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乡村振兴案例(大全11篇)

乡村振兴案例(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18:30:09
乡村振兴案例(大全11篇)
    小编:zdfb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总结要经常反思和修正,力求越写越好。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关于时间管理的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乡村振兴案例篇一

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

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

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17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17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17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17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乡村振兴案例篇二

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聚焦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强起来。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

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

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17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秀美田园,推动乡村旅游旺起来。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创新创业,拉动贫困农民富起来。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17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17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17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乡村振兴案例篇三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乡村振兴案例篇四

 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中国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丽水——乡村振兴合伙人+规划助推,重现“世外桃源”

丽水是浙江乡村振兴的代表,从欠发达地区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8年浙江第一,丽水成功地实现了逆袭,究其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擎作用和良好的规划带动作用。

丽水的“三农”监督团队是助推丽水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优势战的中坚力量,具备精英干部、专家领导等专业团队,丽水每季度上旬召开“研讨谈判会”,对各县区的主管汇报的工作进展进行排名,激发其工作动力。同时丽水向“外”借力,探索每年公开招募100名左右乡村振兴合伙人,大力推行“1(党组织)+1(村集体)+n(新型农业主体或农村新业态)”经济组织形式,通过投资、合作、招商、技术服务、入股等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点对点的招引活动。20xx年已推出10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公开招募,吸引了115个合伙人(企业)报名。

  丽水注重环境的保护,重视历史文化和原生生态保护,严格制定红线,并吸引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对原有古村落进行复原,从根本上保证了丽水的内在文化特色。此外,丽水以“三农”工作为底色,形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并发展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等产业,吸引乡村在外人群回流,保持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沂蒙山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ip影响力,年吸引120万游客。

沂蒙山白石村是著名“沂蒙小调”的诞生地,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的影响力,以旅游为切入口,打造白石村特色旅游产品,并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白石村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为主体,景区主打“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为口号,主攻红色文化和国际创意市场,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并打造“沂蒙人家”、“沂蒙物产”等等八个沂蒙主题院落。景区沿街设置餐馆、茶座、民宿、游乐景点、景观节点等,为游客提供食、住、娱、购等服务,通过民宿、商业街、餐饮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从而推动白石村经济发展,提升白石村的文化内涵,使得白石村从众多乡村振兴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第一财年即获得120万的游客。

杨凌新集村——产业振兴+电商平台,打造“葡萄小镇”

杨凌新集村从1976年开始种葡萄 ,已有4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但未形成规模化种植,为实现乡村振兴,新集村以做精做大葡萄产业,打造葡萄小镇,以葡萄产业为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新集村依托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成立农业合作社,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对村子里的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民从缺乏葡萄种植技术知识的人员变成技术员、农技师、葡萄专家,以此来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同时,为了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新集村成立技术服务公司,为全村的葡萄产业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生产监管和价格指导,目前,新集平均年生产优质鲜食葡萄660万公斤,葡萄育苗20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葡萄产业成为新集村支柱的基础上,新集村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和葡萄的品种优势,打造了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观光基地。同时为打通向外的渠道,17年新集村与京东签订协议,凭借京东强大平台影像力和冷链物流系统将新集葡萄销往全国,成功地实现了新集村一、三产业的融合。

乡村振兴案例篇五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平邑县将农村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通过一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职责清晰、要求具体、步骤严谨、目标明确、考核科学”的党建标准化体系,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务实、管用、有效的基本要求,精简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实效。

第一,实施村级组织设置标准化工程。明确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以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群团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为有力支撑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

第二,实施村级班子建设标准化工程。坚持“头雁”引领,扎实做好村党组书记选配改革试点工作,分两批集中选配了76名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较换届时有了大幅提高。聚焦农村党建力量建设,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集中考选了102名37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采取镇街、工作区、村三级学习锻炼的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掌握方式方法,确保一旦村党组织书记出现空缺,能够顶得上、干得好。

第三,实施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工程。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优化发展对象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强化教育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在家党员、创业党员等不同群体,创新丰富学习载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严格党员管理,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丰富“评星授牌”工作内涵外延,针对不同党员类别,细化标准措施。

第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工程。细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党建制度程序步骤和落实措施。探索建立“党员集中活动日”“村务决策日”“财务公开日”为主要内容的“三日合一”主题党日制度。

第五,实施村级议事监督标准化工程。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规范》,逐项细化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监督程序、结果运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议事程序,强化对决策民主和项目结果的监督审核,落实村务单据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主任三方签字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村务。

第六,实施村级组织保障标准化工程。建立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化、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标准化为基础,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支撑的村级保障标准化体系。扎实推动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建立兜底制度,2019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按照面积不少于150㎡建设要求和“六室两平台一公开栏”建设标准,科学规划提升村级办公场所,确保满足服务群众需要。

进行流程再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紧紧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议事监督等六个方面,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农村党组织可遵照执行、可量化考核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标准,明确操作指标,构建了内容“精简实际能管用、党员干部乐接受、督查考核易操作”的制度体系,确保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12310”工作思路,围绕制度规范、场所建设、组织生活等主要内容,提出“12310”创建模式,即围绕打造“五星级”党组织一个目标,利用推进方案和推进台账两个抓手,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权责约束”“三日合一”三项制度落实为重点,实施场所“十进阵地”建设,实现党建软件过硬,硬件规范的目标。

明确镇街党委直接责任,将建设工作纳入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层层传导压力,明晰工作权责。按照试点推行、梳理总结、全面创建三个步骤,扎实推进工作开展。试点推行阶段,借鉴保太镇试点经验,各镇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试先行、试点推进的原则,大胆创新,强化实践,对标准化的工作措施、制度体系进行细化明确,形成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梳理总结阶段,根据各镇街推行情况,召开座谈会议,在综合各镇街试点推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件制度逐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简洁实用的农村党建标准化制度体系,进行全县推广。全面创建阶段,加强调研指导,强化激励考核,推动工作落实落地。2019年底,各镇街行政村农村党建标准化达标率不低于20%,2020年达到50%,2021年底实现全部达标。

农村党建标准化是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措施,通过规范村党组织各方面,形成标准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案例篇六

2018年为乡村振兴元年,全国各乡镇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其中以桐乡、丽水、沂蒙山和杨凌四个城市的案例最具有代表性,且各有特色。桐乡以顶层设计为指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促进产业融合,以“桐乡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模板。丽水在保护原生态村落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重新定义田园生活。沂蒙山白石村围绕“沂蒙小调”ip,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区,以红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杨凌新集村依托自身葡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京东电商平台,打造“醉美葡萄小镇”,助力全村脱贫致富。以下对这四个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桐乡——做精顶层设计,实现乡村振兴“桐乡路径”

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中国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丽水——乡村振兴合伙人+规划助推,重现“世外桃源”

丽水是浙江乡村振兴的代表,从欠发达地区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8年浙江第一,丽水成功地实现了逆袭,究其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擎作用和良好的规划带动作用。

丽水的“三农”监督团队是助推丽水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优势战的中坚力量,具备精英干部、专家领导等专业团队,丽水每季度上旬召开“研讨谈判会”,对各县区的主管汇报的工作进展进行排名,激发其工作动力。同时丽水向“外”借力,探索每年公开招募100名左右乡村振兴合伙人,大力推行“1(党组织)+1(村集体)+n(新型农业主体或农村新业态)”经济组织形式,通过投资、合作、招商、技术服务、入股等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点对点的招引活动。2018年已推出10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公开招募,吸引了115个合伙人(企业)报名。

  丽水注重环境的保护,重视历史文化和原生生态保护,严格制定红线,并吸引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对原有古村落进行复原,从根本上保证了丽水的内在文化特色。此外,丽水以“三农”工作为底色,形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并发展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等产业,吸引乡村在外人群回流,保持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沂蒙山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ip影响力,年吸引120万游客。

沂蒙山白石村是著名“沂蒙小调”的诞生地,白石村依托“沂蒙小调”的影响力,以旅游为切入口,打造白石村特色旅游产品,并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白石村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为主体,景区主打“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为口号,主攻红色文化和国际创意市场,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并打造“沂蒙人家”、“沂蒙物产”等等八个沂蒙主题院落。景区沿街设置餐馆、茶座、民宿、游乐景点、景观节点等,为游客提供食、住、娱、购等服务,通过民宿、商业街、餐饮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从而推动白石村经济发展,提升白石村的文化内涵,使得白石村从众多乡村振兴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第一财年即获得120万的游客。

杨凌新集村——产业振兴+电商平台,打造“葡萄小镇”

杨凌新集村从1976年开始种葡萄 ,已有4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但未形成规模化种植,为实现乡村振兴,新集村以做精做大葡萄产业,打造葡萄小镇,以葡萄产业为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新集村依托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成立农业合作社,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对村子里的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民从缺乏葡萄种植技术知识的人员变成技术员、农技师、葡萄专家,以此来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同时,为了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新集村成立技术服务公司,为全村的葡萄产业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生产监管和价格指导,目前,新集平均年生产优质鲜食葡萄660万公斤,葡萄育苗20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葡萄产业成为新集村支柱的基础上,新集村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和葡萄的品种优势,打造了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观光基地。同时为打通向外的渠道,17年新集村与京东签订协议,凭借京东强大平台影像力和冷链物流系统将新集葡萄销往全国,成功地实现了新集村一、三产业的融合。

乡村振兴案例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平邑县将农村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通过一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职责清晰、要求具体、步骤严谨、目标明确、考核科学”的党建标准化体系,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务实、管用、有效的基本要求,精简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实效。

 第一,实施村级组织设置标准化工程。明确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以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群团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为有力支撑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

 第二,实施村级班子建设标准化工程。坚持“头雁”引领,扎实做好村党组书记选配改革试点工作,分两批集中选配了76名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较换届时有了大幅提高。聚焦农村党建力量建设,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集中考选了102名37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采取镇街、工作区、村三级学习锻炼的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掌握方式方法,确保一旦村党组织书记出现空缺,能够顶得上、干得好。

 第三,实施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工程。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优化发展对象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强化教育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在家党员、创业党员等不同群体,创新丰富学习载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严格党员管理,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丰富“评星授牌”工作内涵外延,针对不同党员类别,细化标准措施。

 第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工程。细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党建制度程序步骤和落实措施。探索建立“党员集中活动日”“村务决策日”“财务公开日”为主要内容的“三日合一”主题党日制度。

第五,实施村级议事监督标准化工程。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规范》,逐项细化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监督程序、结果运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议事程序,强化对决策民主和项目结果的监督审核,落实村务单据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主任三方签字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村务。

第六,实施村级组织保障标准化工程。建立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化、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标准化为基础,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支撑的村级保障标准化体系。扎实推动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建立兜底制度,2019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按照面积不少于150㎡建设要求和“六室两平台一公开栏”建设标准,科学规划提升村级办公场所,确保满足服务群众需要。

 进行流程再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紧紧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议事监督等六个方面,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农村党组织可遵照执行、可量化考核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标准,明确操作指标,构建了内容“精简实际能管用、党员干部乐接受、督查考核易操作”的制度体系,确保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12310”工作思路,围绕制度规范、场所建设、组织生活等主要内容,提出“12310”创建模式,即围绕打造“五星级”党组织一个目标,利用推进方案和推进台账两个抓手,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权责约束”“三日合一”三项制度落实为重点,实施场所“十进阵地”建设,实现党建软件过硬,硬件规范的目标。

 明确镇街党委直接责任,将建设工作纳入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层层传导压力,明晰工作权责。按照试点推行、梳理总结、全面创建三个步骤,扎实推进工作开展。试点推行阶段,借鉴保太镇试点经验,各镇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试先行、试点推进的原则,大胆创新,强化实践,对标准化的工作措施、制度体系进行细化明确,形成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梳理总结阶段,根据各镇街推行情况,召开座谈会议,在综合各镇街试点推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件制度逐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简洁实用的农村党建标准化制度体系,进行全县推广。全面创建阶段,加强调研指导,强化激励考核,推动工作落实落地。2019年底,各镇街行政村农村党建标准化达标率不低于20%,2020年达到50%,2021年底实现全部达标。

农村党建标准化是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措施,通过规范村党组织各方面,形成标准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案例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柏松亭村发展典型案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白地市镇片区作为乡村振兴微观部分,在县镇各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跟***宏观布局,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近几年一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县各乡镇前列。
一、 柏松亭村现状
白地市镇柏松亭村为县城与西片区各乡镇的交通枢纽之地,紧靠镇政府,315国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水利沟渠齐全,从农村建设来看,“要想富先修路”的致富先决条件已基本具备。柏松亭村在2017年由 村等5村并村而来,在 年完成土地流转,全村总面积 亩,其中耕地 亩,在耕耕地 亩,耕地使用率 %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全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各户部分村民在外务工为主,以种植经济作物为辅。
二、 近期发展成效
村两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继续完善村基础设施,提升村经济,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年全村村民人年收入较上年提升个6百分点,以烟叶、茶油、生姜为主的经济作物外销 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依托茶叶塘古民居群文化旅游创收约10万元,实施自来水通户项目,各组解决了饮用水历史难题,新建村通畅公路1条,开挖山塘2口,深井1座,累计投资约120万元,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年疫情和社会综治零风险零发生,确保了全村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 村落发展典型案例
3.1党建引领筑先锋
村两委换届已近一年,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为此,村两委通过县宣传资料、媒体网络等各种媒介,认真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建为引领,以史为鉴,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政策,确保不掉队,对县镇各项政策和任务的传达坚决拥护按期完成,让柏松亭村在棋盘中落子精准,始终贴合县镇发展战略,并以村委各级领导为先锋向村民率先示范,提升村委公信力。在村委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原则,着力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积极宣传和推进农民大学生政策,人力资源选优配强,补充两委新生力量,提升了村两委工作能力及执政能力。各项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两委班子廉洁自律,团结务实,村里设有阳光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财务工作管理方面,严格把关,重大事项实现民主决策,不自作主张,做到让全村群众满意。通过对柏松亭村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发展路子,坚持发展柏松亭要以提升村民收入为中心,补全和完善阻碍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不足,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3.2实事铸就发展路
党的干部好不好,关键还看群众讲,村委始终秉承一切为了村民的工作方向,深入研究县镇乡各项政策,积极争取政策倾斜,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完善配套基础,通网、通路、通水、收入提增的“三通一增”基础工程稳步推进,鼓励和宣传各村户开通宽带让村民上网拓视野,现已基本实现网络安装自由,宽带安装率达80%以上;在县财政中争取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与村里合资120余万,新建通畅公路一条,山塘两口,深井一座;自来水管道入村通组工程顺利竣工,各户基本告别挖井抽取地下水,有效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的随意开采和浪费。加强了与烟草系统的烟叶供应合作,提前与烟草公司签订烟叶收购合同,提供烟叶苗并组织烟叶种植培训,积极鼓励和组织村民整合土地种植烟叶,同时利用农作物生长时态规律,列出作物耕种时间顺序表,科学取舍、合理布局耕地种植品种与经济作物的种植轮耕时间,不让一寸耕地空闲,力争土地使用经济效率最大化,柏松亭共 亩耕地,全年产出水稻 斤,烟叶 斤,生姜 斤,创收合计约 万元,较上年均有大幅提升;自给自足的同时鼓励村外人员入村投资,近几年村外资金主要流入包山种植油茶树产业,每年租山收入约 元,临近产出又可联系村内榨油大户以内部价收购一批,不仅解决了投资人的销路问题同时也给本地榨油村户带来了低价茶籽,自产自销不仅集中了各项资源,也使供需流通顺畅,种植生产高效运行,实现双赢,各项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收问题,同时巩固了前期脱贫成果;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引进物流从镇进村项目,使物流进村更加便捷,部分公司物流已可直接送入村民手中,村民的内需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类进一步扩大,生活质量也同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进一步巩固,茶叶塘古民居群靠近315国道,今年经过微修缮和县镇的通力宣传,虽受疫情影响但年旅客量也稳步提升,附近村户以旅游配套服务所得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依靠古民居群落作为柏松亭村对外名片,提升柏松亭村知名度。
村两委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村委多次在村户间调研,理顺各方面关系,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村容村貌,竭力创造各项优良的社会环境,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按质按量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要求,确保本村天蓝地绿水清,只有各村户各项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会综治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
今年依旧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年,村两委成员本着对村民卫生健康负责的决心,上任即与镇卫生部门积极探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并根据病毒变异的传播能力性质和打工返村人员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同时向各村户做好宣传教育,宣传教育中不讲空话套话,注重实例时效,摆沙盘商方法,让村民积极参与,现本村人员中除特殊情况均已完成疫苗接种。
以上各项柏松亭村的发展案例中的离不开县委镇委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引导,在以后的村经济发展中,村两委将继续探讨新路子,降低对上级等靠要现状,提升自主创新发展长效能力,为政府减负,为村民致富,助力全县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案例篇九

2018年为乡村振兴元年,全国各乡镇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其中以桐乡、丽水、沂蒙山和杨凌四个城市的案例最具有代表性,且各有特色。桐乡以顶层设计为指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促进产业融合,以“桐乡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模板。丽水在保护原生态村落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重新定义田园生活。沂蒙山白石村围绕“沂蒙小调”ip,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区,以红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杨凌新集村依托自身葡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京东电商平台,打造“醉美葡萄小镇”,助力全村脱贫致富。以下对这四个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桐乡进行乡村振兴时,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找到优势与短板,绘制顶层蓝图,并基于前期调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形成了桐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同时,桐乡积极搭建产业平台,积极与嘉兴市农业规划进行对接,引入中国农科院进行合作,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创造“1+1+n”的智慧农业的“桐乡模式”。

桐乡以顶层蓝图为指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蚕桑、畜牧等其他产业发展,并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做活桐乡旅游业。此外,桐乡启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在石门省级综合区和石门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一心二带五区”,即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白马塘水乡风情带、江南田园景观带二带,和精品水果生产区、杭白菊生产示范区、糖桑菌循环示范区、产村融合示范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等五区。以此推动桐乡三产融合加快,实现桐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案例篇十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来保障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和推进实施,为此,项目运用沂南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重点项目“指挥部模式”,探索建立起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镇政府和村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推进机制。指挥部代表县委县政府统筹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社会管理等;成立朱家林管委会,下设综合协调、项目资金、资产运营、宣传招商四个办公室,全面负责田园综合体日常管理运营服务;注册资本金1亿元成立国有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发挥创新创业孵化器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创客、返乡青年等各类群体参与乡村建设;镇、村负责群众工作、土地流转等社会事务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为田园综合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年来,项目牢牢把握“创新、三美、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总体定位,以建设“脱贫攻坚、新六产融合发展、美丽乡村供应商、特色小镇”四个样板为目标,把朱家林作为对接城乡资源、承载产业项目、扶持创新创业的平台,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高标准编制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总体规划》,以朱家林创意小镇为核心,发展小米杂粮产业带、高效经济林果带,打造创意农业区、田园社区、电商物流区、滨水度假区、山地运动区,形成“一核两带五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聘请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和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以水资源承载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倒推产业容量,高标准完成《朱家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领“一核两带五区”建设。实施退耕还草还林,推行绿色种植,对生活垃圾、污水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完成水系修复、水肥一体化工程,绿化彩化山体4000余亩,栽植树木160万株。道路、水系两侧绿化22.3万平方米,建设塘坝32个、蓄水量30万立方米;形成景观水系5.4公里,保护和提升了山区生态。三是就势而为,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创、农创、原生态+、半农半x等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引领性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先后成功招商引进上海乡伴文旅集团柿子红理想村、山东化氏集团“渔乐高湖·垂钓小镇”等5个文旅类项目,落地法国安德鲁水果加工、布拉格香草市集、天河本草园、沂蒙大妮循环农业示范园等16个新六产项目,总投资额达16.9亿元。省委党校岸堤校区2018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全部建成投入运营;校区按照融入田园理念和200人教学培训规模进行规划建设,主要用于主体班次学员党性教育和“三同”教学基地,同时承担外培任务。校区与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有效融合,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

一是制定《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扶持发展奖励办法》,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创客项目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落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建设田园客厅、创客公寓,配套了自助餐厅、自助洗衣房、自助商店等功能设施,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生活空间和基本保障;建设郑州果树研究所沂南果树试验站、电商仓储物流园等产业配套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研平台,为拉长产业链条提供了支撑;建设社区中心,设置了规划展览馆、创客空间、独立书店、志愿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多功能会议室、便民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娱乐空间,为村民、创客、新型经营主体、游客提供便利化综合服务。三是强化平台体系建设。集中搭建起科技支撑、数字孪生、标准化研究、人才培训、电商物流、金融支持六大平台,为项目投资主体和青年创客提供技术、培训、金融等综合性服务保障。四是支持多元创新创业,对有想法的投资者和青年创客,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大胆试、积极闯、不拘一格创新创业,已吸引燕筑生态、故里民宿、初心文创等18个创客团队入驻。其中,返乡青年设计师宋娜作为朱家林项目的发起人和重要推动者,县委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授权,她以共建共享和坚持原生态理念,严格把控村庄改造,保留原有的乡村风貌和村庄肌理,把朱家林打造成居游一体、主客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临沂大学农学博士、自然农法创始人邵长文成立邵博士自然农场,天河本草园、朴门农场等创意项目由理想变成了现实。青年创客尚长利,通过创客孵化平台筹集120万启动资金,承包200亩土地建设十六庄园,获得了105万元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将园区打造成了高品质石榴种植、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列入国家试点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为契机,不断改革创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激活了农村土地、房屋、人力等多种要素,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实现了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可借鉴经验。项目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土地制约、人才支撑、金融支持、产业创新、群众增收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为更好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功能发挥成效,朱家林项目将继续坚持高点定位,勇于改革创新、持续创新,推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由建设为主转向建设与运营并重转变,进一步做实管理服务和运营工作,真正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把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成为融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于一体的美丽田园、幸福家园,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综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倾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乡村振兴案例篇十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省**市**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文件精神,创新开展“金融+信用”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效发挥了助推作用。

    。

   在切实抓好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宣传、落实和细化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向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问需问计,该县出台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1+6”制度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办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推动“金融+信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32家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由各乡镇长任主任的乡镇金融服务中心和各村书记任主任的村金融服务站。通过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共同助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对金融机构和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用鲜明的工作导向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同时,由人民银行县支行牵头,建立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交流协商机制,有效统筹各项工作主体和实施步骤。

 

通过“一村一机构”模式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整村评级授信工作。金融机构根据村委对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上门采集信息进行综合评判,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户,量身设计贷款方案和信贷产品,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核定3000元至30万元不等的信用额度,并发放“免担保、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提高农户信贷获得率。截至2022年7月末,该县已累计完成40562户农户入户走访,为其中33850户农户评级授信,授信金额合计14.49亿元,并为3478户农户发放信用贷款2.23亿元。信贷资金精准滴灌到农户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各金融机构通过开发线上产品,运用平板终端和大数据采集农户信用,让农户的金融业务线上办、掌上办、随时办,从信息采集、评级授信到贷款放款“一条龙”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的便利程度,实现了金融服务从“线下跑”到“线上跑”的转变。线上贷款最快可以做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满足各类涉农主体的用款需求。目前,该县各金融机构共有“惠农e贷”“福祥e贷”“邮易贷”等线上贷款产品近10种,其中县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产品运行至今已累计为680户农户发放贷款1.5亿元。

   制定并出台《**县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金融服务工作与积分制试点工作同步推进,实行村(居)民行为与金融信用挂钩管理。行政村将基层社会治理、村规民约等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对村(居)民按照积分项目逐一进行评价后形成农户积分,各主办银行分别制定“积分增授信”的操作细则,在整村授信原有额度的基础上,给予积分较高农户“增额度、降利率”的金融优惠。通过将“金融服务”与“积分管理”有机结合的创新举措,让农户的“小积分”撬动了金融资源的“大信用”,农户信用价值得到了动态反映,大大增加了农户参与信用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此项工作在该县18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得到了农户一致好评。

   。

通过促进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改革,将**农信担保公司芷江办事处改制成“独立运行、自负盈亏、目标考核”的规范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作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

   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明确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放的贷款,贷款损失将根据贷款主体、贷款金额的不同,由金融机构与风险补偿金按一定比例分担,充分发挥风险补偿金的缓释作用,为防范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保驾护航。

    实行“信用互助”信用担保模式,引导有条件的行政村以村为单位设立信用互助基金,出资成员由本村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等组成,保证金存放于指定银行,授信放大倍数为10倍,成为信用担保机制的有力补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