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一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二
导读 乡村因其特性,在振兴进程中难免遇到难点,暴露出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升短板,对症治疗,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的积极推动、因地制宜。“振兴乡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也是其根本逻辑。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及意义
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
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引导农业大户、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
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引导动员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产业;
二是由区县干部牵头,利用血脉亲情和乡情乡愁,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乡村产业链;
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
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
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
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首先,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
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再次,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
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以调动社会资源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矛盾进行协调;
第六,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进行监督,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
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5.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
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三
提到乡村振兴,不可回避当前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把它归纳为“四化”。
一是人才“流失化”。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城乡人才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乡村工作压力大,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村任职;加之受编制数制约,乡镇事业单位已近20年未进人,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薄弱化”。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违规开采地下水等现象,导致农业使用地污染严重;加之不少村民仍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乱倒垃圾等行为,导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的难度加大。三是精神文明“荒漠化”。不少村民存在“没钱的人当农民,有钱的人当大哥”的拜金思想以及“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加之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成规陋习在农村已风行多年,导致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城规陋习难度大。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现在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
(一)汇聚“人气”,筑牢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要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对农户开展技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新农民”,还要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二)依托村情,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规划时要以各村实际需求、各村特点来确定项目类别,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基础设施长效养护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民成立专业组织,负责基础设施日常养护工作;最后要从“控源、治污、植绿、育民”四方面入手,抓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让村民获利获惠,感受到农村环境整治的益处,引导村民自觉投身到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三)摒弃陋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农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一方面要树立起道德模范人物,既能让其守望乡里,造福桑梓,又能让更多的村民学习效仿。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中,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最后要结合“三送三促”,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推动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建设。
(四)超前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要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尝到改革的甜头,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方式,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最后还要盘活农村现有的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立足现有资源,以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帮扶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荣共生、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四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制约产业兴旺。
两个村都缺乏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这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南许村以梨树和花生种植为主,村民王超说“梨树打药、授粉比较费力,希望能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梨和花生的收获期都集中在中秋节那一段时间,没有精力既收花生、又找市场”。
城西村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13家农家乐聚集在一起,但没有组织起来,呈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格局。经营农家乐的承春琴考虑通过客房服务提升接待能力,但一直受到场地的制约,也没有与村民合作,利用闲置的农房发展民宿旅游。
此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普遍期望通过吸引大型招商项目落地来实现,而忽视吸引专业人才进村,根据本村实际,培育村庄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村庄规划没跟上,功能布局无法优化。
由于没有专门制定村庄规划,村庄无序建设,土地利用粗放,或者“一刀切”禁止任何建设,导致村庄功能难以完善。
南许村只有三个闲置的晒场可以用于建设,合计占地不到10亩。村里打算围绕梨园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但缺乏建设用地;养羊大户许瑞勇说,技术有了,资金有了,就是没地方扩大规模,这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城西村房屋大多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老百姓有了经济基础,想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开门就是大自然,关门全是现代化”,但是禁建控建的规定,使得农民自主修建住房的愿望落空,只能等着拆迁和集中居住一条路。
对于一些废弃的厂房和宅基地,土地复垦以后,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均由上级政府统筹,基本上转移到城镇使用,乡村一级几乎用不上。
3、农村老人数量多,养老服务缺失成大问题。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比例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南许村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城西村这一比例超过1/3,其中8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
城西村75岁的唐海银大爷说,国家政策好,吃穿不用愁,生活很满意,但是也有后顾之忧,两个子女都在城里定居,不在身边,自己也不愿意去城里随子女生活,当生活不能自理时,养老就会出现问题。
也有把老人送到附近养老院里的,每个月交费3000元,但村民们觉得费用偏高,而且有失孝道。
村卫生室可以提供看感冒发烧、量血压、打点滴等比较基础的医疗服务,但缺乏家庭保健、护理等条件,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非常紧缺,尤其是子女一般在城镇居住,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更加突出。
4、公共服务往上走,农民被迫进城。
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
南许村和城西村人口均超过千人,相当于城市中较大的社区,但是教育、医疗资源短缺,使得当地村民普遍打算往外走。
城西村小学在数年之前就已撤并,村民们每天只能将小孩送到镇里、区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
南许村小学校长吴凯说,很多村民为了小孩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不得不进城买房,“小手拉大手”,教育成为农民城镇化的主要动因,这又导致村小学生源不足,该小学也将于今年9月撤并。
这两个村的卫生室都只有2名医生,城西村的医生还要同时负责邻近另一个村,共计5000多人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五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xx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赫章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县2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全县减贫摘帽后,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制定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赫章县强化防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工作方案》《赫章县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工作措施,将全县30个乡镇(街道)分为8个引领示范乡镇(街道)、13个重点推进乡镇(街道)、9个夯实基础乡镇(街道),将481个村(社区)分为145个引领示范村(社区)、276个重点推进村(社区)、100个重点夯实村(社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省市县“1+5”行动方案,重点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方面加强治理,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但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是防返贫监测工作任务重。脱贫摘帽后,全县脱贫户(43895户210741人)、脱贫不稳定户(1535户7844人)、边缘易致贫户(1606户771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户40人)“三类人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数大,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任务较重,部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薄弱,“两不愁三保障”存在动态变化。少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存在失学辍学风险,“动态清零”需要长期巩固。脱贫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8.08%,小学文化占31.92%,部分脱贫人口综合素质较弱,内生动力不强。脱贫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的占3.81%,残疾占4.97%,部分农户存在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
二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还不够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农业龙头企业少,引领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效应不足。其原因为: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贵州省原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3个同步小康经济发展困难县之一、12个国有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县之一;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街道)481个行政村(居),总人口85.91万人,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较大规模的发展农特产品困难极大。
三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面临新挑战。脱贫攻坚期内,赫章虽然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全力推进3个县城安置点和11个乡(镇)12个集镇安置点的9747户51156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制定了《赫章县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并完善安置点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问题,但大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村寨,生活能力、文化素质、就业思路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虽在脱贫攻坚期内实现了1户1人就业的目标,但在后续巩固提升阶段,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还需再进一下扩大就业面,加强劳动力就业培养培训,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四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还需不断壮大。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吸纳人才能力,很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诸多因素制约,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国家层面的期盼和建议为:
一是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帮助重点帮扶县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议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列为重大政治工程,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期盼巩固期内国家继续实施脱贫户合作医疗参保金资助、教育扶助、就业帮助等扶持政策,将稳岗就业纳入国家层面来制定相关政策,建议多渠道帮助重点帮扶县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和创业机遇,有效促进困难群体稳定增收。
三是期盼国家层面在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投向上制定出台特殊困难家庭“防返贫应急救资金池”政策,建议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局负责统筹和管理,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家庭给予临时性“输血”救助,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的风险。
四是期盼国家层面建立脱贫户有序退出机制,以减少系统维护、结对帮扶工作量,减轻基层负担,集中更多的帮扶力量和帮扶资源,加大对新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的帮扶力度,建议对脱贫成效明显增强、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实施有序退出机制。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六
目前,**村正在开展风貌提升精品示范村建社,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是在座所有党员的职责。这里我跟大家谈谈乡村振兴涉及的相关话题。
1.中心:
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
进乡村居民福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内容: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3.目标: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保障: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
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5.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6.原则: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始终总揽全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第一句话: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
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
第二句话: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
农民受益。
第三句话:
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
第四句话:
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耕
地数量不减少。
第五句话:
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
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
第六句话: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保障农民从集体
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
第七句话:
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诚信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优化乡村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第八句话: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统筹协调农村住房建设
许可审批工作,充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力量。国家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第九句话:
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建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第十句话: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法采取措施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满足乡村振兴的用地需求。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到乡村都必须确保工作落实。
1.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抓。
2.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
3.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4.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行评估。
6.逐级汇报
7.国务院开展监督检查。
8.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促进工作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篇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