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生物教学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以活动为主线,加强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注重知识的获取,同时强调能力的培养,更要求掌握的是探索结果、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研究自然规律方法、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生物教学教案篇二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讨论法,探究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
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脑: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生物教学教案篇三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课时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教案篇四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练习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5、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1、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件制作,灯,烧杯各两只,干沙子,湿泥土,温度计等等。
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上课。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引入】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引入并板书课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的适应性:
1、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总结板书。
2、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理由)—学生探究(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1、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列举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大致种类及种类数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合作小组交流,完成合作学习任务2: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面;教师指出本课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学习探讨。
3、探讨种与种之间生存的关系:课件演示蜜峰与花,学生观察、讨论。
4、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学生合作小组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3:我国的动植物资源,了解它们的分布、数量和保护情况;同学们从中了解许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植物资源的破坏和保护的状况及措施:学生合作小组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4: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交流并谈自己的感想,教师从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
[小结]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这节课只讨论了物种的多样性,而生物的多样性还涉及到生态系统和基因层面上的多样性,这是以后的科学中要学习的内容;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布置作业]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你最喜欢的珍稀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分布、数量、保护和人类对其利用的情况及你的设想、建议或呼吁编制一份小报,出一期专栏刊出。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向光生长的特性。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
3、动物的"伪装"——保护色、拟态。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
生物教学教案篇五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生物净化的原理。
污水处理的原理。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来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山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1、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4、下列叙述不是体现绿色植物净化作用的是()。
c.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d.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的是()。
a.月季b.丁香c.山毛榉d.圆柏。
答案:acadd。
生物教学教案篇六
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1)随着人类的改善和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定为“世界人口日”。
2、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的雨水。
(ii)危害:对人、动植物和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并不等于7,而是约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的能力,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块1:人口增长过快。
1、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延伸此曲线,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的人口数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
模块2: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1、实验原理分析。
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约为5.6,当雨水中的ph低于5.6时被称为酸雨。
2、提出问题: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
4、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如何设计?
提示:对照组为用ph为5.6的清水喷洒幼苗,实验组为用ph为4的“酸雨”喷洒幼苗。
(2)发芽率的计算。
为减少误差应取多组计算平均值。
(3)实验方案:
1、实验现象及分析。
2、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a、汽车尾气的排放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d、垃圾焚烧。
3、下面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a、森林被大量破坏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d、大量使用农药。
4、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大气污染d、噪声污染。
5、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a、酸性b、碱性c、中性d、不能确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
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d、森林火灾频繁。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d、前三项都是。
8、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氟利昂。
9、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联接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a.酸雨。
b.砍伐森林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e.土地沙漠化。
生物教学教案篇七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mn、b、zn、cu、mo、cl等。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生物教学教案篇八
(六)教师总结:
运用本节的知识,自我评估:
c、被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吃掉了 d、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了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2).细菌对自然界的最重要影响是( )。 a.分解动植物遗体
b.制造有机物 c.杀死多余动植物
梳理 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收获了哪些知识,拓展了哪些思维。
独立思考 认真完成
生生检查 互相批改
(1)d(2)d(3)a提高归纳能力,纵贯整体的整合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限时完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规范学生答题的良好习惯。
分层检测
当堂达标
(10分钟) a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96的当堂达标1-----7题。
出示答案互批互改
对出错多的题目精讲。
b类:独立完成助学p97的第8题
独立完成助学p96的当堂达标内容。
核实答案,互相纠错。
目标达成 进行堂清
a类作业面向全体学生,课堂独立完成。
b类作业:有一定的难度。有挑战性,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学教案篇九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1课时。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平常看到的珊瑚,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习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西藏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习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二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生物净化的原理。
污水处理的原理。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来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山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1、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4、下列叙述不是体现绿色植物净化作用的是()。
c.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d.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的是()。
a.月季b.丁香c.山毛榉d.圆柏。
答案:acadd。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源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三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生物圈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圈,使得生物圈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生物圈。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五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从学生调查、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通过汇报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却并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1.概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cai: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
2.课前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如猫、狗、鸡、鱼、蚯蚓、羊、蜜蜂等),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模拟制作一期“动物与人类大看台”的节目。
1.创设情景,情景激疑。
通过多媒体放映录象:有关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内容。学生欣赏、体会动物与植物和谐的关系。提示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美景可能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较强的探究欲望。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展示),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让我们设想一下没有动物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地球上没有动物,植物因失去传粉的媒介而不能繁殖,最终也必将从地球上消失。
2、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2)分析讨论:
生1:蜜蜂传粉、狗传播种子、蜣螂清除粪便都是动物对植物有利的行为,害虫等动物对植物是有害的。
生2:田鼠以植物为食,蛇吃掉田鼠,田鼠的数量减少,植物就长得好。所以说,田鼠对植物是有害的,蛇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生3:我认为图中的田鼠、蜜蜂和害虫,都必须靠直接吃绿色植物来生活。蛇以田鼠为食,间接依靠绿色植物来生活。
3、概括总结:进行资料分析、展开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动物不管是被杀后数量减少,还是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其他生物反过来又会影响这种生物的数量,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分组探讨:如果一个生物圈中没有动物,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图解,小组合作,一起探讨一下“假如生物圈中没有动物……”
腐生菌。
植物植物。
动物腐生菌。
5、总结汇报:动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动物的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使得有机物的转化的分解加速。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6、动物搜查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蚯蚓、蜜蜂、苍蝇、猫、狗、鱼、鸡、牛等动物的图片。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喜爱或感兴趣的一种动物,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注意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要点。
例:狗专题。
成员1:我是人类忠实的伴侣!最早的狗是“牧羊犬”,后来帮主人看家护院,打猎都是我的职责;不过现在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了,防盗门做得很牢固,我就改行专门逗主人开心了。
成员2:我是有名的侦探,还不是因为我的嗅觉特别敏锐,追踪罪犯可在行了。
成员3:我是哈巴狗,我很可爱,专门讨主人的欢心;不过在传说中我的形象可不怎么好,那些专门逢迎巴结的人常常跟我一个名字。
成员4:被我咬过的人请您抓紧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很多胆小的人看见我很害怕,其实我没那么可怕,只不过要忠实于主人而已。别担心,我分辨敌我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呢!
8、归纳总结:通过协商和讨论,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类别。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也越来越全面。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全面分析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适时展示仿生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模仿青蛙的眼睛制成的电子蛙眼,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等等。
9、分析讨论、升华提高:当人类的需要与动物的生存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10、概括小结:动物通过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其价值,人类应该感谢动物,珍爱动物。刚才同学已经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发生改变,从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为某些精神的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动物。当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对动物的利用朝着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发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反应器”产生出人们需要的药物或营养物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好生物学知识,造福人类。
1.本节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力求改变原来生物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达到充分体现教师参与调控,学生大胆质疑,讨论探求新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本节课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了课程目标。特别注重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组内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4.多媒体运用合理。制作不追求华丽的图像,复杂的界面,而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具体事例,增强了直观性、生动性和说服力,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声、景、画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服务于教学的效果。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开始。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与人类大看台”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物反应器”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平时注意锻炼。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六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还马马虎虎,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是失败的,或许不用这么严重的词,但是“糟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没有向一些教学理论向靠拢,只是个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算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痕迹,离厚重的脚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课后讨论时候提出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七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生物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生物教案备课的发展和变革,我们往常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所以本文在根据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区别分析中,优化教学设计,讨论生物学教学中从传统教案像现代教学设计转变的必要性。
自从初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往常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相对应的是生物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一个必要的手段。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生物学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大力的彰显这门学科的个性特征,倡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和个性多样教学方案,促使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认真的备课,在教师的备课阶段,有很多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在本质上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教案即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案的补充版本的概念和想法,这是明显不正确的,所以树立教师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正确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的备课,更好的完善课堂教学。
教案是教学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编写是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1.2教学设计与教案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辅助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是教师把某一个课题或者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儿编写的,对应的范围比较集中,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教学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宏观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其中的微观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教学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一个层次。虽然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但是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是远远大于教案的。
1.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学生、教师的地位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怎样学习去做设计和准备,生物教学设计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生学习和知识的创新的“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充满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和积极互动的过程。因为“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中心’,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3]所以,生物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结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的目的。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鸟”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时候。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传统教案秉持“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师怎样把教学内容讲好。传统教案则往往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怎样教做准备,教师大多时候只是在意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对学生的思考有无并不关心。学生只是教师课堂中的一个听从者的角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并居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在传统教案中,教师更多地体现为控制者、解疑者和传递者,教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传授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分析、教学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后记等因素构成,还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而生物教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该分析和制定、学习者情况的有关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其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主要构成元素。
具体来分析下教学设计和教案构成的具体区别:
1.4.1教学目标与设计理念的区别。
生物备课设计理念上,教学设计和教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知识观方面,教案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是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而教学设计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学生观上,教案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而教学设计认为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的,有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在教学观念上,教案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教导学生的过程,而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观应该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师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而目标的的制定是教学设计应该重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教案中常称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大纲要求。在生物备课教学目标上,教案主要以教师为阐述为主体,使学生掌握双基和培养能力,教学设计则以学生为阐述主体,在双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1.4.2教学重难点分析上的区别。
生物教学教学设计在分析教学重难点上,一般会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之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后得到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具有针对性。而生物学教案,传统教案对重难点很多时候只是参考教学大纲,大纲上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就设定为什么,对具体情况没有做出具体分析,同时这些重难点也成为了教师教学上课时的主要内容,对其它的方面的生物学知识可能就忽略教学。
1.4.3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之间两者的构成元素在大致环节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教案所不具备的,而在教学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案中,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缺少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的考虑,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备好一节课。
1.4.4在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注重现代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以及运用,而且在媒体的选择上都比较先进,随着技术在不断的升级,同时教学利用媒体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和跟新,强调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结合御用,注意使用时候的最佳作用和时机,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有时候可能在后面的同学观察实验并不是很清晰,但是教师利用投影仪技术,可以清晰的将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而传统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信息承载和传递功能比较有限。
1.4.5教学评价效果上的不同。
教案一般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的不明显,常常有时候内容宽泛,没有严格要求,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而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是三个基本程序之一,是有不可缺的比重。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能力的形成状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要同时从三个侧面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显示出对价值观的充分注重。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生物教学要求教学设计前,应该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对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是指教师对课表相关条目和内容的理解和说明,教学设计虽然有许多教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盲目使用,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这几点:(1)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和可量性。少用课标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标动词,如确立、形成、养成,尽量不用课标中未列出的目标动词,如培养、提高、发展等。注意目标的阶段性。每一节课都是有限目标。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改为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的能力目标。(2)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更加衔接和完善,导入、展开(包括提问)、总结、等环节应各得其所并有机衔接。(3)教学策略设计应该更加开放和多选择性。生物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预设,但是真正的生物教学课堂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相结合。(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更加凸显先进性和组合性。(5)在生物教学设计中,应该彰显个性特色,每个教师都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不同,所以生物教学设计的编写,应该结合各个方面,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通过这些对教学设计提出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能够有效的帮助到教师的发展,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只有弄清了这两者的区别,才能真正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备课教学的时候不会将二者混淆。传统教案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经验性教学行为的产物,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实是现代教学设计赖以产生的必要基础,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表现出显见的理论性不足和教学理念滞后,必须加以改革。相信大家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课堂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可以发现现代教学设计比传统的生物教案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在强调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教学过程,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因而提议教师在教学中学习运用、改进提高、熟练完善现代教学技术,摒弃原来传统生物教案的不足之处,使现代教学技术理念走进生物课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xx(2).
生物教学教案篇十八
2、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
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1、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及“花的种类”等知识,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知识体系图解。
1、“花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前面几章的教学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
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才能结果,种子怎样才能形成。
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讲桃花的结构时,新鲜的桃花已经过季,这就需要教师在春天的时候,准备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们浸泡在马林或酒精溶液里备用。
也可以事先培养白菜花或油菜花进行教学。
解剖花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都显得小了。
学生进行解剖时,往往显得“笨手笨脚”,容易弄丢一个部分或弄断一个结构,所以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谨慎地从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2、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
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
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
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学生很容易把单生花和单性花弄混,所以在讲解时要注意强调。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
要让学生明白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
三、教法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章节,要充分利用实物,才容易把花的结构讲清楚。
《花的种类》一节,课本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的,如果当地没有哪一种植物,完全可以选用当地最普遍的植物来替换。
总之,这一节内容中联系实际的材料很丰富,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和劳动中所熟悉的材料,就比较容易讲好。
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雌蕊和雄蕊,防止学生把花被,特别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
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就不是花。
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在懂得了花的结构以后,是应该得到纠正的。
观察雌蕊时,可以让学生与邻近的同学合作,一个将子房进行纵切,另一个将子房进行横切,从而认清胚珠及其在子房里着生的情况。
两性花的概念不难了解,只要引导学生回忆刚刚解剖和观察过的桃花,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冬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白菜花等两性花。
关于单性花,如果没有实物,则可以通过图片来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发动学生采集丝瓜、黄瓜等的雄花,及时压制成或浸泡成标本,供讲课时使用。
冬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海棠。
四季海棠为雌雄同株,既可以看到雌花,又可以看到雄花(讲述花序时还可以用来观察花序)。
关于花序,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海棠的花序或冬天室内培养的白菜、萝卜的花序。
白菜、萝卜的花序都是总状花序。
关于头状花序,冬天可以观察室内培养的菊科花卉植物。
学生往往把一个头状花序误认为是一朵花,把花序中的每一朵花误认为是一个个花瓣。
对于这种误解,应该用实例来纠正。
说明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只要利用实物再配合使用直观教具解剖分析,让学生明确知道,头状花序的扁平花轴上一朵朵小型的花,都是有花被和花蕊的,从而很容易把问题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