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在一段时间过后回顾自己的行动,这样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改进。总结应该突出亮点和收获,不要只盯着问题和困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一
3.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4.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5.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6.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7.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8.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9.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10.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1.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12.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13.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14.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15.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16.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17.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18.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20.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21.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22.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2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24.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25.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6.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27.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8.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9.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30.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31.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32.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3.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34.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35.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36.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38.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39.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40.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41.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43.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45.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46.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48.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49.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50.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51.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52.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53.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54.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55.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56.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57.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58.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59.59.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60.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61.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62.浅谈“政府上网”
63.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64.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65.公共权力腐朽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66.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67.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68.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作为管理学独立为一门学科以来的开山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将管理剖析为三项任务并作了整体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本文旨在阐述个人对此书的读后感受。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管理的实践》一书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和简要评价;第二部分则主要结合读后感受提出对现在公共管理中与目标和责任相关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公共管理目标公共部门目标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内容概括与评价。
《管理的实践》全书将管理看作三项任务: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但是全书的特点又正在于并非单纯的分析每种管理任务,而是将管理作为一项整体进行思考的。我们了解到,这三项任务贯穿管理工作的始终,任何一项管理行为都会同时影响到这三项任务。所以,全书将管理分为三项任务只是全书的主轴。在主轴的引导下,全书主要分为了几个部分对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的管理成果。对于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我们收获了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创造顾客和市场,我们明白了目标管理对企业和管理者自身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结构一部分我们知道了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怎样的组织结构;在员工管理部分,我们认识到了如何考评企业以及怎样设计合适的绩效标准等等。全书在不经意间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管理学中的种种成果。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进一步其思考其管理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全书的三条主线下面各种管理思想互相交织,密不可分。其管理都是建立在一种清晰的企业目标下的,即使在作者看来企业的目标有很多,包括: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1]以上八点均可以说是企业的目标,但是其基础始终是建立在终极目标:创造顾客的细化之上的。可见,管理是一项有清晰目标的行为。在明确了最关键的管理灵魂的条件下,下面我就将结合书中的观点对现在公共管理中涌现的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分析。
二、结合实情的分析。
(一)《管理实践》的分析框架。
首先,有人会说《管理的实践》从头到尾强调的都是企业,而企业和公共部门是存在显著区别的。诚然,我们必须承认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统一性:一、作为传统公共行政的发展,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涵盖了关乎公平的行政学和政策学部分,同时它也涵盖了关乎效率的治理工具方面的部分。而后者正是逐渐引进市场化管理手段的结果;二、德鲁克所指的管理并非通指企业管理,他说过“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尽管管理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放在了企业”。[2]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肯定: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的观点去分析现在社会下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有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的。
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市场、政府三者做出了准确的定位。在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变迁后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了“公民掌舵,政府划桨”的管理定位。进一步说,政府及公共部门就是为公民利益服务的工具,是公民和市场关系的调节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民利益和公民公平。
尽管德鲁克也将企业的目标归结为八大方面,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有的目标均是为企业终极目标:创造顾客服务的。所有的目标都是终极目标的细化产物。而在公共管理中,却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将创造公民利益作为终极目标,那么在gross设计的目标框架下,许多的目标诸如获得投资、获得资源等都是和维护公民利益大相径庭的。有可能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目标都是能为公民造福的,但是在目前来看有的目标如成员利益是和公众利益完全违背的。我们都知道,在管理中,效率和公平是很难平衡的,但是如果真的要考虑公共部门的效率也应该建立在维护公民利益的前提下,单纯强调效率是毫无意义的。即使损失效率,也要首先保证公民利益和公平,这才是公共管理的初衷。连自己的终极目标都不明确的公共部门是很难将自身组织目标和公共管理目标联系上的,而其结果无疑是公共管理的失败和政府形象的损失。
分析我国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当今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从公共资源的分配到公共决策的制定,最后到决策的执行都极强的反映出公共管理向部门管理演化的趋势。各公共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最大化,忽略公共管理的公共目标,将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至上,其作出的公共决策最根本的政策目标视为部门争取资源和利益。而这种现象不只是个案,在行政机关的各个部门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公共管理部门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共利益的丧失,长此以往必会导致各部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分崩离析,难以保证公民基本的权利。导致部门管理的根本原因还是公共目标的不统一。在管理者的眼中,公共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公民利益、社会里最大化,而是部门利益最大化。将行政者作为利益分享者的公共选择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管理者的选择偏好。如果难以实现公共利益和部门利益的统一,妄图希望行政者发生偏好的转变是不现实的。作为国家和公民的责任,一方在于正确引导和正确激励,保证公共利益和部门利益在最大限度上有交集,另一方则要在公共管理中从被管理、被服务者转变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方主体自制,实现对相关部门的监督。
我国公共管理有着跨越式的发展,由于没能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导致当前理论和管理现实的严重脱节,在诸多问题中公共管理目标不统一是根本的障碍和困境。努力营造多元主体自制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并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2—73.
[3]程惠霞。公共部门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283—293.
[4]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三
(1)加强“公忠”思想教育。
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有赖于正确的“公忠”思想的确立,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知、行政情感、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伦理的状况。
因此,加强“公忠”教育,使行政系统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公共管理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
(2)强调以“公忠”思想为准绳立法。
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
道德良心作为软件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三、结语。
公忠的观念的发生和影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公忠的观念的源起与流变,是一种社会历史存在。
今天提倡的公忠,与传统的忠君是根本不同,但的确是对传统的尽心竭力、忠贞不贰的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的发展。
公忠这一传统道德规范,仍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道德价值。
第一,公忠观念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实基础。
第二,公忠观念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力量。
第三,公忠观念是构建道德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传统的公忠思想还是今天提倡的公忠,我们都应该一如既往的传承下去。
这是我们几千年来总结流传下来的经验,是在国际化潮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公共管理伦理依旧与公忠思想紧密相连,在公忠思想的指导下,用我们最坚定的理念,最执着的信念,一起努力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表达意见的组织,真正成为公共责任履行的评估者。
作者:田雅楠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四
3、我国xx菜系发展的对策研究。
4、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
5、旅游饭店营销与管理系统研究。
6、yieldmanagement在中国饭店中的应用。
7、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
8、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
9、我国(或xx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及管理研究。
10、旅游企业连锁经营研究。
11、自助旅游发展研究。
12、旅游业品牌研究。
13、旅游市场细分为/产品/渠道研究。
14、开发xx地区旅游资源,带动(或促进)xx地区经济发展。
15、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16、开发旅游特色产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7、旅行社改革产权模式研究。
18、我国旅游饭店集团化问题分析。
19、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
20、xx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21、发展我国旅游(或xx地区)传统食品,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22、研究旅游文化,突出xx地区旅游特色产品。
23、根据我国旅游者心理特征,分析提高旅游业水平的对策。
24、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
25、提高我国导游服务质量的思考。
26、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法律缺陷及完善办法。
27、我国旅游饭店(或部门)完善管理思考。
28、我国旅游业提高公共水平的策略思考。
29、落后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0、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和推广研究。
31、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
32、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研究。
33、旅游节事活动开发研究生态旅游产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34、从国外旅游业发展特点,分析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
35、从市场营销观念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6、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
37、有关我国旅游价格问题的研究。
38、有关我国服务质量的研究。
39、有关我国(或地区)旅游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
40、有关旅游心理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41、有关我国旅游餐饮管理问题研究。
42、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
43、中国自助旅游的特点。
44、自助旅游公共设施开发研究。
42、自选但应与旅游业相关。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本文主要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入手来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做出预测与指导。
关键词:公共管理;模式;选择。
前言。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公共管理事业上的选择则变得尤为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下面让我们来进行研究。
1.1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在公共管理领域里,政府是绝对的统治者,所有的公共服务都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是绝对的一元化管理模式,这种绝对在实践过程中造成了公共管理参与意识淡漠、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公共管理目标实现偏差进而导致整个公共管理模式僵化,无法实现公共利益共享,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市场经济下多元主体的公共管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但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及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复杂性,我国开始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尝试[1]。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多元公共管理主体系统。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这种模式下共有四类主体组成:第一类是人民群众,第二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三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四类是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包括各类政治团体、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其中人民群众是基础主体、共产党是关键主体、政府是核心主体、非政府公共机构是新兴主体。这个相对丰富的多元系统大大促进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它的不足依然明显。
1.3我国公共管理现存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我国政府受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影响,官僚制思想严重,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都以采取“政府干预”的模式为主,这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传统行政管理理念中,官就是为老百姓做主这种想法仍然存在于公共管理事业中。在这样思想的潜移默化下,在政府公共部门任职当官的人往往把自己当作权利的所有者和社会的主人,而把公共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公民当作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从而强调公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服从义务。长此以往,公民也习惯于服从政府的“管理”,以致依赖政府和官员们替自己做主[2]。在这样扭曲的理念下,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和公共权力所有者-公民之间就产生了实际的距离。
2.1干预模式。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间接的。公共管理干预模式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模型”。
2.2市场模式。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3]。公共管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亦即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提出: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制度中的交易行为大体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即“经济人”模式。经济人模式的共性在于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公共选择并不具有永远正确的天赋。由于一些政府纯粹是为官僚机构的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对社会只能产生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因而也就遭遇着失败的危险。那么,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原因又在哪里呢?对此布坎南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率,其原因在于政府组织间缺乏竞争,政府部门缺乏降低活动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的自我膨胀以及政府监督信息不完备等。为了补救失败,布坎南提出必须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官僚制的运转效率;改革赋税制度,通过限制政府税收收入而限制政府权力;创立新的政治技术以约束政府权力,使公共选择最大限度地接近公众的实际价值偏好。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行政环境会随之改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究竟采取何种模式更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切身需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今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取向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模式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良传统,我认为可以关注四种公共管理模式取向,即企业化模式取向、公民参与模式取向、放松规制模式取向、社区政府模式取向。对于现实中国而言,选择适合的公共管理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这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公共管理各种模式(尤其是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企业化模式,是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企业化模式下,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学习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于公共管理事务中,以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率,做到事半功倍。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化模式对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增强我国政府的竞争性、培养我国政府真正地以顾客为导向的思想等方面,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参与模式,是指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能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发挥民智的一种公共管理模式。这里的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指社会大众的参与,还包括在政府组织层级关系中,位于中层和基层组织中的公务人员的参与放松规制模式,是指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要适度去除一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繁杂的行政程序,使行政公务人员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心来从事新的创造性的工作,以使政府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政府的公共管理新途径。如果说以上的三种公共管理模式取向,是主要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话,那么社区政府模式就是主要来源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良传统。社区政府模式,主要是指发扬民主革命时期边区政府和建国初期城市街道居委会的亲民模式。社区政府模式,对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建立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我国亲民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将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以上文字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创造有我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继续发扬我国政府的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的政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2]张德信、薄贵利、李军鹏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15.
[3]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0(4):28.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六
警务化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步达到人民警察的职业内在要求,具备人民警察所拥有的职业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警务化管理是辅助在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也就是警务化管理应服从和服务于为公安院校的教务教学工作,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公安教育的和谐统一。
事实上二者却未能有效结合。
例如,开学之初,警务化管理往往被高度重视,学校对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较严格,内务、队列、操练的等日常管理活动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此管理强度下会无心学习,听课效率不高,影响了本学期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
而在临近期末考试阶段,学生们疲于准备考试,此刻的警务化管理日常要求标准会有所降低,整个管理水平有所下降,如此一来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一致性养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4、学管干部的个人能力有待加强。
学管干部作为警务化管理中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培养公安专门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管干部的人格品行,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业务能力都在日常的警务化管理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安教育工作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部分学管干部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候思维模式还未能及时转变,个人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牢,这些问题都限制着学管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七
完善各类实验室规章制度并编写成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除各项管理制度外,还可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各类实验指导手册、对开设新的创新型实验和发表实验论文进行奖励的制度、实验课时津贴和加班补贴制度等。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就业。
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应用重在将一般原理及规则应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
在实验室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个案的处理,对各种社会问题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对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分析能力。
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社会的认可。
实验教学将促进毕业生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知识复合、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优势,使他们易于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八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虽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就调整的效果来看,似乎不太明显,依然无法满足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应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的设立,只有在设立了目标,制定了相应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方向,否则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则极有可能出现无头苍蝇的状况,不仅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有可能为现阶段的课程教育改革带去负面的影响。
通过上文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现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进,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方面不仅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进行正面积极的干预,通过合理的计划和设计展开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对于利用学生工作管理效果推动课程教育改革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就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创新和应用来说,不仅是对学生管理工作本身进行改革的必然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现阶段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必经途径。
二、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
有效创新的重要措施从上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借鉴和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那么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管理经验以及看法,在下文中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一)树立合理明确的管理目标——计划的落实。
就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具体内容而言,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后面所有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同时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效果和成果。
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管理目标的明确实际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师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变成规矩的好学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对一些事件的表面现象进行要求和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
如果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的话,那么则应尽量避免出现这一问题。
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而言,实际上是要对高校的课程教育改革工作进行有效的支援,着力将学生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内容对管理工作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制定,从而充分发挥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九
1、从工作观念上开始转变。
作为一种思维逻辑的变化和价值的取向——实践范式,在实际工作上至少要考虑到两个层面上的转变:第一,共同体的观念及理念是范式在转换上首先要考虑。
以服务理念牢牢树立于档案管理部门之上,同时对拓展途径和加大开放力度上亦要做足积极的实施举措。
让“公共”性质摆脱徒有其表的罪名,从根本意义上实现真正的实至名归。
第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公民觉醒的权利意识和更新的观念是决定社会范式转换上的最大保障和依赖,所以从普及档案知识和丰富多样的档案宣传上入手,将能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公民在权利意识上的认知和深入了解。
2、服务体系要给予保障和完善。
档案管理部门的社会性范式转变中,而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囿于一系列诸如,档案馆固有职能、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范畴存在着不对称性的因素,在条例无法做到意义给出针对性解决办法的时候,所以立刻公开信息是档案立法部门当务之急必须行驶的原则。
时刻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审视问题,立法与公权与私权的平衡点上的同时还要做好规避利用中的风险因素。
特别是《档案法》,在正规途径下最好加以宏观规定的细致补充,以明确利用主体的合理利用权限和时限等方式来促使服务主体权利内容和义务约束逐渐对称性。
公共管理的论文题目篇十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教材数量而言,国内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可谓凤毛麟角。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专业英语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编定的人员有限。
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往往采用科普性或故事性的文章或报刊选读作为学习的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是就现有教材内容而言,普遍存在非专业性、滞后性和非针对性。
在目前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缺少专业性;有的侧重mpa课程教学,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学术最新发展趋势而及时更新,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