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灵感。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一
《简爱》这本书,介绍了关于简爱的一生,而作为读者的我,则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看完了她的故事。
我喜欢她对爱情的态度,对于爱情的憧憬与敬仰。在现在的社会中,爱情和友情慢慢贬了值,颜值成了人立身行事之本,实属悲哀。再来想想,又有多少人愿意像简爱一样果断地离开,果断地归来。勇敢无畏地追求精神的独立,不断找寻真正的爱情,从不为感情而牵强放下身段,也绝不因外在名利地位鄙夷真挚的情感,追求心中一直找寻的东西,果敢的她足够拥有震撼的一生。
我认为简爱一直苦苦追寻的并不是外在的平等,而是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平等,是能引起共鸣的那个人,而不是偶然的机会得以施舍爱给一个人。爱是不存在施舍的。如果爱可以被施舍,那就不是真正的爱。她是简爱,是特立独行、个性坚强的女孩。或许很多人不解简爱最终的选择,但我依旧认为,这样的她,这样的简爱,才是率性而为的简爱,她最终的选择才是她的真爱,是完美的爱。结局虽然让人出乎意料,却让作为读者的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简爱那颗躁动炙热的心,那勇敢坚定的眸,永远闪烁着对未来憧憬的光,对尊严捍卫的决心,以及爱憎分明的果敢与坚定。
人的价值=尊严+爱。这既是简爱所教给我的东西,也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和基本旋律。人生应该既富有激情与幻想,又要有反抗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崇高的期待,而不是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要活得高尚,活得精彩,活得真诚。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情操。而《神秘岛》就是一本十分精彩的书!
《神秘岛》故事叙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五个困在南军中的北方人乘气球逃亡,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的荒岛上,几个人赤手空拳在岛上建立起自足生活。荒岛生活惊险重重,但是每当遇上危难,总会有一个神秘人物出现……小说以艺术手法展现了科学大探险时期人战胜自然的顽强的精神气魄,语言优美,有强烈的吸引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有工程师、记者、水手、黑人和孩子,他们分别代表人类的各个阶层,在气球上遭遇危险;这些空中遇难者是不折不扣的遇难者,他们好不容易才到达一个荒岛,全部生活来源只能在岛上获得。因此,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们具有毅力,具有将他们紧密团结起来的社会观念。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斗争的这个小小的团体,因此而退回到石器时代。幸而,其中一个遇难者、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掌握人类所积累的各种知识。他首先用两块手表玻璃做成透镜,用它来取火。他有条不紊地测绘出荒岛的地形图,并将它命名为林肯岛。他制作了狩猎用的弓和箭。他在发现了粘土、好几种金属矿以及煤炭之后,做了一个炉子,随后又做了一只冶炼风箱,终于炼出了钢铁,并用这些钢铁制造了首批用具。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后,成功地获得了好几种化学产品,尤其是硝化甘油;他使用这种威力巨大的炸药,炸开了一个花岗石高地,以便将高他那边的湖水引出来。
进入该湖的老溢水道后,工程师发现了一个宽敞的石洞,洞中有一口并与大海相通,海水从石洞里不断涌出。心灵手巧的遇难者们将这个石洞改造成一个相当舒适的宽敞住所;为了到达沙滩,他们甚至设置了一道简易的电梯。他们在岛上种植了庄稼,修建了畜栏,以便保护已被驯服的牲口。他们还制作了一部电报机,使住地与农垦场取得联系。
在这过程中,他们驯化了一只听话的大猩猩作为同伴。又自己动手建造了一只小船,航行到离他们不远的达抱岛。在岛上,他们遇见了一个已经不会说话的野人,他们把这个野人带回了林肯岛。在回航的途中林肯岛上出现了神秘的导航火光。慢慢的这个野人透露了一点他的身世~原来他就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里那个狡猾的彭。觉斯,现在叫艾尔通。这期间又遭遇到海盗的袭击,艾尔通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想炸毁海盗的船只却被海盗抓住并加以折磨。但海盗的船只奇迹般的被类似水雷的物体摧毁了。海盗残党挟持着艾尔通在岛上流窜并打伤了赫伯特。赫伯特得了疟疾,需要奎宁来医治。这时候,奎宁又神秘的出现在他们住处的桌子上。
最后他们终于见到了这位神秘的好心人。原来他就是《海底两万里》里那位古怪的尼摩船长,他在同伴接连死去后,就把诺第留斯号停泊在这个岛下面。因为火山爆发,诺第留斯号再也不能出海了。尼摩船长安详的死去了,而岛民们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威胁——林肯岛因为火山即将再次爆发而面临毁灭。为此他们日夜赶工建造船只想逃离林肯岛。但天不遂人愿,灾难发生了。他们的船被摧毁,只能在残余的小礁石上苟延残喘。这时候他们发现远方有船开来。原来尼摩船长生前独自开船去达抱岛为他们留下了字条,因此而获救。最后,他们又在美国沿岸买下了一个小岛并命名为林肯岛,在那里辛勤的劳作着。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为书中的几位人物感到赞叹。他们流落到这个荒岛,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顽强地在这个荒岛上活了下来。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无论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都不会垂头丧气。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特点:
赛勒斯·史密斯,马萨诸塞州人,45岁左右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激进派学者。不但脑子灵活,而且手也巧,肌肉强壮。热情乐观,见多识广,善于随机应变,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无限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他就是勇敢的化身。虽然瘦骨嶙峋,而且他的短头发和一小撮浓胡子已经灰白了,但是他的头部长得非常端正,仿佛生来是为了铸在勋章上似的,两眼炯炯有光,嘴型端庄,从面貌看,他显得是一个激进派的学者。
吉丁·史佩莱,40来岁,《纽约先驱报》的通讯记者,此次随北军作战地报道。精明强悍,体力充沛,办事敏捷,善于动脑。略通医术,曾救过哈伯特的命,之后被彭克洛夫称为斯佩莱医生。
纳布,史密斯的仆人,大约30岁,强壮,活泼,聪明,伶俐,温柔,和顺,天真,勤恳,诚实,忠心耿耿。
潘克洛夫,35岁到40岁的水手,体格强壮,皮肤黝黑,敢做敢为。是一个幽默乐观,讲义气,有正义感的优秀水手,通晓各种技术。
赫伯特·布朗,一个15岁的新泽西孩子。酷爱博物学,很少有动物和植物的种类能难倒他。天资聪慧,生性好学,是一个优秀的可塑之才,赛勒斯·史密斯望将自己的一切知识都传授给他,他也乐于向工程师请教,以增长自己的知识量。
没有人能够评价尼摩船长这一生的是非功过。
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他如大海一般兼具热情、冷酷、和善、危险、温和、暴躁、随和、任性……只看《海底两万里》并不能真正了解尼摩船长,或许如他所说只能看到一个有时发作的精神病患者。
一直到《神秘岛》的完结,才终于完善了这个人物,横跨两部小说,凡尔纳成功的塑造了这个酷得无与伦比的达卡王子。
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
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
表面看来,尼摩船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
尼摩船长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
他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这是尼摩船长的肺腑之言,如实地道出了他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
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
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
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船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透过他的个性,可以看到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但到小说结尾,尼摩船长所做的一番事:攻击其他国家的战船并击毁。
又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在临死前,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大家。
又把林肯岛即将毁灭的消息说了出来。
最后和鹦鹉螺号一起长眠。
我不得不说,《神秘岛》是一本十分精彩的书!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三
《草房子》是以一个人物为一个章节的,里面有秃顶的陆鹤,调皮、聪明的桑桑,文静、懂事的纸月,不幸而又坚强的杜小康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我最喜欢桑桑。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虽然他有点调皮,但我觉得他善于动脑动手。他把家里的蚊帐改成渔网还捕到了一些鱼;他还把家里的碗柜做成了一个温暖舒适的鸽子窝。尽管受到了父母的责备,但我觉得这样的经历很有意思;桑桑很有正义感,当板仓小学的坏孩子欺负纸月时,他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保护纸月。
陆鹤是桑桑的同学,因为他是一个秃顶,所以同学们经常笑话他、捉弄他。在嘲笑中他变得很内向,但他不记仇,还在文艺汇演上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正是这一次出色的表现才证实了他的价值。
纸月是一个文静、懂事的小女孩。纸月只和她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转到油麻地小学后不久老师和同学们就都喜欢上了她。那是因为纸月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字写得也很好看,在上学前就把古诗三百首背会了,还认识了很多字。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都很感人。我想你看了这本书也一定会喜欢的。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四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转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画面,也可以说是他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向我们叙述了在俄国革命胜利前俄国小市民的生活,阿廖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父家里。
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人,已濒临破产。
他性情暴燥、乖戾、自私。
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他还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勇徒工到市场上偷窃。
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克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为了争夺财产,彼此打得头破血流,已不像一对兄弟。
他们毫无人性,殴打折磨自己的亲人,甚至害死小徒工“小茨冈”,人性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
在他们眼里,人命像草芥一样低贱,在这种环境中,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
“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炽热仇恨之雾,大小都有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有时连我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大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
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这一切都引起小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种种黑暗和腐蚀人灵魂的恶势力的压倒所毁灭。
他反而锻炼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许多光明、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
尤其是外祖母,用他的话说,她是最多地把蜜送到阿廖沙嘴里去的人。
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高尔基通过对阿廖沙悲苦童年生活的描写,同时他也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来等,这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是俄国人民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础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整个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五
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有高中学生的读书笔记,欢迎参阅。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看: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经过顽强地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
对于困难,苦难,意志薄弱的人调头就跑,然而意志坚强的人却勇往直前,成功自然属于后者。人生在世,谁都难免会遇到崎岖坎坷,有些人会束手就擒,有些人则会勇敢拼搏。拿出一种精神,勇往向前,我们就会看到阳光。
哲学家曾经说过:“苦难是一所学校。许多人的生命之所以伟大,都来自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最好的才干往往是烈火中锻炼出来的。”苦难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使它折射出光辉的人格魅力,保尔?柯察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多数的家庭条件好了,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根本没有了吃苦的意志。殊不知,一个人要有所成就,能够担当大任,必须首先经受磨难,接受各种考验,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爱迪生那句。
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经受得住苦难的磨练,他才能取得成功。
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不用像保尔?柯察金有那样铁一般的意志,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定一个目标,哪怕很小很小的目标,只要去坚定的追随,就会终身受益。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过具备了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几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书,但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说。那一天,妹妹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说是专门为我借的。惊讶之余,我第一次细细打量了这样一本拿在手里仿佛有着浓厚岁月沧桑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精致的封面,引人入胜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静下心来,开始翻阅。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文风那么符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个赤脚走在遍布荆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双舒服的鞋子,那种感觉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件件华美的羽衣,不仅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还经得起细细的推敲。它给我一种远离人间,像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清新脱俗,华丽精致,既不庸俗,也不拖拉。这才是我一直想要阅读的作品啊!
这是一个悲剧,却充满着力量。也许是我还小,对于这本书的真正含义我理解得并不透彻,但是我无法否认对它的喜爱,它所表达的情感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它的身上烙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成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时间将它看完,才发觉自己已深深陷入了霍达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那个似真似幻,欲语泪先流的世界,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神圣。直至现在,那婉转千回的故事仍似历历在目,只要脑中一想起它,各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便会蜂拥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过来,心中早已不复平静。
指尖磨砂着精致的封面,我的嘴角却勾起了笑容,经典便是经典,只可永远在心中珍藏。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打架……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欢乐的;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六
《狼国女王》这本书是沈石溪的得力著作,故事主要讲了狼国女――紫葡萄为了自己子女和帕雅丁狼群的生存,不顾危险去寻找食物,最终成为一只值得狼中每一只狼十分信赖的狼王。
紫葡萄原来是狼王盔盔的妻子,但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狼王盔盔为了给自己五个儿女寻找食物,去和一只孟加拉虎争夺食物,或许是想到原先在熊那里一次顺利地夺取过食物而太骄傲了,所以这次太轻敌了,导致被老虎咬死了,从这以后,紫葡萄就成为了狼群中的狼王。而那只咬死她丈夫的那只老虎也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在狼王紫葡萄的捕猎生涯中,捕食小鹿的那次最惊险。那一次,帕雅丁狼群在一座陡峭山峰的的半山腰,而小鹿在山脚下,狼王紫葡萄为了狼群的食物,它只能和命运赌一把。只见她眼一闭、紧收腰、猛蹬腿,身子就像一只飞翔的蝙蝠,只听“嗖”的一声,紫葡萄就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到了山下,老天似乎特别照顾她,即没有发生危险,又把她送到了小鹿面前,而小鹿以为狼王紫葡萄已经摔死了,出于好奇走过去看看,而狼王紫葡萄迅速地跳了起来,一口咬住了小鹿的颈动脉,把它给咬死了,给狼群取得了食物。
看了这本书,狼王紫葡萄她的母爱、出众的胆识、魄力、仁慈、宽容,使我对狼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七
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
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
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
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
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
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渴望。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
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
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高中学生读书笔记篇八
每个人都曾有过童年。童年像万花筒般斑斓多姿。高尔基比起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展示了他那苦难而难忘的童年生活。
父亲死后,高尔基被母亲送到外祖父家。这家人胡作非为,恃强凌弱,酗酒斗殴,总把年幼的高尔基当成出气筒。高尔基不肯逆来顺受。尽力进行反抗。只有善良的外祖母,像冷酷生活这片黑暗底色上的一线光明,给高尔基无限的关爱与呵护,她无私的爱,极大的丰富了高尔基的精神世界。
母亲死后,八岁的高尔基被外祖父送到鞋店当小伙计,以后又被送到绘图师家做学徒。他不堪忍受折磨,独自跑到伏尔加河,到轮船上给厨师打下手。
《童年》写的是高尔基亲身经历的一段童年往事,读高尔基的《童年》,我倍感自己童年的幸福。
高尔基从小父母相继双亡,独自一人受苦受累,从小除了外祖母给予的爱,他再没感受过其他的爱了。他从小开始经受生活残酷的考验,流离奔波,好不容易才有机会接触书本知识。相比之下,我们不是很幸福吗?至少我可以肯定是。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关怀备至下度过的,童年没吃过苦,不愁吃也不愁喝,每天都在欢乐中度过,无忧无虑。我们童年时就开始学习书本知识了,童年时候我还经常怨三道四且不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失落和遗憾,但同时或许我还应该庆幸,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欢乐的童年。
读完《童年》,虽怨恨自己有遗憾的童年,也知道了自己童年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给予我的启迪。我会抓住今后的机会和时间,在激情昂扬的青春中,不留下遗憾,学习高尔基吃苦耐劳的精神,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然而高尔基连童年都那么坎坷起伏,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思的问题。(其答案也因人而异。)但最终归结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