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
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汇报预习
1、出示琥珀图片(或者实物),简单介绍相关资料。
2、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3、字词汇报
读准字音:松脂 渗出 拂拭 澎湃 看准字形:辣 湃 拭 黏
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
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二、学习琥珀的样子
通过父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琥珀,那么,这块琥珀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出示琥珀图片)德国作家柏吉尔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阅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并试着把这段分成两层。(学生活动)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请大家默读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几个 条件?(天气炎热、松树、苍蝇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断滴下来)
在学习的过程种,重点研读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描写松树的句子;w w w.x xjx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3、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
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又是那样传神。
5、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几个条件,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赏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板书设计:
琥珀——推测 松脂球 天气炎热
老松树
苍蝇、蜘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化石 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
五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二
九寨沟
【教学内容】
《九寨沟》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九寨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九寨沟的特点“一尘不染、自然纯净”。第二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第三、四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水美。第五自然段如数家珍似的介绍了九寨沟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九寨沟长年清泉不断的原因。第七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概括了九寨沟的特点“美丽神奇”。读完全文,令人有一种实地游览的酣畅,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更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教学目标:】
1、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认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教学准备:】
《九寨沟》的课件、图片、视频。【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秀丽山河版块里的第三课《九寨沟》。(板书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人是怎样来评价九寨沟的? 生:九寨沟是一尘不染、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
(板书:童话世界)
生:九寨沟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领略九寨风光,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这样一幅令人大饱眼福和耳福的影像作品。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要边看、边听、边想,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大家听。(播放《神奇的九寨》mtv)
师: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歌声谁能不为之慨叹呢?清丽流动的水,打造出世界绝无仅有的绚丽美景,演绎成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绝妙景观以无以伦比的高雅气质,让人们向往、亲近。这里的一切独特美景和厚重的人文积淀,无不闪耀着国之瑰宝的光辉和世界胜地的灿烂。孩子们,你的脑海里储存了多少九寨沟的画面呢?根据积累的画面来说一说。生: 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刚才我们通过影像作品感受到了九寨沟的迷人风光,现在我们再通过文字的品味来感受人间天堂——九寨沟的神奇之美。(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找同学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描写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 生:作者描写了九寨沟的水。生:作者描写了九寨沟的五花海。生:作者描写了九寨沟的瀑布。生:作者描写了九寨沟的动植物。生:作者描写了九寨沟的原始森林。
。。。(板书:五花海 瀑布 动植物 原始森林)
二、自主探究,交流感悟。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确,山野间的涓涓细流,被山峦、森林无数次的梳理,然后形成一股股叮叮咚咚的清泉,静静地流淌于九寨沟的山谷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形成五彩斑斓的水的奇观。
(课件出示句子“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的灵魂。)(生读句子)
师: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老师没去过九寨沟,但去过黄山。那里山体巍峨,恰似花托;群峰簇拥,仿佛花瓣;主峰高耸,状似花蕊。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可谓群峰竞秀,万松叠翠。它既有泰山、华山的壮美,也有庐山、张家界的秀美,更有桂林、丽江的柔美。所以,只要去过黄山,再看其它的山都无法比拟了。你能理解“九寨归来不看水。”的说法吗? 生:(略)
师:说的太好了。现在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九寨沟的水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生:真的有那么美吗?。。。
师:请看大屏幕,按照读书要求学习
3、4自然段。(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读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用“——”划出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
3、用“三角号”标出突出景物特点的词语。
4、透过文字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5、用“浪线”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并弄清楚中心句与其它句子之间的联系。 生:通过按要求读文,我读懂作者在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水。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五花海和瀑布。
师:九寨沟像五花海这样的湖泊有上百个,其中有一条彩色的小河,它是世界上流程最短,色彩最鲜艳的孔雀河。这短促的小河在瞬间里描摹出一幅孔雀开屏图,作为孔雀尾的“五花海”大而鲜明地铺展一张扇形尾翎四处伸展。(出示孔雀开屏图)现在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出示画面)师:文中的哪句话描写了这幅画面?
生:因湖底有钙化粉末沉积,加上湖水深浅不同,湖底滋生的藻类和水草不同,在同一水域,呈现出鹅黄、墨绿、深蓝、藏青等色,五彩缤纷,斑驳迷离。(出示课件)生:“五彩缤纷”就是色彩纷繁艳丽。我读懂了五花海鲜艳美丽。
生:“斑驳迷离“一种颜色中掺杂着其它颜色,模模糊糊难以分辨清楚。我的理解是五花海不仅颜色多,而且很神秘、神奇。
生:这句话说出了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1湖底有钙化粉末沉积。
2湖水深浅不同。3湖底滋生的藻类和水草不同
师:这样的景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颜色很美)请同学们边想象脑海中形成的画面,边美美地读这个句子。生:(读句子)
师:(出示另一部分内容)还读懂了什么呢?
生:“涌、泛起、荡漾”这些动词使我感受到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写出了五花海的动态美。生:如果能看到湖底的泉水上涌,可以体会五花海水的“清澈”。生:“目不暇接”让我感觉到眼睛不够用了。生:“相互渗透”仿佛看到很多颜色融到一起了。
师:“各种颜色互相渗透、浸染”进一步突出水面的五彩缤纷、斑驳迷离,仿佛人间仙境。生“山风徐来”把整幅画面动吹动了。
师:你仿佛看到(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这样优美的文字,这样人间的美景,你应该怎样来读呢?
(补充段落里其它内容并加入配乐读文)
师:(评价的时候可以说学生读的时候让人感觉画面清晰或者模糊)
师:同学们的读,使我们感受到五花海的画面清晰可见,读得真是太好了。请看这样的景象。(出示瀑布)
师:结合影像和平时积累的词语、句子或古诗文。说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也可凭自己的想象来描述。生:(说描写瀑布的词语或句子)师: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这样的词语和诗句。课件出示: 描写瀑布的词语:
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咆哮而下、气势磅礴、飞流直下、气吞山河、滔滔不绝、雄伟壮观 从天而降 描写瀑布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描写诺日朗瀑布的语句:
藏语中诺日朗意思是指男神,也有伟岸高大的意思,因此诺日朗瀑布意思就是雄伟壮观的瀑布。滔滔水流自诺日朗群海而来,经瀑布的顶部流下,如银河飞泻,声震山谷。南端水势浩大,寒气逼人,腾起蒙蒙水雾。早晨阳光照耀下,常可见到一道道彩虹横挂山谷,使得这一片飞瀑更加丰姿迷人。师:孩子们,你对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读懂了多少呢?
生:“佼佼者”可以看出诺日朗瀑布在九寨沟水中的突出地位。生:“引人入胜”说明诺日朗瀑布景色迷人。
生:“它高25米,瀑顶宽270米”可以体会到诺日朗瀑布的雄伟壮观。生:“象征”能体会到诺日朗瀑布在九寨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师:谁能读出瀑布的雄壮美。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啊!九寨沟因为有了众多的湖泊而美丽,把它的宁静之美,以特有的方式完美地表达着;九寨沟因为有了瀑布而雄浑,诺日朗瀑布展现给人们大气磅礴、雄浑遒劲的恢弘气势,它是九寨沟最大的高山钙化瀑布,横落的水像千串雨帘,万颗珍珠,掉入深潭掷地有声,轰然鸣响,弹奏出童话世界的美妙乐章。所以说,(出示句子“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的灵魂。)生:齐读。
师:就因为水能突出九寨沟的特点,而五花海和诺日朗瀑布又能突显九寨沟水的特点,所以作者选择它们作为写作素材。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事物特点来选择材料的方法。师:(链接读书提示)生:(找出中心句)
师:(出示中心句:
1、“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沟的灵魂。
2、瀑布是九寨沟水中的佼佼者。)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在自然段中与其他句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生:这两个句子在文中概括了自然段的内容。生:这两个句子在自然段中都是中心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两个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是总起句也是中心句,概括介绍了事物的特点,接着下面的句子紧紧围绕这句话对事物具体细致的进行描写,采取的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这样写结构清晰,内容具体。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师:九寨沟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为什么九寨沟能长年清泉不断呢? 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原因。生: 生:
师:(出示句子:九寨沟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围绕这句话,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出示第五自然段)生:读文。
师:孩子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呢? 生:作者具体介绍了九寨沟的动植物资源。师:你还知道九寨沟的哪些植物?(根据学生介绍随机出示植物图片)
师: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结合搜集的资料来介绍它吧。生:
(根据学生介绍随机出示动物图片,并出示拓展练习。)
(一、二级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牛羚、小熊猫、豺、野牛、旱獭、岩羊、鹫、雪雉、藏雪鸡、红腹锦鸡等上百种珍禽鸟兽。
木本植物有:红杉、冷杉、云杉、青杆、香柏、铁杉,油樟,曼青杠、华山松、油松等60余种;草本植物有:独叶草、天麻、报春、大黄、当归、雪莲花、川贝母、虫草、党参等70多种名贵药材。)
师:今天我们品尝了九寨沟资源丰富与自然之美的丰盛大餐。九寨沟的美是一种天然美;九寨沟的美是一种精巧的美;九寨沟的美是一种灵动的美;九寨沟的美真是握笔难吟、秉烛难书。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对于九寨沟,人们不会失去记忆,因为这里唤醒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唤醒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昵、敬重与怀想。
三、拓展延伸
师:(结合板书)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整体结构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描写的;写作方法全文主要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法;选材上本文作者抓住了九寨沟的水来写的,体现了事物的特点。师:孩子们,还记得秀丽山河这个版块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吗? 生:《林海》《三峡之秋》《九寨沟》 师:(出示课件)
这三篇课文在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你的学习体会,试着比较一下这三篇文章的表达顺序有什么不同。
生:《林海》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抓住岭、林、花,尤其是“林”来写的。生:《三峡之秋》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不同时间三峡的不同特点。
师:这三篇文章都是写景的文章,但文章各自在写法和布局谋篇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写景的文章要做到:
1、2、3、要抓住事物特点来选材。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选择表达顺序。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出示课件1做小导游的要求 2课文的画面)
我们领略了九寨沟的神奇景色,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这处景物呢?介绍时,除文中的内容外,还可以加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但要先对景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带着自己的感情介绍喜欢的景物,不用面面俱到,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使语言叙述自然流畅。
板书设计:
九寨沟
颜色美
五花海 动态美
美丽神奇 童话世界 瀑 布 雄壮美
永驻人间 原始森林 神 奇
动植物资源 丰 富
概括介绍 具体描写 概括介绍
总 分 总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五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三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上册《燕子》教学设计
榆树市五龙小学 陈显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体会燕子为春光增添的生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段,感悟燕子的可爱、春景的美丽,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趣入题,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件,儿歌引趣。师述:歌曲中的小燕子是可爱的,春天是美丽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来领略燕子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播放配乐课文朗诵,整体感知。师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燕子怎样的特点?(板书:外形 飞行 停歇)
二、精读课文,品析感悟
(一)图文对照,感受燕子的形象美。 师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感受燕子形态的 可爱、美丽。(板书:美)
1、出示课件(燕子图),指导观察。师问: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燕子?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燕子的外形的?这一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燕子外形的特点。(板书:活泼机灵)
3、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
(1)读一读,比较一下,再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②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课文上写得好。抓住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形象美。)
(2)想一想,体会“凑”字的妙用。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个分句在全句中起什么作用?如果不用“凑”字,能用哪些词?哪个好?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比较悟出:唯有“凑”概括了前三个分句,起总锁上文的作用。“凑”字用得准确、生动)。
4、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师述:作者笔下的燕子如此美丽动人,那他对燕子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喜爱)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的情感读背第一自然段。
(二)图文对照,感受燕子的飞行美。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每只燕子后,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图中燕子的活动情况。
2、(出示课件)填空后,回答问题: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在天空中(),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湖面,尾尖偶尔()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段话抓住了燕子飞行的什么特点?请分析。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掠”“沾”等词的妙用。掠:轻轻擦或拂过,有一闪而过的意思;沾:轻微地在水面上蹭了一下,体现了燕子飞行轻快的特点。)
(板书:斜身掠过天空 横掠过湖面)
3、同桌同学互相欣赏对方的朗读并背诵。
(三)图文对照,感受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
1、听课文朗读。讨论:你觉得本段中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下面带点的字: (1)几只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3)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3、思考:“燕子停歇图”怎么会“像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课文以蓝天作衬、细线作谱、燕子作音符展现了一个自然天成的曲谱。作者由此联想到燕子停歇时是静止的音符,当它飞行时是发出美妙乐曲的音乐,所以说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板书:谱出赞歌)
4、师述:同学们停歇时的燕子美吗?(板书:美)那就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吧。
(四)图文对照,感受大自然的美。
1、出示课件(书上的彩图),指导学生观图、说图。想想你将按什么顺序观察这幅图?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画面描述出来。
2、图文对照,自学第二自然段:
(1)画出最能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一个词。(2)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这一特点?
(3)请把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4)比较下列句子与书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哪句好,说出理由。①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竞相开放了。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5)思考:假如这一自然段中没有写燕子赶来,会有什么感觉?(板书:赶来添美 增添生机)
3、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春天啊!万物复苏,万物生长,这时,小燕子又赶来了,加入这个“盛会”,使春天更加光彩夺目。燕子的到来,使这幅春景图更加美好。
4、带着对春天和小燕子的喜爱之情,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升华感情,总结全文
(一)作者借描绘燕子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赞美燕子、春天 热爱大自然)
(二)自由朗读课文。同学们最喜欢哪一段就读、背哪一段。
四、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一)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特点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二)“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段短文。
五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四
长春版小学五年语文上册《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 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
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背影》《绿》等。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
(教师范读
学生练习。)
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
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么真实的感受。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适时恰当的评价。)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作者简介: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您能说出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吗?交流感受。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朗读交流。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自己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资料准备: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三、写感受。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觉。下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四、课下作业 。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五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五
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抓住水壶这一写作线索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亲情,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语句词多读多想,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初步领悟借小事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在品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父爱伟大,感动回馈父爱,获得深深思考。二.教学重点:
读中体会父子浓浓的情,感动儿子回馈情。有感情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 :
在质朴语言中理解风和草的象征意义。四.教学策略:
读中寻,读中问,读中悟,读中得。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风》。既然说到文章的名字是《风》,那么就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章,找到描写风的句子。
生:风很大。
生;风是呼啸的,尖锐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师:的确,从风的声音上,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呼啸的寒风迎面吹来,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纷飞的日子里,父子俩的生活过的极其清苦,可是一只热水壶却让他们的生活过的格外幸福,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热水壶呢?请你自由读文,说一说壶的样子。
生:壶是瓷的,白地上印着蓝色的图案,图案很简单……是被长长的日子磨出来的。师:从样子上看,这只是一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热水壶,可是它确实这个价的“传家宝”,围绕这只热水壶,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请大家按照儿子的成长过程来找一找。
生:儿子还小,壶就总在儿子的被窝里,……总是热烘烘的。
师:这是一组排比句,三个热哄哄哄哄的含义相同吗?老师再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想。
生:读文。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热哄哄哄哄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热烘烘是儿子得到关心和呵护,被窝里是热烘烘的。第二个是说看见儿子能睡得暖,能幸福成长,父亲的心里高兴。
第三个是说他们的日子虽然贫苦,但是父子情深,让人看到了生活的幸福希望。
师:一直热水壶虽然无法抵御寒冷,但却因父子心中充满了爱,是这份爱驱走了寒冷,让我们再次重温这热烘烘的父爱。
第一组同学读第一句,一二组同学读第二句,所有同学读第三句。{学生朗读} 师:有人说亲情无价,有人说血浓于水,请你找找还有那个故事向我们诠释了这个真谛? 生: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父亲的脸上就露出笑。
师:生活的极度贫寒让父子俩饱尝了生活的磨难,可是处境这样艰难,他们却放弃了巨额的财富,都舍不得卖这只热水壶,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水壶是他们的传家宝,也是他们父子亲情的象征,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生:壶不仅仅是传家宝,更是浓浓亲情的传承,壶有价,可是亲情无价。
生:水壶把一代代的亲情连接起来,是一杯又一杯亲情的见证,无论多少钱,生活多艰苦,都不能卖掉。
师:你们看,儿子把亲情看的比金钱还重要,这是父亲欣慰的笑,这是父亲自豪的笑,谁能带着这种欣慰和自豪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读 过渡语:
就这样,这只水壶伴随父子俩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纷飞的冬天,儿子长大了,父亲苍老了……
长大后的儿子和年迈的父亲又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生:在一个刮着风又下着雪的日子里,……愣愣的看着儿子 师:父亲的水壶真的放错了吗?儿子又为何说没有错?难道长大后的儿子与父亲不再像从前那样默契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读一读。
生:我认为父亲没有放错,儿子长大了,懂得关心父亲了,儿子放进的热水壶也是也是一份爱的回报。
生:我认为这水壶传承下来的亲情已经潜移默化的传给了儿子,可能父亲觉得突然有些不知所措。
师:是啊,父慈子才孝啊,父亲看到爱的力量在儿子身上延续,心中就会涌起——生:一种情绪!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绪呢?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情绪。这是一种欣慰的情绪。这是一种幸福的情绪。师:欣慰的是——生:他有一个好儿子。
自豪的是——
他有一个好儿子!自豪的是——他有一个好儿子!
这种欣慰把——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种自豪把——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种幸福把——空荡荡的屋子填满。
师:父亲打开窗对风说——生: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
是啊,只要有中这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再大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释疑
一只热水壶和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讲完了,文中以热水壶为主线,却为何以风为题呢? 生:没有风,就体现不出热水壶的价值,没有热水壶就体现不出浓浓的父子亲情!
(四)总结:音乐——
孩子们,凝结父子亲情的热水壶伴随我们经历了三次感动,感动之余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羊知跪乳,乌鸦反哺,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孝亲不在。让我们从现在起你,从小事做起,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吧!板书:
儿子 壶 父亲
《风》
父亲和儿子。
日子很贫寒。好在他们有一个装上热水可以暖脚的热水壶。在那些大雪飘扬的日子里,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冷。
儿子还小,壶就总是在儿子的被窝里。儿子的被窝总是热烘烘的,父亲的心里总是热烘烘的,他们面前的日子也总是热烘烘的。
壶是瓷的,白地上印着蓝色的图案。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地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
壶是扁的,就像扣着的一只碗。它明亮而又光洁,是被长长的日子磨出的。没有谁知道它的年龄,儿子没有它大,父亲也没有它大。父亲和儿子就都把壶看得很重。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下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父亲笑着对那人说,你问我儿子吧。那人就问儿子。儿子笑一笑,然后摇摇头。看着儿子摇头,父亲的脸上就露出笑。
壶就一直慢慢悠悠地伴着父子走过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下着大雪的日子里,已经显得苍老的父亲睡觉的时候,在自己的被窝里发现了热水壶。
父亲对儿子说,你把热水壶放错了。
儿子笑一笑,说,没有错。
父亲就愣愣地望着儿子。
儿子说,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见到了爷爷。爷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这个热水壶的故事。
父亲久久地望着儿子。
父亲知道,这梦是儿子的虚构。他也虚构过这样的梦。他知道,那些曾经在自己身上流过的血已经真正流进了儿子的血管。
父亲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
父亲打开门,外面起了风。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儿子看见父亲笑了,儿子看见雪光将父亲的笑染得分外灿烂。
后来,儿子听见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儿子知道,父亲是说给门外的那些风的。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五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篇六
在秋风中集体怀念
一堂课结束了。学生们的脸上没有我们熟悉的放松或者愉快的表情,一个个泪眼婆娑地流连在老师身边。
这是一堂关于母亲和母爱的语文课。教师用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故事打动了这些新世纪的学生,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听者,包括驰骋教坛几十年的特级教师和几百位青年教师。孩子们忍不住哽咽了,大人们也
忍不住流泪了……
时间:2019年10月22日
地点: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音乐厅
背景:西博会2019中国杭州名师名校
第1页/共15页 长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500名教育家、校长、名师。其中,论坛的第二个专题——“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于10月21日至26日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1位知名教师带来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12场次31堂观摩课。其中,包括了嘉兴平湖叔同小学青年教师钱峰的《秋天的怀念》。
上课之前,老师请学生们欣赏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师:其实这里的每一句歌词就是一个生活细节。而母爱就是这样的一堆细节。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文章叫
第2页/共15页
做《秋天的怀念》。
(屏幕上出现史铁生简介)
师:在欣赏这篇文章以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史铁生。我只想介绍他两点,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21岁失去双腿,27岁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这中间整整隔了6年。这是怎样的6年呢?(暂停,等待)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于一个正梦想用双脚跑遍全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怎样的6年?
生1:我想应该很痛苦。
生2:是自暴自弃走向自信的6年。
生3:黑暗的6年。
……
师:是什么力量使他从深陷黑暗到走出
第3页/共15页 黑暗?从万般无奈到摆脱无奈?答案就在文章中。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力量使他走出这痛苦的几年?
(两分钟后)师:同学们现在心中一定有了答案。这是什么力量?
生:母亲对他的爱。
师:哪些文字可以让你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再细细地读一读。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在他暴怒无常乱摔东西的情况下,母亲为什么不阻止他?
生: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希望他好好发
泄一下。
第4页/共15页
生:自己一个人在旁边伤心,不想把自己的伤痛带给孩子。
师:这是一个很体谅自己儿子感受的母亲。虽然不阻止他,却一直在外面关注着,生怕出意外。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师:为什么这次不躲了,要扑过来呢?
生:看着他捶打自己的双腿,不能袖手
旁观。
老师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已经看到你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自主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又读懂了
第5页/共15页
哪些细节?
(阅读巡视,学生圈圈画画,教师留意学生的疑问。两分钟后。)
师:读书要会质疑,能提出问题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有什么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就提出来。
生: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为什么一会坐下,一会又站起来?
师:真会思考,谁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
题。
生:好不容易儿子答应去看菊花了,母亲兴奋得不知道该干什么。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母亲为什么又悄悄走了出
第6页/共15页
去。
师:谁来帮助他?
生:因为母亲说到了“跑”和“踩”字,怕儿子自卑,勾起伤心的往事,所以又悄悄
地走了出来。
师:时刻不忘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母亲。
生: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没有“央求般的神色”?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很好。谁能说说为什么。为什么要央求呢,能读懂吗?
生:儿子很多次都不肯去,所以才央求。
师:这位母亲为何要如此苦苦而又小心地央求自己的孩子呢?一定要儿子去看菊
花。
生:希望作者走出瘫痪的阴影,走到光
第7页/共15页
明里去。
师:回答得很好,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感受到了这位母亲有声的央求,其实在文章中还有很多无声的央求,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来继续感受无声的央求背后的这位为儿子倾注全部身心的母亲,找找看,你还能从其他描写母亲的细节上发现什么?
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
看看吧。”
师:为什么母亲老是要儿子去看菊花呢?
而不是看落叶?
生:落叶代表伤心失望。菊花在秋天仍
第8页/共15页 能开放,母亲要儿子有信心坚持下来。
师:你分明已走进这位母亲的心中。“挡”字说明母亲不想让儿子闷在里面自暴自弃。一定要让儿子去看菊花,说明这位母亲对儿子有多大的期望啊!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段中感动你的地方再读一读。(学生纷纷起来朗读。)
师:现在好了,经过母亲无数次地劝说,儿子终于答应去看菊花了。在母亲心中,也许这一年的秋天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天高云淡,北海开满了菊花。那么故事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呢?请同学们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故事接着写下去。(音乐
响起)
(几分钟后)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
第9页/共15页
示给大家。
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是描写母子俩愉快地欣赏了菊花,儿子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决定像菊花一样,在凛冽的寒风中怒放。(教
师点评学生作品。)
师: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只要母子俩相依为命,平平安安,苦点累点算什么呢?……但是,命运常常喜欢开玩笑,等待这对苦命的母子俩的不是北海的菊花,而是
一个冰冷的现实。
(屏幕上出现下一自然段的文字。压抑、湍急的悲乐响起。)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
第10页/共15页 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
别。……”
(学生有的马上哭了起来。)
师:我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凝滞了。是不是感到心头有什么东西压着沉甸甸的?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生1(哭):母亲就这样走了……
生2:这个母亲在天堂会安息的,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读她儿子的这篇文章。我们都
为她而感动。
……
(课堂上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流泪,有的还忍不住抽泣着。)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说的话儿子都没有听到。是他真的冷漠吗?是他真的无
第11页/共15页 动于衷吗?(他被自己的痛苦压抑太久,而忽略掉了母亲的痛苦)而现在竟成了永远的遗憾。
师:为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生活,为了儿子,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她就从未放弃过什么?
生:没有放弃一丝希望,放弃对生活的信心。
……
师:这对兄妹俩,后来还是去看了菊花。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
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
第12页/共15页 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他这次和妹妹为什么愿意去看菊花
了?
生:完成母亲生前的愿望,把悲伤的窗
关上。
师:他们仅仅是为了去看菊花吗?看着菊花,他想到什么?
生:母亲对他做过的点点滴滴。
……
师:是啊!这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菊花,不就是那细微、无私、执著而坚强的母亲吗?当他们终于看到了母亲千百次让他去看的菊花时,他们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他究竟懂了什么呢?
第13页/共15页
生:希望我们好好活。
生:打开那扇希望的窗。
师:是的,母亲正是以她毕生的代价完成了史铁生生命的涅,也正因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若干年后,史铁生终于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在他著名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再次回忆起他的母亲。我很想把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听听看他究竟懂了什
么?
(老师朗读文字)“……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
己的幸福。……”
(学生泪如雨下。)
师:(环顾)其实我每次读这段文字心里都是沉沉的。这是一个孩子长大懂事以后
第14页/共15页 对他母亲深深的忏悔,这也是史铁生到了人生的秋天对他母亲深深的怀念。到那个时候,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孩子才能真正地懂得那个叫做母亲的这个人——
播放《母亲》后半段歌曲。
(歌声中)师:如果今天,你被这文章深深打动的话,回去读一读史铁生其他的文章,走出黑暗的他也真的像母亲所期望的那样好好儿活着,他的生命也真的像菊花那样精彩绽放!让我们走近我们的母亲,让我们也像他那样地好好儿读书,好好儿活,活出
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