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5篇)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6 01:10:05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5篇)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篇一

杨素芳

11月21日,我校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在这次示范课活动中不但有精讲课文教学,还有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有石永志老师的《有的人》,王静老师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周连芬老师的《珍珠鸟》。精讲课文有常俊省老师的《落花生》,张月芬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

在示范课活动中老师们积极探索课改的新经验,新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上课前老师们积极准备,课前大家出谋划策,查漏补缺,再修改教案,课后评课再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达到示范课的示范作用。

通过这次示范课活动,加强了教师的行动督导。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相关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课前研讨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课中听课认真记录与及时点评、课后执教者进行反思、教研组反思和集体评课、评课后总结教学经验。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在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产生思维碰撞、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促进了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发扬优点,正视不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努力把示范课上得更好更扎实。

杨素芳

边 村 中 心 小 学

石永志

边 村 中 心 小 学

石永志

11月21日在校领导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示范课活动。聆听了王静老师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周连芬老师的《珍珠鸟》。常俊省老师的《落花生》,张月芬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和杨素芳老师的《少年闰土》。我们从内心体会到课堂教学 “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开门钥匙,它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多种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对这次活动的总结:

1、以本为本,深入钻研教材。

每一节课要精心备课,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疑点,精心地构思教学的五个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选择有效情境导入新课,让孩子上课伊始就走进数学,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2、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充实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提倡

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绿色语言,让学生在温和、宁静的情感中学习,使学生喜欢上语文。

3、课后反思 ,受益无穷

每一节课后或者每一次听课之后,要有一个交流反思的时间。这有时比上一堂课带给教师的感受更多,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有争执,有交流并能及时反思,写好听课反思,我们更为关注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否恰到好处,是否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可以更好提高自己。

在这次示范课活动中,我们采用专题评课方法,大家以诚相待,就示范课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力图通过研讨、示范,解决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让课教的踏实、朴实,让学生学的扎实,真正学有所获,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老师的业务素养的作用。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篇二

示范课教案

学 科:语文 授课人:王文婷

课 题:《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3)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4)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能进行拓展鉴赏。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3)通过诗歌学习能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进行初步鉴赏。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进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学生自读练习册31页相关内容)教师适当补充。

三、朗读课文

方法点拨(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歌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4.整体齐读

四、整体感知

(一)设题一: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学生交流或独立完成后抽生回答) 明确: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请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

(三)逐句解读诗歌,看诗歌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题二: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设题三: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什么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题四: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五、规律总结: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3.寻找诗中关于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六、拓展探究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说: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满怀袖而无可耐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时确: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本文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本文结句哀伤不止,而后者则自我宽慰。同:二者均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

七、板书设计:

情节 艺术手法 突出特点 •

1、2句: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3、4句: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

意境高洁、清幽 •

5、6句: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

7、8句: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八、课堂小结

九、巩固练习:课后练习一,《创新大课堂》本课内容

十、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篇三

《羚羊木雕》

初中语文示范课教案

授课人: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勾通。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教学设计:

本文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采用讨论以至辩论的方法来拓展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学会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与父母的勾通。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见教学目标1.2.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由于他们是大人,所以你只能委曲求全,你免不了伤心、落泪。那么如何与父母交流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或许对你有一定的启发。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准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抹(mò)攥(zuàn)

逮(dǎi,不念dài)怦怦(pēngpēng)

树杈(chà)

寒颤(zhàn)

2.默读。

3.畅谈读后感(在这个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可能谈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4.再默读课文:(看同学的观点哪一种更符合作品内容,体会并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

2.分好角色。

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3.分角色朗读

四、课文研读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作者是同情“我”的。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自己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她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倾向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语气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是批评了“爸爸”的不是。再从对话时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地盯着”“十分严厉”“坚定地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小声地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例如,“爸爸”送羚羊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它的贵重,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像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妈妈暗示一下,万芳妈妈也不是贪占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贵重的东西的,重要的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怪孩子。)

五、课文小结

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同时作为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多商量,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 。

二、安排辩论 。

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30分钟)

三、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篇四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教学计划,是为了更适应课堂的需要的一种设计模式,不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供大家学习和参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1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

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

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

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

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

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2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

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老师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音频──“厨房交响曲”,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厨房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倾听中想象母亲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

我们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这样的设计恰好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进而创造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飞远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

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四、利用多媒体,单元复习、专题学习轻松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内容就停止的阶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彻掌握,还得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归纳运用。而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多媒体应成为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

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提供给学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储和传递相关教学信息,又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呈现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轻松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将时政新闻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新课标极力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抛开生活去谈语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别是关乎国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时政新闻与语文教育之间更应该找到两者的链接点。

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消极,有畏难情绪。为了教育学生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废墟75小时的22岁少女被解救的视频。当解救人员来救她时她笑着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的。”生死关头的乐观深深感染了学生,接着我让学生就今后如何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巧妙的利用时政新闻视频辅佐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3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安继芳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崔云宏老师幽默的语言,郭海瑞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郭海瑞老师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安继芳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崔云红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安老师所执教的《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安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完整地展现给大家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安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

其中我更喜欢安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安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安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示范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案范例篇五

语文示范课活动总结

6月10日,我校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在这次示范课活动中不但有精讲课文教学,还有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有石永志老师的《有的人》,王静老师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周连芬老师的《珍珠鸟》。精讲课文有常俊省老师的《落花生》,张月芬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

在示范课活动中老师们积极探索课改的新经验,新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上课前老师们积极准备,课前大家出谋划策,查漏补缺,再修改教案,课后评课再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达到示范课的示范作用。

通过这次示范课活动,加强了教师的行动督导。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相关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课前研讨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课中听课认真记录与及时点评、课后执教者进行反思、教研组反思和集体评课、评课后总结教学经验。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在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产生思维碰撞、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促进了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发扬优点,正视不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努力把示范课上得更好更扎实。

小学语文示范课活动总结

边 村 中 心 小 学

小学语文示范课活动总结

边 村 中 心 小 学

语文示范课活动总结

石永志

6月10日在校领导的组织下,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一次示范课活动。聆听了郑春老师的《丑小鸭》。我们从内心体会到课堂教学 “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开门钥匙,它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多种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对这次活动的总结:

1、以本为本,深入钻研教材。

每一节课要精心备课,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疑点,精心地构思教学的五个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选择有效情境导入新课,让孩子上课伊始就走进教学,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2、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充实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提倡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绿色语言,让学生在温和、宁静的情感中学习,使学生喜欢上语文。

3、课后反思 ,受益无穷

每一节课后或者每一次听课之后,要有一个交流反思的时间。这有时比上一堂课带给教师的感受更多,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有争执,有交流并能及时反思,我们更为关注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否恰到好处,是否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可以更好提高自己。

在这次示范课活动中,我们采用专题评课方法,大家以诚相待,就示范课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力图通过研讨、示范,解决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让课教的踏实、朴实,让学生学的扎实,真正学有所获,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老师的业务素养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