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卖炭翁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目标2
目标3
一课时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