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黄鹤楼诗讲稿(5篇)

2023年黄鹤楼诗讲稿(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5 00:39:45
2023年黄鹤楼诗讲稿(5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崔颢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部编版篇一

引导语:《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诗意,欢迎阅读!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而眼前就只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也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用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崔颢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部编版篇二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湛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陈昌齐诗文研究”(项目批准号:zj20yb21)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从崔颢和李白的《黄鹤楼》诗案谈起,将《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在格律、立意、布局、剪裁、语言和作者本体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在文末阐明对此诗案各方观点的简要看法,在表达对文学争纷和诗艺技巧的崇敬之余,表达对李白、崔颢两大唐代诗人之敬,诗词艺术因争鸣而各放异彩。

关键词:崔颢;李白;黄鹤楼;凤凰台;鹦鹉洲

作者简介:王小莹(1992.11-),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杨宝茹(1997.3-),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广东海洋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相传唐朝有才子崔颢在黄鹤楼作下《黄鹤楼》一诗,其诗意蕴无穷,让“诗仙”李白阅之,都自愧不如,甘拜下风而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世传李白有诗《鹦鹉洲》,元人方回曰“太白此诗乃效崔颢体”,李尚觉不满,再有《登金陵凤凰台》,而终后来居上。笔者在此尚不考辨太白是否有模仿之嫌,单从诗本身而言,三首都有辽远的视野和开阔的意境,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三诗进行对比阅读和论述。

一、从格律析三诗

要从格律析此三诗,先来看看三首诗的平仄。

《黄鹤楼》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登金陵凤凰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鹦鹉洲》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从诗的平仄上看,如果以律诗的标准来定夺,要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显然,《黄鹤楼》一诗是没有严格按照律诗的平仄和粘对行文的,首先,该诗的颔联出句的二四六字为“仄仄仄”,但是颔联的对句中二四六字为“平仄平”,因此颔联失对;其次,在颔联中即出现“三仄尾”和“三平调”的问题,属于大拗错误。而该诗的颈联则遵循了平仄规则。因此,《黄鹤楼》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有学者称此为“变体七律”[1]518但是在用韵上,崔颢的《黄鹤楼》押阴声韵尤韵,首句不入韵,韵脚为楼、悠、洲、愁。[2]27不少后人似乎钟情于崔颢这种不符合唐诗格律的用法,甚至还出现了仿“崔颢体”这种变体七律的风格。

再看《登金陵凤凰台》与《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显然除了组篇时首联对句和颔联出句失粘以及颔联和颈联失粘外,在组句时整体符合律诗的规则。而《鹦鹉洲》在首联和颔联的对句也出现了“三平调”的大拗错误,以及在首联犯孤平。再从整体上看《鹦鹉洲》的前两联,还出现了失粘、失对的错误,这显然无法成其为律诗,尤其是颔联“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也不对仗,剩下的两联却也基本上符合了律诗规则。《鹦鹉洲》在格律上与《黄鹤楼》有较多相似的地方,严羽称李白对崔颢“效其体而拟其格”似乎不无道理。

二、从立意比三诗

从全文来看,《黄鹤楼》抒发的是思乡愁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属于“小我”的感情。而《登金陵凤凰台》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兴亡与浮沉,还有宇宙的辽远:“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仅是一种“大我”的对社会百态和人生现象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小家情怀,还是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与渺然时空中,看宇宙的沧海桑田和国家的兴亡变迁,其立意的辽远与广博,不是《黄鹤楼》区区的思乡浓愁能与之比拟的。

再看《鹦鹉洲》,该诗传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前两联的内容看似写鹦鹉之动态,但仔细着眼会发现,实际上,李白是在借祢衡壮志未酬,反被杀于鹦鹉洲这一事,来联想到自己,尽管自己尚且留一命,但却无“知遇之人”,也壮志难酬,这在李白眼中或许无异于行尸走肉,同样的失意,让李白感同身受。

综合以上见解,尽管崔颢《黄鹤楼》有着辽旷自然的人生理趣,《唐诗归》谭元春也说:“此诗妙在宽然有馀,无所不写。”但仍然是局限在一个“小我”的范围内,而李白两首诗都有跳出了自我的框架,而去寻求更高远的追求。瞿佑评二者时说:“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崔颢之愁,愁在自我乡愁;李白也愁,愁在万世之愁。

三、从布局看三诗

从诗篇的布局上看,先看《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单从形式考虑,《黄鹤楼》与《鹦鹉洲》的布局十分相似,都是前两联通过写“神鸟”的故事来引发后两联的描写和抒情。前者以开篇三个“黄鹤”、后者以开篇三个“鹦鹉”抒写故事,黄鹤来过此地后又离去,鹦鹉来过吴江而又西飞陇山。而从遣词造句上看,两诗颔联的对句结尾以“空悠悠”和“何青青”结尾,均是三平声,也都是叠音词。这可以充分体现此二诗在布局谋篇上有相似之处。

再来看《鹦鹉洲》与《黄鹤楼》的谋篇布局。“崔颢写‘鹤去楼空用了四句,出语自然,节奏舒缓,展现出悠渺高远的意境,颇能见出诗人思接千载、怅然若失的心态与神情。”[5]79此为吴增辉所言黄鹤楼,而笔者认为,《鹦鹉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开篇同样是四句叙事,平实自然地铺叙了一系列鹦鵡的动作和当时的山水之景:鹦鹉来到吴江水,便名传遍洲,鹦鹉西飞至陇山,还有飞去之时的芳洲青树。

但除了共同的谋篇外,鹦鹉洲中更为独到的布局还要谈“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这两句诗,两句诗乍一看毫无特别,但细一琢磨又别有趣味。这两句诗“正确”的解读应为“烟开风暖兰叶香,岸夹浪生桃花锦”,这已有不少前人名家对此解读过,认为这是绝妙的一笔。笔者在此处也深有感触,这句话本就是写景,能够让诗篇增添不少色彩与生意,而对这句话的巧妙布局,让平凡普通的贬谪诗变得意蕴无穷。且看原句“烟雾散开了,兰叶飘香,暖风吹拂”实际上是说:暖风吹拂下,烟雾散开了,兰叶的香味也随着暖风飘散到了四处。第二句原句布局为“在两岸中,桃花开得繁盛极了,浪花拍打”,看似毫无规则,实际上是说“两岸的浪怕打着繁盛的桃花”,好一副极富动态的美景!正因为李白巧妙地将其变化了顺序,将平铺直叙转换了角度,把导致“兰叶香”和“桃花锦”的原因“暖风”和“浪生”放到了句末,似把原因淡化了,但又没有抹去,或许诗人此时也想看淡一些因果的效应,而去追求更加理想的人生意趣吧!这句话的布局体现了极佳的灵巧之感,变得新颖动人。

而与以上两首诗都有所不同的,当属《登金陵凤凰台》了。该诗中将前两首诗用四句话描写的故事缩短为两句,言简意赅。首联为简单的引入登临之感,颔联又不继续说凤凰了,转而生发起怀古之感,颈联在怀古结束后,又回到登临的现实之中,看着远处青天外的三山和被白鹭洲隔开的两洲之水,生发出历史会流逝,但自然是永恒的感慨。最后顺延着颈联的意境,从山看到水再看到天空,最后一转跳出对六朝古都伤逝的喟叹,想要着眼未来,却“不见长安”。

《登金陵凤凰台》的布局谋篇较为精巧,题目为“登金陵”,登高,是为了临远,但在结尾却叹道“不见长安”,这巧妙地将尾联与诗题映衬在一起,说明了作者渴望去实现的抱负,却没能实现,李白将历史典故、眼前之景与自己的感受互相融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四、从剪裁赏三诗

剪裁指删繁就简和取舍,剪裁的最高境界应是一个字也不用添,但是一个字也不能少,却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意蕴,完美者有见杜工部之《石壕吏》。而笔者在此就剪裁对此三诗进行赏析。

《黄鹤楼》一诗剪裁是恰到好处的,首先,崔颢所选的这只黄鹤,是一名商人在一间客栈用餐后没有银子付钱而画给店家的,这只黄鹤每当有客人来时会变成活的,因此吸引众多的客人,但是有一天画家回来乘着黄鹤离开了。崔颢在作《黄鹤楼》时没有介绍这些纷繁的前事,而是直接从“昔人已去,仅留空楼”这一和诗的主旨能够相契合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冗杂。

《鹦鹉洲》不着一字“愁”,然则愁绪在读完全诗后遍布四周,是以李白将愁绪剪进了“迁客极目”和“孤月照人”的动态中,用别样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李白就将原本在《黄鹤楼》和《鹦鹉洲》中需要四句叙述的“神鸟”故事简化为两句,且这种简化没有丧失诗原本的魅力,反而使得诗的表达更加凝练,尤其是“凤去台空江自流”,短短一句里蕴含了三件事:凤离开,台空寂,江自流。这便是此诗剪裁所获得的妙处。

三首诗的剪裁都各有妙处,难说其优劣,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篇的方式上各诗都有各诗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仅作欣赏。

五、从语言评三诗

叶嘉莹在《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中,提到诗的易懂难解是极为妙的。《黄鹤楼》较之另外两首诗,更加符合“易懂难解”的特点。

在崔诗中,崔颢善于用典,先是巧妙地运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典故,以“春草萋萋”来暗示“游兮不归”,自然引发思想之愁。[4]28而后又运用三国名士祢衡的悲剧,暗喻诗人对入世的忧愁,诗人早年就状元及第,成为进士,但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祢衡与他相类似的进退失据的困境让他引发了浓重的乡愁。

《鹦鹉洲》遣词造句也相当精炼,可谓是经过了精心的剪裁。先看首联“江上洲传鹦鹉名”,指鹦鹉有名,名传遍洲,实际上是:传遍洲。但是李白用“洲传”,将名词活用为状语,精简了篇幅;词类的活用在《鹦鹉洲》还体现在尾联的“目”和“明”当中,崔颢把他们活用为动词,意为:远眺、照亮。词类的活用让诗读来更加灵动有节奏。

《登金陵凤凰台》一诗的语言,在整体风格上偏向于豪放和哲理性,善用隐喻,“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则用“台空”表现出了“凤去”的寂寥和萧瑟,而“江自流”又与下文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遥相呼应,同是隐喻了自然永恒这一思想。除此之外,该诗标题中的“登”与尾联的“不见”互相映衬,为何登高还不见,这就暗喻了李白方从夜郎流放结束,内心对于仕途的失意和对于当朝者的迷茫,二者之间息息相关。

此三诗中,语言运用的共同点在于:(一)都援引了经典;(二)用词精炼,语言平实而意无穷;(三)无雕琢和藻饰,真切感人。此当为“诗仙”李白和才子崔颢之造诣。

除此之外,笔者还将从比兴角度谈三诗的语言特色。王世懋在《艺圃撷馀》中提到,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相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黄鹤楼》之愁,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在江上,烟波使之愁,因此是兴而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则是“长安不见使人愁”,是因为不见长安,所以才愁,因此是比之而赋。但对于《鹦鹉洲》,笔者认为既有由过夜郎而生发的“兴而赋诗”,也有以祢衡自比的“比而赋诗”,是二者相映生发的结果。

六、从作者议三诗

一直以来《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诗案都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不少人仍坚持李白是模仿崔颢所做的这两首诗,然而正如唐宋诗醇所言:李白天才纵逸,作诗往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绝少亦步亦趋。[7]184 而“拥李派”则认为是李白的“甘拜下风”才让崔颢这个“二流诗人”[1]523声名大振。

此言差矣,李白不至于去刻意模仿崔颢,崔颢的《黄鹤楼》也是相當造极,说崔颢为“二流诗人”不免为过,《唐才子传》中有记录:“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8]36由此我们可见,崔颢相当有才情,才学才运不至于“偏消”至需要李白抬高。因此此三诗均为作者为抒发或自我之喜忧,或国家之兴衰所做,笔者认为诗中的意趣应当大过于苛刻地究极三者之间在形式上的类似和模仿痕迹。

结语:

既然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历代都被骚人墨客用去对比和考究,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诗都是经典的传世之作,确有值得大家品鉴一番的价值。此文中笔者虽对其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对比,但诗艺是无穷的,笔者在受前人品鉴的影响下,表达自身观点之余,其中难免会有偏颇或者错漏的地方,恳请读者对此文进行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崔颢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部编版篇三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崔颢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部编版篇四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崔颢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部编版篇五

引导语:《黄鹤楼》由崔颢创作,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峰巅,成为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