一位避难者牙科医生迪赛尔,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两年难熬的岁月。虽然忠诚的朋友们帮忙,但是整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不让库房的工人知道,他们每天说话轻声细语,走路都要轻轻地,只能等下面的人开始吃午饭时,才能洗浴,开水等。在“秘密后屋”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一个个整天担心受怕,就怕一个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们最后还是被一个工人给举报了。于是,在1944年8月4日,她们落入纳粹的魔爪。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安妮的母亲绝食而亡,范达恩先生在毒气室中丧命,范达恩夫妇的儿子彼得在俄国军队逼近时,被逃窜的德国党卫军带走了,不知死于何处。牙科医生迪赛尔被转到德国,死在诺恩梅集中营。被剃光了头发、手臂上烙上号码的安妮、玛格特、范达恩太太被送往德国的贝尔森集中营,三人都在这里夺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安妮那可怜的命运一直牵着我的心。

看完后的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情节:亲爱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眼前忽然朦胧地出现了菜丝的身影。我看到菜丝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显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哦,安妮,你为什么不管我,快把我从人间地狱中救出来吧!”菜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够让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她,我会为她祈祷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却太凄惨了,她曾说过: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她的日记让她实现了这愿望。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安妮弗兰克,1944年4月4日。

四壁密封,却渴望蓝天;生死一线,却坚信未来。这是我看到《安妮日记》前半部分的感觉,而当我更深入地体会这本书后,这个与我年龄相仿、天性自由的女孩,给了我更强烈的震撼。

她开朗、活泼,本该是大自然的宠儿,在自然界中自由嬉戏。但命运给她开了个大玩笑——她被迫在密室中度过了压抑、恐惧、沉默的两年,最终病死集中营。两年如影随形恐惧和沉默,这是所有人都难以承受的酷刑,但它却并没有改变安妮的天性,直到被抓走的前几天,她依旧坚信未来,充满希望,想笼中的雄鹰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挣扎,努力脱开束缚。

《安妮日记》不是小说,因此它没有导演的事先伏笔提示,每一篇日记也没有那些煽情的藻饰,只有真情的流露。我更愿意把它作为我和安妮的对话而不是像看电影一样让故事从眼前飘过。对我来说,看这本书就如同安妮坐在我对面与我聊天一般亲切。试问,当你明知道朋友即将遇难去世,你还怎么忍心微笑着听她述说自己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热爱呢?我真想抓住她的衣领,摇晃她,大声对她说:“你就快被捕了!你的悲剧已经注定了!别再做白日梦了!!”但坐在我面前的安妮依然在讲她的故事,依然微笑着述说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述说自己对盟军胜利的期待。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这是出于以为13岁女孩之手的文字么?如果是现在当然不相信,但请把时间调到二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既忧郁又向上的文字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吧。

这就是安妮?弗兰克,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记里倾诉这一切:对母亲的不满,对父亲的敬佩,对彼得的爱意,对胜利的希望。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恐惧也有欢乐。日记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说小孩子怎么会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常有人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很假,并没有"我笔写我心”。而安妮的日记将一个少女的烦恼都实话说了出来,这让我不禁又许多共鸣之处,即使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年代里。

本书大致讲了安妮一家为了逃避德国人把犹太人送往集中营的惨剧,逃到了她父亲公司楼顶的密室里,在那里度过了2年多的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凡达一家和一位牙医。在那个密室里,白天不能说话因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国人,而且始终不能拉窗帘。晚上只能靠听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情况。炮声不断,随时都可能被德军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却在日记里仍表现出对战胜的希望,这是我所敬佩的!

同时安妮在日记里阐述着自己对彼得的爱意,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达夫妇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安妮受不了母亲的封建思想是就会去找彼得获得思想上的宽慰。

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可怕的,因为日记搁笔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发现送往集中营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里受了多少的虐待……总之从她在密室的日记中也大可看出战争的残忍。从此我比从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恶的希特勒,那个连一只老鼠死了都会掉眼泪的人竟对自己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感觉的人也配在这世界上存活过吗?如果当初隆美尔暗杀死了希特勒,那么百姓的苦难也会提前收尾!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安妮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五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对比?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编辑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特别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

可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

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知道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这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么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特别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弃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

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曾经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直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弃的,可现在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很晚了。晚安。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六

转眼一天又过去了,相信大家都有不少体会吧,立即行动起来写一篇日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安妮·弗兰克被德军迫害,无奈之下只得藏身密室两年时的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整整两年多。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共计八位“室友”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的真实生活与对战争的厌恶与恐惧。当她13岁生日时收到一本日记当生日礼物后开始写日记,日记中,她常以“亲爱的凯蒂(她为日记本起的名字)”为开头,体现出了她将日记本视为极其重要的知己,向它说出自己不敢说也不能说的关于渴望和平,对德军不满的话语,我能感受到这个不满16岁地少女希望停止战争的迫切和她真挚的情感。她朴实的文字,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事实往往是不公平且极为残酷的。虽然他们已经极力躲藏,可是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被捕这一劫,她不幸在16岁那年离开了,。战后,朋友将安妮的'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父亲,她的父亲是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人。在她的日记里写到: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于能得偿。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连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饮食起居在他们眼里都变得十分危险,他们还得极力降低各种声音的音量,即使是咳嗽,打喷嚏都不能发出声音,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八个人的生命安全。安妮多次写到她自己和室友们对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的生活中艰难地活着,不过,她坚持着过这种地狱般的生活,唯一能让她毫无保留地吐露心声的对象,便是这本日记,并且这本日记也是见证逃避纳粹迫害与战争的恐怖为数不多的有力见证者。它告诉我们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在面对战争、种族迫害中顽强地成长。

二战虽然已经过了六十多年,但是,安妮的日记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刻反思,认识到和平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七

同一个安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呢?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只有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才会发生。我所读到的安妮,恰巧就被安排进了两种不同文学作品中,一个是日记体的《安妮日记》,一个是小说体的《楼上的房间》。

说来确实巧合,我竟然能在前后两个毫无关联的活动中,遇到描写同一个人(安妮)的两部作品,并同时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最先接触到的是《安妮日记》,那是我几周前在校园小蜜蜂读书活动节上买到的一本书,封面上那个坐在窗前的女孩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一身淡蓝典雅的长裙,一席乌黑光亮的长发,单手托着腮,凝望着窗外,那忧郁而期待的眼神一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断定这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书。可是,恰逢期中考试,我刚看了个开头,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就只好暂时将它束之高阁了。

近日,南京市小学生“找寻我爱的书”主题征文活动如火如荼得开始了,了解完征文信息后,就津津有味地收看起先锋中小学生网上作文平台里的“好书导读微视频”,在277集好书推荐的视频短片中,我随手点开了第p089集视频,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姚鑫老师在短片中向我们推荐了小说《楼上的房间》。随着她将故事梗概一层层铺展开来,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窗前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安妮!故事情节如此相似,竟然有如此巧合的两本书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迅速跑进书房,从书架中翻出了那本刚买不久的《安妮日记》,我捧着书,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读完这本书用去我整整三个下午的闲暇时光,我终于弄明白了。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13岁时所写,采用日记体形式,详细记录了她在两年多时间里躲避德国纳粹搜捕的生活经历,她终日躲在狭小的密室中,充满恐惧、痛苦和煎熬,就连最基本的温饱和自由都得不到保障,就连去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变得那么奢侈,一旦被纳粹发现,如花的生命就随时可能被终结,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她把密室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险,危险变成了浪漫,恐惧变成了新奇,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成为她笔下的日记素材。不幸地是,最终纳粹还是发现并抓捕了她,这位犹太女孩16岁时死于纳粹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后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历史证据。

看完《安妮日记》,我对安妮的结局感到万分的悲伤,虽然这是历史事实,但我还是不忍心相信这样一个年轻少女的生命被敌人无情地扼杀。我立刻让妈妈帮我从网上预订了新书《楼上的房间》,作者约翰娜·赖斯根据《安妮日记》写就了这部小说,大概是出于美好的愿望吧,他为安妮重新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由于长期困顿于狭小的空间,导致她肌肉萎缩,行动艰难,但在小说的最后,安妮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她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和平与自由。我很喜欢小说的这个结局,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自由的可贵。

能够对照着阅读同一个故事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实在是个巧合,留给我更多的则是收获。通过这样的两本书,我既读出了真实的历史,也读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阅读,让历史上的人变得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感人,也让现实中的我更懂得有情有义,珍爱生活。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八

在暑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才知道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一个犹太少女,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

后来,安妮被抓到了集中营,但是她依然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充满希望……。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安妮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九

在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我和女儿将《安妮日记》重温了一遍,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可爱的犹太少女,刚过了13岁生日的她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和家人躲在了狭小的密室里。在暗无天日的25个月里,她用手中的笔在心爱的日记本上记录了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宗教、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安妮在日记中写到“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开端。当我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当我和孩子读到这一段时深深地被安妮的乐观和善良所打动,常年被黑暗和恐惧笼罩着的密室,依然阻挡不了少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女儿红着眼眶对我说:“安妮如果和我生活在一个时代多好啊!她一定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实现她的梦想。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像安妮一样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困难。”我很欣慰孩子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

我觉得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很有意义,我身边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长大了反而跟父母关系疏远了,我觉得陪孩子读书是拉近亲子关系很好的途径,陪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可以跟他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加以正面的引导,陪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护和重视。书籍不仅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的窗口,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讲一些生动易懂的小故事,有时鼓励她往下编,虽然只是简单的三言两语,但是我发现孩子的想象力真的让我们这些家长自叹不如。等孩子上了小学后,除了读学校推荐的经典书籍,我不强迫她必须读什么书,反而鼓励她到书店买一些她感兴趣的书籍。我会抽时间把她的书看一遍,我会和孩子讲,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做一个宽容的人。好的书籍不仅能让我们丰富思想,开拓视野,还能从书中吸取人类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效果远远胜于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孩子从被动读书到爱上读书后,你会发现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再也不是苦思冥想的凑字数了,我在读小孩作文时就经常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成事在勤,谋事忌惰”读书也是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和书籍一起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

四壁密封,却渴望蓝天;生死一线,却坚信未来。这是我看到《安妮日记》前半部分的感觉,而当我更深入地体会这本书后,这个与我年龄相仿、天性自由的女孩,给了我更强烈的震撼。

她开朗、活泼,本该是大自然的宠儿,在自然界中自由嬉戏。但命运给她开了个大玩笑——她被迫在密室中度过了压抑、恐惧、沉默的两年,最终病死集中营。两年如影随形恐惧和沉默,这是所有人都难以承受的酷刑,但它却并没有改变安妮的天性,直到被抓走的前几天,她依旧坚信未来,充满希望,想笼中的雄鹰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挣扎,努力脱开束缚。

《安妮日记》不是小说,因此它没有导演的事先伏笔提示,每一篇日记也没有那些煽情的藻饰,只有真情的流露。我更愿意把它作为我和安妮的对话而不是像看电影一样让故事从眼前飘过。对我来说,看这本书就如同安妮坐在我对面与我聊天一般亲切。试问,当你明知道朋友即将遇难去世,你还怎么忍心微笑着听她述说自己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热爱呢?我真想抓住她的衣领,摇晃她,大声对她说:你就快被捕了!你的悲剧已经注定了!别再做白日梦了!!但坐在我面前的安妮依然在讲她的故事,依然微笑着述说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述说自己对盟军胜利的期待。

可怜的安妮!两年多来从未失去希望,极少在日记中吐露自己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她的热烈期盼自由解放,重回大自然的热情。可是,就在自由女神快要对她展开双臂迎接她的时候,残酷的命运敲响了她小小的密室,纳粹的魔爪终于探到了她的藏身之地——密室被摧毁了,安妮进了集中营。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一

在二次大战的硝烟中,在纳粹疯狂迫害的恐怖中,一位少女用日记记录了这可怕的一切。

密室中的生活枯燥压抑,但是绝不能放弃希望!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

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十五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

“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那些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伟大、困难的男人!”……实在让人难以想像!在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将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我的眼圈有一点红,想说话却又动不了嘴,手有些颤抖——安妮被杀了!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距离她的十六岁生日尚差三个月。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

牙齿紧咬着,把头往天上抬,我发现天空是那么蓝,这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安妮在密室里比我们更渴望光明。敬佩,惋惜,悲哀,气愤……这些字眼交织在我的心里。

哎——轻轻地一声叹息,无言以对……。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二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

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把开始记录是13岁,在15岁被纳粹抓获。——她把那“美好”岁月记录了下来。

我们在想象“安妮”过得舒适生活,错了!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于是随家人躲到了一间密室里,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十三四岁我们应该享受着老师的教育,父母的疼爱,拥有最美丽的笑脸,最动听的笑声,享受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记本陪着她。

我不敢想象密室里那黑暗的时光,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只有恐惧和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们。“安妮”在这种环境下中学会了:不屈服,不气馁。她善于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

安妮初进密室,对“凡。丹夫妇”是厌恶的,对母亲的责备的不满……可是“安妮”学会了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开始的厌恶,到真正安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安妮的世界里,想象是她最重要的宝贝。她的生活都如人们所期冀的那样美好,可以把自己的灰眼睛想象成紫罗兰色,把窄小修身的衣服想象成当时风靡一时的泡泡袖,可是她就是没办法把自己的红发想象成乌黑透亮的颜色,这头红发给她带来了不少烦恼,同伴男生吉尔伯特喊她“红毛”,她简直要恨他一辈子。安妮爱美、有些小虚荣、冲动、渴望亲情和友谊。她的生活里有这美不胜收的闪光之湖、闹鬼的森林、回音蜗居,也许我们的生活里没有她的快乐,但我们依然可以追随安妮·雪莉这个女孩的脚步,用安妮式的微笑,哪怕你外表普普通,哪怕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你勇敢的面对这个有些恐怖的世界,一定会得到快乐和成功。

《安妮日记》不仅是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铁证,还显示,出了一个少女在苦难中顽强生长的人性之美,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世人前行!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三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书中安妮的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因为当时德国人的占领使荷兰这个国家鸡犬不宁,盖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犹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亲的好朋友范达恩一家也搬了过来。两家人在这里一起躲避灾难。之后又来了一位避难者牙科医生迪赛尔,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两年难熬的岁月。虽然忠诚的朋友们帮忙,但是整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不让库房的工人知道,他们每天说话轻声细语,走路都要轻轻地,只能等下面的人开始吃午饭时,才能洗浴,开水等。在“秘密后屋”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一个个整天担心受怕,就怕一个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们最后还是被一个工人给举报了。于是,在1944年8月4日,她们落入纳粹的魔爪。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安妮的母亲绝食而亡,范达恩先生在毒气室中丧命,范达恩夫妇的儿子彼得在俄国军队逼近时,被逃窜的德国党卫军带走了,不知死于何处。牙科医生迪赛尔被转到德国,死在诺恩梅集中营。被剃光了头发、手臂上烙上号码的安妮、玛格特、范达恩太太被送往德国的贝尔森集中营,三人都在这里夺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安妮那可怜的命运一直牵着我的心。

看完后的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情节:亲爱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眼前忽然朦胧地出现了菜丝的身影。我看到菜丝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显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哦,安妮,你为什么不管我,快把我从人间地狱中救出来吧!”菜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够让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她,我会为她祈祷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却太凄惨了,她曾说过: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她的。

日记。

让她实现了这一愿望。

1942年—1944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

我的理想。

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13岁的安妮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四

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因自身信仰犹太教的排他性,智商高超的优越感,被基督教视为异教徒,在长达二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受到基督教的长期仇视,迫害,屠杀!经历了二次亡国。也正因为犹太人独特,聪慧,坚持信仰,在流亡二千年后仍未消亡,终于成功复国以色列,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民族!

安妮。弗兰克,是一名犹太少女。生于1929年德国的法兰克福。1942年安妮13岁,当时欧洲的情景是德国纳粹为转移国内矛盾及经济萧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犹太人当作替罪羊,疯狂迫害,进行种族屠杀。

13岁时安妮收到了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安妮就开始写日记。1942年7月,安妮一家为了躲过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躲进一间密室。在那里度过了25个月的密室生活。

安妮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她本来应该过着快乐的生活,可就因为她是一名犹太人,所以她受到了德国纳粹的种族迫害。在密室里,安妮不知道与妈妈吵了多少次架,不知道受了多少困苦。这一切,只因为安妮是一名犹太人!

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在密室里生活的25个月。在密室里生活的25个月,他们白天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静静地坐着,就连上厕所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可就算这样,安妮还是乐观的去面对未来。在狭小的空间里,每天面对未知的恐惧,密室里的8个人对恐惧表示出不同的反应,这是一种真实的表现。

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告密而被德国党卫军查抄,1945年3月安妮与姐姐一起因伤寒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距离她16岁生日还差三个月。

安妮在日记里说,我感到孤单,却从不绝望!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从13岁到15岁,几乎每一篇日记,写的不是战争带给她的伤害,而是她对待战争的乐观。

正是有这么坚强的人,一个民族才不会消亡!正是安妮的控诉,战争是悲剧,是灾难,它摧毁着生活中的美好!全人类要反对战争,坚决不让愚蠢的灾难再次发生,珍惜美好的生活。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写的,讲的是安妮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为了躲避德国警察的追捕,躲进了父亲的办公室,于是他们开始了两年之久的“密室”生活。后来,凡·达思一家和杜塞尔也搬了进来。

而中间让我欣慰的是,当安妮的爸爸妈妈在唉声叹气时,安妮却一笑而过。因为她很乐观,之所以乐观,才会一笑而过。当时他们的生活十分受限制:走路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出还要早睡晚起……但是安妮却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件事。

由此可见,乐观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如果安妮不乐观,她就会像其他家人一样被笼罩在悲伤之网下。所以我喜欢安妮,因为我有时很悲观地看待事情,悲观和乐观像两面镜子,一面能照出事物的美好,另一面却只能照出事物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去看待一件事情,何不想着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就比如文中的安妮,她虽然听到家人在埋怨眼瞎的生活,但是,她却不把这当回事儿。我仿佛听见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中大声地呐喊。

所以,我们一定要像文中的安妮乐观地看到事情,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成功地做更多的事情,不会陷入失望的沼泽。正如佚名所说的“你的负面情绪,并不是一直都有的,而是你没有乐观地看待世界。”

点评:你的作文一向没有令我失望,这次写得也很好,尤其是联系自身的部分,感觉写得很真切,把乐观与悲观比作两面镜子,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自身观点,做到了议论、叙述、抒情三合一。唯一要注意的是,本文有多次用词重复、啰嗦的地方,可以尝试换不同的表达,尽量做到精简。很欣慰有你这样写字儿好,爱读书,又认真写作的孩子,新的一年继续加油呀!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五

本文目录。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

日记。

里写道。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返回目录。

对于小时的我来说,美丽的梦想似乎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记得有一次,我在作画,一群女生突然走到我身边,冷嘲讥讽道:“咦?这是什么玩意儿?”“秋千”“什么,我看这是砖块吧!”说着她们都仰头大笑,还说我不是画画的料。我立刻红着脸,低下了头,我感觉我的心都碎了,这是我的梦想,却这样被侮辱。于是,我放弃了。因此在那时候,我眼中的梦想就像一个漂亮而又透明的泡泡,在广阔的太空中飘来飘去。可正当停留在自己眼前的那一刻,正想用手去触碰的它的那一刻,美丽的泡泡就这样——破了。因此,我从不相信梦想的存在。直至有一次品读完《安妮日记》,这才让我感受到梦想的伟大。

安妮生活在“秘密小屋”25个月。在漫长的日子里,唯有13岁的安妮用她富有生活气息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让她记录下小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真的很难想象,当犹太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安妮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就是这样的一段话,却让我感慨万千。安妮把写作当成心灵的支柱,即使常为这样的生活而沮丧,但从没有绝望过。她乐观地认为这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我在想,她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都能够坚持梦想,为理想努力、奋斗。那对于身在和平与宁静中的我们来说,为何不像她一样,勇敢而又坚定地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返回目录。

安妮日记中的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个公司的密室里。她收到一本笔记本,安妮就把它当作笔记本了。

在密室里,他们每天的早餐是干面包和咖啡的代用品,午餐不是菠菜就是土豆,晚餐就吃黄油加蔬菜。每天都带着德国人随时来袭击的忐忑心情。他们简直像生活在地狱之中。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和安妮当时的处境相比,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担心衣食住行。

安妮在这么糟糕的环境下也坚持写日记,我们和她相比更加要好好学习。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六

但是我也从打开的窗口往外望,眼睛游过阿姆斯特丹大片地方,扫过屋顶,投向天际,遥眺那里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蓝。

“只要这还在,”我心想,“这阳光和这无云的天空,只要我能享受它,我怎么会伤心呢?”

记得小时间看过安妮的照片,一个不十分漂亮却有几分迷人的少女,深色的秀发,以及深陷的眼眸,一段题签,几行小而娟秀的字迹。上次读《安妮日记》是在小学时代,中午在教室放鬼片时,两耳充盈凄凉的尖叫声的情况下看完的。我始终视描写痴恋的故事为糟粕,把少女的情怀抛在脑后,直到今天,两个生死相隔的同龄人蓦然发现,彼此的心,竟有那一种相似的悸动……也许安妮的生命定格在永远的十五岁,在谜一样的花季之中,她只是一颗陨落的星辰。情感与欲望的纠葛,以及她内心的寂寞困惑着她;与此同时,少女的羞涩、温柔和稚嫩更牵绊着她。爱——安妮说她“懂”,却掩饰不住自己的犹豫。她不懂,她总让理智战胜欲望,但不得不承受降临得过早的煎熬,当然,还有相思所带来的伤痛。同样是爱情,它不曾被我视作一种渴望,但却同样朦胧,如清晨让人迷离的薄雾,我的内心,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恐惧,因为我丝毫不了解它。我没有安妮一样对爱情的希冀甚至渴望,因为我的心中有太多琐碎的眷恋,因为我生活在城市的高架之下,因为我的单纯以及不单纯,以及我那总是过分清醒的头脑。但是安妮弗兰克需要,她的恋爱是她的灵魂在天国的慰藉,是她永远青春的生命的一部分。这部恋曲是一篇拙劣的爱情小说,至少,它的欲念占了上风;然而,安妮的死却让这种情感戛然而止,原本愈来愈热情的火焰,反而让悲剧闪光。

爱是给需要它的人的,情感的附属品未必使你快乐,但沉浸在这样一种煎熬之中,也必然有它的甘甜。而安妮的爱实际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但生命却也无私地给予了她在伤痛时所渴望的温情。我们,这些隐匿在凡尘之中的人,难觅情感,因为情感是需要浇灌的。

没有时间去经营,所以,宣扬爱的艰辛,看一本爱的悲剧。

什么是爱?也许,onceyoutastelove,才能道清。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七

安妮的童年有着许多美好故事,但这样的生活持续不了多久。在安妮的日记本里,倾诉了她许多的心声。

我真得很幸福,活在一个这么光明的世界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只有和平。“世界大战”已经告一段落,美好迈入社会。这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时代。也许我上辈子无辜的受到许多苦难,但现在的我很幸福,活在这个世上真好。

我真的很满足,活在一个这么公平的世界里,这里没有偏袒,没有不公平,只有无私。‘不公平的法制’已经过去了,和平迈入社会。这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一个和平的时代。也许我上辈子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压迫,但现在的我很满足,活在这个世上真好。

当我受到身边人的关心和爱戴时,我觉得我好幸福;当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上时,我好满足。

安妮,我和你素未谋面,但从你的日记里,我感到你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从中我觉得我是多么的胆小,你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没错,活在这个世上真好。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00字篇十八

早就听说《安妮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犹太小女孩在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避难所期间所写的日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疯狂的屠杀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惨剧,一个小女孩在避难所还能有平静与祥和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刚过完13岁生日的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开始了长达25个月之久的避难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有所活动。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家人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看出这个十四岁女孩悲观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她在如此狭促私密的空间里制造各种节日里的氛围,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在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丝毫看不出绝望的情绪。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看到这里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封面上的小安妮是面带微笑与平静的表情。

同样是十四岁,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比起安妮生活环境条件好的不只是千万倍,我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及我身边的每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都能像安妮一样时刻保持着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翻开《安妮日记》,致敬这位十四岁的女孩吧,她会给我们希望与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