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篇一
会议记录
时间:2012年3月18日
地点:一楼多媒体大厅
主持人:xxx
主讲人:xxx
参与人员:全体教职工
会议内容:一、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动员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我校全体教职工的意志和力量,推进我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二、深化认识、坚定信心,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来抓,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双拥共建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观”等主题教育活动。
三、抓住关键、深入推进,扎实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创建活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我们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变化改革,创造创新,立足“三高”抓好各项创建工作。
四、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明确创建活动顺利开展。为了全面开展好创建活动,学校党支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解,强化督促检查,
并围绕创建工作制定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与推进我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等各项举措相结合。
五、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做起,多干实事、多办好事、多解难事。要牢固树立“变化变革,勇于创新”的理念,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
六、负责宣传工作的教师要超前谋划、精心安排好创建活动的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在学校着力选树一批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模范创建的先进典型,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形成全校动员、全校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篇二
创建示范区 实现新跨越 ——关于贵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思考
刘晓凯
(接上期)
贵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示范区的内涵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性。建设示范区,笔者认为,要紧紧围绕主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上树标杆、作示范,既要整体推进,更要重点突破。
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没有坚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平等和谐就是一句空话。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是当前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贵州创建示范区,首要的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第一,夯加快发展之基。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一是优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协同发展的立体型交通运输体系,彻底改变贵州民族地区交通山隔水阻的局面。二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贵州民族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起建设和发展所必须的水源保障体系。三是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天然林、防护林、重要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整治和修复、陡坡地生态和石漠化治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四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起水火互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支撑的能源保障体系。五是实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建设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小康房,使贵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打特色产业之牌。民族地区要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切实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积极发展优质白酒产业,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白酒基地;推进烤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贵烟品牌;提高黔茶知名度,努力打造绿茶产业大省。二是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依托民族医药资源,扶持民族医药研发和药品注册,做大做强以苗医苗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培养民族文化致富带头人,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旖旎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构建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和体验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新格局,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重点发展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加强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保护,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质量。实施百万绣(染)工行动计划,解决百万个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推动百万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这几年,围绕发展特色产业,贵州在民族地区着力推进“十大计划”,效果明显。
第三,走后发赶超之路。由于多方面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更加突出。建设示范区,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实的举措、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效益缩小差距,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一是要把速度拉起来。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第一抓手,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贵州省以往历史时期的发展速度,努力追赶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结构要优起来。坚持以调整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比重、工业经济比重、城镇化率、民营经济比重“四个提高”。三是效益好起来。经济发展快、结构调整优,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税收、企业利润要大幅度增加,民生要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要持续向好,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推动社会发展新进步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把创建示范区与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着力点,作为实现贵州长治久安的关键环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民族地区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大力实施“9+3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建设,不断提升全省高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农民、当家理财、妇幼保健、健康生活习惯等培训,推进科普富民示范村和文明生活示范户建设,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州)两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实施以苗药为重点的民族药理论体系建设工程,挖掘、整理和提炼民族医药资源。加强民族新药研发及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打造民族药品牌,推进民族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民族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少数民族乡土医疗卫生人才吸收到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抓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贵州省独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
第三,推动以创业带就业。在民族贫困地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优惠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要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深入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第四,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帮困、扶贫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使各族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第五,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贫困村为突破口,以贫困户为着力点,集中力量抓好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等民族自治地方和麻山、瑶山等深度贫困区域的扶贫攻坚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上水平。重点扶持毛南族和仫佬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全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促进文化繁荣新突破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基础。贵州的民族文化,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特色鲜明,是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象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抢抓历史契机,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实现贵州由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向民族文化产业大省的发展,最终实现向民族文化强省的跨越。
第一,大力发展公益性民族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支持建设市(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在民族地区的落实,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第二,努力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培育和扶持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好花红歌调、水族双歌等民族文化品牌。实施好民族古籍文献资料抢救工程,加强水书、布依古文、锦屏文书、彝文和濒临失传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区,打造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20个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系列节庆。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创新文化。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学习和努力借鉴其他的先进文化,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和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进一步擦亮文化展示窗口,塑造文化建设品牌,扩大贵州文化影响力,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团结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是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基础。建设示范区,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第一,强化宣传。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贵州长期保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的一条根本经验。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既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自觉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创新管理。加强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尤其是对那些消极不良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绝不能以民族地区特殊为借口,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一是要依托民族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注重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民族地区的民族习俗、习惯法以及其他传统的纠纷调解机制提炼并形成正式的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从而大幅提升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社会管理主体的认同。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其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权威形式,吸纳少数民族内部具备权威的精英人物参与社会管理,使之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如贵州有些民族地区,由寨老组成的老年人协会,参与解决日常纠纷,参与社会管理,且不计报酬,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工具的选择。社会管理工具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同时要汲取民族文化中的习惯等有益于管理的积极因素,指导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依法订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依法协调民族关系。
第三,化解矛盾。民族地区有很多特殊情况,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还有许多差别,无论想问题、做决策,还是抓落实、做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一地一策”、“一族一策”。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方针,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对待和处理各族群众的合理诉求和特殊需求,把化解民族矛盾作为促进示范区建设的一个工作环节来抓紧抓好。要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隐患排查,建立属地管理、受理接访和化解纠纷的联动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建立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和监测机制,完善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沟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协助党委、政府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
(待续)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篇三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汇报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奎屯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奎屯市成立于1975年,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级市,行政区面积1171.2平方公里,户籍管辖人口31万,市区人口16万,由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等30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94.8%。辖区5个街道、一个乡、奎屯—独山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北新区,素有“西部明珠”的美誉。奎屯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活动为有力抓手,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谱写了各族人民群众“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新篇章。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夯实民族团结工作基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活动开展以来,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及时召开奎屯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动员大会,同时下发《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的》等4个配套文件,建立创建工作网络,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部署和推进全市创建活动有效开展。落实创建经费60多万元,工作人员8名。
(二)创新载体,强化宣传,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按照“到人、管用、有效”的原则,大力开展了“冬季大宣讲”和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活动,培训干部600余人,对全市干部职工6000余人进行闭卷测试。在电视、广播、报纸开设专栏专刊,刊发84条。投入10余万元架设大型民族团结宣传牌匾1块、擎天柱3个;在学校、人员密集场所树立宣传牌6个、利用大型led屏宣传创建标语;在全市主要干道悬挂横幅30余幅,在全市1000辆出租车顶灯led屏上全年宣传创建标语,形成“流动的风景线”;沿北京路、乌苏街两侧悬挂灯杆广告173面;结合“三民”活动,组织宣讲员、下派干部进社区、进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开展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签定承诺卡2万余份。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民族团结创建全方位宣传,全市各单位创建工作知晓率达100%。
(三)把握主题,突出特色,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注重时效性,撰写编印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系列丛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奎屯市民族团结及反邪教科普读本》2万册,已向社会发放1.8万余册;在学生及干部职工中发放民族团结教育书签8.5万余份。二是丰富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形式。召开了区、州、市三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座谈会;组织20名创建骨干赴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点和模范教育基地学习经验;针对41个社区(村)干部开展了为期2周的“双语”培训;举办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文艺汇演、“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有奖知识竞赛、“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巡回会等系列活动15场;启动了“我推荐、我评议最美奎屯人”“民族团结好少年”“民族团结”有奖征文活动和“最美基层干部”“最美人民警察”的评选活动;组织4名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参加百姓与法栏目的录制。三是投入20万元,开设了电焊和家禽养殖业培训班,为群众购置鸡苗,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和致富增收能力。以民特企业为抓手,2014年第一季度协调帮助我市3家企业累计贷款1.39亿元,享受贴息100万余元,并积极协调企业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就业问题。
(四)抓住亮点,典型引路,增强民族团结创建活力。以民族团结“细胞工程”为工作重点,采取“五抓”(抓宣传、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抓交流)力促民族团结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开展了民族团结“六进”(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机关、进军营)活动。加大了对街道(乡)模范单位、模范楼栋、模范个人和教育基地的打造力度。一是以民族团结模范点带动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工作。各街道、社区积极开展“五比五争”活动(“比稳定发展,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模范街道(乡);比重视支持,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企业);比团结和谐,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村);比文明守法,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楼(栋)、模范家庭、模范居民、模范学校、模范班级、模范教师、模范学生、模范科(室)、模范员工;比互助友爱,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京路街道阿克塔木社区以制作新疆13个民族的.婚俗简介,建立“乐队冬不拉”工作室,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墙绘等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康乐园社区以服务居民为中心,打造了十五分钟文化圈,成立了舞蹈、戏曲、健身操等12支文体队伍,丰富居民文体活动;市八中围绕内初班孩子特点,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了“感恩教育”、“爱心爸爸、贴心妈妈、知心朋友”手拉手等一系列的贴心服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建设中,形成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团结街街道喀拉尕什社区根据辖区特点,围绕民族团结示范街做到了“三个拓展、四个延伸”带动“细胞工程”建设。(三个拓展即:民族团结教育向辖区单位拓展,向各族商户拓展、向各族居民群众拓展。四个延伸即:向各族居民就业保障延伸;向落实民族政策延伸;向民族文化活动延伸;向各族居民居家养老服务延伸。)形成了民族团结示范街、民族团结特色楼宇、民俗民风文化长廊(民族服饰和饮食)、传统文化墙群宣传长廊等特色品牌;火车站街道居安园社区依托辖区萨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党课教育、民族团结等教学资源,向师生以及居民广泛宣传民族团结知识。同时,联合萨亚学校为社区未就业人员免费提供民族编织、民族刺绣、美容美发、计算机等技能培训,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乌西路街道金波园社区依托市三中开展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培训,以“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特色为抓手,开发了融体操、武术、扇舞为一体的太极扇、民族体育舞蹈《黑走马》和葫芦雕刻、绘画校本教材。通过不断打造模范点,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影响面。二是注重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头作用,我市每年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模范个人进行表彰,先后涌现出了传递人间大爱真情、帮助各族弱势群体的“爱心妈妈”团队;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私营业主张云;舍小家顾大家、带领乡亲奔小康的好支书候东方等一批模范个人。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工作推进。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督导组分别对19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点进行不定期督导3次,对工作开展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召开模范点观摩会;对开展工作不利落后的,召开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点全面的发展。
三、下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创建活动的认识,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创建活动提供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是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不断推进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是进一步创新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创建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让各行各业、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使创建活动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如有不足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奎屯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xx年四月三十日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篇四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武定经验
武定县示范区建设经验总结课题组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3
成效显著
武定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13年,武定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大示范创建目标,坚持“全面统筹,重点突破”的创建工作原则,结合武定实际,实施以突出“县域民族经济跨越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为主要目标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经过三年努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取得了“三跨越”、“三提升”的明显成效。
三跨越。一是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15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4亿元,比2010年的24.09亿元增长1.3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5018元、3223元上升到26841元、7592元,分别增长0.79倍、1.36倍,五项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全州水平。二是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发展。坚持“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重点倾斜”的原则,全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能源、通讯、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三是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跨越发展。武定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2014年武定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三提升。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三年来,五项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云南省和楚雄州平均水平,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云南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的位次有了明显提升,由2011年的51位上升到2014年的23位。二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在示范县建设中,在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快速增长。支持各民族积极开展民族节日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三是示范县建设的条件和环境得到提升。通过三年的示范县创建,武定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质量效益的提高、财力保障的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各民族的团结、宗教的和顺,使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