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得体会的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用词准确、语言通顺,使读者容易理解。在写心得体会时,应该坦诚叙述个人真实的感受与体验。通过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你可以了解到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和自我管理技巧,从而启发自己不断成长。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段一:引言(200字)。
读书是一种自我成长的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眼界,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学术修养。而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会了理解文字,还体会到了读书的种种乐趣。在阅读一本好书的过程中,我看见了更多的事物,体会到了更多的感慨。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看见读书的心得体会。
段二:见识的拓宽(200字)。
通过读书,我看见了世界的广阔。书籍是一扇窥视世界的窗口,带领我领略到了神奇的异国风情、激动人心的冒险旅程、深入人心的情感故事。在《飘》一书中,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方那片广袤的棉花田;在《留鸟》一书中,深沉的爱情和生活哲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些宝贵的阅读经历让我明白,世界如此宽广,而我们的见识却如此有限。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真正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界,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段三:思维的升华(200字)。
读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透过文字,我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科幻小说中,我看见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探讨,使我在思考时更加开放和富有创意。而在文学作品中,我看见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使我受益匪浅。通过思维的升华,我渐渐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客观地思考事物,这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段四:情感的体验(200字)。
读书也给了我丰富的情感体验。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书中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时,我能够感同身受,与其产生共鸣。当我读到动人的爱情故事时,我能够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坚韧。读书使我与书中的人物建立了一种情感的纽带,分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更加关心他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情感。
段五:成长的启迪(200字)。
通过读书,我收获了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我看见了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杰出思考,看见了文化和艺术的瑰宝,看见了世界的美好和人性的复杂。这些启迪了我的成长,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读书让我不再盲目,不再局限自己的思维,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与此同时,读书也提醒我要谦虚和珍惜,因为在知识的海洋中,我永远只是一粒沙子。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本能地认为在这本书中应该会有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会有描绘历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本身存在的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最后发现这种摇晃是危险的,然而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满悖论。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一种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夹杂着探索人性的热情,关照着那些为怜悯所涵纳的不安、恐惧与绝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不断质疑,故而字里行间带有脆弱迷人的气质,与此同时,又因这种发问与质疑的持续性,这些文字拥有一种韧劲,糅合着作者的执拗与激情。
但我猜,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人,会对这样的文字产生些许不适,因为其中经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种的悖论式表达,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于最易达成共识的界面上,诸如:过程是有价值的;人性是复杂的;认识自我是艰难的;内心要独立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考者那里,你都能找到相类似的句子,以及更精致的论证过程。
二、柴静说,我的理想是不断完善自我。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人的一生是不断实现自我意识的过程。当看见非典时期由于疫情的肆掠,运送病人的医生没有隔离服,只穿着普通的蓝色外科手术服时,我们明白了,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当看见偏远的双城中,出现了集体自杀事件,我们明白了,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看见十几年遭受丈夫殴打都不曾还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华后,我们明白了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憎恨,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直到书的末尾处,出现了这么一句话:曼德拉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三、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望天。
梳理了思绪,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于细节处。正如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一个在悖论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面对既幼稚又成熟的学生,我们要懂得把握其两面性;面对既活泼又安静的学生,我们要懂得其差异性;面对既骄傲又谦虚的学生,我们要懂得因材施教。从实践中获取问题,到理论中寻找答案,并有机结合。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看见象棋读书心得体会,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象棋和读书一样,都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思索。在学习和思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也能够增加自己的智慧和成就感。在我看来,象棋和读书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第二段:发展。
关于获得的不同收获和心得体会,我在象棋和读书中都有所体验。首先,象棋教会了我如何从总体目标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整局棋势,同时特别关注棋子的布局和对手的动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的思考方式在读书中同样适用。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同时结合读者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书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段:展示。
其次,象棋和读书都培养了我的毅力和耐心。在象棋中,我们需要耐心地分析每个步骤。在某些关键时刻,决策可能会带来胜利或失败,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在读书中,我们也需要花时间阅读和思考,并且更要忍受一些难懂部分的苦楚。通过不断地挑战和尝试,我们才能练就扎实的棋艺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第四段:分析。
除此之外,象棋和读书也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悟性和发展性。悟性,指的是我们需要理解和把握棋局或者书中的思想。发展性则是指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棋艺和思维方式。在读书中同样如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选择读物,并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要不断改善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理解能力。
第五段:结尾。
在看见象棋和读书中,我领悟到了许多精神上的成功和成就。我们不仅要学会借鉴他人或者事物的有益之处,也要努力坚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同样需要时刻关注周围的变化和难题,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和考验。因此,心中有棋、心中有书,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艺术成长和追求。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阅读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一次与作者对话的机会。读书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启迪。《看见》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冷漠、艺术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第一段:人性的复杂性。
在《看见》中,余华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作为一个作家,余华善于通过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在小说中,有善良而聪明的孩子,也有心黑手辣的恶人。人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复杂且难以预测,他们的抉择经常出人意料。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多样性,也让我思考起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二段:社会的冷漠。
《看见》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背景下,揭示了社会冷漠的一面。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时,常常选择保持沉默或者逃避现实。社会的冷漠让人感到绝望,让人思考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读完小说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时常被社会冷漠所影响,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和帮助他人,以改变社会的冷漠现象。
第三段:艺术的力量。
《看见》中的故事虽然描绘了社会的黑暗面,但却通过艺术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小说中的孩子们用歌声、文艺等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予了读者希望和勇气。作为读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它能够传递情感、启发灵感,让我们面对困境时仍然坚持追求真善美。艺术给予了我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启发,让我明白人生不仅有黑暗,也有光明。
第四段:对未来的希冀。
《看见》的故事发生在历史的片段中,但余华在小说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通过描写一些孩子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读完小说后,我也对未来充满了希冀。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对整个社会,我们都可以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只要每个人都肩负起改变的责任,共同努力,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五段:总结。
通过阅读《看见》,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冷漠、艺术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的希冀。读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智慧、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于未来,我希望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用艺术的力量传递希望,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的改变中。阅读《看见》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咱们就是平等的》,也是这篇文章使我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也使我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而《看见》使我得以满足,既认识了柴静也成长了自己。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的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镜头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几句话写完了她的工作经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在简介里写满各类荣誉、头衔。通过这就给人以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形象。
最浅层的,通过读《看见》确实“看见”了很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她尽可能诚实地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使我们了解到社会最隐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这都缘于柴静的真实,以及由心而发的热情和关怀。她关注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中的人。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却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因为从理智角度看,报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情感角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带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情不自禁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悦,这就是柴静。
而透过事件,我们站在柴静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不断成长的经历。从刚进新闻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定位。从早期的青涩、懵懂、“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她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青涩、困惑,坚持和成长。书中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叙述,它融合了自己对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己、对记者职业职责的不断思索。柴静对于记者职业的热情和对自我不断打破再纠正的态度令人感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和精神,虽然我们的工作不是记者,我们也要有这种对工作、对职业始终保持热情的心态。对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打破,审视自己矫枉过正。“生活里怎样是你的事,上了节目就不能有这个”。因为我们都一样是普通人,会犯错、会惶恐、会困惑,只有由内心而发的热情才是坚持的支柱。不断的自省和思考使我们学会去回归生活,去认识而不是去指责批判。
从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什么是“韧劲儿”,它是对自己要求的坚守。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想,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或附庸。柴静是一个追求“精确”、追求深度的人。当然这也是在她不断成长中所养成的,在她刚进入央视时同样惨败过。她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话题,采访录了三十分钟,谈完剖腹产怎么不好就结束了。结果送审后被公开批评“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选择剖腹产是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层面,你找了几个层面?„„”同样我们在对待工作,处理事情时有没有想过更深层面?是不是只考虑眼前而不顾长远?处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从细微处开始的,多想一点,做好一点,终究造就不平凡!
《看见》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但在书中我看见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觉悟,以及如何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这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鸣的书。没有装饰,没有点缀,阖上这本书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味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任复杂的情感与感动静静流淌。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看见,是每个读者最渴望的体验之一。读书,从文字中看见一个个故事的展开,看见作者的思想与感悟,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共识。而读书的过程,则是我们看见的源头。读书心得不仅是对所读书籍的理解和总结,更是对自我成长和思维深化的体验与感悟。在读书的旅程中,我看见了世界的多样,看见了人性的善恶,看见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这些都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财富。
第一段:读书之于心灵的滋养与启迪。
读书是心灵的滋养与启迪。在无数本书中,我看见了人类思想的火花与智慧的结晶。比如杜拉斯的《情人》,她给了我们关于爱情的感悟;比如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他给了我们关于人性的思考。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见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视野。读书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人的思想,更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内心。
第二段:读书之于认知的拓宽与突破。
读书是认知的拓宽与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我们似乎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然而,读书不同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它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沉浸其中,去感悟和思考。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见不同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看见一个个知识的链接与启发。读书让我们跳脱出狭隘的认知框架,看见更加广阔的世界,从而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和思维方式。
第三段:读书之于思考的深化与思维模式的转变。
读书是思考的深化与思维模式的转变。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见不同作者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比如曼斯菲尔德的《有些人不倒翁》,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比如哈代的《红字》,他通过揭示主人公的内心矛盾,让我们思考人性中的善恶。通过读书,我们不仅可以看见他人的思考,更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读书让我们学会用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来看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
第四段:读书之于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读书是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源泉。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时,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个故事的情节展开,更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与想象,看见一个个真实或虚构的世界。读书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帮助我们构建一个个独特的世界,从而在思维和创作中获得灵感与乐趣。通过读书,我们看见了创作的奥秘与乐趣,看见了人类智慧的无穷力量。这些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可能性与机会。
第五段:读书之于人生的收获与成长。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人的素质与塑造人的品格。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见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价值和品质。比如在《悲惨世界》中,我们看见了无私和慈悲的伟大;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看见了正直和勇气的力量。读书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内在的价值,培养我们的情感、品格和智慧。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
读书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看见,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自己。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滋养心灵、拓宽认知、深化思考、激发创造力、并丰富人生价值。读书之路没有终点,而是一条通向无尽智慧和独特见解的美妙征程。让我们继续走下去,看见更多,感悟更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无论是在繁忙的都市还是在乡间的小镇,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时间被琐碎的事务所占据,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然而,阅读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让我们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在近期的阅读中,我深感书籍的力量和价值,每一本书都成为我心灵的导师,教会了我生活的智慧和真理。
第一段:阅读为我们拓宽了视野。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书籍将我们带入一个个未曾涉足的世界,让我们目无旁骛地领略文学的魅力。比如,我最近读了茨威格的《断头台的春天》,这本书以一位法国少年的视角,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和宽容的美丽。通过他的眼睛,我看见了那个岁月里人们的纯真与抗争,看见了世界上永不磨灭的美好。这本书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二段:阅读为我们提供了知识。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取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名叫《心智的能量》。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我对人类的心智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情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这些知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我更加成熟和理智。
第三段:阅读帮助我们思考人生。
阅读不仅让我们获得知识,更让我们理解人生。当我们读书时,我们听到伟人的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谛。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活着》的小说,这本书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一生。通过他的遭遇和坚持,书中呈现了生命的尊严和执着。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通过这种思考,我不再将琐碎的事物作为生活的全部,而是开始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第四段:阅读培养我们的情感。
除了思考和知识,阅读还培养了我丰富的情感和感知能力。曾经读过一本名叫《魔戒》的奇幻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我充分体验了战胜困难和克服恐惧的激动。在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气、友谊和爱的伟大。这种情感的陶冶和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加敏感和善解人意。
第五段:阅读提升我们的人文关怀。
阅读还使我更加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通过读一本名叫《霸王别姬》的小说,我了解到了同性恋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困境。这本书让我对同性恋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我开始更加关心这个群体的权益。阅读让我们了解到世界上的不同,激发起我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阅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获取丰富的知识、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情感和感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人文关怀。读书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看见生活的美好。我将继续保持读书的习惯,让书籍成为我生活中的指南针,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看见》是一本旷世巨著,由兼具记者与作家功底的卫毅所撰。这本书讲述了卫毅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经历,广泛关注社会人文、环保等话题,以及他在此期间思考、反思、认知和个人成长的故事。阅读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真相和意义,更了解社会、人的复杂性和变幻无常。
第二段:新闻的意义。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真相、提高思考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简单的资讯与消息。卫毅在书中多次强调,新闻是为了反映社会现状、促进公共话语、维护公共利益,也是免疫心理残疾、引导公民行动和社会改良的重要工具。在如今充满信息洪流、煽动与混淆的年代,阅读经过严谨观察、审核、解读的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
第三段:社会、人的复杂性。
卫毅的报道案例印证了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如乡村教育的整改、食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对环境和生活产生的影响等。同时,他也把关注点放在人性上,例如对新疆拘留营的报道、女性主义倡导等议题,字里行间已经反映出我国的人性危机。这些报道的背后,是卫毅深入思考的洞穴,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
第四段:自我反省与认知。
卫毅在《看见》中自省更是作者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书中直面自己的局限和盲点,如对乡村教育的偏见、对报道的强大自我意志。通过自我反省和认知,作者提出并践行了许多新的思考方式与措施。他让我们明白,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敏感、批判式的思考方式,不陷入自己和人群的思维定势和偏见。
第五段:结语。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看见》是一本由柴静所写的非虚构类图书,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现状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柴静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自出版以来,《看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让我不禁想要读一读这本书。在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我们国家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建设起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段落二:社会问题的反思。
《看见》中讲述的社会问题繁多,书中涉及的话题有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医疗体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压力,这些相关的部门可能没有及时的进行监管和整改,而导致了诸多恶果的出现。读完这本书后,我思考了许多我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将其减缓或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了我们需要继续不断地努力,来建设起一个美好的社会。
段落三:个人经历的启示。
在柴静的书中,她描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些情况,让人深受启发。她曾在西安交大读书时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有时甚至是背负大包小包自行车到边远山区送的日用品。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开始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并总结自己的经历,认真思考平时是否还有哪些可以做出贡献的地方,希望这样的行为可以成为自己日后的习惯。
段落四: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无时无刻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要因为自己的小小失误而给别人带来麻烦或者影响。书中也讲述了一些关于个人素质与行为的问题,例如公共场合的嘈杂谈话、交通上的不守规矩等等。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良好素质和优秀的行为技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段落五:成长与共赢。
我们的人生不能停留在一个静态的状态中,相反,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和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变化,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考和接受能力。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和分析不同的观点,以达到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人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应该时刻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向着合作、互助、共赢的方向发展,让我们一起为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总之,柴静的《看见》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我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自己力量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些志向、信念和意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更加积极地为社会的成长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花了两个工作日,将柴静的新书柴静看见通读完。写下这篇看见读后感,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性的选择标志性事件,只选择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舍友说她对柴静没有感觉,她喜欢杨澜,之前读过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整个书中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很是歆羡。可是它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我不会同时辗转于六门语言之中,我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一切与我很是不同。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的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柴静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的深刻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这时候,心理想:如果一个人把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体味的如此之深,那她的生活岂不是很累,很矫情?自己也曾经想,如果没心没肺地过每一天,开开心心,那活着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书中,经常会引用胡适的一些名句,这折射出柴静对胡适的认可和赞同,我也是极敬佩胡适的,所以我们都是平常人眼中的愤青,政客口中的激进分子,我们讨厌屈服,但起码,这证明了我们的心还是热的,它依旧在跳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事物。
下面是一些我很有感觉的句子之摘抄:。
1.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
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2.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做了坏事的人。这句话理解起来很简单,它告诉我们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如何在没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避免对他的评价。
3.越是聪明人,越要下笨功夫它告诉我们即使聪明,依旧要勤奋。
6.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不解释,他的话!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看见》这本书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看见》读书心得体会!
对于名人,我总是有一种强烈的“窥视欲”。有时似乎超越了那种所谓的“欣赏”。我暂且把这种心理戏称为“八卦心理”,只不过八卦的对象在变罢了。我觉得完整的了解一个人得背景,才能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一个人,不管是她的年龄,她的童年,还是她的感情,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才完整的构成了这个人的人生,冥冥之中却是存在着一种必然。
毫不避讳地说,我有一个新闻梦。当初填报志愿是曾经有意无意的和父母提过,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当时的'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所谓的理想,因而也没有坚持。或许现在也没有……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愤青总是把这群人偏激的看作政府的发言人(尤其是中央台的记者),在他们眼中记者是政府雇佣的“宣传队”罢了。我想不尽然吧。这个社会其实真的有慢慢地在走向民主,即使是片面的民主,谁会奢求绝对的民主呢?那些总喜欢埋怨的人,或许应该懂得应该留给积弊已久的体制一个喘息的机会,毕竟谁都不能一口吃出一个胖子。从个人情感方面说,对于这个职业,我是充满着敬佩,可以理解这个行业的苦衷。
言归正传,还是谈谈刚到手的书——《看见》。读着柴静的书,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虽然每天清晨进校之前,都要被老师“观察”一番,但老实说,自己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那一段段文字,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双城事件,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把有些东西看的比生命还重,但我渐渐理解了他们,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东西。同性恋,这样尖锐的字眼,你怎么看?或许有的人觉得恶心,但当我们不再无知,当我们认识到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大多人会理解他们吧。我想我能理解。当文中的一个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恋时,给了丈夫一个大大的拥抱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眼圈湿润了。对于很多事件,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但这些确实真真的发生过,也许就在我们周围。许多事,许多人,我们不能理解,但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有人善意地告诉柴静,她做的节目脱离了大众,仅仅关注社会边缘的人与事物。我想说,那些大众的问题,有人在说了,有很多人在关注了,为什么就不能分点儿给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的的确确,我们能感觉到她很真实,很有力量。也许这就是欣赏!
有人说柴静不像一个新闻人。那么我想问:新闻需要的仅仅是客观吗?真实的去还原事情的真相?我想不是,毕竟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公众期望看到的真相?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相?我们还不能下定论。柴静的节目、书之所以对我有吸引力,恰恰不仅仅是有真相,而是有看法,有血有肉。也许有人要笑说,你以为的那些也不是真相,但我无条件的相信她所诉说的真相,也许这就是信任。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五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我当时反复看了无数遍。
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看见。几个月前,去了清华听了她的讲座。于是一直关注她,当听到一本叫做看见的书时。我早早的提前市场发行时就已经看完大半。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我通常会看看看着就会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经在不同的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陈莽说的。每看一次,就会愣愣神,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里面打动过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话能够让我悔改,而有些能够让我有意识。就像一粒分子一样,在我脑中开始量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本书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向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刨,就像结伤疤一样,把自己最丑陋,平时不敢给别人呈现,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疼痛,但是确是在帮助我不断进步。
看完《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认,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上学了,并且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并以不学习为荣。而后来走入社会发现知识结构明显跟同龄人有差距。于是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对文字相当迟钝。柴静说过自己是对语言敏感的人,对采访对象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容,然后呈现给观众。看完柴静的书,我开始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再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老。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老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老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柴静的《看见》,我喜欢,语言可以朴实到可爱的程度。
我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是温情、温暖、人性、关怀。如果有人看着这个说这是“表演”,那么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这样的“表演”修养,好好修养一下自己,在私下里练好了,这样就可以到关键时候自然地“表演”出来。
我喜欢柴静,她的《看见》,让我对现实的温暖充满信心,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对柴静的认识是遥远的,可以肯定她不认识我。但是,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会关注柴静,她也许会因为名声在外多了些客观的压力,不过我相信她的内心是坚韧和勇敢的,所以她当得起任何的评论。
我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