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扁担、会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识字、写字。
2.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会写“扁担、会师、队伍、战士”4个词语。
2.通过看图,借助关键词的办法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挑粮环境的恶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借助关键词的办法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挑粮环境的恶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朱德,知道扁担作用
1.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一年级学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吗?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出示毛泽东的画像,认识(泽)字。站在他旁边的是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1)学习生字“朱、德”,借助图片认识朱德。
师: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伟人,你对朱德爷爷有什么了解?
引入课外资料:(教师补充)
生: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朱德。
师:读准“朱德”两个字,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两个字?
预设1:
①学发现(朱)表示姓氏,身边也有姓朱的人。
②我们《道德与法治》的书上有(德)这个字。
(2)学习生字“扁、担”,借助图片认识扁担。
出示图片:扁担
师:“担”本身都四声,在(扁担)一词中要读成轻声,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生:“担”是提手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系,我们担起的责任就叫“重担”。
“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生活中我还知道有(扁豆)(扁桃),鸭子的嘴是(扁扁的)。
师:你对(扁担)有什么了解?
生:扁担是一种挑东西用的工具,大多用竹子做成。
3.再读课题,引发思考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朱德的什么事呢?指导读课题,复现生字(朱德的扁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内容
1.小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第一组词语:(同志队伍)
(1)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介绍井冈山,看图理解“会师”。
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了。
(2)读出高兴的语气。
第二组词语:(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跟敌人打仗。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志伍敌仗”这几个字?鼓励学生用形声字归类的办法自主识记。
志:下边表示心意,与上边合起来就是意向的意思,“同志”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伍:指古代的军队编制的最小单位,五人为伍,后引申为军队,队伍。
第三组词语:(陡)(难)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指导读句子,读准字音。
(2)学习多音字(难)
师:在《大禹治水》中出现了“灾难”nàn复习读音,再引导学生发现“难走”读nán,认读时除了文中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词?
生:难过为难难忘
师:当读二声时,有不好、不容易、不好办的意思。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习生字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识记生字,巩固生字,加深记忆。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战士们()朱德,就把扁担(),后来朱德同志又(),并写上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采用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学生自然而然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三、走近文本,借助关键词,感受困难重重
1.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什么去挑粮?读一、二自然段。
2.集体交流。
生:粉碎敌人围攻,需要储备粮食。
生:产粮食不多,抽出人下山挑粮。
3.挑粮时战士们还遇到哪些困难,再联系生活体验了解路之长,读出路途遥远。
4.结合图片,想象路途之险,读出“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①结合字理:左耳旁表示山陵,山陵坡度接近于垂直为“陡”。
②展开想象:说说你见过的陡峭的山路什么样?读词语(陡峭)(陡坡)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生:读句子,说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
5.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通过朗读加深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归类比较,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
师:请你用已有的观察方法自己先看看这写字有什么特点?
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生:“担伍师战”是左右结构的字,“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生:左窄右宽的字有“担、伍、师”,“战”要写的做紧凑右舒展,观察“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拉长舒展。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扁担、会师、队伍、战士)4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巩固识字,会写“士、志、军”3个字,会写“同志、带领、红军、来回、白天、起来”6个词语。
2.通过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教学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扁担的作用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朱德同志队伍敌人抽出难走打仗心疼
不料敬爱带领队伍山高路陡
2.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填空说一说,感受“扁担的作用”
敬爱的朱德同志用扁担()。
心疼领袖的战士们()扁担。
敬爱的朱德同志()新扁担,写上“()扁担”。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的“扁担”进行复习,既渗透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仁把握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关键词,感悟伟人的品质
1.借助关键词,体会“同甘共苦”。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看插图想象情景。
师: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练习说话。
师: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师: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先指名名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学习动宾短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关注年龄和动作。
师:朱德同志穿着什么?带着什么?挑起什么?
师:带领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生:读一读,连一连。
师: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文中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找一找,看谁说的多?
带领队伍、巩固根据地、储备粮食、藏起扁担
师:照着样子练习说一组生活中常用的词组。
生: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弹着钢琴
师: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一样(满满的)。
②小结人物特点。
师: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与战士同甘共苦)
③朗读体会。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第一至三句。(强调两个“一块儿”)
2.聚焦关键词,了解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越发”的意思。
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师:你能把“越发”换一个词,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生:可以换成“更加”。大家见了,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借助关键词,说说大家越发爱戴朱德的原因。
①借助表示时间词语
“白天……晚上……”“整夜整夜”
②与第二自然段进行勾连。
白天,朱德同志挑起粮食,走五六十里的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大家看了非常心疼。
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战略,不休息——大家看了非常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理解藏扁担的良苦用心。
资料拓展: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军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战士们都休息了,他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有时一工作就是一夜啊。
③想象表达: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一定会劝他不要去挑粮了,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引导学生从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朱德的年龄与肩上的重任。
④读句子,认读“不料”,结合语境理解“不料”。
师:没想到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为什么?
⑤补白朗读的方式,感悟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大家见了,心里想:________。从此,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⑥补充阅读,深入感受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的高大形象。带着敬爱之情再读最后一段。
相关资料补充
朱德同志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到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1958年,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出示照片),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大家对朱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越发爱戴朱德同志了。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和新词
1.指导书写“军、志、士”3个字。
师:鼓励学生自主观察,一看汉字结构二看高矮和宽窄三看重点笔画。
2.观察汉字间架结构,明确关键笔画。
3.描一个写一个。
师:大家互评,夸夸他哪儿写得好?或纠正没写好的地方,再写一遍,争取越写越好。
4.自主书写词语。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做到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新老式钟表的对比中,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
重点难点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敦请卡片,机械和电子钟表实物。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破题导入
1、同学们到过钟表店吗?你看到些什么?
2、读课题,有何疑问?
二、识读字词,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的疑问。
3、解答疑问,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直扣重点,深入学习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出来。(课文最后一句话)。朗读后引导变成陈述句,再次质疑。
2、再读课文,讨论解疑:
(1)“旧事物”即第一段和第八段中所指,钟表要有声音,有钟摆,有指针,上发条,走时不太准确等。
(2)“新事物”即最新式的电子表,优点如3~6段所写。
3、主观判断,情感朗读。
(1)你对新式表和老式表有什么看法?
(2)文中老式表对新式表是什么态度呢?勾画出相关语句。
(3)分角色练习情感朗读。
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
1、回扣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
2、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事物?说说它们的优点。
五、作业设计
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五
1、自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的机智,感受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的机智,感受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表现人物机智勇敢的故事。
三疑三探
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今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7周年,在70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你眼中的世界第二次大战是什么样的?(生汇报交流)
2、师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
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全球20多亿人卷入战争长河,9000万人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男女老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自己家园,都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法国,人民就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齐读课题。
4、出示自探提示;
①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伯诺德 盟军 小金属管 蜡烛 暴露 杰克 杰奎琳 熄灭
②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
③再次默读课文3—7段,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用横线勾画相关的句子)伯诺德夫人一家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是怎样做的?(用曲线勾画相关的句子)
指生读词语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a、交流问题
1、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将告结束”请同学们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这小小的烛光,关系着________,关系着_____________,关系着____________。
2、出示句子:“此时此刻?蜡烛上。体会此时一家人的心情。
3、出示:“她连忙??。吹熄”从这个句子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镇定。
b、交流:先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请学生读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请大家认真读读句子,看看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伯诺德夫人表现怎么样?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体会镇静和急中生智。
指生朗读,注意读出感情
师小结:这真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司令官为什么对杰奎琳那么和气呢?他们的父亲在干什么呢?
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内容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大家,可以从积累词句,挖掘课文,延伸想像等方面来出题。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六
认识本课生字“骨俱捐赠”等9个字,学习“为之动容、志泪俱下”等词语。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救命骨髓所饱含着的两同胞的骨肉之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真诚学习生字
1、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读中勾划生字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划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体段落。
2、读后深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3、齐读课题。
4、(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勾划生字
3、自学生字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5、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6、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2、找出句子话,体会其中的感情。
二、共同探究。
1、“两岸”指什么?
2、为什么称之为“骨肉同胞”?
3、“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4、画出行走路线图。
5、学习倒叙的叙述方法。
倒叙:先说明事情的结果后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的记叙的方法。
1、找出语句
2、找出语句体会方法。
3、理解词语: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十分悲切。
动容: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
睛天霹雳:晴朗的天空响起了炸雷。比喻情况出人意料,令人震惊。
谈何容易:原本指向君王进言不容易,课文里指骨髓移植困难很大,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马不停蹄:马不停地急促向前走。课文里用来形容运送骨髓在路途上没有停歇,时间抓得很紧。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三、指导朗读。
1、以默读为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2、要读出丰富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七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2、交流、品读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