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七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0 06:25:35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七篇)
    小编:admin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体会音乐的奇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的钢琴曲。大家光看这个曲名,觉得它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光曲》,从文字中感受一下音乐的奇妙。

2.贝多芬及《月光曲》简介(5分钟)

3.生字词预习检查(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字典、翻阅工具书、同桌讨论等方式解决。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PPT上的生字词,最后齐读巩固。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时走进一间茅屋,给盲姑娘兄妹弹奏了两首钢琴曲,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月光曲》。

(2)贝多芬当时是什么身份?盲姑娘家呢?——贝多芬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会在各地旅游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盲姑娘家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票。因为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所以进行了演奏。

(3)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听吗?——贝多芬在弹完一曲后,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应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发。《月光曲》的演奏都让两兄妹陶醉了,足见其美妙动听。

5.精品细读,欣赏月光(15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多芬是在给盲姑娘演奏的过程中创作出《月光曲》的。这盲姑娘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关于盲姑娘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预设学生成果:

A.家境贫寒——“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语言描写,直接说明盲姑娘家的穷。“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环境描写,揭露了她家条件不好。

B.善良体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兄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兄妹情深,虽然贫穷,但没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体谅。

C.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好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语言描写,盲姑娘虽然贫穷、看不见,但是她十分热爱音乐,两个感叹句体现了她对音乐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第3段。重读“多难弹啊!”,读出怎么也学不会的懊恼,“那有多好啊!”则是向往渴求的语气。中间哥哥的话要读出内疚自责的语气,“是啊”可带点叹息,强调两个“太”。最后一句姑娘的话又要有安慰的语气,所以要语速放慢,声调放缓。)“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听到别人演奏的心情。 D.聪慧、懂音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得入了神”说明盲姑娘沉浸在音乐里,“激动”这个心理描写直接体现了盲姑娘当时的心情,两个“您”说明她当时太过激动导致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两个感叹句既表现了她的激动,又侧面体现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贝多芬音乐上的知音一样。同时她虽看不见,但却能通过音乐判断出贝多芬的身份,可见她的聪慧。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前半部分可读的慢一些、舒缓一些,后面的话要读得语速快、激动、激昂,两个“您”要有停顿)

6.课堂小结(5分钟)

这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体贴善良的心,怪不得贝多芬愿意为她演奏两曲。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盲姑娘,下节课我们将来认识音乐天才贝多芬,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7.板书设计

贝多芬

盲姑娘

(德国著名音乐家)

(家境贫寒、善良体贴、热爱音乐)

弹奏

入神

再弹

记录

陶醉想听

第二课时

1.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

2.精品细读,欣赏月光(30分钟)

贝多芬当时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预设学生成果:这是由环境(“幽静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绪)、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间相互体谅的真情、贝多芬同情穷人、善良易感的胸怀多方面决定的。

而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则是因为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够通过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艺和感情,他在小镇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愿意有感而发、多弹一曲。教师引导: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的赞美之后没有回答,这时他在想什么呢?同学发挥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后四人小组分享一下。

没有想到,这次弹琴贝多芬创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当时的环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同学再次阅读

8、9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预设学生成果:

创作环境:蜡烛被风吹灭,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环境变得格外清幽。这种清幽静谧的环境特别容易使人思绪万千,于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乐家贝多芬被这月光和清幽触动。另一方面,旁边站着的兄妹是他的听众,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真情动人,情与景交融,更容易触发灵感。

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是微弱的、闪着光、有层次感的,“霎时间”则写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间的迅速,具有动感,“洒满”体现了月光照射范围之广,有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穿过”使得月亮升高这个现象动态化,“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则描写了微云的形态,轻薄缥缈,在月光下显得梦幻温柔。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一词使情绪急转直下,“刮”、“卷”、“涌”这三个动词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这些形容词则形象表现了风浪之大。教师伴乐范读这部分描写,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评价。

听完了这变化无穷、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俩有什么反应?贝多芬又做了什么?预设学生成果:“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兄妹俩都听呆了、听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仿佛身临其境。贝多芬则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个灵感,十分迫切。

教师引导: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明确:热爱音乐,同情穷人,善良易感,音乐才华出众)

3.发挥想象,结束课堂(10分钟)

《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俩如痴如醉,同学们又会从《月光曲》中听出什么来呢?(播放《月光曲》,同学边听边想象,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以齐读第9段结束课堂

4.板书设计

月亮升起,海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姑娘弹琴。从第九小节中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月光曲曲子旋律的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月光曲》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对,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还可以说《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2、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结合资料袋。

贝多非有句名言:我的音乐只为穷人而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去走进《月光曲》,触摸一个美丽的传说,去感受贝多芬的这句话。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测生字词。

3、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4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扣住主问题,感悟品读。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画出来,选择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哪句话?

3、她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那她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4、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你也一定被触动了,请你来读读。读出你内心的情感来。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来分教色读读对话。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读到现在,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不马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暂时放一放。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让学生回答:出于礼貌,尊重别人。

2、重点解决:盲姑娘怎么第一次就听出了这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他再弹一首曲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篇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来理解他们的知音之见。

感情朗读。

朗读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二、感受乐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

1、初读第九段,想象画面

2、简单概括,分清层次

(1)试用一句话或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

(2)这个画面是由几个不同的情景组成的呢?

(3)学生划分,概括,交流,教师导读,出示该段文字,每个情景用不同颜色标明。展示相应情景图片,理解“微波粼粼”“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整理板书。(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展示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3、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1)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2)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3)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皮鞋匠的联想?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请用“___________”勾出来。

(3)什么叫联想?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4)为什么听到琴声就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变化呢?猜想一下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板书:轻柔舒缓;欢快流畅;激烈雄壮)

5、总结,领悟,弄清联想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把板书连起来说一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兄妹俩的联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欣赏《月光曲》,放飞想象的翅膀

(1)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乐曲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想不想亲耳听听?轻轻地闭上眼睛,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播放《月光曲》片段)

(2)听了音乐,请学生谈感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咱们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7、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8、改变原文与之对照,体会联想的作用

(1)咱们把原文改一改,不用联想的方法,来对比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文字: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到乐曲的旋律先很轻柔、舒缓;接着欢快、流畅起来;到了最后越来越激烈、雄壮。盲姑娘也听得入了神。)

(2)这说明使用联想,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优美的琵琶声一样,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9、学习联想手法,语言准确表达

(1)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地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用一两句话来表述你所想到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露珠图、长城图、水边柳丝图)

(2)简单总结:比喻、拟人手法就是典型的联想方式。试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七、巧设疑问,总结全文

1、贝多芬这首如此美妙的曲子是他原先就写好了曲谱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习第10小节

3、总结,读名言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4

(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

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

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3)读中感悟:师读(实在事物)、生读(联想);男女生读,分辨事物(看得见,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与联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理解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幽雅寂静,心情悠闲,或抬头望月,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就像平静的海面。)

(2)断断续续(时而中断)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怎么弹的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是谁还不休息,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他向茅屋走去。

3、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妹妹体贴哥哥,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不在意”(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这种感情正确地朗读出来。)

(3)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可能会怎么想?

①“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富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

②“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

③“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

①“穷”──点一支蜡烛;

②“多难,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又看到了穷兄妹俩,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同情、爱怜之感油然而生,这时,他的心中仿佛平静的海面,穿过缕缕薄云,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贝多芬弹完第一曲。

①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②激动地说(指导读这一句话,解释“纯熟”)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①啊,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却这样爱好音乐,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为达官贵人演奏,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不明我的心声!”

②他像是找到了知音,激动不已,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奔腾翻滚。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心情的不平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一种激情状态,灵感顿生,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4、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明月当空)(童话般的仙境中)(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的万丈波澜,此时此景,他心潮起伏,触景生情,按起琴键来)

(2)《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5、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没有发觉,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他也激动万分。

(3)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贝多芬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是茅屋的人、物、情、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三、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四、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可能怎么写,怎么想?

要求: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6

一、课题:

月光曲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教师带领学生读生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波光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霎时间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芬再一次弹奏曲子的原因,教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

(2)听着琴声皮鞋匠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3)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4)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八、板书设计

月光曲

聆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感动)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亮点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