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篇一
目录:
前言
2013年8月22日早上七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出发前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历经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
我们信息工程专业两个班的几十号学生在黄鹰、陈占龙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秭归实习的脚步。沿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杉木溪大桥东700米——九曲脑中桥东西各100米——九曲脑中桥后700米——泗溪公园外——银杏沱混装码头——湖锦天城采石场——三峡大坝——链子崖——泗溪公园这条线路进行学习,原本是一次别样的野外实习,中途却有几天以天气原因草草了事,使得这次实习存在太多的遗憾!但是从这次实习中,对于我这个未来从事测绘工作的人,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体验。
第一章
绪论
走进秭归,走进基地
一,实习基地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
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8大溪河水系水电开发潜力巨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7.2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新中国建立后至1975年,先后有数十个单位或部门进入测区,进行比较深入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勘探工作,分别对黄陵背斜岩浆岩、变质岩均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对鄂西的铁、煤、汞、金、铬铁矿、黄铁矿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普查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对峡东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做了详细的研究,其研究程度较高。近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省煤炭局、江汉石油管理局均在区内进行许多专题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加深了区内的地质研究工作。上述研究工作为教学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实习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二,秭归县概况
1,行政区划与经济
秭归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面积2427平方公里(图1-1)。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 “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县是我国柑桔生产的最重要产地,本县的脐橙尤其是“长红”目前在我国已享有盛名,此外,本县生产的香菇、木耳、核桃、茶叶、中药等,也在省内占有一定市场。
近年来,伴随大坝水库蓄水的递增,网箱养鱼业已悄然兴起,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前景将十分看好。此外,本县尚甚产各种天然奇石。
秭归县成矿条件差,矿产资源较少,具有工业价值、并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矿与金矿,此外为灰岩及建材。因此区内矿产开发业不发达而且难以发展。但是,其余有关经济发展项目却存在较好前景。
2,交通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3,自然地理
a 地貌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b 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只有-3℃,有利于柑桔特别是脐橙的生长 三,地质实习概况
1,目的与任务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a)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
b)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 c)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 d)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
e)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2,实习时间及组队情况
本次实习自2013年8月22日至2013年8月30 日。
第二章
实习
路线一
时间:2013年8月23日
地点: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 天气:多云
任务:观察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处
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
变质岩:以片岩、片麻岩为主
1、观察花岗岩
从外形来看这里的花岗岩是一种灰白色、中立、黑云母角闪斜长花岗岩,它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其中斜长石和石英都是有浅色光泽的物质,黑云母和角闪石都是暗色物质。它们的区别是黑云母有油质光泽而长石是肉色,没有油质光泽;黑云母是片状金属光泽,角闪石是柱状无金属光泽。
2、观察灰色片麻岩
灰色片麻岩是在30亿年前形成的,有“大陆岩石之母”之称。它的主要成分是长石和云母属于混合变质岩。呈片状构造。
3、观察它们的侵入关系
片麻岩形成之后,由于岩浆的喷发,侵入岩石形成黄陵岩。
地点:二、杉木溪大桥东700米
任务: 1、观察、辨认变质岩(3~5种)岩浆岩---变质岩(正变质)沉积岩---变质岩(负变质)2、辨别几种变质岩
1绿泥石的片岩:呈淡绿或暗绿色,呈块状或鳞片状,片理明显,常具有○小褶皱,片理面触之有滑腻感,绿泥石一般很细肉眼不易辨识,其质地很软,用指甲便可刮伤之,有时可看到斑状变晶的石榴子石与磁铁矿。
2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鳞片或叶片、粒状变晶结构。原岩主要是含长石砂岩○和安山质火山岩。
3二云母片岩:灰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4黑云母斜长角闪岩 ○5条带状混合岩 ○6黑云母斜长岩 ○片麻岩结构和片岩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有颗粒状、不连续
地点:三、九曲脑中桥东、西各100米
任务:观察断裂构造、震旦系莲沱组和座椅褶皱
西100米:这里主要是观察断裂构造,包括裂隙构造和断层构造。其中裂隙构造是山体无移动,断层有山体的错位。在这个观察点有明显的断层和裂隙构造。在山体上出现了巨大的裂隙,左边的山体发生了移动。
东100米:这里观察的是座椅褶皱,这个褶皱分为多个层次,位于山腰上。由于地势险要,我们只是对部分主要层次进行了了解。
第一层:薄层装的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第二层:钙质页岩 第三层:泥灰岩加页岩 第四层:薄层泥质岩 第五层: 条带状灰质泥岩 第六层:含碳质页岩
路线二
时间:2013年8月24日 天气:小雨
地点:九曲脑中桥后700米
震旦系莲沱组:变质岩、沉积岩交汇处,分别有南沱组、莲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闫家和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
莲陀组:区内莲沱组在横向上岩性、厚度变化较大,主要可分为上、下两段,部分区域可分为三段。
上段: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中细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偶见波状层理或交错层理,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中常夹浅灰色、灰黄色粉砂质泥岩条带,水平纹层发育。
下段:底部为灰绿色、褐黄色厚层状砾岩、含砾粗砂岩,具有多个韵律,常见交错层理发育。中部砖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偶含细砾。上部砖红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页岩。
上段:下部为灰绿色厚、巨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细砾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粉沙质泥、页岩与灰绿色薄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互层。
中段:砖红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砂岩中交错层理发育,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
下段:灰绿色、褐黄色厚层状砾岩、含砾粗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脉石英、闪长岩和片麻岩等。
南陀组:区内南沱组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为灰绿色含砾泥岩,砾石一般为2—3cm。分选较差,圆至次圆状,无定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岩浆岩、与变质岩等。
下段:为灰绿色含砾砂岩与砾岩,砂岩成分复杂,为岩屑砂岩,分选较差,磨圆多为次圆与次棱角状。
陡山陀组:区内陡山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两白加两黑、两厚夹两薄
上段:底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薄层状灰质白云岩,中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层状泥质灰岩与炭质页岩、泥灰质页岩互层,顶部为深灰色含泥硅质岩。
下段:底部厚层状灰色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上部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含豆状硅质结核与炭质页岩互层。本组具有明显的两个韵律,每一段下部君为色浅的灰色灰质白云岩构成,上部为色深富含炭质的页岩构成,本组厚度39—174米。
即:
一段:为灰白色厚层盖帽白云岩
二段:深灰色-黑色薄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炭质泥岩 三段:灰白色厚层夹中厚层状白云岩 四段:炭质泥岩夹硅质灰岩透镜体
灯影组:两白夹一黑、两厚夹一薄 一段:灰白色厚层白云岩
二段: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纹层状)、内含黄铁矿 三段: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
顶部为灰白色厚层、巨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部为灰黑色薄层条带状含粘土质细晶灰岩,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厚层状灰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底部夹燧石条带,厚度61—254米。
天河板组:出露在334省道88公里界碑西行50米处,灰色中薄层泥质系带灰岩,有介形石、风暴石、和形状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其中风暴石可能是海底动荡环境形成的。
闫家河组:在横蹲岩处出露,为灰黑色中薄层含炭质泥灰岩、含炭质页岩。在岩家和和水井沱组的分界处,有堑构造发育。厚约50米,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页岩,下部为薄层白云岩。跨越震旦纪和寒武纪。
水井沱组:在横蹲岩隧道口西处前行约200米处出露,为黑色含炭质泥页岩夹黑色灰岩透镜体、。黑色薄层含炭质细晶灰岩与薄层炭质页岩互层底部黑色炭质泥灰岩,在底部炭质泥灰岩中见大小不一的硅、磷质结核,结核多为扁圆形,大者直径可达1米,通常直径为50cm左右。本组厚度88—114米。
石牌组:出露在334省道85公里界碑西行500米公路旁废弃采石场处,是灰绿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岩互层。
石龙洞组:在棕岩头隧道东出口处出露,在石龙洞组有溶洞。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夹粘土质微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风景角砾岩,厚度60—106米。
覃家庙组:在棕岩头隧道东出口处出露,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粉砂岩。灰色中厚层砾屑白云岩夹徽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局部夹灰黄色薄层次泥岩及角砾状白云岩,顶部叠层石白云岩,厚度132—211米。
路线三
时间:2013年8月25日 天气:大雨
地点:泗溪公园外
任务:
1、观察沉积岩(莲沱组另一侧)
2、观察岩浆岩不整合接触(共10层),呈一定测仰角(两要素:倾角和倾向)3、观察震旦系空陵岩陀组和河谷地貌 莲沱组一段(8层):○1紫红色石英砂岩
○2中厚层含砾石英砂岩
3紫红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 ○
4紫红色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岩 ○
5紫红色中层细砂岩 ○
6紫红色粉砂岩与绿色泥岩互层 ○
7紫红色细砂岩和紫红色泥页岩 ○
8紫红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 ○莲沱组二段(两层):○9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
○10紫红色细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河流地貌的定义: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逐渐形成的地面形态。
河谷地貌: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
河谷:是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
河谷分为v型谷和u型谷,是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地貌中中上游为v型谷下游为u型谷。
路线四
时间:2013年8月26日 天气:晴
地点:湖景天成旁的采石场和银杏陀滚装码头对面的采石场 任务:
1岩浆岩的形成,sio2○
和酸性岩含量(65%),中性岩(52~65%),基性岩(45~52%),超基性岩(<45%)
2“英云闪长岩”矿物成分和识别:含有石英、云母、角长石、长石,属于中○性岩
3岩脉的形成:烘烤边和冷凝边 ○4岩浆岩的结构:“十”型节理、“析离体”、“俘虏体”、“球型分化” ○
路线五
时间:2013年8月27日 天气:晴
地点:三峡大坝
任务:参观三峡大坝以及三峡的水
路线六
时间:2013年8月28日 天气:晴
地点:链子崖
任务:观察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和化石 链子崖
链子崖距长江三峡电站大坝26.5km,与新滩滑坡隔岸对峙。危岩区河谷深切,岸坡陡峭,山顶高程1000m至1300m,岸坡30°至40°。危岩体自动向西依次出露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地层,斜坡上为第四纪(q)堆积物。志留系为薄层至中层砂页岩,泥盆系为厚层砂岩泥岩,地貌上形成陡崖,二叠系以厚层灰岩为主,夹薄层岩质页岩,构成危岩体,其底部为马鞍组煤系组成危岩体的软基和大面积采空区。
危岩体东、北两面临空,西、南两面与山体相连但大部分被裂隙切割。危岩体南高北低,长约700m,南窄北宽,宽度30m至180m不等,被30多条裂缝切割,大的裂缝又13条,分别为0至12号,总体积约300万m3。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8至12号缝段,5万m3破碎危岩体变形明显,失稳可能性最大,切可能引起整体性破坏;0至6号缝段危岩体可能发生崩塌,应防止其入江;7号缝危岩体体积2万m3,表现为座崩破坏形式,危害性较小。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加固整治:煤层采空区进行回填,设置城中阻滑工程,面积达3000m2;5万m3危岩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并在此基础上对崖壁表层裂隙密集部位作喷网锚加固;对雷劈石滑坡则主要采取地表排水工程进行整治;另为防止西侧6、7号缝段危岩体崩塌石块入江,在斜坡上修筑了防冲拦石坎。整个加固整治工程工期三年,目前危岩体已经稳定。
新滩滑坡
随后,在危岩体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对岸的新滩滑坡。新滩滑坡与1985年6月12日发生滑动,滑坡体总体积约3000万m3,滑动面积1.1km2,正对岸涌浪爬坡高达48m。由于进行了预报,居住在滑坡体上的新滩故镇上的1371名居民得以及时撤离,幸免于难。但在湘西河口处,4艘渔船被打翻,8人死亡。也正是因为这次滑坡,在之后的滑坡预报中扩大了警戒范围,并逐步开始惊醒涌浪计算。
路线七
时间:2013年8月29日 天气:阴
地点:泗溪公园
任务:观察泗溪地貌和山体岩体特征
泗溪生态旅游区距三峡大坝和新县城12公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景独特,尤以“竹之旅”吸引游客。四溪山景奇特,有玉兔峰、枫竹岭、金鸡报晓、人与佛等;水景优美,竹海浴场泛竹排,藤桥上面看怪水,碧水长阶赏水花,土地岩边找迷泉;泗溪竹类繁多,有竹字竹、斑竹、撑麻青竹、实心竹、高节竹等300多个品种,面积10000多亩;四溪溶洞比较发育,有龙王洞、白岩洞、鱼泉洞等近10个洞穴;四溪境内三吊水瀑布落差达389米,分三级飞流直下,雾气冲天,蔚为壮观。泗溪生态旅游区位于三峡大坝附近,距秭归新县城12公里,总面积20平方公里。景区由大溪、小溪、芭蕉溪、顺阳溪等四条溪流组成,因而名为“泗溪”。景区幽篁修竹,小桥流水,山峦叠嶂,飞瀑蒸腾,植被茂密,物种繁多,原始自然,被誉为“三峡地区的天然氧吧。”景区有碧波荡漾、翠竹环抱的竹海浴场,人们在浴场泛竹排,心旷神怡。有濒危植物保护园,集中了三峡淹浸区特有的珍稀植物,供人们参观、考察。有热闹非凡的柳林寨,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极富特色的土家歌舞。有猕猴驯养繁殖中心,受训后的猴子作骑车、拉车、打球表演,风趣有味。还有山水景观,诸如玉兔峰、夫妻岩、泗溪大佛,游客观后,都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赞叹。尤其是落差高达389米的三吊水瀑布,共分五级飞流直下,雾气冲天,气势恢宏。
这里植被丰富,保存着许多国家稀有树种,如摇钱树、中华文母等,有中央科学研究所建成的长江三峡濒危植物繁殖园。豹猫、猕猴、野山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这里繁衍生长,嬉戏于山水之间。景区内有竹海浴场、玉兔峰、龙王洞、竹笋峰、枫叶岭、猕猴谷30多个景点。、总结为期一周的实习,时间过得很快,在我们一群人的行走和攀登中结束,伴随我们的是求知、快乐与感受!
在7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掌握了有关地质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快乐,不得不感叹大自然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那么多神奇的东西。在这次实习中,也感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伟大与艰辛………
从信息工程转到测绘工程的我,作为一名转专业的学生,能有这一次实习的机会,是那么难能可贵的。在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测绘工作者的那种辛酸与自豪,更加坚定我当初选择测绘的决心,更大的鼓舞我今后好好学习,努力刻苦的去钻研!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篇二
三峡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班号:水电一班 组号:二组 组长:夏文俊
成员:李波 柳尚 吴雪梅 孙静月
指导老师:陈益峰
实习日期:2013.11.20—2013.11.24
目录
一.前言........3
1.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3 1.2实习时间及路线安排 3 二.区域地质背景条件.4
2.1构造演化历史 ..4 2.2水文气象.......4 2.3 地形地貌......5 2.4构造格局及形迹........5 2.5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7 2.6其他地质背景..8 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8
3.1地理位置 .......8 3.2交通状况.......8 3.3自然经济.......8 3.4气象水文.......9 3.5实习区工程概况........9 四.实习区工程地质条件......11 4.1地层岩性.....11 4.2地质构造.....17 五.岩溶水文地质....20 5.1泉....21 5.2岩溶地貌特征 22 5.3岩溶发育条件与发育特征...25 5.4含水层、隔水层......27 5.5岩溶发育格局:补给、径流、排泄 27 六.河流地貌.28 6.1 泗溪..28 6.2 五叠水........29 七.物理地质现象....30 7.1 风化作用....30 7.2卸荷作用.....31 八.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33 8.1链子崖危岩体分析..33 8.2新滩滑坡分析 35 8.3棺材山危岩体 36 九.结语......37 9.1感悟 37 9.2建议........39
一.前言
1.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现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理论学习,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工程地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仅仅要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更要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去大自然中考察各类地质物质及地质现象的真实形态。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做到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才能真正学好这门学科。水利关乎民生大计,作为水利人,我们同样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水利方面的各种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可见,此次的地质实习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地质实习主要包括外业和内业任务,其主要目的有:
1.培养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工程地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地质实习中,我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各种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以及水文地质现象,通过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切身感受相结合,深化对书本上知识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2.培养撰写地质报告,阅读地质报告的能力。在完成外业工作之后,每天回到基地,我们小组还要进行内业的整理工作,包括撰写地质报告,绘制剖面图等,可以锻炼自己读写地质报告,以及绘图识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团队协作能力。本次的地质实习任务繁重,因此小组成员将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合作,发扬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确保工作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1.2实习时间及路线安排
本次地质于11.20开始,21~23为外业工作,24日为内业工作。三天外业工作路线如下:
1.第一天:高家溪——花鸡坡
2.第二天:茅坪港——九畹溪大桥——屈原镇 3.第三天:沿泗溪河到泗溪公园
二.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2.1构造演化历史
18~25亿年的古元古代时期,本区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拉张盆地环境,后接受一套火山岩与碎屑岩及碳酸岩的沉积。至中元古时期,经历神龙构造运动,使盆地在其沉积作用下变质,成为变质岩系,到新元古时代,发生大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震旦纪地层强烈褶皱、断裂和变质,伴随多期岩浆侵入,形成了古老的结晶基底和基底构造。从晚元古代晚期,到中生代晚期,本区一直处于较稳定的陆块环境,构造运动以大面积升降为主,长期接受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仅在上志留纪和下泥盆纪期间经历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作用。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空前规模的燕山运动,使沉积于基底上的盖层岩系普遍褶皱断裂。伴随差异运动形成断陷,坳陷盆地并接受陆屑沉积,受基底影响及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基底的弧形结构,燕山运动形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框架。最新的喜山运动时期,本区全面结束沉积运动,呈现为大面积差异升降运动及掀斜运动。
2.2水文气象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 北西-南东向。
秭归地处中纬度,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春少雨雪。不同海拔地带气温相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18.3℃之间。最高温多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全年无霜期平均260天左右。
秭归县内年降水量950~1590mm,平均1439.2mm。长江河谷地带平均1000mm左右,降雨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每升高l00m,降雨增加35~55mm。每年6-8月降水量最大,11、12、1、2月份降水量最小,月降雨量及峰期随不同海拔高程而不同。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为120~140天。降雨量达50mm以上的暴雨多发生在6-7月,日降雨达100mm以上暴雨较少,1~2次/l0年,日降雨量150mm以上更少,最大发生于1975年8月9日,24小时降雨达258.7mm。
年均蒸发量多于降水量,河谷区平均蒸发量1429.4mm,8月份蒸发量最高,平均为214.8mm。
区内河流水系发育,在未建库前,境内长江水面宽150~300m,流速l.5~2.0m/秒,正常流量0.3~0.5万m3/秒,多年平均流量1.4万m3/秒。
区内溪流网布,135条常流溪流汇入茅坪河、九畹溪、龙马溪、香溪河、童庄河、归州河、青干河及泄滩河等8条支流,呈交错排列,构成树枝状水文网,总流长247.8km,流域面积19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4%,县内最大的支流为香溪河,其次为青干河、归州河、九畹溪。长江流域二级河谷有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泄滩河。
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河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在两河口、杨村桥、磨坪等碳酸岩地区,有较多的岩溶泉,流量0.1m3/秒以上的有37处。其中黄龙洞,天生桥等已用于水力发电。其余用于农业灌溉或生活用水。
2.3 地形地貌
实习区地处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会和地带。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该区域。形成狭谷型河谷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山峦叠嶂,总体地形自北西向东南、两岸分水岭想长江河谷呈阶梯状下降。周边相对较高地形为南部的云台荒。实习区内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脉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川鄂褶皱山地,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山峡谷间夹低山宽谷地貌景观。山脉总体为近东西向,局部为南北向。长江多斜切或横切,因而河谷多为斜向或横向谷。山顶高程多在1000-2000米,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河谷狭窄,岸坡陡峭,三峡大坝蓄水前江面宽一般200-300米。山脉走向亦受构造控制,大巴山脉呈北西—北西西向耸立于库区之北,巫山山脉呈北东—北东东向绵延于鄂、川(现重庆市)边境,长江河谷深切,两岸山峰耸立,原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三峡大坝蓄水后,水流减缓,水面开阔,风景壮丽。该段地貌的另一特征是层状地貌明显,自分水岭向长江河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过渡,可见两期四级夷平面。长江两岸支流发育,北岸支流为北西向,南岸支流为北东向。
2.4构造格局及形迹 上述地质历史构造形成了秭归地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本区大致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北属秦岭褶皱,南为扬子准地台,地内主要有二级构造单元、四川台坳、八面山台皱带,大巴山台缘褶皱带及汉江——洞庭湖坳陷。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中西部,八面山台皱带根据构造特征及层次,本区整体上可分为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两大部分。就构造形迹而言,存在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构造(侵入面、侵入岩面理、线理等)。
1)基底构造
基底构造的对象是一套中程变质的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时代上归属于崆岭群。构造作用使这套岩层产生褶皱及ne向岩侵褶皱,前者为早期形成,广泛分布在黄陵地块段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代表性褶皱有纸厂复向斜和横溪倒转背斜。
基底断裂,黄陵地块北部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韧性剪切系统。地块西部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2)盖层构造
盖层构造主要是燕山期构造运动留下的形迹,发生在震旦纪到侏罗纪的沉积岩和基底变质岩中,而在白垩纪第三系地层中构造作用轻微。仅有少量宽缓褶皱。黄陵背斜:西半部构造形迹展布在太平溪至香溪一带,由砥柱和脊柱两部份组成。砥柱(基底)为古老的崆岭片岩及花岗岩,脊柱(盖层)为黄陵背斜(轴向为北17度e),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公里(全长120公里),东西宽13公里(总宽度85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度);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度);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度。出现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并继续发展,其构造变形较强烈,两侧形成盾地,实习区内只有西侧盾地,及秭归向斜。秭归向斜:构造形变较弱,其轴向为北10—20度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了“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度,和东翼倾角25度。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由侏罗系内陆湖相地层所组成。北起兴山南阳河,向南经马家坝、秭归县旧址。
仙女山向斜:秭县仙女山一带,轴向近南北略偏西,长10km,宽3~4km,主体围绕仙女山展布,核部地层由下白垩统石门组的砾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3)盖层断裂
本区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平断裂、水田坝断裂、都镇湾断裂等。伴随较大的断裂差异活动的断陷,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等盆地。
2.5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2.5.1地壳隆升运动
以南津观以西的川鄂山地大面积间歇性隆升,东部的江汉平原相对下降的格局。由于总体上升及间歇性稳定,形成三期五亚期剥夷面及长江下切产生的5——6级阶地地貌。
2.5.2断裂活动性主要变现为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 2.5.3地震活动性质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三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中强地震主要沿区内几条深大断裂带发生,尤其在断裂端点,交汇点及实变部位。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1:400×104),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害可能影响较大的是仙女山潜在震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年迄今共记录到30次,最大为1972年3月秭归县周坪附近曾发生过的3.7级地震,震级上限6.5级。自开展三峡地区地震监测工作以来,至1991年共记录到m.>3.0级61次,距离本区最近约69—70km处,曾发生过3次较大地震:1961年宜都潘家湾4.9级;1969年宝康马良坪4.8级;1979年秭归龙会观5.1级。
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空间上成带性特点。距本区较近的3个地震带 :远安—钟祥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东侧,距三峡大坝55km,该带曾发生7次m>4级地震,马良坪地震位于此带;
秭归—渔关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17km,主要由仙女山、九婉溪断裂组成,30多年来,记录m>1.0级地震93次,潘家湾地震位于此带。
兴山一黔江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50km,主要由郁江断裂、齐岳山断裂等组成,30余年记录m>1.0级地震202次,龙会观地震位于此带。
区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 lkm左右,89%在15km以内,属浅源地震。实习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
2.6其他地质背景
区内几条深大断裂相对来说规模不大,切割不深,多为基底ⅱ型断裂,属二级或三级构造单元内一般区域性断裂。沿断裂旁各级夷平面及阶地连续完整,无明显变形和错位。各大断裂最晚一期较明显的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其后无明显活动。
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3.1地理位置
实习区地处湖北省西部,神秘的北纬30°,长江西陵峡两岸,我国巨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实习区处于黄陵背斜核部南端,层峦叠嶂,地形陡峭,地势险峻,总体地形自北西向东南,两岸分水岭向长江河谷呈阶梯状下降,周边相对较高地形为南部云台荒。实习区多狭谷型河谷地貌,区域内河流水系发育、纵横交错,溪流网布。
3.2交通状况
秭归县水,陆路交通比较发达。横贯秭归实习区的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就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更是使得秭归的水陆交通更加的方便、快捷,容量大幅提升。秭归县成为渝东鄂西的交通咽喉和物资集散地。陆路有七条路线可通往全国,如汉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等。并有沿江公路及通往各乡镇领县的公路。水路和陆路的发展给秭归县的经济发展,县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自然经济
秭归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内含大量的煤、金与金银矿、铁矿,丰富的地热水力资源等。秭归县由于开采的黄金年产达千两,被誉为“年产千两黄金县”。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坡谷地为主,农业以多种经营,农林果蔬并举,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生产柑橘,橙,产业,烤烟,板栗等,其中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由于秭归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秭归县的旅游业也相当的发达,以良好的形象对外开放,吸引大量产业和旅游者前往,大大促进了县城经济,正在实现“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三峡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
3.4气象水文
实习区地处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会合地带。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该区,形成狭谷型河谷地貌。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受峡谷地形影响,区内气候呈垂直分布,不同的海拔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境内气温呈中间高,南北低的趋势。秭归县年降雨量950~1905mm,年平均降雨量为1439.2mm。降雨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每升高100m,降雨增加35~55mm。年均蒸发量多于降水量,河谷去平均蒸发量1428.4mm,8月份蒸发量最高,平均为214.8mm。区内河流水系发育,区内溪流网布长江流域二级和河谷有8条,分别为青干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泄滩河。
3.5实习区工程概况
(1)水利水电工程
秭归县区域内水系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全县除长江外,发育多条河溪。其中8条水系谁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现已部分开发,建成多做水库。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①三峡工程
秭归县境内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大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vx 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②其他水电工程
升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为秭归县青干河流域梯级开发的龙头工程,也是三峡大坝库区的移民工程。该工程位于秭归县境内青干河流域上游的东支磨坪乡,据茅坪130公里。该工程的修建改变了秭归县水电史上长期来发电不能自控调节的历史。
泗溪水电梯级水电工程及正在建设中的板桥河梯级水电工程,是秭归县的众多水电工程的具有代表性的电站。泗溪水电梯级水电工程大坝为溢流坝,通过引水管道与各级发电机组相连。板桥河为九畹溪上流河流,位于秭归县杨林镇境内,流域面积l19.8km2。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养殖、服务旅游等功能。设计为一库五站,可调节水头500m,总装机容量17600kw,年发电量7000万度。
(2)主要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实习区内岩溶现象发育,常见的地貌形态有:溶蚀峡谷、峰林、峰丛、洼地、漏斗、溶洞、地下暗河、落水洞、溶蚀槽隙等。溶洞内发育有石钟乳等,洞内形态各异。
①坑道岩溶突水。当采煤平洞揭穿有水溶洞时,引起突然的涌水现象。②岩溶地面塌陷。地下存在大面积溶空区,在地下水等作用下,产生较大面积的地面下沉塌落现象。如秭归扬林区1975年8月9日~17日因岩溶塌陷产生地震,地震台观测1.0~1.9级地震6次,2.0~2.1级地震3次。据群众反映,类似塌陷在50年及30年以前也发生过。③斜坡失稳工程地质问题:
实习区长江等深大河谷发育,加上交通公路开挖,形成大量高陡斜坡地貌,在特定地段岩性、构造等条件配合下形成大量崩塌、滑坡体。类型有堆积土层崩滑体和基岩崩滑体,有顺层发育的也有切层发育的,规模有大有小,较大规模者达12500万立方米左右。有的处于稳定状态,有的不稳定。
此外,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发育。经历年调查,在1380km长的干流库岸和31条主要支流约1651km长的库岸,发现残体大于10×104m3的崩塌滑坡及危岩变形体共428个,总体积达276576.19×104m³;支流126个,体积145024×104m³。
结合三峡水库的建设,已对大量不稳定崩滑体采取了防治工程。
据统计三峡库区秭归县有44个滑坡。
三峡库区二、三期治理工程中,对其中危险性大的滑坡、危岩体及库岸进行了治理。实习区内主要有中心花园滑坡、金钗湾滑坡、聚集坊崩塌危岩体、凤凰山库岸、上校仁库岸、狮子包滑坡等。
聚集坊崩塌危岩治理工程,保证了秭归一巴东沿江公路和长江航道的安全畅通;兴山县游峡石段崩塌滑坡治理工程,保证了兴山—秭归和兴山—宜昌公路的交通畅通。
(3)交通工程
已形成由公路、水路、管道3种运输方式工程的交通运输网络。三峡翻坝过境,宜巴,峡堡省道过境,双车道,通往宜昌,巴东辐射全国。全县境内航道里程为151.2公里,其中长江干线一级航道64公里,最大通航能力3000吨级船舶;长江支流航道87.2公里。水路滚装运输通过三峡翻坝高速路与港口实现“零”距离对接。宜巴高速秭归段土建工程结束,宜巴省道改造路基路面工程基本完成,郭家坝,上和坪隧道掘进全部贯通,改造县乡公路43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52公里。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完工,长江运输能力得到改善,航运得以高速发展。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后,同水到重庆,将在重庆到宜昌之间形成一条人百多公里的水上高速航道。
四.实习区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层岩性
整个实习区域,地层分布较为完整,从震旦纪到志留纪岩层均有分布,沿途可以观察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资源丰富,分界清晰。岩石均有出露,便于测量其产状。现在一实习路线为依据,依次分析路线上所见点岩性特征。
路线1:高家溪——花鸡坡
此路线上主要为花岗岩和沉积岩,早远古代开始沉积,中远古代沉积岩经历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神龙运动,之前的沉积岩发生变动,岩浆侵入。晚远古代发生更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形成花岗岩基底。8~1.35亿年期间,区域非常稳定,接受连续沉积,基本为整合接触。1.35~0.66亿年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燕山运动,国内大多数山脉再次期间形成,此次实习研究的主要地质构造--黄陵背斜也形成于此时期。此后的喜山运动中,地壳总体抬升,进行剥蚀,没有沉积,伴有小规模侵入,岩层缺失。第三纪之后停止沉积,没有新的岩层。
1.花岗岩,肉眼观测有三组节理面,颜色为肉红色,整体结构,厚度较厚,敲打声音清脆,风化程度较低。矿物有石英,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在上,为看到沉积岩,可判断为沉积接触。
2.震旦纪莲沱组,标准震旦纪沉积岩,下部风化严重,上部沉积岩完整性好,依据包裹原理以及接触面上出现底砾岩,可以判断为沉积接触。砖红色石英砂岩,岩石为粗质颗粒,颗粒磨圆度不高,胶结类型为泥质胶结,岩层之间存在粉砂质夹层。层理清晰,河谷下切,产生卸荷作用,形成张节理,形成平行于河坡的剪节理。
3.震旦纪南沱组,岩性为冰碛泥岩和冰碛砾岩,颜色为灰黑色,无明显层理现象。砾石强度高,下部有页理化现象。
4.震旦纪陡山沱组,陡山沱组“一白”,岩性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岩层较薄,与下部南沱组为整合接触,倾向 256°,倾角35°。5.震旦纪陡山沱组,陡山沱组“二黑”,主要为页岩和泥灰岩,层理非常发育,存在泥质夹层,有碳化现象,有结核。
6.震旦纪灯影组,与下部陡山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陡山沱组“三白”,岩性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四黑”,碎石条带硅质岩。上部灯影组为灰黑色厚层白云岩。岩层厚,倾向225°,倾角87°。7.上部为灯影组含水层,为灰黑色厚层白云岩,下部为陡山沱“四黑”,黑色薄层含粘土硅质岩,为整合接触,有溶蚀现象发育。
8.和尚洞,上部为灯影组含水层,灰黑色厚层白云岩,下部为陡山沱组“四黑”,黑色薄层含粘土硅质岩,为整合接触,有溶蚀现象发育。岩壁颜色为黄色,灰白色,黑色,左壁倾向43°,倾角87°,右壁倾向223°,倾角88°。
路线二:茅坪港——九畹溪大桥——屈原镇 1.林检站——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分界点
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向西倾斜,倾角较缓。变质岩为崆岭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绿泥石片岩,以片麻岩为主,主要为变晶和变余结构,造岩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定向排列,与岩浆岩主要为侵入接触,有穿插关系。岩层风化程度一般,无层面。
2.杉木西桥——观察滑坡。
此处为顺层滑坡,规模大致为宽42米,高30米,坡度大约40°。该处岩石主要为变质岩,有定向排列的片麻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石片岩,岩层较薄,整体由于马路开挖而造成坡角增大,产生了岩层的浅层蠕动变形,从而导致了边坡失衡下滑。
3.变质岩,岩石颜色为灰白,黑,青,黄色。该处岩体由于构造挤压后形成定向排列的片麻岩,白色为岩浆侵入,主要成分是石英。
4.九曲脑中桥点。
该点主要是变质岩,同时也是变质岩的结束。上部岩体全风化,岩石破碎;下部岩体强风化,岩石敲打声沉闷,岩层接触为角度不整合。5.莲沱组砖红色砂岩。6.南沱组冰碛。该点为冰碛泥岩和砾岩,岩体颜色深黑色,比较破碎,分化程度一般。该处砂质岩岩层厚度薄,莲沱组厚度为30——40米。7.陡山沱一白。
该处岩体主要是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很陡,有断层接触。在岩体顶部有倒转向斜,岩石泥质含量高,夹有页岩。9.陡山沱二黑
岩层产状较缓,底部硅质含量高,形成碳化页岩,岩体中含有围棋子结核,中部岩层层理清晰,后期由于挤压作用,岩体破粹,成薄层状,存在两组垂直的节理面。10.陡山沱三白
岩石为白云质灰岩,岩层较薄,质软 11.陡山沱组四黑与灯影组的过渡段
两者为整合接触,产状缓,厚层白云岩有黄色的风化层,约3cm,用锤 敲打声音清脆,可判断风化程度弱。薄层为黑色泥质条带层,灯影组为 含水层。产状倾向345°,倾角81°。
12.水井沱组——震旦纪结束,寒武纪开始 岩性为局部碳化的薄层灰岩夹页岩,局部出现碳化现象。岩家河组为形成 的一个过度段,岩家河组厚度较薄,其中含有生物群化石,可以跨越两代。底部有锅底头结核,该结核中钙质含量约为20%,硅质含量约为60%。该岩体对面有一平行于河坡的陡崖,上段岩性是泥质岩,为区域性相对隔 水层,与之对应的相对含水层是天河板组;中段为厚层白云质灰岩;下段为碎屑岩。岩层产状倾向225°,倾角12°,为整合接触。
13.石牌组和天河板组分界点
岩层为厚层石灰岩,岩层较厚,完整性好 14.石龙洞组地层——棕岩头隧道
微晶白云岩,岩层较厚,属于寒武纪下统,与天河板组为整合接触 15.覃家庙组——棕岩头隧道
薄层灰岩,中间夹有泥质岩,与下部石龙洞组整合接触,寒武纪上统。16.三游洞组
寒武纪上统,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有叠层石,层间有泥质岩,存在沉积间断。岩层产状右侧倾向336°,倾角72°,左侧倾向130°,倾角76°.17.奥陶纪
寒武纪和奥陶纪在此分界,此处为奥陶纪灰岩,泥质含量高,海相沉积,由于历史上海进海退,造成了泥裂构造,称为瘤状灰岩;上方山坡可以观察到笔石化石。18,志留纪——屈原故里
19.此处为志留纪粉砂质页岩,硬度小,由于降水、地下水的渗透,使其表面呈类似铁锈的土黄色,风化程度高,敲开后其断面为灰绿色;伴生构造,有两组竖直方向的构造面,与岩层面接近垂直。岩层产状倾向297°,倾角19.5°。
路线三:沿泗溪河至泗溪公园
1.花岗岩——公路上第一点
花岗岩的倾向239°,倾角为21°。2.莲沱组——公路上第一点
莲沱组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倾向202°,倾角为24°,中厚层含有石英砂岩,有粉砂质夹层(厚度约为5cm)。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往倾向前行20m左右,岩层逐渐变为棕色和暗红色,岩层厚,粉砂质夹层3cm~5cm,出现垂直于层面的裂隙,与下方花岗岩为沉积接触。3.南沱组 厚层灰绿色含砾冰碛泥岩。砾石粒径约为5cm,磨圆度好,岩层因溶蚀水含溶蚀孔状结构,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岩层产状倾向239°,倾角42°。4.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二黑,页岩风化程度严重,岩层较薄,厚度约为10㎝,砸开后断口呈灰白色。岩层产状倾向241°,倾角32°。往上有灰黑色中厚层白云岩,厚度约70㎝,岩石弱风化。5.灯影组
被大量植被覆盖,可见部分少 6.发电厂旁陡崖
从下往上依次为水井陀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可见的为深灰色的夹有白色条带的石牌组、灰色的天河板组、表面呈现黄色石龙洞组,均为整合接触。
7.石龙洞组——溢流坝左肩
为泥质灰岩夹有少量石英,弱风化 8.覃家庙组——鱼泉洞
9.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碎屑白云岩夹微晶白云岩,局部夹有黄色较薄灰泥岩,风化较强,岩层产状倾向230°,倾角17°。
4.2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形成连续弯曲的永久变形。本区盖层褶皱发育,比较复杂,主要沿基底周边弧形展布,主要有南北和近东西两个走向。此外发育大量层间滑动和断裂牵引褶皱。规模大且有控制作用的主要是近南北向的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和仙女山向斜。1、黄陵背斜
黄陵背斜西半部构造行迹展布在太平至香溪一带,是一个长短轴比为2:1的复式短轴斜歪背斜或穹窿构造,有砥柱和脊柱两部分组成,砥柱为古老的崆岭群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脊柱为黄陵背斜轴,轴向北17度,周面倾东,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km(全长120km),东西宽13km(全长85km)。两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度);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度);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度。黄陵背斜出现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并继续发展,其构造形变较强烈,两侧形成有盾地,实习区内只有西侧盾地,即秭归向斜。2、秭归向斜
秭归向斜以秭归老县城命名,北起兴山南阳河,向南经马家坝、秭归县旧址等地,扬起于梅坪附近,长47km,其轴向总体为北10~20度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度和东翼倾角25度,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核部由侏罗系内陆湖泊碎屑岩地层所组成,因其长短轴大体相当,为此又称为秭归盆地,形成时代与黄陵背斜一致。3、仙女山向斜
位于秭归县仙女山一带,主体围绕仙女山展布,轴向近南北略偏西,长10km,宽3~4km,核部地层由下白垩统石门组的砾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4实例
在第二天的实习中,我们观测到了两处处褶皱:
①位于陡山沱组内(三白)的平卧褶皱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明显的背斜构造,下部是一个被破坏了的向斜,整体呈反“s”形。此处地层很薄,由于滑脱作用形成平卧褶皱
②棕岩头隧道对面的覃家庙处的平卧褶皱。此处平卧褶皱主要是由于滑脱作用形成(2)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节理是指那些有一定成因、形态和分布规律的裂隙,构造节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根据力学成因可分为剪切节理、张节理和劈理三种类型。断层与构造节理合称为断裂构造。①断层
此次实习过程中,在第二天茅坪港——路口子路线中我们观察到了正断层,逆断层,地堑。
逆断层:在杉木溪往前行大约100米处可观测到两处逆断层。该处断层上盘上移,下盘下移。断层厚度约为10cm,上盘产状倾向154°,倾角65°,下盘产状倾向65°,倾角81°。断层两侧岩层可观测到牵引褶皱,在岩层上还能明显的观察到x型剪节理。在下部还有石英岩脉侵入裂隙。在覃家庙组和三游洞组的界限点处有两个断层,其中右侧断层为逆断层,裂隙厚度约为15cm,裂隙中填充有砂质砾石。产状倾向336°,倾角72°。
正断层:在覃家庙组和三游洞组的界限点处有两个断层,其中左侧为正断层,上盘下移,下盘上移。产状倾向130°,倾角76°,裂隙厚度宽约2cm,裂隙中填充有砂质砾石。地堑:两边岩层沿断层面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在第二天茅坪港——路口子路线中进入寒武系水井沱组由于断层形成了地堑,一侧倾向225°,倾角12°
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②节理
剪切节理:是有剪应力所形成的破裂面。在实习中我们见到了许多此类节理。如茅坪港——路口子路线中观察到的x型节理
五.岩溶水文地质
该区具有地层多样性.地质构造及地形条件复杂等特征,地下水赋存田间主要取决于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这里将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补、径、排形式归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岩性、结晶岩类含水岩系、碎屑岩类含水岩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系四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含水岩性
各类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其空隙中赋存大量孔隙水,引起堆积物分布厚度、成因、连续性和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而赋税程度不同。大气降水渗入含水层中成为孔隙水,孔隙水部分渗入到基岩中,部分在地形存低洼处或接触带上以面状或泉点形式溢出地表。
(2)结晶岩类含水岩系
分布于黄陵背斜的花岗岩、闪长岩,发育多组构造裂隙,风化壳厚度10-50m,存在大量风化裂隙,大气降水入渗赋存于裂隙及断层中,形成裂隙水。地下水沿裂隙向附近沟谷或低洼处渗流,并以面状或点泉形式排泄,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5升/秒。地下径流模数为7.64升/秒,平方公里。
(3)碎屑岩类含水岩系
由砂岩、泥岩组成的裂隙空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地下水岩层的构造裂隙风化裂隙中以脉状水流形式运动,大多数呈无压流流动,地下水在沟谷、地形低洼处或接触带上以片状漫进或泉水形式流出。泉流量一般较少,常小于1l/s,地下径流模数为6.53升/秒、平方公里。
(4)碳酸盐岩含水岩层
白垩至三叠纪各时期的残酸盐岩、形成岩溶裂隙含水层。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在岩体裂隙及岩溶管道中以脉状、管状流形式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独立的岩溶系统及补、径、排一体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在沟谷或地形低洼处、接触带处大多以泉的形式流出。
5.1泉
泉是地下水在地表出露的天然露头。5.1.1泉的类型
泉水按承压和无压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两类。其形成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和地下水等有关。
(1)下降泉——由潜水和上层渍水所补给的渍水所补给的泉。这类泉水在其出口附近,地下水往往由上向下运动。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下降泉和溢出下降泉三种类型。
1)侵蚀下降泉——沟谷切割,揭露潜水所形成的泉。
2)接触下降泉——沟谷切穿潜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在含水层与隔水层底板接触处出露的泉。滑坡体的前缘常常出现泉水,这是由于滑坡体往往比较破碎,而作为滑床的原岩的透水性相对较差,故其接触处常出现泉,按其成因亦属接触下降泉。3)溢出下降泉——在潜水流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助产生壅水而溢出地表所形成的泉。这类泉通常出现于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或厚度急剧变小的地方及与隔水层相接触处。
(2)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泉水从泉口垂直往上冒的泉。这类泉水在出口处由于存在一定的承压水头,地下水由下向上流动,常常出现上涌、冒泡和翻砂等现象。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接触上升泉和断层泉等类型。泉的形成条件
1)地层条件:地层包括成层的岩石、土层以及土层中夹有的砂砾石层。有裂隙的岩层和有孔隙的砂砾石层,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称“含水层”。裂而无隙的岩层和孔隙度极差的粘土层,几乎不含流动的地下水,称“隔水层”。“含水层”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条件。
2)地质构造条件:如地震或岩浆活动引起地壳变动(造山运动),使沉积岩层断裂错位,或产生褶曲。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纵向剖面上相抵触,或含水层与不透水的岩浆岩体相抵触,阻断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3)地形条件:泉或泉群的上游应有足够的补给面积,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充分补给。
5.2岩溶地貌特征
岩溶又称喀斯特,是在可溶性岩石中由于水的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地质作用—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荣事现象。
岩溶地貌有多种形态,常见的为以下几种: ①溶沟与石芽
溶洞是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溶蚀而成。沟谷宽深不一。石芽是溶洞与溶沟之间溶蚀残留起伏的石脊。
②溶蚀漏斗
一种漏斗状凹地,为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下渗使裂隙扩大,并使顶部岩石溶蚀坍塌而成。
③落水洞
主要受裂隙控制,有垂直倾斜或弯曲的,深可达百米,成为地表通向地下河、地下溶洞或地下水面的通道。④峰林(石林)峰丛和孤峰
峰林由一些回壁陡峭而高出平原或台地地面数十米的石柱聚合而形成,状若树林。而峰丛多出现在山地及山坡上,其基座都是相连的。
除以上4种常见的之外还有峰丛洼地 溶蚀谷地喀斯特平原和在地下生成的岩洞。
下面主要介绍此次实习期间内见到的一些岩溶地貌: 5.2.1和尚洞
坐标:东经111°02′46.20″,纬度30°47′9.79″,高约34米,宽约23米。该点是由厚层白云质和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和尚洞的成因是由于张性断层,断层右盘上升,左盘下降,为正断层。下部由于河水掏蚀强烈,并伴随崩塌,向两侧扩大,带走溶蚀物质,同时加深溶洞深度。顶部形成钟乳石,泥质含量较高。地面处由于河水沉积,山体崩塌物形成堆积物。有一大型张性节理,近于垂直。和尚洞两边有明显的泥质水流条带,早期地下水运动活跃。上部是灯影组二黑。地层下部较厚,为震旦系灯影组的一白。5.2..2和尚洞对面的陡山沱组四黑。
坐标:东经111°02′46.64″,纬度北纬30°47′9.83″。灯影一组为含水层,四黑为隔水层,由于地下水沿含水层底部经过,形成地下暗河,又经过河谷水流冲刷剥蚀,长此以往,岩层遭到掏蚀,形成熔岩洼地,如图所示。5.2.3小泉
坐标东经110°55′10.32″北纬30°45′13.57″。岩层倾向sw45°,倾角33°。位于泗溪河左岸,裂隙张开度约为1~2cm,出流孔径直径大约4cm。由于近几日山区降雨,小泉的流量有所增加,约为100ml/s。小泉是它上面的裂隙中的潜水和上层滞水补给所形成的泉,它是下降泉也是潜水泉,按其成因可分为溢出下降泉。小泉处于水井沱地层,岩性为白云岩,夹层有灰岩。下层岩石为隔水层。小泉下面地的面上主要以粘土和沙土为主,由于泉水的作用,地面上有一
层软弱的泥层。
5.2.4鱼泉洞
坐标东经110°54′49.55″北纬30°44′27.51″,岩层倾向230°,倾角29°。位于溢流坝左肩上游约200m处。鱼泉洞属于覃家庙组地层,岩性为灰黑色白云岩,洞
口
朝
北,有
泉
水,看不见泉源,宽度约9m,高度约2.5m,深约5m;旁边有干洞,洞口朝北,宽度约6.5m,高约4m,深约38m,有溶蚀现象。5.2.5迷宫泉
坐标东经111°54′27.64″,北纬30°43′20.36″,潜水形成的下降泉,有两个泉眼,右边流量较大,覃家庙组地层,岩性为厚层白云质灰岩,属于弱风化带,岩层产状倾向sw195°,倾角21°。岩石垂直层面有张拉裂隙,宽度约为5mm;溶蚀发育,可以观察到岩体侧表面由于溶蚀作用产生的平行于岩层方向的溶蚀槽;迷宫泉是由裂隙中的潜水和上层滞水所补给的泉,故其是潜水泉也是下降泉,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又可将其列为裂隙泉。水池横向宽度约为8m,纵向长度约为12米,水池平均深度约为50cm。
5.3岩溶发育条件与发育特征
5.3.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溶发育主要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的结果。因此,岩石的可溶性、具有溶蚀性的睡和水的循环交替条件这三者即为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①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的存在,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是岩溶发育的内在因素和先决条件。易溶成分含量越高,则岩石的可溶性就强。岩石成分的溶解速度快,岩石就容易溶蚀。粗粒、不等粒结构的岩石易于溶蚀。杂质成分多和难溶物质含量高的灰岩(如泥岩、碳质灰岩)岩溶的发育就差了。
②具溶蚀性的水
水对碳酸岩石的溶蚀是喀斯特作用的基本动力,而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除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外,还取决于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含量。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则溶蚀性越强。水温对水的溶解能力有较大的影响,水温越高,水的溶蚀性越强。
③水的循环交替条件
就岩溶发育来说,水的循环交替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可溶性岩石能透水——为水的循环交替提供通道;可溶性岩石中水能流动——只有水不断地流动,不断的补给和排泄,才能对可溶性岩石有持续不断的溶蚀。这表明,良好的径流和通畅的排泄将溶解物质带走;充足的补给和良好的径流又不断的补充水。如此循环,岩溶才得以发育。5.3.2岩溶的发育特征 5.3.2.1岩溶发展的垂直分带性
在厚层碳酸岩构成的深切河谷地区,自地表往下的不同部位,水循环交替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与其适应的岩溶发育具有随深度而减弱的规律,一般根据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四个带。
①包气带:位于地表以下,最高地下水位之上。
②地下水位季节变化带:位于最低、最高地下水位之间。
③完全饱水带:位于最低地下水位以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河谷两侧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部为河床底部地下水向上流动的减压去。
④深层循环带:此带水的流动不受水文网排水的直接影响,地下水主要流向远处的排泄区,因其埋藏深,水循环交替缓慢,故一般来说岩溶发育很弱,只有细小的溶隙和蜂窝状的溶孔。
5.3.2.2岩溶发育与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一性
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区及其两侧岩溶相对发育,从河谷到分水岭岩溶溶蚀逐渐减弱;断裂带及其两侧和褶皱轴部,转折端岩溶相对发育,远离断裂带则发育相对较弱;在地质构造条件相同时,质纯厚层比含薄层的岩溶要发育;不整合面和岩性不同的接触带岩溶较发育。5.3.2.3喀斯特发育与分布具有成层分布规律
在岩溶地区有时可以见到溶洞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岩溶的发育和地壳的升降运动有关。在地壳稳定时期,饱水带中地下水的作用以旁蚀和侵蚀为主,而形成近水平的岩洞层;及至地壳上升时,当地溶蚀基准面下降,地下水面亦下降,原来形成的溶洞上升,饱水带由于被抬升而成为地下水位季节变化带。当地壳再次处于稳定期时,新的饱水带中则回发育成一层新的溶洞。
5.4含水层、隔水层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则是不能透水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含水层与隔水层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弱透水层可以视作相对含水层。如发生越流后则应视作相对含水层。实习区内分布的泥岩、页岩、页岩夹砂泥岩,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隔水性,尤其当分布厚度大,连续性好的地段,具有很好的阻隔地下运动的作用,如石牌组上段泥质岩和陡山沱四黑为相对隔水层,天河板组和灯影组为相对含水层,因此往往在天河板组底部溶质掏空现象,上部溶蚀,在页岩上结晶形成钟乳;在这些地层与透水层接触部位往往发育泉水,岩溶作用也受到这种地层结构的影响。
5.5岩溶发育格局:补给、径流、排泄
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叫补给,耗失水量的过程叫做排泄,地下水由不补给区想排泄区流动的过程便是地下水的径流。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构成了地下水的循环交替及地下资源不断获得补充和更新的特点。区域内地下水补、径、排系统受当地地表水文网、地形条件、含水(隔水)层结构,岩溶发育等控制。
5.5.1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包括潜水补给和承压水补给。潜水补给和承压水补给相似,此处便综合写在一起。含水层露头区大气降水的补给往往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实习区内河谷下切严重,岩体裂隙发育,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裂隙脉络。裂隙中往往充填有泥质灰岩或者碎屑,为含水层,因此易接受大气降水,汇聚形成地下水。且该区地下水埋深大,饱和带很厚,其很强的持水能力延滞对含水层的补给。此外,还有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如河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另外,承压水还可向潜水进行补给。由于实习区内温差变化不大,所以几乎无凝结水对地下水补给。初次之外还有农田灌溉水、城市工矿的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回渗补给。5.5.2地下水排泄
由于秭归实习区岩溶裂隙发育,含水层厚,持水量多,山谷陡峭,河谷下切深。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因此为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实习区内也是可以看到许多的泉或者泉群。因此实习区的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尤其以下降泉为主,如实习区内的小泉和迷宫泉。泉水出露点大多发育在灰岩区,发育成宽大溶隙,如鱼泉洞旁边的下降泉,成为岩溶泉。此外地下水向地表水直接排泄,当地表水体与岩体含水层间无阻水屏障时,地表水的水位低于地下水的水位时,便可以由地下水直接向地表水排泄。地下水还可通过蒸发进行排泄,如通过包气带进行的土面蒸发和通过植物进行的叶面蒸发两种形式。5.5.3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由地形较高处向河谷低洼处流动,产生径流运动,导致时空上地下水质水量的不断变化。在第四系土石堆积物内流动的地下水,沿着相互连通的空隙运动,成为面状流;在裂隙岩体中流动的地下水,其流动方向及渗流量受岩体裂隙发育特征控制,地下水沿着相互连通的裂隙呈脉状流动;在灰岩溶蚀溶隙中流动的地下水,除受岩体裂隙控制外,还受岩溶发育特征控制,地下水从各个方向的裂隙和溶隙中集中向构成岩溶渗流系统的溶管或暗河处流动,集中从溶洞出口处流出,形成复杂的地下水径流系统。地下水由地形较高处流向河谷,尤其在岩溶泉集中排泄区,是地下水径流的主要去向。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不断汇聚水量、溶滤介质、积累盐分,并将水量和盐分最终输送到排泄场所排出含水层。
六.河流地貌
河流普遍分布与不同的自然地理带,是改造地表的主要营力之一。由河流作用形成的谷地称为河谷。河谷的形态要素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谷底中包括河床和河漫滩。古老的坡地常发育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阶地是被抬升的古老和河谷谷底。谷坡和谷底的交界点成为坡麓,坡谷与山坡交界的转折处称为谷缘,也称谷肩。河谷从谷缘开始向下算起,计算河谷的深度和宽度都一谷缘为标准
6.1 泗溪
泗溪由大溪、小溪、芭蕉溪、顺阳溪等四条溪流组成,沿大溪水系南北纵向分布,全长9公里。区域补给水丰富,宽谷与峡谷相间分布。全溪落差大,中有瀑布,河谷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泗溪河底观测点
河床——走向ne40°,宽基岩为花岗岩,肉眼可见。平水位水深约20cm,洪水位水深约40cm。河底为洪积物,粒径分布2-100cm,分选性一般,磨圆度较好。
河漫滩——顺水流方向,右岸漫滩宽约4m,左漫滩宽约1m。有砾石堆积,粒径分布在20-50cm,磨圆度次圆,分选性一般。
阶地——为内叠阶地,厚约3m,宽约300m,下层为花岗岩基岩,上层为河流冲积物,成分为白云岩、石英砂岩、白云岩夹页岩。粒径分布1~20cm,分选性差,磨圆度为次圆,阶地含碎石50%,粗砂30%,泥质20%。河动力条件——洪水冲击,侧蚀
6.2 五叠水
五叠水为山区河流地貌,在岩槛处形成叠水瀑布。水流从884米高处落下,经五次跌落,到达潭底,故称五叠水。
河床——山区河床形态复杂,河床纵降比大,常发育岩槛,跌水瀑布等。
岩槛(五叠水的形成原因)——由岩槛由坚硬掩饰横亘于河床底部形成,因形似门槛而得名。当岩槛高度大于河水深度,使局部河床成悬崖状阶梯是,就会形成跌水瀑布。五叠水瀑布是从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
造瀑层——由于河水的溯源侵蚀现象,使岩槛下形成近似90°的下斜倾角。水流从河床流出形成瀑布。
深潭——由于跌水瀑布的冲击作用,在落水处形成深潭。潭下形成峡谷,水流顺峡谷流出。
七.物理地质现象
7.1 风化作用
7.1.1风化作用类型
在地表环境中,由于气温变化、气体、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是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状态和化学组分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具体表现为矿物、岩石在结构、构造上甚至化学成分上逐渐发生变化。岩体有整体变成碎块,由坚硬变的疏松,甚至组成岩石的矿物发生分解而生成新矿物。
岩石风化作用的类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分化、生物风化。
a)物理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岩石裂隙或孔隙中水的冰融或盐类结晶所产生的应力等作用下,岩石发生机协破碎的过程你物理风化作用。它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方式:矿石作用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b)化学风化作用
在氧、水溶液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引起岩石变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化学风化作用。其主要方式有氧化、溶解、水化和水解和碳酸化。
c)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对岩石所引起的物理的风化作用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包括生物的物理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
上述三类风化作用及其多种风化方式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情况下,它们相伴而生,并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破坏着岩石。7.1.2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
在不同地区岩石的风化程度不同,即使同一地区也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气候、岩性、地质构造、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所致。
岩石风化一般总是在地表比较强烈,从地表向下逐渐变弱直到新鲜基岩。根据岩石的颜色、碎裂程度、矿物成分的变化、水理性质、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声波特性的变化将岩石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带,即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微风化带。这种风带是对保留完整的风化带剖面而言的,实际上经常缺失上部某些带。
7.1.2.1 九曲脑中桥点
该点主要是变质岩,同时也是变质岩的结束。上部岩体全分化,岩石破碎;中部岩体强分化,岩石敲打声沉闷,下部岩体未分化,岩石整体表现完整,破碎度不大。该处岩体边坡腰部有人工马道,马道的可以方便施工,降低坡体倾角,维护边坡的稳定性。该地岩体为变质岩,岩层接触为角度不整合。7.1.2.2“拇指化石”点
此处为志留纪地层,主要是灰绿色及黄绿色粉砂质页岩。构造发育,存在两组结构面,主要为剪节理,也存在伴生节理。风化程度高,为全风化带,岩石破碎,岩层较厚。往上有二叠纪形成的陡崖,主要为灰岩,岩层厚,可以观察到蜓化石
7.2卸荷作用
7.2.1卸荷形成机制
急剧上升的高山地区岩体受冲蚀剥蚀,破坏了岩体中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导致卸荷裂隙的产生。7.2.2卸荷裂隙发育特征 卸荷作用导致岩体产生张性或剪性破裂而形成卸荷裂隙。
张性节理是由拉应力所形成的破裂面,拉应力可以是来自构造运动的各种力。他有下列特征:
a)节理面起伏不平、弯曲粗糙,产状不稳定,延伸较短。b)多为张开的裂隙断面可呈扁豆状、透镜状。
c)张节理常沿先期形成的x型节理发育而成,故多呈锯齿状延伸,通常称为追踪张节理。
d)张节理有时呈雁列状。
e)沿张性节理面的内摩擦角较剪节理高。剪节理是由剪应力形成的破裂面,有下列特征: a)节理面平直光滑,产状稳定,可以延伸较长。b)呈闭合状,裂隙本身宽度很窄。
c)成组成对出现,即多条节理常互相平行排列,并且期间间距大致相等。d)呈羽状排列。
e)沿剪切节理面抗剪程度往往很低,在边坡和坝基岩体中易形成滑动破坏面。
7.2.3卸荷裂隙岩性间的关系
剪节理在砾岩中常平直切穿坚硬的砾石,受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裂隙可裂开并填充粘性土或碎屑。
张节理延伸较短,在砾岩中常绕砾石而过,不切穿砾石,张开的裂隙常填充有呈脉状的方解石、石英,也可以填充有未胶结和胶结的粘性土或碎屑等。其抗剪切强度易受填充物控制,张性节理透水性强,常是地下水或坝基、岸库的良好渗透通道。
7.2.4卸荷裂隙代表点 7.2.4.1花鸡坡界限点
在岩层中部,由于卸荷作用,形成张节理,张节理成x形发育,节理面起伏不平,弯曲粗糙,延伸较长。同时,在中下部可见剪节理,节理面光滑平整,并呈现较大的平面,平面倾向与坡面进乎平行。7.2.4.2 石龙洞地层组
为石龙洞组地层,微晶白云岩,岩层较厚,不能独立形成陡崖。上部为覃家庙组地层,为薄层灰岩,中间夹有泥质岩。对面山体中可以观察到平卧褶皱,主要由滑脱作用形成。前方可以看到卸荷裂隙,基本平行于坡面。
八.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8.1链子崖危岩体分析
8.1.1链子崖危岩体
岩体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段的南岸, 该危岩体被发现于 1964年, 随后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勘察监测工作。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进行工程治理,1995年 5 月开工。链子崖由南部的 t 0~ 6缝区(体积约 8.0 ×105m 3), 中部的 t 7缝区(体积约 2×104m3)和北部的 t 8~ t 12 缝区(体积约 2.5 ×106m3)三部分组成,其崖顶尚有雷劈石古滑坡,崖东有猴子岭崩积体,崖 西发育了鸡公岭座滑体。t 8~ t 12缝区是链子崖危岩体的主体部分,它紧临长江,成为直接威胁长江航运和三峡大坝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 是工程防治的重点。
8.1.2地貌特征
链子崖地形陡峻,岩体软硬相间,主要由下二叠统坚硬栖霞灰岩夹薄层页岩组成,坐落于1.6~4.2m厚的马鞍山煤系软弱地层之上,岩层走向为北30°~50°东,倾向北西,倾角27°~35°。崖体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宽南窄,南高北低,崖顶面向北西倾斜,分布高程为180~495m之间。8.1.3岩性特征
链子崖地段,自东至西依次出露志留系至二叠系地层,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仅在局部地段分布。其中,志留系、泥盆系砂页岩构成猴子岭堆积层斜坡的滑床,堆积物为崩积块石;二叠系以厚层石灰岩为主,其间夹数十层薄层炭岩页岩,构成陡崖与危岩体;二叠系底部(马鞍段)1.6~4.2m厚的煤系层组成危岩体的软弱基座;软基座下为石炭系黄龙灰岩。
8.1.4构造特征
链子崖危岩区位于黄陵背斜西翼,地层呈单斜构造,挟持于北北东向仙女山和北北西向九湾溪两活动性断裂之间,构造裂隙发育。
8.1.5动力学机制
危岩体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有地质与人类工程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以追踪构造裂隙的崖壁卸荷开裂和崖下挖煤采空诱发的地面变形占主导地位。(1)危岩体岩石上硬下软,底部由软弱煤系地层形成软基座。在此岩层组合条下,底部煤系层及炭质页岩等软层在上覆岩体重力作用下,易产生塑性变形,并导致上部易产生脆性破裂的坚硬岩层开裂。(2)危岩体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明显受构造的控制,主裂缝追踪断层和裂隙发育。构造断裂的切割,为岩体形破坏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3)自第四纪以来,三峡地区整体抬升,江水迅速下切,形成高陡临空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卸荷作用,使坡体产生卸荷裂隙,且大多追踪构造面发育,逐渐形成地表裂缝。(4)底部煤层采空是形成链子崖大规模山体开裂和变形的最大、最直接的原因。其它还有水的作用、岩体的重力作用、江水掏蚀作用、地震作用、爆破振动作用和温差效应等内外营力作用等。
8.1.6链子崖形成的条件
(1)地形上向长江高陡临空;(2)其底部大面积煤系采空;(3)地质结构上具备易于拉开的竖直节理或断层。高陡临空与大面积煤系采空是形成“悬板”或“悬臂梁”的两个根本因素。没有高陡临空,就没有开裂位移的空间;没有煤系采空,岩体就不能被“悬”起来并处于拉张状态;节理体系或断层的切割, 使岩体易于拉开。长期的降雨、风化作用和江水侵蚀等因素则起了促进作用。
8.1.7监测
危岩体变形监测:先后在链子崖危岩区选用了9种监测,即:①岩体位移监测;②裂缝变形监测;③一号平硐位移监测;④裂缝变化自动记录监测;⑤岩体声发射活动监测;⑥地面倾斜监测;⑦地下水动态监测;⑧核桃背应力变化监测;⑨环境因素(降雨量、气温、长江水位)监测。
8.1.8加固措施 岩体加固工程包括:(1)煤层采空区承重阻滑工程
(2)危岩体预应力锚索加固工程
(3)危岩体喷锚支护工程(4)危岩体地表防排水工程
(5)防冲拦石坝工程
8.2新滩滑坡分析
8.2.1 主要问题极其危害
新滩滑坡是指湖北省秭归县新滩滑坡区由于长期地质作用导致滑坡区山体(主要为堆积斜坡)出现周期性崩塌现象。新滩——广家崖主滑坡区历史上多次出现周期性崩塌滑动,由于滑坡区正好位于三峡库区的长江沿岸,滑坡给长江航运及三峡大坝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除此之外,由于滑坡面积巨大,给当地新滩镇居民人生安全带来重大威胁,以1985年滑坡为例。此次滑坡将新滩镇457户房屋,绝大部分农田和公路损毁。滑动土石冲入江中约200万方,使长江江面缩小三分之一,击沉多艘机动船,造成多名船员伤亡。8.2.2 成因
新滩滑坡是在地质,水文,河流地质作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由于长期地质作用,三峡地区地壳大面积隆起上升,长江下切河谷,软弱的志留系砂岩被侵蚀成缓坡和凹槽,坚硬的尼盆系,二叠系砂岩、灰岩则形成陡崖,即广家崖一带。陡崖区在长期的卸荷、沉陷、溶蚀及重力作用下,易发生崩塌,崖壁后退,崩积物堆积于缓坡及凹槽地带。坡积物的不断沉积积厚,形成了滑坡的物质基础。滑坡区正好处于仙女山及九弯溪两断层之间,属不稳定地带。
滑坡区地带雨水丰富。暴雨使来不及排泄的地表水不断沿滑体下渗,雨季含粘土性土堆饱和后,使得滑坡体内摩擦力减小,从而破坏了斜坡原来的平衡状态,易于研下付基岩面滑动。
滑坡区位于长江沿岸兵书宝剑峡出口处,长江在此处于凹糟——侵蚀带,水流湍急。长江河谷的不断侵蚀掏空动摇了斜坡的基础,同是为斜坡变形提供了空间位置。另外葛洲坝水库蓄水改变了本区的水文状态。抬高了本区水位,加速了斜坡的失稳的到来。8.2.3 应对处理措施方法
1:建议立即禁止所有滑坡区采煤采矿活动,以减少由于地下采空而加大滑坡区地层的不稳定性。
2:在滑坡逐渐稳定、土石稍为密集后,采取以排水为主的治理措施,以增加其稳定性。
3:对滑坡区进行全面的地形测量和地区勘测,对坡体情况进行更加有力的监控监测。
8.3棺材山危岩体
8.3.1主要问题及其危害
棺材山危岩体位于秭归县内九畹溪附近,北纬11102‘6.7956“,东经30046‘49.1592“。该处山石林立,地势险峻,尤其是棺材山危岩体,三面临空,岌岌可危,体积约14万m3,直接威胁坡下369户居民1470人生命及财产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十分严重。8.3.2危岩体形成机制
危岩体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有地质与人类工程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以棺材山内挖煤采空诱发的。该处岩体非常陡峭,接近直立,上部卸荷裂隙非常发育,裂隙几乎垂直切断岩层,倾角70—800,长度5—20m。裂隙面与临空面相一致。
危岩体三面临空,主要由于中部的假“煤层”被挖而形成,对下部居民影响很大,基岩为陡山沱组灰岩,中薄层。灰黑色,由于中部炭质泥页岩开采而造成中部空洞,危岩体上部为灯影组厚层灰白色的白云岩,倾角约230,由于三面临空,极易崩塌。8.3.3处理措施
棺材山危岩体的治理工程是在采空区外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篇三
1.前言
实习的目的、意义
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
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 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
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
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 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全县境域面积2400 余平方公里,县辖7 镇5 乡,202 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05 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 1)煤z 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 个层位。
2)金与金银矿z 县内产地有4 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铁矿z 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 处,品位稳定。1-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 县内有温泉点1 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 0 水的总硬度为15.14 德国度。总碱度为5.05,ph 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 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5)水力资源
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 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 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 万千瓦,年发电量1.8 亿度。
在两河口、杨村桥、磨坪等碳酸岩地区,有较多的岩溶泉,3f秒以上的有37 处。其中黄龙洞,天生桥等己用于水力发电。其余用于农业灌溉或生活用水。全县耕地面积2.39 万公顷,多以荒坡谷地为主。农业以多种经营、农林、果、蔬并举。农特资源丰富各样,盛产柑桔、橙、茶叶、烤烟、板栗等,其中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气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耕归以良好的形象对外开放,吸引大量产业和旅游者前往,大大促进了县城经济。正在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三峡旅游名县,库区经济富县"的宏伟目标。
实习区工程概况
fds水利水电工程
秭归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除长江外,县境内有10 条河流,水能蕴藏量17.77 万千瓦,全县电站装机容量已达到8.4万千瓦,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 设试点县。
三峡工程
稀归县境内的主要水利工程为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 关键性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 公里处。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8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 公里处的跨江大桥一一西陵长江大桥。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坝区己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 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太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米,总库容393 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 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兰大部分组成。
实习时间及路线安排
2.地理背景条件
气象水文
气候、降水量、蒸发量、水文特征
地形地貌
秭归县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阶段,境内山脉为大巴山、巫山余脉 …
构造地质背景
褶皱构造(黄陵背斜、秭归向斜、仙女山向斜)、区域性大断裂(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太阳坪断裂、水田坝断裂)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地壳隆升运动、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
3.地层岩性
岩层分布情况
岩性特征:类型,成分,结构,构造
接触关系: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断层接触?假整合接触? 产状特征
岩层的厚度
风化情况
4.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倒转向斜、平卧褶皱、褶皱要素、形成机理 断裂构造
各岩性层中的节理发育特征:发育有几组?产状?形成机理?
断层:断层性质?特征?形成机制?产状?
5.河流地貌
地貌描述:泗溪、牛肝马肺峡、五叠水 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物质组成、特征、分选性、磨圆度、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照片)、瀑布 瀑布
瀑布是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 组成 造瀑层,河床中的陡坡地段 瀑下深潭 潭前峡谷
6.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特征
岩溶发育条件与发育特征 含水层、隔水层
岩溶发育格局:补给、径流、排泄 7.水文地质分析
泉的分布
泉的形成条件 泉的含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泉。泉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下水有关。
泉水按承压和无压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类。泉水从泉口垂直往上冒的叫上升泉,从泉口往下淌的叫下降泉。
泉的形成应具备三个条件:
• 地层条件。地层包括成层的岩石、土层以及土层中夹有的砂砾石层。有裂隙的岩层和有孔隙的砂砾石层,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称“含水层”。裂而无隙的岩层和孔隙度极差的粘土层,几乎不含流动的地下水,称“隔水层”。“含水层”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条件。
• 地质构造条件。如地震或岩浆活动引起地壳变动(造山运动),使沉积岩层断裂错位,或产生褶曲。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纵向剖面上相抵触,或含水层与不透水的岩浆岩体相抵触,阻断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 地形条件。泉或泉群的上游应有足够的补给面积,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充分补给。
8.地质灾害分析
以沿途看见的地质灾害现象为研究对象 地貌特征、岩性特征、构造特征
危岩体形成的边界条件(临空面、切割面、底滑面)、破坏模式、监测、加固措施
滑坡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条件
9.结语
收获 感言 建议
画图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篇四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摘要
2010年1月9日至12日,在涂老师、白老师和罗老师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三个班的同学赴秭归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实习过程中主要对龙马溪沿岸公路、链子崖危岩体和千将坪滑坡进行了认知,使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之间建立联系,加以巩固。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多云
一、线路概况
今天主要的任务是沿龙马溪岸边公路认知路边露头岩石中存在的地质现象,整个行程大约两个半小时。在前半段我们看到了野外自然存在的岩石和一些小规模的地质现象,并在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后半段程中,老师给我们演示了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将到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二、地质现象
1、志留纪岩石
最先接触到的是志留纪(s)的页岩和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我将两种岩石做了实物对比,发现:
硬度为页岩小于砂岩;
在颜色上两者没有太大差别,均呈灰、棕黄等颜色(图1和),不过有的大块砂岩表面会有锈状层覆盖,而另外两者则是少见的;
两者的解理都很明显,天然的石块和岩壁均有明显的棱角,容易辨认;
在岩层厚度上,由于砂岩岩质较硬,因而要比页岩厚很多(图2);
节理方面,砂岩很少有充分发育,而 “页岩”则不同,均有大量的节理成熟发育,并与解理面和岩层面混淆,较不易区分;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从风化程度上是很容易将两者鉴别出来的,页岩有一定厚度的风化层,轻轻一触即可剥落,砂岩的风化程度要低很多,这点区别和岩石的组成成分和胶结方式无疑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成分方面,表现出了粘土和石英(主要影响成分)的含量对比上的差别;在胶结方式上,联系岩石现象和课本的讲解,可以反应出以下结论,砂岩更大程度上为胶结效果较好的“基底胶结”,而另外两者则更大程度上属于“孔隙胶结”或“接触胶结”。
2、奥陶纪岩石
今天实习路线的后半程属于奥陶纪(o),与前半程的志留纪(s)呈整合接触,岩石亦属于沉积岩,成分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这让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化石。
从页岩、砂岩的领域走进石灰岩的世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间的不同,山岭更高,岩石的颜色也由灰、棕色变成以银灰和白色为主(图3),从视觉上就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岩石硬度更大。当然课堂上明确说了“石灰岩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有时还可含有白云石、燧石等硅质矿物和粘土矿物等„„多成致密状。”拿这里的石头与刚刚看过的页岩砂岩相比较,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石灰岩岩石多以巨大的岩块存在,而页岩和砂岩则多以薄(相对而言)片状板状存在; 石灰岩硬度比页岩和砂岩都大很多,因此在边坡治理中,砌墙多选用石灰岩岩石; 石灰岩的断面上又鲕状、竹叶状、团块状等由于风浪振动引起的特殊结构,这是页岩砂岩没有的;
石灰岩由于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环境比页岩砂岩的形成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出现结核构造的机会也更多(图3左上方);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石灰岩中可以找到一些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如图3中下方就是奥陶纪头足类鞘角石。
3、地质构造
从这个方面看,我们这条路线确实有很高的价值。因为我们不但看到了出露完好的岩石,而且还看到了不少规模虽小但很完整清晰的地质构造。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图4是一个小规模的背斜,高约3m,宽约5m。轴面有45°左右的倾角,是一个较典
型的倾斜褶皱;从断面上的出露岩层的相互关系可看出,褶皱枢纽呈小角度倾斜,属倾伏褶皱;岩层呈圆弧状弯曲,这与“高3宽5”的尺寸特征是相符的,因此属于圆弧褶皱,但转折端处圆弧半径较小,呈较好的流线型;另外从岩石特征和岩层特点来看,其组成成分为泥灰岩和页岩,这与图5不同。图5中是一个扇形平卧圆弧状褶皱,转折端高越1.5m,圆弧半径约0.3m,相对尺寸较大,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
图6是一个断层,规模很小,但也比较清晰。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又巩固了一下断层的相关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断层面呈约30°倾角,根据岩层的位置关系可以大致判定为正断层;另外老师还讲到了另一种判断方法,即根据断层面处上下盘岩层断口的几何形状来判断,若断口处有逆向岩层翘起的弯曲,则说明是逆断层,若端口处岩层顺着岩层弯曲或无弯曲,则为正断层。这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简单易懂,易于掌握,而且更为实
用,可见经验的价值。
至于构造节理,在关于页岩和砂岩的记述中已多次说到,应无需再做记述了。
以上涉及到的构造均位于志留系(s)岩层,在奥陶系(o)岩层中没有发现较明显的地质构造现象,我想这与岩石成分有关。石灰岩岩质较硬,形成小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相对难很多。
三、地质灾害及防治
1、边坡治理
山区公路在修建过程中难免要出现削山的现象。一位前人说过,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甚至冲击。削山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山坡变陡,原有结构被破坏,于是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形成边坡问题。再者若岩石岩性较松软,遇水强度变化大,则多数会存在边坡坍落隐患甚至造成事故。
今天路线的前半段为页岩砂岩区,因此几乎所有削山的部分都采取了防治措施。我们看到的有“锚喷”和“排水”,不用“锚喷”的地方又有挡土砌墙,锚喷和砌墙均有伸缩缝和沉降缝合二为一的工程缝;另外在其他的地方还见过挂网防治。根据土力学的知识,水对边坡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排水方面分别建设了排水沟(针对表层水)和排水孔(针对孔隙水)。老师也简单介绍了喷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但是还是不太清晰,需要再学习。
2、复活的深沟滑坡
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m蓄水时,此处一个深沟滑坡复活,发生了移动,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公路在滑坡产生的应力下出现了很多裂缝。该滑坡长约200m,宽500m,均厚为20m,总体积约为200万m3。在2006年156m蓄水前进行了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打抗滑桩,抗滑桩一般直径5m,间距2m,深20至30m,到达固定岩层,此外还用了排水措施。
四、相关知识
1、黄陵背斜
黄陵背斜的核部在三峡库区附近,西翼延伸至湘西河,东翼至宜昌市区,长宽均约80公里,今天的实习地点位于西翼,这也决定了此处岩层的倾向;
2、页岩与生产
在当地就有页岩砖厂和页岩粗骨料加工厂。页岩质轻,煅烧后强度满足生产需要。故一方面可取代粘土开采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可使楼板等建筑材料质量变轻;
3、地质工作者的素质
做地质工作不但要有好的心态,更要有“四勤”的精神,即腿勤、眼勤、手勤、脑勤;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4、地质器材的使用
罗盘仪可以测出岩层产状要素,而地质锤既可用于修路,还可以敲打石块检验硬度,另外兼可用于自卫。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阴
一、线路概况
今天的路线安排前后经过链子崖危岩体和链子崖风景区,主要了解危岩体的发育、变形及治理措施,并介绍江对岸的新滩滑坡的相关情况。
二、实习内容
1、链子崖
链子崖距长江三峡电站大坝26.5km,与新滩滑坡隔岸对峙。危岩区河谷深切,岸坡陡峭,山顶高程1000m至1300m,岸坡30°至40°。危岩体自动向西依次出露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地层,斜坡上为第四纪(q)堆积物。志留系为薄层至中层砂页岩,泥盆系为厚层砂岩泥岩,地貌上形成陡崖,二以厚层灰岩为主,夹薄层岩质页岩,构成危岩体,其为马鞍组煤系组成危岩体的软基和大面积采空区。
危岩体东、北两面临空,西、南两面与山体相连部分被裂隙切割。危岩体南高北低,长约700m,南宽,宽度30m至180m不等,被30多条裂缝切割,裂缝又13条,分别为0至12号,总体积约300万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8至12号缝段,5万破碎危岩体变形明显,失稳可能性最大,切可能引起性破坏;0至6号缝段危岩体可能发生崩塌,应防止江;7号缝危岩体体积2万m3,表现为座崩破坏形式,危害性较小。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加固整治:煤层采空区进行回填,设置城中阻滑工程,面积达3000m2;5万m3危岩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并在此基础上对崖壁表层
叠系底部
但大窄北大的m3。m3整体其入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裂隙密集部位作喷网锚加固;对雷劈石滑坡则主要采取地表排水工程进行整治;另为防止西侧
6、7号缝段危岩体崩塌石块入江,在斜坡上修筑了防冲拦石坎。整个加固整治工程工期三年,目前危岩体已经稳定。
2、新滩滑坡
随后,在危岩体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对岸的新滩滑坡。新滩滑坡与1985年6月12日发生滑动,滑坡体总体积约3000万m3,滑动面积1.1km2,正对岸涌浪爬坡高达48m。由于进行了预报,居住在滑坡体上的新滩故镇上的1371名居民得以及时撤离,幸免于难。但在湘西河口处,4艘渔船被打翻,8人死亡。也正是因为这次滑坡,在之后的滑坡预报中扩大了警戒范围,并逐步开始惊醒涌浪计算。
3、风景区
在风景区看的主要是一些碑文记录。看后感受也很简单:地质乃大计,何止数百年。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多云
线路概况
今天的目的地是千将坪滑坡。我们现在滑坡对面的高地上看过滑坡整体概况,然后又登上滑坡体实地感受了滑坡
实习内容
千将坪滑坡发生于2003年7月13日,滑坡体后缘宽约为600m,滑舌端宽约1000m,长约1000m,平均厚度为30m,总体积为2400万m3。滑坡发生后堵塞了青干河,后再堆积物上开挖渠口得以打通河道。应为没有及时搬迁,造成滑坡体上的居民24人死亡,灾害事故十分严重。但由于该滑坡为岩性滑坡,整体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的灾害性。
据相关调查研究,地质专家们认为,集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6月21日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至7月11日持续强降雨。据气象部门统计,在这20天时间里有8天降雨,总降雨量达162.7毫米。雨水大量渗入,软化了岩石,增加了滑体的重力和渗透压力,降低了摩阻力,促使斜坡破坏,形成滑坡。另外,与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联系。也正因此,促使了大规模的三峡库区后期灾害治理工程的上马。
实习感受
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在我们不断的行走和攀登中很快就结束了,然而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三天里我的心情复杂多变,初到目的地时疑惑无知,看到自然状态下地质现象是欣喜不已,船行于山川峡谷之中热血澎湃,在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后理解了一个疑惑时豁然开朗,听到灾害事故时万分痛心„„我总感觉三天太短,总感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不够用,总是看到什么东西都想问问题,于是一直跟在老师身边。
在专业知识上,我感觉收获了许多,解开了不少疑惑,这与我之前在二郎坪渡槽重建工程工地的实习经历的影响十分不开的。那次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书本与现实、我与实际工程要求之间的差距,也使我敢于提出哪怕十分幼稚的问题,因为我明白,问问题与问题的层次无关,解除心中的疑惑获得知识才是最实质的目的。而提问与思考联系时非常紧密的,所以我是同事间行了龙驭球老先生“多问”和涂老师“脑勤”的学习方法论了。
在其他方面已收获颇丰。三天的相处,三天的野外教学,让我更深信水电人也可以是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极人文的。良好的心态,科技的精神,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这都是让我感触很深的。
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明白了,两者应齐头并进,相互影响,方能取到效果。看着那条当年被链子崖治理人员走出的小路,联想到邓小平一人在四川走出的那条小路,我更加感觉到,我们水利事业是充满艰难险阻的,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披荆斩棘的过程中,我们发展着国家的水利事业。
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天的实地学习解决了很多疑惑,同时也给我增加了一些疑惑,有些通过查资料已经解决了,但是还有几个问题不好查资料,在此记录下来。
1、龙马溪岸边志留系的沉积岩,可以看出,页岩在砂岩上层,即页岩形成的比砂岩要晚。这样的形成次序能否反映出各自形成时期外界条件的不同?比如是否可推断出砂岩形成是水的流速更大?
2、图6中的断层,上盘下盘的岩层倾角不同,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3、断层上下盘之间的相对移动可以判断出来,但如何推断其绝对移动,或者说,如何判断哪一盘是主动移动?这在外线上会有什么区别?是否能够反映出地质作用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崔冠英主编.水利工程地质--三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郭希哲等著.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篇五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言
本次实习野外路线观察时间为7天,具体时间为7月8-14日,早上7点30分从润洁公寓上车,晚上5点前回来
本次主要观察路线有9条
线路1:下苇甸寒武-奥陶纪地层观察;
线路2:野溪构造地质观察
线路3:延庆燕山天池西侏罗纪碎屑岩、火成岩特征观察
线路4:延庆燕山天池东侧地质构造观察
线路5:十三陵天池-三合村岩性、构造观察
线路6:沟崖水库-十三陵水库地层接触关系、现代河流沉积作用观察
线路7:房山太平山南坡石炭-二叠系岩性组成、接触关系观察
线路
8、房山燕山晚期侵入岩特征观察
线路9:周口店遗址参观
自然地理概况
北京的整个地形和山势的骨架,基本形成于距今6000-7000万年的燕山凿山运动。北京的西部山地,从南口的关沟至拒马河一带,统称为西山。它是由一系列成北东—南西走向,并且大致平行的褶皱山脉所组成,属太行山脉。北京北部的山地,统称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这是一个镶嵌着若干个山间盆地的断块山地。在地势上,则是由平原呈阶梯逐级上升,尔后进入蒙古高原。
北京市地理坐标为:北纬经度39°28′—41°05′,东经117°30′—115°25′,南北跨纬度约1°37′,东西跨经度约2°05′。**地理坐标为:北纬39°54′27″,东经116°23′17″,是北京的标准中心坐标点。**广场海拔高度为44.4米。
第二章 地层
一、太古界
在线路6,沟崖水库西侧有一组太古界变质岩,细观察可看到片麻岩,麻砾岩,可以看到的矿物有斜长岩、角闪岩,所以可命名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颜色灰白,其表面有重结晶现象,岩石致密,有定向排列的特点。说明这个岩层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高温高压环境,生成了新的矿物。和下层的元古界石英砂岩存在地层缺失,且两个岩层的倾向不同,可判断出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接触面倾向为140,倾角为54。图
二、元古界
在线路6,出现了一组中上元古界石英砂岩。颜色为灰白色,表面不含辉绿岩。属常州沟组,距今有17-18亿年。
在线路4,永宁至天池分岔路西侧约3公里处,有距今8-10亿年前的中元古界地层,其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灰岩。推测白云岩是在古老地层中灰岩通过交代作用形成。在这些岩层表面发现了砂状颗粒、泥晶及鲕粒构造。其中鲕粒为同心圆,呈眼球状。其原因可能为有生物活动产生碎屑的关系,也可能为已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压扁压断产生碎屑。本地层还出现了初期小规模熔岩现象,有1-2米厚,原理是环境产生的hco3-及h2co3使碳酸型岩发生溶解。其成因有本身岩石关系,还有节理断层产生的裂缝,潮湿的气候天气等外因加速这种现象的发生。继续下去就会变成溶洞。这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
沿公路不远处有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石英纯度>95%),生成于17亿年前左右,层状结构。其石英颗粒呈粒状。有些岩石含发绿部分为海绿石。判断为海洋相,因如果
为河流相,石英的纯度达不到如此高,且由此途径形成的砂岩受到河流形态的影响,这里观察到的为一大整块岩石。岩层上有些长度为7公分左右的条状物,是由泥裂形成,里面充满了石英颗粒。但规模不大,且无规律。
同样线路距溪水湾一公里处出现了中上元古界海相灰岩地层沉积,以波痕、印模现象为主。形成原因可能为海上碳酸盐发生造山作用形成。沉积面倾角为65,层面光滑,呈水平状。印模形成原因是下层岩石软,上层较硬,上层有痕迹的岩石压下岩形成。波痕可能是流水或风冲刷自然形成,也可能是压成,此时和印模类似。波痕如对称为双向水流,不对称为单向。波痕与印模区别为波痕具有方向感和定向性。(照片)
三、古生界
(一)寒武系
在线路1,沿铁路方向依次出现寒武系下统、中统和上统。
1、下统
该地层由上层毛庄组,中层馒头组,下层府君山组构成。厚度约80-100米。由紫红色泥岩和灰黄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组成三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下层为含三价铁的紫红色页岩和泥岩,具有砂质结构,中层岩层显红、白色,上层岩层以灰色为主,为灰质泥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从下到上岩层粉砂质增多。
2、中统
该地层由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构成。与下寒武统的接触部分主要以灰色鲕粒石灰岩和绿色粉砂质页岩作为分界。鲕粒呈鱼子状,粒径0.2mm-0.6mm,含量60%-80%,发育较大,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该地层含泥质条带灰岩、鲕粒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砾屑周围没有红色氧化圈。照片
3、上统
该地层由长山组、凤山组构成。含白云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石灰岩:前者在风化面上呈褐或褐红色,新鲜面呈深灰色。后者竹叶状砾屑常具有氧化圈,最长可达10cm,呈放射状、梅花状排列或平行层面排列。竹叶状石灰岩横向上呈透镜状,可能在形成过程中结实打碎、搬运、沉积,受到了风暴作用的影响。(照片)
(二)奥陶系(距今438-505年)
线路1出现下奥陶统,位置:下苇甸东南永定河东侧铁路旁。此处为冶里组,厚度有30-80厘米左右,主要由灰岩构成,与下层的上寒武统地层称整合接触关系。与上寒武统相比,这里灰岩的块状性增强。对冶里组灰岩进行细分为厚层块状灰泥石灰岩、豹皮石灰岩、白云质条带灰泥石灰岩。其中第一种灰岩岩质较纯,在当地常被开采作为石灰和水泥原料。豹皮灰岩其岩面呈斑点状(此处画图)
线路7同样为下奥陶统。在太平山南坡的马家沟组,厚度少则几十米,多达二百米多。岩性:底部主要为同生角砾状灰岩,下、中部主要为青灰色的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上部主要为泥质条纹带灰岩或白云质灰岩。本统各个地层呈整合接触,(三)石炭系
在线路7中,出现了中石炭统本溪组,厚度50。岩性主要由泥岩构成,岩性偏细。在岩石表面有风化壳,土状松散,其中有铝土矿出现,说明这里发生风化作用的时间很长。整个本溪组底部普遍发育有灰绿色泥质角岩(风化后常为褐红色),为古风化壳产物;中、上部主要为黄褐色板岩(由泥岩变质而成)及少量红柱石角岩(俗称菊花石),夹有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及粉砂岩。其中红柱石角岩是由常见的粘土矿物脱水而成。
在同样地区,出现了上石炭统太原组,厚度70cm左右。和本溪组分界处为浅变质砂岩。本组旋回性强,表面含有不规则煤层。自下而上分为两个沉积轮回。第一段
底部为中厚层状中、细粒变质砂岩,中上部为灰黑色红柱石角岩,斑点板岩及黑色板岩,第二段底部为含砾变质砂岩,中上部为变质细砂岩、砂质板岩等,其中含有可采煤层。
(四)二叠系
在路线7,太平山南坡出现下二叠统山西组。厚度约30米左右。本组地层有一完整旋回。底部为灰黑色含砾变质粗砂岩(俗称“豆腐块”角砾岩,可作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标志),局部为细砾岩,中上部为浅灰色变质细砂岩,夹杂些灰色板岩及煤层。这些砂岩具有定向性排列的特点。
在此处又出现了下二叠统杨家屯组,厚度近百米,底部为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粗砂岩、变质砾岩(作为与山西组分界标志);中上部为杂色变质砂岩,夹杂少量含砾变质砂岩及黑色板岩。
四、中生界
(一)侏罗系
在线路3,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3公里出现中侏罗统后城组黑色页岩。它处在此区域底层的下部,发黑原因是有机质多。细粒结构。中部是宽度为20-30cm的砂岩,极不稳定。上层同样为砂岩,与中层比抗风化能力较强。下层黑色页岩形成的环境应该是在沼泽,深湖或半深湖。因植物残骸较多,在石油方面可作为产油层。中层的砂岩孔隙度大,对油气的吸收好,可作为储油层。再上面的一层为盖层,防止油气渗透到地面
燕山天池宾馆正门西侧,有侏罗纪晚期后城组出现,距今135-150万年左右,与前者类似。
五、新生界
(一)第四系
在线路6,十三陵水库二坝东北侧,出现了第四纪现代河流沉积物,岩石排列松散,大小粗大。颗粒属中粒,分选性磨圆性都不好,归为砾岩。推测为冲积扇相。
线路9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位于周口店村西。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山丘,东边的一座有一个大山洞,俗称猿人洞,1929年后,叫周口店第一地点,东西长约140米,中部最宽处约20米。在此洞中出现一层层不同的沉积,埋藏着北京人的骨头,生活用具等。
第三章 岩浆岩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它包括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一、侵入岩
(一)正长斑岩(碱性浅层细粒侵入岩)
在线路8,盘云岭处出现燕山晚期正长岩岩床。大概于8千万年前侵入,由于其岩面发现斑晶,则为正长斑岩。它的形成过程是上层的侏罗纪沉积岩出现后再侵入的。围岩与侵入岩接触部分的烘烤边(围岩部分)岩性致密,冷凝边(侵入岩部分)结晶小。
(二)闪长玢岩(中性浅层细粒侵入岩)
在线路1中,位置:下苇甸东南永定河东侧铁路旁(39”59’35”,116’01”27)处有闪长岩岩墙,与周围的岩层呈浅层侵入接触关系。(产状测量)
在线路8中,发现了大量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按含碳量大小划分,>20%为后者,10%-20&为前者,
边缘温度降得快,所以结晶也比岩体中心要快。所以我们常看到岩石从边缘到中心颗粒逐渐变大的现象。我们所观察到的颗粒小则1毫米,大到几厘米,沿路深入颗粒越来越大,大概是温度的关系。析离体,俘虏体大小不一,(画图、岩性)。花岗闪长岩成分类似,较石英闪长岩可以看到更多肉红色的钾长石,颗粒近厘米后称花岗伪晶岩。在官底村采石场中,还发现了一个面积为56平方公里的岩株,其成分有石英,钾长石,云母。
(三)其它
辉绿岩,属于基性浅层侵入岩,在线路3中天池半岛标志牌发现大型的辉绿岩侵入体。由于风化较厉害,我们是通过敲打出新鲜面来判断出。其内部成分包括辉石,角闪石等,观察到是细粒。
二、火山岩(喷出岩)
(一)熔结火山碎屑岩类
在线路8,燕山天池大坝西侧,出现中生界侏罗系角砾熔结凝灰岩,属中侏罗统后城组火山碎屑岩。其面为石英粗面质,紫灰色。熔结凝灰结构,似流动构造。由晶屑(钾长石、石英)、玻屑(未结晶的碎片)、岩屑(岩石碎块)、角砾及火山灰构成(二)火山碎屑岩类
火山碎屑岩是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类型,兼有两者的特点
在线路5,蟒山顶出现的侏罗纪火山碎屑岩,颜色鲜艳,有紫,黄,红色等,无成层性及分选性,呈杂乱堆积。颗粒大小为中粒,直径2cm左右,色较杂,整体为紫褐色,磨圆性差,岩性以中性为主,块状构造。个别岩石颗粒较大,平均下来有4-5公分,最大有10公分以上。
在线路6,青松岭处有不同形态的侏罗纪火山角砾岩。主要有凝灰岩(灰黄色,白色,含有矿物:长石、石英,有少量的角闪石、辉石,粗细不均匀,分选差),中性的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沿路从内向外碎屑岩大小逐渐增大。相比于寒武系灰岩,其抗风化能力差。这些火山碎屑岩可能为火山作用产生的固体喷发物。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地壳中已形成的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在原地固态情况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重新形成的岩石。
在介绍地层时已提到变质岩,这里不再讨论。
第四章 构造
一、褶皱
褶皱是指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现象。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相邻背斜之间为向斜,相邻向斜之间为背斜。相邻的向斜与背斜共用一个翼。按横剖面形态特点可分:尖棱形,圆弧形,扇形,箱型等
在线路2的妙峰山体,出现一个箱状(左侧)和尖棱状(右侧)背斜,(画图)两者中间夹着圆弧状向斜,体现了背斜与向斜常并存的关系。
在线路7,164背斜形态为箱型。“164”指的是首次测量的高度。因长年风化,实际高度已小于164米,长度有300多米(目测)。
在线路4,六道河处有大型背斜。其左侧岩石较为破碎,右侧呈馒头状。背斜判断理由为左侧岩石向左倾,右边岩石向右倾,两侧岩石倾向向背而离。其地层从下到上,从老
到新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发白,个别为肉红),串岭沟组(页岩、泥岩,易破碎风化)、团山子组(白云岩)。
二、断层
断层是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分类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一)正断层
正断层是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在线路8,宾馆正门西侧出现两个规模较大的正断层,断层面倾角约60,倾向指南北方向。
(二)逆断层
逆断层是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在线路2,,铁路隧道南侧出口处,发现了逆冲断层。识别依据是:
1、断层角砾岩碎块圆滑
2、通过阶步、擦痕等判断出断层上下盘相对滑动的方向,找出上升盘和下降盘,即可判断。我们绕过断层后,对岩层产状进行了测量:倾向112,倾角18。
在路线4,六道河背斜附近存在一些断层(画图),一般在沟处发现。
在线路6,在青松岭,猜测这里有一个关于寒武系灰岩和侏罗纪火山碎屑岩两地层的大型断层,由于证据不足,不好判断断层类型
(三)走滑断层
走滑断层脸盘基本上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移动,根据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方向,分左旋和右旋之分。
在线路2,采石场北侧,出现小规模走滑断层。通过观察擦痕,可确定是右行。
(四)单斜
指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渡为水平产状。
在线路4,出现排字岭单斜,为距今1.4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粉砂岩和砾岩构成,其形状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一排排剑书似的山峰。(画图)下层为泥岩,粉砂岩,是当时河道的沙形成。此层又分为两个连续界面,其中呈灰黄色的是水相,紫红色的为陆相。上层层为中粒砾岩,最大颗粒大10厘米左右,其底面对下层有冲刷作用。这两层完成一个正旋回。在上层出现类似的一个旋回,最顶部由风化壳覆盖。每个旋回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在砾岩层可以看到一些交错层理、槽状层理。
三、节理构造
节理是较断层更为普遍存在的构造,节理的裂开面称为节理面。根据其走向的不同,相互平行者为张节理,交叉则为剪节理。由于张节理和剪节理易同时存在,则统一叙述。在线路2,位置:永定河右岸野溪铁路隧道上方。在箱状背斜的其中一个岩石上发现了2组张节理。节理面呈白色,长度长的有近50厘米,短则几厘米,宽度约20厘米,其条纹呈雁列式排列。总结两种节理辨别方法:张节理有填充物质,节理面大,不光滑且绕过砾石,延伸程度不大,剪节理没有填充物质,节理面光滑,排列紧密且切过砾石,延伸程度大。
其它与节理有关的现象现象
在线路8,采石场北侧发现了摇摆石(画图),其成型机理是先节理产生裂缝后,再球形风化而成。形成这种岩石一般需要三组及以上节理,如只有两组节理,只能形成柱状石。
在线路3中天池半岛标志牌发现大型的辉绿岩侵入体,其节理较为密集,长度不一,剪节理,张节理都存在。球形风化形成原因于上一个类似,不同的是由于辉绿岩为基性岩,抗风化能力强,球形风化程度不很明显。
第五章 认识与体会
一、主要收获
通过这次地质实习,亲身观察到了各种地质现象,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二、体会
地质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又是对石油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何处有油,在哪可打井,打井深度应达到多少,都需要地质考察。举个例子,如果打井时在一个节理很多的地方,不小心处理,油顺着节理面渗到别的区域了。作为开井的前期工作,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更深刻的理解到其重要性。
三、问题与建议
致谢
鲜本忠老师对整个实习的全程辅导
参考文献
1、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学基础》张琴主编 2008年版
2、地质出版社《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夏邦栋主编 1995年版
3、北京地理概况--------导游网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篇六
秭归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层...........................4
第一节上元古界.........................4
第二节下古生界.........................4
第三节上古生界及第四系.......................4
第三章岩石...........................4
第一节岩浆岩......................4
第二节变质岩......................4
第四章构造...........................4
第一节褶皱..........................4
第二节断裂..........................4
第五章矿产...........................4
结束语..........................22
附图ⅰ秭归县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地层剖面图(1∶1000)...........22
附图ⅱ秭归县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地层柱状图(1∶1000)...........22
附图ⅲ秭归县冀家湾-横墩岩地层构造信手剖面图(1∶5000)..............22
附图ⅳ秭归县雾河填图区地形地质图(1∶5000)...............2
2第一章绪言
实习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图1-1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地貌特征、水系、气候概况、工农业概况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范围及内容、起止时间、组队情况、指导老师、完成工作量(表1-1 实习工作量一览表)
(分段叙述,不列小标题)
第二章地层
概况:实习区主要发育地层简单综述
(实习未见到的地层不描述)
由老新依次描述
第一节上元古界
小叙(总体描述)
一、南华系
1.莲沱组(nh1l)
2.南沱组(nh2n)
二、震旦系
1.陡山沱组(z1d)
2.灯影组(z2dn)
第二节下古生界
小叙(总体描述)
一、寒武系
1.岩家河组(z2∈1y)
2.水井沱组(∈1s)
3.石牌组(∈1sp)
4.天河板组(∈1t)
5.石龙洞组(∈1sl)
6.覃家庙组(∈2q)
7.三游洞组(∈3sy)
二、奥陶系
三、志留系
第三节上古生界及第四系
小叙(总体描述)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叠系
1.梁山组(p1l)
2.栖霞组(p1q)
3.茅口组(p2m)
四、第四系
第三章岩石
总体描述
第一节岩浆岩
总体描述
(岩体由老新 依次描述所观察到的岩体,包括岩体分布位置、岩性描述、岩体特征)
一、茅坪复式岩体
1.兰陵溪岩体
2.太平溪岩体
3.堰湾岩体
4.东岳庙岩体
二、黄陵庙复式岩体
1.三斗坪岩体
2.青鱼背岩体
3.小滩头岩体
第二节变质岩
总体描述
一、区域变质岩
总体描述
描述几种实习中见到的主要变质岩岩性特征
二、动力变质岩
1.角砾岩(小渔村组变质岩地层破碎带中)
2.碎裂岩(三斗坪岩体中破碎带)
第四章构造
总体描述
区域构造(黄陵穹窿)
第一节褶皱
总体描述
一、上冀家湾陡山沱组二段(z1d2)倒转向斜
二、九曲垴陡山沱组三段(z1d3)平卧褶皱
三、九畹溪覃家庙组(∈2q)平卧褶皱
重点)(第二节断裂
总体描述
一、断层及其组合1.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中断层
2.横墩岩隧道西岩家河组内地堑
二、节理
1.火炬状节理
2.雁行式节理
3.剪节理(陈家冲)
第五章矿产
总体描述
一、内生矿产
1.月亮包金矿
(为太平溪岩体侵入到变质岩中形成。平均品位为30~40g/t,最高达400g/t)
2.周坪重晶石矿
(热液充填泥盆系地层褶皱转折端张节理中形成重晶石矿)
二、外生矿产
1.煤:主要产于二叠系梁山组(p1l)地层)
2.铁矿: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状赤铁矿,主要产于泥盆系地层
3.石灰石:矿石为厚层灰岩
(平湖水泥厂)
结束语
对实习的总结和评价,包括3个方面:
收获和认识
(简练地肯定实习中的主要成绩、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叙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对实习站的建议)
致谢
(对相关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带班老师、带课老师、后勤、组员)
(分段叙述,不列小标题)
注:
各章须另起一页;
各章、节名应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